同樣是和平歲月,同樣是世襲,日本幕府時期的武士能保持他們的生命力,而為什麼八旗卻是一代不如一代呢?

滿清統治了200餘年,八旗子弟基本變成了紈絝子弟,日本幕府了200多年,到了幕末武士依然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

這個是我幾年前的問題,其實問問題的初衷是:當時看到國內很多二代現象,特別是所謂富二代,官二代。我覺得二代(有繼承機制)又能形成相對獨立的社會團體的,歷史上離我們比較近的就是八旗和武士。但是這兩者卻對社會有著不同的影響,我想知道為什麼,以及想通過歷史照進未來,想知道中國的二代們會不會把中國變好,還是會把中國變得更糟。之所以一開始沒講出來,主要是想讓大家多講講這些變好,或者變壞的史實,不想把這個和實際聯繫的太緊,怕有些人有主觀情緒。

但是綜合目前為止的回答,似乎還有必要詳細、全面地問問,到底什麼是武士,什麼是八旗?


由於我看到了【李淼】朋友的答題,才出來寫這個答貼。【李淼】兄雖然是旗人出身,但是其對於八旗制度的很多認知都有偏差,有可能是民俗口述時候帶來的誤差,我舉幾個例子:

1.其原話【對於旗人來說,大部分的上升機會都屬於上三旗(鑲黃第一,正黃第二,正紅或正白第三)的顯赫家族,因此其餘的五旗子弟賦閑、務農、經商的較多。】事實上,上三旗跟下五旗的差距並不大,更不涉及貴賤的問題。上三旗旗人在出仕的時候,唯一的優勢就是清代侍衛主要挑取上三旗子弟,兼取下五旗子弟。不過需要重申的是,清代侍衛主要挑取的是八旗世家後裔,所以您就算是上三旗,但是您是一般旗丁出身,您也沒戲……又及,八旗每旗都有大量閒散,但是絕無務農的情況。清代京旗有【不能遠離佐領】的禁令,故而旗人不能隨便離開北京城,怎麼去務農?至於經商,雖然清代旗人沒有禁止經商的明令,但是清中後期一致認為旗人「不事商賈」並且在大量口述里被認為是官方的禁令

2.其原話【這兩種八旗軍隊中,第一種戍邊八旗因為舉家遷住,所以有一定的世襲關係。但因為屯墾制度的關係,軍人的職業性逐漸下降,士氣低迷。而第二種禁軍八旗,每屆由上三旗子弟中選出精銳組成,並非世襲,所以軍隊實力雖有退化落後,但士氣飽滿,能為國赴死,並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事實上,清代八旗無論是關外,還是京旗,亦或是邊疆駐防,其本質都是【補缺】,不瞭解補缺,就無法討論八旗兵制。所謂補缺,是說八旗每個佐領都有固定的兵缺,比如說一個佐領固定有50個騎兵的缺額,那麼這個佐領的所有人都可以爭取這個額度。這就叫補缺。又及,禁軍八旗並非是上三旗的,而是八旗均有的,在補缺的問題上,八旗權利均等,不存在誰多誰少,就算是最尖銳的前鋒營,也是八旗各自抽取,不是上三旗專有。

3.至於其在評論里說什麽上三旗有爵位,下五旗是窮旗,我覺得純粹是傳說的影響,下五旗有多少旗人世家,上三旗有多少窮人,都被他無視了。

這是對於【李淼】兄回答的一些商討,下面我說正題……

如果要比較八旗制度和幕府武士,我覺得真沒啥可比性,何況本身這兩個階層都有不少後人給的不真實的定義。

大致說幾點爲什麽他們不能比

1,八旗制度是一種特權階級制度,但是這個特權階級的比例極小,放到現在看來估計也就是個少數民族政策,占國家階級比例能有多少?清代入關時,八旗人口34萬,到了宣統時候,京旗人口才60萬,這還都是算上旗下家奴的數量。【這段人口我舉例用的是」丁「數,見第一分割線後補充】清代人口四億多……所以八旗頂多是一個小的特殊階層,而本質上可以略微視為屬於士農工商里的士的階級。反之,日本幕府的武士數量具有相當的基礎,以最後的數據來看好了,明治三年,士卒兩族人口佔了全日本人口的6.4%,這個比例就極大了。故而八旗制度和幕府武士雖然都是武士階級,但是前者是一個很小的特殊階層,而後者是國家性的社會階級,本質不同。

2,八旗旗人「紈絝子弟」,日本武士「生命尚存」,這種情況顯然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八旗和武士作為一種階級,本身內部也有劃分。八旗的高層,有相當一部份是以詩書立家的,他們的武風自然淹沒較快。日本武士也有階級,出身高貴的高級的武士,也未必有多少戰鬥力。所以說,文弱也好、紈絝也好,在兩面都能找到,這就要看後人以什麽角度來宣傳了。一個人有好有壞,只宣傳壞的部份,自然被認為是個壞人,就是這個意思。

3,說到底,八旗制度和武士制度有很多根本差距。比如說,八旗制度本身是一種國家供養制度,是國家養育的職業軍,他們本身有旗地沒錯,但是這個旗地是「賜產」(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八旗入關的時候基本都屬於「無產者」……),用於給旗人養家糊口的,而並非如武士一樣具有封建性。日本武士的封建性到了江戶時期還有殘餘。另外還是階級本質的問題,八旗制度被視為職業軍,所以農商等等基本不能進行,身份也很難轉換,而且從康熙後期開始,八旗制度本身就出現了問題——國家養不起,又不敢放棄祖制。後來隨著八旗人口膨脹、補缺愈發困難、物價崩潰、購買力下降、俸祿減半,導致八旗整體大致上處於「貧弱」,在這種狀態下,八旗整體的能力也愈發的低下。而日本武士雖然也有經濟的各種問題,但是相對來說束縛較少,謀生方式較多,維持生命力的方式也就更多。

so,我覺得以「某個社會階級推動社會進步」的論調來討論,就應該把兩國的「士」階級進行討論,而並非把一個特殊階級跟一個社會大階級進行討論,缺乏實際意義。

-------------------------------------------12-3分割線----------------------------------------

有人討論到人口問題,我想了想,的確是個問題,恩,於是我來具體的說一下

清代旗人從入關後就有比丁的習慣,簡單說就是統計丁冊的習慣,所以我一般也用的是丁數,後來發現有邏輯問題,於是這裡特別更正一下。我文中用的人口數是男丁數,而並非人口數,人口數可以乘某個倍率。啥?多少倍?我不知道……清代男丁指的是16(or18)歲以上,至65(or70)歲為止的男子,當然,有的時候八旗男丁不是指」壯丁「,而是指男子,所以比率設定為1還是可以的。

具體人口資料我也放上來。

其中宣統元年的十一萬八千是戶,一戶有多少口,有朋友給出了不同的數據,這裡也保留上面的數值。

不過話說回來,假設清代旗人有500萬人口,那麼也只佔全國人口的1%,個人認為和日本武士這個大的社會階層還是沒有比較性。

----------------------------12-4修改線--------------------------------

昨天有人跟我建議說,不要老說打臉什麽的,沒意義,我想了想,恩……

所以主要修改的是一些語氣,作為記錄留在這裡先。

又及有人問道爲什麽我主要講京旗,因為我主要研究的是京旗,以及京旗跟東北八旗的差異性是不小的,入關之後,京旗基本代表了八旗的整體,也使得東北八旗的特性很難作為八旗的整體特性。


恕我不能同意@佐藤謙一 知友的意見。因為其實大家並沒有弄明白,何所謂「八旗子弟」。

日本的階級分類是基本上是以職業劃分社會的:士農工商,穢多非人。士農工商本是出自中國的「四民」,其中「士」是士大夫階層。而日本在進入幕府時代之後,「士」逐漸變成了作為統治階層的「武士階層」。而「農工商」三民,在職業上是與「士」完全分開的。這在日本叫做「兵農分離」,是產生職業武士的根源。

所以「武士」這一階層,從事的工作僅僅是武士,因為有封地的收穫或者主君的俸祿,因此不必從事其他行業謀生。生為武士,世代為武士,除非被剝奪領地、主君被滅或被主君驅逐。

而「八旗」則不然。「八旗」既不是階級劃分,也不是世襲武士。在這裡被弄混的,是「八旗制度」和「八旗軍隊」

先說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在滿族建立清朝後,其實僅僅是一種戶籍制度。泛指的「八旗子弟」,其實就是八旗中的年輕一代。

八旗最初建立,是努爾哈赤為管轄各部族壯丁而設立的軍制。當時滿族軍隊尚無職業編成,而是「閑時為農,戰時為兵」,這種狀態類似於解放後的「軍墾」(但軍墾是由軍人從事農業耕作,而八旗則是由農民從事軍事行動)。因為人口稀少,生活環境艱難,北方民族,例如蒙古人,普遍難以負擔職業軍隊的開銷,因此大多使用類似的編製。

雖然滿人均分屬各個旗,但僅有一部分壯年男子參加軍事行動。尤其是在滿族入關之後,大部分旗人家庭獲得了關內的封地,也就是所謂的「旗地」,於是便順理成章地入關成為了農民或地主。而出自這些富裕家庭的「八旗子弟」,大部分等同於現代的「富二代」,因為有封地、封爵等等「鐵杆莊稼」,完全沒有生活的壓力。

當然,八旗各家庭中的滿族男子或包衣子弟,如果有志于飛黃騰達,在進入青壯年後可以參加各種考試,選擇成為官吏、皇家禁衛或者擔任所屬旗內的官職。對於旗人來說,大部分的上升機會都屬於上三旗(鑲黃第一,正黃第二,正紅或正白第三)的顯赫家族,因此其餘的五旗子弟賦閑、務農、經商的較多。

「八旗子弟」中的「紈絝子弟」,基本上出自這些非職業軍人的八旗家庭。這些「八旗子弟」並非職業軍人,所以也沒有習武從軍的必要。尚武精神本不存在,你又怎能要求他們變身八旗武士呢?

再說八旗軍隊

八旗制度在滿族進關之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誕生了職業軍隊。

清朝的職業軍隊被分為 八旗軍 和 綠營軍 兩部分。八旗軍基本上擔任戍邊和禁衛。

戍邊八旗軍中,新疆和盛京的八旗軍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軍事素質較高。而其他地區的戍邊八旗,一方面在平三藩和平定準噶爾後,清朝周邊戰事較少,大部分的八旗戍邊軍隊的軍事作用已經淡化,另一方面軍隊普遍務農,即所謂「屯墾」制度,以保證給養和生存,軍隊已經從職業化蛻變為半職業化。這與日本不必出征戍邊,僅須隨主君行動的武士階層相比起來,客觀條件上就完全不同。

而守衛京師的禁軍八旗,設健銳營、火器營、前鋒營、護軍營、神機營等等,是包含了「特種部隊」在內的精銳力量。雖然武器落後,裝備水平很低,但訓練水平和士氣到清末仍能保持一定的水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朝打的唯一一次勝仗: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就是由僧格林沁率領禁軍八旗完成的伏擊戰。

這兩種八旗軍隊中,第一種戍邊八旗因為舉家遷住,所以有一定的世襲關係。但因為屯墾制度的關係,軍人的職業性逐漸下降,士氣低迷。而第二種禁軍八旗,每屆由上三旗子弟中選出精銳組成,並非世襲,所以軍隊實力雖有退化落後,但士氣飽滿,能為國赴死,並不是「一代不如一代」。

簡單地寫個結論:

1. 日本武士是職業軍人,有職業軍人的操守。

2. 中國八旗是戶籍制度,用戶籍制度來比較職業軍人,似乎邏輯上等於用蘋果來比較橘子。

3. 中國的八旗軍隊也有分化,不堪一擊者除了本身退化外,屯墾制度也讓他們喪失職業軍人的身份。

而作為精銳部隊的禁軍八旗,在軍人風骨捨身赴死上並不輸日本武士。


這問題本來就是偽問題。

為啥呢?

半吐槽的說,是因為幕府看到中國一敗塗地而沒敢跟列強開戰故沒出醜,直接開國了。這一點被證明是明智的。

舊幕府武士軍的戰力如何呢?

家茂將軍征討長州,幕府二十萬武士大軍還有新式軍艦被長州四千不到准近代部隊打的一潰千里,連石見銀山都丟了。長州之前還被法國佬打的求和——而法國佬是大清唯一戰勝的對手。雖則是淮軍打的。

史稱」四境戰爭。「

因此舊幕府軍的戰力可想而知。

不是武士八旗綠營淮軍腐朽怯弱,實在是時代變了。過去的再厲害的精銳勇士,在近代步槍方陣前,下場的是一樣的。

新撰組個個號召劍術無雙,一樣被大炮步槍打得死傷累累——他們的敵人,人數遠遜,長薩兩藩的新式軍隊,這還是從洋人哪裡學來的學生。新撰組一樣被各類漫畫吹了多少年。

所以能打垮法國佬的淮軍倒沒多少人吹捧,是件很奇怪的事。實際上就連太平天國也有多次衝擊擊敗洋人常勝軍的記錄。

武士在近代化軍隊面前也就那麼。有人說:不是日本武士湧現出許多傑出之士么

的確。但其實他們中很多不是武士,更不是高級武士。

因為武士是個階層概念,日本四階:士,農,工,商。這幾個階層是實際上是互相流動的。

比如龍馬,不過是個鄉士,又是商人。長州的名將大村益次郎是個醫生。他就是以四千長州兵大破二十萬武士軍隊的總指揮。他是被毛利敬親提拔成高級武士的。

武士在幕府體制下是天然有政權合法性的貴族階層。比如說島津家,生下來就是島津藩主,管理這薩摩領土。毛利敬親則是長州藩主。他們對一藩的財權,政權,人事權,軍權有絕對的控制。長州跟薩摩都是提拔了大量的下層武士,甚至其他階層的人員進入武士階層跟軍隊。武士所以才有政權,才能搞改革研發戰爭等等。所以武士這個階層才獲得了活力。

因此與其說是武士在改革,不如說是各個階層的傑出之士一起推動日本了的發展。

幕府那邊津津樂道的新撰組也多半是農民提拔為的武士,被授予京都治安的權力。他們比幕府軍中用多了。

八旗只是個戶籍概念,他們人數既少,最多有一定經濟上的特權,比如說國家的錢糧供養,世職什麼的,而不是具有行政權。橘子在此。我就不多嘴了。旗人要做官,也得走那條獨木橋。他們根本掌握了不了國家。能搞什麼改革?能有什麼動作?

日本武士=天生的官員+士兵 八旗兵=天生的吃草料錢糧的世襲兵

很顯然,這是兩個類別不能對比的

日本武士最傑出掌握藩權,乃至於新日本的政權那一部分應該對比的是,我國的文士,也就是儒生。

這一派清朝的中興功臣有洋務派,有維新派。對中國近代化貢獻同樣很多。據說日本維新武士最喜歡讀的書,就是魏源的《海國圖志》

八旗跟日本武士類別不一樣,權力不一樣,當然對改革結果影響也不一樣啊。這問題就好像問:為啥日本的官跟兵可以改革國家,因此超過中國的軍隊。

要是回答,只好說:因為八旗兵沒有政權,他們做不了改革。近乎於廢話。

因此個人覺得樓主的問題是個偽問題。

八旗從既得利益者角度來說,對改革的態度還是保守派。這個問題要是惡趣味打破砂鍋問到底,碧藍的話。爛的這一塊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日本武士天生下來吃草料錢糧那一批,也很快不適應新時代。

落地就有份草料錢糧的日本武士,除去特別顯赫的,俸祿在一萬石以下的將軍的直屬精銳,倒有個類似的名字,叫旗本。幕府號稱八万旗本——日本八旗。基本上是傳統幕府直轄軍隊的構成。

征長的時候,八万旗本組成的二十萬大軍(旗本是有身份的武士,他們還有隨從跟僕從軍),日本」八旗「也被證明了不堪一擊。基本上是被三千多准近代部隊擊潰的,而不是玉碎的。他們還有新式軍艦(軍艦比長州好得多,是剛買的外國貨)與不少步槍,還有跟長州軍差不多厲害的鍋島藩的大炮跟軍隊撐腰(這就一路穩住陣腳沒一敗如水),因為缺乏操練跟近代實戰經驗,所以一敗塗地。

德川家茂將軍本身重病在身,聽此噩耗,一命歸西。年僅21歲。

這麼年輕就去世是因為他有嚴重的腳氣病——常年吃精米細面所以缺乏維生素導致的一種嚴重疾病。還有腸胃疾病。當時日本科技落後對此一無所知,只知道米面越白越好。喜好的南蠻之物據說是金平糖,因此滿口齲齒,偏食……養尊處優之過,雖然鋼鐵亦將消融,何況孱弱之軀幹。

學的么,還是老一套。書畫藝術刀劍之類。

這就是日本的武士頭子,正當盛年就病弱不堪,氣息奄奄,滿口齲齒,卧病在床的矮小瘦子,這是當時日本八旗的代表,他之所被抬出來,是因為日本大老覺得他好控制——所以武士也不儘是那種彪悍健康的形象……

長州以三十萬石,日本的六十分之一的實力單挑擁有全日本的幕府,完勝。可見幕府在舊武士的統治下,也是腐朽無能已極,幕府的喪鐘從此敲響。

征長戰爭差不多每一路都是50000對700的差距,而700人大約只是輕傷了幾人,就把五萬武士打的潰不成軍。

貌似我覺得就這一點,中國的八旗,就一個蒙旗王爺的僧格林沁要強他們許多。好歹人家是真沖了大英的精銳步槍方陣,也切實造成了一些殺傷。他們的悍勇讓英國人也驚嘆。

所以回想當初黑船來行,米國人叩關,日本最聰明的老中阿部聽說中國鴉片戰爭大敗,立刻不顧輿論罵名而開國。他是太清楚手下這些雜碎去打仗是什麼結果了。後來繼位者一個比一個強硬,就不知道自己斤兩才抬出這麼個重病的將軍,鬧出這麼一出征長鬧劇。

征長大敗後,德川慶喜上位,將舊式軍隊統統解散,過去的大老統統滾蛋,大量提拔下級有為親信之士掌握大權——事實證明他這些舉動是對的,他提拔的人員大多為新政府所用。幕府訓練新式軍隊的時候,也因為舊旗本毛病多而不得不放寬限制,去找農民。無奈時候已晚。

大鍋飯世襲俸祿在哪個國家都是害死人的。


不能那麼絕對,要是幕末武士皆可用,高杉晉作也不用創建什麼奇兵隊了。相對的,說出「咱們旗人混蛋多」的肅順,不也是八旗子弟?

佐藤謙一所言有理,然而我認為不能過多強調精神層面。實際上,整個明治維新的過程中,當時日本鬆散的政治體制給那些有志維新的武士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相反,中國的集權制度太過完善了,任何改革行為,都極容易讓改革者把自己推到朝廷的對立面去,也就限制了部分有志精英的行動。當時中日政治體制上的差異,是造成兩國後來發展道路相去甚遠的一個重要因素,更不能被有心研究歷史的人所忽略。

總之,武士不一定那麼好,八旗不一定那麼差,都是沙中有金,不過八旗這邊天氣不好,金子不太容易發光就是了。


美國人再晚來幾年,八万旗本就全成朝鮮式的廢物儒生了(要知道高麗歷史上也算是個勇武過人的小國),哪來的生命力?舊階級不完全轉化就會被淘汰。

舊武士的核心理念是封建忠君,其殘餘(九州暴徒)全在西南戰爭被清剿了,新生的日本職業軍人是一群用民族主義化了的武士道精神武裝起來的舊武士叛徒(武士道這個詞是快20世紀的現代產物)。舊武士最看不起的就是農民出身的足輕,在農工為主的國家化軍隊里鼓吹武士道在舊傳統武士看來是荒唐的。


根本原因是國家治理結構不同,導致了武士和八旗兵在國家面臨體制巨變和改革風口的時候能發揮出的效能大不相同。
從戰鬥意志和備戰的動力看,在日本封建體制下,武士不是國家軍隊,而實質上只是各大名的家丁。為了保住自家領地,各藩武士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和警惕性很高,戰鬥意志較為旺盛;在清朝中央集權體制下,國家承平已久,外界沒有強悍的敵人,干好乾壞一個樣,八旗兵自然軍紀廢弛。
從改革空間看,幕末江戶的統治早已不如往昔,各藩武士的行動空間簡直是當時的中國不可想像的。武士在各藩是掌握政治實權的利益集團。在最為激進的幾個藩,武士階級可以左右和主導藩內各項改革,可以插手與外國交涉的事務,可以由藩里出資到國外學習考察,可以營黨結社,可以擅自炮擊外國軍艦,敢於砍殺外國人。當時看到這些近乎『為所欲為』的記載簡直讓我瞠目結舌。總之,武士創業的空間很大。同時期的中國,集權體制早就扼殺了任何底層的革新,留給八旗階層發揮的餘地極其有限。
從經濟層面看,幕末武士階層嚴重分化,下級武士生活日窘,對改革的需求十分迫切。很多下級武士迫於生計,被迫偷偷當起小商小販,做點小買賣補貼家用,更有甚者連武士刀都典當掉了,不打仗的時候這玩意還不如燒火棍好使。電影『黃昏清兵衛』反映的就是這個時期的情況。相對而言八旗子弟的情況就好的多。雖然隨著八旗人口增長、清室國力衰弱福利不斷減少,但還沒到火燒眉毛的田地,八旗階層真正陷入困窘境還是在民國建立後取消了其種種特權以後。

歸根結底,如果日本當時也建立起高效的中央集權體制,武士階級在改革中發揮的作用恐怕就不會那麼大,也許就淪為八旗子弟一樣的存在。封國是武士階層最大的舞台。如果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恢復天皇體制這個一直延續的傳統又在很大程度上彌合了各藩的分歧和離心傾向。


修改了問題以方便有條理地回答,演變成兩國知友對於「武士」和「八旗」的認識之爭就有點跑題了

————————————————————————————————————————

精確到年代地詳細追究武士和八旗的由來、傳承、信仰、精神、性質這些東西彷彿做個百科,並無必要,把跟核心問題有關的、比較需要達成前置共識的幾個點拎出來細說一下,普遍性的問題自己看看維基百科就好了:八旗制度

————————————————————————————————————————

以下關於八旗的幾個點,由於最高票@李淼對八旗的認識完全錯誤,客觀資料對他只能一邊倒。相比之下,佐藤先生對八旗了解可能不多,倒是避免了主觀臆斷造成的錯誤。

1.八旗並不僅僅是戶籍制度

資產、權威、血統是清朝共同決定階層三個主要要素:旗人有旗內通婚的傳統、有更高的官職入選率、有入關時分到的旗地和政府的供養,其社會地位從客觀上有漢人所無法比擬的地位,因此稱之為階層比戶籍更為合適。如果設定個性質、對號入座就是戶籍的話,或許文革反右也能叫做實行戶籍制。

2.八旗「幾乎完全」不種田

雖然八旗」戰時為兵,平時為民「的做法跟歷代的駐屯軍很像,但是在歷史上,八旗子弟從來沒有和漢族農民自力更生。入關以前農業不自給,搶劫是收入來源

載《歷史教學》1994年11期

入關以後,分得旗地,不僅顯赫者分地,連並非自由人的家奴也至少能分六垧,那是整整六十畝地——僕人尚且如此,一家之主分到的地自然出動全家上下家丁奴僕也種不完,實際上都是雇漢人種地抽租這種形式的收入並非農業收入,而是享受資本紅利。

1992年《滿學研究》譯 原作者韓國任桂淳

雖然明面上,有條理禁止旗地隨意承包,但是經濟模式上的轉型是不可避免的

載1993年《東北師大學報》第五期

種種可見八旗的經濟模式絕非平民,階層之差完全無法視同戶籍之差:

定論他們說完全不種地,頂多只有幾個漏網

3.八旗是職業軍人

首先努爾哈赤建立八旗之始,就是為了充分利用滿人壯丁,以全民皆兵的模式對抗數十倍人口的明朝。全民皆兵和全民兵役是不同的:如果一個群體中所有壯丁在適齡時期都服過一定時間兵役,類似韓國,我們稱它為全民兵役制度。但是如果一個群體每一戶都始終有參與防務的現役官兵,並且群體接受特殊津貼,那麼我們直接稱此群體為「一支軍隊」。好比不能因為總參謀部下轄一些養殖企業的就說解放軍是一種戶口,更不要直接說那兒是養豬的,容易引發不必要的誤會。

出處同上

再看一下八旗的駐屯方式:

為了保持固有的傳統習俗,防止旗人「沾染漢俗」,滿洲統治者在京城和駐防諸省建造「滿城」,集中容納旗人。

概括來說就是「大分散,小聚居」聚居點輻射全國各地,而基本都是在漢城以外建設防城、衛星城、滿營。這個分布主要是處於守備各要點的考慮,也攤牌了八旗的軍隊來源,當地政府也因此獲得搜刮百姓的新條目。在中央決策,地方配合的背景下,基本上做到了八旗兵丁及家屬生死包辦、衣食無憂的程度。

載《蘭州學刊》2010年第5期

載2012年中央民大博士論文 作者冬利

可見在這個群體身上,民族、滿八旗、軍隊、貴族階級的特性是四位一體的。換句話說,全民皆兵對於滿族來說,是一種體現身份的事。這一點恰恰體現了滿族的尚武精神與日本武士階級精神非但不是不可比較,恰恰相似得無以復加。

4.「戍邊八旗」與「禁軍八旗」並無不同

所謂禁軍,無非是拱衛京師,而京師的防務依賴駐紮的綠營和京師滿城,京師滿城僅僅是27滿城之一,供養是一樣供養,腐敗是一樣腐敗,豈有上下之分?

載《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5.衰落的「八旗子弟」就是八旗軍人

八旗的衰落應該是沒有任何疑問的事實才對吧?!不想這個大前提竟然還不是所謂共識,那麼隨便轉點東西佐證一下。

出處自明

此外佐藤謙一先生所言「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也是實情,乃是嘉慶陪同乾隆視察京師八旗所見場景,載於《嘉慶朝東華錄》卷7,京師的八旗,自然正是八旗禁軍。訓練成這樣給皇上看的部隊,戰爭能力如何也太顯然了。

由八旗軍隊的腐敗衰落本身可以看出,說腐敗衰落都是八旗執絝子弟的事情,那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6.八旗士兵的衰落,結果即是原因

其實上面這麼一串梳理下來,原問題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清朝作為滿族統治漢族的國家,作為其軍政工具的八旗在維護治安的同時享受極其優渥的漢族人口紅利,這個貴族階級比起日本的武士階級多了一個剝削對象,因此在豐厚的物質生活中喪失了原來的信仰,全面的腐敗即是滿八旗沒落的結果也是原因。

如果說上面這段《清朝駐防八旗的財政考察》中定論的經濟模式是個悲哀的結果的話,他是不是跟剛才貼過的一個前因長得很像?

由此,八旗子弟對社會的推動傾向於守舊、維持紅利,而日本武士的社會推動則是(或許名為復古的)維新、以及改善生活。

回答主的引申問題

——————————————————————————————————————--

如果非要聯繫到現實的話,那就是貴族階層的確可以推動社會進步,而單純的剝削階層則不可能。毫不避諱地對號入座,馬雲、馬化騰、李彥宏這樣的企業家的二代絕不應當被歧視,而恰恰可以借家族優良的教育、雄厚的資本、先進的觀念推動社會的進步。而陰暗腐朽、世襲專權的解放軍系統則始終是社會的毒瘤。

「因為爹有錢所以我有錢」(繼承),「因為爹能幹所以我能幹」(教育),「因為爹有錢所以我能幹」(教育投資)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客觀規律。而且這樣的精英完全可以接過父輩的事業,推動的社會進步。

而「因為爹能幹所以我有錢」?呵呵

以下是總裝備部保利集團的領導層名單,裡面的人我真是一個都不認識,聽都沒聽說過


原因很簡單,(某些人冒充日本人故作高深實在不能忍)日本武士階層在戰國時期戰鬥力強是戰爭需要,領主不養閑人,騎馬打槍砍人都有用。幕末的武士起義,同學,是起義。金田起義,闖王起義都是燒炭工人之類的DS,同樣追著正規軍打(當然了,碰到邊疆的有戰鬥經驗的正規軍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起義軍如果不拚命就誅九族了!


我是新人,也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對於八旗制度的了解不多,但對於日本武士階級有些涉獵,所以這次回答的側重點在於日本的幕府武士。


日本的武士階級涉及到三個階段:武家崛起,戰國時代和武士之殤(玩過幕府將軍2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在說啥)


武家崛起:武士階級在日本是自古就存在的,但最初的統治階級並不是武家,而是公家。公家,其實就是公卿,相當於中國的士,優秀的公家子弟的要求有,要精通樂器,要會吟詩作對,和中國古代的讀書人沒有什麼區別。其中的代表,就是源平合戰時期的平氏,平氏雖然是武家出生,但在這個家族長時間統治日本之後,具有了非常鮮明的公家色彩。而公家的沒落,也就在源平合戰之後,以平氏覆滅作為代表。


但公家的覆滅,同時也帶來了武家的崛起,以源氏為代表的武家也在獲得了源平合戰的勝利之後成為了統治階級。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幕府,鎌倉幕府也就由源氏建立了起來。後來的武家貴族大都是源氏的後裔。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武士階級的一個重要特性,這個階級,是日本的統治階級。


對比八旗,八旗,並不是清朝的統治階級,清代的統治階級,是以讀書人為代表的士,士大夫階級才是管理國家行政司法立法的階級。士大夫階級中,八旗是一個組成部分,但還有不少的士大夫,是漢人。也就是說,八旗,並不是清代的統治階級,八旗是享有國家福利的特權階級。


先到這裡,後面的我慢慢加


日本國小,中國體大,島國的危機感促動的是明治維新,而中國維新所受之阻力相當巨大,日本武士是社會前進方向的決定力量,而中國在歷史後期,滿族因為畏懼漢族融合而封閉了,但真正主導中國社會的,到後期依然是漢族。

與此同時,中國龐大的國體也造成,當時中國有識之士的改革困難,所謂積重難返即是如此。

而日本武士也有高低貴賤,下層武士,生活不順,才會推動社會改變,本質上與那些農民並無不同,而那些率先改革的番,也是因為貿易,文化交流等,接受了先進的思想和意識,階級已然不同。

中國大一統格局也是改革極為困難,而幕末時代,德川幕府對地方控制力已弱,才最終轟然倒塌。中國亦是如此,當地方開化足夠時,只要孫文揭竿而起,自然一呼百應。

綜上,武士階層與八旗都不會是推動改革的主力,真正推動的是社會大眾的社會需求


@佐藤謙一 先生說得雖在理,但適用於日本的封建領主體系並不適用於中國啊,比如唐玄武門兵變,又如明初的燕王篡位。想必清朝統治者也是看到前朝的歷史,才將功臣良將王侯全圈養在京城,擱在皇帝眼皮底下吧。


幕府的旗本一樣是窩囊廢。日本的幸運之處是,依靠戊辰倒幕戰爭,完成了階級流動。而所謂的「下克上」,也被認為是侵華的原因之一。總之,日本案例完全是一個階級固化的反面案例。

要是問二代們的事,根本不要說這麼多。看看幕末歷史上的風雲人物不就可以

先看緩則這邊

明治維新前三傑

吉田松陰:下級武士家庭

坂本龍馬:他的祖輩經營才谷屋酒店,出售清酒,後取得鄉士身份,即出錢購買的武士階層中最低的一種

高杉晉作:為長州藩士高杉春樹(高杉小忠太)長子。高杉家家格為大組士,俸祿200石

明治維新後三傑

桂小五郎:藩醫的長男,8歲過繼給對面的桂家養子

西鄉隆盛:出身於瀕臨破產的下級武士階層

大久保利通:出生在薩摩藩鹿兒島下家治屋町的一個城下武士家庭,儘管在士農工商四民中屬於統治階級——士的一員,但城下武士在武士中卻屬最下層。

長州藩:關原之戰時為西軍總大將。

薩摩:關原之戰時屬於西軍

(西軍是當時德川家的敵人,可想而知,幕府時期肯定也是屌絲境遇)

而幕府這邊:

新選組局長近藤勇:原為農民三男,後正式成為近藤家養子,繼承天然理心流鄉下道場。

新選組副長土方歲三:平民家庭,家傳「石田散葯」四處行商。

通過對這段歷史的粗淺認識,我不禁會比較太平天國時期,假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干人傑乘機竊國會怎麼樣,後來山寨明治維新的戊戌變法,假如袁世凱參加了又會怎麼樣。


武士團體也已經腐朽不堪大用, 只是他的腐朽類似於末期唐軍、宋廂兵的朽壞;

八旗和滿清則本就是正常機體上的毒瘤癌腫,還要操縱大腦切除正常機體。

明治維新的成功要點我認為在於:萬世一系的天皇制帶來的大義名分;幕府的閉關保守侵害沿海幾番的利益;神道、儒學、蘭學各思想體系之間的合理應用;在合理時刻出現的大批風雲人物;同一民族內部矛盾,自下而上暴力改革。


看一群外行人討論問題,真是...也只有日本人自己還了解一些

滿八旗的目的就是用鐵杆莊稼養職業軍人,所以那滿族子弟說的,基本就是不正確.

但八旗的經費來源還是主子,所以主子給你就是條猛狗,主子不給就是癩皮狗.

日本部落/豪族/莊園主/封建,武士就是小領主.劃分領地後還要恩賞,否則就要作亂.後白河法皇/鎌倉等等等等,基本就是這麼被坑的.江戶在將軍血統如此稀薄的情況下還能綿延兩百年,不得不說是老烏龜後代多,參覲制度起的作用,集中資源在幕府手中.這也是最後崩就崩在島津家/毛利家自己靠海運發家致富上.

說到底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主子奴才"和錢的問題.

===============大白話分割線================

大白話沒人懂,那我再補充一些。

某答案里說八旗人不多沒的比,我心裡在想,當然沒的比,跟你真的關係不太大。

八旗和滿清其他政策同出於一個思想,以滿制漢。也就是我是主子,但主子人少貌丑後勁不足怎麼辦,那就只有通過「殺」來剃掉漢人的精神,用上升渠道的牽制,以滿制漢。科舉還是那個科舉,可你架不住人家又筆帖式出身啊,道光之前到督撫這個級別的有幾個漢人?這裡不得不提到官缺,相對於某答案說的兵缺類似,但兵缺是只有滿人才能補缺的,官缺漢人也能補,只不過官缺有六類,依先後補缺次序為:宗室缺、滿洲缺、蒙古缺、漢軍缺、內務府包衣缺和漢缺,嗯旗缺就有五種還是前五種;其中,例定為滿洲缺者,包括奉天府府尹、奉錦上海道、吉林分巡道、直隸熱河道、江北道、山西歸綏道、各省理事同知通判、部院衙門筆帖式等,而在被視為權藪的京官中,除順天府尹府丞、奉天府府丞,及京府京縣官,司坊官外,大學士以下、翰林院孔目以上,皆有滿洲缺。而「以滿漢分缺的官僚體系和「八旗子弟,人盡為兵」的八旗制度為依託,強化了滿族「文膺心膂」、「武寄干城」的根本地位與獨特角色。」(常書紅:《辛亥革命前後的滿族研究》)。

這個點恰恰是八旗和譜代旗本可以類比的。譜代旗本是跟著老烏龜打天下的忠實手下,也是德川幕府的根基,幕府中例如中老、京都所司代這樣的實權行政長官(大老是臨時的),基本都以譜代旗本任官,本質目的也是以內製外。

但滿清八旗終究是個部落奴隸制度,勉強將軍事、行政、生活糅雜一起,和在世界各地延續發展的封建領主制度沒有多少可比性。中央集權下的科舉功名制度倒是有可以互相比較的地方。


我覺得很多人大概沒有弄明白一個基本概念:滿洲八旗一開始就不是所謂職業軍人,也不是什麼貴族階層,而是一個野蠻人組成的強盜集團。其高度軍事化的目的是為搶劫,而不是治理。這樣一個蠻族集團無論從文明度還是秉持的理念來看,都是先天不足的。儘管洪太開始有過漢化的努力,但根本上仍是將儒學作為治術而非理念;其主要統治手段是鉗制而非發展。在失去不斷搶劫的刺激後,這一蠻族強盜集團由於人口上的絕對劣勢,也不能產生什麼開拓的動力和近代意義上的主人翁意識,其腐化墮落之快也就無足為怪了。事實上,就在入關不久以後,滿洲八旗兵的戰鬥能力就已經不比投降的漢人武裝更強了。南明內訌以前,鄭成功、李定國乃至孫可望這些南明將領都有大勝所謂八旗禁軍歷史。

至於贊同度最高的答案里舉的東北八旗禁旅的例子,我想說的是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蒙古人僧格林沁只是督戰而已,這次炮台防衛戰和所謂八旗兵根本就沒有什麼關係,參戰的幾乎都是天津和直隸水師。

至於真實的禁軍八旗的戰力如何呢。這支軍隊的主力從將領到士兵,都是科爾沁蒙古人,也就是所謂的蒙八旗,號稱騎射無雙的。八里橋一戰吹得慘烈無比,說是打得血肉橫飛。最後呢,英法聯軍一共才死了五個,這還是建立在聯軍數次白刃突擊打肉搏的基礎上。需要說明的是,那個時代步槍射擊還只是防禦和輔助手段,聯軍擊潰清軍靠的還是決定性的白刃衝鋒,所謂禁軍八旗是個啥成色,也就可想而知了。


很簡單。八旗算是戶籍制度,戍邊屯墾搞副業。有的八旗子弟還會經商。而武士階級有俸祿,兵農分離之後武士一律不得經商。所以說啊,軍隊一律不得經商,這個對軍隊的命運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當時的清帝國是大一統的,300年沒有大的戰爭,作為滿人主要戰力的八旗,是統一中原後功勞最大的,獎賞最多的。然而,他們除了打仗什麼都不會,除了高人一等,衣食無憂外,沒有他們什麼事,所以就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幕府時期,軍閥割據,征戰不休,武士作為主要戰力,肯定要保持狀態,要不然就會被淘汰。


正黃旗金姓用戶路過

所謂的八旗子弟,其實就是普通人,並無特別的特權的。清亡後更是沒的說了。


八旗是血緣,武士是能力。這就高下立見了。而且清朝皇帝說的算,想幹掉誰就幹掉誰

日本近代以前,除了德川有幾年消停,所有時間都在干架。天皇根本吊用沒有。

康熙乾隆這種打幾十萬人戰役的,到後來那點八旗精英早死的差不多了。加上婦女兒童最高也就五十萬,能上戰場的十五至三十的,能有十萬撐死,能算得上精英的,也就五千。而且能用漢人去打主力,當然不用滿人。實力應該不怎麼樣。

日本戰國時期跟中國的戰國時期很像,你不用我,我就換個主子,這種制度,競爭大,選出人才的概率也大,武士其實不只是武,日本的高級武士一般都是兵法家(雖然也沒啥大戰,格局上有限)出名的人也很少就是因為武藝高。


推薦閱讀:

如果以色列不選擇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它會發展的更好嗎?
梧州是否對廣西其他地區沒有認同感?
如何評價梅貽琦?
中國的土地改革的歷程?
我國古代有沒有專門從事翻譯工作的士官?比如說鄭和下西洋、英吉利使臣拜見乾隆過程中擔任翻譯工作的官員?

TAG:日本 | 歷史 | 清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