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0到1》會火的一塌糊塗?

這本書的內容很多其它書都有 ,而且我拙劣的認為這本書只是歸納總結了很多『正確的廢話』,那麼這本書為啥能讓如此多牛逼機構牛逼大神推薦,讓心神創業的騷年們不斷高潮呢?


很多人覺得這本書寫得很空洞,其實這不是作者的問題,是讀者的問題。

就像我之前看另外一本名作《創業維艱》,我一開始也覺得很空洞,直到我在創業公司作為核心成員做了半年多。我看這本書,就有非常深的共鳴了。

所以,《從0到1》,可以留著,好書不急著一下看懂。等你真正有過類似從0到1的經驗,再回來讀這本書,想必體會一定不一樣。

PS:目前對這本書好評較多的,都是一些已經成功了的創業者,他們真正經歷了這個過程。所以,共鳴很多。


這些事情,只有自己做過創新的東西,體驗過科研和創業的艱辛,才會有所體會。

看完了之後寫了一篇文章:「創新」究竟在做什麼

無論什麼時候,無論身處學校還是企業中,學生和員工們都會不停地聽到創新這個詞。學校里的教授們會不停地強調自己論文的創新性,初創的企業也會不停地宣稱自己是一家創新型的公司。教授們通常會把自己的研究領域假定在一些特殊條件下來突出其重要性,一些企業也會把他們的市場定義為各種大市場所形成的一個小交集來誇大自己的獨特性。

通常來說,創新指的是從0到1,而不是從1到N。例如丘成桐開創幾何分析學派是從0到1,其他人使用丘成桐的這一套方法來製造出N篇論文最多屬於照搬以前的經驗。在企業裡面使用新的方法解決原來的問題就屬於創新,使用同一套方法來解決其它問題就只能稱作水平上的拓展。

要想創新,就需要克服阻力,無論是克服內心的恐懼感還是社會輿論帶來的壓力。在通常的教育中,循序漸進就是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第一課。為了獲得高分,為了得到當前所帶來的利益,學生們就必須按照進度來學習當前的知識。如果學習了課本以外的知識,並不能夠帶來高分,反而有可能會影響對當前知識的掌握。如果循序漸進,按部就班,通常情況下,只要花功夫就能夠獲得一個不錯的成績。這種狀況不僅存在於學校,還存在於工作之中。為了發表所謂的 SCI 論文,為了降低對 KPI 的影響,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照章辦事,不做沒有通過時間檢驗的嘗試。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學校里一些老師總是在使用同一套方法來發表N篇論文,企業為什麼會沿用舊的方法而不主動採用有新意的方案。

每個人都擔心犯錯誤,都擔心所做的事情會導致巨大的風險。在前人的基礎上前行都會有可能存在巨大的困難,更別說自己獨自嘗試開創一條嶄新的道路了。在當前網路信息如此發達的狀況下,每個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問一個問題:其他人是怎麼做的,其它的大公司是怎麼做的,公司的競爭對手是怎麼做的。如果有可能有新的方案,難道其他人沒有發現么,還輪得到自己去發現這些新的東西么?正是這些懷疑的聲音阻止了人們去創新,阻止了人們去嘗試一些新鮮的事情,喪失了發掘秘密的一顆好奇之心

說了一大堆要創新而需要克服的阻力,那麼創新所需要的基石是什麼呢?個人認為,一個人要想創新,就必須擁有良好的背景。舉一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一個連一元二次方程都不會解的學生是不可能對數學做出什麼貢獻的。良好的背景不光是學歷,教育背景這種外在的東西,更重要的是這個人的心性,面對失敗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克服內心恐懼感的心理素質。除了個人的因素,與優秀的人共同做事則可以讓自己更上一層樓。一個優秀的人加上一個卓越的團隊,集體的生產率將會發揮到極致。再次,時刻保持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之心則是重中之重。不主動地進行探索是無法發現秘密的,不主動地出擊是無法改變現狀的。

無論是 Perelman 解決 Poincare 猜想,還是 GOOGLE 所帶來的技術革命,都是去主動嘗試新鮮事物並且克服障礙所帶來的結果。只有相信這個世界還是有未知問題和秘密的,才能夠去進行探索,最終做到從0到1,而不是簡單地從1到N。


作者都快被捧成神了,他的書會火也是正常的。

前幾天讀完了這本書,除了一小部分內容有點看不太懂之外,大部分地方還是有所感悟的,不過這個感悟並不是解決了我的什麼困惑,而是印證了我的想法。從這種角度來看,說這本書總結了很多「正確的廢話」也不為過。

當然我還是覺得這本書並不值得擁有現在如此之高的讚譽,或許是我個人境界不夠吧。不過一本書中能有一句話讓你有所受益,至少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從0到1,是義無反顧地堅持對未知世界的探索 ——讀《從0到1》前言

這一周相對而言,總是有些事情讓自己忙的很晚,書也沒有好好看啦,上一周看的《從0到1》,本約定要寫一篇博客,但是也拖到了現在。寫完《讀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後邊發表到博客,當自己再次閱讀的時候,才發現,是寫的那麼啰嗦,以至於自己也沒有耐心仔細看完。所以,這一篇,一定要簡潔有效。拜讀了PayPal創始人彼得·蒂爾、布萊克·馬斯特斯的《從0到1》,書中寫到了當前最新的"社會"規律。如果問自己,從這本書中收穫了多少,仔細想想,我真應該再次安排時間來閱讀這本書,有太多的「幹活」需要我細細咀嚼。

壟斷

本書中提到的壟斷,讓我對「壟斷」二字有了更新的認識。一直覺得壟斷,就比如中國移動、電信等是壟斷企業,他們壟斷了整個通訊,我們用戶必須聽他的,每月給交月租,即使繳費。但是,「壟斷」的含義,遠遠不止如此。**每一個成功的企業,都是一個「壟斷」的企業。**就如,騰訊,他壟斷了「社交」,淘寶、京東壟斷了「電商」,百度壟斷了「搜索」,360壟斷了「安全」,這些是新興的互聯網企業。對於傳統的企業,就不構成壟斷了嗎?當然不是,「王老吉」、「加多寶」壟斷了涼茶飲料,農夫山泉壟斷了礦泉水等等。如此看來,如果一個企業,不足以壟斷一個市場,他一定過得不好。那又是如何讓一個企業構成「壟斷」的呢?

與眾不同

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是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情,一定有人笑你傻,有人說你狂。但是,這些說你的人真的對你很重要嗎?但是,我們通常會因為這些無關的評論來影響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思考,甚至自己的決定。所以,我們給大多數的成功的人都給了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固執」。捫心自問,我是一個固執的人嗎?想想這些年,我堅持過什麼嗎?為什麼會放棄自己的想法,聽從他人的決定,或者接受他人友好的「建議」?我想,這應該源於人性中最臭的特徵,「虛榮心」、「恐懼」、「自卑」,還有一點,那就是如果我們堅持一些東西,往往會讓我們失去許多可見的利益。因為這些,我們選擇從眾,這樣就會讓自己變的足夠「安全」。

秘密

一個企業,能夠生存。一定是掌握了人們沒有雨發現的秘密,或者是說我們看似習以為常的事情卻暗藏在背後的秘密。我想,這才是我們所經常所說的**「商業機密」。**但是,大多數人不敢於去探索秘密,或者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沒有秘密。Uber僅僅只是發現了將人和車聯繫在一起,卻因此可以創造超過10億的價值。探索秘密,最好的方法是關注無人關注的地方,思考多數人不敢想像的事情,干多數人不敢幹的事業。

不可替代

在這個競爭異常激烈的地方,替代品隨處可見。但是,有一些是無法替代的。對於產品,品質就不在此多說了。"口碑"也是其中一種,而在互聯網的高度連接的時代。傳播的速度和範圍,是驚人的。一個企業,你的無可替代是在哪裡,是讓人信服的品質,還是極佳的口碑形象。一個員工,你於社會,於企業,你是否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沒有,一定要尋找,並去培養。

結語

自認為並沒有達到能夠閱讀本書的境界,雖然我可以去想像自己已經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是,這些道理不是明白了就可以的,還需要自己從一件一件的工作、生活中故事來體會。

摘錄

-企業的經驗境界。

+企業只是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

+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組織基因,因而可以實現不斷的進化。

+企業創造了社會基因或者思想基因,影響到整個行業以及社會。

-商業世界的每一刻都不會重演。下一個比爾·蓋茨不會再開發操作系統,下一個拉里·佩奇或者是謝爾蓋·布林不會再研究搜索引擎,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也不會去創建社交網路。如果你照搬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們學習。

-每個初創公司不得不做這場思想運動:質疑現有的觀念,從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從事的業務。

-世界必然會變得不同,但變化必須基於當今的世界。

-不要沉溺在宏達的願景中,否則會使泡沫膨脹。

-你應該做些嘗試,把創業當成未知的實驗。

-每個壟斷企業都是靠解決一個獨一無二的問題獲得壟斷地位。而企業失敗的原因卻相同,它們無法逃脫競爭。

-我們把自己困在競爭中。

-我們用同樣的方法教授年輕人同樣的內容,而不顧個人天賦和愛好。

-競爭是一場高成本的買賣。

-真正的偉大,並不只是肯為轟轟烈烈的大事而奮鬥,而是肯為區區草芥力爭一份榮耀。

-如果你認為是對抗黑暗勢力的起義者,就容易過於專註道路上的阻礙。

-當瘟疫、災難、暴力鬥爭威脅和平和寧靜時,將罵名轉嫁到所有人一致贊同的替罪羊身上對社會是有益的。

&> 每周一本書,無論什麼書,都是一次思考。如果你也是,或者想。願我們可以一路同行,無亂你是屌絲,還是土豪,或者是大佬。


這本書成為了2015年最成功的商業暢銷書。其實這本書原型來源於作者在斯坦福創業公開課筆記整理而成,所以有一定的用戶基礎!

不僅僅因為它的作者是矽谷投資界的思想家,成功創辦了PayPal,投資了Facebook的彼得.蒂爾。更因為這本書揭示了心懷夢想的創業者所需要知道的哲學層面的思想準備。當你知道了這些哲學思考,你才能明白為什麼彼得能夠繼續成功創辦了Founders Fund,投資了Linkedin、SpaceX、Yelp。甚至他投資的Palantir軟體公司幫助美國政府對抗恐怖分子(據傳是依靠這款軟體抓住了本拉登)。另外,彼得的團隊成員被稱作PayPal黑幫,這裡面包括了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矽谷創投教父、PayPal創始人作品。

斯坦福大學改變未來的一堂課。

為世界創造價值的商業哲學。

在科技劇烈改變世界的今天,想要成功,你必須在一切發生之前研究結局。

你必須找到創新的獨特方式,讓未來不僅僅與眾不同,而且更加美好。

從0到1,為自己創造無限的機會與價值!

在傳統時代,成功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一個從1到N的過程,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複製之前的經驗,通過競爭不斷擴大自己的市場影響力。而在互聯網時代,成功的企業卻是一個從無到有,即從0到1創造市場的過程。

為什麼這本書受到如此關注?

這本書無疑會成為2015年最成功的商業暢銷書。不僅僅因為它的作者是矽谷投資界的思想家,成功創辦了PayPal,投資了Facebook的彼得.蒂爾。更因為這本書揭示了心懷夢想的創業者所需要知道的哲學層面的思想準備。當你知道了這些哲學思考,你才能明白為什麼彼得能夠繼續成功創辦了Founders Fund,投資了Linkedin、SpaceX、Yelp。甚至他投資的Palantir軟體公司幫助美國政府對抗恐怖分子(據傳是依靠這款軟體抓住了本拉登)。另外,彼得的團隊成員被稱作PayPal黑幫,這裡面包括了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

什麼是從0到1?

每當我面試時,都會問:「在什麼重要問題上你與其他人有不同看法?」「我們的教育體制存在弊端」「美國是非凡的」「世界上不存在上帝」這些回答都不好。因為有很多人已經表示贊同了。好的回答應該遵照這樣的模式:「大多數人相信X,但事實卻是X的對立面。」只有與此刻不同的未來才能被稱作未來,如果不同發生在100年後,那未來就在那裡。

進步可以呈兩種形式:水平進步和垂直進步。水平進步也稱廣泛進步,就是從1到N。比如全球化和中國的山寨式創新。垂直進步也稱深入進步,是從0到1的進步,比如真正的科技創新。用一個詞概括水平進步就是全球化,中國是最好的範例。因為中國的理想未來就是現在的美國。垂直進步也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科技。1815到1914年間,科技迅速發展,全球化也快速蔓延。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71年基辛格訪華,科技發展快,全球化緩慢。1971年開始,全球化加快,科技發展只局限於信息技術領域。

全球化會造成污染和能源危機,如果全世界都用同一種舊方法去創造財富,那就會成為災難。丟掉科技創新的全球化不會長久。

從網路泡沫的破滅中學到什麼?

1998年9月到2000年3月,我們完全沉浸在網路的世界裡。這段短命的網路熱潮的背景就是一個潰敗無序的世界。舊經濟無法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如果想要未來更好,就一定要找到處處行得通的方法。間接證據顯示,互聯網新經濟是唯一可以前進的道路。2000年3月,我剛完成一輪重要的融資,網路泡沫就破滅了。

遭受矽谷劫難的企業家學到4點經驗,直到今天依然信奉:

1、循序漸進。不能沉溺在宏大的願景中,小幅地循序漸進成長是安全前進的唯一道路;

2、保持精簡和靈活性。事先規劃死板又不現實,你應該做些嘗試,反覆實踐,把創業當成未知的實驗;

3、在改進中競爭。不要貿然創造新市場,在已有的客戶群上拓展;

4、專註於產品,而非營銷。如果你的產品需要廣告或營銷人員,就說明你的產品還不夠好。

雖然大家普遍信奉這4條,但我認為它們的對立面可能更正確:

1、大膽嘗試勝過平庸保守;

2、壞計劃也好過沒有計劃;

3、競爭性市場很難賺到錢;

4、營銷和產品同樣重要。

2000年的教訓也許深刻,但說不定1999年的人們才是最清醒的,他們看到了除了瘋狂的嘗試新方法之外別無出路。記住,最反主流的行動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丟棄自己的獨立思考。

壟斷企業的謊言

美國航空公司每年要創造數千億美元的價值,但每次飛行航空公司只能從每位乘客身上賺到37美分。而谷歌2012年只創造了500億美元的價值,卻從中獲利21%,利潤率是航空業的100多倍。原因是航空公司競爭太激烈了,而谷歌是壟斷的。

壟斷者為了自我保護而撒謊,通常的方法是誇大(並不存在的)競爭。所以谷歌把自己定義為多元科技類公司,只佔到了科技類消費品的不到0.24%,但實際上在搜索領域它佔有68%的市場。

與此相反,非壟斷企業擅長自我安慰,最致命的誘惑是把市場描述的太狹小,比如「我們是整個市場中唯一的泰餐廳」,就好像泰餐廳並不和墨西哥餐廳競爭一樣。如果你認為你有了一個獨特的配方就可以避免競爭,你的生意不可能持續下去。

當你面臨大量競爭,你就沒有錢提高員工待遇和研發。壟斷企業則不同,谷歌的座右銘「不作惡」,說明他們即使嚴守道德,也不會影響公司的發展。

別聽到壟斷就害怕,覺得消費者要受到欺壓了。那是在靜態的世界中,資源有限,手段單一。在動態世界中,富有創意的壟斷者創造出更多地選擇,它們是使社會更美好的推動力。經濟學家痴迷於競爭是因為他們的想法來自物理學家,把個人和企業都看做可互換的原子,而不是獨特的創造者。靜態對企業來講意味著死亡。

要擺脫競爭意識

競爭意味著大家都沒有利潤,產品沒有實質差異,而且還要掙扎求生。但為什麼人們相信競爭才是健康狀態呢?答案是:競爭不只是一種經濟概念,而是一種觀念。從教育中來,扭曲了我們的思想。我們都循規蹈矩地去和別人競爭,但我最大的收穫來自於競爭法院的書記員失敗,才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競爭使我們過分重視過去的機會,一味重複過去的模式。也會使人產生幻覺去抓住一些並不存在的「機會」。競爭還會讓人分心,受情緒控制去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我的經驗是當你不能打敗對手時可以選擇聯合。1999年末,PayPal和http://X.com陷入了全面競爭,我們當時關注的不是客觀效率而是如何打敗它。甚至一個工程師還設計了一枚炸彈。2000年3月,我和埃隆馬斯克決定合併,50:50。作為一個整體,我們熬過了網路泡沫。

需要的時候你不僅要戰鬥,還必須得贏。沒有中間選擇:要麼和風細雨潤物無聲,要麼暴風驟雨速戰速決。

壟斷企業的特徵

壟斷企業通常會綜合以下幾個特點:專利技術、網路效應、規模經濟和品牌優勢。

一般而言,專利技術在某些方面必須比最接近的替代品好10倍才能擁有真正的壟斷優勢。要做出10倍改進,最明確的方法就是創造全新的事物。PayPal讓支付好了10倍以上,亞馬遜的書至少是其它書店的10倍。(樊登讀書會讓會員的閱讀量提升10倍)ipad比之前的平板電腦好用10倍。

網路效應使一項產品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變得更加有用。矛盾的是,享有網路效應的企業必須從非常小的市場做起。Facebook最初的使用者只是哈佛一個班的學生。PayPal的第一批用戶只有24個人,都是我們的員工。

壟斷企業越大越強,邊際成本趨近於零。

品牌的背後是實力,沒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發展。蘋果在超級觸屏材料、觸屏界面上都有複雜的專利技術,生產規模大到可以主導原料的價格。之後才是無處不在的廣告和粉絲。

如何打造壟斷企業

要實現上面講的壟斷特徵,要做到以下幾點:

1、佔領小市場。在一個小市場里佔主導地位比在大市場里要容易得多。當paypal把目光鎖定在eBay的數千個超級賣家上時,我們就找對了路子。

2、擴大規模。一旦你成功創造了或是主導了一個利基市場,就要逐步打入稍大些的相關市場。比如亞馬遜從圖書到音像製品和軟體。最後才到跑車和工業品。

3、破壞性創新。「破壞」是指一家公司可以用科技創新低價推出一種低端產品,然後逐步對產品做出改進,最終取代現存公司用舊科技生產的優質產品。但別為了破壞而破壞,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抗黑暗勢力的起義者,就很容易過分專註於道路上的障礙。如果你真想創造新的事物,就去創造。事實上,如果可以將你的公司歸結為已有公司的敵對者,那你的公司就不是創新的,也不會成為一個壟斷企業。PayPal給了visa更多的商業機會,整個產業得到了正面的回饋。如果你準備擴張到相鄰市場,不要破壞,要儘可能地躲開競爭。

成功不是靠運氣

如果成功來源於運氣,那麼像喬布斯、埃隆馬斯克這樣的連續創業成功者就不存在了。艾默生說:淺薄的人才會相信運氣和境遇……強者只相信因果。根據對未來的確定性和樂觀程度人可以分為四種:

對未來不明確的悲觀主義:比如現在的歐洲。

對未來明確的悲觀主義:比如現在的中國,中國人太喜歡提前做好準備了。從中國的角度看,經濟增長還不夠快。其他國家都害怕中國將要統治世界,而中國是唯一一個認為自己不會統治世界的國家。富有的中國人在財產轉移,貧窮一些的則能省則省。

對未來明確的樂觀主義:1950-1970年的美國。大量大膽的計劃被重視和實施,不斷地嘗試改變世界。

對未來不明確的樂觀主義:1982年以後的美國。金融取代建築成為主導,不去制定具體計劃,卻都想在未來獲利。銀行家和律師盛行。

當今的世界的主流思想就是對未來不明確卻很樂觀。不明確的金融、不明確的政治、不明確的哲學、不明確的人生。在近幾十年中生物技術一直符合「倒摩爾定律」:自1950年起,每10億美元研發的新葯數量每九年就會減半。

沒有計劃的進步就叫做「演化」。依靠演化來嘗試成功的企業是不靠譜的,所以,長期規劃仍是最重要的。喬布斯對蘋果的設計絕不是產品,而是整個生態結構。雅虎出價10億美元收購Facebook時,扎克伯格在會議上說「好了,夥計們,這個會議只是走個程序,10分鐘也不用,我們顯然不會賣掉Facebook。馬克清楚他能夠領導公司開創出怎樣的未來,而雅虎不清楚。

初創企業是你可以明確掌握盡最大努力的機會,因為你不是一張被概率決定命運的彩票。

重新認識冪次法則

我們所在的世界不是正常的世界,而是處在冪次法則之下。風險投資就是為了找到可以指數級增長的公司。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永遠都不會。撒網式投資然後祈禱的方法通常會全盤皆輸,因為風險投資的回報並不遵循正態分布,而是遵循冪次法則:一小部分公司完勝其他所有公司。成功基金的最佳投資所獲得的回報要等於或超過其他所有投資對象的總和。

所以風險投資家總結了兩個規則:

1,只投資給獲利可達整個投資基金總值的有潛力公司。

2,因為第一條太嚴苛,所以不需要其他規則。不管何時,如果你不關注事業本質,而是關注其是否適合多元化避險策略的財務問題,那麼投資就像是在買彩票。一旦你認為自己在抽獎,就已經做好了虧損的心理準備。

冪次法則不僅對投資者重要,對每個人都重要,因為每個人都是投資者。創業者最大的投資是花時間成立新公司;每個人選擇一份工作也是一項投資,因為你相信自己選擇的工作在今後的幾十年里會變得很有價值。我們都聽過「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投資建議,但是人生對於創業者和任何人來說都不能「多元化」。你應該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長的事情長,而且在這之前要先仔細想想未來這件事情是否會變得很有價值。

懂得冪次法則的人在創業時會更謹慎,因為現在創業的人太多了。你擁有一家倒閉公司100%的股權不如擁有谷歌0.01%的股權,所以加入一個好的團隊也是不錯的投資。如果已經創業了,要知道冪次法則在各處都有用。一個機會,一種分銷模式,一個小市場都可能會起到決定性作用。

要始終相信秘密的存在

不相信秘密的存在導致經濟學家盲目相信市場的有效性,也會導致公司的創新停滯不前。不探索是發現不了秘密的。幾乎無人能夠想像僅靠聯繫出行的人和願意載人的司機就能創立價值10億美元的公司。(Lyft和Uber)這樣想想,可以創造的新公司得有多少啊?!

秘密分兩種:自然的秘密和人的秘密。探索秘密的最佳處所就是無人關注的地方。大多數人只以學校教授給他們的方式思考,而學校本身的目標就在於傳授常規知識。那些沒有被標準化和制度化的領域都是值得研究的。

當你找到了秘密,不要悶在心裡,也不要見誰都說。成立一家公司恰到好處。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是基於鮮為人知的秘密創立的。好企業是改變世界的密謀者。當你與人分享秘密時,聽眾就成為了你的謀士。

有些事起步時就要做好

首先至關重要的決定是:和誰一起做?有些一拍即合的合夥就像在拉斯維加斯的老虎機前遇到的婚姻一樣糟糕。技術能力和才華固然重要,但創始人之間的了解程度和默契程度也同樣重要。最好有深厚的交情,否則就是碰運氣。

分清楚所有權、經營權和控制權。董事會越小越好,董事們容易溝通,並進行有效監督。除非你上市了,否則董事會不要超過5個人。

盡量僱傭全職員工。某些崗位可以兼職,但重要崗位一定要全職。

現金獎勵不如股權獎勵。願意拿股權獎勵的人才是對公司未來有信心的人。股票報酬才能讓員工全力以赴。

只要公司創新,創業就還沒結束,一旦創新停止,創業就結束了。你甚至可以使創業無限延伸下去。

打造幫派文化

初創公司是肩負統一使命的一個團隊,企業文化的好壞取決於內涵而不是公司福利或者塗鴉牆。我創建的第一個團隊在矽谷以「Paypal黑幫」著稱,大家一直互相幫助,開辦、投資成功的技術公司。埃隆馬斯克創立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特斯拉汽車公司;霍夫曼創立了linkedin,陳士駿和赫爾利、卡里姆共創了YouTube……

時間是最寶貴的資產,將時間浪費在不能長久合作的人身上得不償失。從一開始我就讓員工緊密團結,而不是出於事務關係待在一起。他們要是真正喜歡團隊合作的人、有才華,更重要的是,要由衷的喜歡和我們共事。要招聘認同公司使命的人,並且願意和已有的這些人共事。不要打福利待遇之戰。沖著免費洗衣而來的人不會是合格成員的。

要給大家統一的文化衫和衛衣,上面有公司logo,這讓大家看起來與眾不同。每名員工只專註一件事情,這樣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競爭和推諉,也讓大家更有成就感。

有時被外人成為邪教或者黑幫,也不是件壞事。

要重視推廣和銷售

事實上,矽谷的人們常常高估了科技與工程工作的難度,因為這些領域的挑戰顯而易見。而銷售人員在背後要付出很多才能使銷售看起來容易。

如果你的平均銷售額在七位數以上,一兩年才達成一筆交易,這就是複雜銷售。比如太空探索公司。這種銷售中CEO最重要。

平均交易額1萬到10萬美元的銷售叫做人員銷售。這需要招聘和培訓大量專業銷售人員。

如果產品的核心功能可以鼓勵用戶邀請其他朋友成為用戶,那麼這個產品才能進行病毒式營銷。每次只要有人與朋友分享,就自然而然地邀請更多的人加入。在PayPal我們最初的用戶基礎是24個人。YouTube上人們看到一個有趣的小貓,會在幾秒內發送給朋友。

銷售策略並不是越多越好,同樣有冪次法則在起作用。只要有一條有效的銷售途徑,你就能成功。

需要推銷的不僅僅是你的產品,還有你的公司。要把公司推薦給媒體和投資人,以及員工。

人和機器的關係

很多人擔心機器會在未來取代人,甚至統治人。事實上,計算機是輔助人類的工具,而非替代物。與之相反,全球化才意味著替代。因為全球任何角落的人都需要食物、能源和奢侈品。而機器並不需要,它們只要一點點電。而且機器和人可以互補,谷歌的超級計算機掃描了1000萬張縮略圖之後才能夠將識別出貓的準確率達到75%,這是4歲小孩就能輕而易舉做到的事。人和計算機合作所得到的成果遠高於與人交易得到的成果。人們傳說我們的軟體幫助美國政府抓到了本拉登,細節我無可奉告。但反恐方面的應用就是人和機器配合的結果。

最後的話

我們當下的任務是找到創新的獨特方式,使得未來不僅僅與眾不同,而且更加美好,即從0到1。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獨立思考。只有重新認識世界,如同古人第一眼看見這個世界一樣新奇,我們才能重構世界,守護未來。

(本書中有大量精彩故事,推薦閱讀原文)


呵呵,人性:渴望走捷徑

為防撕逼,特地聲明:

我說的不是這本書好不好,我說的是這本書為什麼這麼火。

又想到一點,道理同:各類英語學習大法。


作者:熊翼

鏈接:從零如何到一? - 熊翼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從0到1」這本書教給我們什麼?

這本書雖然是寫給創業或者打算創業的人看的,但這並不代表只是他們需要,每個有志於做一番事業的人都需要閱讀一遍、二遍,甚至三遍。「從0到1」這本書的信息量比較大,涉及的門類也很多,我相信每個人讀過之後都會對自己如何走好今後的路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通讀全書,其核心觀點就一個:要用大的創新來打破競爭,建立壟斷。何謂大的創新?它不是在市場已有產品的基礎上稍加改良,然後就包裝吹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它一定是比現有的同類產品要好用10倍以上,擁有絕對的創新優勢。譬如蘋果公司,它的IOS操作系統就是核心競爭力,安卓系統再怎麼改良也無法與之媲美,因為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競爭。那麼具體而言到底彼得蒂爾在這本書講了些什麼呢?這裡就摘取幾個個人認為很棒的觀點與大家分享。

比起充分的市場競爭,創造性的壟斷更有價值。在經濟學家的眼裡,完全競爭的市場是最健康理想的狀態,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享受最具性價比的產品和服務。看起來似乎無懈可擊,壟斷在他們眼裡往往是罪惡、貪婪的象徵,如果說傳統的國有壟斷企業,大多是這樣的。不過我們很容易發現,現在最成功、讓人類最受益的,卻是壟斷性的企業,比如微軟、蘋果、谷歌、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等。他們的壟斷是創新型的壟斷,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迅速發展壯大帶來的市場壟斷;一類是領先技術帶來的市場壟斷。無論哪一種,我們不得不承認,這種壟斷給人類帶來了福音,還給企業帶來了超額的壟斷性利潤。

當今世界,人們對未來整體是「不明確的樂觀主義」,而各國看待未來的方式不盡相同。在19世紀、20世紀,科技發展迅速,各類新技術層出不窮,一切都朝著可預計的未來在發展,比如有人想上天馬上就發明了飛機,有人想用機器代替人工就發明了蒸汽機,甚至想上月球就發明了宇宙飛船。到了21世紀,我們的美夢開始沒那麼快實現了,比如我們想長生不老卻進展緩慢、我們想移民其他星球進展緩慢、我們想抵抗癌症同樣進展緩慢,21世紀只有信息科技在迅猛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優質便捷。在這個時代,我們很難知道未來會怎麼發展,但有我們堅信: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這就是不明確的樂觀主義。對於各國家,看待未來的方式又不盡相同,比如現在的美國是不明確的樂觀主義、現在的歐洲是不明確的悲觀主義,而現在的中國卻是明確的悲觀主義。生活在中國的國土上,很多人卻並不眷戀,大量人口移民國外。人們對現在的政治沒有信心,口裡說著「中國夢」,事實上又有幾個人相信這能實現呢?彼得蒂爾提到,成功/幸福不會突然降臨到你頭上,除非你已經做好的詳細的計劃朝著它去。那麼對於未來,長期規劃仍是最重要的,而不關乎於你怎麼看待它。

顧客不會自動上門,除非你讓他認識到你的產品確實非常好,這就需要推廣。儘管銷售無處不在,多數人還是低估了其重要性,其中技術人員對他們評價很差。極客經典作品《銀河系漫遊指南》甚至將地球的創立歸因於要對抗銷售人員。因為地球即將毀滅,人們被迫坐乘坐3艘巨艦撤離家園。思想家、領導人、成功人士坐上了A船,銷售員和諮詢師坐上了B船,工人和工匠坐上了C船。B船最先駛離,其乘客歡呼雀躍,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是空歡喜一場,他們已經陷入了圈套。A/C船的人已經認為B船里的人沒了用處,他們密謀棄之而去。最後,B船降落在地球。實際上,大多數人反感的並不是銷售本手,而是手段拙劣、別有用心的銷售。技術精英往往認為銷售毫無用處,他們的目標是做出一流的產品,而銷售不過是雕蟲小技,甚至是極不誠實的。但他們忽略了一點:顧客不會自動上門,除非你讓他認識到你的產品確實非常好,這比想像的要難得多。況且有的產品,需要一定規模的客戶群才能發揮作用。例如一款網遊,玩的人少可不行,對戰型的遊戲需要隨時有玩家能組隊。好產品不需要推銷這句謊話往往有如下廣告版本:好房子自己會說話(房地產);我們公司很好,很多人爭相加入(人力資源);我們這套軟體賣的很好,跟著一起賺錢吧(炒股)。聽起來很生動,但如果沒有精細的營銷計劃,千萬別指望奇蹟發生。

彼得蒂爾在《從0到1》這本書中還給我們闡述了「一個特立獨行的性格對於創業是多麼的重要」、「一個好的開始決定命運」、「專註做好最重要的事收益是最大的」等等非常獨到的觀點,全書皆精華,所以讀一遍是不夠的,得讀第二遍、第三遍……


我覺得這本書偉大是給創業者在創業格局上提供了革命性指導。現在才看個開始,作為一名技術型創業者這本書讓我看到自己在因為資本不足去運作一家公司的膽怯。我們不去做原子層面的創新不是因為我們技術和創造力不足,而是我們現在太窮了以及物理世界運營能力不足。不是怕承擔風險而是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有資源去對物理世界進行改進。這麼多年創業,把自己和團隊逼進了虛擬世界,在這裡我們只需要一台電腦,甚至極端條件下我們依賴幾包泡麵就可以造出牛逼的應用。我們在虛擬世界毫無阻力。但是,這是我們初心嗎?我們逼著向錢看,無奈但是沒錯。有些創意我們確實不能等,但現實卻充滿阻力,創業者乾的是什麼?我本人曾經說過,另可在創新的道路上成為炮灰,也不要做一名山寨他人的創業者。這個想法讓我和曾經團隊吃盡苦頭。而現實我差一點放棄這個想法,因為來之他人的質疑我們還是要面對的。比如,最近一個投資方的小弟說我們,你們的創意在全球範圍內沒有可以參考的案例,如何證明你們會成功?聽到這我還是無比的鬱悶,對!我曾經做過一款電燈,往家一裝就可以通過手機連接電燈控制家裡電器,這個創意比nest早。但是這個產品失敗了,那是因為我們在資本不足的情況下玩了硬體。算是第一次跟風。因為在這之前我們是做虛擬現實的。媽蛋!虛擬現實這麼屌我們居然跟風做智能硬體。那個時候團隊還在做大型無人工廠的可視化監測,就是用虛擬現實展現數據。當初玩了一把物理世界的全球唯一,失敗了!小米做一定成,今天的我必然不成這是基因問題。我們迅速切回自己的領域,吸取教訓,第一次從0到1是基因問題。去年開始我們重新從0到1,這一次我們太熟悉了,基因滿滿。

看完接著寫......


看不懂的是小白,覺得作用不大的還處於給別人打工的狀態,感覺通透的都是對趨勢有感覺的,覺得內容中講歷史金融哲學多餘的都是生意人還不是企業家。


嘿,好書值得火.為什麼不呢?


一般來說,人的思維和看問題的方式是無法超越自己的階級和行業的。但是,這本書給了閱讀者一個超越自己階級看問題的視角,就像《星際穿越》中,高維生命指引人類從高維空間看問題的感覺。說這本書空洞,要麼是涉世未深,要麼是缺少將思想與現實相結合的能力。有人說這本書很火,是因為迪爾的名望,這點我是不贊同的。他的名望只會讓你願意閱讀這本書,而不會使你樂於討論和分享。我們看的名人寫的爛書,還少嗎?即使作者不是迪爾,如果你有幸偶然看到這本書,你也會被其中的內容所吸引的。


推薦一篇豆瓣上的讀書筆記 侵權刪

《Zero to One》的一些讀書筆記 (評論: Zero to One)

  2014年10月25日讀完第二遍。以下為各章的筆記。

    第一章《The Challenge of the Future》:全球化是橫向的擴張,只能複製以前就有的成功,而科技創新是縱向的擴張,是創造以前不存在的東西。沒有科技創新,只有全球化,這個世界只能玩完。這是為什麼要科技創新的原因。

    第二章《Party Like It』s 1999》:回顧1999年的科技泡沫的優劣。以及現在世界對待1999年科技泡沫的問題。1999年的互聯網失敗導致了人們的熱情轉向房地產、全球化,也導致了對科技的錯誤四條(一、玩增量安全路線;二、試錯,而不是計劃未來;三、玩競爭遊戲;四、不注重銷售)。1999年的互聯網泡沫的確有問題,但並不能全盤否定。保持創造世界的熱情,是必要的。後面的幾章會論述,如何實現這種熱情,而不是像1999年那樣被這些熱情毀滅。

    第三章《All Happy Companies Are Alike》:本章說明了創新性壟斷才是一個公司應該有的狀態。完全競爭只能導致完全沒有利潤。而像Goolge這種創新性壟斷公司創造了「壟斷謊言」來讓人們以為Google沒有壟斷,作者告訴我們不要受Google這種公司的宣傳的蒙蔽。要勇於創造創新性壟斷公司。

    第四章《The Ideology of Competition》:我們常常以為競爭才是商業的本質,甚至為了打敗對手,將所有精力放在競爭上,但是如果無法迅速取得勝利的競爭,只會導致價值的消耗,而不是創造價值。無法打敗對手,就聯合起來,比如當初peter thiel聯合elon musk創造了paypal。

    第五章《Last Mover Advantage》:高盈利能力的持久性。一家企業的估值是由以後幾年的現金流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互聯網企業現階段雖然虧損或者盈利很少,但是有很高估值的原因。而持久性有幾個特徵,分別是:技術優勢(比第二名好10倍)、網路效應(需要規模、但大市場的規模比較難取得,所以一開始要進入小市場)、經濟規模(很多傳統產品都難以取得規模效應,網路產品的規模效應比較明顯)、品牌(品牌依附產品存在,僅僅有品牌的科技公司是行不通的,比如yahoo的mayer裝酷)。本章詳細論述了這四個特徵。開創創新性壟斷企業的路徑是:先在利基市場取得壟斷地位,再在成功的基礎上擴展到臨近市場,一步一步擴大壟斷,不要找原有產業的麻煩,不要像Napster那樣試圖去毀滅原有產業,因為這樣會帶來麻煩,當擴張到臨近產業的時候也要遵守這個原則。先發優勢並不一定是好的,末發優勢是等別人開創了市場,但是由自己來最後一擊。(末發優勢讓我想起來蘋果是怎樣開創ipod搞死其他mp3,開創iphone搞死諾基亞,開創ipad搞死上網本的過程)

    第六章《You Are Not a Lottery Ticket》:人生觀的問題。成功來自於能力和計劃,而不是好運。美國的時代舒適性,也就是時代局限性,導致美國人以為成功者主要靠運氣。美國在1970年之前處於「遠見性樂觀」時代,那個時候的人願意樹立計劃來實現他們期望的未來。1970年之後,科技進步大大降低了,美國處於「無遠見樂觀時代」,美國人認定未來是樂觀的、進步的、科技創新的,但是沒有樹立計划去實現這個未來,所以,誰都不知道拿錢怎麼辦。美國的父母以為將孩子送到大學裡面,按照自己在1970年前經歷過的路徑走一遍,就可以像自己一樣得到幸福的人生。但是,孩子們都進入法學院、商學院,畢業了去銀行。銀行家把錢給投資人,投資人將錢投入股市,公司拿到錢之後不能創造新價值,只能抬高股價,最終,錢變成了終極目的。而不是像1970年以前,錢只是實現未來的一個工具。所以,當代美國是「無遠見樂觀時代」。當代中國是「遠見性悲觀時代」:中國人瘋狂儲蓄就是因為他們知道未來一定是悲觀的,中國人以複製西方的方式,註定是無法趕上西方的生活標準的,因為西方使用資源的方式無法滿足中國巨大人口的需求;中國之所以如此炫目,是因為中國的起步非常低,所以靠複製得來的增長在初始階段會非常快。歐洲是「無遠見性悲觀時代」,未來會變壞,但是是迅速變壞,還是緩慢變壞,歐洲人不知道,他們只是隨機應變。蘋果公司最牛逼的地方不是高明的設計,而是為了實現夢想,而設計未來,並實現未來。我們的人生不是一張彩票,我們不應該把我們的一切歸因於運氣,甚至放棄我們對未來的控制。控制未來,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此外,Thiel還在本章吐槽了兩個東西:美國教育和長壽研究。美國教育的問題在於父母對孩子的未來規劃是基於父母自己順利的人生經歷來的,對創造世界缺乏興趣。而長壽研究則是對突破人類的壽命極限缺乏勇氣和計劃。

    第七章《Follow the Money》:說明價值在哪裡。2/8定律對人生的啟發。只找最好的,因為最好的產生了更多的價值。這個世界是不成比例的。但是,大數定律在日常生活中是如此不顯著,以至於大部分人沒有注意到它。即使是投資家,也沒有。投資家,每年都會投資一堆企業。但是投資家會把自己每年每天的精力用在和初創的企業共同發展上,最後,投資家投資的企業中,一家帶來的收益超過其他所有,而第二名帶來的收益,又超過除了第一名的所有。美國新創企業的不到1%接受風險投資,風險投資金額只佔美國GDP的0.2%,但是風險投資的企業創造的就業崗位占私營部門的11%,這些企業的收益佔美國GDP的22%。最優秀的12家接受風險投資的企業價值2萬億。

    我們在學校裡面接受相同的教育,但實際上,根據2/8定律,最靠前的企業才能得到超過後面所有人的收益。Google股票的0.01%值3500萬美元。人也是一樣,進入正確的公司,比在一個公司裡面做正確的事情有價值。這就是個人選擇職業時候,應該遵循的原則。

    第八章《Secrets》:為什麼要創建公司的問題,以及從何處來創建公司。常識、秘密、不可及的知識,三者中,秘密是創建公司的基礎。常識不能帶來優勢,所以不能用於創建公司。不可及的知識無法實現,所以不能用於創建公司。原教旨主義讓人們無法追尋秘密。原教旨主義可能是因為在地球上,大部分地方都已經被人類探索過了。所以人們也覺得,其他領域也是這樣。另一個導致人們不敢追尋秘密的原因是害怕犯錯。第三個原因是自滿,學校的老師和父母讓學生相信只要沿著學校這條路走,人生就一定會圓滿。第四個原因是全球化導致的不自信,全球化的力量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導向毫無差別的競爭,而讓人們不相信他們可以發現秘密。(這四條最後的總結有點現在這一代趕不上以前的那一代人的感覺)。經濟上的未知論導致了大家無限相信市場經濟,最終誰都不去懷疑市場是否運作正常,從而帶來了經濟泡沫。惠普運營公司上的未知論導致了惠普的董事會不去關注技術創新,而是僅僅保持公司運行正常,「等待創新自己來臨」,這導致了惠普的市值不斷下降。尋找秘密的方法是:去懷疑那些常人從來不懷疑的地方。而找到一個秘密之後,既不要誰也不告訴,也不要告訴任何人。開一個公司,將這個秘密變成一個創意,和公司內部的人分享這個秘密,才是合適的方法。

    第九章《Foundations》:公司的組織結構的問題。有點難,再讀一遍。

  看完張亮的《創業的首要問題》 http://zhuanlan.zhihu.com/imike/19878922 ,我把第九章的內容想清楚了。

  本章指出大部分出問題的創業公司,問題都是在創業初期的時候就存在的。Thiel定律:A startup messed up at its foundation cannot be fixed。創業初期的決定將是至關重要的。接著,thiel講解了哪幾個問題是創業初期至關重要的,以及應該如何應對。第一個是合伙人。合夥就像結婚,合伙人的分歧就想離婚,嗯,像離婚一樣醜陋不堪。最終,分歧會犧牲公司。第二個是股權、運營者、執行者三者的分離將會導致的問題。尤其是運營者一般是創業者。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會出現問題。投資人一般希望越早上市套現越好,但運營者希望能讓公司成長更多再上市。這就得來一個結論:董事會的人越少越好,三個董事是最理想的,若為公開上市,最好不要超過五人。第三個是要公司裡面的每一個人全職工作,除非是律師、會計,遠程工作也應該避免。第四個是工資問題,ceo不應該領取超過15萬美元的年薪,即使最過分,也不能超過30萬年薪,否則ceo會變成一個政客而不是創業者。ceo工資不高也可以為每一個創業公司的員工樹立榜樣。任何形式的現金意味著現在,而不是未來。第五個是既得利益者的問題。用股權分配代替現金分配,是一個好的形式。但是這會帶來既得利益者的問題。即使如此,股權分配仍然是最好的吸引員工的方式。(比如當初給facebook刷牆的油漆工現在暴富了,很多人大概會覺得不公平。)

    第十章《The Mechanics of Mafia》:公司裡面的人的問題。本章講述的是於什麼人來組成公司,以及招募什麼人,最後建立什麼樣的公司。和朋友、理想氣質相近的人建立公司是最靠譜的。

    第十一章《If You Build It, Will They Come?》:本章講述了銷售的重要性。首先,闡明了銷售的必要性,打破了「好產品不需要銷售,就能獲得客戶」的謠言。並提出了「最好的銷售技巧是看不見的」理論。同時,論述了技術人員對銷售人員的誤解,甚至全社會對銷售人員的誤解。說明了銷售的核心是潛移默化地改變人的想法(這件事如此之讓人厭惡,所以銷任何銷售都必須是隱藏的,即使達到了目的,也不能說出來),而不是對客戶忠誠。接著,闡述了幾種一般性的銷售技巧:1、1百萬美元-1億美元之間的產品,以ceo來銷售,這種銷售需要前期精心的準備、高超的個人技巧、ceo這樣的人員檔次;2、1萬-10萬美元之間的產品,需要招募銷售人員來銷售,這種銷售方式也要遵循「從最緊急的微小市場開始先取得壟斷地位,再進一步擴大戰果」;3、1000美元左右的產品,比較難於銷售,因此其銷售成本大於銷售利益。而小企業軟體一般處於這個範圍,這也是為什麼小企業軟體發展非常慢的原因。4、大眾產品的銷售。靠電視廣告、各種大眾廣告。5、病毒銷售。一個用戶使用產品之後會帶來另一個用戶的過程就是病毒銷售。————銷售不僅遵循冪次定律,也遵循冪次定律:以上提到的某一種銷售方式帶來的收益,也許大於其他所有方式。銷售要針對合適的群體,針對這些群體正在使用的產品的痛點,實現徹底代替現有產品的壟斷目的,然後再擴大戰果,進入非痛點群體。最後,不僅僅產品銷售是銷售。媒體公關也是銷售,優秀的媒體公關會為公司帶來優秀的投資人、優秀的潛在員工、優秀的潛在客戶。實際上,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是銷售人員。

    第十二章《Man and Machine》:本章說明了兩個觀點:全球化是替代效應,因為人會替代人;電腦是補充效應,因為電腦的作用是協助人做更多工作。電腦在200年內不會取代人,近100年內,用電腦來協助人做更多工作才是創業的方向。第二個觀點是,大數據實際上是大量的愚蠢數據。因為電腦善於處理重複工作,而人善於做價值判斷和邏輯判斷。結合電腦和人的優點,才是開創未來的合適路勁。而不是試圖用電腦完全取代人,或者禁止電腦的發展。比如palantir就是因為當初paypal初創的時候有很多詐騙,paypal無法僅僅用電腦來識別詐騙,因為詐騙分子會隨時變化,而電腦軟體卻不能。所以,用軟體來標示出可疑分子,再用人來判斷是否真的是詐騙分子,就解決了paypal的詐騙問題。皮特泰爾根據此創意,開創了palantir公司,幫助政府部門、公司識別恐怖分子、金融詐騙等。

    第十三章《Seeing Green》:本章以綠色能源的一種——太陽能板——為例子,講述了合適的創業是怎樣的。創業不是根據社會的大方向來模煳行動,而是有一個明確的創業根據,也就是必須有自己的秘密。提出了7個條件,來檢驗創業公司是否能成功。並且以美國太陽能板、Telsa,前者都失敗,後者成功,來對比說明了創業的方式和邏輯。

    第十四章《The Founder』s Paradox》:本章先以美國大眾藝人為例子講述了藝人們的矛盾存在,一方面被人崇拜,一方面墮落失敗。然後將科技創業名人類比大眾藝人。說明創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不要將創業成功全部當做自己的能力。不然會瘋狂。

  20141209更新:

  1、《Zero to One》,英文版,Kindle版,美國亞馬遜,購買地址:http://www.amazon.com/Zero-One-Notes-Start-Future-ebook/dp/B00J6YBOFQ/

  2、《從0到1》,中文繁體版,實體書,亞馬遜中國購買地址:http://www.amazon.cn/%E5%BE%9E0%E5%88%B01-%E6%89%93%E9%96%8B%E4%B8%96%E7%95%8C%E9%81%8B%E4%BD%9C%E7%9A%84%E6%9C%AA%E7%9F%A5%E7%A5%95%E5%AF%86-%E5%9C%A8%E6%84%8F%E6%83%B3%E4%B8%8D%E5%88%B0%E4%B9%8B%E8%99%95%E7%99%BC%E7%8F%BE%E5%83%B9%E5%80%BC-%E5%BD%BC%E5%BE%97%C2%B7%E6%8F%90%E7%88%BE/dp/9862419539/

  3、Tony對此書的簡體中文翻譯:http://maker4ever.com/blog/wordpress/2014/10/zero2one/

  4、Peter Thiel在斯坦福大學的CS183講義,比《Zero to One》詳細:http://blakemasters.com/peter-thiels-cs183-startup

  PDF版本:百度雲 網盤-自由存,隨心享/s/1i32892P

  MOBI版本:百度雲 網盤-自由存,隨心享/s/1hqKT3NY

  與PDF相比,MOBI格式適合在Kindle上閱讀、做筆記等。

  5、(20150228更新)最近發現《Race Against The Machine》 這本書非常有助於理解《Zero to One》甚至大部分矽谷投資人的邏輯,推薦閱讀。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英文Kindle版: http://www.amazon.com/Race-Against-The-Machine-Accelerating-ebook/dp/B005WTR4ZI

  《與機器賽跑》中文豆瓣閱讀版: http://read.douban.com/ebook/953733/?dcs=subject-buylink;dcm=doubandct=10472584

  6、(20150324更新)《從0到1》,豆瓣閱讀:http://read.douban.com/ebook/8937101/?dcs=subject-buylinkamp;dcm=doubandct=24753651

  7、Peter Thiel的演講:網易公開課movie/2014/9/F/T/MA8CUF9DQ_MA8KHRRFT.html

  8、我的Twitter: @2part


看了上述十個左右的答案,褒貶不一,也有中立無所謂的。。。我也斗膽表達一下我的觀點。

現在還高中語文老師說的,每一首古詩,你要由認識走向認知,就必須得了解作者其人其事,繼而放在當事人的社會背景下品味。

所以,依據我通篇讀完這本書,以及對彼得蒂爾的履歷有初步了解的經驗來看:創投教父的從0到1,絕不是簡單的「正確的廢話」。

簡單的說,作者從創立貝寶伊始,再到後面創辦創辦人基金,一路跌宕起伏,同時也獨具慧眼的走到這個地步。

所有的成功都是刻意的行為,所有的成就都是設計策划出來的。

所以,作者依據自身在資本市場上創業,投資的實戰心得,犀利的加以提煉,總結,才造就了這樣一個大眾追捧的火熱現象。

其中有特別獨到甚至完全非主流的觀點(比如說人類社會發展到不明確的樂觀主義時候,往往金融,律師行業會特別火爆,要讓社會充滿明確的樂觀主義,那就讓天平偏向0-1)。

當然也有「正確的廢話」,這無可厚非,咱們有目共睹的是,每一個創業成功的人,如馬雲,俞敏洪,演講時談到為什麼能成功,總是相同的答案:勤奮,堅韌,把握機遇,不受外人影響………創業就是這樣,大道至簡。

那就有人說人人都知道創業成功的秘訣,為什麼只有少數人做到了呢?

因為他們視而不見!!!

彼得蒂爾也在書籍的第八章的《秘密》裡面提到。

創業有成的企業,它們的商業想法都極為簡單,卻創造出了巨大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講,成功的人,只不過是重視了「正確的廢話」,沒有將其棄之如雞肋。

我問一個正在做互聯網創業的小夥伴看了《從0到1》有什麼想法,他說:「醍醐灌頂,我從沒有想過我的自認為新奇的點子已經在市場上殺成了紅海,而是費盡心思的投入大量資本在跟競爭者的廝殺中還跳不出來了。」然後他一直在膜拜「企業一定是做壟斷而不是全球化的競爭」的觀點。

其實作為我來講,感觸沒他深,但也在其他方面收到很多益處。。。。

所以,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解讀。正在創業的人,看它就像在吸毒(褒)


我沒看過這本書,前些日子去廣州圖書館找了很久都找不到這本書~

在這個全民創業潮的時代,大部分的人現狀是沒資源、沒關係、沒方向,但是絕大部分人都像是著了魔一樣,義無反顧的想著創業,其實我也一樣,都是急於想改變現狀,越是什麼都沒有的人越是想要創業!

而這本書恰恰迎合了我們這一大部分創業群體,從0到1,光看著就挺不明覺厲。好像這本書能夠告訴我們久久無法尋得的突破點在哪裡,我們都知道0到1是最艱難的過程,我們可以理解為「突變」,即使智商再高的人也未必能實現,運氣和嗅覺在這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1到100往往只需要努力就可以。

倘若這本書擱在好幾年前或者很多年以後才出現的話,我相信不會像現在那麼熱了。我相信緊接著會出現很多類似0到1這樣類型的書,其實也已經有很多了,只是這個標題確實起得特別能迎合當下大規模創業者的口味罷了。

沒看過這本書就來評論確實有失厚道,勿怪,,,

-----------------------------------分界線------------------------------------

花了一些時間看完了這本書,額,,

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內容根本就很少提及0這個臨界點,而是以大篇幅來講述大公司那些常識,微軟谷歌蘋果亞馬遜這些,難免給我感覺大而泛。

不過也可能是我段位不夠,屌絲看這麼高級的書確實雞同鴨講,這本書應該更適合大人物觀賞吧,,


看了好幾遍的來回答下。

寫得通透,深度,廣度,實用性都非常好。

好多內心裡模模糊糊但是說不清的,看完就敞亮了。

晶晶亮透心涼,就是這個味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