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通過哪些合理的渠道認識疾病?

魏則西事件令無數人心痛,百度的競價也令人心寒。請教行內人士,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哪些網站?哪些報刊?哪些書籍)了解到正確的、良心的、公益性的疾病有關知識?

以下為5月3日修改:1、作為一名知乎小白,對提問的相關注意點沒有掌握好。可能我的提問中「了解」這個詞用的太重了,或許應該改為「認識」等,望見諒。

2、很感謝大家對於這個問題的關注,也很感謝各位知友們認真的回答。答主中有醫生、醫藥系學生,以及像我一樣的普通人。向您們表示崇高的敬意與衷心的感謝!


前言

1.以下內容不能保證準確,僅僅是結合個人微薄的學識簡單說一說,知乎大神很多,如果你發現本文有錯漏之處,歡迎指正,不過請將指正範圍局限於文章內容,而不是我本人,謝謝。

2.如對我截圖中的指南或專家共識中的內容有異議,請直接聯繫指南編寫機構,我本人沒有加入以上任一機構,請勿拿我當靶子,謝謝。

如何了解一種疾病?這是個非常大的命題。

我們以糖尿病為例,你在生活中也許遇到過以下問題,想問別人,又不知道問誰好,又不可能掛個號去問上門診醫生一個小時:

(1)我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是多少?

(2)某A查尿時發現尿糖3+,是糖尿病嗎?

(3)某B查血時發現空腹血糖7.6mmol/L,是糖尿病嗎?

(4)以上A和B為了進一步診斷,還需要做哪些檢查?

(5)糖尿病分為哪些類型?

(6)被醫生診斷為糖尿病,可以不吃藥嗎?

(7)服用中藥可以治療糖尿病嗎?

(8)現階段糖尿病可以被治癒嗎?我在某報紙上看到一則宣稱2000元保證治癒糖尿病的廣告,可信嗎?

為了了解以上內容,我們需要搜一搜文獻,某百科的詞條內容比較通俗易懂,但是較為零散,且存在因商業關係修改的可能,所以我們首先需要搜指南

圖1:某百科中對糖尿病的描述節選

(上圖截自某百科,很多描述不準確,比如「三多一少」並非僅見於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否得到及時診斷與體重下降無關,在診斷標準的描述中前述「血糖是唯一標準」,後又述「糖化血紅蛋白是最有價值的指標」)

圖2-1: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

圖2-2:尋常型銀屑病(白疕)中醫藥循證臨床實踐指南(2013版)

圖2-3: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

這個圖中有幾點需要說明:

1.國內的指南主要分為幾類,一類如上圖,就是指南(如圖2-1);

還有一類是基於循證證據的指南(如圖2-2),這類指南中多會給出診療建議的證據等級;

還有一類是專家共識(圖2-3),至於國內的指南和專家共識有多大區別,我個人不太了解,等待高手指教。

2.一般在指南名稱中都會帶有版本時間,一般而言越新的適用性越高,會納入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像圖2-3給出的專家共識中沒有給出版本時間,大家需要看一下期刊時間,為2012年。

3.指南大多數都是學會編寫的,編寫指南的學會會在指南標題下方給出,一些國外的指南,大家一般就稱呼(指南時間+學會名稱+疾病名稱),比如美國糖尿病學會簡稱ADA(圖3),人們稱呼其指南為2015ADA糖尿病指南

圖3:美國糖尿病學會會徽

==============================================

我們以2013年中華醫學會2型糖尿病(以下簡稱:T2DM)指南為例,說明指南一般囊括哪些內容。

圖4:T2DM的流行病學

指南的第一部分,介紹了我國目前T2DM、妊娠糖尿病及T2DM併發症的流行病學,介紹了T2DM的患病率等等信息。通過該部分,可以大致了解我國T2DM現患率以及近年發展趨勢。

圖5-1:DM的診斷與分型

圖5-1右下角簡述了目前DM診斷的標準。附註中還提示了空腹血糖測定時的注意事項,需要空腹8小時沒有攝入熱量,所以那些「早上沒有吃飯,只是喝了一瓶酸奶」的人就不要來測血糖了,那是浪費時間和金錢啊。

值得一提的是,ADA的DM指南已經推薦將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而中國2013指南尚不推薦作為首選,而推薦作為參考。也許未來會更新其作為首選,因為現在T2DM的「三多一少」已經越來越不典型了。

圖5-2:糖尿病的分型

此段可以了解所謂的1型、2型、妊娠糖尿病等等有什麼區別。

圖6-1:DM的三級預防

該部分內容中交代了患T2DM的高危因素,以及哪些人群應該常規監測T2DM,如果你屬於高危人群,因為其他原因去住院時醫生要給你查糖耐量,千萬別認為醫生在多管閑事哦。

圖6-2:指南推薦改善生活方式幫助防治DM

比如進行體育鍛煉等,是有助於防治DM的,而這樣的體育鍛煉應該維持多高的強度,每周進行幾次,在指南中都有介紹。

圖6-3:對藥物預防T2DM的描述

根據指南中敘述,雖然一些試驗表明一些藥物可能有效果,但尚未充分驗證獲益與風險,所以指南暫不推薦使用藥物預防T2DM

圖7:DM的教育和管理

本部分介紹了血糖監測的策略等,有些患者僅僅是偶爾清晨起來測一次,正常了就覺得疾病得到控制了,這樣的管理策略是不準確的。

圖8-1:T2DM治療目標

圖8-2:T2DM控制目標數值

該部分介紹了T2DM的控制目標,從8-2中可以看出,T2DM的控制是一組綜合指標,並非僅僅控制好空腹血糖就可以了,連血壓、血脂、BMI等等,也需要控制好。

圖9:T2DM的營養治療

該部分介紹了T2DM患者如何規劃食譜,如何分配糖、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的分配,能否飲酒,是否需要限鹽,以及提倡多攝入哪些食物等等。

圖10:T2DM治療過程中的其他事項等

圖11:高血糖的藥物治療

該部分詳細介紹了降糖葯的種類及其應用,包括注射的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葯等,包括這些藥物適用條件及禁忌證等等。

圖12:低血糖的成因及對策

低血糖是DM嚴重的併發症之一,有時甚至會致命,因此了解低血糖的病因及對策是很重要的,該內容在本段有詳細介紹。

圖13:T2DM的減重手術

該部分介紹了T2DM減重手術,對於手術適應證(並非所有的T2DM患者都需要減重手術),以及禁忌證(一些DM患者不可以接受該手術)有詳細敘述。

圖14:DM的急慢性併發症

該部分介紹了DM的急慢性併發症,涉及併發症的分類、診斷標準、對策等。

圖15:特殊人群DM的處理策略

該部分介紹了特殊人群(如:孕婦、兒童等)患DM時的處理策略。

圖16:附錄:英文簡稱說明

之後還有一些常用表格

後面就是參考文獻了

通過指南的閱讀,可以解決部分我們對該疾病的疑問,有些未決的疑問,我們也許可以通過繼續查閱其他文獻來解決。

==============================================

方法是在這了,可是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要問了,這種方法,是容易被大多數人掌握的嗎?

嗯,正解是:不容易

但現階段的醫學科普就是如此,正兒八經的,一點都不通俗易懂,而通俗易懂的又容易受到商業等因素影響,不夠準確。

單就指南的獲取而言,當然有條件的至少可以去CNKI或者萬方搜一搜,但是一般下載文獻也是需要付費的。

某搜索引擎如果搜索「疾病名稱+指南」,出來的內容至少還是在討論相關指南的,如圖17

圖17:某搜索引擎搜索結果(Accessed 22:56,May 2nd,2016)

值得一提的是,在搜索引擎上搜指南,有些會搜出「XX指南更新要點解讀」之類的文章,這些文章或PPT一般只討論了部分內容,並不全面,欲充分了解疾病,還是要搜全文才行。

更有餘力的同志也許可以搜外文文獻,比如Pubmed,或者Cochrane(一般系統性評述、臨床研究等較多,指南較少),或者直接http://guideline.gov等等。

==================================

解決了在哪裡看的問題,還有一大問題是:看不懂

僅僅閱讀圖4中第一段,就會有以下內容映入我們的眼帘:顯著增加、流行病學、人口標化率、糖耐量異常等等,這每一個詞,背後都有著大量醫學相關學科的背景知識(我本人的學識很微薄,至今有些詞的準確意義我也尚不清楚)。

所以閱讀相關指南,肯定是需要有大量基礎或臨床醫學知識做背景的,當然有些人看到這裡可能會說了,你這不是玩我嗎?要學那麼多知識,我就自己當醫生去了。是的,其實真相是,指南主要面向的對象就是醫學專業人員,但題目問的是「如何全面了解一個疾病」,我總得授人以漁是不是?如果你還是不同意的話,我覺得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如果本身英文夠好的話,其實可以直接上NHS,NICE和CDC的網站。作為研究者,碰到從未了解過的疾病,我也會從這幾個網站開始補基礎知識。

稍微提供一些看網站的方式。

NHS choices:

NHSChoices Home Page

本身就是面對普羅大眾的網站,不過當然是全英文的。使用起來非常簡單。

直接選擇藍色的按鈕,Find conditions and treatments。

如果不確定疾病的英文名稱,我有一個小訣竅,就是在wikipedia裡面搜索中文,然後在左欄中的其他語言中選擇」English"就可以找到官方的英文名稱

我隨便用Brain Tumor做一個例子,網頁長這樣

提供了病人需要知道的基本信息。可以跳過英國的統計和對於什麼時候看GP的建議,直接看下面的Treatment and outlook

如果想要知道更多信息的話,可以看看NICE的網站。NICE是給NHS提供建議的機構,其中一個功能就是製作臨床指南。相對於很多其他臨床指南,NICE的製作過程還是比較嚴謹的。我曾經在下面的一個臨床指南中心工作過,親眼看過我的同事桌子上堆了半米高的Paper……還有醫生在會議室里大吵架的過程……

NICE的網站:https://www.nice.org.uk/

打開NICE的主頁,最重要的是上面黑色的這幾個選項:

Pathway:提供病人診斷和治療的流程建議,比較容易看懂

NICE Guidance:就是指南的內容,相對更複雜一些。

剩下兩個關係不是很大可以忽略不計。

進入Pathway的頁面,和NHS Choice很像,也是按字母排列的。我選擇了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作為例子

打開之後,左邊是流程圖,最左邊是急性心衰的鏈接,中間是慢性心衰的診斷和治療和管理(Management),右邊是給使用NHS服務的人的信息,可以忽略。

右邊可以直接選擇鏈接。

進入Management,點擊每一個方塊,右邊都會出現有關這方面的信息。比如我們點擊給葯原則(General principles of drug treatment),在右邊就會出現給葯建議。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更詳細的信息,可以點擊Sources(紅框),下面的鏈接直接可以看到更具體的Guideline的內容,也就是這樣的流程圖是怎麼來的。

進入Guidance的網頁之後

有兩個地方可以重點看,一個是Information for the public,就是給大眾的信息。另一個是Go straight to recommendations,就是直接去看NICE給出的建議。

如果求知慾更強的話,可以考慮Information for the public旁邊的Evidence,裡面會列出所有參考文獻。不過裡面的內容我看看都可能會睡著,如果不是本身對循證醫學有特別的興趣可以不用看了……

@米調炫楓也提到了醫學指南。醫學指南的確是全面了解疾病的方式,不過請注意不是所有的醫學指南都是值得相信的。很多醫學指南製作初衷是好的,但是因為作者本身的局限性,所以不一定所有的信息都是最新的。醫學指南的製作初衷是給醫生提供整合過的信息,讓醫生不用閱讀大量的科學研究就可以掌握最新的研究結果,並且提供一個最初的判斷基準。而醫生在面對的時候,是以醫學指南為基準,結合病人自己的狀況和自己的經驗給出判斷。如果看過NICE的指南的話,應該會注意到醫學指南提供的是建議(recommendation),並且有不同級別的建議。而且很多建議都會提出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

另外指南要注意的一點是結合國情。比如NICE的指南是指給NHS的,其中考慮的不僅僅是最新的治療方式,還有NHS是否能負擔某些治療。所以有一些比較新比較貴的葯,即使可能是最佳治療方式,但是因為NHS不能負擔,所以並不會在建議之中。這樣的話,就要靠自己去看證據列表(Evidence table)了。所以醫學指南雖然可以看,但是還是要帶著自己的判斷來看。

過兩天再更CDC的內容。


謝謝邀請。大家說了很多,但是我從回答中看到一個問題有必要對答題的醫學專業人士說,那就是,作為醫學專業人士,千萬不要指望普通人能輕易跨過專業門檻的壁壘,不要指望普通人能看懂指南、共識、乃至於門檻更低的臨床路徑。

這件事情,醫學專業人士,哦,不,應該說是醫學精英(比專業人士要求更高),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

接下來,對普通同學說說,你們也許會認為,認識幾個醫學專業人士是很有用的,當然!但是請注意這並不能成為常態進行推廣,何況騙子有10000種方法冒充成你的朋友,君不見,多少騙子成了老年之友以行欺騙之能事?

所以我告訴大家,你們想要了解疾病和醫療知識,如果您的學習能力足夠,那麼可以花錢買書/上網檢索自己學習(我認為比較難一些)。或者更可靠的,請花錢買醫療諮詢服務,認可醫療諮詢的價值並願意買單,是獲取了解疾病合理渠道的第一步。

給野生青春痘防治專家、「名老中醫(騙子)」談養生拚命打賞付錢買他們的狗皮膏藥,而辛辛苦苦寫的醫學科普(所以我每周只能寫一篇,再多沒精力沒時間)卻獲得各種陰陽怪氣的評論,這種氛圍下,還指望合理渠道了解疾病?想得美!

讀到我的答案的讀者大概和前面提到的不是一類人,只是提醒大家,價值/渠道沒有免費的,普通人不付出代價,很難取得。


謝謝邀請。

我個人屬於醫療界的晚輩,而且缺乏臨床經驗,只能結合所學談一些粗淺的認識,如果有不實的地方還望批評指正,感謝。

如果是毫無醫療背景的患者或者是家屬想增進對某一種或幾種常見疾病的了解的話,我覺得醫學生使用的人衛版的醫學教科書就夠了。

我的家人沒有醫學背景,在我學醫之前,我對醫學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對疾病的了解可能就僅限於名稱或者簡單的幾點。我相信大多數患者和家屬的處境和當時的我是類似的。

如果是針對特定疾病的話,《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和《兒科學》四本書上就已經能夠涵蓋大多數常見疾病了。主要了解疾病的形成、發展、轉歸和預後,這樣就基本上夠用了。

需要注意的事情有以下幾點:

1,不要自以為是。教科書上介紹疾病的病因病程都是比較經典和典型的,實際臨床中每個病人的情況和教科書上的內容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出入,拿著教科書去質問醫生的行為是極端錯誤的。另外教科書上的內容是比較『舊』的,對於某種疾病的前沿發現不可能及時更新到教科書里,但是會以指南的形式發放到醫生的手中,所以當你的醫生做出的決定和你在書上看到的不一致時,請盡量相信你的醫生。

2,不要疑神疑鬼。醫學生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就是今天學了什麼病,就感覺自己得了什麼病。許多病症的癥狀都有類似的地方,你可能看了某個病症的介紹就懷疑自己是否患上了該疾病,看了另一個病症又覺得自己好像也是患者。不要為了這些東西擔憂,鑒別診斷的工作交給醫生,在醫生告訴你診斷結果之前,不要自行診斷,那是自尋煩惱。

3,不要自作主張!不要自作主張!不要自作主張!教科書上除了介紹疾病的一些基本情況外,可能還會介紹一些鑒別診斷和用藥方法,但是一般沒有明確的用量和服藥方法。有些人可能從醫生那邊得到了診斷結果後,不服醫生的判斷,就自己查看教科書並根據書上的推薦選擇藥物,然後根據藥品說明書決定服藥量,這種自作主張絕對是大忌!雖然藥物有處方葯(R)和非處方葯(OTC)之分,但是不排除有臉厚心黑的醫生和手眼通天的病人能夠不依據處方拿到處方葯的情況。教科書上介紹的只是一般性的推薦,醫生的臨床經驗並結合患者的情況做出的診斷和處方是唯一可靠的依據,其他都是參考,千萬不要自作主張!

現在去醫院看病拍個片或者驗個血很常見,如果想要了解下檢驗報告單上的各項指標的含義,可以翻翻醫學檢驗學的書。各項指標的含義也比較固定,網上搜搜也能得到差不多的答案。

總結一下就是:常見病如果需要翻閱書籍的話,我還是建議去翻翻新版的醫學生教科書,教科書上的內容也不是沒有錯訛,但是比起其他的渠道的話,比較權威和經得起推敲,重點是基本夠用了。我只推薦從教科書上了解疾病本身的內容,至於診斷和治療,請去就醫。

像魏同學這樣的少見或者罕見病,可能教科書上提得不多,或者乾脆沒有。第一手的資料往往在搞相關研究的醫療工作者或者是一線臨床專家手上,普通人能夠拿到的機會很小。知網上應該會有相關的文獻,大學裡面會購買其使用權,可以去學校里或者找學校里的人下載相關文獻。但論文的閱讀門檻還是有的,可能看了半天不知所云,這個沒有什麼好辦法。如果能力比較強,去PubMed找英文文獻來看看,是很有幫助的。如果完全沒有頭緒,人衛版的《醫學文獻檢索》應該會有所助益。

事實上肯定有不錯的微信公眾號或國內外的公益網站能獲得有關知識,但是由於我水平有限,對這些所知甚少,就沒法給介紹了。國內我知道的也僅僅只有丁香園。希望各位前輩能夠不吝賜教,我也一同學習。

----------------------------------------------------------------更新一下---------------------------------------------------------------

說點題外話。

可能在許多人眼裡,醫療服務是一種可量化的商品。生病了去醫院治病就像遊戲里受傷了吃個血瓶這麼簡單,只要被動地接受治療就好了。但是我覺得醫患之間關係的本質應該是醫生和患者攜手共同對抗疾病,是同一陣線的盟友。如果人們願意主動了解疾病,並向醫療工作者尋求可靠的消息來源的時候,對於醫療工作者而言,這應該是一個可喜的進步,應當是喜聞樂見的事情。因而當我見到部分答主一味強調門檻而近乎有些推卸責任的時候,我是有些不滿的。

我們應當反思:為什麼我們沒有低門檻、正確的、良心的、公益性的渠道提供給公眾?這其實也是醫療工作者的責任啊。我當然明白醫學體系盤根錯節、醫學知識瀚如星海,許多知識沒法三言兩語解釋清楚,但是如果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個粗淺的認識,還是做得到的吧?我也知道一線臨床醫生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些事情,這個鍋不會讓他們去背。那麼上知乎的各位呢?在知乎上面對的受眾也算是素質比較高的了,如果人家願意去了解,總要給機會去嘗試一下吧?我想多數醫學生學醫之前也都是普通人,不求讓公眾能達到專業醫生的水準,只是讓他們在就診的時候能夠更加理解並配合醫生,這就足夠了。

我看到有答主 @墨胎書郝說:

先佔坑,正在建立這樣的網站。

已經有人走在了前面,為這樣的答主點贊。我認為最好的醫療永遠是預防。幫助公眾了解疾病、認識疾病,從而避免疾病,這才是醫療最終極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實在任重道遠,共勉。


就我看來,靠譜的還是人社版的教科書。

其他都太扯,舉例論文的那就扯的沒邊了,估計寫論文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寫的是什麼。你在知乎推薦?

還是那句話,人社版教科書,最起碼還有個準譜。

社會醫學 - 收藏夾

有沒有某個人是支撐起了你強大精神世界的精神支柱? - wuweilxl 的回答


先佔坑,正在建立這樣的網站。


謝邀

在下才疏學淺,強答此題,實乃慚愧,略答一二,如有偏差,萬望有識之士多多指出,及時斧正。

一、日常健康保健類信息平台

此類平台大多針對常見病、高發病的預防及輔助患者進行疾病的自我管理,推薦關注行政管理部門及事業單位公眾微信號,由於這類單位經費由國家劃撥,一般不存在打廣告引流量牟利的問題。

答主目前坐標上海,對這裡的情況相對熟悉,健康類小貼士及新聞事件解讀,這類自媒體總體而言還是相對靠譜的。比如上海市健康教育所的公眾號「健康上海12320」(微信號:jz_12320),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眾號「上海疾控」(微信號:shanghaicdc),日積月累一些健康知識,想必對生活質量會有所提升。其他地區也多少都有相應的平台,大家可以多多關注一下。

非公有的網路健康類媒體相對靠譜的是丁香園及旗下產品,如丁香醫生等,至少目前節操還比較完整。

缺點:信息獲取通常較為被動,除卻熱點公共衛生事件外,所提供信息並不一定是受眾在當時最感興趣的內容。

二、主動搜索特定疾病信息媒介

對生物/醫學背景知識了解不多的朋友首推維基百科,相對於臨床指南科普性更強,而且鏈接豐富,遇到不了解的關鍵名詞往往點下鏈接就能了解大概內容了。另外,參考資料列表中所援引的教科書相關章節對大體了解該疾病概況可能會有更大價值。

對相關知識比較熟悉的朋友可以上Pubmed搜索該疾病的綜述,樓上米兄所述臨床指南也是對具有初步知識儲備的朋友比較有幫助。

對治療方法的初步評價可以注意新版教科書相關內容,近年發表的文章,尤其是大樣本多中心的系統綜述為上。

雖然牆內G家的學術搜索癱了,但好在bing能替代G學術的部分功能,勉強湊合用吧。

先寫這麼多,想到新的再更。

晚安。


謝邀~

其實吧,百度競價排名確實可惡,但是百度百科醫學類內容百分之八十以上外行還是完全可以借鑒的嘛。雖然不是啥前沿,但是基本概念大部分不會錯。

如果覺得不放心,還可以去CNKI嘛。雖然中文paper基本都是草紙,但是核心期刊的一般還是經過peer review的,啥?你不知道啥是核心期刊?沒關係,反正你也就當科普看看,普通期刊雖然沒有前沿性,結論也錯漏百出毫無嚴謹性可言,但是反正外行也就看看intro…啥?你一定要看結論?那就多看幾篇,說不定還可以唬住你那不學無術的大夫呢╮(╯_╰)╭

如果覺得CNKI逼格不夠,那就去PubMed嘛,反正NIH良心大好,好多文獻直接可以看全文~

祝諸君在成為某病大牛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以上


雖然我也算半個學醫的,從事的也是與疾病有關的工作,但是日常工作中也會遇到一些不了解甚至沒聽說過的疾病。所以,我也是需要通過一些途徑去了解疾病的。

1.最簡單和直接的方法,百度百科,只要檢索一下疾病名字就能找到。你可以簡單閱讀一下,了解一下疾病大致的病因,癥狀等等。不過,百度百科的內容只是能讓你對疾病的了解從「一無所知」 到「一知半解」,而且其中內容可能語焉不詳或者有一些錯誤,所以不要輕信百度百科。

2.去專業的網站上進一步了解,看到前面有知友提到了美國CDC或者WHO的網站,那固然很專業,但是英文尤其是專業辭彙,可能又要難倒一大批人了。別忘了,我們國家也是有CDC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從國家、省、市到區縣都是有疾控中心的存在。這裡我推薦一下中國疾控中心的網站——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網站上有介紹各類疾病的,包括急性傳染病、慢性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病等等,每種疾病下面除了有疾病介紹之外,還有疾病的防治指南,相信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想要了解常見的疾病,這裡的信息已經比較充足了,而且很容易檢索得到,信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也很高。不過,對於一些罕見的疾病,疾控中心的網站可能就有點捉襟見肘了。

3.查閱專業書籍,這一點對於普通人來說,有兩個難度,第一是查閱什麼樣的書籍,這可能需要你向醫生或者專家請教一下,還可以通過網路檢索獲得一些有用的提示;第二是專業書籍網上一般是沒有免費閱讀和下載的,這就需要你去購買或者借閱,去圖書館借閱是一種比較值得推薦的方式,因為這樣你不僅可以找到目的書籍,還可以順帶借閱一些相關的書籍用以加深了解和相互印證。

4.查閱專業文獻,關於這一點我同意多數人的觀點,文獻檢索,對於多數沒有專業知識的人來說,難度是相當大的,一方面需要從海量的專業文獻中搜索到有用的信息,這對於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人來說都是需要花費相當的精力和時間,更別提沒有專業知識的其他人了;另一方面,專業文獻大部分都是需要付費的,一般來講專業人士都有一些的途徑可以免費下載自己需要的文獻,而非專業人士通常是沒有這樣的途徑的。所以,通過檢索和閱讀文獻來了解疾病對於大多數人來講絕對是事倍功半的,所以僅適合有能力的非專業人士去嘗試。

最後,我想說的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嘗試著去了解與自己或者身邊人有關的疾病,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只有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疾病,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的難度才會因此而下降,才不會被那些打著三甲醫院的幌子來實施醫療欺詐的專家或專科所擺布。當然,這也需要建立在自己掌握正確的疾病知識的基礎上。


謝補藥!

今天微博上看的,覺得有道理,直接上圖

有些事就是想讓大家知道,什麼事毛孔里都滴著人民的血


目前看來並沒有十分靠譜的消息源,國人對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的相信程度令人髮指,反而對於正規醫生的建議報以十分的懷疑。最好的選擇,是懂一點英文,到國外的網站上獲取信息,其次是認識點醫生朋友,最後是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讀點醫書吧……萬不得已,肉身翻牆咯……

最後吐槽一下,不針對題主。誰知早前有多少人說醫生壞殺醫生的,現在又多少被假醫生騙被百度騙,然後過來求問怎麼找真實醫學信息的,有時想想,這樣的彎路走的多了,國人多少也應該會知道怎麼來尊重醫生。

真的覺得很多國內發生的事真的難以理喻,我很心疼我的同胞,希望幫他們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心理的那份理智又不斷在提醒我,有時,所謂的一些可憐之人真的有可恨之處,很多事情都是自己作的。

個人見解。


作為一個普通人,希望對疾病和預防有些基本的了解和認識,這是對家庭和個人負責任的表現。個人建議去當地的圖書館借閱相關科普類的書籍來看看,例如《家庭常見病防治知識》或是《家庭常見病預防與自療》等都可以看看,如果當地沒有圖書館,可以上噹噹網和京東網等網上的購書商城中進行選購,它們一般在圖書分類里都有生活→保健→常見病預防和治療的分類。您可以選擇感興趣的書籍進行購買,看不懂的地方可以用百度搜索來查詢一下相關內容即可。


普通人來說根本不可能。

當自己或者家人有大病的時候,這時候的精神壓力太大了,這種精神狀態太容易讓人崩潰,四處求醫的心理十分旺盛,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這時候出現個騙子只要騙子說我們這裡能治,就立即上當受騙,並且心甘情願給錢。


知識是有價格的。尤其是關乎財富和生命的


丁香園。


其實很簡單 一般可以某度百科 或者加丁香園的公眾微信號 裡面D加疾病名稱就可以出來 也可以直接看內科外科的書嘛,文庫裡面也會有。

Ps 請樹立:這個世界上沒有神醫,也沒有醫院可以包治百病這個基本觀念。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