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聯合利華收購英國天然護膚品品牌 REN,發力個人護理業務?傳統快消巨頭的轉型邏輯是什麼?
轉自華麗志:
全球日化產品巨頭聯合利華集團 (Unilever) 本周一宣布,收購英國高檔天然護膚品品牌REN,旨在發展個人護理業務。聯合利華表示,此項交易預計將於今年 5月前完成,但未透露交易價格。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REN 在 2013年的銷售收入約為 4000萬英鎊,而聯合利華去年的銷售額達 484億歐元,所以這筆交易是一次補強型收購。
在個人護理產品領域,聯合利華擁有的品牌主要有多芬(Dove)、清揚(Clear)和凌仕(LYNX)等。2014年,個人護理業務銷售額佔據集團總銷售額的 37%。聯合利華希望通過擴充品牌組合將這一比例提高至 2/3。
近年來,聯合利華一直在嘗試調整業務結構。集團出售了增長較慢的食品類品牌,比如調味品品牌 Wish-Bone 和義大利面醬品牌 Ragu,將精力集中在個人護理業務上。2010年,聯合利華斥資 37億美元收購了美國公司 Alberto Culver 旗下的美髮護髮品牌;2011年,聯合利華以 5億歐元收購俄羅斯品牌 Kalina。
一些投資者對聯合利華的轉型速度表示不滿,希望集團在個人護理業務上進行更多的收購。本次收購與聯合利華的戰略目的高度相符。而另一方面,天然護膚品是增長最快的護膚品類別之一。聯合利華高端品牌總裁 Vasiliki Petrou 表示,REN 個性鮮明、忠實粉絲眾多,這給予了品牌未來巨大的增長潛力。
謝 @丸子邀請。
快消巨頭轉型的邏輯都特別簡單:賺錢,或賺更多的錢。怎麼賺錢呢,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就有了不同的做法了。從收入--成本--利潤的角度看。轉型嘛,自然是因為收入增長疲軟了,那就降低成本。所以你會看到精簡機構和裁人(寶潔擬重啟雷富禮減法:今年預計再裁幾千人)。從產品組合的角度看。
快消品巨頭往往擁有上百品牌,在全球這麼多國家運作,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品牌賺錢,有的品牌賠錢。怎麼更賺錢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賣掉不賺錢的品牌(寶潔計划出售最多100個品牌 | Reuters)。其次,讓賺錢的占更大的比例,讓不賺錢的比例變小。這就回到了聯合利華的這次操作了。在快消品中毛利率大概是這樣排的:皮膚護理(SKin Care)&> 洗髮水(Hair)&> 沐浴露/香皂 (Skin Cleansing) &> 食品 (Foods)所以要想賺更多的錢,自然要把食品業務比例變小,該賣的賣(荷美爾7億美元購入聯合利華四季寶花生醬業務),該買的買(參見題主的新聞)。
以上。對聯合利華最大的印象就是,各大超市均有銷售。 聯合利華所擁有的牌子,如清揚,多芬等等等。都是很多常年網購的人,不太喜歡的,超市熱銷商品。(ps:我就是=_=,洗髮水:清揚男士→施巴,沐浴露:力士→所望,牙膏也是。)
聯合利華最厲害的,我覺得還是在渠道上,各種牌子,佔領超市各個角落。櫃檯上咋看牌子好多,其實基本上都是聯合利華vs寶潔←_←
而這些商品一旦放到網上賣,比如某東又199-100,利潤真心不高。聯合利華最主場的超市,個人護膚這一塊,十分薄弱。薄弱到,超市都愛放在最下邊貨架。 總結,發力個人護理很正常,日化商品,利潤一般,個人護理,對聯合利華來說相對薄弱,增長空間巨大。高端牌子知名度不夠,有沒有我也不知道=_=。好處:說不定哪天REN就出現在超市裡了,媽媽再也不用海淘啦~對比一下,兩家巨頭,現在旗下品牌~寶潔在個護上(剃鬚刀吉列,吉列這個牌子,還能發展點洗面奶,保濕乳之類的。高端點還有博朗,電動牙刷歐樂b),聯合明顯很需要⊙﹏⊙推薦閱讀:
※為什麼許多人想進入管理諮詢行業?目前為止你所接觸到的上述行業中人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怎樣看待《金融時報》報道中國禁止國企與美資諮詢公司合作的傳聞?
※關於諮詢和諮詢行業,有哪些好書值得推薦?
※管理 10 人与管理 100 人、1000 个人时有什么区别?
※諮詢公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