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一體戰」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戰法?

1、美軍推行空地一體戰,依託哪些技術工具和編製體制?

2、空地一體戰和傳統的密接支援任務(例如二戰閃擊戰時期的德國空軍、二戰美軍陸軍航空隊)相比,有哪些根本性的區別?

3、蘇聯和華約一方是否針對空地一體戰有過研究和反制措施?

*海灣戰爭是否能算是「空地一體戰」?

多謝指教。


說說個人淺見。

++++++++++++鋪墊++++++++++++++

要想說清楚空地一體戰是什麼,就得先搞清空地一體戰之前,美國陸軍對戰役法的理解是什麼樣的。

在冷戰時期從始至終,美國陸軍的主要任務都是在歐洲實施一場大規模的、高度機械化的核戰爭或常規戰爭。為了阻擋防禦華約方面可能的進攻,在70年代美國陸軍採用的是所謂「主動防禦」綱領。這一綱領的要求是,一旦冷戰變熱,在歐洲的北約部隊應該立刻前出,在兩德邊境線的前沿形成一道防線。這條防線從東向西包括:

1、掩護部隊地域:平時就前出佔據築壘地域的掩護部隊,如軍屬裝甲騎兵團,他們負責為主力爭取時間,讓後者能進入戰鬥狀態。

2、主要交戰地域:北約軍的主要戰鬥力量在戰時所部署到的位置,要在這裡阻擋住華約部隊的進攻。

3、後方地域:指揮機關、戰鬥支援、後勤支援和預備隊所在位置。

這種主動防禦的戰法綱領,始終是以線式作戰為綱、圍繞「主要交戰地域」的爭奪進行的。

但是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美軍發現這一部署方式有相當大的問題,最主要是兩點:

1、由於華約軍在歐陸上的絕對兵力兵器優勢,華約方面有源源不斷的後續部隊投入,可以波次投入,逐步消耗、軟化最終破壞北約方面的主要防禦帶。

2、70年代末開始蘇軍發展出戰役機動集群等一系列新戰役戰術理論和編製,重點針對的就是主動防禦綱領。由坦克部隊、空降強擊部隊等擔當的戰役機動集群可以在主要交戰地域的突破口沒有完全打開的情況下率先進入北約後方地域,對缺乏預備隊的北約後方地域力量造成極大威脅,從而瓦解整個防禦體系。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陸軍意識到其傳統的、基於線式戰爭邏輯的戰役法正面臨很大挑戰。

於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出身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TRADOC)的唐恩·A·斯塔利(Donn A. Starry)將軍的倡導下,於1981年正式提出了空地一體戰的構想。

唐恩·A·斯塔利上將

這一構想的重點並非是字面意義上的「空地一體」,而是提出一種新的戰役法思想——摒棄陸軍將作戰局限在主要交戰地域的舊思想,而要將針對敵軍一線部隊和二線部隊的打擊有機地結合起來,即:

1、動用主要戰鬥力量對抗敵軍的第一梯隊部隊。

2、動用戰鬥支援力量(戰術空軍、炮兵、特種部隊)阻滯、打擊、殲滅敵軍的第二梯隊部隊,防止其有力地增援敵軍的第一梯隊部隊。

這樣一來,一直相對較小的北約力量就可以在整個地帶而非僅在主要交戰地帶打擊華約部隊,給華約部隊造成相對而言大得多的損失,從而挫敗華約方面的進攻。

為了達成這樣的作戰效果,就需要地面部隊內部以及地面部隊和戰術空軍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為了凸顯空地合作的重要性,唐恩將軍選擇了「空地一體戰」(Airland Battle)這個術語。

在美國陸軍採用空地一體戰綱領的次年也就是1982年,這一概念也被北約採用作為新的北約防禦綱領,其名稱比「空地一體戰」更能反映空地一體戰的精髓——後續部隊打擊(Follow-on Forces Attack)。+++++++++++回答++++++++++++

1、美軍推行空地一體戰,依託哪些技術工具和編製體制?

空地一體戰是美國陸軍的策略,空軍反而是被動的適應者。對陸軍而言,應空地一體戰需求所產生的典型兵器包括:

(1)M270多管火箭炮系統,特別是其配備的ATACMS導彈,後者可打擊第二梯隊集團軍的行軍隊形:

(2)「突擊破壞者」導彈(未成、下馬),可打擊第二梯隊師的行軍隊形:

(3)空投、拋灑、炮射反坦克末敏彈,如「薩達姆」智能彈藥,可打擊第二梯隊團的行軍隊形:

(4)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有滲透到敵軍淺近縱深打擊第二梯隊營的能力:

從編製體制上,美國陸軍很快開始86師改編,大規模加強陸航能力,引入多管火箭炮連,目的是為了適應這些新武器的加入。

同時美國陸軍開始了對新的C3I數據鏈的研製,其最終結果是11號和16號數據鏈。

2、空地一體戰和傳統的密接支援任務(例如二戰閃擊戰時期的德國空軍、二戰美軍陸軍航空隊)相比,有哪些根本性的區別?

空地一體戰在本質上不是近距離空中支援(CAS),而是戰場空中遮斷(BAI),這點看了上文就會懂。

3、蘇聯和華約一方是否針對空地一體戰有過研究和反制措施?

華約方面的應對策略是,大幅加快了其條令所規定的開進和進攻速度,用縮短作戰時間的方式減少其遭到的後續部隊打擊。70年代時一個華約師一日進攻前進的距離是30-40公里,到80年代已大幅提高到90甚至110公里,首日就必須完成①通過掩護部隊地域、粉碎北約掩護部隊抵抗和②佔領主要交戰地域,粉碎北約一線師的抵抗兩個任務。

為此,華約寧願付出較以前大得多的戰鬥傷亡損失

4、*海灣戰爭是否能算是「空地一體戰」?

不好說。海灣戰爭地面戰的時間太短了,而且是多國部隊方面進攻,伊軍雖然進行了深遠部署但基本沒來得及調動,而北約空中打擊對伊軍後方預備隊的打擊恰恰非常有限


從超大轉的:

(1)70年代的北約戰略與困境

20世紀70年代是冷戰史上北約國家最危險的時代。受限於聯邦德國的政治現實,北約被迫把防禦戰略由「絆線防禦」改為「前沿防禦」,這就意味著北約陸軍必須在聯邦德國邊境設防,把原來作為預設戰場的聯邦德國領土納入防禦範圍。這在政治上是有效的,但在軍事上卻把北約陸軍最精銳的部分直接暴露在華約軍隊進攻的矛頭之下。組成北約北方集團軍和中央集團軍的8個軍,包括美國第5軍、第7軍,英國第1軍,聯邦德國第1軍、第2軍、第3軍,荷蘭第1軍,比利時第1軍,被迫平均分布在1000公里的戰線上,平均每個軍要防守125公里、每個師防守45公里,華約部隊可以在北約防線上自由地尋找突破口並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進行突破和穿插。由於此時法國已經退出了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集中於一線的北約軍隊不僅缺乏預備隊,也缺乏戰略縱深(不允許使用法國領土機動)。一旦被突破,北約唯一可期盼的只有隔著大西洋的美軍本土部隊能如有神助,以及善於投機的法國援助了。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由於北約各國的相互扯皮和制肘,擔負一線防禦的北約部隊中有50%以上的駐地遠離自己的防區,其中包括荷蘭第1軍、比利時第1軍、英國第1軍,聯邦德國第1軍的部分、第2軍的1個師和美國的一個師,戰時這些部隊都需要花幾小時到幾天的時間跋涉100多公里進入自己的防區。在在華約發動突然襲擊的想定下,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北約的「前沿防禦」還未展開就已經崩潰了。

在這種形勢下,剛剛經歷了越戰失敗的美軍軍事戰略充滿著悲觀情緒,以至於強調前沿防禦的美國陸軍76年版《作戰綱要》剛剛發布時,美國陸軍戰略研究所這樣評論道,「只有在第一章的末尾才看到一句動人的話,美國陸軍必須具備必勝的信心」。

(2)大縱深戰役理論

要研究美軍的空地一體戰理論,則必首先討論蘇軍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因為空地一體戰所針對的即是實施大縱深戰役的蘇軍部隊。

一般認為,大縱深戰役理論由前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所創,經過二次大戰的經驗總結髮展,到20世紀70年代已經成為蘇軍戰役理論的主要基礎和指導。

大縱深戰役理論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戰鬥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為此其進攻部隊採用梯次配置,通常包括一個強大的第一梯隊、一個較弱的第二梯隊、一個快速機動集群和一個預備隊,首先以第一梯隊打開突破口或實施突貫進攻,然後使用後續梯隊實施高速、多路、大縱深的進攻,實施突破和擴張戰果。

從大縱深戰役實施條件看,進攻方必須具有較大的兵力優勢,同時具備一支強大的機動部隊擔負快速突破和擴張的任務。而這兩個條件對於蘇聯之外、坦克出現之前的戰爭都是不容易實現的。不過在20世紀70年代,歐洲對峙的態勢卻非常利於蘇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發揮。根據北約判斷,在北歐和中歐的雙方現役部隊中,人員和坦克的比例大約是3:2和3:1,華約組織有絕對優勢;而在經歷了10天動員之後,儘管北約可以再增加14個師投入戰鬥,雙方的力量對比仍然將達到2:1。

基於上述形式,在70年代中後期,研究應對大縱深戰役的軍事理論,就成為了北約軍方打破蘇聯軍隊坦克洪流惡夢的迫切要求。

(3)空地一體戰的提出與要點

1977年,唐?A?斯塔里上將就任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的第二任司令。基於他之前擔任第5軍軍長的經歷,他極為重視未來作戰理論研究。在其主持下,美軍先後提出了「中心戰鬥」、「擴大的戰場」、「一體化戰場」等思想,最終形成了「空地一體戰」理論,並於1982年通過新版的《作戰綱要》正式頒布。

「空地一體戰」理論的主要作戰對象就是恪守「大縱深戰役」理論的前蘇聯軍隊。在美軍看來,蘇軍最大的弱點在於其指揮控制系統的陳舊呆板,所有部隊在進攻時都機械地採用梯次配置。因而美軍僅僅進行集中於戰鬥地域前沿的火力戰無法遏制蘇軍的進攻,而應該把作戰擴大到縱深戰場,通過統一應用各種作戰手段,同時打擊敵軍的第一梯隊和縱深梯隊,破壞敵指揮控制系統和戰鬥部署,奪取戰役主動權。為此,美國陸軍在新版《作戰綱要》提出,要把軍而不是師作為戰場上的主要作戰單位,把「縱深攻擊」作為致勝的關鍵,要求實施縱深攻擊的部隊必須快速越過已方前鋒線並向敵縱深突進,與選定的敵人交戰,在運動中摧毀敵方後續梯隊;同時由於在敵方後方地域使用部隊存在著明顯的風險,空地一體戰必須實現與空軍的充分協調統一,實施戰場空中遮斷和進攻性空中支援等。

為了配合「空地一體戰」的實施,美國陸軍同時實施了「86年陸軍」的改編,通過縮小師屬戰術分隊規模、增加連隊數量,提高部隊的靈活性,以便於組織多路進攻和多方向防禦;通過增加師屬火炮、增編多管火箭炮連,提高遠程火力對縱深目標的打擊範圍和強度;為新編陸軍軍增編後方地域戰鬥旅,加強縱深攻擊時後方地域防禦;為每個師增編3個前方支援營,分別為3個旅提供伴隨保障,提高後勤保障能力。

最為重要的改編措施則是為新編重型師增編了1個戰鬥航空旅,包括2個攻擊直升機營、1個戰鬥支援航空營和1個騎兵營。與其對手的陸軍航空兵不同,這些戰鬥航空旅在作戰時將作為一個真正的「旅」使用,包括火力打擊、地域控制、在廣闊區域內構成柔性的側翼等,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部隊的縱深攻擊能力。

在「空地一體戰」理論的指導下,經過80年代的錘鍊,輔以新一代武器裝備的列裝,90年代初的美軍地面戰力已經達到了歷史的巔峰。隨著海灣戰爭的爆發,因為冷戰落幕而失去用武之地的美軍迎來了一個作戰思想與蘇軍接近、實力更弱的對手,海灣戰場正好成為檢驗「空地一體戰」的最佳試驗場。


這裡淺談一下美軍空軍空中戰術控制隊TACP及陸軍CCT戰鬥控制小組

我們都知道現代戰爭的戰線非常模糊也非常巨大,因為現代部署部隊和投放武器的速度和手段都多種多樣,而空中是最快捷方便的手段之一,所以如何讓空軍和地面部隊進行有效溝通並設定計劃步驟,並跟蹤執行就成為重要的一個部分。

Tactical Air Control Party(TACP)

他們隸屬於空軍部隊,肩負著戰場近距離空中支援的任務,他們是空軍空中戰術控制隊。

他們的工作範疇包括:

引導空中運載工具進行地面快速展開和部署

協調和控制空中任務

參與戰鬥計劃制定和指揮工作

作為空軍的親兒子,TACP對於空軍部隊的資源分配基本是說的上話,雖然隸屬空軍,可他們需要配合陸軍來進行戰術目標打擊,所以他們往往是和陸軍部隊一起訓練一起作戰的,由於他們也非常了解空軍武器配置,就能更準確使用打擊方式和標記目標區分友軍,他們不是單純的陸軍,你可以把他們想像成爆破手,只是他們都是動口來炸。

CCT作戰小組

而陸軍乾的事情也是類似TACP的工作,而本質區別在於,CCT是干SJ的,基本是在第一線直接參与交火,並同時引導協調空中部隊進行布置行動。

題主既然提到海灣戰爭,舉例說明一下,海灣戰爭中,CCT是以常規部隊的協調者長期入駐聯絡部隊,他們被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負責管理當地的軍用機場和臨時機降地點;一部分負責地面部隊在部署和推進過程中與空軍的聯絡和信息情報交換工作;還有部分為特種部隊小隊的單獨偵察和搜索營救行動提供戰術通信支持。另外,CCT還擔負了一項絕密任務——前往伊拉克境內,破壞伊拉克的指揮和控制系統。

把他們形容為空中交通警是最合適的對象,而且是能打的交通警。

而從二戰到現代,軍事技術最大差異化C2ISR技術。

中國為神馬在了解海灣戰爭後對自己進行了軍事改革,很大原因恐怕就是因為C2落後與裝備的短缺,一個軍隊的戰鬥力已經不是單純的個體或獨立兵種能發揮出來的,必須整體控制,靈活的指揮,並授權中低層指揮員使用並管理軍事資源,就是美國大片裡面一個小兵都能呼叫炮火支援,而中國的軍事思路還是高層指揮管理決策,並沒有賦予中低層指揮員來進行管理。

在二戰,往往是高層指揮進行戰略目標的決策,然後下達戰術目標給各部隊,而反饋回來的戰況再由高層指揮來決策如何分配調動軍事資源。

而現代戰略軍事目標訂立,往往是執行部隊中的中層指揮員來決策和分配軍事資源,93年摩加迪沙或者叫黑鷹墜落,其中一段,在黑夜中,一個美帝遊騎兵使用了紅外信號標記黑叔叔所在的上層建築,近距離引導小鳥直升機火力洗地,那一段非常明顯的體現了CCT的效用,而且在抓捕目標前,引導特種部隊導航目標的也是CCT,在黑鷹墜地後,配置直升機位置部署在目標建築外圍空域周圍,構建空降部隊建立防線也是CCT。

當時現場布置有3部現場指揮直升機,使用紅外鏡頭俯視整個戰場,就和你打遊戲一樣開上帝視角,並即時指揮車隊到達目標建築運送犯人。

而二戰你在飛機拍了照也沒辦法實時呈現到指揮員手裡,並且由於戰場的複雜性,電台壞了聯繫不上一線部隊,後續部隊如何布置分配,最著名的市場花園行動就是如此失敗的,我們為可憐的波蘭空降兵默哀一下,也為紅魔鬼面對空投到德佔區的軍帽物資惋惜一下,他們看到對面的裝甲部隊只能投降。


我認為核心是陸軍連級作戰單位可以直接和附近的空中戰機聯繫

即核心是通訊,不是其他的

這一點也是和二戰時期最大的區別

對這種體系最好的反制措施就是也採用這種體系


雙刃加牛蛙


其實就是閃電戰的馬甲


推薦閱讀:

你心裡什麼才是真正的英雄?
美國軍力強盛,為什麼基本沒有舉辦過閱兵?
如何評價拿破崙的「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
既然哨兵總是被刺客擰斷脖子,有哨兵專用固定脖子的器具嗎?

TAG:軍事 | 戰爭 | 美蘇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