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修福德資糧呢?

感覺自己福德薄淺,資糧不夠。有哪些簡單一些的修資糧位的方法嘛?不需要儀軌和複雜的步驟的,因為環境不允許我做這些,所以想找點簡單些的方法。比如持些什麼咒子或者念經文。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

初發心念佛持咒誦經,證果菩薩還是念佛持咒誦經,以至佛佛相念。

凡夫菩薩修學的形式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發心有別。

積累資糧就是種福田,修學的每個階段福田不同,種對了福田,才會有效地積累資糧。

孝道、五戒、十善、六度,這些就是修學順序的福田,君在哪個階段就種哪塊福田。

父母、眷屬、親朋、大眾,這些就是我們順序發心迴向的目標,君哪個恩德未報,就發心迴向給誰。

一聲佛號一生心,

心心回應福田名;

雙親歡喜真佛子,

諸佛讚歎菩薩行。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怎的最快?

改變自己最快!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最快!

現在很多所積累資糧。都是空中樓閣。

天天口出髒話,和現實中,網路上的人互相噴。

或者說人背後閑話,和別人吹噓自己。

這樣子,一天十二小時以上在干這個。

晚上回家,打算念一個小時xx積累所謂資糧?

天天騙人錢財,然後回家買點水果供佛就能積累資糧?

天天殺生,回去放點動物就能積累資糧?

這是騙誰?除了你自己,又能騙誰?

你連最基本做人都沒做好,你能幹啥?

你把樹從地里拔出來,澆再多水,能活?

把握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資糧積累起來,不知道多快。


布施是修福氣的,沒錢可以去寺廟做義工,有錢可以救濟僧人或者貧苦大眾。心經是修智慧的,可以常念。好多年前混地藏緣論壇,有個騙子成天打著佛教的幌子發帖編造一些極為可笑的理由要錢要物。上師就說,騙人也要會騙,起碼說的話要讓人真假難辨才行,讓人一眼就看穿的騙術不值得同情,回去念幾千遍心經有點智慧了再發帖騙人。


別和別人撕逼

今晚狼人殺

開局死一個狼

兩個狼掛機

你敢相信我一個狼翻盤十二人一局?

隊友都說

哇你這個狼玩的太狡猾了

我很少和人爭什麼

一個是無意義

一個是損福報

哇我為什麼要為討厭我的人浪費我的福報

做到克己

再說守德

後言教人

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修養都不能控制

你說那麼多話

教導別人

真的敢信嗎?

你說怎麼修福報?

不傷害他人

不給別人添麻煩

就是最簡單的辦法


隨喜讚歎。

轉載善知識開示如下,希望您看了之後能有所受益。

菩薩修集滿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後,進入十住位來修證;十住位,按照次第從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薩所應修學的內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波羅密多。要修學這六度波羅密多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是要饒益諸有情,第二個是要對治諸煩惱。從饒益有情、對治煩惱中,來修集見道所需要的福德資糧,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親近真實善知識,接受真實善知識的教導。

對於因果的內容,除了於信位信受三寶、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夠了解因果內容的差異,例如布施所種的福田及果報的差別,會因為是貧窮田、或者是報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間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間法的田而有所差異!所以菩薩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內容,從饒益有情來說,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以財布施來護持了義正法的團體以及善知識,用來弘揚了義正法。在末法時代正法弘傳非常困難,因為有許多的人把純粹是解脫道的阿羅漢法,當作究竟佛法在解說、在弘傳!有許多人把生滅的意識心當作常住法在弘傳,有許多人以意識心在定境中的境界當作是常住法在弘傳,所以了義正法的弘傳經常遇到這些人的抵制,乃至被扭曲為邪魔外道。因此善知識需要藉由廣作法義的申論,以及對經典作解釋寫作成書;通過書籍的流通,讓有心想要修學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什麼是真實佛法的人,或者想要知道在修學佛法中菩薩所應該修學的內容是什麼?所應該實證的內容是什麼?都能夠因為接觸到善知識寫的書籍而能夠經由閱讀思惟,乃至能夠揀擇機會來熏習正法,進入佛法真實修證之門!所以在布施中以法布施最重要。初住菩薩經由財布施(資助印行善知識的書籍)來含攝法布施,這個內容意義非常深遠!

因為只有法布施可以讓有情建立佛法正知正見,能夠讓有情知道如何是生死之苦,怎麼樣能夠斷除生死之苦而脫離三界!可是財布施的未來世果報只能在欲界中領受,在欲界中只能夠脫離貧窮!而只有法布施能讓有情斷除無明(能夠斷除一念無明,以及無始無明)來修學解脫道,來修學佛菩提道!可是財布施卻只能讓人斷除財物貪愛,而且僅止於欲界。同時法布施可以讓人能夠長養法身慧命,可是財布施卻只能局限於欲界來長養資財,長養色身的健康乃至壽量。所以法布施是布施中最殊勝的,能夠超越因為只是財布施局限在欲界的果報!所以經由財布施來含攝的法布施,是菩薩在住位所應該修學的。

財布施同時因為有了法布施,可以讓想要真正修學佛法的人,能夠遠離錯誤知見的損害,以及惱害所生的恐怖。所以經由法布施又含攝了無畏施,所以這樣的一個財布施所含攝的法布施、含攝的無畏施這個資糧福德,才有辦法讓菩薩修集滿足七住位見道的福德資糧!因為這樣子能夠饒益有情的法身慧命,也能饒益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時經由布施才能夠對治貪、以及慳,所謂的貪就是指對名聞利養,對所謂財色名食睡,對五陰的我以及我所的貪!慳指的是對自己的身財,捨不得拿出來利益有情。在行持布施中,如果不能對治貪以及慳,那麼就不能修持清凈的戒行!因為會為了要貪愛與自己身財相應的名聞利養,而有時候會未悟言悟、未證言證,想要急於成為他人的善知識,想要急於成為法主,同時就引導他人也犯下了未悟言悟、未證言證的大妄語業,還以為自己是在修集福德,結果卻是犯下嚴重的過失;這個是菩薩在行持布施中,所必須要注意的內容。因為如果不能對治貪慳,不能真實饒益有情的法身慧命,以及饒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麼就不能趣向真實波羅蜜多!因為波羅密多的意思就是解脫到彼岸。假如說布施是雜染了自己,與自己身財相應的貪以及慳,那麼就是系縛於三界,就不能解脫,就不能有真實的波羅密多了。

菩薩在經過能夠修學布施,來學習怎麼樣不對自己的身財慳吝的同時,為了要讓自己能夠更進一步來修學趣向善法,所以又來修學所謂的戒行!那麼在戒行方面,菩薩所要學的就是菩薩戒;菩薩戒是千佛大戒,是所有菩薩在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時,必須要依止菩薩戒來修學清凈戒行。受持菩薩戒,首要的是要有戒體,要由真實有戒體的善知識來傳授,經過師師相授就有了戒體!因為菩薩戒師能夠受持清凈的戒行,所以能夠教導菩薩戒子,來學習清凈戒行!而在學習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損害、不惱亂來饒益有情,例如不貪眾生肉,不於眾生生起殺念;不貪他人資財,不於他人資財生起偷盜之念!

這個除了對於資財生起偷盜之念,還有一個層次,就是說有的人知道開悟是一個殊勝的法,所以一心想要開悟,來學習開悟的法以後,不能遵循弘傳正法所應該遵循的規則,就任意的去把開悟的內容向一切人去說,不能觀察根器、不能觀察因緣,導致開悟的法、開悟的內容泄露到外道手中!也因為泄露到外道手中,所以他們就不知道怎麼來守護正法,守護眾生的法身慧命,任意的把內容傳播出去,導致正法的內容讓沒有善根的人不能信受!因為不能信受所以來否定正法,這部分(的行為)不是在饒益有情,而是在損害以及惱亂有情。同時因為這樣的方式是虧損了法事,虧損了法事就是虧損如來,也就是虧損如來的法財,這是很嚴重的過失!所以在修學菩薩戒中,才能夠修學到這一種戒相,這也是菩薩戒最重要的地方。

再來就是說,透過不對眾生生起一念,不對眾生的眷屬生起一念,而不於眾生想要行其所謂邪淫之念;不會說要藉治病,或者說要藉消災解厄,或者假說要修證什麼樣的證量的法,來跟合法眷屬以外的有情行其邪淫。另外不會貪名聞利養,乃至就起增上慢心而未悟言悟、未證言證,造大妄語業。接著求受菩薩戒,最重要的就是不毀謗菩薩藏,不毀謗菩薩藏就是說不謗說「沒有如來藏」,也不毀謗說「如來藏是假名」而說不是真實有,同時也不教導眾生毀謗菩薩藏!因為毀謗菩薩藏是損害惱亂有情的法身慧命,也是損害惱亂自己的法身慧命,同時也是損害惱亂 佛的正法。同時菩薩按照 佛(在菩薩戒中)的教導:不違背大乘常住經律。所謂大乘常住經律就是以如來藏為中心,所講的所有經律!同時也不修學外道典籍,不修學二乘經律而趣向聲聞的修證,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經律來引導接引人!同時勤於親近善知識來修學大乘經典,也接引有情來親近善知識,修學大乘經典!這樣來學習戒行來饒益有情,同時也對治自己的貪、嗔、痴、慢等煩惱。

菩薩為了要清凈戒行為了要讓自己戒行能夠修學清凈一定要修學忍辱,修學忍辱的內容有三種:第一個是耐怨害忍。也就是說,對於他人的損害惱亂,都能夠堪忍,而不生起嗔心,反而生起慈憫心要去饒益他。例如不信受如來藏正法的人,他們對我們的導師不理智的謾罵以及毀謗,我們的導師都能夠不起嗔心,反而想要饒益他,廣作種種法義的申論寫作成書,讓不理智生起謾罵毀謗的人,能夠藉由書籍的閱讀,生起揀擇的機會,遠離不理智的謾罵,以及毀謗的過失,同時能夠接觸正法。對於忘恩負義者不捨棄,而且能夠包容繼續教導,這樣的不舍有情,才能夠不違背戒律而勤修於饒益有情的事業。

第二個是安受苦忍。安受苦忍就是指菩薩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對人間生死之苦都能夠安忍,是病痛之苦或者是氣候冷熱變遷之苦,都能夠安忍而不生起下劣心,趣向聲聞緣覺的修證。第三種說的就是諦察法忍。菩薩能夠觀察甚深極甚深如來藏正法,就是第一義諦無上妙法,能夠安忍於如來藏本來的無生,能夠安忍於如來藏所生的五陰十八界也是本來無生,同時能夠安忍於自己所修學的次第,安忍於自己所需要對治的煩惱,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親近善知識來修學,不得少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這些都是菩薩修學忍辱應該修學的主要三項內容。

接下來就是精進。要發起精進心來修集應該修集的善品,包括廣行布施來饒益有情,以及持戒來饒益有情,同時對治自己的貪嗔痴等煩惱!還有發起大誓願,依照 佛的教導,為了安樂利樂一切有情,對於菩薩應該修學的一切善品,應該修集的一切功德,都能夠誓願修學!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所以這樣精進修學一切應該修集的法。

那麼在從布施到持戒、到忍辱,這樣來精進修學以後呢,心性調柔了,就能夠讓心靜下來,來進行禪定的修學,所謂的禪定又叫作靜慮。靜慮的意思就是靜中思慮,靜中思慮的內容包含:如何饒益有情,如何在饒益有情中來對治自己的煩惱,如何觀照五蘊的虛妄,如何從五蘊虛妄中觀察不是我見的地方在哪裡,(五陰)不是真實我的地方在哪裡,如何思慮斷除我見,應該要有什麼方法來思慮;要怎樣參禪,要怎樣來看話頭,甚至於從欲界散亂心中,如何進入欲界定,如何進入初禪以上等等的禪定境界。可是散亂的意識心沒有能力可以擔任這些功德,沒有能力可以成就靜慮的功德,所以需要修學制心一處的功夫!制心一處的功夫,我們所修學的是導師運用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裡面的憶佛念佛的方法;搭配了拜佛的方便,從拜佛中來修鍊定力!憶佛拜佛中修鍊的方法,是直接對治意根以及意識的散亂以及攀緣!修鍊的過程裡面,讓自己能夠攝心安住於清凈的憶佛的念,來對治意根以及意識的散亂!因為經過每天定時的拜佛,而不是以打坐的方 式,以拜佛的方式來練習意識心,能夠從攝心到專註,到能夠安住於清凈的憶佛的念,每日、每日這樣的練習,練習定力成就以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中,仍然一心不亂定力現前!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說有了動中定力以後,能夠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歷緣對境中來靜中思慮:如何饒益有情,如何於饒益有情中對治自己的貪嗔慢等煩惱!同時靜中思慮如何是五蘊的內容,如何是我見的內容,如何斷我見。這些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中來進行思慮,因為具足了靜中思慮的能 力!而我們是從初住位開始修學這種動中定力,從初住位開始修學動中定力,搭配了所謂從布施、持戒、忍辱等來對治貪嗔痴等煩惱、來調柔心性!所以一邊調柔心性,一邊做饒益有情的事業,一邊來修學定力,到了五住位以後,就有靜中思慮的能力。有靜中思慮的能力,就能夠因為定力的增長,而生起看話頭的功夫。

看話頭的功夫一定要有動中的定力為基礎,這是屬於禪門中行門的一種。因為有動中定力以後,能夠在生活中看話頭,能夠在生活中看話頭、起疑情,甚至來參禪!所以我們修鍊了動中定力以後,可以從行住坐卧中有制心一處的能力,能夠一心不亂!所以一方面修行動中定力,一方面來做饒益有情的事業,一方面來調柔心性。同時菩薩在靜慮─在禪定中─也要建立正知正見,也就是說要了解禪定,從欲界定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以及四空定,這種三界九地的境界,就是意識心系縛在三界的情況。也就是意識心從欲界定到初禪,最高系縛的境界就是四空定!這三界九地都是意識心系縛在三界的狀況。換句話說,從欲界定緣於五塵的境界,到發起初禪──離欲發起初禪,一直到二禪,能夠從對五塵的有覺有觀,進入對五塵的無覺無觀!

對五塵無覺無觀,可是仍然有定境中法塵的覺知,那麼定境中法塵的覺知從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四空定,有很多深細內容的差別,這就是三界九地中意識心的差別境界。菩薩一定要了知意識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狀況,所以能夠因知見的正確建立,於參禪的時候能夠不落於以定為禪的過失中!因為定境本身都是意識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識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麼知道參禪就不能、不該落在意識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見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識所能夠到達境界的智慧,從欲界到四禪到四空定的內容是什麼?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樣的修學過程、這些福德一定要與了義正法相聯繫!

因為我們前面說因果的內容,譬如說在修集布施修集福德,修集福德一定有福德所相應的果報,修集福德等於在長養善根!所謂的善根(大乘法中的善根),「善」指的就是要趣向第一義,「根」的意思就是說要有那個功能!也就是你要有趣向第一義的功能,就是長養善根!也就是說你要怎麼樣讓自己有趣向第一義的功能,這就是在長養善根。可是要趣向第一義的話,你所修的福德,一定要與第一義(的護持)相關聯!所以從布施開始,就要以財布施含攝法布施(把財物用在護持第一義正法上面);含攝法布施以後,因為法布施本身是在弘揚了義正法,能夠於了義正法中利益有情的法身慧命,同時也利益自己的法身慧命,那麼這樣的福德就與了義正法相關聯!這個福德與了義正法相關聯,自然能夠成就菩薩在七住位見道的福德。因為所要親證的內容,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第一義諦法的根本,所以要有對了義正法培植福德的因,才能夠在了義正法修學中,有(種下將來)見道的因。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說在住位的菩薩以親近真實善知識為首要,也只有真實善知識能夠引導你、教導你怎麼樣來培植與第一義相關的福德;也只有善知識來教導你怎麼樣來修學菩薩戒;也只有善知識能教導你怎麼樣正確的修學忍辱,以及修學靜慮等等法。這些內容都是初住位到六住位所必要修集的。因為能夠修集這些(護持了義正法的)福德資糧,才能夠進入智慧度的修學。


什麼是福德。

佛法中,福德究竟意味著什麽?佛教對於福德的闡釋,總是以距離真相的遠近相關而論。

帶領我們更接近真相的任何事情,即是福德。導致我們離開真相的任何事情,即稱爲缺少福德。

我們今天依然擁有佛陀的教誨,全賴我們共同的福德所致。

如何積累福德

Some ways of accumulating merits :

一些累積福德的方法如下:

Do prostrations to crush pride.

做大禮拜以粉碎驕慢。

Make offerings to go against stinginess.

做供養以對抗吝嗇。

Practice compassion to dismantle ego.

修學慈悲以瓦解自我。

Rejoice in other"s successes to combat jealousy.

隨喜他人成功以擊倒疑忌。

Turn the wheel of dharma by asking masters to teach.

請求上師教導而轉動琺輪。

Pray or ask for the long life of masters.

祈願或請求上師長壽住世。

Dedicate the merit.

迴向功德。

以上為宗薩欽哲仁波切的開示。

修福德資糧,以下為個人的建議,

1.題主認真讀《普賢行願品》,裡面的十大願,用心讀儘力做。

2.宗薩欽哲仁波切的《不是為了快樂》,前行指導,裡面一步步該怎麼做寫的很清楚很詳細。


一切把心能限制在一定範圍的修心修行都是積累福德資糧, 放逸自心如同猿猴得樹,放出去容易收回來難, 積累資糧以制心一處為標誌性功用, 再然後行正道, 行正道積累解脫智慧,以四無量心為資糧驅動, 個人經驗,以此理解行持戒,定,慧!


每天主動幫一個人,令對方開心,這個方法表面簡單,其實充滿玄機。另外,每天自己找一件事令自己笑,睡前作出檢討,如果找不到,明天再找,日日找,從生活點滴中找出令你感恩的經歷,然後筆記下來,這個並不是日記,而是心靈筆記,笑一笑,世界更美妙。


十善道業


心內求法,離心無法。

如何積攢福報?

寬恕內心的怨敵,

是最大的福報;

行善而無求回報,

是福報恆昌之源。

潔身自好,

自凈其意,

弘揚真理,

令眾生同度生死大海,

是充滿三千大千世界,

都無法涵蓋的功德。

常駐安詳中,自在調柔,是增長一切福德;常駐捨棄中,覺察自我,熄滅貪慾是智慧綻放 。


念善即福,福即善念,由善念所發之言行即為積累福德,心大為福,福為心大,心量逐漸廣大無邊若太虛即為積累福德,無私是福,福是無私,不存私心唯行利他即為積累福德。以此,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是積累福德。


做好自己,善待家人,不要去資助任何人,所謂的道人,僧人,凡要你資助的通通不理,祖師們傳的真東西都是要苦行的,任何穿了祖師給的衣服還去乞討的,你通通不要理他,真修士要資糧肯定是要回報你的,而且絕不是什麼以後,就是當天給當天回報,這才是真修士,因為,不做不食,修行連戒法都守不住,修的是什麼歪道一看便知


1.幫助有需要的生命,讓人一起做好事

當我們面對有需要的人和動物的時候,我們可以切身處地的想一想他們的處境,他們有什麼地方需要我們的幫忙,我們就盡我們的能力幫他們一下,那麼我們已經在我們的身邊創造出一個和睦的環境,至少如果生活中已經有問題的話,那麼結果不會壞下去,身邊的人也不會非議你這種實現佛法的方法:畢竟你只是做一個好人。如果我們可以對眾生以關愛的心態幫助他們,那麼我們的心最終也會在生活中變得開朗,清楚,柔和而堅定,尤其是在生活中遇到種種苦的時候也堅持行善的話相信您一定會得到安寧,而生活也一定會改善起來

可以的話勸他人一起行善。佛說像法決疑經中說:

善男子。我於一時告諸大眾。若人於阿僧祇身供養十方諸佛並諸菩薩及聲聞眾。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飲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善男子。我於處處經中說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貧窮孤老乃至餓狗。我諸弟子不解我意。專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寶。悲田者貧窮孤老乃至蟻子。此二種田。悲田最勝。善男子。若復有人。多饒財物獨行布施。從生至老。不如復有眾多人眾。不同貧富貴賤。若道若俗。共相勸他各出少財聚集一處。隨宜布施貧窮孤老惡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假使不施。念念之中施功常生無有窮盡。獨行布施其福甚少。

最好就自己把整個《佛說像法決疑經》看一看,也不是很長,對您在生活中修福報有很大的幫助,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不應該說,對於行善的人,出家人應該有什麼態度一目了然。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也是一本很重要的,勸導我們如何修十善業,勸導我們勸導他人修十善業,在這個世界中堅持心善,行善的功德,以及如何讓我們開智慧,在未來的日子裡可以成為教化眾生的領袖。

2.持戒

可以的話就找出家人,讓他們對你解釋一下如何在家持戒,有沒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你在你自己的環境中適應比較好的持戒,比如不說謊,不飲酒,不邪淫在社會上也被人認同的,代表著道德行為的持戒,可以讓僧人對您解釋一下,然後自己想清楚再決定。

海濤法師說過,戒律的作用可以分為下列三個方面:

一、止惡:停止惡業,才能讓三業清淨,不墮惡道,即所謂「諸惡莫作」。

二、積善:累積福德資糧,將對修行有莫大的助益,即所謂「眾善奉行」。

三、利他:培養慈悲的胸懷,打破自私的狹窄格局,即所謂「自利利他」。

虛雲老和尚也說了一些持戒之功德和力量:

甲、敘言

戒的意義,就是止惡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惡五逆的罪惡,如防流水,似護眼珠,滋長善法,是名戒義。大集月義經說:「諸仁者:離欲義是戒義,解脫義是戒義,休息義是戒義,盡義是戒義,滅義是戒義,此諸句義,名為戒義。」釋尊將涅槃的時候,阿難請問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去世後以何為師?佛說:「以戒為師」,所以我們佛弟子,能持戒律,方有導師,若無戒行,等於無師傳!但是佛教律藏中,關於律學的戒相很多,有在家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等,出家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廣見經律,總之皆以五戒為根本。吾人果能基本五戒持得清凈,其他枝末就易持了。

乙、持戒的功德

一、總論

世俗所說:「受戒容易持戒難!」確是有理。但亦在我們的善根有淺深,信心有無的關係?若果佛弟子戒律嚴凈,誰不敬仰?諸佛菩薩,尚為護念,何況天龍鬼神及人?真如爐中旃檀,妙香普薰,所謂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分法身的果香,也是從因地修戒得來的;如戒香經云:「佛告阿難,世有眾香,惟隨風能聞,不能普聞。若持佛凈戒,行諸善法,如是戒香,遍聞千方,咸皆稱讚,諸魔遠離。」如長阿含經說: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住之處人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四分律說持戒十種功德:

1.滿足志願,能持禁戒,則身心清凈,慧性明了,一切智行誓願,無不滿足。

2.如佛所學,佛初修道時,以戒為本,而得證果,能堅持戒,是亦如佛所學。

3.智者不毀,戒行清凈,身口無過,凡有智人,喜樂讚歎,而不毀訾。

4.不退誓願,堅持禁戒,求證菩提,誓願精進,得不退轉。

5.安住正行,堅持禁戒,三業清凈,而於正行,安住不舍。

6.棄捨生死,受持禁戒,則無殺盜等業,能出離生死,永脫輪迥之苦。

7.慕樂涅槃,堅持禁戒,絕諸妄想,故能厭生死苦,慕涅槃樂。

8.得無厘心,戒德圓明,心體光潔,一切煩惱業緣,皆悉解脫,無厘縛患。

9.得勝三昧,持戒清凈,心不散亂,則得三昧成就,定性現前,超證有漏。

10.不乏信財,持守戒律,於諸佛法,具正信心,則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財不匱。

大集賢護經云:出家之人,當先護持清凈戒行,戒行清凈,則能獲得現前三昧,成就無上菩提。

四天王經云:四天神王,每月以六齊日觀察人善惡,以啟帝釋,若持戒人帝釋即喜,敕諸善神擁護是人,隨戒多少,若持一戒,令五神護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護之,是人生得安隱,死生天上。前來總說持戒功德竟。

二、別說

「五戒」就是第一不殺生——仁;第二不偷盜——義;第三不邪淫——禮;第四不妄語——信;第五不飲酒——智;佛教五戒,就是儒教五常,思之容易知道。

1.持不殺戒的功德

大乘以不殺戒為首,淫戒次之。小乘以淫戒在先,殺戒居次,厭離生死,必須斷淫慾故。菩薩利生為事業,宏法是家務,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普度九法界眾生,皆成佛界,開顯有情的自性,本來平等,由是殺一條性命,就是殺未來諸佛,過去父母;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此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爾殺爾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這裡所講「男女」通指六道皆有男女故。心地觀經中有報眾生恩,指近說飛禽走獸,羽毛麟甲,就遠說六趣四生,此等眾生,從無始來互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兒女,但今改頭換面,睹面不識!由是不但不知報恩,並且互為殺害,背恩亡義,真可憐憫!如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說:「生養不得殺生,死亡不得殺生,結婚不得殺生,祝壽不得殺生,宴客不得殺生,祭鬼神不得殺生!」詳看放生文可知了。地藏經說:「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三世因果經說:「今生長壽為何因?前世戒殺放生人。」所以不殺生的功德,就能感無病長壽和眾生有緣,及世界和平等報,下再引諸經論作證:

(一)罪福報應經說:為人長壽無有疾病,身體強壯,從持戒中來。喜殺生者,後生水上浮游也,朝生暮死。

(二)正法念經說:若先世有殺生業,壽命短促,疾速命終。

(三)毗娑沙論說:若人持不殺戒,於未來世決定不逢刀兵災劫。

(四)楞伽經說:諸惡羅剎,聞佛說法,悉舍噁心,止不食肉,遞相勸發菩提之心,護眾生命,過護自身。

(五)大莊嚴論說:有數比丘曠野中行,為賊所掠,剝脫衣服,觸恐比丘告人追捕,欲盡殺之,中有一人語曰:比丘之法不傷生草,還以生草縛其手足而去。比丘等恐犯禁戒,不斷草縛,相與伏處,待人解救!至於次日,國王出獵,見而問之,得其實情,國王為所感動,解其草系!說偈贊之,並延比丘至國,從受皈戒。

(六)蘇摩王經說:釋迦往昔曾做大力毒龍,力能返國移山,一日受齋戒,靜卧山上,被人剝其皮,赤肉在地,又被諸蟲唼食,自知持戒,後果曬死!

(七)大莊嚴論:一比丘抵賣珠家乞食,恰巧一粒真珠落地,被鵝所吞,珠師以為比丘盜去!逼打鮮血淋流,鵝來吃血,無意打死!比丘才說珠被鵝吞腹中,剖之果在,珠師向比丘自責坦白!並證其戒德。

2.持不淫戒的功德

吾人出家為佛弟子,欲要斷除煩惱,了脫生死大事的,必先淫戒清凈,皎如冰雪,不但色身上禁止行淫,就是心念中亦不起染污,這樣持凈戒,此人精氣飽滿,無病長命,肌膚潤澤,相貌豐彩,冬不畏冷,夏不怕熱,無論修哪一種法門,若念佛容易一心不亂,參禪即得開悟,持密亦能相應,古人所謂:「人生若能透得此一關,即是出塵的阿羅漢。」如天請問經偈云:「少欲最安樂,知足大富貴,持戒恆端嚴,破戒常醜陋。」再引經來證明持淫戒的功德:

(一)譬喻經云:有大迦羅越子,端正聰慧,出家作比丘,奉行戒法,一日乞食至一大家,婦寡淫慾,欲與比丘行淫,比丘不從,婦怒呼婢抬置火坑中,逼之使從,比丘言且止,容我計較,即自言,我入火中,為一死耳!若因持戒死,可得生天,如破戒犯淫,死墮地獄,無有出期!便躍身入火,火忽化為冷水,比丘無損,婦大慚愧,乃送比丘安徐而去。

(二)賢愚因緣經云:安陀國有一沙彌,奉其師命到供養主優娑塞家,催迎食供,時優婆塞全家外出,只留一女守門,女見沙彌,心生歡喜,慾火熾盛,以諸妖媚,強追沙彌成淫,沙彌不能脫身,乃自禁戒,污佛法僧,乘女閉門,拾得刺刀,遂合掌跪向拘屍那城佛涅處,自立誓願,我今不舍佛法僧護持禁戒,舍此身命,願所在生,出家學道,凈於梵行,漏盡成道,即刎頸死!國王得聞,親往作禮,贊其功德,而旌獎之。

3.持不盜戒的功德

盜有能盜人,通於七眾弟子,所謂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所盜的物,統指男女牛馬豬羊貓狗魚龜等動物;金銀寶玉七珍,山石泥沙等礦物,柴草竹木蔬菜花果等植物,飛機洋船火車,衣被用具的器恤,總而言之,無論正報依報,萬事萬物,非已所有,皆不得故取,不但一針一草不能盜。同時盡己所有,隨力隨能,有施眾生,如此持戒,生多功德,今生人見歡喜,將來榮華富貴,因果經說:「今生富貴為何因?皆由前世不盜布施人。」如梵網經第二盜戒說:「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綠、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4.持不妄語戒的功德

不妄語,就是不說謊話、有則言有,無便言無。如自己沒有才能,缺乏福德,家庭中幾人,生活如何困難!一一真實不虛,同時對於他人分上,智者言智,愚者言愚,貧富貴賤,男女老幼亦然,金剛經說「如來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說三世不打妄語,舌根能伸到髮際,阿彌陀經中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意表信心,釋迦與諸佛,金口不虛,極樂彌陀,願力宏深,吾人若能信願念佛,決定往生。古德說:「彌陀甚易念,極樂甚易生,」誠者不誣。又如釋迦往昔做普明王的時候,受佛禁戒,一天游華園,被班足王捉去,在那裡悲泣。問曰:「你何怕死如此?」答曰:「非為怕死,因我持不妄語戒,今被破了!」這樣才答應他回宮七日轉來;普明王還到宮中,開大布施,請百法師升座說法,第一法師說四無常偈曰:「劫火終劫,乾坤洞然,須彌巨海,都為灰飄,二儀尚殞,國有何消?」詳閱仁王般若經。他七天之後,再還見班足,為說此偈,亦為開悟,如是展轉相說,皆得明心見性,大家共同住此修道,故稱王舍大城,前來不妄語戒的功德竟。

5.持不飲酒戒的功德

酒的種類很多,若有米麥花果葡萄等做成,若果米不做酒的話,飯能長養諸根,維持生命,酒不能當飯吃可知!酒的過失,到下文詳說。不飲酒有什麼功德?慧性清凈,知行端正,恭敬三寶,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至於持齋念佛,禪觀學密等功行,皆易得力,飲酒反此!同時有五位護法神,日夜衛護。五戒中前四是性戒,第五飲酒是佛遮戒。以上別說持戒功德竟。

持戒的力量

過去印度迦濕彌羅國,有一毒龍為患,附近有毗訶羅寺,住有五百大阿羅漢,為除此患,五百羅漢合用種種大神通力,亦不能驅逐此毒龍。後有一游僧人至,聞毒龍為害,居民不安,特別往見毒龍,彈指作聲,對毒龍說:「速請遠離此地」。毒龍聞言即自動離去。五百大阿羅漢問僧人,入何禪定可以降伏毒龍?僧人說:我不入定,也不用神通,只是生平嚴持佛戒,即使輕微小過亦不犯,故能令毒龍畏怖害怕,自動離去。可知持戒功德,神通莫及!只要受持一戒清凈,功德己不可思議,何況斷殺盜淫妄,身心都清凈?

http://tripitaka.cbeta.org/T25n1509_013

持戒功德,在大智道論也有很詳細的說明,有興趣也可以看一下。

還有,持戒做善事的力量會大很多,對修行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3.念阿彌陀佛,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菩薩

誠心念地藏菩薩,悔改以前的不好的身口業,發心要幫助一切眾生,是可以讓您修道順暢,生活小障礙的。

地藏菩薩本願經

如來讚歎品第六

爾時世尊舉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出大音聲,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及天、龍、鬼、神、人、非人等。聽吾今日稱揚讚歎地藏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世界,現大不可思議威神慈悲之力,救護一切罪苦之事。吾滅度後,汝等諸菩薩大士,及天龍鬼神等,廣作方便,衛護是經,令一切眾生證涅槃樂。

說是語已,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廣,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見世尊讚歎地藏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大威神德,唯願世尊為未來世末法眾生,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諸天龍八部,及未來世眾生,頂受佛語。

爾時世尊告普廣菩薩及四眾等:諦聽諦聽!吾當為汝略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

普廣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普廣菩薩: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歎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畫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

若有女人,厭女人身,盡心供養地藏菩薩畫像,及土石膠漆銅鐵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華香、飲食、衣服、繒彩、幢旛、錢、寶物等供養。是善女人,盡此一報女身,百千萬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況復受。除非慈願力故,要受女身,度脫眾生,承斯供養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萬劫不受女身。

複次普廣:若有女人,厭是醜陋,多疾病者,但於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食頃之間。是人千萬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圓滿。是醜陋女人,如不厭女身,即百千萬億生中,常為王女,乃及王妃,宰輔大姓,大長者女,端正受生,諸相圓滿。由志心故,瞻禮地藏菩薩,獲福如是。

複次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讚歎,香華供養,乃至勸於一人多人。如是等輩,現在世中及未來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輒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

複次普廣:未來世中,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讚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齒笑,或背面非,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過是劫已,方受餓鬼。又經千劫,復受畜生。又經千劫,方得人身。縱受人身,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多被惡業來結其心。不久之間,復墮惡道。是故普廣,譏毀他人供養,尚獲此報,何況別生惡見毀滅。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或游險道、或多魘寐、共鬼神遊。日月歲深,轉復尪瘵,眠中叫苦,慘凄不樂者。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捨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但當對諸佛菩薩像前,高聲轉讀此經一遍。或取病人可愛之物,或衣服、寶貝,莊園、舍宅,對病人前,高聲唱言:我某甲等,為是病人對經像前舍諸等物,或供養經像、或造佛菩薩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燈、或施常住。如是三白病人,遣令聞知。

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來。但高聲白,高聲讀經。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於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是故普廣,若見有人讀誦是經,乃至一念讚歎是經,或恭敬者。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來、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

普廣,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有諸下賤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諸不自由之人,覺知宿業,要懺悔者。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薩名,可滿萬遍。如是等人,盡此報後,千萬生中,常生尊貴,更不經三惡道苦。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中,閻浮提內,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一切人等,及異姓種族,有新產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與讀誦此不可思議經典,更為念菩薩名,可滿萬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報,便得解脫,安樂易養,壽命增長。若是承福生者,轉增安樂,及與壽命。

複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集,定其輕重。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

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是故普廣,當知地藏菩薩有如是等不可說百千萬億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閻浮眾生,於此大士有大因緣。是諸眾生,聞菩薩名,見菩薩像,乃至聞是經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現在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常得端正,生尊貴家。

爾時普廣菩薩聞佛如來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已,胡跪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議神力,及大誓願力,為未來眾生遣知利益,故問如來,唯然頂受。

世尊,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

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依願流布。

普廣聞已,合掌恭敬作禮而退。

而我們除了恭敬念地藏菩薩的聖號外,也對我們說過應該如何在世界中幫助苦難眾生: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較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痴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卧具,使令安樂。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凈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帝釋梵轉輪之報。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嘆,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可以看到我們有的不一定很多,但在這個時候看到苦難眾生時,以慈悲心對待他們,在他們苦難的時候幫他們,就是我們修福德的不二法門。

也應該看一看地藏占察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裡面會提到如何修福德,如何避免下地獄的不好的因素,想修福德一定要看一看。

也可以參考阿彌陀經,看一看如何念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他們也會勸我們修十善業,持戒,恭敬一切有道的人,和一切不一定信佛但對他人,動物好的人,小心說話。

寫佛經

金剛經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金剛經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剛經 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 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可以的話,平常多讀,多抄一下金剛經。


可以先從生活做起,修福可以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飲食上,能夠做到飲食簡單,不隨意殺生,不浪費,讓自己珍惜眼前的一米一粒。

在遇到乞討者時候能夠布施財和物,去不斷的舍,(舍的時候一定要是想去施捨,歡喜的施捨,不要施捨了念念不忘)才能擁有福報資糧。先去修自己的舍心,當物質能夠舍的話,慢慢修行如時間上幫助別人,為別人解決問題等。不斷通過生活區修行區積累自己的福報,持咒,誦經也是一種方式可以和生活去結合。


我認為是多學習多動腦要勤奮,順便與人為善即可,千萬不要陷入一種迷信福報的怪圈


福德資糧的積累,首先要做的持戒斷惡。如果不斷惡,你修的再多福德資糧,也都是有漏的,如竹籃打水。先持戒,後修諸福善,念佛、念金剛經、布施、皈依三寶、做佛事、放生等等都是積累福德資糧的好辦法。

只要能持戒,就是不能特意去積累福德資糧,也是有利益的,持戒本身就具福德因緣,而且不會退失。


推薦一個方法:

到「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華骨髓庫)登記成為志願者,當有符合配型的需要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病人時,高高興興去捐獻。

每年至少參加一次無償獻血活動。

謝謝


布施,布施,布施!

「善男子,若有於財、法、食生慳,當知是人於無量世得痴貧報。是故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時,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樂施,一切怨仇,悉生親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則得成就施果。

「善男子,有人說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陰。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則具五陰,如是布施,即能莊嚴菩提之道。遠離煩惱,多財巨富,名施正果;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名施余果。施果三種:有財勝故,獲得勝果;有田勝故,獲得勝果;施主勝故,獲得勝果。向須陀洹,至後身菩薩,乃至成佛,是名勝田,施如是田,故得勝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觸,是名財勝,以是物施,故得勝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濃,施戒、聞、慧,則得勝果。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時節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則得多饒財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珊瑚、象、馬、牛、羊、田宅、奴婢、多饒眷屬,至心施者,得如是果。

「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報。

「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一切眾生之所愛念。信心施者,加如是報。

「時節施者,得何等果?時節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所須之物,隨時而得。時節施者、兼如是果。

「如法財施,得何等果?如法財施,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是財已,王、賊、水、火所不能侵。

「若好色施,以是因緣,是人獲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稱遠聞;若以味施,是人因是眾樂見聞,既見聞已,生愛重心;若好觸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觸,受者受已,則能獲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


嗡(ōng)嘛(mā)呢(nī)叭(bā)咪(mēi)吽(hòng)


推薦閱讀:

高僧大德,他們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水平究竟有多高?
如何逐字解釋《達摩觀心頌》?
什麼叫「大勇」?
佛教的最高教義是緣起性空還是如來藏??
什麼是參話頭,如何參話頭?

TAG:佛教 | 禪宗 | 金剛經 | 佛法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