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台」的「雨」是否本應該讀破為「yù」?

@Gwendolyn 的答案可以作為很好的問題補充。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這樣的『破讀』現象是否曾經真實存於在口語之中?」而不僅僅是一種注釋經典的方法。特別是,古代注釋家在破讀的時候,詞性—聲調的劃分非常一致,動詞義項幾乎無一例外讀為去聲。參照現代漢語的多音字:「把握」、「刀把」;「藏身」、「寶藏」;「稱一稱」、「一桿稱」等,反而是名詞義項讀為去聲,其實並沒有一定規律。


我認為應當讀yù,但是讀也可以yǔ。

我們先看看雨花台為什麼叫雨花台:

三國時,因崗上遍布五彩斑斕的石子,又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

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感動上蒼,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落花如雨:花落的像下雨一樣。

雨花,這裡的雨是做動詞,且後面加了賓語。雨字,這種情況讀 yù(動詞)

從上面這個角度說,讀yù才對。但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口口相傳的雨花台,都是讀yǔ。

江蘇衛視的主持人講雨花台讀yǔ 高檔會所開進南京雨花台景區總結:題主這種究其來歷的精神非常可嘉,這種精神可以促勵我們更加深入了解一個事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大家對雨花台的不同說法,應持寬容態度。不要鑽牛角尖,好為人師地去糾正別人。


我主張讀 yǔ。

@Gwendolyn 的答案提到「雨花,這裡的雨是做動詞,且後面加了賓語。」

沒錯,但「雨花臺」本身是一個名詞性詞組,其中所有成分都應該按「名詞讀法」來唸。如「論語」的「論」,動詞唸作 lùn,但此處因爲「論語」固化爲名詞性詞組,故讀作陽平。(其實「論語」兩字皆可看作動詞。)另外還有「泰山」「太學」等,實際上是「大山」「大學」。

「雨花臺」已然固化爲一個詞組,則「雨」應該讀作 yǔ。

題主提到的,都是沒有固化成詞組的。當然,在失去這種變化之後的所有詞組,也不能用此解釋了。


說雨做動詞是讀去聲有什麼根據呢?我查了韻書並無此說法,多半為後人附會吧。 @Gwendolyn

廣韻:

雨 上聲 :元命包曰隂陽和爲雨大戴禮雲天地之氣和則雨說文雲水從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

雨 去聲 :詩曰雨雪其霶

雨字有上去兩讀,但並無辨義功能。


老家離這10km,識字的不識字的都讀第三聲。


從俗,好比會(kuai、hui、gui)稽都有人唸。


動詞,應該。


雨花台土著。這麼多年周邊人都讀第三聲


浙江台州府,據說正字念台(taī)州,可大部分人管它念台(taí)州。

河北省有一肅(sù)寧縣,可老百姓管它叫肅(xù)寧。

什麼叫對,什麼叫錯呢?這得從民俗。

就好比北京大柵欄(dàshílànr),一問當地人怎麼走,誰都明白,給你一指。如果非要找這正字……

「勞駕,我上大柵欄(dàzhàlán)怎麼走?」

「???你上通縣問問去……」

----------------------------------------------------------------------------------------------摘自郭德綱(濟公傳)

所以說,從眾吧!


僅僅從新華詞典關於yù的解釋來看, 應該念yù

【動】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下雨形。「雨」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雨」的字都與「雨水」有關。本義:下雨)

同本義〖rain〗

雨,水從雲下也。——《說文》

密雲不雨。——《易·小畜卦》

既雨既處。

天雨牆壞。——《韓非子·說難》

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漢·賈誼《論積貯疏》

天雨雪。——《漢書·李廣蘇建傳》

恆雨少日。——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如:雨天(落雨的日子);雨前(下雨之前);雨淖(雨後道路泥濘難行);雨淫(久雨);雨打梨花(指暮春的景象。也用來比喻美人的遲暮);雨順風調(風雨
及時。比喻太平景象);雨化(比喻良好教育的實施,有如及時雨的化生萬物)。又指大量粒子或物體的下落或灑下。如:花瓣雨

天上降下〖falloffofsnow,etc.〗

他日,月宿畢,竟不雨。——《史記》

又如:雨毛(天上降下獸毛);雨矢(箭矢像雨一樣的落下。比喻密集);雨泗(比喻流淚)

密集地射擊或投擲〖shootorthrowdensely〗

燒答覆之,沙石雨之。——《墨子》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都把儒念做「rǔ」?
哪些方言可以區分樂事和樂視?
將漢字的字音改為多音節以改善漢字同音字問題可行嗎?
鄭張尚芳系統的上古音究竟是如何擬的,哪位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

TAG:漢語 | 漢字讀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