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滴滴國際化再探路 收購巴西最大打車軟體公司?

原文:滴滴國際化再探路 收購巴西最大打車軟體公司


交通行業吃香,全球都知道

不過看滴滴uber lyft grab競爭投入如此慘烈,世界各國的資本都不敢輕易投到各地的新興對手中,怕一不小心被巨頭擠死還撈不著被收購的溢價

當前滴滴uber全球兩巨頭背後都是孫大俠和一幫投資界大佬甚至國家隊站台,與其等你進入其他國家去競爭到勝利,幹嘛不花錢直接買過來,把在中國美國的成功經驗直接複製過去,快速獲取市場

更別說獲得的市場除了交通,還有支付,物流等等多個最重要的市場領域

所以推測,收購99隻是一個試探,只要滴滴有這樣的信心和團隊支持,很快就會把ola grab甚至lyft之流拿下,最終和uber分享天下



謝邀。

問得太寬泛,從哪個角度評價?

滴滴海外收購的主要原因,無非是這幾種可能:

1. 全球化戰略驅動,增強市場控制力,併購能快速解決產業擴張的競爭成本問題。

2. 看多被收購公司的潛力,獲得低價資產。

3. 長期競爭策略,布局南美,搶佔發展潛力大,政策規製成本低的市場。

4. 協同效應,通過延伸海外市場,滴滴背後的投資人還可以順便擴展一下移動支付業務。

5. 作為共享經濟風口浪尖的獨角獸,需要擴大觸角,給投資人美好願景。

至於值不值的,看從什麼角度了,有時候短期不賺錢,甚至賬面虧損,只要達到目的也是值得的,畢竟,互聯網經濟,講故事比較重要。


瀉藥,只想吐槽一句,知乎的匹配做得太差了吧,本人完全沒關注或了解過這個問題


瀉藥,但是問什麼邀請我?我一個理工男我能說什麼?我也不懂啊。


幹掉搖搖,拼掉大黃蜂,靠10億營銷補貼大戰快的,收購優步中國,滴滴出行締造一個又一個傳奇,短短5年就成長為估值超過3300億的龐然大物,而它的創始人卻是一個剛滿34歲的年輕人,他的名字叫程維。

第一次創業,就把蘋果、BAT等國內外IT巨頭一網打盡,更是吸引到中投、中金、中信、軟銀、鼎輝、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30多家風投機構,大夥好奇程維到底有什麼魅力?

本是一隻平凡的小小鳥

其實,2011年之前,1983年出生的程維可以用「落魄」兩個字來形容。高考前夕突發高燒,結果考數學時漏掉最後一頁的2道大題,最後只能去了北京一所化工大學的行政管理專業就讀。

大四本想找一個單位實習,卻被櫻花西街一位40歲的大姐拉去聽保險講座,一時衝動就交了800元押金,然後開始賣保險。

小區掃樓,大街擺攤,地鐵搭訕,程維什麼招都想盡了,可一份保險也沒賣出去。最後,程維決定找老師殺熟,卻遭到輔導員一頓奚落,「來晚了,我們家的狗都買了保險。」

等正式找工作時,他又被騙了。當時上海一家醫療集團發來面試通知,職位是總經理助理。等程維到了上海,卻發現所謂的醫療集團就是一家足療店,老闆、燒鍋爐以及他一共3個男的,其餘的20多個都是女孩子。

此後,程維前前後後找了七、八份工作,但不是拖著不發工資,就是剛要發薪水,老闆就找個理由把他開了。

蛻變,蛻變,再蛻變

第一次蛻變發生在杭州。其實一個大學生工作找成那樣,估計很多人也就認命了,然後就是破罐子破摔。

但是,程維不這麼想,「跟著蜜蜂找花朵,跟著蒼蠅找廁所,主要是沒有跟對老大。」2007年,哪個老大霞光萬丈?顯然是已經露出巨星像的馬雲,於是程維決定去杭州碰碰運氣。

在所投簡歷石沉大海後,程維最後決定毛遂自薦,他通過七拐八拐的關係,找到阿里的一位人力資源總監。

恰巧當時阿里高速擴張,地推隊伍極度缺人,那位總監一看程維是正兒八經本科,順水推舟讓他到上海做銷售,底薪1500元。

第二次蛻變發生在上海。當時,阿里主推的是一款叫「出口通」的產品,如何才能開胡呢?程維想到了自己的專業,他把目標鎖定崑山那些做化工的小貿易公司身上。

雖然程維大學沒學什麼東西,但是怎麼著也在化工大學待了4年,糊弄那些小老闆還是綽綽有餘的。三句話談下去,絕大多數老闆覺得程維相當專業,程維和他的「出口通」就在崑山一帶打開了市場。

有一次,馬雲去上海參加公司的半年度會議,需要一位主持人,程維又一次毛遂自薦。

當時,他那蹩腳的江西普通話還派上了用場,雖然把一位互聯網協會的宋女士報成宋先生,大夥總體反響還不錯,程維慢慢就成了上海分公司的固定主持人。

不知道是產品賣得好,還是主持搞得不錯,第二年程維就成了一個小領導,手底下有7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此後不到一年時間,程維的小團隊就從阿里幾百號團隊中脫穎而出,排進了全國前10強。

第三次蛻變是在北京。2009年,程維被派往北京分區,頂頭上司正是王剛,脾氣、性格相投,兩人就此對上了眼。

此後,程維一路猛打猛衝,王剛就一路使勁提拔。8年時間內,程維先後成為阿里B2B最年輕的部門主管,最年輕的區域經理,直到2010年晉陞為支付寶B2C事業部的副總經理。

高人指點,貴人相助,大神加盟

遇到的第一位高人就是王剛。王剛對程維不只是知遇之恩,提拔了程維,更主要的是扮演創業導師以及金主的角色。2012年6月,程維想要成立小桔科技,主做智能打車軟體,王剛既出謀又劃策,最初的70萬啟動資金也是他提供的。

後來,程維賬上的資金用完了,又是王剛挺身而出,「這是我孵化的第一個項目,寧可不投其他公司,也會扛下去。」果斷又給了程維幾十萬資金。

正是王剛的那100多萬早期投資,幫助程維度過寒冬,一直等到了金沙江創投朱嘯虎的A輪融資。當然,王剛的那100萬,現在可就價值連城了,少說也是100個億。

遇到的第一位高人是馬化騰。要說小馬哥有眼光,就在2012年滴滴成立後不到半年,他就發現了滴滴。

當然,小馬哥很有談判技巧,知道程維曾是阿里的員工,拿騰訊的錢有心理障礙。所以,他直接繞開讓騰訊投資部一把手,親自出馬,並在2013年北京兩會期間專門請程維吃飯。

你想啊,馬化騰是什麼人物?什麼身價?當時滴滴一天才一兩千單,撐起量也就10萬元的流水,與騰訊哪裡在一個頻道上。

但是,人家小馬哥就肯放下身段,單獨請程維吃飯。而且,馬化騰還大氣地答應了程維的所有條件,包括不干涉公司業務的獨立發展和不謀求控制權。所以,那頓飯之後的不久,滴滴就獲得了騰訊的1500萬美元投資,程維也多了一位大哥馬化騰。

日後,在馬化騰的主導下,滴滴於2014年完成C輪1億美元的融資。也正是那筆融資,增強了程維與快的打營銷「補貼」大戰的底氣。而且,馬化騰還一手促成了微信與滴滴之間的戰略合作。

在微信巨大流量的帶動下,到2014年3月,滴滴用戶已經超過1個億,日均單超過500萬單,滴滴一躍成為移動互聯網最大日均訂單交易平台。

遇到的第一個大神是柳青。本來柳青是代表高盛想要入股滴滴,沒有想到,程維挺強勢,雙方就滴滴的估值一直談不攏。

到了2014年6月,在上地五街一家湘菜館,兩人又談了一個半小時,估值還是談不攏,柳青很生氣,「我不走了,沒有辦法向老闆交差。」

柳青說的是氣話,程維卻當了真,聽說柳青年薪400萬美元時當即表態,「滴滴的一半工資是你的,剩下的才是我們大家的工資。」沒有想到一個星期後,等程維從西藏回來,就收到柳青的簡訊,「決定了,上路吧。」

你想,柳青是誰?北大才女,柳老闆的女兒,高盛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那人脈,那資源,那視野,怎是草根出身的程維能比?

所以,6個月之後的2014年12月9日,柳青就帶來好消息,「由淡馬錫、騰訊和DST主投,融資超過7億美元,」該數字也創出了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融資新紀錄。

在滴滴與快的搞了一年的燒錢大戰,有意合併之時,又是柳青出面,三下五除二就搞定股權置換方案。於是,2015年2月14日,我國最大的兩家打車軟體公司採用完全換股的方式合併成滴滴出行,實現了「情人節計劃」。

事實上,除了柳青外,程維身後集結了一支超豪華的管理團隊。張博,首席技術官,前百度資深員工,「上天派來的天使;」李建華,首席發展官,體制內前司局級幹部。朱景士,戰略副總裁,兩個月就搞定了7億美元的融資。

血戰鋼鋸嶺

有了錢,有了人,程維自然跨步格外高遠。從2013年秋季開始,他先後發起4個回合的營銷攻勢,每一次都堪稱經典。

第一個回合是用巧勁幹掉搖搖。當時,程維堅持四不做,「不做黑車、不做加價、不做賬戶、不做硬體,」目的就一個,迅速佔領市場。

但是搖搖已經A輪融了320萬美元,而滴滴的天使輪就70萬人民幣,所以,程維決定智取。對方在廣播上花30多萬做了一個廣告,程維就花幾千塊錢,緊接著廣告後面做一個「撥打某某電話可以安裝滴滴打車軟體」的廣告。

司機師傅根本分得清哪個是哪個,尤其是滴滴安裝電話全是8,好記,結果幾個月下來,滴滴打車軟體安裝量直線上升。

後來搖搖放大招,跟一家機場第三方公司簽了排他協議,把控了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每天的計程車吞吐量超過兩萬,相當於北京其他聚集點車輛數量加一起的總和。」

怎麼辦?程維的一招就是農村包圍城市,他帶著地推人員連夜蹲守在四惠、大屯等計程車司機扎堆的地方,挨個搞定,佔領了除首都機場T3航站樓以外的所有重要據點,目的就是讓T3航站樓成為孤島。

果然,等到機場管理部門接到投訴,取消搖搖那個推廣點後,搖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入口。

此後,程維推出滴滴順風車,一舉幹掉了估值達到10個億的微微拼車,包括曾經火爆一時的嘀嗒拼車、e代駕只有大幅裁員的份。

第二個回合是打巷戰剿滅大黃蜂。2013年上半年,大黃蜂異軍突起,他們以100多人的團隊,專攻上海一個城市,聯絡點就跟滴滴並排在一起,而且人員比滴滴的團隊更敬業,更認真。

王剛現場拍了一張照片發給程維,「上海可能要丟掉了,這座城市一旦丟掉,你就給了對手一個很好的融資理由,後患無窮啊。」程維斬釘截鐵回答,「給我一周時間!」

但是,程維腹背受敵,「二線城市是快的在拚命拉長戰線,一線城市遭遇大黃蜂逐步蠶食。」最後他決定暫時放棄二線,集中火力猛攻上海,「核心城市一個不能丟,必須把大黃蜂按住。」

於是,程維採取陣地攻堅戰,即大黃蜂打哪裡,滴滴就打哪裡,「它不打的地方滴滴也不打。」大黃蜂在虹橋火車站前花高價租下一攤位,程維也想辦法花4000塊在火車站廁所旁邊租一攤位,並特意叮囑地推,「一定要人出來的時候發傳單,人進去的時候傳單就沒了。」

同時,程維為上海市場單獨做預算,比如北京市場放500萬,上海市場加碼到3000萬。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幾個回合下來,滴滴就追平了大黃蜂,直到後來大黃蜂被快的併購。

第三個回合是靠資本拼掉快的。快的比滴滴還早出生了一個月,背靠阿里,實力非凡,但快的是程維繞不過去的坎,「只能贏不能輸。」

戰鬥從2014年1月10日開始打響。

程維本來準備用滴滴推廣微信支付,跟騰訊要800萬,可小馬哥直接就給了1500萬,程維很高興,他宣布從1月10日起,滴滴推出「乘客車費立減10元、司機立獎10元」的優惠政策。結果話音未落,半天功夫1500萬就燒沒了。

快的一看不行,馬上聯合支付寶,宣布1月20日推出「乘客車費返現10元,司機獎勵10元」的優惠政策,而且補貼的時間比滴滴還要長。

周末形勢迅速逆轉,滴滴的交易數據開始大幅下滑。

程維急了,在董事會上摔杯子,「兩周以後,快的數據將超越我們,」所有的董事都驚呆了。

等一個月後再反擊?市場份額可能變成7:3,而一旦這種局面出現,將會產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結果,最後的結果就是滴滴出局。

跟進補貼?所有投資人的錢,很快就會全部燒光。關鍵時候,馬老闆非常爽快答應滴滴董事會,「騰訊和滴滴各拿50%的補貼,」程維則當機宣布,「下周一重新補貼!」

本來是為了推廣,結果擦槍走火,兩個平台尤其拉開了一場補貼大戰,「快的補貼10塊,滴滴補貼11;滴滴補貼11,快的補貼12。」誰都不敢單方面宣布停止補貼,只能往裡燒錢。

最後還是馬化騰主意多,他給程維支了一招,「每單補貼隨機,10塊到20塊不等,」快的就無法跟進了。

但是,這邊補貼一投放,那邊訂單量就上漲了50倍,滴滴的40台伺服器受不了。「昨天北京訂單量漲了110%,」「華東區伺服器需要火速支援,」滴滴辦公區內,充滿了緊張的作戰氣氛。

程維連夜電話連線馬化騰,小馬哥立刻從騰訊調集了一支精銳技術部隊,一夜間準備了1000台伺服器。程維對張博說,「部隊給你調來了,山頭必須拿下。」

在中關村蘇州街的銀科大廈,張博和技術團隊連夜重寫服務端架構,7天7夜沒下樓,吃住全在辦公室。

當時的情況是,滴滴的伺服器掛了,用戶就會湧向快的,快的伺服器馬上掛了,用戶再涌回來,滴滴接著掛。「誰的伺服器先穩定下來,用戶就會沉澱。」程維給張博下了死命令。

與快的戰爭結束後,滴滴所有的工程師們渾身發臭,一位工程師的隱形眼鏡已經拿不下來,更有人出現幻覺,大喊一聲「地震了」,結果所有成員從銀科大廈十層轟轟轟跑下樓。

回頭看那場整整搞了一年的燒錢大戰,雙方共投入20多億。最後的結果是老大、老二一打仗,後來的40多個小弟全不見了。當然,一起火爆的還有騰訊和阿里的二維碼掃碼支付。

第四個回合是以速度擊垮優步。實際上優步很早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只不過發力是在2014年末。但是,其創始人特拉維斯找到程維,「是優步入股40%,還是被優步打敗?」程維毫不猶豫選擇開戰!

優步的殺手鐧是專車,那項服務在美國、歐洲推出2年多,大獲成功,而當時滴滴專車上線僅僅4個月,滴滴如何競爭?

最可怕的是,優步一擊即擊中滴滴的軟肋。2015年3月,優步宣布降價30%,訂單立馬蹭蹭呈幾何數上漲,數字的背後是半年就燒掉近15億美金。

那一年,特拉維斯特別重視中國,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待在上海。要知道在優步全球排名前五的城市中,中國佔據四席。

眼看優步就要彎道超車,程維急了。他火速調集市場、業務、PR、HR和財務,成立「狼圖騰」項目組,和Uber火拚。

與快的打的是「持久仗」,與優步打的是「閃電戰」,拼的是最有效的組織資源。每隔一個小時程維就會給項目組負責人陳汀發一條信息,「有空嗎?過來一下。」

那段時間,滴滴員工幾乎每天早上跑步進公司,「九點鐘早會,遲到一次罰200百,遲到三次就是500百。」有時候會在公司門口遇到程維,四、五個人一起猛跑。

2015年的那10個月,滴滴辦公室沒有超過一個禮拜是平靜的,不是競爭出狀況,就是價格戰出現問題,「來不及喘氣,天天都是高潮。」程維每天感覺坐在一輛飛速行駛的車上,「輪子都要飛出去了,但是還要踩油門,每天都驚心動魄。」

最終程維贏了!雖然Uber有錢,有百度的支持,但是程維的背後有騰訊,有阿里。在燒了幾十億美元後還沒能完全佔領中國市場,特拉維斯決定戰略性撤退。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全面收購優步中國。

2016年10月12日,蘋果入股滴滴10億美元。此時,程維背後一字排開BAT三大巨頭、蘋果及其他大財團。短短4年時間,程維就佔領了智能打車行業的制高點,估值達到了驚人的3300億。

四個回合下來,滴滴的會議室多了七八塊「西客站」、「C980」、「七天七夜」、「狼圖騰」的牌子,程維以這種獨特的方式,讓大夥記住滴滴曾經經歷的腥風血雨。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如今,程維是國內最年輕的獨角獸企業CEO,他橫跨騰訊、阿里,口袋裡有近40億美元現金,旗下有計程車、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巴士等十多條產品線,3億用戶,在中國400多個城市裡開展服務,司機超過1400萬,每天服務的訂單超過1300萬。

但相比王興、姚勁波等那些O2O大佬,程維仍然還堅持在一線戰鬥。因為交通部、市交委還時不時約談他,執法大隊、派出所隔陣子就上街扣車。以北京為例,首都機場、火車站、國貿、中關村都是專車司機口中的危險地帶。

在程維看來,滴滴的危機感遠遠不止這些,「我們生在血海狼窩裡面,出生在戰爭年代,就註定要面對殘酷的競爭,一刻不得停。」

和程維聊天,你會覺得他是一位50多歲的老男人,心理年齡遠超34歲。只有和團隊喝酒喝多的時候,你才會看到一個34歲年輕人該有的一面。

有些人喝酒是為了應酬,有些人喝酒是為了釋放壓力,而程維屬於後者。

喜歡我的可以加我微信號:

LEO(ID:COODOODTMT)


先來看看滴滴最近兩年的發展腳步,列舉幾個大額融資時間(以下據公開資料搜集獲得):

  • 2015年7月 中投、中國平安、阿里、騰訊等投資30億美元;
  • 2016年2-6月 分3次陸續獲得26億美元融資
  • 2016年6月 中國人壽、蘋果、螞蟻金服、騰訊、招行、軟銀投資45億美元
  • 2017年4月 獲融資55億美元
  • 2017年12月 獲融資超40億美元;

掐指一算,滴滴出行已經獲得超過200億美元的融資,但是你以為滴滴只是往裡收,不往外放嗎?那你就錯了,據《投資界》作者Jerry Charlotte的文章顯示,自2015年滴滴首次投資Grab至今滴滴已經和Lyft、 Ola、 Uber、 99 Taxis等地區移動出行平台搭建起跨境合作網路,觸達了北美、東南亞、南亞、南美1000多個城市超過60%的世界人口。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程維接受採訪就表示,對於滴滴來說2018年將是國際化的突破年。因此,題主提到的對巴西最大打車軟體公司的收購,或許只是滴滴在2018年打響的第一槍。接下來還會更多,要不然,獲得這麼多融資,用戶又沒幾個錢的補貼,錢怎麼用呢

大家要知道一點,在互聯網發展飛速的今天,用戶即流量、流量就是白花花的銀子,於滴滴公司層面,用戶越多,獲得變現的寬度就越大。於國家層面,當滴滴真的成為世界公共交通的翹楚,世界公民的用戶數據和出行數據都是一筆無可估量的瑰寶!

好了,說點對大家都靠譜的,滴滴啥時候能加大一下出行優惠力度?每次都只能有9.8折,哼,同意的點個贊!

***************

我是BAT總裁辦主任,歡迎關注,和你一起聊聊互聯網那些事兒~以前也回答過一些問題,有些也蠻多贊,感興趣的筒子戳下面

2017 年都有哪些「黑科技」讓你驚呼「還有這種操作」?www.zhihu.com圖標你有哪些最裝逼而且成功的神操作?www.zhihu.com圖標有哪些好 App 是你感覺相見恨晚的?www.zhihu.com圖標BAT總裁辦:這波廣告有啥特別,為何狂攬了一波好評? | 刷屏廣告文案系列zhuanlan.zhihu.com圖標


滴滴收購小藍單車,與 OFO 恩怨討論還在進行中,就爆出了 10 億美元收購巴西最大共享出行 startup 99 的新聞,第一感覺是,滴滴在融了 40 億美元後,這麼快就啟動了買買買模式,厲害!

其實,滴滴在 2017 年 1 月時候就曾經給 99 投資 1 億美元,布局南美共享出行市場。一年後繼續跟進全盤收購,這當然體現了滴滴對於全球共享出行市場的野心。按程維的說法,滴滴會持續加強對 AI 以及智能交通的投入,全球化發展則是滴滴的最高戰略方向。

在 17 年 12 月時候有新聞說,滴滴 2018 年國際化推進的下一步是墨西哥市場,當時覺得有些意外,遠方出擊不一定有進展呢。現在,看回過來看這個新聞,那就比較好理解了,滴滴宣布進軍墨西哥的時候,應該與 99 也溝通得差不多了,畢竟,墨西哥也屬於拉丁美洲的市場範圍。

需要注意的是,99 在南美市場並非一家獨大的狀態,EasyTaxi 和 Cabify 都是其強勁的競爭對手。但就我來看,99 有了滴滴久經中國市場錘鍊的經驗加持,起碼技術方面的支持肯定會超越對手一個量級。不談基礎設施支持的區別,簡單說一個例子,當年滴滴與 Uber 大戰最厲害時候,補貼也到了頂峰,那時候 Uber 在中國市場被羊毛黨薅得半殘,滴滴撐到最後,其強大技術團隊對反薅羊毛的處理是起到了不少作用。

共享出行市場屬於區域贏家通吃,現在滴滴坐擁中國和巴西兩個金磚市場,撼動世界的進程又前進了一步。如果將滴滴現在掌控的市場與之前結成反 Uber 聯盟的幾家共享出行公司(包括 Lyft、OLa 和 Grab 等)結合來看,理論上總體將能觸達到全球 60% 的人口,驚人的數字!

滴滴出行作為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翹楚之一,其業務推進速度一直是讓人震驚的快,期望滴滴能持續發展,給國內企業更多國際化推進的經驗和啟示。

(註:文中圖片來自 Google 搜索「滴滴出行」)


首先要在滴滴裡面派一個精銳部隊成立滴滴遠征軍,去到巴西、日韓、歐洲。

韓國的代駕還在半夜裡發卡片,巴西財政補貼公交不如中國那麼多、有很多黑公交,所以小巴業務會有前景,這都是程維當時用來說明要對走出去「有自信」的例子。

滴滴正在評估應該進軍哪些新的市場。如果滴滴覺得新市場里的企業實力不夠強大,滴滴就會直接進去參與競爭。

現在,滴滴選擇了用投資加上技術支持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巴西是第一站,接下來可能還有程維提到的日本、韓國、歐洲。


瀉藥..也是莫名被葯了..滴滴很早就開始海外市場了..換一個說法是針對海外國人的市場,國際租車之類的,收購國外打車公司一點都不奇怪..還有就是大企業的事,關我們小老闆姓什麼事情...好像說的收購了之後,國內打車會便宜一樣,資金都用於收購企業去了,最後還不是轉嫁到我們打車的金額上么..對於國內來說,百害無一利


這種問題其實一直在關注。因為在新加坡生活很多年了。基本不會回去 自然希望有多一些的中國元素進來

而新加坡本身也是個華人多的社會,是中國很好的海外拓展地點

和大家不一樣的事 大部分人還覺得中國實力一般般 還有待發展 但是在外人來說 中國已經是個龐然大物了。 從早期新加坡人說中國人有錢,到慢慢新加坡精英社會開售強調與中國的聯繫 到周邊生活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可以說中國發展到一定的階段 需要考慮走出來了

很多國內的人強調的是走出來的困難性,我想說的是 中國的強大性。

舉例來說,就拿性價比來說 國內55電視 我查了基本價格在3000 而同樣的 新加坡這邊最低5000, 海信同樣牌子的電視國內3000 新加坡賣4500。這樣大的價格差是強力的武器,足以打入佔領任何市場的。這點在我調研馬來西亞市場的時候 更發現馬來市場中國貨的流行程度讓人難以置信

貨到滴滴上, 我看到評論里說uber是個怪獸,有很多觸角。那麼中國公司怎麼在海外競爭

其實新加坡早有先例了,grabcar和滴滴一樣的公司 中國公司早就注資了 甚至淘寶還專門注資了電商lazada

至少在東南亞市場上,國外公司和中國公司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

單手實際效果來看,中國走出去的步伐還有待進步,已grab來說,他是個不容易有價格差的服務 是個比拼服務的行業,這個和電商lazada不一樣

grab的服務類型比uber多一些,補貼也比uber靈活很多,我遇到的司機 大多數人都說要當grab司機

但是實際使用中,我已經逐步放棄了grabcar,因為不知道grab是本地華人的特點 還是受了中國注資的影響 很有中國公司的特性 既偏向商家 而不是消費者

舉例來說

grab的價格是不包括快速路收費的,而且是事後收費 這個很恐怖 大多人在看到第二個賬單時候 都在回想原因 而且懼怕多收

這點uber就做的很好 明碼標價 收一次

而且uber的客戶服務很好

我發現很多人和我的感受一樣 慢慢的轉向uber

海外用戶在對價格敏感的時候 也對服務質量有要求 這點是中國公司走出去要注意的, 很對中國式技巧在國外使用 要特別慎重

而在派出人員中,大部分是激進性 對這點考慮不夠 長期規劃性不夠

這點在tcl空調在新加坡的擴展為例 當年tcl進來時 已低價為特色 但是幾年也沒發展起來 就是售後服務的幾件事 把品牌搞砸了 到現在也是起不來

另外 海外國家的政策 這點還沒真幾家公司注意研究 這點我就不多提了

考慮到諸多因素後 你會發現中國公司走出來沒那麼難, 也沒那麼輕鬆 本質上還是還是在探索

對了 就拿微信來說,我現在中國公司新加坡分部 我中國來的同事無比推薦,然後我就拿出密碼遺忘的微信 說來 利用好友功能來幫我更改密碼

這件事前後一個月 第一次已他失敗結束 第二次我強烈要求 他終於搞定了。然後他給出評論, 微信對海外用戶不友好

你們想不到吧 大家都覺得非常好的微信在海外,大家建甌覺得沒啥特色 而且特煩


1、廣積糧,高築牆。是一種橫向布局。

2、滴滴的共享單車,更好的進入巴西。

3、資金的科學利用


瀉藥。。。

我覺得挺有意思的,程維說「走出國門競爭」,要和uber競爭,但是我問的是

1. 為什麼要和uber競爭?(市場飽和了嗎?)

2. 為什麼要走出國門?(國外能更好賺錢?)

3. 投資人是否希望自己的錢被用到了海外去?(更多的風險會有更多的收益嗎?)

我個人覺得,作為融了那麼多錢的一個公司,作為一個到不知道第幾輪的公司,收入增長是一方面,但是利潤的壓力應該越來越大,畢竟投資人都要退出啊。。。估值到了這個地步,二級市場會有人接盤嗎?下一輪會有人接盤嗎?

要是問我的話,我更希望做那個巴西被收購的公司的投資人。。。


除了想賺錢,還能怎麼評價?


滴滴不得不去海外了

早在2017年1月,滴滴就與99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滴滴投資99後數周,Uber就宣布在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建立一個支持中心,並計劃投資約6200萬美元,創造約2000個就業機會。

今天滴滴也購買了中國的一家單車共享創業公司Bluegogo,它還投資了另一家單車共享公司Ofo。

參與海外競爭,滴滴要學的還有很多。

我反正不用滴滴。


瀉藥,據巴西財經媒體Valor報道,滴滴2017年1月已向99公司投資了1億美元。本次滴滴再投資6億美元從99的投資者手中收購了該公司100%股權。這些投資者包括Riverwood Capital、 Monashees、高通風投、老虎環球和軟銀等。此外,滴滴出行還將額外向99投資3億美元,用以進行在當地的業務擴張。一直在進步做大,趨勢,深入背後的邏輯,恕我愚鈍!!!功力不夠,現在看不清。


瀉邀,巴西能賺錢?

滴滴就是壟斷了國內市場,錢沒處燒了,仗著用戶基數大,司機用戶兩頭坑錢。

但是滴滴牛啊,融資40億,我就是吊,就是有錢,就要拿下南美市場,講真這一點意思都沒有就是噱頭。


國內滴滴是老大了,這一點毋庸置疑,人往高處走,滴滴下一步的目標是要做國際巨頭了。疊加國內也有一些政策性的問題,比如北京網約車新政中的京人京牌,外加排量和軸距的要求,直接導致司機數量減少,真嚴格按政策來的話,只能定位為高端出行。這些都勢必導致滴滴眼光朝向國外。

互聯網+出行才剛剛開始,生活水平要提高,企業要發展,外加全球化的持續推進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滴滴布局國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開始是哪個國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往國外發展,阿里巴巴、小米、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都在往前走。中國的已經進入存量用戶爭奪的時代,國外其他發展中國家還有些處於蠻荒階段,比如巴西、南非、印尼、印度等國家,人口眾多,經濟欠發達,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正迅速普及,把中國的技術、經驗以及運營能力直接複製過去,或許大有可為。


謝邀~

眾所周知國際化是滴滴的核心發展戰略。

收購優步中國的業務後,滴滴在國際出行的業務上投資了許多初創出行公司,而他們大多都是Uber在各國的競爭對手,其中就包括美國Lyft(雖然在17年12月被趕出了出去)、新加坡Grab(已投資)、中東Careem(已投資)等。

滴滴社交圖譜

註:社交圖譜,商業社交圖譜基於投資、任職、專利、招投標、涉訴關係以一個查詢主體為核心向外層層擴散形成的一個網路關係圖,更全面的結合股權、科技、商貿、違規等細粒度行為信息,直觀立體展現企業關聯。

滴滴發展戰略圖

註:戰略發展,以查詢企業為研究目標,以「信任圈」的展現形式將目標的對外投資企業從股權上加以區分,探尋其全資、控股、合營、參股的股權結構及發展戰略,從而理解競爭對手和行業企業的真實戰略,發現投資行業結構、區域結構、風險結構、年齡結構等。

收購巴西本地最大共享出行企業99,同美國Uber在拉美市場展開了角逐。目前,滴滴已陸續投資了印度打車服務商 Ola、新加坡Grab,歐洲非洲打車服務供應商Taxify以及中東北非地區最大的移動出行網路平台Careem,再加上此次投資巴西99,其在國際化業務布局基本完成,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對美國Uber絞殺優勢,從而在最新風投估值上超過Uber,可以說,滴滴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共享出行公司。

部分信息源於網路,僅代表小編個人觀點。


滴滴的擴張,一直伴隨著收購,比如快的、優步中國。但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決不只是簡單的合併,況且這樣的合併之路能否延續下去,同樣是個疑問,世界500強不在大,而在精。


1.有錢不出海 留著RMB睡覺嘛?

2.商業公司走商業道路

3.中國企業走出去,我都點贊。


其實這個消息是我同學應聘滴滴巴西市場職位我才知道這個消息。去過巴西,計程車市場還是很有潛力的,期望下次去的時候,打車費能便宜一點兒,哈哈


滴滴的國際化目光來的比以往的公司更容易些

畢竟打車時代開始一個小桔科技的名字還是太泯然眾人,但是一不小心的幸運讓騰訊物色成為打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個代言人的身份讓滴滴融資額節節攀升,滴滴手頭也有了更充足的資金,這是基礎

一統江湖後的滴滴不可謂不風光,估值都500億美元級別,比美團,攜程,等加起來的市值都要多吧,如何支撐高估值,不止來自於自己的盈利能力,還有就是一直吹噓的體系,或者說生態。所以急於擴張,首選當然是自己的打車領域。

滴滴很焦慮吧,快速成長的小巨人,需要體現自己的存在或者說力量,不甘心只成為某些集團的打手,畢竟它覺得自己已經是巨頭了。

然後就是社會大環境,一個圍起來的池塘都能養成五百億的估值的滴滴,何況進去小河進去大江呢?

最後期待滴滴能有更合理的價格(打車方面)


美帝軟體公司UBER在世界各地遇到的政策性、技術性、現實性問題,滴滴也必然會遇到。作為出國收購表現一直處於下流的中國企業,路還很長。從市場經濟、企業工會、傳統運輸行業反彈等等,在國內政治規則下還可以湊合玩一玩,出國就算了。


謝謝。對這方面沒什麼見解。抱歉。


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已經開始在有些方面走到世界前列了,滴滴即是一例。

在國內的市場已經穩固後,自然會想到向外擴張,其中有市場本身的原因,也有資本的推動。

在不斷攻城略地中,價值也隨之提升,當然,品牌的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


個人看法:

滴滴投資國外打車平台舉措並沒有把滴滴的品牌做出去,而僅僅借用其融資來的強大資金來投資國外相關平台而已。雖然這樣在國外的打車平台佔有股份,並且嘗到蛋糕。但是也只能說是滴滴的國際投資之路吧,不能說是他的國際拓展之路。


謝邀。

想先問一個問題,滴滴國際化是不是意味著滴滴將收購各國的打車軟體平台?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問題來了,淘寶(不談阿里巴巴,只說其淘寶業務)國際化是不是收購各國購物平台?美團國際化是不是收購各國本地服務平台?各城市的外貿公司都有出口國外各種貨物,有實打實的國產精品,也有包裝國外品牌的仿A貨,甚至也有假貨,能不能說這些企業都是國際化企業?

國際化與收購併無必然聯繫,甚至都沒有直接聯繫。所以這裡大家要理解的是,國際化是一種高度,不是廣度。至於滴滴自稱的國際化,只不過是博取資本的一笑和自我宣傳包裝而已。但滴滴能去做出收購決定,則從這一點上能看出從資本意義上的價值或者業務擴張能力上的二選一對滴滴的發展所能夠提供不小利益,至於是不是滴滴國際化的一步棋,本人並不這麼認為。

另外吐槽一點,滴滴的一些收購行為其實並不能理解,比如聽說滴滴收購了小藍單車,小藍單車就押金退還問題做出解釋:99元押金將作為滴滴抵用券返還,不願意的用戶可以繼續等,具體另行通知(當然原話不是這樣,本人只表達大致意思)。

哎呀我想替大家慶幸,幸虧小藍單車沒有被速食麵企業收購,不然兌換的就是一堆速食麵在家裡。

另外關於共享單車的問題我也不想過多解釋,詳情查閱本人原來對共享經濟問題的回答。


謝邀,實在是不了解這個事情。


這不是滴滴的第一次收購,也不會是滴滴的最後一次收購,滴滴在國內已經一騎絕塵,在行業里,拿著望眼鏡都找不到對手,隨著本土公司的國際化進程,滴滴勢必要與uber有一戰,如阿里巴巴與亞馬遜,騰訊和facebook,不誇張的講,當今互聯網,是中美公司的天下!


挺好的,賺外國人的錢補貼給國人打車,不知可行否?也有可能賺國人的錢補貼給外國人打車。欲要取之,必先與之。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資本究竟給社會帶來了哪些變化。既然題主問到滴滴、Uber,就這兩個企業說說我的看法。

互聯網公司,數據、流量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而這些東西,來源於企業技術團隊打造的整個供應鏈服務體系,想要完成技術層面的創新,對小企業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個行業已經被幾個巨頭瓜分、並牢牢控制住全球用戶數據。國內有領跑的BAT、國外有亞馬遜、谷歌、Facebook等,全球所有的用戶數據,都在這些企業的手中,並繼續開枝散葉。

現在的互聯網企業發展也就出現了一個怪圈,技術創新做不到,咱們就做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來細分市場,以此吸引用戶,當用戶數據達到一定規模後,再被某些巨頭收購。

以打車軟體為例,該商業模式最早的市場非常混亂。僅國內就有十來個IP,滴滴、神州、麒麟、曹操、易到等,若資本不流入市場,某些小IP企業會在用戶體驗、UI界面、司機資質審核、落實實名制、進一步完善我國個人徵信系統等方面對商業模式進行再優化,以滿足市場及用戶需要,幫助解決更多的社會問題。但隨著資本進入市場,大企業窮盡一切手段去吸引司機入駐、吸引用戶使用,使得車越來越多,數據流量越來越多。小IP企業根本無法抗洪這種鋼鐵洪流,最終被淘汰出局。市場走到最後變成只有1、2家企業分庭抗禮的狀態,這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一種表現。2017年中國專車行業市場競爭格局非常明晰,可以說滴滴是一家獨大,拿下了92.5%的市場份額,而易到、神州專車等其他出行平台,總共佔比才不到10%。1月8日下午,滴滴出行公布了2017年的數據。在2017年,滴滴已為全國400多個城市,共計4.5億用戶提供了超過74.3億次的移動出行服務。簡單算筆帳,這相當於中國十幾億人口,平均每人使用滴滴打過5次車。如此龐大的流量,滴滴應該是賺了個盆滿缽滿,那用戶是怎麼想的呢?

由於所佔據的市場份額過大,消耗的成本上漲,資本需要進行迴流,提煉其商業價值反而變得不再重要。反觀最初的市場,群雄並起、逐鹿中原,行業生機勃勃,充滿了活力與競爭性。創新驅動發展和資本投資洗盤,孰強孰弱一目了然。那些小IP企業它們做錯了什麼嗎?沒有,它們都是時代的寵兒,可惜由於天不遂人願,遺憾成為了市場的棄兒。滴滴收購巴西最大的打車軟體公司,只能說明資本的觸角真是無處不在,誰還跟你談創新和用戶體驗,我有錢就把你買了,我撒幣我願意。


1、拿了投資,怎麼的也需要自己分一點吧,不拿出去投資,怎麼走到自己口袋?

2、一個平台由自己的天花板,突破這個天花板,也許增加戰場比較方便。

3、學賈躍亭製造可持續性的可能性點。


國際化是必然,小黃車已經在國外活捉


骯髒


互聯網全球化開啟了一個電子商業的全球化,滴滴只是其中一個代表


謝邀;

1.滴滴剛獲得超過40億美金的支持,融進來的錢要花出去才有價值,怎麼花,要麼補貼擴大市場,要麼開啟買買買模式,併購其他的競爭對手,擴大市場份額;

2.為什麼是巴西?人口多,基數大,移動出行和移動支付領域前景開闊,未來可估計價值大;

3.籌備上市的砝碼,全球化視野的公司容易獲得價值最大化;

4.和Uber競爭,已經到了一城一池一國的程度,很有可能明年就要見分曉;

5.收購頭部企業,容易形成競爭壁壘,和其他的互聯網領域一樣,出行領域也將是一家獨大;


國際化不是探路,國際化是一個增量市場,國內用戶2年後飽和,,如何提高增長率?要麼下層到縣城,要麼進軍國外。


謝邀!不知為何邀到我,然鵝我也不知道怎麼評價,沒有關注相關資料。感謝樓上各位大神的回答!


拿了投資人的錢 還是要搞出些大新聞的


中國互聯網企業國際化…的問題在於,文化和政府。別以為國外互聯網企業在中國是因為牆才發展不起來的,那是國外的那些互聯網企業來華後直接水土不服造成的。而反觀中國互聯網企業要想進去國外市場,那你不收購幾家公司你連資格都沒有


我理解的收購之路,更多的是在占坑,再一個就是用來和UBER抗衡的另一步棋,UBER在國內並沒有起來,就是因為滴滴對國內的交互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這類直接對話消費者的APP最重要的就是交互,你做了一個不符合文化習慣的交互產品想要發芽真的很難。

這樣看的話,收購是最快捷的,在服務端給消費端做支撐,這點對於滴滴這個體量的公司來說非常小意思了,而對於文化的理解方面,你就算是重新成立一下公司都僱傭當地人,估計都很難做到像原產地APP那樣用著順手。

國際化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讓滴滴有機會讓自己的增長率保持一定的水平,國內面臨的諸多政策方面的不確定性,讓滴滴對海外擴張有著更強烈的願望,要是國內的發展沒有那麼多阻滯的話,外擴的節奏應該會更穩定的,探索模式,畢竟滴滴也是希望能有公司提前教育好當地的用戶,這樣自己介入的時候,只需要搶用戶就好了。

再一個,算一下自己搶市場的推廣成本,和收購一家公司的成本,財務上嗎稍微算一下就清楚了,買合適就買,搶合適就搶。反正得先佔坑。說白了就是有錢沒處花,好痛苦啊,趕緊花錢布局啊,要把兩點多線的部分至少80%控制在我的勢力範圍內。

最近收購小藍車也是這個道理,所有目的都是要控制用戶的出行,掌握用戶的出行節奏。在出行的每一個點上都進行控制,然後通過大數據,AI智能,還有未來滴滴肯定會布控的自動駕駛,來完全掌握你的出行。

總之,如無意外,滴滴走向正常的情況下,你出門以後就逃不出他們的手掌心了(你在屋子裡面還沒點下單的時候人家手指尖就已經觸碰到你了。小樣,別跑,先讓我算計算計你)


滴滴全球化重要一步


謝知乎邀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叱吒世界的Uber在中國的退出。國情不同,本地化一定是最先考慮的核心問題,要看滴滴在巴西會有怎麼樣的運作。另外我覺得還取決於巴西移動互聯網的發展。WeChat如果能做到WhatsApp的份額,也許能給滴滴一個大的助力。


謝邀,我覺得這就是個資本擴張行為,國際化本身就是因為發現了商機~


沒啥好評價的,國內打車已經遇到了瓶頸,而且又剛拿了錢,沒地方花,就去國外先搞點業績給資本看看,最近大環境也特別流行布局海外。


國外投資,和我們有關係嗎? 有幾個人會去巴西。

單純投資來說,先把國內搞盈利了,名片式擴張,為的是保持增長,保持企業活力吧。

其次,滴滴的機會會在未來5年,而非現在。

人工智慧,自動駕駛,共享汽車等等領域才需要國際化,才需要大數據和人群畫像。


瀉藥,但是問什麼邀請我?我想說的是美團打車什麼時候能成長起來


謝邀,雖然我已經不記得是誰邀的了。。對這方面內容也不了解。

我是覺得,很簡單,因為有錢賺,所以就有資本投入,有市場競爭。


我只想知道滴滴到底給中國打車市場帶來了什麼,在我看來倒是給移動支付幫了不少忙,你還有叫滴滴的習慣嗎?


謝邀!

沒化妝過的問題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

再次感謝!揮揮づづ~~~


滴滴還沒有看到共享出行的未來。我想在是美團為什麼要殺入共享出行的原因。


馬克龍:順其自然好過人海戰術


謝邀。

2012滴滴出行成立,到目前為止,拿到的融資金額差不多200億美刀。

這次收購99,其實也沒什麼令人驚訝的,包括Uber、ofo這些共享出行公司早就已經被投資,風嘯塵上的小藍車也已經和滴滴簽署了收購協議。

滴滴早期收購了優步中國,把國內的打車業務緊握手中,而自此開始,和Uber的競爭已經不局限國內了,而探路國際,是滴滴早就要下的一步棋。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投資的很多都是Uber在全球各地的競爭對手,美國的Lyft,新加坡的Grab,中東的Careem等。

能明顯看到效果的是對美國Lyft的投資,兩年左右的時間裡,Lyft得到了一個迅猛發展,幾乎獲得了美國三分之一的市場。

你說再強大的敵人,也耐不住你這多金又多量的車輪同步戰法吧?

滴滴這樣的國際化方式其實非常聰明,國際化道路的布局上無非兩個方式,一個就是依靠自身,不斷入駐海外平台,另一種就是直接通過與海外平台合作。

無論從哪一點來說,直接與當地平台進行合作,在時間成本和所受阻力上都是較少的。

但是截至看到新聞的時候,Uber貌似已經開始採取了反擊措施,宣布在巴西聖保羅建立一個支持中心,投資約6200萬美元,為當地創造2000個就業機會。

在國際化道路上,Uber確實走的比滴滴早,但如今滴滴的加速模式,勢必對Uber形成新的一輪挑戰和衝擊。

作為一個經常坐車的人來說,我倒是希望兩者的競爭時間能長一些,畢竟只要一方獨大,受罪的就是司機和乘客。我可是眼看著滴滴的服務越做越差了。


沒有去過巴西,不知道巴西的交通狀況,沒有資格來回答。

就我的理解來說,這僅僅就是一次資本的運作。


忍不住想來回答,畢竟滴滴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任何時候都能讓人想要表達,滴滴的發展故事人盡皆知:王剛風投、小馬哥入局、『嘀嘀』改名『滴滴』、擊退大黃蜂、柳青入局、合併快的、收購優步中國、不停融資。滴滴的發展史,像是一股從萬軍中突圍的力量,時刻保持戰鬥力,一刻也不停歇。截止目前,滴滴手握900億左右現金,國內市場有了短暫安寧(美團打車這股星星之火估計最近有打擾到滴滴),雖然在16年收購優步中國後,滴滴的國內市場暫時穩住,但滴滴的野心遠不於此,從15年開始,滴滴早已在海外開始布局,早期以美國、東南亞為主,如下圖:

至於說收購巴西最大打車軟體公司這事怎麼評價,我覺的簡單舉例就是,小張在北京開個小餐館發現盈利了,有錢了又希望賺更多錢,便想著能不能去別的城市把自己的模式再複製一套,這樣就可以更快的賺錢了。畢竟出行這件事在全球範圍內都一樣,哪個國家都有計程車,Uber也好,滴滴也罷,乾的就是打劫計程車公司的活,有錢了就先燒錢培養用戶習慣,等到市場穩定了再來薅司機和客戶的羊毛。收購99taxis,也就是小張去上海開家連鎖店的事,至於上海市場是不是能夠順利盈利,最後結果會怎麼樣,這就是各方面因素的綜合結果了,估計pest分析,再加上3年時間就有結果了。


謝邀。


瀉藥,我可以給你講一個笑話,這種未關注的問題就作不了答了


瀉藥,巴西最大的打車軟體是uber。

這年頭,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新聞全是玩文字遊戲的,一個都不要信。


滴滴在不可能靠自營在國外把出行生態鏈做好,收購本地公司 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滴滴沒有花多少錢,很便宜。


Google除了做搜索,還做無人駕駛和醫療科研,但滴滴除了做打車,你覺得目前階段會做別的嗎?所以,壯大並一個產業鏈的全球複製是必要的,儘管利潤薄或沒有利潤,也是可行的,當然在國外,收購比自己干成本要低且容易成功。等滴滴的利潤足夠強大了,也許會放衛星,但現在不行,做產業鏈拓展仍然是重中之重,沒得法啊!


瀉藥,對於滴滴的戰略不是很懂,我只能簡單寫一些自己的理解,如果有誤還請海涵。

滴滴收購巴西打車軟體公司,從表面上看是做國際化推進,可能是在融資後迫於對投資者有個交代做出的無奈之舉。

打車軟體市場本身並沒有很高的技術門檻,更多的是市場運營,滴滴想在融資後市場規模有更進一步的提高,在國內前有傳統計程車市場,後有美團、摩拜等後進的競爭擠壓,想短期提升市場佔有率已經很難了,如果再打燒錢戰恐怕剛融的也撐不了多久,而且幾家後進也是不差錢的主。

國內競爭難,那走出國門無疑是一個好方法,就如當年uber一樣,在美國很難提升市場規模後,選擇了國際化。然而uber也給了滴滴一個失敗的例子,就是自己在國外獨立運營很可能被當地政府以及資本聯合絞殺,於是滴滴選擇了收購。

為什麼我說是迫於無奈呢,原因是巴西的經濟狀況從11年後就開始走下坡路,這幾年更是國內經濟指標暴跌,以一個衰退市場為起點做國際化探路,不能說是一個好的開局。


謝邀,滴滴壟斷國內市場以來,吃香越來越難看。以北京為例,普通快車價格超過計程車,而且打車更難了。個人並不看好未來滴滴在國內的發展,所以只能國際化了。

P.S.美團打車來了...


推薦閱讀:

滴滴打車融資 7 億美元會讓國內打車市場重新洗牌嗎?
摩拜單車和ofo等在海外市場會成功嗎?
對外地牌照快車專車的封殺,是否會導致黑車回暖,監管反而更難?
馬云為什麼此刻拋出打車軟體「應該坐下來喝杯茶」的建議?

TAG:優步Uber | 滴滴出行 | 出行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