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奪取漢人政權是靠槍杆子還是靠 民心所向 、先進生產關係?


自然是民心所向。

至於這個「民」是誰,那肯定就是地主階級了。

古人說民心所向的時候,是不會聯想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的,他們有啥發言權?

垮掉的明王朝無法保護地主們的既得利益。而給農民四處傳播不納糧、收入全靠抓地主拷餉過日子的闖王,在地主們眼裡肯定是極端反動的,必須打倒滴。

於是聖朝鼎盛萬年大清就留著老鼠尾巴來了,地主們熱情支持,至於人家坐江山以後跑馬圈地啊什麼的,那沒辦法。地主們自己心甘情願約的炮,含淚也得打完。


主要是靠槍杆子,但在華北也有相當的民心

慘烈的文武之爭使得偌大的明朝在其末年陷入了真正的武將只能擁兵自保,無法盡責的冏地。差點中興大明的毛文龍被矯詔殺害於遼東,連「莫須有"都沒混上;十年後,屢次大破流民軍的賀人龍在拼光了親兵後以跋扈之名被殺。

袁崇煥、孫傳庭這種清流進士以名將的身份流傳於世。這些所謂的名將在遼東和陝西河南都節節敗退。

清軍入關前後大批明朝武將倒戈。清軍在淮河以北,黃河以東算得上是武裝行軍。世人才發現大順大西是紙糊的。清朝權貴在把明朝藩王、官員、地主清洗一遍吃掉肉後留下來的湯水讓生靈塗炭苟活下來的華北百姓過上了能吃飽飯的安穩日子。

倉惶建立的南明小朝廷發現天下雖大卻只有左良玉這個武將能撐場面。南明在南方本有民心,但擁立誰為帝的分歧鬧出」清君側「的內亂,被清軍長驅直入從徐州打到南京。

再然後就是一幫農民軍和海賊軍發起的逆襲。這個階段南方的民心逐漸靠向清朝。對地主而言能維護利益,對百姓而言,能吃飽飯有安穩日子。


肯定不是啊。只是說有氣節的地主死光了,軟骨頭地主階級妥協了。如果把地主階級當成人民,那就是民心所向。

無論什麼時代,外國、外族政權推翻本國政府就是侵略。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形成是以後了,因此現代情況不能隨便套用到古代。所謂「民心所向」就是漢奸獻媚。


元朝滅宋後十萬書生蹈海殉國。元朝將人分為四等,未等的南人不許集會,幾戶共同一把菜刀。哪怕是這樣的統治下,仍然是漢人推翻了元朝統治,追殺至大漠。無論怎麼都說不上得民心?

滿人南下製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樣的殘案,反清復明活動仍頻繁發生。以致清政府不得不用嚴酷的文字獄,以及大力在明史中抹黑明朝,不允許漢人(不包括包衣奴)擔任高級官職,來限制漢人。在清滅明的過程中抵抗從未停止過,滿清至少屠殺了四千萬漢人才完成了征服。

至少在我看來,元清都是刀利弓強完成的征服,並在統治時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元統治者不滿百年既被推翻;而選擇同化的清統治者?末代皇帝溥儀都不會說滿語了。


最近剛剛看完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知識儲備我簡單地總結下清軍奪取江山的原因。

1.明亡於黨爭。(個人認為是最大原因)

2.明朝遭遇小冰期。(可以說是莊稼顆粒無收)

3.清軍自身的強大(有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的猛將),明朝那邊的「漢奸」也的確多

下面是具體內容:

1.明亡於黨爭,我想這個命題的正確性應該目前為止是沒有人會質疑了。且不說崇禎時期的閹黨和東林黨的殊死搏鬥了。從朱元璋廢除宰相設立六部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明朝是個黨爭多發的朝代。朱元璋是勞模是不可否認的,他建國之後殺掉了很多的大臣(累活,臟活自己干)。那自然是沒有黨爭這一說了。永樂大帝問題開始了。其他的倒是沒什麼,關鍵他設立了一個叫「東廠」的機構。這我就不多說了吧。電視劇里也都有講到。也是在這之後明帝國就進入了「皇權」,「相權」,「宦權」的三權爭霸時代了。土木堡一戰也的確使明朝元氣大傷。之後的朱祁鎮,朱祁鈺兩兄弟的鬧劇也對明朝的滅亡有影響。明亡於黨爭,始亡於嘉靖。這是當年明月的原話。嘉靖和萬曆的後期的「不作為」為明朝的滅亡做好了鋪墊。說來也奇怪,明朝厲害的皇帝都短命,而不作為的皇帝卻大都長命。朱棣,朱元璋除外。黨爭的具體形式是上奏疏彈劾,明朝的官員設置比較奇怪,一個六、七品的官敢罵一、二品的朝廷重臣,甚至是內閣首輔,而且是常有的事。罵皇帝的也是大有人在的。這在其他朝代是很難看到的。比如說御史雖然官不大,但是是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疏的。在比如說各個部的給事中大概五品官的樣子,那他是可以直接駁回部長(尚書)的方案的。所以在明朝當官的但凡是有點名頭的官一輩子官場混下來,沒個幾個人罵你是不正常的。也正是皇帝允許,言官才能如此的「肆無忌憚」。之後皇帝也管不住了。因為有了黨派。明朝歷史上有名的黨派如浙黨,楚黨等的以地方來劃分的。閹黨是魏忠賢之後才形成氣候。東林黨成立也比較晚,大概是在萬曆的後期。鬥爭的大致形勢是東林黨滅掉了浙黨,楚黨等的黨派後一家獨大。之後又被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大肆屠殺,(《五人墓碑記》里有記載)。到了崇禎,整個朝廷烏煙瘴氣的。朝廷尚且如此地方上的所謂父母官那是更加的」厲害「了。可想而知,百姓的生活是多麼的苦。當然不能否認,崇禎是個想要有作為的皇帝,雖然端掉了閹黨,但是也矯枉過正地坑害了無辜的官員。那時候後金(也就是清)已經幾乎佔據了整個遼東了。雪上加霜的是之後的黨爭又坑害了一批仁人志士。像袁崇煥的被殺(這個崇禎得負責),孫承宗的離職(力挽狂瀾之人啊)。事實上明朝已經無人可用了。然後就是漢奸啦,這個真的是一大批啦,毛文龍手下的那個幾個將領,祖大壽,吳三桂,還有幾個記不起名字的小人物。但是如果按照高曉松的說法,這些人也不全應該叫漢奸。按照高曉松的說法,他們中的很多的人事不食明朝俸祿的,就是個平頭百姓,朝廷亡不亡不關他們事,自己吃飽喝足就好。像祖大壽,吳三桂等的也是實在沒辦法了才投降清軍的。在李自成等的農民起義和清軍的共同作用下,明朝完了。不像南宋,南明沒有堅挺多久,也是因為黨爭,前面幾位仁兄說了,在立誰為君的問題上有了分歧(個人認為東林黨負全責)。當然了有個爭議人物史可法此處就不多說了。具體看高曉松的節目。

2.明朝遭遇小冰期:這個氣候原因,不多談了,反正就是天災啦。

3.清軍自身的強大(有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的猛將),明朝那邊的「漢奸」也的確多:其實清軍的強大跟明朝也是有極大的關係的,努爾哈赤統一後金,個人認為邊防重臣李成梁對其提供了很多幫助。說養虎為患也不為過吧。李成梁這個矛盾體我就不多說了,評價不好。清軍的騎兵是厲害的,在這一群猛將的帶領下十分的厲害。漢奸的話就不多談了,前面大致有講過了。也不算很重要的因素吧。

以上是個人見解,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碼字好累~~)


靠的是對手夠sb。南明滿朝都是碌碌無為之輩,文臣只知道嘴炮撕逼,武將擁兵跋扈還不能打;大順大西難改流寇習性。

雖說漢光武中興這樣的確實百年難遇,可是想像南宋一樣劃江而治吧,卻發現連趙構這樣的都找不出來;宏光、隆武、永曆三個朝廷,朝堂之上幾乎一個可用之人都沒有。


取得天下是民心所向,一則當時漢族社會腐敗不堪,階級流動幾乎停滯,土地兼并嚴重,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缺少內生的解決方案。二則,李闖等農民武裝能給成事無非是解決階級流動和財富再分配的矛盾,卻無法提供一個有效的政治框架,開明的政治綱要,腐敗倒是學的很快,所以實質上無法解決本質問題。從這個角度,社會上下層都需要一個新的政治力量來提供一個新的政治產品,而滿清恰好能提供,這就是民心所向。

為何滿清恰好能提供?不是其他阿貓阿狗?一則是槍杆子硬,沒有槍杆子怎麼可能輪到你說話?二則,滿清當時保持了游牧民族的一些清明特質,統治集團整體積極,又是外部勢力對於漢族內部的利益糾葛較少,能被各方勢力接納,再則文化上已經接受了孔教,對於士大夫階層並沒有那麼難接受。

所以最後滿清上台幾乎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其實某種意義上是可能當時唯一快速穩定局面統一中國的解決方案,如若不然,必然要和之前的大朝代結束一樣,有個漫長的亂世,最後一切都破壞的差不多了,民心思定才能再次統一。

直到民國,中國徹底接受新的思想改造,獲得了完全不同政治產品,但是各方角力之下,產生了現在這種「中國特色」的政治產品。


想黑某黨能否直接一點!


靠長矛、大刀等,靠不了槍杆子,任何政權的維護都需要依靠暴力與謊言,沒有這兩樣東西,怎麼維持?


清朝的話,大概不是靠槍杆子而是靠槍尖子吧...

另外貌似題主是想黑什麼東西...


大家都覺得幾十万旗人拿下幾千萬漢人天下天下不可思議,實際上滿洲實行全民兵制,擁兵數十萬,歷朝歷代拿下天下的哪個不是擁兵幾十萬拿下千萬的天下的?現在中國有十三億人,在不到一億3千萬的明末擁兵十萬,合理外推到現在擁兵百萬(人口比例一樣)拿下現在的中國,我想也不會有人覺得荒謬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你說呢


得愚民者得天下


13世紀的蒙古人,是史上最強大的游牧帝國。南宋、金朝被征服是大勢所趨。同時代的俄羅斯、東歐、中西亞也被蒙古人統一了。換成中國任何一個王朝的鼎盛時期,都無法抵抗。鼎盛時期的花剌子模帝國(主體伊朗),也亡了。

至於清朝入關,是抓住了明末農民起義的機會。明朝亡於李自成,崇禎皇帝自縊煤山。當然,明朝是多年朝政腐敗,實亡於萬曆。東林黨、閹黨之爭等等。當然,滿洲人也是好戰民族,八旗制度作戰力強。又和蒙古聯姻。


如果真的有民心所向,為何反清復明的呼聲一直到清末都還有?


可能存在客觀的誘因,但最後都是自己作死


你真以為"得民心者的天下"?


刀把子


游牧蠻族韃子對先進農耕文明的侵略。打仗這事,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韃子確實猛一點。當然漢奸也不少,為利所驅


民心什麼的就是扯淡,滿族人入關都是把漢人當牲口一樣擄走的回去當奴隸

後來乾脆依靠武力的優勢把明朝干倒自己做起了皇帝

說到底取決定作用的既不是人心也不是武力,而是時事造就的結果。大明朝腐朽墮落到了極點,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外族入侵,朝中閹黨橫行,忠臣被迫害,崇禎帝空有一腔熱血卻也無力回天!


推薦閱讀:

對於(為了)急於想贏(而破壞規則)的人,大家會聯合抵制ta嗎?
草原上的羊變多了以後,是會把草吃完然後自己滅亡,還是會自動平衡數量?
如果伯川德模型成立,為什麼現實中寡頭廠商還有擁有正利潤?既然價格競爭有效,產量競爭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有沒有可能引爆美國債務危機而佔到主動權?

TAG:中國歷史 | 博弈論 | 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 黨指揮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