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或理解鄭若麟的文章《警惕西方的"精神殖民"》?

他只看到中國人追捧奧斯卡,沒看到百花獎的墮落和中國電影有多差。只看到中國很多人染金色頭髮,就下定論中國人對自己的黑頭髮不自信。只看到中國人認為外國產品好,看不到國內產品質量堪憂。

既然他認為,染髮是因為中國人追崇外國人的金髮,那為什麼會有人染藍發,粉發,白髮...?有哪個國家人的頭髮是藍色的?

為什麼外國也有很多人染髮?

他只看表面,一切看上去可疑的,都拿來批判,而不去深究原因。

他不知道問題根源在哪,就指責國人崇洋媚外。

不許我們染頭髮,帶美瞳,不許我們看外國電影,不許我們玩外國遊戲。

可是中國的電影呢?中國的遊戲呢?中國文化的美呢?在哪?誰努力了?有人管嗎?

我一直對京劇有種好奇有敬而遠之的態度,我覺得京劇扮相美,唱腔也美,可我看不太懂。京劇太嚴肅,離年輕人太遠。可它畢竟是國粹啊。為什麼就沒人想辦法讓年輕人喜歡上京劇?為什麼票友總是一群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以後怎麼辦?以後就遺忘掉它嗎?

中國的電視節目,電影,敢放開拍嗎?中國的遊戲,敢放開設計嗎?

為什麼小區總叫些洋名字?因為建築就是西式的啊?你放眼看那些樓房,哪個不是歐式建築?如果再加個中國特色名字,豈不是不倫不類?

可是我們還能把樓房建成古代建築嗎?不可能吧?不現實。所以這種現象就不可避免。

在這個時代,接觸外國文化是不可避免的,有外來的東西更不可避免,這也是由我們的歷史決定的。犯不著觸目驚心。

我看了那麼多外國電影,也沒覺得外國就偉大了。玩了那麼多槍戰遊戲,也沒去偷沒去搶。看了鬼片,也沒相信有神論。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

所以他的話,我總覺得是危言聳聽,而且抓不到重點。

我相信很多人都盼著看到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起來。只是我們看不到。因為我們無論多大,都逃不開國家強加的襁褓,我忽然想起以前那句老話,無論孩子多大,在父母眼裡也是孩子。但是我覺得弊大於利。


鄭先生的視頻,還是值得每一個國人看一遍的,當人們趨之若鶩,蜂擁而入的時候,的的確確需要有人來發聲勸阻一下,而且鄭先生所說沒有辱罵,沒有尖銳,沒有激進,至少比知友的評論要緩和很多,當國人都在罵著太祖的時候,當權貴都移民海外的時候,當國人人人互輕的時候,發聲提醒一下難道也有錯嗎


剛看過鄭老先生的演講視屏。有兩個小問題作為追問思考。第一,假定國人確實崇洋媚外,而且是普通民眾都以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中國人莫非天生就怕洋人,喜歡拜倒在洋人腳下的嗎?從清朝末年以後,究竟是政府怕洋人,還是老百姓怕洋人?鄭老先生的解釋是國人所以崇洋媚外,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西方的精神殖民或者文化圍剿。即使西方媒體對東方紅色中國有著天然敵意。但這並不是國人普遍崇洋媚外的原因,而恰恰是西方陰謀論可以得逞的結果。這裡可能有因果邏輯錯誤。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對西方比較崇拜,也確實存在西方對中國的敵視,但是,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鄭老並沒有深入分析,只是簡單描述現象,或者歸結為西方通過媒體、廣告、電影等方式對國人進行洗腦的結果。那麼,我們為啥不能佔領輿論高地,對西方進行洗腦呢?第二,西方的精神殖民是建立在中國人的不自信基礎上的。那麼,一個國家國民的自信心究竟如何建立就成為關鍵。經濟發達是民族自信的物質前提,但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民眾如何仍然不自信,還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那就不能從是否經濟發達,來尋找民族自卑的原因了。其中原因雖然複雜,但不能不考慮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要制度上保障公民基本的憲法權力得到行使,否則在個體的現實生活中處處遇到不公平待遇,受到歧視而無處申冤,你讓人們的自信心從何出建立起來?當人們還無法自由表達意志,需要察言觀色,迎合各級領導的個人喜好行事,連真話都不敢講的時候,還談什麼自信?


今天看了《中國正在說》,鄭老講的非常好,他並不是狹隘之人,只是用文字來描述真是太可惜了,也表達不出其中的內涵。你可以去搜這檔節目,值得一看。


鄭先生關於西方媒體、廣告、電影的說法很有道理的,他的觀點正確,只是舉的一些例子不是很有說服力,比如中國女孩嫁給老外,現在很少會有人認為這很光榮。


確實我們的傳統文化在西方文化的進攻下潰不成軍,傳統的節日文化丟失嚴重,但是如何抵禦西方文化呢,一個確實要像他說的那樣,看西方做的,不要聽西方這麼說,謹慎鑒別西方來的東西,另外就是要文化自強,像胡適說的:重新評估一切價值,傳統文化裡面確實有不少好的東西,但是也存在很多糟粕,但是我們現在又把儒家那一套撿起來,當做忽悠人民的手段,在我看來撿起不該要的東西,丟棄應該要的東西。宋襄公所為難道不就是所謂貴族精神?揚朱的一毛不拔我就很喜歡,雖然極端了不可行,但是精神值得借鑒,二十四孝居然就這樣回來了?講孝道不講孝的界限?何為正確的孝?何為不正確的孝?讀經班?小學生感恩教育?和洗腦什麼區別?靠這樣東西怎麼抵禦西方文化進攻?

傳統文化那些好的東西不拿出來,前段時間看馬未都的觀復嘟嘟講家規,我半贊同半不贊同,有些家規確實代表了先人的一種精神,值得尊重,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家規前面通常還有二字:家法,家法家規在現代如何實行?

ps1:這個是用洗腦的方式對抗另一種洗腦

ps2:很多這樣說西方這不行那不行,中國要自信的人最後跑到了西方去了,例子可不少啊

ps3:那個把自己國家與社會說的一無是處的人,我知道他是指的莫言,但是我聽到這個形容想到另外一個人:魯迅

ps4:全盤西化確實不好,但是我們接受斯大林的這一套,難道不是全盤西化?這個與我們自己的傳統有什麼聯繫?前三十年萬事皆學蘇俄

ps5:懷疑精神,在西方主導的某些領域,西方肯定利用他的主導地位搞了不少利於他的小動作,確實要進行鑒別,但是國內另外一些領域佔據絕對優勢的東西,我們能不能懷疑呢?


鄭若麟先生所說的對於西方的文化與意識形態我們應當有自己的判斷,不能一味不加思考的接受這一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誠如陳寅恪先生所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每一個人都應有自己的思想,不應放棄自己的思考,這應如此,對於鄭若麟先生對於西方的文化與意識形態輸出就是精神殖民這一觀點,我認為是誇大其言,有失偏頗了,如果按照這一邏輯那西方的共產主義思想對中國的影響與蘇俄對中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革命輸出以及長期的蘇聯文化浸淫是不是也是殖民輸出?咱們學校與法國合作的留學交流計劃也是法國文化教育輸出計劃的一部分,這是否也算是法國對中國進行精神殖民的企圖呢?我認為這種觀念是極端且片面的,正如一個人具有對別人傾訴自己觀點的權利,但每個人也有是否認同別人觀點的權利一樣,國家之間進行文化與意識輸出,這是文化在進行交流期間不可避免的現象,西方電影風行中國,廣告中充斥西方產品,西方詞語在中國廣泛流傳這是否就是西方對中國洗腦?我認為這是經濟與文化交流中的正常現象,抨擊諾貝爾獎、奧斯卡獎、普利策獎沒有太大意義,西方的知名獎項確實不是完全客觀,但是相對於其他很多獎項他還是有一定客觀性和可取之處的,一味批判否定也會是偏頗的,我們必須要客觀的認識到今天的中國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仍舊相對於歐美的部分國家在一些方面還有差距,相對強勢的文化可能弱勢文化更具有吸引力,這種勢差所導致的輸出是在所難免的,就像從唐朝開始中國文化對於日本、韓國、越南這些國家的中國文化與儒家思想的輸出一樣,我們不能說這就是古代中國對東亞國家進行精神殖民,客觀上講相對處於先進地位的中華文化確實對於這些國家文明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而步入近代以來我們漢字的許多現代概念如「人民」「共和國」,「共產主義」,「共產黨」,「民主」等正是源自日本,我們可以視這是長期受中華文化浸淫的日本文化對中國的文化迴流,我們今天所真正的面臨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什麼時候開始失去了吸引力,甚至連我們自身都對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曾經強勢的中華文化為何在步入近代以後就逐漸在世界範圍內被邊緣化,而今天即便是亞洲地區,日韓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時尚潮流的主流標杆,我想這背後實際是反映了中國文化產業的孱弱無力,更反映了中華文化凝聚力的喪失,一種觀點認為文化的凝聚力來自於信仰,信仰能夠產生共同的認同感,但可惜的是從某種角度說中國人從來都沒有信仰,一個笑話說的就是在農村神龕里擺著如來佛祖,觀音菩薩,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關羽、媽祖、土地公公,自己家的祖先,還會有一張紅紙條寫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多信仰也就意味著無信仰,儒家的孔孟我們信,佛教的觀音如來我們也信,道教的種種神仙我們也是信的,祖先與偉人我們同樣也信,對於信仰我們從來都是認為只要是能靈的就可以信,但即便是在信仰混亂或者缺乏真正信仰的古代,中華文化卻取得了空前的繁榮與成就,這個就和信仰無關,應該是得力於我們古人具有共同的價值觀,這種處於小農經濟環境中的儒家文化下的三綱五常式的道德價值觀帶來了中國人共同的認同感,從而產生了中華文化的凝聚力,而步入近代以來中國的封建式的小農經濟形態逐漸解體,而曾經程朱理學到陸王心學再到顧黃實學的儒家文化也逐漸僵硬未能發展而不再適應新的社會變革,步入改革開放後,建國以來的「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階級運動」為內核的革命價值觀也無法適應新的經濟結構與社會變革,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也就逐漸喪失,這種喪失不僅體現在國家層面,具體到大學層面你都很難感受到文化與思想帶來的凝聚了,你在兩所不同大學之間也很難捕獲到文化與思想的實質差異,缺乏內涵成為中國大學之間的通病,即便是獨樹一幟的北京大學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和清華大學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這些核心的辦學、研究與教育理念也都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傳承,這是從國家到個人在各個層面空前的核心價值觀的崩潰與淪喪,我們對於自身文化喪失了信心也就在所難免了,並且這也導致了中國文化產業的孱弱無力、發展遲緩,同時由於從二戰以及冷戰以來的世界格局和社會形態都是由西方國家無論是蘇聯還是歐美所主導的,從而我們更容易被西方各種思想無論是共產主義還是自由民主思想所左右,而在步入21世紀後,世界範圍內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由西方構建與主導的現代社會經濟結構與國際格局下的「平等,自由,博愛」的民主意識形態容易被國人所接受,正應為我們在教育中沒有培養學生的獨立的思想而在自身文化衰退同時西方自由思想泛濫的情況下各種缺乏獨立判斷力、幼稚的膜拜西方思想的「香蕉人」也就層出不窮,這既是在社會結構變革時期的客觀現象,卻更是我們教育不力的悲哀,也是我們文化遲滯的無奈,正應如此在與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博弈中絕對不是依靠鄭若麟先生所說的抱著「懷疑一切」的態度去抵制西方文化以及單純的只要樹立民族自尊去堅持傳統文化類民粹思想就可以取得勝利的,我們需要正視我們自身現有的各種不足,對於西方文化要懷有兼容並包的態度,更要用教育去培養具有辨別能力與獨立思想的新青年,我們不僅要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也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華,中國兩千年封建文明史是一部道德文章史,我們的改革開放中不僅僅會是社會結構與經濟格局層面的變革更將會是的是思想與制度的發展與變革,我們必須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科學法制,從經濟到社會再到思想與制度層面去重塑中國,去重塑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改革開放,獨立教育,科學法制會是中華文化復興與進化必備的要素,我相信在具有獨立精神、獨立思想的國民與科學先進、經濟發達的中國所傳承的嶄新的中華文化在未來能夠引領世界。


聽了他說的,真心覺得被震撼了。沒有想到,到了現在全球化的時代,還有這種封閉的思想。精神殖民,染頭髮,那麼各種會見,會議,是不是也別穿西裝了?這不是在迎合西方的審美嗎?官車也別用奧迪了,這不是在迎合西方的審美嗎?我覺得有個國家可以當做例子,日本,雖然這個國家跟我們在歷史上有各種仇恨,但是客觀的說,這個國家學習西方,但他們的文明西化了嗎?他們內閣穿燕尾服,但他們傳統節日也穿和服。他們有傳統的相撲等等運動,但他們也打棒球,踢足球。他們也染髮,有精緻的妝容,時尚的服飾,但他們的感情等等也依然傳統。為什麼總要給一些現象貼上標籤。存在即合理,既然改革開放,既然市場經濟,那為什麼還要限制這個限制那個,日本的開國,和我們的改革開放,真正一樣嗎?我們只選擇了經濟,放棄了精神。日本卻保留了自己的獨立精神。這些事情的歸根結底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些他都知道,但是他不敢說。那些RED N 代們,他們又在說些什麼,做些什麼。他們才是這個國家的代表和掌控者,普通的老百姓又能做什麼呢?難道不應該去選擇自己獨立人格所想要追求的最好的東西?難道想通過個體的微小努力去改變這個國家?自上而下的才叫改革,自下而上的那叫革命。


鄭若麟 黨棍 為顏色站台的 在法生活二十多年 拿著某黨輸出的資金 享受著自由社會的空氣 言論著某黨下 國人所謂的各種應該驕傲 出賣靈魂。塗說這一期是專們為他做的,說的非常好。 推薦。


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沒有區分經濟全球化,文化傳播和精神殖民的關係,感覺也有點「洗腦」的嫌疑。。

最重要的是,好不容易中華文化要復興了,你把這話說出來,這不是讓廣大亞非拉國家提高對中國的警惕嗎?。。 ?(`?′)?差評


中心思想基本上是對的,稍微有點偏激。。。

舉的例子實在是糟透了。。。。特別是全中國我走了這麼多地方,就沒見到哪是只有英文牌沒有中文的,倒是中文+神翻譯英文。這種比較常見。

中國電影目前來看是真不行。。。和外國人是肯定還是否定沒啥關係。。。

說評獎的,中國的評獎體系很成問題啊,諾貝爾文學獎給了個歌手,不過好歹人家歌詞是真不錯,你搜搜魯迅文學獎、艾青文學獎試試?

值得肯定的是:個人主義價值觀、泛民主主義價值觀、階級對立價值觀在中國目前來說的確不適用。

總體來說,這文章真寫得不咋滴~~~


難道各位沒有發現鄭先生更多地為宣傳其新書才說的這麼悲觀?他是記者出身,好多言論只是說其所看到的,關於樂視的言論我就不贊同,樂視買冰球橄欖球棒球比賽一是為了與傳統媒體有所區別,二是為了轉移財富


這種演講的邏輯是收集一堆條件,不一定充分,不一定必要,然後向你灌輸結論,典型洗腦。


推薦閱讀:

身為基層安監人員是什麼樣的體驗?
改革你有哪些好點子?
《飛越瘋人院》和《V字仇殺隊》這兩部電影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
活在中國體制下,你累嗎?
美國是否必然成為行政國家?

TAG:陰謀論 | 國際政治 | 西方文化 | 體制 | 中西方文化差異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