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現代的書法?


謝題主邀請。

問題顯得寬泛了一些。我聞也淺,隨思落筆,略作陳述。

我對於現代的書法的看法,持的是樂觀態度。從書家上來說,人才輩出,行當齊全。書法教育的普及性不讓前代;專業系統的教育超過前代;比評、展覽系統超過前代;碑帖大觀、出土日繁,資料超過前代。

中國書法家有個官方組織,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這個含金量不高。倒是有些民間社團的社員,入會門檻高,含金量高。比如說,滄浪書社。看一份名單。

周持、白煦、劉恆、白謙慎、王鏞、劉石開、朱大霖、王歌之、潘振元、張少怡、衛知立、張士東、陸家衡、包偉東、華人德、王建平、周瑪和、儲雲、胡倫光、穆棣、卞雪松、陳浩金、余國松、曹寶麟、鄭必寬、惲建新、薛龍春、吳振立、黃惇、言恭達、孫曉雲、馬士達、沈培方、樂心龍、潘良楨、沃興華(已退社)、馬奉信、王冰石、郭子緒、徐本一、於明泉、王乃欽、許雄志、陳新亞、李嘯、王衛軍、徐世平。

這個社團的陣容,基本上是代表當代最高水準。

前面說人才輩出,行當齊全,略談及一些,不限定是滄浪書社。

草書有言恭達、馬世曉、王冬齡。

篆書有劉彥湖。

隸書有華人德、潘良楨。

小楷有白謙慎。

行草有黃惇、孫曉雲、郭子緒。

章草有儲雲。

北碑有孫伯翔。

學帖有陳忠康。

專攻一家的有曹寶麟於米、曾印泉於黃。

兼收並蓄有王鏞、石開、沃興華、於明詮。

楷書稍弱一些,因為脫離了實用性。二是藝術的表現力不如行草,所以一般書家不把楷書作為專攻,但唐楷與漢隸一樣還大有可為。

如果說缺憾,就是還沒出現能與古人比肩的宗匠。人莫能逃乎時代,身在局中,還很難判斷準確形勢。比如宋代李建中、周越風靡的時代,還想不到蘇黃的出現;明代三沈名滿天下的時候,還想不到文董的出現;清代查士標、張照籠罩的時候,還想不到鄧何的出現,現在也是一樣的。按照歷史的規律,這種宗匠一般出現在一個朝代最繁盛的時期,在立國100~150年左右,所以就看90後和00後了。寫到此處,哈哈哈大笑三聲。

還有一點,我說了可能美院科班的朋友不愛聽,要生我的氣。因為以前有美院朋友辦展嘛,問我寫的畫的好不好,我說當然好。不僅是他,所有專業學生這個時候沒有不好的。而且也有可能是最好的時候。大概因為技術純熟穩定,心思又純粹,別說超出時人,就是和古人同年齡階段比,都勝出了。但遺憾的是很難保持,一批批才情很高的學生,十幾年間,在社會中摸爬,有的退步了,或者乾脆改行了,給人以流星之慨。這在古人是不可想像的,因為只要上路,只會越來越好,很少有越寫越壞,所以才有人書具老的話。

相比較而言,由於網路的作用,一些原本外專業的人獲得了更多的關注。比如前幾日四家展出,魯大東、竹庵、魯九喜、王家葵。魯九喜與王家葵二位就是長期浸淫的結果。

書法在於立志,在於長期摩挲。持之以恆,總能看到一些風光。而所謂宗匠,就是走著走著,走到了前人未到的地方。我們的這個時代,也會有那樣的人,慢慢看吧。


問題泛泛


履齋 正解。


推薦閱讀:

如何客觀看待當下 漢服復興者 這個人群?
為何國人在外國不文明現象頻發?中國自稱禮儀之邦,卻屢次被說沒素質?
中國古代音樂已經遺失了嗎?
韓國人在中國明朝以前穿的是什麼樣的服飾?
中國的傳統思想也是圍繞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而闡釋的嗎?

TAG:書法 | 傳統文化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