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里的長鏡頭?

影片中多處用到長鏡頭 我覺得很贊


馮褲子的基本功不紮實,之前好像拍一聲嘆息吧,還有直接跳軸的。

有同學說有失焦問題,這可能跟手持攝影有關係吧,好像不是每個鏡頭都用了斯坦尼康,而且這種反映運動的,我覺得他應該沒有刻意強求,順其自然吧。

戰爭場面貴在一氣呵成,而且上天入地,後面花絮我還是多想看看的,本來可以剪輯的,非要一鏡到底,這也算追求吧,有追求,我就認。質量,另說。

這一個長鏡頭,缺點應該是在布景跟道具上。

布景看,一人多高的草,不太像越南的感覺。

槍械上,有人說連發槍不符合史實,不過我是軍盲,這點懸置。

還有就是,那坦克突然就出來了,早知道有坦克,你他媽不再前面開路,放駱駝在前面是搞屁啊。


我估計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男主連隊押運彈藥遭遇伏擊那場戲吧。

從遭遇伏擊前的蝴蝶,一直到男主中槍拉被沼澤吞噬的士兵。

長鏡頭的運動是及其講究的,我們可以通過這場戲看出馮導場面調度的能力。整場戲極盡血腥,有甚於《血戰鋼鋸嶺》,但場面稍遜,類似《敦刻爾克》,只是很模糊的能看到敵人的身影,並沒有詳盡的闡述交戰的過程,而是將鏡頭儘可能的給予劉峰,凸顯主角位置,用他的視角來觀察戰爭,使之震撼有力。可是觀影過程中卻並沒有起到足夠的渲染,沒到直擊心靈的感覺,馮導想通過劇烈晃動的手持攝影來起到帶入感的效果,卻過於熱衷導致觀影疲勞。可以看出小型局部遭遇戰的慘烈,血肉橫飛挑戰觀眾承受能力,這確實是近年來尺度最大的電影了。

之後的戲可以談一下,我覺得劉峰靠在車旁甘然赴死的戲,黃軒詮釋的不是很到位,本應體現的是過後旁白所說以犧牲為代價來換取內心平靜,可是通過黃軒的表演體現的確實很平薄的表面,觀眾體會不到其內心的波動,這段戲的台詞也欠妥,顯得略有幼稚。


這個長鏡頭非常贊! 從紀錄片可以看出來親自掌鏡的就是馮小剛的御用攝影指導羅攀 他也是電影《老炮兒》《我不是潘金蓮》的攝影師 之前看過一期職人介紹所 《職人介紹所》第 28 期:我們請來了《烈日灼心》和《老炮兒》的攝影師 剛好是採訪了羅攀 @尋找風景的人 其實不光是這段戰爭場面,影片中多處運用了長鏡頭,無論是節奏還是代入感觀影體驗都很贊 值得學習


截止12與25日,《芳華》票房突破8億,打破了馮小剛作為導演的電影最高票房紀錄(此前為《私人訂製》的7.14億)。今年馮小剛59歲,《芳華》一直是他想拍的電影,它在一定程度上講出了馮小剛過去一直想說的某些話。

在馮小剛的標籤下面有這樣一句話,「不敢說馮導是中國最好的導演,但他絕對是中國最會拍電影的導演。」

正如中國電影審查制度一樣,中國電影被划出了一個圈,在圈內是中國導演能將的故事,圈外則是不能觸碰的,而馮導的厲害之處就是能將圈外的故事搬在圈內來講。

《芳華》借文工團蕭穗子的視角,講了劉峰與何小萍兩人坎坷的一生。

劉峰這個角色可以說是那一代人的偶像楷模,是文化宣傳的榜樣,是當時社會體制思想孕育出的成果。

他自願且完全接受大環境改造,養成一種真·社會主義價值觀。

豬跑了,他幫忙抓豬;何小萍被孤立,他幫忙陪舞; 吃的永遠是壞的餃子;乾的話也都是臟活累活;炊事班長結婚需要沙發,他自掏腰包自己打了兩個;文工團內大家掙破頭顱想進修大學的機會,他轉眼就讓給了別人。

於是在部隊內劉峰被稱為無私奉獻的「活雷鋒」,年年的「先進標兵」也是他。

但看似無私奉獻、樂於助人的劉峰也存了自己的私心,他心裡一直藏著林丁丁。

網上爆光的刪減劇情:林丁丁握劉峰手的片段

劉峰表白後,林丁丁卻彷彿受到了奇恥大辱,用電影中的台詞來解釋就是:

好像還有是一種幻滅:你一直以為他是聖人,原來聖人一直惦記你呢!像所有男人一樣,惦記的也是那點兒東西!他干盡好事,佔盡美德,一點兒人間煙火味也沒有,結果呢,他突然告訴你,他惦記你好多年了,一直沒得手,現在可算得手了!一九七七年那個夏夜我還詮釋不出丁丁眼睛裡那種複雜和混亂,現在我認為我的詮釋基本是準確的。她感到驚憷,幻滅,噁心,辜負……

於是劉峰被判了流氓罪,下放到伐木連,後來以副連長的身份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更在戰爭中丟了右手。

網上爆光的刪減劇情:集體批鬥劉峰舉手表決

從被按上活雷鋒的人設開始,劉峰一直是神話的存在,這種神話是無私的,無欲無求不會回報的。劉峰表白失敗是偶然也是必然的結果,他的失敗由於他自己的述求與在集團中扮演的角色相悖論。

就像你一直被認為是一顆螺絲釘,最後大家發現你的述求是成為螺絲帽,幻想必然會破滅。

劉峰的悲涼不在於自己,而在於文工團安在他背上的寄託破滅。

何小萍卻是另一個極端。

父親勞改,母親改嫁。

她從小就極度缺愛,甚至故意淋雨致病,只為得到母親的擁抱。

長大性格內向的她一直不受待見,但她又迫切企盼融入集體,卻總被集體孤立。

偷借軍裝拍假照片,是不想讓親友擔心;戴假胸,是不希望被集體歧視。

轉折發送劉峰被批鬥事件後,何小萍心裡上開始對文工團抵觸,再高原上獲知要上台獨舞的那一刻,何小萍以生病為借口,拒絕融入集體。

因此何小萍被下放至野戰醫院當了護士,在後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因為英勇救助傷員被評為戰爭英雄,那一刻何小萍瘋了。

網上爆光的刪減劇情:何小萍戰後受表彰成為英雄

何小萍有一顆真善的心,她能忍受集體的孤立與暴力。在世界開始對她充滿惡意,她甚至能拚命隱藏自己。

這個視融入集體為夢想的人,為什麼在被集體容納的瞬間精神會受到重大打擊?

在蕭穗子眼中,何小萍是一個始終不被善待,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的人。

她能忍受世界的惡意,但不能忍受世界的不公。

在劉峰的宿舍樓下時,她能喊出:

「什麼時候走告訴我一聲,我去送你!」

在野戰醫院救治傷員,何小萍看到了血肉橫飛的殘肢體,聽到了病床上傷員的呻吟,在渾身被燒焦躺在病床上的戰友說「其實我還沒滿16歲,我虛報了年齡」時,她感受到了戰爭的殘忍,她不能容忍在戰爭這個殘忍的人類集體行為中被評為英雄。

這場戰爭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雙方參戰兵力共計45萬人,雙方死傷共計14萬人,死傷人數佔據了總參戰人數的四分之一,冰冷冷的數字背後是戰爭的殘酷。

這場戰爭沒有得利者,更不應該有英雄。

美國導演邁克爾·西米諾有句名言:「好的戰爭題材必是反戰的。」以這一標準衡量來評論,中國確實很少有好的戰爭片,從八國聯軍以火藥轟開清朝政府大門開始,中國經歷的戰爭大部分是以受害者身份參與的,因此我們對戰爭一向定義為抗戰、抗爭、保家衛國等等。

中國現在大部分的影視作品中,戰爭不是迫使我們思考戰爭,而是用來激勵我們奮不顧身地投身於戰爭。我們有的是戰的喜悅,和無戰的沉痛。抗日神劇中戰爭甚至打上輕鬆、詼諧的色彩,縱使中國是以被害者的身份參與戰爭,所經歷的都是不可避免且必須去打的戰爭,但我想我們在文化輸出上也應該描繪下戰爭的殘酷,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無法想像戰爭帶來的傷痛。

用三個字來形容抗日神劇——「假大空」,劇情虛假,製作看起來很高大上,內容實則很空洞。

在1979年的那場戰鬥中。

馮小剛用6分鐘的長鏡頭,拍出目前國內水準最高的戰爭戲。

劉峰的部隊運送物資去前線,遭遇伏擊,炮火轟鳴卻無法捕捉到敵人的身影

只能看到身邊的戰友卻實打實接連死去。

一名戰友身陷沼澤,右臂中槍,他無論如何努力,都只能看著對方慢慢陷進去。

劉峰在文工團是被稱為活雷鋒,年年先進標兵,是學習的榜樣。但那又怎麼樣?在電影最後,戰爭中失去右手的他最後只能靠販賣書籍營收,賴以為生的小推車被聯防沒收,在聯防隊被打,最後只有郝淑雯替他發出「我CNM,你們敢打殘疾軍人!」

網上爆光的刪減劇情:劉峰窮困潦倒的情節

在拍攝烈士園那段時,馮導說過這樣一段話:

比如說我們這回去雲南蒙自那邊,那麼多烈士陵園,河口那邊,你看那個漫山遍野的那些烈士的墓碑,完了你看那個年齡都非常小,再加上還有很多傷殘的軍人,還有很多參戰的軍人,這段歷史完全被抹去。

現在很多年輕的孩子們,在網上都發帖子問我說,這跟誰打仗,其實這是改革開放初年的一場規模不算小的戰爭,這些人為國捐軀,維護國家的尊嚴,那最後他們···

被遺忘,被忽略,我覺得這是嚴重的不應該的一件事。所以現在很多老兵,聽說我們拍這個電影裡頭,反映了有這種有關越戰的這個戲分,託人轉過來給我發了信,在他們那種老兵的群里就炸了這件事,就說現在居然有人可以敢說我們。因為我也是在那個時期當兵的人,所以我覺得既然我也做了導演,起碼我心裡頭是有這份敬重,然後我覺得應該表現他們的那種犧牲、那種殘酷。但是我們現在還是比較模糊的,中國西南邊境。

人向來是喜歡遺忘的一種生物,我們遺忘傷痛、遺忘淚水、遺忘曾經的痛苦。

但有些人不該被遺忘,也不能被遺忘。

一代人的芳華已逝,面目全非


一開始沒反應過來,看了一半才反應過來是長鏡頭,看到子彈打在動脈那一段,他不肯下去治療,我就覺得,這後面要悲劇了,他胳膊要廢。

聽說拍這個長鏡頭費勁不少,怎麼說呢,個人覺得可能沒達到想要的效果,開始被襲擊,到最後救人,體現的是戰爭的殘酷吧。戰爭的殘酷,在那個果丹皮那裡就很明顯了

要說自己感覺,感覺為劉峰不值吧,如果為旁白里所說的那樣。和自己賭氣,圖什麼呢?


瀉藥ovo 可是我還沒看qaq 看完再來 私密馬賽qaq


占坑!主要是都還沒上映呢。也不知道說的啥,不過很喜歡。目測是神片


平遙電影節沒來得及看~( ′?︵?` )~

點映沒來得及看~( ′?︵?` )~

坐等十五號~( ′?︵?` )~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演員苗苗在電影《芳華》中的表現?
李安與馮小剛4年後的再度對決,你看好誰?
如何評價電影《芳華》里何小萍飾演者苗苗的演技?
如何對比評價《釜山行》和馮小剛導演作品《一九四二》?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馮小剛導演 | 芳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