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讀音是怎樣來源?

有說法漢字80%為形聲字,而漢字總量達10萬以上,算下來形聲字至少有8萬了,可是口語對應的漢字也就千兒八百,僅佔1%。那麼問題來了,99%的漢字讀音是怎麼來的? 如果不是來自口語,那形聲字80%豈不是胡扯? 舉個例子,形旁為魚的漢字有1千多個,誰口語能叫出1千個魚名?就算漁民恐怕也就知道十來種魚吧? 還有鳥字旁漢字也上千了,馬字旁漢字有6百多,即使以馬文化著稱的蒙古語也不過幾十種馬的叫法。其餘形旁(以動物類為例)如下:

部首為「禾」的漢字(共 836 字)

部首為「米」的漢字(共 642 字)

部首為「馬」的漢字(共 690 字)

部首為「魚」的漢字(共 1081 字)

部首為「牛」的漢字(共 365 字)

部首為「羊」的漢字(共 271 字)

部首為「鳥」的漢字(共 1225 字)

部首為「隹」的漢字(共 332 字)

部首為「犭」的漢字(共 732 字)

部首為「豸」的漢字(共 196 字)

部首為「豕」的漢字(共 192 字)

部首為「虍」的漢字(共 201 字)

部首為「鹿」的漢字(共 177 字)

本問題主要想解決這樣的問題,形聲字的造字原理到底是先有聲還是先有義? 先有聲指先有聲音然後找個同音漢字做聲旁造出新字。先有義指先找個同義漢字造出新字然後人為規定新字就按同義漢字讀音。前者與事實矛盾,後者等於說聲旁表義,也就是說80%的所謂形聲字其實都是聲旁表義,這樣就與事實相符了。


謝邀。關於漢字讀音的問題,我想先講一下「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語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的觀點。

漢字有多少讀音呢?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但是作為只有四個聲調,21個聲母,39個韻母(不包括輕聲、零聲母什麼的)的普通話,總共也才1338個音節(按《現代漢語詞典》統計)。那麼問題來了,這10萬個左右的漢字的讀音是怎麼對應到這1000多個音節上來的呢?這比問「99%不常用漢字的讀音怎麼來的」要好一點……但是這兩個問題都問得有問題(好拗口)。

1、漢字的數量始終在增加。因為人們總在不停地創造文字。比如有一個好玩的,「工受」(工妹切,造字原理:音譯兼會意。你放心,總有一天它會被收入那些亂七八糟的字典的)。你所看到的很多簡體字有很多都是新造的,你所說的那99K不常用漢字里,包括了很多繁體字,被廢止的異體字等等各種小清新的、騷柔的、非主流的字元。

2.這些字的讀音是怎麼來的呢?其中大部分是約定俗成的,而文字不過是記錄了這個語音而已。舉個簡單的例子——泳,本字永。「永」字本身就是一個人在水裡的象形符號。當表示游泳的「永」被借去表示「永遠」的意思後,為了區分,就在「永」字的左邊加了個形旁,從此用這個「泳」字來表示游泳,還讀yong。除了假借,通假、訛用、誤用、省寫的等等。這些我把它稱為自然發生的新增漢字

3.還有非自然增加的,我把它叫做自覺發生的新增漢字。如簡化字中的新造字,它們的讀音還是用其對應的繁體字讀音。還有一些生物化學術語用字,如氧、氫、氮、鎂、鐳、酶,還有亂七八糟我也不會讀的鰷、鰒、穌、鯔、鯢、鮒、鱅、鱭、魴(這些裡面有的應該是古時就有的字)。

4.我想說明什麼呢?語言文字的原理就是先有對事物或概念的認知,然後有了它對應的語音形式(語音形式的背面是意義),然後才有記錄語音的書面符號——文字。比如「鐳(radium)」我們一開始就叫它「Ra」,你叫它「銳」還是叫它「鐳」都可以。規範統一一下,造個「鐳」字。所以不用擔心,以後這樣的字還會增加。

5.聲旁表義就不叫聲旁了,就該叫聲旁兼形旁,比如你說的那個「銅」。我理解你的意思,你是指「鐳」中的「雷」是「Ra」的音譯,所以它就表義了?但Ra本身就是一個表音文字啊。它的音義結合是任意的,沒有理據可言的。歸根到底還是表音。不能【因為這個音表示另一個有意義的音,所以說它表義】,既然以形式作為判斷標準,就要在形式層面看問題。

6.在這種體系下,糾結「表音」「表義」的概念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已經超出了我們所說的形聲字形旁表義,聲旁表音的範疇。普通話里把豇豆讀成jiangdou,但是我就習慣說gangdou,以前普通話里還規定七個八個讀「奇個拔個」呢?後來被當做北京土話從普通話里去掉了。我認為爭論這些已經存在的事實符合哪種概念很沒意思,無非是各類人在為自己造出來的概念找優越感,還想用自己的概念把別人套進去罷了。有趣的是這些字是怎麼來的。

7.漢語的音節是有限的,因為它受自身拼合規律的限制。但是漢字的字元卻是無限的,因為造字上基本沒什麼限制,四體二用,合理即可,造得好還會讓人拍案叫絕。至於造出來的字讀什麼音,基本上遵循形聲的規則,也可以約定俗成。

8.漢字字形都很考究,值得去深入研究考證其發展演變。因為字形字義的結合不是任意的。而研究字音也應該建立在字形的基礎上,畢竟從單個字角度來看,音義間的結合是任意的。我的文字研究理念是音形義三位一體,最終落腳點在字形。


我以為是現有形旁後有聲旁。我注意到:國內的方言在發音上的差別遠遠大於英國英語與周邊國家的語言語音上的差別。英法德國家的人互相以對方語言為第二外語學起來是比較容易的,遠比一個東北人去學習閩南話或上海話要容易。這說明了一個問題:遠古時,漢族同周邊民族的交流主要靠文字,也就是畫畫-甲骨文或其他象形文字。所以,聲旁,只是後來選取了影響大的部落的發音來作為這個字的廣泛認可的發音!我以為是戰爭決定了聲旁,就像英語中的法語單詞。


推薦閱讀:

哪些國家有書法藝術?
「壇說」這一說法的依據?
如何評價唐漢、流沙河關於漢字的作品?和許慎的有什麼不同?
如何看待古西夏文編入unicode?
能用蘋果式中文寫什麼搞笑的東西?

TAG:語言 | 漢語 | 文字 | 漢字讀音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