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者扎堆在一起搞「xx一條街」的好處是什麼?
不一定是好處驅使商家這麼做,很多情況下是沒得選----這是自然競爭的收斂狀態
關鍵詞: Hotelling"s model of competition 或,Hotelling"s law
Location model - WikipediaHotelling - Wikipedia"s_law要區別兩個概念:最優解Optimal solution,和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 。
考慮最簡單的一維情況:一個狹長的城市,只有兩家快餐店:肯德基和麥當勞(假設他們的品質、價格相當)。最優解是他們處於直線參數位置0.25和0.75,市民按照就近就餐原則,每家店有總量一半的銷量,而市民理論就餐距離之和最短、標準差最小,皆大歡喜,everybody wins!
但是,這種設定不防小人---它不是均衡的:我們假設麥當勞作弊,他們搬遷到到參數位置0.3。這樣,按照就近就餐原則,銷量比例變成了0.275:0,725肯德基好氣啊!但是還是要保持微笑:「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也會啊!」嗖得一聲,跳到麥當勞身後。兩家店不停互掐,最終收斂到了一個穩定狀態,擠在中間。注意!在這個狀態下,誰亂動誰吃虧好氣!到頭來吃虧的還是我們消費者,跑那麼多冤枉路!
在真實的情況下:城市是2.5維的、餐館是眾多的、檔次是不同的、消費者有千差萬別的消費習慣、餐館承載能力有限、商圈承載能力有限、交通狀況/城市人口分布情況複雜、政府會幹預----------都只是增加計算複雜度,無論怎樣,問題的內核都是一樣的------你都能解出來納什均衡點,只不過多花一些時間。
各個手機、相機廠商的產品的外觀功能為什麼越來越接近了?為什麼每次到了選舉的時候,左翼的候選人都往右邊移,右翼的候選人都往左邊移?都是一樣的道理。
另外,對於大商家,分店地址的選擇是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決策的;而對於小商家而言,他們也許沒有這個能力,調動不了那麼多資源,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跟著大品牌走。這種策略同時還帶來一個好處:全聚德排隊的人太多了,也許就來我家了嘛!
對於名聲在外的購物天堂,遊客是消費主力的情況下,這樣的聚團情況更加明顯:錶行不開在中環、電子產品不在旺角賣、奢飾品不在銅鑼灣/海港城,誰知道你?賭場不靠著新葡京、威尼斯人開,遊客都沒機會過來。小吃攤不擺在逢甲、士林、西門町,也鮮有人會光顧。
對於一些特殊商家,地點的選擇可能更多處於特定環境的考慮:比如名牌大學提供的優質畢業生、成熟的上下游配套產業、針對本行業高效的政府相關機構,地理優勢-----這些因素同樣會造成聚團。
更加寓教於樂的解釋,請參考:Ted - ed(education)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LgxeNBK_8更加複雜情況,參看:https://econ.ucalgary.ca/manageprofile/sites/econ.ucalgary.ca.manageprofile/files/unitis/publications/1-4055178/EatonTweedle.pdf
自打人類文明開始有物物交換,就自然形成了市場。固定交易地點,有利於信息,資源,競爭等等。
消費者:傾向於去選擇多的地方消費。商家:傾向於關注度高的地方開店。這是一個正循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規律,越是好吃的店鋪,都越在不起眼的地方。而扎堆的店鋪往往都沒那麼好吃。餐飲業具有排他性,一家好吃的餐飲店,是無法帶動周邊形成區域規模的,因為用戶是有目的的前來。而扎堆的餐飲店,往往不具備排他性,反而需要靠流量來做生意,所以就需要扎堆。目標是那些「我不知道要吃什麼」的人群。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還是
「北市駿馬用品一條街,一次滿足您的所有要求,省時省心省力!」
一個是可以共享行業特需的基礎設施減少成本,另一個對客戶來說選擇成本小,更容易吸引客流
在經濟學當中,一切離不開成本和收益。其實聚集起來不是商家的選擇,而是客戶的選擇。客戶購買東西獲得滿足,必須付出成本。成本包括,購買東西的錢,多買多付,少買少付。交通成本,這是一個固定成本。那麼在變動成本不能減少的情況下,要想獲得最大收益,只能減少固定成本,也就是交通成本。這也就是為什麼超市比攤販好,因為超市我可以走最少的路買最多的東西。我可以走最少的路就方便對比不同牌子的同一類商品。那麼客戶需要購買東西的時候,必然要對比,才能購買到高性價比的產品,貨比三家不可避免,所以客戶會去商家相對扎堆的地方購買,而不會去零零散散的商鋪購買。比如五金,土產,電力資料等等。那麼這就會形成「行業熱點商圈」,比如對於北二路來說,這是一個電線電纜市場,裡面有大量專門過來購買電纜的客戶,那麼作為一個賣電纜的商家,你是願意把店開到這裡?還是開到菜市場去?
謝邀。
提問者把標題都寫漏了兩個符號。原本是XXOO一條街。有個別行業非常特殊,必須扎堆,比如殯葬業。之前在北京有見過一條街,全部都是殯葬業的商店。這種類型的店如果分散來營業,走到哪應該都令周圍人或商家忌諱吧?所以扎堆在一起經營是最好的選擇。
暫時的妥協
先把蛋糕做大,不管怎樣,每家都比以前收益的多。
剩下的再是份量的爭奪戰。集群效應,規模總量上來會帶來更多客流量,比單打獨鬥更有利
這樣你會喜歡嗎: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呃~~~~~~~~~~~
東街買條褲子,北街買個帽子,南街買杯咖啡,北街買包煙……然後可能就真的沒有然後了。
歷史總會逐漸淘汰掉那些社會效率低下的東西博弈論,聚集是最優決策
謝邀。我並沒有專業知識啊,只是個人見解。
以上好多回答有的是講的互為替代品的一條街,有的是互補品一條街,題主問的是「競爭者」,應該是同類型的商品吧。
而且據我觀察,這些」一條街「,一般都不是必需品,而是屬於」可買可不買「、」可以去這家買也可以去那家買「,因為如果是必需品,不買不行,那麼肯定是競爭者少一點才好嘛,但是非必需品,你孤零零地一家店開在那,消費者即使路過很多次,也不一定有衝進去消費的想法。這個時候,多找點同類型的店,湊在一起,(大概就是蹭人氣嘛),這樣消費者一看,一連幾家店都是XXX,看來這個XXX很火啊,就去看看吧,然後其他店一看這邊生意好,就搬過來,然後消費者一聽,XXX店都聚集到某某街啦,那以後就要去那邊買XXX啦,這樣循環大概就會形成一條街的現狀啦……
(我猜的。)有個詞叫,商業集群效應
防止人們不知道去哪兒買?人們去到那裡就能隨便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