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在說話(發帖)時把將某些可以用漢語表達的辭彙用英語來說?他們是什麼心態?

一個現象,知乎很明顯,其餘地方也很多

能用漢語說清的東西都喜歡說一堆英文

比如有些人會說:「這件衣服的style好符合我的feeling哦。」

用漢語很丟人嗎?


以前上學時我也是覺得有什麼心態,後來工作後才知道,這是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原因大體有以下兩種:

1.語言背景不同,有時溝通中用英語單詞更簡潔明了.以前在創業公司,公司雖小,大BOSS是香港人,漢語還不錯,但很多時候有些詞還是不知道怎麼用中文表達.CTO也是香港人,用英語詞很正常.後來到了現在的公司,有段時間直接上司是美國人,他的漢語我聽不太懂,英語還好些.所以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時不時蹦出來英語單詞很正常.

2.行業術語.比如IT行業常說的:IT,Bug,deadline等.可以用漢語表達,但翻譯過來會彆扭,說著也費勁.

我覺得沒必要計較,多數是以上兩種情況,純裝B說英語,我沒怎麼見到過.話說,說英語單詞都算裝B,這裝的檔次也太低了吧.


有的時候英語確實能更好地讓別人明白自己的意思,舉個自己的親身經歷,剛進大學時普通話還不好,洗澡遇一哥們,聊到足球,我用了蹩腳普通話外加自己會的四種方言他都沒聽懂,最後一句football,懂了……如果能幫助表達自己的意思,用漢語用英語都不丟人

樓主的問題應該指的是那些在公共場合大冒英語裝B的人,對於這種人樓主你淡定對之便是


對於中國人來說 英語是一門外來的後天學習的語言

我們在學習它的時候 傾向於對單詞、片語下一個清晰明確的定義

而我們學習中文的時候 則是通過經驗和日常生活去理解一個詞的含義

這有時候會導致一個奇怪的現象 即英語的含義對於我們來說更加明確一些

那麼這就會導致我們認為在一些情況下 使用英語更能夠準確地表達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


題中所說的「知乎很明顯」能否舉例說明?

iPhone應該改叫蘋果手機?iPad應該叫蘋果平板電腦?

Android比安卓表達的更加合理清晰?或者要叫機器人系統?

我認為知乎上現在互聯網相關的問題比較多,互聯網行業很多辭彙都是舶來用語,沒有特別統一權威的稱呼,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原詞更恰當,在一些這種問題中出現一些英文完全正常

而至於一些「ok了」這樣的辭彙……我覺得完全是習慣使然,這種簡單辭彙現在也很普遍了啊,thx,sry……難道這樣一下也叫裝13么……

貌似我在知乎沒見過刻意彪英文的……有的話請帶個鏈接吧比較有說服力


我只想說,本人作為珠三角的孩子,是看三色台(TVB)長大的。甚至有的深圳朋友都是看TVB才學會粵語,TVB現代劇就是這樣,看多了就模仿起來。實話實說,我知道自己英語很不標準,也知道其實經常這樣不好,只是從小看電視就是這樣,學多就有點難改。說普通話還好,說粵語就經常夾砸不標準的英語,加上女友在外留學多年,有些中文單詞,她真的不理解。

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專業名詞,比如說有些中文的說法,同一個意思有好幾種表達,國人都搞不清楚,但是英文這種表達比較集中,大家都會有所共識,這樣對筆者要說明的問題或者會更加明晰。

就打字而言,在下有時候真的覺得打英文要順手一點,因為不是用五筆這類輸入法而是拼音的關係,有時候打一個片語,翻輸入法要老半天,但是由於鍵盤的設定,打單詞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僅僅是自己的拼寫問題罷了。

其實說了那麼多,只是想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活著的方式,不是只要和自己不同,自己不喜歡的生活模式就可能是自卑,炫耀,淺薄,裝13什麼的,自己說出來沒什麼,對別人而言或許就是一種傷害。


很久以前可能是為了裝逼,但隨著英文額的逐漸普及,已經起不到良好的裝逼效果,基本都是為了更好地交流


出去裝逼的原因,我偏向於某些英文單詞能涵蓋更多的意思,比如跟朋友聊天,他告訴我說在寫paper,這個paper可以是論文,可以是文獻綜述等等,雖然也可以說是寫「作業」,但總覺得「作業」的含義略微狹隘,一個paper卻涵蓋了更多的意思。


很多專業辭彙都是由外國創造的,中文雖然有翻譯,但是有的會有歧義。為了更準確的表達某種意思,就需要用英語專業辭彙了。例如build一詞在不同的書中就有很多不同的翻譯。


漢譯英是一門學問,不是所有人都會準確翻譯,和中文水平也有關係,而且不一定有必要。這個年代,用英語表達的常用詞多了,慢慢習慣了,特別在外企或某些行業經常用。你說用幾個單詞來裝B, 也許在上個世紀比較多吧。你的問題讓我想起了美國職業男子籃球聯賽的故事



從最迫不得已,到最故意為之,如下

英文更好用

時代發展的特性,很多概念確實是英語表達更清楚,比如說option(金融),英文對原意闡述的很確切,而中文的翻譯就讓人從字面看不明白,綜合一點而已。而中文講「項目」的話瞬間覺得高大很多。。。

局部母語

另外許多人在第一次接觸某個概念的時候就是英語,這時候英語形成了「局部母語」。比如我之前的導師,硅藻土還是沸石來著,這玩意他就一直用英語想漢語很費勁,因為這個詞英文的那個才是先入為主的「母語」

不過以上兩條都比較容易被理解,尤其是技術領域

慣性太大

外企的人說話帶英文的概率就高的多,因為一言不合就要和外籍同事全程英文,就算人家中文沒大問題,專業內的辭彙也是儘可能用英文才能提高效率。 留學的也差不多如此。一旦你管英文的語言中樞激活了,不會一瞬間就消停的,這就很容易在轉回中文模式以後時不時冒出個英文來。 而長期的習慣更是很難迅速改掉的。

還有,當然就是不可避免的,裝逼。

慣性哪一段說了,外企的和留學的容易帶英文,這兩類一般又是所謂的成功人士,那要提高自身逼格自然是要在外在上向他們看齊才行啊!雖然你看著噁心,但不見得背景不同的別人看著噁心。很多人愛這麼干是因為這麼干真的有市場啊。上這種浮誇在收入不封頂的一線城市事實上相當吃香。因為許多活兒都是什麼人都能做只是做的好不好的,而且總有公司能為這種職位開的起高的髮指的收入,只要你通過吹噓自己進入了這個圈子,只要不是太笨,臉皮厚一點多賴一陣子,也就一回生二回熟的融入這個圈子了。。。


有些東西學的時候就是用英文學的,或者別人是用英文告訴我的話,我在轉述的時候都很難用中文轉述,因為那件事在心裡對應的就是英語的詞。。。知不道有沒有說清楚啊


看語境。樓主說的情況,那種夾帶英語的人就屬於裝逼了。語境指使用時周圍的語言氛圍(環境英文還是漢語環境)或使用英文的原因(如因特殊名詞)。

如果在國外一個人問中國室友大神數學題,問階梯矩陣如何轉化時,習慣性問echelon form怎麼轉化無可厚非。但如果同樣問一道題,在遼寧大學問,問室友階梯矩陣如何轉換用echelon form問,那就是裝逼。


有些時候確實是英文比漢語的表意更明確。比如程序員說「對象」這個詞,是不是表意不清?

如果換成object呢?了解了吧?

想想前幾天那個笑話,excel彈出對話框:「找不到對象。」

另外有些東西確實是沒法翻譯成中文的。我英語水平挺糟糕但不是完全不會;日語也會一些。有時候給別人翻譯幾句話,常常糾結於——「這詞中文該怎麼翻啊」,而不是「這詞什麼意思啊」……

所以有些時候確實原文表意更明確。

當然,有些人沒事蹦英語確實是為了裝B。我想樓主問這個問題其實只是想聽到這個答案吧?


在中國社會,英語不小心被學得不美不英,抑或說不中不洋了,這樣的語言習慣著實叫人捏汗,但是還是聽到麻木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難計較這麼多的,能達到交流目的就可以了,畢竟社會存在不同層次的人,能達到夾著單詞交流已經算一種進步了。但在比較正式的場合還是注意點吧,全中全英地講,專有名詞務必例外,很多東西翻譯就變味,就像詩歌翻譯成英文也是不像樣的。

會講漢語,應該說更有深度,比起英文,漢語難多了。學不忘本,有源才可朝各個方向延伸。


推薦閱讀:

如果知乎放在足壇,會被提什麼問題?
在知乎上,一個問題大概有多少人回答就已經達到「過飽和」了?
大家都見過哪些「破乎服」的回答,可以分享一下嗎?漲漲見識?
如何看待知乎在QQ空間投放的廣告?
怎麼看待知乎里一些人雖然給自己或者自己的產品了打廣告,但是卻提供了好的內容這個現象?

TAG:知乎 | 用戶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