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家堅持夷夏之辨,是對還是錯?


我認為是正確的,有一個知友寫的不錯

作者:body some

鏈接:關於華夷之辨的問題請進? - body some 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這段話是你們自己想出來的,請別把孔子拉過來。

孔子和整個儒家一貫是尊王攘夷。王是王道,維護中華思想的就是王道,夷就是落後野蠻民族。尊崇中華思想,排斥野蠻民族,就這麼直接了當毫無歧義的一句話,流傳了數千年。

孔子排斥的夷狄是中華周邊的落後野蠻民族,而並不是希臘,羅馬那樣高於當時中華的文明,孔子當時也不知道那些文明的存在。所以你們與時俱進的想說什麼就自己說好了,堂堂正正的把邏輯說通也能成為一套理論,請孔子出來並加以歪曲就是愚蠢滑稽和令人作嘔了。

中華和夷狄,究竟是血緣還是文明來決定,在儒家內部也有分歧。孔子在這個問題上是非常激進和不妥協的,他的觀點是,文明才是必要充分條件,血緣是必要不充分條件。以文明為標準的原因,不是因為孔子不強調血緣,而僅僅是孔子從來沒想過會有其他人種能夠擁有接近中華的文明。換句話說,孔子不認為中華周邊的劣等人種會產生中華一半的文明。關於孔子歧視中華周邊的野蠻民族的言行真是多不勝數,他直接從理論上闡述了國家就是是為了抵禦夷狄而存在的。這就是為什麼說「天不降仲尼,萬古黑如長夜」!

什麼民族融合都是滿洲人想出來的,你們的觀點其實在大義迷覺錄,裡面滿滿的種花思想,請別把屎扣在孔子頭上。四書五經裡面翻出來一大半都是講中華堅決不能和夷狄苟且的例子。要不然滿清也不用燒書修文字獄了。韓國和二戰前的日本也是尊崇中華和儒家思想的,但是他們不是中華。入華不是你想入就可以的,沒有純正的血統勸你還是放棄的比較好。

抓住楚國的入華入夷來歪曲孔子也是毫無意義的。楚是中原南遷的姓氏,100%的純中華血,所以說當楚國脫離文明的時候不為中華,回歸文明的時候就為中華。鄭國的血統就更不用說了,比姬姓還正統,人家都是在血統純正的前提下,文明程度不夠而被質疑是否為中華的。血統是必要條件,文明才是充分條件,這點上孔子比現在的只認血統的皇漢要更加激進、極端而狹隘。

與之相同的還有內夷論,這也是說沒有中華思想的漢人雖然血統純正,但也是夷狄,即所謂的內夷。我們說滿清和曾國藩都是夷狄,如果曾國藩剿滅太平反戈北京那就叫入華;繼續做滿清犬那就是入夷。而慈禧太后從始至終是滿洲。邏輯就是這麼回事,不需要講什麼段子也不需要任何華麗的措辭,你、還能編出什麼故事?大義迷覺錄?這個漏洞百出的段子連夷酋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中華思想絕對不是說越南、韓國、日本這些崇尚王道的周邊國家都是中華。雖然日本一直主張滿清以後,「天子失墮,道在四夷」。但中華始終還是有血統一說,否則單純按照文明發展程度來說,那就是二戰前日本的觀點,日本有義務代替支那捍衛中華文明,汪精衛支持日本重建東亞共榮也是恢復中華的正義之舉,57個民族58丟花兒,比現在你們的論調還要還進步一兩朵兒。

然而華夷之辯強調的是,外夷始終是外夷,即使像韓國這樣比我們更加尊崇孔子的國家,他們不、是、中、華。內夷外夷的區別就是血統。所以日本也不是中華,我們憎恨的汪精衛不是背叛文明,而是背叛了血統。

而色目金髮是中華這樣荒謬論調真是沒必要討論,捏造篡改孔子更是令人噁心。

你們還是和貧瘠孱弱的智商一起洗洗睡了吧,讓我用一句漢奸滾出結束這個噁心的辯論吧


事實是中國根本沒有堅持華夷之辨,所以五胡亂華三次亡國。


比基層士兵漢字識字率,鬼子高還是八路高?

比軍官文化程度,鬼子高還是八路高?

比高層人員國學淵博,汪精衛那群人高還是tg這群人高?

如果以民族看文化不看血統的觀點來看,鬼子比滿清蒙古不知高到哪裡去了,tg還抵抗個蛋啊,囍迎皇軍來民族融合不就好了


如今我朝政策也搞華夷之辨,只不過漢人是「夷」,畢竟是「四等漢」。

現今民族識別和民族隔離盛行,而且也是血統論,一般情況下,少民無論如何漢化,如何通婚融合,世代皆為少民,漢人無論如何世代皆為漢人,能且只能通過與少民通婚改變後代民族屬性,這時候所謂的「文化認同」「中華民族理論」在哪裡?

說實話,我想到了印度的種姓制度……賤民只能和上幾個等級通婚才能使後代有所改變,但是人家上等人還經常不屑與賤民通婚(又想到了某些個和平民族)。


以文化而不是血緣,地位,宗教信仰來區分民族是中華文化的一大創舉。值得所有統治者思考。


謝邀,結果是儒家的核心地盤一直是那麼一塊兒,還被亡了幾次國。

我說很多人把中國在往邪路上引,中國從來不是單民族國家,中國明明是民族融合做的很好(以至於分不清)的多民族國家,現在有些人非要搞什麼大漢族主義,這必然會成為潛在分裂的誘因。

要知道目前的民族區分都是斯大林搞得那一套,很多都是瞎整的,搞不清楚就直接漢族了,這種強加標籤的結果看看蘇聯,南斯拉夫,看看國民黨(孫中山就是個民粹主義者),再看看最極端的例子烏干達就知道了。


中國人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魯迅《無聲的中國》


堅持原版夷夏之辨的是管仲,不是儒家,一個靠跪舔統治者生存的學派,怎麼會堅持這種東西,只會篡改原意逢迎新主而已。

補充點材料:

為異族政權守節的士大夫

儒家思想對元明之際忠義士人政治抉擇的影響

元明之際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擇──以各族進士為中心

http://www.hrc.ntu.edu.tw/attachments/9703/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pdf


華夏是一手血統,一手文化,兩手抓。更多的應該還是文化。

血統方面可以看復旦大學做的分子人類學研究,有一個視頻講的不錯——Y染色體的攜帶歷史。反駁了中國歷史上的「大規模民族融合」的說法,其實也有利於否定「漢族虛無論」。

當然,是個人都沒有那麼狹隘,誰會整天以血統排斥他人,只要認同華夏文化,就可以融入華夏。一定程度的民族融合、同化肯定存在,靠的就是文化的影響力。


華夷之辨我一直理解成向先進文明高歌猛進,拒絕落後,墮落,低俗,野蠻不開化


夷夏之辨,即使是在今天也仍然是有意義的,也就是考驗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對國家的忠誠。

一個人只要有長遠利益的需求,必然會有結團組織起來的需求。對組織的背叛也即是對自己長期利益的背叛。


先問是不是,再談為什麼.

說說罷了,誰堅持了?來來來,你說說誰堅持了???怎麼堅持的?有什麼行動?


理論可以被完善,被注釋的 不是嗎~


華夷不就是民族有別嗎,現在哪個民族沒這個?


推薦閱讀:

儒家的一部分思想在當今社會到底算不算道德綁架?
既然人從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那還為什麼活著,或者說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殉道是出自道家的理論還是儒家的理論?它到底是哪派的理論?
老子《道德經》中"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怎麼理解?老子用了類比的方法得出這一結論,不太容易理解?
在成為科舉考試指定內容之前,儒家是怎樣維持自己的地位的?

TAG:中國 | 儒家 | 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