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0到1》會火的一塌糊塗?
題主就是那個高呼:「皇帝什麼都沒穿!」的人。
為什麼這麼火?因為書名很贊
不得不說這個書名起的很贊,很有頭腦,我相信絕大多數都是奔著書名去的,我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看完一遍來說對於我這種,有項目,沒資金,沒技術的群體作用不是很大,可能只是看了一遍不太夠,要多看幾遍?為什麼這麼火?因為人人都想成功,人人都想成老闆,看別人賺錢,自己羨慕嫉妒恨;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微商為什麼那麼火?就是利用人人都想賺錢這個道理。
---------------------分割線----------------------
我媽喊我回家割麥,所以先寫這麼多。先來給它定個性吧,《從0到1》不是一本成功學的書,也不是創業指導手冊,而是一本課堂筆記整理成的書,把它提的高一點就像科技投資和科技創業界的《論語》,雖然它還遠沒有達到。
所以喜歡他的人,把它推崇備至,成為科技創業和科技投資的必讀書籍;不喜歡它的人呢,覺著這本書哪有什麼書的樣子,語言結構零散,而且很多銷售、團隊組建的道理都很淺顯;但是不要忘了,這是在給斯坦福的大學生上課講的,是一群一直在讀書的小白,講的深刻龐博能行么?其實,很多東西本來就是很簡單的,只是我們自己的不自信,才不敢相信簡單的事情。就像《易經》裡面說的「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容易才能輕鬆理解,簡單才能快速執行。這應該才是我們工作和創業應該遵守最大原則,也和書中的「冪次法則」相對應。反過來看很多失敗的案例,大多是把一個東西搞得特別複雜,搞到自己公司內部的人都看不懂了,光銷售方式就有十幾種。比如線上的推廣渠道,從微博到微信,從百度知道到豆瓣,從知乎到天涯,沒有他不想做的。是的,不可否認這些渠道每一個都有它相應的效果,但是創業就是講究效益的,哪一個投入產出的比例最大,就用哪一個。我們常說小聰明的人難成事,還不如一個一根筋的笨人來的好就是這個原因,因為聰明人看到的太多,誘惑太多又做不了割捨和選擇,最後只能首鼠兩端,時間也不知不覺的浪費掉了。再者,這本書整體上的核心思維就是「戰略」——要有對未來的判斷和有明確的對未來的信心。其實你戰略規劃的誕生過程,就已經是一場思維的運動和秘密的找尋了。所以戰略是一切的開始,戰略定了,你的使命也就定了,使命定了,你需要什麼樣的團隊也就定了,團隊定了你的文化、制度這些基礎也就打好了,基礎打好了,那你的市場就有條不紊了,合適的銷售方式也就找到了,自然而然的就開始遵循冪次法則了。謀定而後動,所以說要創辦一個企業,要少走彎路。就一定要理清戰略!戰略!!戰略!!!
直擊了中國互聯網抄襲壟斷不創新的惡劣環境
Peter Thiel一直崇尚「破壞式創新」以及「壟斷」,這本書就相當於他的教材。
至於能從中學多少,感覺是好是壞那就是個人的問題,如果別人說好你說不好,那很好,說明你沒跟風,是通過大腦思考了。簡單地瀏覽了前面六張,總體印象是一本新瓶舊酒的雞湯書,除了一貫美國式噓頭的概念還加上對中國發展的歧視。美國人會被這種傲慢自大付出代價的。
創業聖經
從0到1,這本被譽為創業聖經的書,應該說是被無數人安利來安利去,連我看的其中一版的中文翻譯都是由投資教父徐小平寫的序,可見這本薄薄幾百頁的書的巨大影響力。作者Peter
Thiel被譽為矽谷創投界的教父,不僅自己創立了Paypal,還成功的投資了諸如Facebook等等偉大的公司。這本書其實是他在斯坦福大學講課期間,幾個學生將他們的筆記發布到了網上,經PeterThiel整理後,加上自己的對自己創業生涯的得失的一些補充,造就了這本所謂的創業聖經。以純乾貨而言,這本書倒遠遠算不上一個創業聖經,但是從0到1的思維,確實Peter Thiel帶給每個創業者,甚至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每個人,一筆最大的財富。從0到1
所謂的從0到1,Peter Thiel認為,這是一種道生一的商業哲學。現在大部分公司都通過各種商業運營來爭奪市場,不惜與行業內的競爭者殺的你死我活,這種商業思維不僅會讓公司陷入同質化中不可自拔,同時也難以保持住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Peter認為,我們應當有一種批判性的思維來思考我們的事業和商業,懷疑一切已經發生的,思考一切可能發生的,勇敢的去做一些還沒發生的。這種從思維到商業哲學上的創新,往往能幫助我們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市場維度。在這個全新的市場維度中,哪怕是只有幾十個員工的初創企業,也可以通過雖小卻極度聚焦的的商業資源迅速壟斷這個藍海市場,從而為未來的擴張建造起一個堅實的壁壘。
就像我前面說的,從0到1其實是一種商業哲學,而並非一種拿之可用,行之即有效的商業戰略。其實,從0到1,藍海戰略,這些對於現在的企業家和創業者來說早就不是什麼新鮮詞了。所有人都知道要創新,要開闢藍海,事實上是,即使把從0到1這本書讀十遍,大部分人要麼仍然無意識的一頭扎進紅海里,要麼可能痴迷於過度創新而被偽需求謀殺了自己的商業前景。
所有我建議,當大家想真正從「從0到1」這本書獲得一些真知灼見時,千萬不要把它當成一本商業書籍,甚至於什麼所謂的「創業聖經」。關上書本,靜靜思考,打開你的心扉問自己,我,怎麼能找到生活中的那一個又一個的1。
壟斷是原罪
一百年前,當鋼鐵大王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被強行拆分時,壟斷成了這個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企業家的原罪。傳統經濟學也告訴我們,壟斷妨礙市場公平競爭,拉高社會成本。然而,在從0到1的這本書里,Peter Thiel卻認為,在一個法制和商業規則非常健全的社會裡,壟斷不僅不是商人們的原罪,反而會成為行業創新的催化劑:因為壟斷,公司不得不以不停的創新維持現有的壟斷,壟斷地位的利潤又足以讓公司以科研創新方式在未來繼續保持壟斷,從而繼續創新,繼續壟斷。
且不說科技行業的性質,也不討論純經濟學上壟斷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但Peter Thiel作為矽谷創投教父,畢竟利益相關,所以關於壟斷這段話是否在給矽谷大佬們洗白,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對於我個人來說,Peter Thiel在不在給他們自己人洗白,這並不重要。 但我向來認為,商人干不幹凈不重要,只要他們確實推動了商業文明和社會的進步,就是好商人。所以Peter關於壟斷的這段話本身對錯反倒並不是最最重要的。重要的是,Peter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思考這個問題。往深了說,Peter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方式來告訴我們去重新省視一些你看的慣的,看不慣的,覺得是常識的,覺得反常理的事情。在這裡,Peter就活生生的像我們展示了什麼是所謂的從0到1的哲學。
壟斷方法論
我們暫且不論壟斷到底是應該作為一個褒義詞還是一個貶義詞出現在現代的商業世界裡,建立壟斷地位或者建立競爭壁壘,理所當然是每一個公司都應當去努力達到的。在這本書里,Peter
Thiel給出了在科技行業4個重要的方法去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壟斷」:專利技術,網路效應,規模經濟,品牌優勢。專利技術上的過硬自然不必多言,商業模式上最好擁有網路效應,即用的人越多,產品越有價值,產品越有價值,用的人越多。同時做到邊際成本儘可能的低從而達到規模化,經營好自己特有的品牌形象將差異最大化。雖然這4個方法很大程度上只應用於科技行業的創業,但在這裡,我願意根據自己的思考,試著將這四個方法稍微延伸一下到整個商業世界,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產品為王,這句話早已不是IT互聯網人士的座右銘。無論你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行業,對專業產品和專業技術的持續雕琢應該是你從開公司第一天就進行的。任何時代偉大的企業都離不開偉大的產品:可口可樂,耐克,甚至於小米,即使這些營銷界的大神級公司,又有誰敢說他們的產品不是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商業藝術品?對產品迭代優化的執著和對新技術的不斷追求才是他們能在各自的產業成為獨角獸的真正原因。
網路效應對互聯網公司或者對於那些涉足互聯網的傳統的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裡,我只想談談我個人對網路效應的本質的看法。在我看來,網路效應說到底其實是個傳播社會學問題。Information is Power。當整個社會資源都鋪在一張又一張的網上時,你能做的就是在這張網上跳舞。無論這張網是互聯網鋪成的還是由人的社交信用鋪成的,找到你的網,你就已經在這個時代成功了,哪怕你做的只是並且只有線下生意。未來,我願意和大家分享更多這方面的案例。
規模經濟可能對於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是個永遠的痛。在這裡,我想跟大家談談餐飲業的問題。無論是麥當勞,星巴克還是美國網紅快餐店Shake and Shack,這些快餐巨頭作為餐飲業規模化的代表企業,很多時候在擴張過程中只能為了擴張而擴張:為了規模化,在單桌客單價不可能過於高的情況下,單家店的利潤是一定的,唯一的辦法就只有開店開店,不停的開店,只要能保證大部分店的利潤率維持在一個可觀的水平就已經很成功的。所以強如百年老店的麥當勞和新貴的星巴克採用各種辦法去提高客單價,但無奈勞動密集型的本質使得他們在面對持續性增長這個問題時往往顯得有心無力。
關於品牌,說實話,我並不是專家。在品牌運營這方面有太多的可以借鑒的案例和可以膜拜的大神們。在這裡我想提醒大家的是,關於品牌,關於營銷,記住,一定要把你的消費者當人。只有你真真正正地去理解了你的消費者,品牌和營銷自然水到渠成。就像我以前經常跟朋友開玩笑,你應該像對待一樣女朋友一樣對待你的消費者:對她好,一直對她好,給她想要的而並非一味給你想給的,包容並且理解他的任性,讓她有安全感。同理心,同理心,同理心,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1
讓我們再次回到這本書吧:從0到1。
無論你現在是什麼狀態,無論你是失業失戀待業待嫁,亦或是已經走上人生巔峰輕輕鬆鬆先賺了一個億,其實我們都是0。把這個世界看成一個二進位的世界吧:不管獲得過什麼,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從0出發;不管失去了什麼,我們最終都會到達我們的1。
而到底什麼是我們的1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也許是學業的進步,也許是愛情的豐收,更有可能是事業上的成就,亦或只是身體上的健康和心靈上的滿足。
但1卻不是人生目標,不是奮鬥理想。
1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和對未來各種不確定性的抗爭。
1是一種生活態度。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全文原創,歡迎評論與轉發。如要轉發,請標明出處。
聖地亞哥YOUNG,一個不會打代碼的Marketer當不了一個好企業家。
歡迎和我在公眾號一起分享商業見解~
http://weixin.qq.com/r/6zuJkdHEaYwWrZXy9275 (二維碼自動識別)
咬著牙看了一半的《從0到1》,感覺很難受。
這是一本講「道理」的書,「道理」來自作者對某些事件、對商業的一些自己的觀點,但是作者很少講對觀點的證明或是需要用這些觀點做些什麼。
這些給人的感覺就是,感覺作者說的對的觀點,已經在別的地方看過幾次了,也沒有講到怎麼去操作的地步。
感覺得作者說的不對的地方,作者也沒有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讓自己的理論無懈可擊。
這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很難從中吸取足夠的知識來指導之後的生活,也許確實有大佬從高度上看到了作者觀點的正確性,從而提取了一些思維上的提升。但是,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這本書沒有達到讓人從0到1,了解到商業與未來的秘密
沒有創業經歷的人,比如我,肯定是不能理解的那麼深了。像本書那樣創業的,確實有機會成為很 牛的公司,但是要做到「壟斷」,就需要發現「秘密」,能發現秘密就的人註定是很少很少的。所以,普通的人,還是只能做從1到n的創業,這種創業更多是看資源整合能力了,而且很多就是強調所謂的人脈啊後台啊。
看過,但涉世未深,再過一兩年看感悟會更深刻點吧
這個是我個人的微信公眾號內的一篇感受。從0到1,創業的天時地利人和。
第一篇文章就獻給從0到1 吧,也算是我比較喜歡的話題-創業!雖然現在看完這本書,但是我卻依然沒有理解為什麼這本書的結構是這樣的。那麼就先就書中的一些觀點做些記錄吧!
書的末尾提到每個公司必須回答的問題:
1、工程問題:你的技術具有突破性,而不僅僅是稍有改進嗎?
2、時機問題:現在開創事業,時機合適嗎?
3、壟斷問題:開創之初,是在一個小市場搶佔大份額嗎?
4、人員問題:你有合適的團隊嗎?
5、銷售問題:除了創造產品,你有沒有辦法銷售產品?
6、持久問題:未來10年或者20年,你能保住你的市場地位嗎?
7、秘密問題:你有沒有找到一個其他人沒有發現的獨特機會?
乍一看,這不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嘛!
天時就是時機問題,地利可以理解為工程問題,壟斷問題,持久問題,人和可以理解為人員工問題、銷售問題,至於秘密嘛。這個就屬於從0到1的這本書與古語的差別了。
先從簡單的說吧,時機就是風口。雷軍說風口到了,豬都會飛。但是飛起來是一會事兒,能飛多久是另一會事兒。天時不如地利也。風口來的時候,所有人都朝向風口衝過去,但是風是有限的,最先飛起來的一定是有地利優勢的。
例如現在風口上的各種XR,從三星到HTC,從Facebook到Microsoft,從Starups到Giant CP都在趕往風口。但是最先從風口起飛的一定是有地利的,比如被Facebook收入囊中的oculus。因為多年的技術積累,當虛擬現實的風開始吹起來的時候,其首先獲得資本的關注。
工程問題本質是護城河的問題,你的護城河在最開始開戰的時候夠不夠寬,這個護城河的跨越難度是不是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增長。如果能,那麼先發優勢很重要,一定護城河足夠寬,那麼也就能保住10年、20年的市場地位,也就能夠在一定程度壟斷某個市場。所以這三者其實都是地利的問題。
人員問題,也就是人和的問題。不管什麼事兒,最好還是人來的干,所以把一個事兒交給一個最合適的人,且干這些事兒的人還能一起默契合作。這個就是人和了。 對於大公司來說,評價其人力資源制度的標準就是引導正確的人干正確的事兒,且利於發現人才,同時能把人才放到合適位置的效率。對於小公司來說,那就是創業團隊的配置、默契程度以及利益的正確分配。
對於最後的秘密問題,我的理解是這個世界上肯定還有很多秘密(我理解的秘密就是某種你覺得很有意思的Idea)沒有被充分的開發,但是不是說這個想法只有你一個人能想到。我堅信99.9%的你的任何想法都有人和你有類似的想法,但是有這個想法不難,難得是,你要找到合適的人,建立一定護城河的情況下,在適當的風口起飛。正因為很難,所以依然有很多秘密還沒有被充分的開發!所以,下次想到秘密的時候,不妨多想想,看看開發這樣的秘密要什麼資源,自己是否具備,或者能夠搞定,然後差不多就出發吧!你不可能100%ready的!
閱讀 4贊投訴從心出發,敢想敢做,勿忘初心!
因為創業者也需要適合自己的雞湯呀。
100塊買的原版,還沒看完。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書的好壞更多的在於讀者自身。
說實話,這沒覺得這書好看,不知道在講啥
不僅是一篇創業指導書,更是結合歷史,金融,甚至哲學多領域的探討,不少觀點都讓人眼前一亮!開篇與結尾都很精彩,中間會有一些無聊。開篇科技與全球化的分析很到位,科技是從0到1,而全球化是從1到n。 第二章回顧二十世紀初的那場互聯網泡沫破裂的經過。不確定系列很提神,尤其是IT與生物技術之間的比對,對於為何兩者發展速度相差如此之大,有茅塞頓開之感。 風險投資額冪次法則,創業公司的員工激勵。特別是銷售的章節,也受益良多。 至少本世紀不用擔心計算機代替人類,而是協同發展。綠色能源2.0,最後創始人的看似分裂的人格,實際統一的特質,深以為然,與之前對天才的認同一致。最後關於世界的未來有四種理論,我和作者同樣更願意相信奇點理論,奇點已經臨近,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接受的準備。也不妄人類幾萬年緩慢的發展,終於快要迎來科技大爆炸的時代。要這麼說我們目前感受到的日新月異之科技,還只是拉開了個序幕而已!
推薦閱讀:
※摩拜單車的創始人到底是胡玉蘭還是王曉峰?
※開早餐店掙錢嗎?一年能大概能掙多少錢?
※認知被碾壓是怎麼的一種體驗?
※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
※在小城市辦個跑腿公司怎麼樣,錢途如何?
TAG:互聯網 | 創業 | ZerotoOne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