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名足球賽事能給品牌帶來哪些經濟效益?

阿里巴巴冠名世俱杯,這樣的舉措能給阿里巴巴集團帶來哪些經濟效益?


所謂賽事贊助,有兩個本質。

一個是供應商體系。這是最早的賽事贊助本質。一個地區的賽事找當地的雜貨鋪啊、肉店、魚店拉一波贊助,賽事所用的物料半購買半贈送的性質,賽場上也可以讓贊助商在現場對這些物品進行售賣。

這是賽事贊助最初的形態。所以麥當勞、可口可樂什麼的願意花大價錢去贊助大型的賽事或者聯賽,每個賽場的銷售利潤跟贊助份額基本可以打一個平手。

一個是廣告牌效應,這是在轉播技術日漸發達之後延伸出來的第二個特質。收看人次越多的賽事越值錢,定價邏輯跟公交站廣告、地鐵廣告是同一邏輯。

而所謂的品牌效應之類的東西,每一個甲方都有不同的計算方式,中國的體育公關事業剛剛上軌道,計算的公式邏輯還沒有一個行業公式,所以,就看代理們的PPT做得怎麼樣了……

再補充幾句。

阿里對於世俱杯贊助跟恆大有沒直接關係,我認為是有的,但絕不僅僅是因為恆大。

當時布拉特慫恿豐田贊助世俱杯的時候,是承諾至少獲得連續六年的世俱杯承辦權。雖然後來因為國際足聯朝令夕改的脾性,很多承諾的權益都沒有實際完成,但這直接促進了日本人通過世俱杯完成了:炒旺球市(畢竟經常作為東道主去踢國際豪門)、興建大型賽事基地(擴建橫濱訓練基地和興建豐田體育場)。

所以在我看來這是一步占坑的旗子,對於E-AUTO的銷售能夠起到什麼幫助或者通過這個贊助拿到什麼高新技術的申請背書這個事兒交給專業的人分析,但是最直接的,阿里體育可以通過這個贊助的授權在杭州興建新的足球基地了。想想杭州的亞運會申辦,不得不說馬雲在地產行當的思維已經逐漸向王健林靠攏了。


對於阿里,首先這是政治,經濟是後話。

最近世界足球圈子裡的中國身影都是同理。

放眼整個足球贊助市場,很多經濟效益都不是直接能從贊助本身看到的。


明顯是看到新聞了,新聞中沒有披露金額。

不過以這幾年世俱杯的尿性,要說價格,我不信8年能比一下砸給恆大的12億金額高。

而能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明顯就是廣告效應。

這個贊助合同最大的不是冠名,而是世俱杯將在中國舉行,對於雙方來說都是大利好的事情,我不信在國際足聯心中,日本那個破市場能和中國這種一場亞冠決賽能夠賣2億票房的市場比較。就算所有比賽加起來票房能買個1個億,我想國際足聯也心理樂翻天了。

阿里巴巴冠名之下,我不信結合著持續對恆大的投入,靠著新聞時刻宣傳也是賺翻天了吧,得搶多少版面啊,得弄出多少新聞啊,得有多大的曝光度啊。

馬雲被許家印灌醉之下一個不喜歡足球的人一口氣就砸了12億元,當時覺得土豪真大方,人多錢傻,結果呢,今年一奪冠,一個馬雲表情包熱炒全網路,誰敢說還不值呢?

當然有人覺得,阿里巴巴馬雲都這麼大的名氣了,還花這麼多錢搞曝光度浪費錢幹啥,其實想想,為什麼可口可樂樂視耐克阿迪總喜歡花大價錢弄廣告弄新聞,你與其說他們是宣傳,不如說他們是防禦,你不佔用這些廣告資源,就會有別的人花更少的錢就能弄出你要的效果,燒廣告對大公司來說就是最好的戰略防禦,讓對手們知難而退,也讓對手們直接沒有機會來競爭,廣告時間就這麼多,你不佔及被別人佔了。

所以這件事情到底能給阿里巴巴帶來多少經濟效益是無法進行衡量的。

但是這件事情明顯阿里巴巴投資了恆大足球以後,一套組合宣傳牌已經計劃好了,價值無法估量,但是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謝邀,雖然是球迷,但研究並不多,就舉個栗子,2013年亞冠決賽,恆大球衣的胸前廣告突然變成了恆大冰泉,從此開啟了恆大集團業務多元化戰略的,短時間內恆大冰泉就完成了終端鋪貨,至今在飲用水領域已然有一席之地。據說當時下班在家看亞冠決賽的某飲用水領頭企業的老闆連夜召集公司高管開會。其它也不懂,道聽途說。


不要單純從體育的角度去看這個事情。

看這個問題起碼要從經濟的角度去看待。從經濟的角度去看待,我們就看看投入產出比。比較近的例子,前兩年恆大亞俱杯奪冠,一個恆大冰泉迅速成為了高知名度礦泉水品牌。這樣的廣告效應,如果在CCTV黃金時間段需要多少廣告費?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友盟 8000 萬美元被阿里收購?
阿里巴巴收購蝦米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看待「天天動聽」改名「阿里星球?」
如何評價阿里蝦米PC/Mac客戶端代碼注釋中稱用戶為「窮逼VIP」(BeggarVip)?
阿里巴巴1688的淘貨源大家覺得怎麼樣啊?

TAG:阿里巴巴集團 | 足球賽事 | 效益 | 國際足聯世界俱樂部杯FIFAClubWorldC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