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克服總是想等到做好萬全的準備才去行動的心理?

不見兔子不撒鷹,往往等到準備好了的時候,已經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了


謝邀。

看來每個人對「不見兔子不撒鷹」的理解不同,我是贊成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比如這件事。

持題主這種觀點的朋友,多半還是平時事情就做少了,所以忘記了小時候做作業的一個好習慣:打草稿。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打草稿」。

打草稿,能幫我們列出做一件事的必要條件(比如採用列出關鍵詞的方式列出必要條件),並對必要條件進行優先順序或權重排序。

好些時候,遲遲不能動手,是因為沒有通過」打草稿「的方式來仔細區分成事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也沒有區分必要條件的優先順序和權重。因為沒有進行仔細區分,所以常常誤以為充分條件就是必要條件,於是,當必要條件已經具備,可以動手時,卻還在傻傻等待並非必要條件的要素出現,結果貽誤了成事的時機。

另外,打草稿的方式,還能幫助自己弄清楚得到最終結果需要哪幾個步驟,每個步驟需要怎樣的必要條件,這樣就能看清楚自己目前具備的條件可以讓事情進行到哪個階段。

拿我昨天看到這個問題的邀請來說,我是這樣打草稿的:

====草稿====

關鍵詞:萬全的準備——何為「萬全」?萬全=充分,充分裡面包括:必要和不必要;關鍵(主要)和非關鍵(次要)。

誤區1:混淆了必要和充分;關鍵和非關鍵。——這說明抓不住問題的要害,不知道何為關鍵,何為次要。

誤區2:看不到事情是分階段完成的。沒有養成沿著時間軸劃分階段的習慣。

=============================================================

養成了凡事「打草稿」的習慣,就養成了善於分解問題的習慣。既對問題進行模塊化分解,又對問題進行時間軸上的分段劃分。

推薦:佐藤可士和的創意思考術里比較清晰地介紹了」打草稿「是怎樣有助於分解問題,讓人能夠迅速上手解決問題的。

我在工作中能力很強的人平時有哪些共同的特徵?里講到了與我長期合作的幾位作者,都具備兩個特點:

1.善於取捨。這反映的是強大的思考力。

2.取捨之後,強大的行動力。

但是,結合今天我的回答,我想補充的是,這些作者,他們之所以善於選擇,並在做出取捨後,堅定地以強大的行動力去兌現自己的選擇,是因為他們一直秉持著對人對事,均著眼於自己和他人成長的原則。

因此,凡是不利於自己和他人成長的事情,他們都不去做,比如與一大群和自己關係不大的陌生人會面。反過來,如果是有利於自己和他人成長的事情,他們就會積極去做,包括敢於對不利於自己和他人成長的行為提出批評和建議。

如此,上述的「打草稿」方式,是他們為了讓自己和他人都能持續成長,隨時都在磨練的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

=====舉例=======

在這裡回顧一下我做《暗時間 》這本書的過程。

未鵬和我相識於2008年,這本書成書於2011年。我和未鵬認識不久,就開始聊把文章結集成書的事兒,未鵬也放在心上,但我們都知道,要成書,還缺少一個關鍵要素,也是成書的必備條件——書名,當時,他還沒有寫出暗時間這篇文章。

等到2009年年底,暗時間這篇文章在未鵬的博客上放出,我一看:有了!立刻和未鵬聯絡(平時我們倆很少直接交流),我說:書名有了,就是《暗時間》,他也有點小激動,我感覺得到,他也是通過一番探索,找到了自己寫作系列博客的價值內核——

如何利用好暗時間,區分出了每個人的生命質量

書名有了之後,我和未鵬商量,還需要完善其中一些文章,增寫部分文章。而增寫新文章,又是急不得的,因為新文章,需要從他的內心裡慢慢長出來。到了2011年1月,「逃出你的肖申克」系列,有了第四篇文章:逃出你的肖申克(四):理智與情感

看到文章,我心說:齊了!馬上和未鵬聯繫,敲定出版日期。當時,未鵬的太太已有身孕,我和未鵬說,等寶寶出世,你就更沒時間了,請務必抓緊這段時間改稿、定稿。因為重要的問題已經搞定,未鵬立刻首肯,抓緊時間完成餘下的20%的瑣碎活兒。那段時間夠他忙的:工作、家庭、出書,但他知道,時機很重要,必須抓住機會,把事情做成。 緊鑼密鼓,的確有些辛苦,光是封面定稿就來回折騰好久,他不肯湊合,我們也不肯馬虎。

終於,在未鵬家寶寶出生前夕,書稿里里外外全部敲定,未鵬和我都長舒一口氣。然後,送印,新書發布會.....現在,暗時間即將迎來第16次印刷。

反觀當時和未鵬一樣,也在寫博客,也有寫書打算的諸位同齡人,他們最終沒有像未鵬那樣,牢牢把握住成事的關鍵要素和時機,結果,過了那個村就不再有那個店了。人和人之間,有時就是差了那麼一口氣。而這一口氣,也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自我磨練,才能在該提起這口氣的時候,能提得起來。更多的人,平時自我磨練不足,所以看不清成事的關鍵要素和時間點,也就輕易地與機會擦肩而過。


做當前最要緊的事,而不是最容易的事。


世上哪有萬全這一說,人生就像俄羅斯方塊,只能在遊戲的過程中不斷隨機應變查缺補漏,你不可能安排好了每一個方塊的地方再開始遊戲。大部分人所謂的萬全之策,只不過是給自己的拖延症、不自信、沒魄力和放不下架子找借口。

就像創業一樣,看好了項目,你不邁出第一步,永遠不知道第二步會有多少困難在等著你。創業過程中的困難光靠空想和計劃根本沒用,你看不了那麼遠,想不了那麼全。你能想到的都不叫困難,出問題凈在你根本想不到的地方,困難全在思維盲區。

我的活法就是,給自己定下目標,想清楚想要什麼結果,想要達到什麼效果,然後開干。奔著結果去,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隨機應變絕不退卻,心中有目標,跟困難死磕,直到解決。就跟打遊戲一樣,你的目標是通關,那就一路刷級人擋殺人佛擋滅佛死了存檔再來。

當然,人生沒有存檔。


我的回答是,所謂完美主義是好是壞,所謂不見兔子不撒鷹是否正確,需要同時觀察兩個要素:

(1)是否有助目標達成

(2)是否滿足行動期限要求。

兩者必須同時達成才能叫深思熟慮且執行力強。

來幾個案例分析

1、攝影

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有時候不出門拍照借口的太多:一會要等天氣通透,一會要等交通不堵,一會要等身體條件良好,一會要等朋友有空同去。

問題是貌似在全力滿足攝影的理想條件,要以最好的狀態在最好的時間出去拍照,但這麼多的前提設定,結果就是長久的不出門攝影。

主要目標「攝影」,在固定期限內達成,那是深思熟慮加執行力,這是好的完美主義。

主要目標「攝影」在固定期限內不達成,差評,那是拖延,不能叫完美主義。

2、旅行

旅行前想好每個細節做好準備工作絕對是必要的,隨機應變不是不可以,但付出的代價太大。本人出行多次,越來越重視做功課了。

出行這個主要目標在固定期限內達成,那是準備充分、深思熟慮,這是好的完美主義。

出行這個主要目標在固定期限內未達成,那是拖延,不能叫完美主義。

3、寫文章

有人約稿寫文章,於是乎東看一篇資料,西看一篇資料,又寫提綱,又改提綱。然後。。。

寫文章這個主要目標在固定期限內達成,那是準備充分、深思熟慮,這是好的完美主義。

寫 文章這個主要目標在固定期限內達未成,那就是拖延,不能叫完美主義。

對了,還有許多時間,你貌似很忙地做了許多周邊工作,就是不去完成主要目標。

這叫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反映出潛意識的逃避。

請不要把它叫做完美主義,這是逃避主義。


第一,相信永遠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因為任何一件事情永遠都有提升的空間。

第二,相信一邊行動一邊準備也是可以的,而且有時候效果更佳,因為行動之前做的很多準備工作脫離實際情況往往是無效的。

第三,區分你到底是在做準備還是在拖延,還是害怕失敗?很多時候「準備不充分」只是我們的借口而已,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你必須給自己設定行動的最後期限或者明確的觸發條件。當你籌備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妨對自己說,「X月X日,不管情況如何,我都要開始做!」或者「只要XX到位,我就開始行動!」,這樣就能避免以虛無飄渺的「準備不充分」為理由拖延行動了。

第四,如果實在是缺乏行動力,不妨試試「先把帽子扔過籬笆」

行動吧,騷年!


——去行動,無論如何,先去試——

——完美主義真的只是你給拖延症找的一個官方借口——

【說說我是如何在準備十分不周全的的情況下拿到鵝廠offer的】

  • 和題主類似,在我的認知里,越重大的事情越要在事前準備的越周全,最好萬事俱備,事無巨細,各種完美的情況下去迎戰,有且只有這樣,最後的結果才會導向成功。

  • 在即將要正式筆試的前一周我才通過一次線上模擬題得知是需要考行測的,之前行測O基礎的俺知道一周的時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很好的複習完行測了。如果是以前的我,一定會選擇放棄,因為你懂得,所謂的完美主義作祟,就會演變為拖延症;認為反正也無法完成,就等一個更加充足的時間來做吧!殊不知,明日復明日,我們都知道,最後你根本等不來一個完美的時間完美的機會完美的自己,每次都這樣欺騙自己,心不累么?因此我抱著平和的態度,想著無論如何也開始複習,複習20分就算20分,複習50分就算50分,反正總不會一點效果都沒有的,對於那些完全沒有複習的人來說。【所以題主請看:我這個時候想的是把事情做到完美嗎?】不是,我的心態是盡量做到自己能做到的,不要跟那些完美的人比,而比那些零的人好一點就可以了,這樣你就會獲得一些心理上的動力了。
  • 一周之後,只用零零散散時間稍微複習了大概的我,去了本以為是打醬油的筆試現場。X天后結果出來,我竟然筆試通過了??!!(有人肯定會說鵝廠筆試真的不怎麼刷人的,這點我知道,但事實上我們班十幾個跟我一起去的,在學校條件經歷都差不多的情況下都被刷了)(且之後我觀察筆試上千+人和群面上百+人,便可以知道,筆試的確是刷了一大波人的,請勿抱有僥倖心理)這個階段,我漸漸覺得,真的不是所有的事,真的不是,需要準備到萬萬周全的,你行動了哪怕1/10步,也領先0/10的人。這次的筆試算是一個例證(我知道應該班裡大部分人完全沒有複習)
  • 由於在等筆試結果期間,自己一直處於不太相信自己能否通過的階段,因此群面經驗也沒怎麼刷,正裝啥的一件沒買,簡歷上的東西也沒怎麼準備,心理的完美主義又在作祟,心想這麼幾天內就算通過了筆試,也不可能短期內產生什麼進展了。結果群面前一天晚上十點簡訊才過來,讓第二天下午群面。當時抓瞎了!什麼都沒有準備,之前腦袋中構思的我的第一次面試一定要各種材料準備好,各種經驗都刷過,各種服裝各種打扮到完美,萬事俱備才配得上第一次重要的面試,可結果是現在根本沒有時間準備了,也輪不到自己以為這以為那了,只能根據現有條件硬著頭皮上了。群面當天選了一套稍微正式但從來沒想過能把它當做面試服裝的衣服去了(知道大家覺得鵝廠對服裝真心沒有要求,可答主不是技術崗啊,真心還得注重一下服裝)

  • 之後,題主也應該知道發生了什麼吧,群面,一面,二面,HR面。我全部通過了,而且每一面都是在我根本沒有完全像腦海中那樣準備完美的情況下進行的,而我也一直穿著那套不完美的衣服,一支向別人借來的口紅(之前還準備學習完化妝再去面試的,現在覺得呵呵了)
  • 最後拿到offer,簽約了(附圖一張)。我一路走來的經驗就是,別總抱著完美主義的心態來給自己找拖延的借口,那真心是借口,別再欺騙自己了好么?我所看到的執行力強的人,真的不一定那麼完美,可是人家說出來能馬上去做,這就已經足夠了。我的筆記本上還記錄著一連串準備去投的公司,還記錄著一大片準備好好找時間研磨的知識,可只有自己知道,要不是這麼突然的「逼迫」自己倉皇的去面試,那些自己打算準備的十全十美再去試的事情就只能一直沉睡在筆記本里了。


其實我也差不多這樣。我後來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做做好萬全準備的的時候提高效率,趕上最佳時機。


想起幾句話

  1. 大意是 The best way to learn something is to get involved in trouble.
  2. 最近看過的電影 the most violent year 上的一句話: when you feel scary to jump, that is exactly when you should jump; otherwise, you will always stay where you are.

  3. 一代宗師:」寧思一刻進,莫思一時停「


承認不存在萬全這種狀態吧


我們說的準備萬全,廣義上就是指「天時,地利,人和」都趨近於一種相對完美的狀態。而題主的問題顯然是沒有把天時這一大關鍵因素放進他的考慮之中,在我看來這是不能叫做準備萬全和心思縝密的。

話說回來,給予無限的時間,任誰都可以準備得很好。


我們或許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如果想去做某件事的時候,總希望自己先準備的足夠充足了,再去做,感覺這樣才會做的好;在想去學某項技能的時候,總會想自己先把基礎打的足夠牢固,學紮實了再去實踐。如果沒有準備充足,就不會採取行動。不過通常,自己想去做的或是想去學的,最後都不了了之了。例如,想去爬山露營,就會想,得先做好準備。要購買各種登山裝備,登山鞋、帳篷、餐具、驅蚊液、相機等。然後還得先鍛煉一個月,增強體質,還得選個好天氣......結果通常是,登山的裝備放的補滿灰塵,堆放在倉庫,而登山的事早就忘記了。最多只會在某次朋友聊天中,你可能會說「我原計划去登山來著,帳篷都買了,後來因為一直沒準備好,所以沒去成,等我有時間準備好了一定去」。不知道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想法和經歷呢?


新兼職 新未來 改變從AAwork開始

AAwork 新兼職平台

「我還沒有準備好呢。」 這大概是很多人喜歡說的話。 面對一個完全陌生、或是超出了我們預料的情境,很多人的第一直覺,總是退一步,仔細審視,並試圖找出各種理由,來避免讓自己進入這種情境之中。 因為陌生意味著全新的刺激,意味著不穩定,這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於是,「還沒準備好」成了我們的救命稻草。 想一想,你有多少次用這個理由,拒絕了一個又一個的機會?

無論是一次Presentation,一次演講,一個全新的項目,一次合作,一個邀約,只要它超出了我們熟悉的領域,我們總會先吃驚,然後習慣性地後退一步,試圖說服自己:

「這個太難了,我得準備好才能去行動。」

但是,什麼才算「準備好」?

你要明白,我們生活中遇到的絕大多數事情,都不會事先告訴你:

你好,某月某日我會來找你,在此之前你有多少天的時間,請務必做好如下準備:一、二、三、四…… 這怎麼可能嘛。 絕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是未知的。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遇到問題,你不知道會遇到什麼問題,你不知道遇到的問題你能不能解決——甚至,你不知道你所面對的,是一個問題,還是一個機遇。 真正有效的準備是什麼?是立刻去採取行動。

如果你想做一個自由職業者,你就要現在開始利用各種機會讓自己「增值」。增值的途徑在哪裡:那就是,抓住一切可鍛煉的機會,不斷的進行兼職,在兼職中實踐,在兼職中成長。

只有市場,才能真正檢驗一個想法是否有價值,除此之外都是空談。 在校園中,我們已經習慣了考試的模式:提前規定好範圍、大綱、重點,讓你有條不紊做好準備,一次攻克——但現實並不是這樣的。 現實中,絕大多數問題,你在開始前是無法發現的。只有當你真正上手去做了,它們才會呈現出來。 比如,你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上手了才發現很吃力;比如,你對任務的複雜度估計過低,上手了才發現需要的時間、精力太多;比如,你事先考慮了種種風險,上手了才發現各種意外,之前完全沒考慮到。…… 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現實中,我們對於遇到的項目和挑戰,大多數信息不足。我們缺乏實戰經驗,沒有真正體驗過,也不知道整個流程和難點、關鍵點。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很容易萌生退意,遲遲不敢行動,希望先做好萬全準備,盡量減少發生意外的不確定性。 然而,在沒有足夠信息的條件下,你怎麼知道會發生什麼問題,需要做什麼準備? 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迅速採取行動:先邁進去,試探一下,收集信息,發現難點、重點、關鍵點,再仔仔細細進行籌劃。 在項目管理裡面,有一個術語,描述這種做法,叫做「哈德遜灣式啟動」。

這個術語源自17世紀的哈德遜灣公司。那時,他們經常會在冬季運送皮毛,為了確保商船不會忘記東西,他們會先在距離港口幾英里的地方停留一段時間,以此檢驗:是否有任何工具和給養忘了攜帶?如果有,就返回港口進行裝備,然後再出海,避免在海上陷入困境。

在現代的項目管理中,這是極為常見的方法。 如果項目經理對一個項目沒有把握,或者對一項任務的難度不確定,通常會先做出一個短期的規劃——比如3天、5天、一周,然後讓團隊按照規划動工,試驗這樣的規劃是否合理。 等試驗期結束後,再根據試驗的結果,對規划進行修正。然後擴大範圍,再進行一次循環,以此類推。直到將所有的時間和進度確定下來。 如果你對一個事情沒有把握,沉溺於觀察、想像、思考,只會浪費時間。 最好的方式,是嘗試一下:在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的基礎上,了解它對於能力、經驗、資源的要求,再權衡一下:我能不能做到?這值不值得去做? 如果確定要做,再根據之前收集到的信息,進一步作出規劃。 這不僅僅是做項目管理適用,其實我們面對各種事情,制定各種計劃的時候,都是適用的。 經常有人來問我:我做了很完善的排程表/計劃/規範/SOP……但是發現都派不上用場。不是意外頻出,導致排好的日程根本沒用,就是團隊夥伴都不按規範操作,該怎麼辦呢?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錯誤:做好計劃,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它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開始。 計劃,是要將長期和短期互相結合的。 先定一個短期的計劃,做完,根據完成的實際情況,對下一個短期計划進行調整,讓它變得更合理,然後再按照調整後的短期計劃執行,循環往複,直到填滿整個長期計劃。這才是真正有效和有可行性的計劃。 換言之,指望一次思考就能解決問題,這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斷地在行動中獲得信息,獲得反饋,再進行修正和調整,才能讓計劃真正得到落實和貫徹。 一言以蔽之,就是:分步思考,短期規劃,快速行動。並且在行動中,收集反饋,進行試錯。 這就是「高效」的秘訣。也是讓我們不錯過任何一次機會的最好方式。

勇敢的嘗試新兼職,正是一場高效的革命,利用兼職,讓你獲得更多的成長體驗機會,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的磨練,才能獲得最紮實的本領。

從全職到自由職業,這中間並不能依靠你什麼都準備好才能行動,不付出努力,不去實踐和鍛煉,你永遠都得不到「自由職業」的入場券。

從新兼職開始成長,當你已經具備了一個自由職業者的素養和能力,你才能勇敢的說一句:

「我準備好了!」

AAwork 自由職業者平台


人生不能象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備齊了才下鍋---------《飲食男女》


其實就是拖延症。

是《拖延心理學》裡面的典型案例。


完美主義綜合症


你又在思考萬全的方法了!

------------------------------------------------------------------just do it--------------------------------------------------------------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