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王小波在萬壽寺的結尾說一切都在無可挽回的走向庸俗?

前些日子剛拜讀完小波的萬壽寺,其最後一句話覺得有深意,但並不是很理解,求大神解釋。


確實有道理,這本書我看沒怎麼看懂,太荒誕離奇了,但是看到最後結尾的時候確確實實打動到我了,我還是一個學生,我曾無數次幻想過自己畢業過後怎麼辦,我不擅長和人打交道,可是走向社會後,我不得不去迎合人情世故,去做自己未必喜歡的事情,去結婚生子,這個過程每個人不得不走,就這樣,一切都不可挽回的走向庸俗。。。。大學時光還有兩年,希望我可以活出一萬種可能,致敬青春


按照老師說的:以原文理解原文。

或許可以這樣想一下

原文中有三句話,

第一句:

「所謂真實,就是這樣令人無可奈何的庸俗。」(倒數第二段最後一句)

簡單提煉一下:真實,就是庸俗。

第二句: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最後一段第二句)

說明「詩意的世界」對於「我」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

第三句:

「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在長安城裡。」

(最後一段第三句)

長安城便是「我」的「詩意的世界」

然後看看情節吧

最後,「長安城裡的一切已經結束」,「我」的記憶也已經恢復。

①前面說了,長安城便是「我」的「詩意的世界」,而沒有「詩意的世界」於「我」是不行的。

②如果「我」仍舊失憶的話,那這個世界於我便是虛幻的、不真實的,「我」完全可以在失去了「長安城」這個「詩意的世界」之後,將失憶時所處的世界當做新的「詩意的世界」。但是我已經恢復了記憶,那「我」就完全沒有了「詩意的世界」,只剩下「此生此世」的真實(庸俗)的世界。

而這一切,是人力難以控制的,不可挽回的。

大概就像「在你以為不能更慘的時候,煙滅了」的感覺。

嗯,一切都在變得庸俗,而自己並不能做什麼……

寫出來突然感覺自己理解得很膚淺


從小聽過相見不如懷念這句話,很久以來,都覺得這句話好俗啊,好庸俗,真的庸俗,簡直惡俗。

可時過境遷,我忽然明白,那種心理狀態只是矯情,只是一個庸俗者不甘於庸俗的無意識的庸俗之舉。一些事直到發生了你才明確的感知到——這件事真的發生了。很多時候,很多人,相見不如懷念其實是很好的一種狀態,再自然不過了。

長安城裡的一切都已經結束,一切都在無可挽回的走向庸俗。

沒毛病。

但我還是難過。


個人理解: 失去的記憶回來了,沒法天馬行空了,不可避免的落入到俗套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於是庸俗便不自覺的回來了。因為精神不自由了,所以庸俗便不可避免。


這本書真的是看的一頭霧水 太多描寫 估計我還沒有這種藝術欣賞的領悟力吧 但是一切走向庸俗大概是因為他都記起來了 而真實是庸俗的 他希望活在詩意的世界中吧。

我之前好像看過有人說這部小說就是在描述想像各種可能,很有趣很神奇很荒誕,作者一會是薛嵩一會是小妓女一會又是別的什麼,他失憶時對於自己的存在可以有無限的遐想,他甚至可以不存在。但是當他記起現實的時候,他有了名字有了身份,有了歷史,他就是確定的現實存在了,這種確定的現實存在在他看來就是一種庸俗吧。

我只看過一遍,很多沒看懂,歡迎指教。


推薦閱讀:

從小生活在部隊大院什麼感覺?
王小波:「強者為弱者開闢道路,但是強者往往為弱者所奴役。」這裡的「奴役」如何理解?
秋天到了,為什麼楓葉就變成紅紅的了?請儘可能地鬼扯(想像)。?
如何評價托爾斯泰?
如何看待毛姆在《刀鋒》中提到的「海洋可以減緩愛情中的苦痛」的說法?

TAG:文學 | 王小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