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觀影量?

准戲文大一新生,好歹算是一學電影的人吧,觀影量卻少得可怕,但每次看電影的時候總愛精挑細選,總覺得如果只看自己愛看的類型,就會固步自封;然而看自己不愛看的,又總是看一會兒就失去耐心,很容易暫停下來去干別的,往往看了一半兒或不到一半就棄之不顧……求指教……


豆瓣4000+,從開始喜歡看片兒看差不多10年,開始玩命看差不多8年,但是這個數字有水分,單純怨念數量的話,刷短片就行了,盧米埃爾兄弟4碟套裝,1分鐘一部,刷完就400多了(不對,說錯了,這不是短片。。。那個時候標準片長就是1分鐘。。。那就是短的影片好了。。。),我在豆瓣添加條目的時間都比看片時間多幾倍。不過我導師說,考北電博士,看3000部就行了。我考的時候連短片、電視劇(美劇按季拆)都算上還不夠,但是考過了,後來我導師說這其實是個理想狀態……好吧我覺得題主的問題可以拆成如下幾個面兒回答:

1. 如果純屬喜好有純屬喜好的看法,先看Imdb250,看完補豆瓣250,還有豆瓣分類250,這樣基本經典糖水片就看完了,也基本能確定自己的風格口味,然後照著類型標籤看就行了,據說豆瓣7分以上片子都是不錯的。更進一步的話,請開始刷導演作品年表,這個後面會繼續說到。然後每年保持對北美頒獎季的關注,跟著資源帝們(北桃桃南褻瀆)刷提名,保持品味地把最佳外語片提名都看了,酌情翻翻歷年奧斯卡,也就足夠一個品味不錯的電影愛好者水準了。

2. 如果是題主的情況,戲文專業學生,那對不起,先別想片子,先把專業課上好。老師舉例的片子下來再看一邊,老師提到的片子都要找來看,搞不清片名一定去問(這個常有的事,老師也有說錯片名的情況),這基本上耗掉一半多課餘時間了。然後找參考書。基本上編劇類的參考書都會有重點分析的片子,找來看,對著書看,點都打到為止,大一時候先不用著急跟書掐,到研究生了再掐不遲。作為戲文專業,必看的雜誌絕對應當是《世界電影》(衷心希望這本雜誌不要倒),每期都有劇本加訪談,找片子來看,先看劇本,再看片子。戲文關注的點跟別的專業不一樣,先不用管視聽,把文本分析做好為善。為此可能需要讀一點理論的書,請向專業課教師諮詢。

3. 如果要當影評人,嗯,作為業餘影評人我沒什麼發言權,先看看影評大手們都看些什麼寫些什麼,一般來說,寫專欄的分三種片,其一是大陸院線片,其二是熱門話題片,包括歐洲電影節和北美頒獎季,第三是各位影評人彰顯自己獨特品味的,比如木衛二老師對台灣日本韓國都研究精深,偶爾還來羅馬尼亞遛遛,一般影評人都得找幾個導演往死里捧,死活不論。這個就要看個人品味了。當然我說的還是所謂獨立影評人,紅包影評人隨便。

4. 如果是要搞電影學(film studies),這個情況略複雜,基本上世界電影動態你得了解,換言之大事小事大片小片你都得有點看法,沒看法起碼也得知道,這個知道約等於「買了/下了沒看」。然後是你自己的領域,通常這個已經到了碩士階段,基本上也就是電影史、作者研究、區域/國別研究幾種路數。電影史的情況比較複雜,又分中國電影史跟外國電影史,中國電影史先切成三塊,然後大陸這邊分早期電影(1905-1949),五十到七十年代/十七年+文革電影,新時期(1978以來)幾塊,外國電影史複雜去了……基本按早期電影、(二)戰前、冷戰、後冷戰來分,其中美國第一重,然後是法國,其餘能算得上國別的無非英、德、意、日(軸心國哦)、蘇俄而已,其他都是「區域」和「現象」。

在這兒基本上就得玩命了,先選好你的題目,然後找參考書,盡情地刷吧。搞作者研究的,連早期短片和電視劇都統統不要放過;搞中國電影史的,請跟豆瓣著名ID奇愛博士搞好關係,另外刷m1905吧,有錢了去把俏佳人出的東西統統買回來;搞外國電影史的……自求多福。

順序是:先看最著名的、電影史有定論的(一般是大手們說過的,比如大波波和他老婆,還有薩杜爾,中國電影史基本上先看鐘大豐老師那一本,再看李道新老師那一本(只看重點論述即可,他提到的片子真有點多……),斷代可看程季華老師、酈蘇元老師,後面新時期的書比較多,丁亞平老師那本太龐大,可以先讀一下戴錦華老師。然後就去看專論吧。

總之基本方法還是先看書,然後看片,思考一下此片為何有如此重要地位,提出一些假設然後反覆檢驗。經典譜系包括電影史其實一多半是為了大學教學而寫出來的,等到你能質疑體系了就說明你上道了。

5. 搞電影理論的……恕我無能,自己沒搞明白呢還,這個真心不太建議嘗試,除非(當且僅當)你法語能到讀論文的水平。這個時候其實看片子遠沒有看書重要,片子不過是你拿來拆的東西,具體可參看大手們(比如可以先看看齊澤克然後再決定要不要搞理論)。實話說真搞電影理論的一般不是學電影的而是學文論的,文論底子差一點,像我這種半路出家的,趁早放棄,圍觀未上,出本新書趕緊拿來學學就行。

6. 搞文化研究的。文化研究學者一般喜歡拿電影說事,範本可參看戴錦華老師。以我的理解,文化研究功夫也在電影外,電影是拿來拆的東西,先把文化研究、冷戰史、國際政治什麼的學好了再來說電影不遲。挑片子的話,從大熱片到冷門片完全無所謂,不過鑒於文化研究還分經院流和介入流,保持介入姿態的話通常會選擇大熱影片和熱門話題相關影片,這個其實根據《看電影》選片子就夠了。

7. 搞創作的。一般情況是,什麼紅看什麼,什麼熱看什麼;二般情況是,看到那一段能模仿/有啟發趕緊記下來,攢夠一定數量拿去拍著試試。一般搞項目策劃方都會提幾個參考片,我想啥意思大家都明白。不過倒不是說抄襲模仿,套句理論講,每部新片都在跟電影史對話,本來就是這樣……故事類型學都這麼多年了,講新故事早就不可能了,新講法嘛……還是偶爾會出現,比如《低俗小說》(其實也沒那麼新了……),基本上搞商業片,保持一定新鮮度(跟最近幾年相比)即可;搞藝術片,一定先找個致敬對象,一定把自己的標籤貼好了,足球界常說「新XX」「X國XX」之類,其實藝術電影界也經常說……不說近的,說個遠的吧,侯孝賢大師被人說像小津說得自己都要崩潰了,後來一怒之下拍了《咖啡時光》,不過讀他的訪談,侯大師後來倒是經常說小津和布列鬆了。再比如夏布洛爾、侯麥、里維特、特呂弗都是希區柯克粉,你能看出來侯麥的劇作都是希區柯克結構么?所以找偶像也有不同的找法嘛,關鍵第一得說,第二得讓影評人看出來,讓影評人替你說。

基本上現在分工比較明確,你做哪個類型就看哪個類型好了。類型標籤真是個偉大的發明。

8. 當教學材料的。這個分很多種,當年P大各系恨不得都開門電影通選課,就是這個道理的一種。另一種比如我當年上的一門哲學課,老師講二十世紀歐陸哲學還不忘拿些電影來分析,這個屬於活躍課堂氣氛。再比如著名詩人胡旭東老師開的咸濕藝術電影課,基本是文學八卦加cult電影,偶爾蹦出個安哲洛普洛斯。道理大致同5、6。至於某校開的韓劇欣賞這種課只好呵呵呵了。

9. 搞新聞的。分你采誰。要是施隆多夫或者瓦爾達來了,問的問題不能特掉價兒吧。這個不光是看電影能解決的……另外的情況好像基本跟電影本身沒太大關係。

10.湊熱鬧的。看看新浪娛樂新聞就行了。也就是除了天氣哈哈哈之外多說兩句的事情。這個需要再寫一個問題:如何在閑聊中假裝自己看過很多電影。


首先,還是想說明一點,觀片量是不可能快速提高的。

看電影還是一步一步地穩紮穩打吧,套用胡適的半句話來說,看一部有看一部的歡喜

就我自己這幾年的觀影經驗,給你一點建議,希望能有所幫助:

  1. 我覺著之所以不能專註,是因為不知道為何要看這部電影。所以在觀看之前可以適當的了解一下這部電影的主創人員、故事簡介等,讓你對這部電影的故事有一個探求的慾望。
  2. 有一個至關重要否認因素是——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每個類型都有自己的趣味所在,你可以有自己鍾愛的電影類型,但堅決不能拒絕任何一種類型。而且我相信沒人天生喜歡看公路片啊西部片這些相對來說比較悶的類型,所以一定要善於發現每一類型的價值。
  3. 我不太清楚你目前的閱片量大概是多少,如果很少的話,我比較建議從豆瓣電影TOP250開始看起,等這個榜單差不多的時候,可以找一些類似於那些牛叉閃閃的片子、【一人一部處女作(導演)】、中文電影250強總榜(1905——2012)的豆列看,這些榜單列表裡的電影都是涵蓋了各種類型的電影,這樣可以免去看哪部片的煩惱,也可以培養對各種類型電影的審美情趣。不過我覺著等觀影量達到一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豆友真的是不靠譜啊。
  4. 看完大多數人公認的「優秀電影」,你就可以看看歷屆的戛納柏林等電影節的獲獎影片,另外我個人還比較建議看看這些電影節的最佳劇本獲獎電影。等這些主流的藝術電影看完後,或許可以按照美國獨立電影參考、CC(標準收藏版)之類的列表看看。
  5. 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是按照導演、演員、類型、或地區的路線觀看,比如你很喜歡山口百惠或者長澤雅美,即便那部電影非常難看,為了女神也會堅持下去吧。不過更好的是按照導演的路線觀看,當你覺著某個導演的風格符合你的口味時,就可以沿著導演這條線看下去,在看的時候也可以聯繫一下導演的其他電影,而且我覺著這樣的方式幾乎要貫穿整個觀影生涯。按照地區的方式比較適合小地區,比如港澳台韓及北歐國家,尤其是像韓國這種電影工業幾乎是在本世紀才開始起步這種,這時候你就可以利用到豆瓣的分類篩選。
  6. 大師級別的電影,不著急看。當然,我並不是說完全不涉獵,你可以先去看看塔可夫斯基、伯格曼、安東尼奧尼的某些電影,但不需要全方位的去了解。畢竟才初入學門,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另外對於那些不是非常出名但也很厲害的導演,比如德萊葉、瓦爾達、考里斯馬基什麼的,你可以暫且沒看過他們,但最好知道他們的存在。
  7. 關於觀影習慣,應該不用多說吧。如果連刷微博、聊天的慾望都克服不了,那隻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電影有問題,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應該都是自己的問題,關手機斷網都是治標不治本,希望你能夠克服這個問題。不過為了全身心投入,看電影最好還是退出qq,遠離手機,以防打擾。
  8. 看電影的時候,不要只在乎於故事講的如何。記得前段時間在知乎看到的一個問題(沒找到原問題,補充:找到問題專業的影視/文學類從業者觀看影視、文學作品時,會因為視角過於專業而失去了本來的樂趣嗎?),大概意思是說「學電影的會不會對看電影失去樂趣」?底下有人講道其實正好相反,因為電影的樂趣不止於故事,且在於諸如配樂、攝影的方方面面。所以在觀影的時候,不妨設身處地的思考一下電影的其他方面。
  9. 看電影其實是一件眾樂的事情。不過現在似乎大多數觀影情況都是比較個人的,因而看電影更要與人交流,看別人的評價、發表自己的見解、與人分享好電影,都是看電影的樂趣所在,就好像世界盃的樂趣不僅在於踢球一樣,電影的樂趣也不止於「看電影」

最後,其實答主也只是一枚准大一電影學生,看的電影也不多。

希望每個人在未來的觀影途中,都能發現更大的世界


【買個家用投影吧,它會讓你每天盼望著下班回家看電影】

在家裡看電影,投影帶來觀影體驗是小銀幕不能比的,就拿很多文藝片劇情片來說,在小屏幕上其實看的很無聊乏味,但是在大畫面上震撼可以讓你忽略掉劇情,精美的攝影鏡頭,畫面和細節一覽無餘,再說,一年中其實在影院上映的都是些爆米花,在我們大陸很多外國好片是不上映的,比如消失的愛人,鳥人,少年時代,一些比如天堂電影院,阿甘等經典影片重映幾乎沒有,在電腦上看就真的有些對不起這些優秀的電影了,還有阿凡達或者少年派這些劇情薄弱的視效大片,如果不看3D就相當於沒看,更別說在電腦或者電視上看,觀影體驗也是天壤之別

現在的家用投影配合著家庭影院就能最大化的接近影院的體驗感了,在家有了投影后想看啥看啥多爽,現在藍光片源太多了,我準備了幾個3T硬碟收藏一些若干年後還是經典的影片,現在每天上班就盼著早點下班,回家看電影,沒投影前,很多影片我以前幾乎不在電腦或者電視上看第二遍,有投影后迫不及待的想放這些影片,再看的時候,感覺真的是佳片有約,觀影的幸福感爆增!

這是我家投170寸的畫面,已經很接近影院的感覺了,對於不發燒的來說完全夠用了

(其實好電影看多了,給人帶來明顯的感覺是孤單,至少對於我來說是,對於普通人來說,觀影量的多少並不等於觀影的水平,對於二三十歲的正常人,動不動說自己的閱片量三四千的人,我只能呵呵了)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喜歡看電影,為什麼觀影量會少。如果你不喜歡看電影,你為什麼要提高觀影量。


看到准戲文專業就很想和題主說你理解錯了,戲文專攻不是電影,是戲劇影視,各個學校不同偏向方向也不同,但但主要還是戲劇影視,想對專業有幫助的話,還是別看電影了,看戲劇文學作品吧。

三年前考南大戲文,全國排名前三十,文化分沒夠,進不了。當時難過很久,後來聽學戲文的同學講,戲文戲文嘛,戲劇影視文學,最後還是偏向搞戲劇文學研究的。

戲劇文學是與小說、詩歌、散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 舞台性是它最顯著的特徵。舞台劇通通看,別提雷雨了,別提等待戈多了,往深處看。好的戲劇文學太多了,國外的莎士比亞不說了,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這三個的作品要看,三大悲劇家。阿里斯托芬,喜劇家。然後高乃依,歌德,易卜生,莫里哀,博馬舍,果戈里,哥爾多尼,契科夫,美國的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德國的布萊希特,這些人都看看吧。斯坦尼拉夫斯基也要看。

國內的話,無非從元曲開始,牡丹亭之類不細數,近代的老舍之類的。要看你們具體專業朝向。

了解完戲劇就是近現代詩歌,海子顧城泰戈爾之類的肯定必看,博爾赫斯,普希金,聶魯達,大衛·奧瓦迪亞,馮至,聞一多,拜倫,茨維塔耶娃,費爾南多·佩索阿…太多太多了,近現代詩歌都特別好,需要慢慢研究。

中國古代文學和希臘史是必修,荷馬史詩要看,四書五經也要看…總之戲文挺辛苦的,全是硬知識堆積起來的。

但當你真正理解了這些,對你的影響也很大。

以上只是建議,為了讓你專業能力更強。

然後是回答如何提高觀影量。

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每個人觀影習慣和心態都不一樣,但是說到底又殊途同歸。

你是准戲文專業的學生,可能是剛剛藝考結束吧?三年前這個時候我也在藝考。之後的文化課學習其實才最重要的。觀影不要求量,能多學學文化課還是多學。

等你到了大學,有的是時間。

我就是用一個暑假的時間,了解完了整個韓國電影發展史,每個階段的代表導演和作品,不同類型電影及代表作,包括情色片,現在說到韓國電影,大概只要不算太冷門,應該都看過了。並且我看電影有個習慣就是記電影年份,比如提到黑幫片,我記得《朋友》是2001年的舊作,2013出了2,加入了金宇彬。《卑劣的街頭》是2006,能記得大部分。然後在腦海中歸類。歐美電影也是如此。建議你以後看電影也可以記一下時間,順便看看導演,然後就可以找出導演其他作品,腦海中會有個非常大的電影王國,地圖都是你自己慢慢填補。

觀影量提高。無非就是看。耐下心看。看電影就別登Q了,右下角總閃,很容易分心,電影肯定看不下去的。然後就是自己一個人看,別吃零食哈哈哈。

還是看走心吧,前兩年我很關注電影內容,不刺激節奏慢我就不看。大學是相關專業,需要對影片作客觀分析評價,近一年開始關注鏡頭,就發現鏡頭語言其實更有意思。也能找到很多相似的拍攝。

例如2005年的《傲慢與偏見》出場第一個長鏡和《唐頓莊園》第一季出場第一個長鏡異曲同工,大家可以自行比較。

快速提高是不可能的,畢竟。。。看電影是很需要時間的,我如果休假的話,一般一天是4部電影,有時3,有時5,中午吃完飯到晚飯前兩部,晚飯後一部,洗完澡一部,不困的話再一部睡覺。就是這種節奏,一個暑假60天我大概有45天以上保持不出門在家看電影,以45天每天4部電影算,一個暑假我看了180部。大概相當於看完了一個視頻播放器的精選推送。大腦自動遺忘100部透明電影,存儲20部優秀電影。還有60部會在今後時常想到,若有若無。

上課期間我觀影沒固定時間,偶爾一天兩部,正常兩天一部。周末更多。

但至今,歐美還沒摸透,韓國的已經開始遺忘,寶萊塢的沒看過,法國的只了解了恐怖片和愛情片兩個類別的代表作。

並且我遇到了瓶頸,我開始散亂。

比如我已經分不清深空失憶,極度深寒,全面回憶,這幾個片子到底誰演的,內容也有點亂。也開始記不清一些演員的臉,總覺得臉熟,卻想不起什麼片子。

提高觀影量不能急,年紀到了,質和量都會到。

現在初步提高的話,就先從各大視頻軟體開始,先找自己喜歡的,按熱度或者評分拍,從第一個看到最後一個,就看同一種類。在線的話,PPTV比優酷好點,片源也多點。並且經常和院線同步,但只在那一天,首頁推薦,所以多注意吧。(懷念快播,偷偷摸摸看情色片的場景,真是難以忘懷。)

看了一些片子後會初步了解一些導演和演員,然後就去找這些人的全部作品,一個個看吧,還是PPTV,一般都會打包好。

不是特別推薦豆瓣,別人的影評我從來不看,一個是專業的影評人家都有專欄,豆瓣很多被推上去的影評其實就是辭藻華麗的觀後感。雞肋。

當然這也是我個人感受,我並不反對豆瓣,挺好的。

還有就是豆瓣打分機制很不公平。很多冷門的好片子,分數太低了,有些高分的,簡直爛到家。

當然了,還是那句話,爛不爛看觀眾自己,誠意不誠意才看導演。作品本身就應該受爭議。

看電影挺好的,但是了解電影機制會更好。


回答一個有走題嫌疑的答案:

樓主的問題,在我理解是想要快速提升自己專業能力,而想通過增加觀影量來擴展自己的視野,而困境在於不是自己喜好的類型可能看不下去,但只看自己喜好的類型又會使自己受到限制,達不到目的。

那如何處理這個矛盾呢,我覺得倒不是說去硬逼自己去提升觀片量,以我自身為例,我在讀大學以前就很喜歡每周看一部電影,假期更是天天看,豆瓣top200也是一個挨一個整的,但當時專業水平和理解能力過低,好多好電影看過也就看過了,沒看出什麼門道,等有一定知識時,又因為看過而不願再去咀嚼(畢竟不是每一部好電影都會讓你想要去拉片)

所以到後來,我開始不強迫自己要看多少多少部電影,每看到一部好電影,我就去查幕後,看劇本、原著,看一看該導演的其他作品或自傳,在從中引申出其他優秀的影片,此過程如同推理小說,不斷發現線索,不斷尋找答案,後來有一天,我呆坐在座椅上,驚訝地發現硬碟里的電影,架上的書都連成了一體,形成了某種完整的系統,我就覺得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我。

總的來說,就是希望題主不要因為急於求成而忽略了提高觀影效率,當你看深入了,被電影所吸引時,你的看片量會自然地升上去,有的時候專於某部喜歡的片子,也未嘗不可


不太贊同排名第一的知友推薦的方法。Anyway,先給答案吧

答:如果要講究量,就沒有「快速提高」這回事,不過倒有方法快速提高觀影質量。

以下回應如何快速提高自己的觀影質量——抱歉跑題

1、勤閱讀、勤書寫

歐洲中世紀和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一個人是這麼做自我介紹的:我是XXX的兒子,XXX的XX世孫。人類七大藝術中,戲劇源於文學,電影獨創於戲劇,歸根到底文學是電影的祖宗。

近年來對國內電影市場奇爛無比的各種解釋中,聽得最多的一句是「咱不差好導演,就缺好編劇」,這句話很有問題。事實是,編劇很多,能夠深耕挖掘的好劇本也很多,但是能拍得出韻味感的導演太少,原因很簡單——導演沒文化。奧遜.威爾斯、庫布里克、呂克貝松、科波拉、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特呂弗、戈達爾、蒂姆.波頓、昆汀、諾蘭、黑澤明、科恩兄弟、希區柯克...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的幾位名導演,除了現場執導、多數是自己編寫劇本。再講箇舊聞,09年上影節上陸川痛批國內導演沒文化,電影的難點在於導演和編劇工作的統一,可惜許多導演的工作是在糟蹋劇本。導演許鞍華曾說,她有個壞毛病,上癮到幾不可救——閱讀。有次她去高校講座,一個新聞系的大一女生給她看了自己寫的劇本,她看了一遍就決定把它拍成一部電影,這就是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的來歷。

寫不下去了誒。。

2、百部好片看十遍

這裡好片不是豆瓣top250,豆瓣文藝青年多,喜好可想而知。IMDB top250有參考性,高質量電影很多,但也不是最頂尖的。藝術電影的話,戛納、柏林、威尼斯電影節的歷屆獲獎電影都可以看的。另外各國電影協會、影視知名高校影評課老師推薦影片都可以看。

3、學點電影製作知識

光影、色彩、構圖、景別、場面調度、蒙太奇手法。有許多所謂影評人,對電影的製作一知半解就一陣旁徵博引+胡亂拼湊,這種影評的亮點不在對電影的深刻認知,而是影評人文筆好,會把概念模糊化,黑白都說成灰。把自己看片質量提上去,請務必了解電影的製作過程,從光影、色彩、場面調度、蒙太奇的角度更專業地評論一部電影。

碼字太累了,不想寫了。請看黑體餘下文字自己揣摩。


1.專註

排除干擾源是最好的方式,比如斷網.

對我而言,每天熄了燈之後是最專心的時候,其他時候總是看一會兒電影就要去知乎看看,刷新一下RSS.

夜深人靜的時候,看電影是一種享受.

2.選擇

面對選擇,你不管選了哪一個,都可能因為沒選另一個而後悔,會想假如我選了另一個會不會更好.

所以,排除掉爛片之後隨便挑一個就好,不必過分糾結哪一個更好.

3.排除

個人認為,沒有什麼方法能保證一部電影一定能給你帶來好的觀影體驗,不管是截圖,影評,還是評分.

但是,有兩種方法能減少浪費時間的機會.

1&>看大師的電影,有些導演的作品幾乎不可能被繞過去,比如黑澤明,比如伯格曼,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當然看著不一定有趣就是了,但是至少有一定價值.

2&>豆瓣6分以下的電影不要看.

評分高的電影不一定是好片,但是評分低於6分的電影絕大多數情況下一定是爛片

(評分下限可自行調整)

4.深度廣度

深度和廣度之間保持一個大概的平衡即可.

你提到怕只看一個類型會固步自封.但其實假如你擅長總結,會發現好萊塢類型片看個幾部基本上這個類型的就不用再看了,比如超級英雄電影,看三部基本上常見超級英雄電影的套路都猜得出來了.自然而言就跳到下一個類型上去了,所以不必擔心注重了深度而忽視了廣度.

5.熱情

能推動你不斷看電影的是熱情.

我還記得自己剛發現伍迪艾倫時候的驚喜讓我在考試周每天看一部,同樣的事情又發生在了比利懷德身上.

一般來說比較容易保持熱情的方式是:

按導演看:一般一個導演的作品水平相差不會太大,質量有一定保障,按演員看作品起伏太大.所以發現一個喜歡的導演的時候好像突然打開了一扇大門的感覺.

按主題看:按主題看基本上能滿足自己的興趣需要.

基本上我主要是按照主題看,在此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喜歡的導演,再在按導演看的過程中發現新的主題,再接著按主題看,周而往複.

6.興趣

一般來說,興趣是最好的推動,不必擔心自己的水平的不到提升怎麼辦.

剛對電影產生興趣的時候,就去看了肖申克的救贖,但其實當時的水平實在不能理解片子好在哪裡,除了那個結尾.同樣的原因,大師的電影/傳說中的電影不著急看.

我在初始階段看了不少的爛片,基本上就是隨便看,什麼喜歡看什麼.但是因為擅長總結的原因,商業類型片很快就不再看了,因為很容易發現套路:超級英雄中大反派一定有一個定時爆炸的裝置,主角一定會在最後幾秒拆掉.日韓純愛片總伴隨著非正常死亡騙眼淚.

看電影大致是一個打怪升級的過程:

你在某一水平就憑著興趣看,當你發現了套路,發現了一個橋段被不停地重複,感到厭倦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去下一張地圖了.如果硬要跳好幾張地圖打怪,結果只能是看不懂或者昏昏欲睡.

7.標記

這個方法可能會引起一定的爭議,看看就好.

註冊一個豆瓣賬號或者IMDB賬號,把自己看的每一部電影標記下來,看著自己標記看過的電影數量慢慢增長,會形成一種正反饋,看到那些標記看過三千五千的大神的時候,對自己也是一種激勵.

可能會有人擔心這樣失去了看電影的意義,這個還是看個人吧,不要因為盲目追求數量破壞了自己看電影本來的樂趣就好.

電影惟一能做的就是使時間的流逝變得甜美——安哲羅普洛斯


對待所做的事情有一種「玩」的心態,永遠是一個好的開始。如果看電影也需要定時定量,是不是有點太不好玩了?

樓里的童鞋講的大多是方法論,不是說不好,對一般人來說還相當有幫助,但題主作為電影專業的學生她會不知道這些那些么= =現在的問題是,妹子一方面覺得要彌補自己的短板,一方面心有點大,認為視野會隨著閱片量增大實現質的飛躍,硬逼著自己啃會消化不良的東西。Top 250、斷網解決問題是治標不治本。

我覺得吧,如果你覺得這碗飯難吃,你就別吃了或者換碗飯,這世界上沒有必須得吃的飯。看電影也是這樣,如果你不喜歡就別看,這世界上沒有必須得看的電影,哪怕它貼著閃閃發光的「經典」標籤。

用功利角度看待這個問題:

如果想通過閱片提高專業水平,紀錄片和戲劇比電影更具參考價值。

如果想通過閱片量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厲害的人,我覺得不如參照《假裝的藝術:一本讓你看起來無所不知的書》:背熟奧遜·威爾斯的事情就行,因為被問到任何一個你不知道的電影或導演,你都可以拉他出來救場。你看,根本不用看片子,熟練掌握各種逼格關鍵字,背熟歷史典故就行了。

但我們把閱片看做那麼功利的事去完成,很難談得上喜歡了是吧。

我看電影的數量是從07年開始增長的,之前我和任何路人沒有區別。對電影的莫名喜愛可能是因為——寫樂評實在寫煩了,對,其實也算是一種逃避。

09年我建了一個關於電影的博客,之所以選擇這個領域是因為電影和很多方面相關,不管是音樂、時尚、藝術、情感、歷史,能寫的東西寬到停不下來,而它在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我虛榮的表達慾望。我對於技術流的內容沒興趣也不擅長,那我就在逗比、吐槽等上做文章。無心插柳的小博客當時光在豆瓣九點上也有3000多的訂閱。可以大言不慚的說,對大眾而言,我的博客比很多專業影評人「好看」多了。所以無論你選擇怎樣的風格,總還是有你自己的觀眾的。現在回頭想想,這也是我那幾年埋頭看片的一大動力。

歸根結底,觀影的動力源泉還是興趣。要提高興趣,有個最簡單實用的方法。

你有沒有花痴過某位演員?

熱(hua)愛(chi)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知識只是階梯的扶手。電影是永遠看不完的,但電影看多了確實會變得有見識。不過如果沒有愛只想漲姿勢的話,到最後知識會讓你敬而遠之的。

我身邊有不少腦殘粉朋友,即使他們離影迷有幾條街的距離,還是會把偶像所有影視作品全看一遍的。不管是阿湯哥還是Tim Roth,知名演員涉獵的影片都是很廣泛的,通過各種類型的電影,會讓他們對其他不熟知的領域產生興趣。花痴一個人是不覺得辛苦的,你喜歡的明星再偏門,你也會想盡辦法像獵犬一樣搜尋TA所有電影資源和小道消息的。當年掛mininova上掛兩個月只為下一部片子的事也只有花痴粉才幹得出來T T...

挑選電影有時就像玩密室遊戲,從線索找起,拿出遊戲精神吧。如果某個導演專註的一個風格和類型特別戳中你,你就可以把他的作品馬克下來。你要是喜歡Terry Gilliam的電影,就會順藤摸瓜找到Monty Python,他們的惡趣味說不定就正中你下懷。豆列式的消化我不是特別贊成,在短時間內看遍同類型/題材的電影沒有太大意義,這感覺就像抱佛腳,突擊完了就遺忘了。不如選一部有代表性的,吃透電影背後的創作,再順其自然地挖掘其他電影。能把電影分門別類觸類旁通後,你看海報和簡介基本就能推斷這片是不是你所愛了。

另外你要是喜歡歐美電影,英文不求極好,也盡量能看懂報道和評論,更有利於理解電影的創作背景、表現手法、商業運作等等,以避免出現過度詮釋和曲解的傾向。畢成功要是英文好點的話,應該也不會成為電影圈最大的笑話的。

P.S. 評分只是參考依據之一,不用太當回事,《怦然心動》在被韓寒推之前豆瓣只有6.7分我會隨便亂說!


只看電影簡介,根本不會知道那個電影自己會不會喜歡,簡介無法描述電影類型。

而如果看了電影別人很多的評論,又非常有可能被劇透,而失去看電影的樂趣。

所以其實是很矛盾的事情。

為了逼自己看下去。可以:預先準備很多部電影,然後斷網,斷掉周圍所有慾望誘惑,專註看電影。這樣子一天下來起碼能看四五部。

有些人在不同的時期會喜歡看不同的電影,比如這個時期喜歡恐怖片,下個時期又喜歡動作片。遷就自己的這個周期性愛好,盡量在這個周期看自己有興趣的電影。

雖然說盡量不要看劇透盡量不要看評論,但是還是可以參考一下影片的評分,再綜合選擇電影。中文的評分可以用時光網、豆瓣電影兩個網站作參考。甚至視頻網站的評分,一定不能信。高於8分的是普遍認為的好電影。低於5分的可以剔除不用看。5-7分的屬於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的。值得注意的是,新電影和小眾的電影都會評分虛高,這個的話自己學會篩選。

盡量選擇看原音的電影,而不要配音的。要無刪減或者導演版的,而不要刪減版的。不管哪一個語言,經過配音之後都會失去了一部分味道。比如有些人就算不懂他的語言不看字幕,都能感受到他的情緒。配音之後這種情緒往往會丟失。要西班牙語的就不要英語的。有粵語的就不要國語的。哦對了,有某些電影的翻譯很魚龍混雜的,比如你略懂英語的話,看字幕的時候注意聽字幕跟原意有沒有區別,如果相差太多太多,果斷棄劇。有某些電影的翻譯完全是瞎編的。

選擇了看一部電影,就盡量盡量堅持看到結局吧。沒到結局你就永遠不知道這電影是否精彩值得觀看。暫時沒辦法看下去的,就關掉,下一個時間繼續看下去。但是,每關掉一次,就會削弱一部分你對這電影的評價。就算你沒興趣沒耐性去看完,好電影與不好的電影之間也是有區別的,好的電影即使前面很沉悶很想關掉,但是你仍然能夠看得出其中情節的邏輯性。而不好的電影,從前面十幾二十分鐘已經看得出一團亂糟糟毫無邏輯可言,這種就不需要浪費時間了,關掉吧。

找方法記錄下來你看過的每一部電影。包括時間、你對電影的感受、影片截圖。這些可以在以後喚起你關於這部電影的記憶。


小時候無意知道蘋果用英語怎麼說是不是很高興,是不是立馬想知道橘子怎麼說?後來為啥連美女怎麼說都沒熱情了,還不都是按別人教的套路來鬧的,一定要先這樣再那樣,不這樣我就不告訴你!

我就不告訴你!我特么就不告訴你啊!!!

就這麼的被調戲次數太多誰受得了!

聖人說的好啊,學習要從興趣開始!看電影也從興趣開始。。。多好啊。。。

不一定要經典,哪怕國產電影也好,多看一部就多發現一處亮點,多一處亮點的發現才多一份對電影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才能生髮出更多熱愛,熱愛才是面對無邊無際知識的最好力量。

非要說自己看就只會一直一直看單一類型片子的請不要說你真的熱愛電影!

說到量其實很難有絕對的快速,只要相對的穩定,這就算快了。所以開始看片就找喜歡的看,哪裡有疑問再去查找再去問,這樣一點點多了積累起來的不僅是收穫,也是習慣。等到了一定程度再去考慮別人的推薦、別人的系統理論, 如何如何鋪排如何如何表現,這時候有了一定了解,也培養了思考方式或者也有了自己的心得。知識自然有所積累,而穩定的看片習慣自然使看片的量也有了起色。

但是別人的意見只供參考,總有不適合自己的地方,看不動了不要硬看, 有時候真的是彼之蜜糖己之砒霜,經典在無法理解的時候就稱不上經典,沒必要硬看,死氣沉沉看完無益,何苦為難自己。 別人的思考方式是別人的,這時候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重新來選片,反正只要接下去,看片不要斷就好了,不要怕錯了腳步,沒有人是絕對的,每個人都有區別於大師的自己的方式,只要不斷向前就總有新的發現。

其實不管什麼都切忌荒廢,人都有懶的時候,都有瓶頸,這時候可以參考別人的意見,更要結合自己的喜好,因為只有繼續下去才會取得成果,而熱愛是繼續下去的最好力量。

一句話——從熱愛開始,開始了就一直繼續下去。


個人覺得沒有必要刻意提高自己的觀影量。

我自己有兩個觀影習慣:

1.對於喜歡的、沒有看明白的、覺得蘊含豐富元素的電影可以配合一些資料反覆看;

2.如果偶爾看到一個導演的作品覺得喜歡的話,可以將他的作品列表從頭到尾集中看完。

養成這兩個習慣,相信多多少少帶來一些幫助。


「快速提高觀影量」?這聽上去就像一個偽命題。

對於電影,愛即是愛,不愛即是不愛。

不愛,觀影量無從談起。

愛,就去看吧。

如果有時間的話,去看所有你能找到的電影,去看從你腦子裡蹦出來的第一部電影,然後是第二部、第三部……看之前,不要花時間去想「這部電影是好的還是差的?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這部電影是否足夠有名?我是先看商業片還是先看藝術片?這部電影據說很無聊,我會不會睡著呀?」,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營養的。而我相信,電影都是有營養的,無論是怎樣的電影。對於真正愛電影的人而言,在看之前電影不存在好、壞,成、敗,無聊、有趣的區別;因此,看什麼樣的電影都無差別,同樣,看什麼樣的電影對於愛電影的人而言都能夠讓他們獲取養分。

如果沒時間的話,擠出時間。

千萬不要在觀影之前在心裡對一部電影產生評價或者結論,旁人怎麼說不重要。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才疏學淺,多多指教。


樓上的答案都太繁瑣了,在可操作性的層面,並沒有完美的解決題主所提出的這個問題,包括目前贊數最多的並且被頂到知乎日報上的那個答案。

首先我們要從題主的問題出發,題主是一個看電影沒有耐心的人,好多電影都看不下去,因此可以就此斷定,題主不是一個真正的狂熱的電影發燒友。在這種大前提下,你們給出答案,說讓他從什麼imdb或者豆瓣啥的top500挨著個的看,現實么?這就相當於一個人食欲不振,問怎麼才能治好,你們甩給他一個菜單,說挨個吃,人家食欲不振啊,吃啥吃。

然後題主又說了,雖然食欲不振……哦,不對,雖然看電影死活看不下去,但還是想多快好省的提高看片量,腫么辦?

這讓我突然想起了我大學時候的一個同學,平時他除了泡妞,就是打球,從來不正兒八經的上專業課,但平時問起什麼電影的劇情、某個片子的導演或者花邊新聞,他總能說出一大串,儼然一個電影大神,我也一度很崇拜他。直到大二那年跟他住進一個宿舍,才知道,原來有一類書籍叫做《最經典的250部電影》、《此生必看100部佳片》……裡面有故事簡介、主創名單和花邊小貼士,圖文並茂,跟故事會似的,很好讀,半星期就能翻完,翻完之後,閱片量「噌」一下就上去了。

題主如果覺得這種方法還是不過癮,太麻煩,那還有一個終極絕招,可以真正達到既不想看片,又能夠快速提高看片量的目的。很簡單,總共三個步驟即可完成,請務必用小本做好記錄:

第一步,打開豆瓣;第二步,隨便搜索一部電影(逼格越高越好,伯格曼啊,安東尼奧尼啊,阿倫雷乃啊啥的);第三步,滑鼠左鍵點擊頁面按鈕「看過了」。完成。整個步驟下來,保證不超過30秒。相比較之下,前陣子大火的什麼谷阿莫之流,簡直弱爆了。

以上就是在沒耐心看電影的情況下,多快好省提高閱片量的良心教程,從此閱片量過萬不再是夢!吉尼斯世界記錄,看電影最多的人,非你莫屬!加油,你可以的!我在此提前祝賀你!不用謝我,這是你應得的!


有個人叫谷阿莫 哈哈哈


針對題主說的「
很容易暫停下來去干別的,往往看了一半兒或不到一半就棄之不顧 」的問題 那就請題主準備開始看電影的時候 關掉一切可聊天可開小差的東西。

再就是 培養你對這部電影的興趣 這就得靠自己了 去發現每部電影的亮點 最值得稱道的地方。

看電影嘛 拉上窗帘關門關燈比較好。

一個人靜靜地對著剪影 比較容易深入片子里 也更容易理解。

如果說要快速 可以試著從導演角度入手 每位導演挨個刷一遍 當然中途也可以加入你自己喜歡的片子進去 避免枯燥。

祝題主大學快樂。


真的愛,愛看電影,愛某種風格,愛某個演員、某個導演,自然就會多看。


針對題主的問題。我本人很喜歡看電影,觀影量不算低,有時候會碰到看不進去的好電影,我會先放一放,其實有時這是因為你的想法和審美還不夠,不如先沉澱沉澱再來看這些片子,不要硬看,反而玷污了一部經典。另外如果你想看進去,可以先了解了解這部影片,演員和他的故事,會幫助你靜下心去看。

非常贊同首頁的回答,「看一部有一部的歡喜」 ,這是我最認同的看電影的方式,有時一部電影我會看幾十遍,發掘一部電影的靈魂,這比觀影量要重要得多。


我看電影恨不得眼都不眨的,只要視線要偏離屏幕必定暫停。你可以先查一下電影的成本,然後根據片長算算每分鐘多少錢,你想想你眨眼的功夫人家幾十萬白拍了,全世界有誰這麼浪費的?


麻麻,快速提高觀影量的話,就不要介意看到一半兒或者不到一半就棄之不顧這件事情嘛,畢竟電影的時常在那裡放著呢,如果穩紮穩打的去看,是沒有辦法加速度的。

看與不看都是一種立場,只是作為一個消費者,一個觀賞者,一個娛樂者,一個製作者,一個利益相關者,一個學徒,立場不一樣,棄片的資格也不一樣了起來。

  1. 快速提升觀影量的第一步就是建基。整理已經看過的影片,和準備看的影片,然後以一定的規則歸類,比如說,年代,導演,製作公司,投資人,主演,編劇等等,不一定全面,我本來也就是隨便說說的,按照自己熟悉順手的方式去整理歸類就好,當按照一定規律積攢到一定數量之後,隨著興趣的拓展,會變得越來越擅長的。
  2. 快速提升觀影量的第二步是延伸。以之前按照導演歸類為例,喜歡的某片是某導演,首先百度一下這個導演的基本資料,年紀,愛好,几几年導演了什麼樣的作品,和誰關係比較好,有什麼新的出片計劃,風格是什麼,和誰的比較類似。以年代為例的話,就是這個年代都出過什麼樣的片子,什麼樣類型的片子比較主流,體現在,歐洲,亞洲,北美不同地區,有什麼區分。以公司為例的話,就是這個公司這一年都出了什麼片子,旗下都有什麼導演,什麼演員,都喜歡投資哪方面的片子。演員就是,這個演員擅長什麼樣的角色,演過什麼樣的片子,和什麼樣的演員合作過,風格是否有所相似,是不是受到過什麼影響什麼的,比如和周星馳合作過的演員,十有八九都演不回正劇了←←
  3. 快速提升觀影量的第三步是棄片。做到以上兩步之後,以自己已有的觀影量,更深入的了解,並且有針對性的補完影片,你就會驚訝的發現,居然自己似乎沒有多少的觀影量,也可以用百為單位去計量了!(好神奇的有沒有!)這時候,你就可以掐著各式各樣稀奇古怪加奇葩的影評單子去快進,暫停,叉叉了。
  4. 快速提升觀影量的第四步是寫影評。不是做達人,是為了搶人頭,要是能勾搭的人拍板磚是最好的,有碰撞才有成長嘛,那些混論壇寫影評的達人們三言兩語就能夠讓少年們漲很多知識的有沒有。時光網什麼的,一定要去的有沒有,豆瓣網也是可以補刀的有沒有。

其餘種種,樓上們說的都很好了,就不多說了。樓主加油,這是我寫的第一條答案,希望能幫上忙。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版《暮光之城》系列?
有哪些關於hiphop的電影?
如何看待倒模被黑?
《大話西遊》為什麼在那個年代票房冷淡?
大話西遊表達了怎樣的愛情觀?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