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孫子兵法或三十六計等兵書能給我們生活帶來益處嗎?


說了那麼多,都沒有卵用。兵書不能指導你真的去打仗。

因為大部分古代兵書和百度百科一樣,細節上漏洞百出,可操作性極差,很多兵書作者根本不懂帶兵。軍事科學或者說戰爭藝術是一門講實踐的手藝。古代武將如果天天套兵書里的內容打仗,一般都死得很慘,比如趙括。因為很多兵書內容不見得是真正帶兵的人寫的,大家可以看看現在傳世的著名兵書,其中只有田穰苴、孫武、吳起三人著作的真實性可考。其餘基本上是託名偽作比如《六韜》《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而且僅僅熟讀兵書是沒有卵用的,帶兵打仗靠的是實踐,所以古代名將里,純文盲或者半文盲的大老粗居多。打個比方,僅僅背熟一台汽車的使用說明書是修不好汽車的,最老練的汽車技師一定是天天趴在車子底下,天天搞得滿身油墨的人。把法律條文被的滾瓜爛熟不一定能當律師,好律師需要針對實際情況適當援引法條,還是要多打官司,在法律界擴張人脈,積累實踐經驗。

我說古代兵書不靠譜,很多《孫子兵法》愛好者肯定不服。那麼我就《孫子兵法》的內容問幾個具體問題。比如孫子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強調信息的重要性。那麼作為一個將領,怎麼具體管理軍隊才能知己?又怎麼才能知彼?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斥候探馬,什麼人適合做間諜?你從《孫子兵法》上看得出來嗎? 還有孫子說「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你真的要防守的時候怎麼辦?難道真挖洞「藏於九地之下」?進攻時飛起來「動於九天之上」? 還有孫子說軍隊管理「凡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那具體到每個營,每隊、每伍,你怎麼去分數?又怎麼形名?孫臏兵法上講增兵減灶計謀,三國演義講退兵增灶,你如果碰見敵人營地灶多了或者少了,怎麼判斷敵人是增兵還是虛張聲勢?還有某篇講「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又有一篇講「五則攻之」,那麼你的兵力比敵人少,到底是進攻還是不進攻?對於真正打過仗的人來說,這當然不是問題,但是你如果沒帶過兵,你怎麼從孫子兵法上看得出來? 可以說《孫子兵法》在講具體戰爭操作的時候,非常大而化之。

歷代兵家強調《孫子兵法》的地位,是因為它是最早的戰略學和戰爭博弈學著作,比如「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等,都是高超的戰爭博弈學原則。兵書的第一個作用是提高實際統兵將領的視野,讓他們考慮問題不僅僅局限於戰場,而是從整個國家的層面來綜合考慮戰爭。第二個作用就是給軍盲文官們掃掃盲,了解下基本的戰爭常識,讓文官和君主理解將領的某些行為意圖,指導他們在政治層面怎麼支持將領打仗。但是打仗的能力需要實際帶兵才能鍛鍊出來,而不是讀兵書。

古中國在宋代明代有大量兵書傳世,但比較悲催的是,兵書多半是文人寫的。這些兵書的作者,某些人有相當程度的軍事經驗,資料也很豐富,但和真正帶兵的將領思路完全不同。比如著名的北宋《武經總要》和明末《武備志》,都是非常大部頭的兵書,《武備志》多達240卷,圖書館都要專門為這套書辟專櫃,是一部兵學百科全書,裡面記載了大量的兵器圖片,分析了大量的戰例,講到大量軍事裝備、排兵布陣甚至預測天氣的方法。儘管這種兵書比先秦時代前進了一大步,但思路還停留在「說明書」的層面,並沒有辦法指導將領帶兵打仗。比如,你能從書里看出怎麼訓練那些新兵嗎?如果他們開小差怎麼辦?爭功勞怎麼辦?你怎麼懲罰他們最有效? 在野外演習怎麼挖一個野戰廁所? 士兵在演習途中溜號怎麼辦?演習時碰到陌生人怎麼盤問?你現在去問現役野戰部隊里任何一個老班長,他都能告訴你,但這些你在《武備志》里看不到。《武經總要》關於兵器的細節很多,但描寫怎麼操作卻很凌亂。比如介紹攻城武器虎蹲炮,講到這個攻城武器有40根拽索,需要70人來操作,70人到底怎麼拽40根繩索?這是個問題,但是武經總要里並沒有講清楚。

那麼古代兵書難道全部生澀難懂,沒可操作性?也不全是,比如戚繼光的《練兵實紀》,非常短小通俗,但是很多訓練和軍法執行細節,連挖廁所上廁所這樣的小事都考慮到了,而且所有軍事原則是圍繞著士兵本身展開的。但是這樣由武將編寫的兵書是在台少了。而宋明文人寫的兵書,往往脫離了士兵本身訴求,把士兵噹噹作軍事物資一樣計算,所以不得法

說了這麼多,核心的意思是大家看古代兵書也好,軍事小說或者論壇網文也好。最好能自己試驗一下,思辨分析一番,看看這其中記載到底是靠譜的?還是YY的?我們的真實世界也該這麼運作,而不是聽某些「磚家」瞎吹。不要把小說家言當真事兒,徒增一趙括之辯


1.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敬畏心

全書最重要的是哪句話?無疑是開篇第一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雖然看似平淡無奇,但卻貫穿於《孫子兵法》的始終——用兵要有敬畏心。為什麼要「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為打仗勞民傷財,甭管最後是勝利還是失敗,都不是什麼好事。為什麼「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善於打仗的人取勝時,沒人說他聰明,也沒人說他勇敢)?因為這些最善打仗的將領本身並不熱衷於打仗,更不會嘩眾取寵地去追求什麼以少勝多、涉險過關,因為他們知道那是生死大事,非同兒戲。如能圍而不戰、減少傷亡最好。那些追求青史留名的都是不合格的將領。比如,趙括的最大問題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對於用兵和作戰缺乏最起碼的敬畏心。無論是帶兵打仗的將領還是調動資源的管理者,他們必須首先意識到生命的可貴和資源再造的難度,而不是熱衷於什麼智慧遊戲。

簡單地說,無論商場還是戰場,不要輕易言戰,而要優先考慮「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因為行動必有代價,而戰爭代價無論打贏還是打輸都極大。漢武大帝不就很典型么!「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何其霸氣!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武功赫赫,結果呢?中國從政府到民間,全部破產,差點亡國。晚年迫於巨大政治壓力,下輪台罪己詔,批評自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孫子的這句話其實是行事者的底層之「道」,是每個真正追求極致的求索者必須首先具備的心理狀態。比如,頂級廚師會格外地珍惜來之不易的食材、圍棋大師會仔細地斟酌每一步的著法、卓越的管理者會格外關注每一個可塑之才...「敬畏心」就是在這個世界上行事的第一大「道」。

既然第一大「道」有了,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

2. 「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 謹慎

既然兵者是如此之大事,那麼謹慎自然是重中之重的行事原則。按照孫子的思想,做任何事情之前,一是考慮風險,二是考慮代價,第三才是考慮利益。但是有兩樣東西卻特別容易讓人犯錯,一是利益誘惑,二是焦慮。人們常說見利忘義,其實更普遍的情況是「見利忘害」,見到利益,就難免「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見小利而亡命。焦慮也害人出錯,為什麼呢,人一焦慮,就想有所動作。你要他非戰、非攻,要他等待,要他忍耐,他怎麼能等,怎麼能忍呢?戰場上的統帥,生死存亡之間,沒有一刻不焦慮,這就特別容易出錯。如何避免呢?就是以失敗為假設前提來考慮問題。我們習慣的思維方式是以成功為假設前提,《孫子兵法》的出發點則不是這樣,他是處處以失敗為假設前提,首先假定這事會失敗,其思考、分析、判斷、謀劃、決策,都是圍繞避免失敗,減少代價,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用計、等待一戰而定。

人性的弱點是一廂情願。西諺云:「我們相信一些事情,不過是因為我們希望他是真的。」我們假定一廂情願的因素在我們的判斷里佔三分,那麼,當你認為有幾分把握的時候,先自己減去三分一廂情願分,再想想。當我們覺得有十分把握的時候,減去三分就是七分。假如我們的判斷是準確的,那就有50%的概率獲勝,那贏面已經非常大了。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這個認識很重要,不要輕舉妄動。

但我們大部分情況下卻不是這樣考慮問題,而是首先想冒險成功之後會有多麼大的收益,希望自己能幸運地涉險過關。也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沒有受到那麼大的利益驅使,但是對於事情遲遲沒有進展充滿焦慮,於是便貿然行動,因為「行動總比坐以待斃好!」但孫子卻是個極其謹慎之人,在他看來,寧可不動也且不可貿然行動,只有立於不敗才有取勝的可能性,正所謂「未料勝而先料敗,未思進而先思退。」所以,我們千萬要控制好隱藏在心底的「見利忘害」和「焦慮感」。

謹慎規謹慎,我們終要有所行動,那麼行動要遵循怎樣的原則呢?

3.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 計算

即使不得不戰,那也要先做計算,看看打不打得贏,打得贏再打,打不贏怎麼辦呢?要積累和等待,這點在下兩條會詳細講解。總而言之,孫子還是強調用兵的敬畏心,就算真要打,也要先看看敵我雙方的「道、天、地、將、法」誰的更強再說,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如果比較下來確實自己更強再考慮打。在孫子看來,能最後打贏的軍隊都是通過計算髮現自己能贏才去打的,而不是心裡完全沒譜,邊打邊看。換而言之,戰鬥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一個過場,其本身並不重要,結果往往在雙方相遇之前就已經決定了,正所謂「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雖然我們平時看到的都是雙方你死我活的、「精彩的」戰鬥故事,但從歷史的角度講,它們其實占的比例很低。不過這些比例很低的戰鬥故事卻充滿了傳奇色彩、甚至變成傳說,被大家爭相傳頌。可是到最後,我們會錯誤地把傳奇當主流,而忽視真正重要的基礎實力。就好像我們總是聽說「驕兵必敗」,但真實情況是,雙方差距不大才很可能「驕兵必敗」。如果差距很大呢?驕不驕其實是無所謂的。

孫子從來不提倡以弱勝強,因為那樣風險太大,敗一次就能傾家蕩產,就好像拿破崙敗於滑鐵盧一樣,無論之前有多少勝利都沒用。恰恰相反,孫子一向看重基於長時間積累的「以強勝弱」。通過計算髮現自己確實比對手強再考慮去打。那如果計算下來沒有對手強怎麼辦呢?

兩個齊頭並進的措施:第一,像越王勾踐一樣,「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地慢慢積累;第二,等待積累的完成和對手的失誤。接下來的兩點就是分別對這兩個問題的闡述。

4.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 —— 準備

「拙速」,曾國藩把它體會為「不疾而速」。從戰略來說,從人生道路來說,老老實實做事,踏踏實實積累,每天進步一點點,二十年你就超過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時,都在基本面。從打仗來說,拙速,就是準備要慢,動手要快。準備工作就好像拉滿的擴弩一樣,要想把擴弩拉滿,是需要長時間鍛煉、嘗試的,簡而言之,就是要花足夠長的時間準備。上段我們提到過卧薪嘗膽的故事,越王勾踐花了18年的時間去準備,最終才滅了吳國。為什麼要花那麼久呢?因為之前自己的「道、天、地、將、法」不如對方嘛!曹操準備官渡之戰的時間也不短,但最後大家看到的都是勝利的那一刻,但實際上,為勝利做準備其實花費了最長的時間。

準備什麼呢?用兵的話就是「道、天、地、將、法」。準備是個笨功夫,見效比較慢,所以不大受關注,但卻是制勝的關鍵。比如「厚積薄發」、「笨鳥先飛」、「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說的都是這個意思。按照孫子所說就是「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後人發,先人至」。為什麼「迂迴」有時反倒是「直線」,「憂患」有時反倒「有利」呢?因為用兵和人生一樣,行軍之路、成長之路,本來就是彎彎曲曲,進進退退,沒有一帆風順直的。所以要有一個基本認識。彎路也是路,冤枉錢也是錢。不走彎路,就沒有路。不花冤枉錢,就花不了對的錢,這些都是「學費」,也是準備過程中的必經之路,此即為「準備」之大「道」。

5.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勝可知,而不可為」 —— 等待

上段我們談到了準備的重要性,但並不是說準備好了就可以行動了,因為「勝可知,而不可為」。帶兵打仗的將領都不是笨蛋,誰能比誰聰明多少呢?還是那句話「兵者,國之大事」,如果冒失嘗試,打贏了,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輸了,則可能國破家亡,命都沒了。所以關鍵是要能等,不能因為焦慮,就頻頻動作。最著名的就是秦國王翦伐楚,他就能等,又能安撫秦始皇,讓秦始皇也不著急,他就把六十萬大軍開到楚國境內,紮營練兵,天天開運動會,等得楚國人焦慮了,動作了,露出破綻了,他一舉就把楚國滅了。

所以,等待著實為人生的大智慧。這裡所說的等待可不是消極地什麼也不做,而是積極地把該做的都做到、準備面對那「節如發機」的一刻,其他的交給天意。有些事情不是靠一廂情願就能左右得了的,要天時、地利、人和全都具備才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是東風就是不來,你能怎麼辦?換策略?不,孫子告訴你,要懂得「等待」。

6.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 虛實

看完前五點可能有點讓人悲觀,因為孫子一直在強調敬畏心、謹慎和以強勝弱。弱者只能積累和等待時機的出現。那麼如果自己實在是太弱,即使是準備數年,與強敵相比也還是根本無法望其項背呢?是不是只能認命?

在孫子看來,很多時候,我們的確只能等待。但要注意的是,我們千萬別把強弱看得過於僵化,這也正是《孫子兵法》在《虛實篇》中想要告誡我們的。敵人有虛實,我也有虛實。敵人有弱點,我也有弱點。能不能把我全都做實了,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好,一點都不虛呢?那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好,就必然所有的地方都防備不好,因為資源是有限的,人的關注點、精力,也是有限的。按照孫子所說,「木桶理論」是有問題的,成功靠加長最短木塊嗎?非也,靠把最長木塊做得更長。弱項就是弱項,要承認自己有弱項,因為要承認自己不是神,我也是人,也有人類的特點。而且「虛與實」、「強與弱」都是特定規則下的短暫形勢,一旦規則改變,強弱可能一下子就會發生轉換。

舉個例子,中國郵政曾是中國速遞業的不二王者,因為它的網點遍布從大中城市到偏遠山區的很多角落。於是當有新的快遞公司想要挑戰它的地位時,中國郵政一定會有這樣的自信:如此之多的網點豈是朝夕可以建立起來的?!就算可以建立,又要花多少成本維護呢?要知道,沒有任何民企有能力擁有和維持這麼大的開銷。可是快遞公司的規則卻令郵政大驚失色,因為它們無意於覆蓋全部網點,而是優先覆蓋最有價值的網點。同時,覆蓋方式也不是擁有,而是加盟。可哪些網點最有價值呢?當然是那些有很多人願意加盟的地區了。於是突然間,郵政意識到一個問題,在新規則下,自己的諸多自有網點不但不再是優勢,反倒成了累贅,更為悲劇的是甩都甩不掉。如何應戰呢?那就是「發揮自身優勢」,因為不發揮也不行,那些「優勢」就在那裡,只不過在新的環境下已經淪為「劣勢」而已。國美、蘇寧的狀況也類似,他們曾經非常自豪於網點布局的完整和超強的滲透能力。雖然現在,它們的這種「優勢」依然存在,但可能再也不會讓人羨慕,反而是天貓和京東的輕裝上陣更令人垂涎。

所以,了解自己、看清自身的「虛與實」很重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主要問題是不知己,而不是不知彼。但我們很容易去關注別人,卻不注意關注自己,以為自己當然知道自己,其實最不知道的就是自己。同樣,學習虛實,我們也不能只關注別人的虛實,還要看清自己的虛實。無論怎樣做都有虛有實,因此只能看清自己,「因利而制權」。

7.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人皆知我之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 知行合一

既然前面講了這麼多,是不是我們就真的會用了呢?當然不是,但最起碼我們知道了自己不知道,這本身就是一個進步。但談到使用,還得「學而時習之」,也就是多多反覆練習,這樣經過數十年的積累,才有可能達到這段標題的那種「出神入化」的狀態。為何別人聲東擊西的時候,你能不上當,你聲東擊西的時候,敵人就聽你調度呢?這就是經驗問題、感覺問題。哲學上是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問題。知道了並不等於可以做好,就好像「料理」級別的大廚可能會告訴你「加鹽少許」,但這個「少許」是多少?恐怕很難定義出來,只能在實踐中去感覺和調整。就好像孫子說「因利而制權」,但具體怎麼做呢?不花費時間去細細積累是不可能懂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經驗」的價值。大家表面看見的,討論的,都不是關鍵的。關鍵的兩條,一是當時的前提、條件、情況,二是過去十幾年幾十年的功力積累。

名將怎麼用兵,用怎樣的軍形取勝的,我們都看到了。但是他們是如何根據對方的兵形來因形制勝的,我們就不知道。下一次敵形不是這樣了,他們因形制勝的方法又不是這回這個了。所以他們使用的方法是不會重複的,而且因形而變化無窮。所謂「學我者生,像我者死」。我們看見人家是怎麼取勝的,學得一模一樣照做,最後卻落得慘敗。為什麼,因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帶兵者是根據當時的條件情況,才那樣做的。等我們做的時候,所有條件情況都變了。而且我們所看到的他們的舉措,不是孤立的,還有其他前提條件配合。這些我們都沒有,就照貓畫虎,以為別人行,我也行,那就要吃虧了。

所以,無論做什麼,想做得比別人好都要花費些時間。做到「知行合一」非常關鍵,因為通常都是「知易而行難」。

以上7點就是我們總結和整理的《孫子兵法》的超時空大「道」。很多人把「詭道」提到《孫子兵法》綱領的位置,並和《三十六計》結合起來相互映襯。甚至有人認為「兵者,詭道也」才是《孫子兵法》的靈魂。但「詭道」說白了不過是個障眼法,雖然有用,但在整部《孫子兵法》中只能算是小聰明。為什麼呢?因為首先,「道、天、地、將、法」處於下風的話,「詭道」是很難發揮作用的;其次,帶兵的將領誰也不比誰差多少,難道對方就看不出這些小伎倆嗎?所以說,「詭道」並非完全無用,因為它確實是一種變通的手段,而且適當使用會有效果。但千萬別把別人當傻子,也別對「詭道」期望太高。踏踏實實地計算、積累、準備和等待才是重中之重,也是「詭道」有可能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歡迎訪問微思考官方網站 http://vthink.org(或者 微思考.com),或掃碼關注微思考公眾號(也可搜索公眾號「vthinkorg」或者「微思考」)


謝邀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非常有用

人和人之間都是需要博弈的,你能比別人多一點技巧,就多一點機會


至少可以避禍,我看的不是很深入,已經能多次在危機來臨前全身而退


當然。


《太極》

太極圖告訴我們:

一、

見仁見智永遠存在,

這是自然而然、勢所必然、理所當然。

二、

相對客觀有主觀,

相對唯心有唯物,

相對微觀有宏觀,

相對矛盾有統一,

高低、內外、正反、大小、長短、遠近、新舊等等。

三、

有所變有所不變,

有絕對的相對有絕對的絕對。

矛盾是絕對的相對,

統一是絕對的絕對。

變和不變、絕對和相對,

既矛盾又統一。

四、

相對有,相對的創造性;

絕對有,絕對的局限性。

相對有,相對不斷的創造;

絕對有,絕對不斷的局限。

相對有,相對的已知;

絕對有,絕對的未知。

相對有,相對問題會不斷化解;

絕對有,絕對問題會不斷產生。

五、

天下大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

相對:

有相對的相對,有相對的絕對。

太極:

有相對的太極,有相對的無極。

自然宇宙:

矛盾統一、相對絕對、無極太極。

七、

身心:

矛盾統一身心無極太極: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熱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為、生死病康、胖瘦美醜、男女老少、壽夭殘健、嘴巴開合、眼睛睜閉、新陳代謝、手心手背、前後內外、情緒起伏、得失成敗、坐立住行、吉凶禍福等。

《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易經》

一、無極太極能解釋宇宙自然

無極太極包含0123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3(移)為動靜:陰陽動靜,緩速顯隱。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宇宙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易: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一: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異:陰陽——相互消長、此起彼伏;

移:動靜——善惡吉凶、緩速顯隱。

陰陽自然合和無極太極:

1.一化二——陰、陽,

2.二化三——陰、太中陰陽和合、陽;

3.陰化二——陰中陽、陰中陰,

4.陰化三——陰中陽、陰中陰陽和合、陰中陰;

5.陽化二——陽中陰、陽中陽,

6.陽化三——陽中陰、陽中陰陽和合、陽中陽;

7.和合為一。

身心一體合和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陰陽和合:合理不變;

陽中陰陽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無極太極:

陰中陰陽和合:慈、靜、行、退、柔、舍、文、虛、曲等;

太中陰陽和合;

陽中陰陽和合:嚴、動、止、進、剛、取、武、實、直等。

萬事萬物合和無極太極:

公私、正邪、順逆、是非、明暗、親疏、信疑、利害、連斷等。

三、無極道太極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無極太極;

無極和合道同通太極;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四、道

易:道包含無極太極;

一:儒釋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為人體悟道而解說道;

異:無極零,無無有;太極一,有無有;

移:無極通同道合和太極。

五、太極和合道通同無極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局內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無所有身山明;

太極有無無極無,易行無有有無通。

六、0123能解釋宇宙自然

0(易)為空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1(一)為時間:周而復始,無終無始;

2(異)為陰陽:類比物事,矛盾統一;

3(移)為動靜:吉凶善惡,緩速顯隱。

道包含0123,

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會相剋,

相剋是相剋亦會相生。

自然不會僵化,自有變化,

變化不會失序,自有規律。

無終無始,

生生不息。


推薦閱讀:

你有什麼新奇的創意,用於裝修自己的房子,以提升居住體驗?
如何尋找office軟體的學習資源和製作素材?
沒什麼錢的普通人,能不能回歸山野,過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什麼樣的五官組合起來看起來才帥?
如何優雅地說上海話?

TAG:學習 | 生活 | 兵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