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PE 和 VC 的核心競爭力分別是什麼?

投資階段、行業、風格類似,且管理規模屬於同一量級的基金管理人之間,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PS: 其中PE限於私募股權基金。


2016年12月更新:

我先說說我的感受,從原來做投資接觸案子,到現在創業後,我接觸了大量投資人,也經手了自己公司的融資,對這個問題看法覺得越來越一言兩語說清楚。感觸太多。

PE 和 VC ,是資本主義高度發達後,一種高級玩法。而且比我們想的不知道高哪裡去了!

一句話簡單歸納這種高級玩法的原則,也就是高級之處:讓所有權 和 管理權分離這麼理解這句話?翻譯就是,是的沒錯我投了你,但是公司的事兒我不管我也不專業,你是職業經理人,你決定,只要不亂來,我尊重你。

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俄羅斯VC大鱷 Yuri,對劉強東的那種惺惺相惜的態度?英雄惜英雄~

但是你看看SAIF的閻焱,和雷士照明的故事?投資方直接干涉公司內政。

就這麼一個看似簡單,實則高級的遊戲規則,包含了國外資本市場300多年來積累的各種的公司治理手段、公司法產權法、以及悠久的職業經理人文化。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基金的LP(出資99%的大金主,如加州養老)與GP(出資1%的管理團隊,如紅杉資本),也處在博弈的位置,他們也遵循,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

我是LP,我就會把錢給紅杉資本,因為他們專業,能幫我找項目,能賺很多倍的回報。但是換一家,我可能還不會理睬,或者我要親自上陣看項目!(對,中國很多LP還要親自上陣看項目,你說做到這份兒上,投資人的核心競爭力是啥???對待 LP 脾氣好算不算???)

偉人鄧爺爺教導過我們,看任何事情,要結合世界的大環境,也要結合中國的小環境,不能脫離來看。中國PE和VC也在成長,或許跟我們創業公司在一起成長,或許某種程度上,在不斷的試錯後,是在被我們這些追求更先進理念的創業公司一起,倒逼著成長。哈哈哈哈~~~

----------------

核心競爭力

1. 資金量,也就是籌資渠道:

國外在組建一支私募基金的時候,合伙人需要動用各種社會資源需要資金,美國有成熟的Pension fund,insurer和sovereign的體系,他們通常在另類資產(Alternative Assets)裡面會有每一年制定的投資比例,通常在5%到20%不等,很多大型的私募都有專門的融資部門,招收大量從pension過來的高管。那麼如果黑石可以管理一家大型社保基金的20%的PE所有份額的話,就會在投資的時候有搶deal的優勢,這也就是黑石為什麼當年收購了parkhill(沒有記錯的話)作為專門的募資平台公司。同時,基金的規模越大,越是可以收取大量的基金管理費,可以保證舒適的生活,請最好的MA banker,lawyer,tax advisor和打通關係保證你的deal順利無阻。以KKR為例,在收購NABISCO的時候僱傭了4家投行做財務顧問,包括lazard這種重量級的併購大鱷,為的是保證對手僱傭不到這樣強大的投行對自己造成威脅,那麼財務顧問費可想而知。所以資金很重要。

國內的資金募集,也是各顯神通。資金來源,不一而足。最近政府配資做引導基金的很多。

2. 找項目的能力:

Sequoia之所以做的那麼好,與它起步早不誤關係,雖然不是最早的VC,但是在長期的投資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行業資源和職業服務團隊資源。一旦有好的初創企業出現,業內的各類公關、中介、明星都會推給Sequoia,它一家在市場的最前面撿好的deal,剩下的七七八八的扔到腦後,小基金就哄搶。再舉例,猶太人的一些固定的宗教聚餐,社交活動一定是私募大佬出席的必須活動,這種圈子裡面充滿各種deal的機會,一般人難以進入;通常的辦法是代理人,有的公司會請一些情報員或者代理人,在deal方和私募基金之間斡旋,或者由他出面拿一些deal。(這一點往往是長期積累的,與reputation相關,請允許我沒有放到最後講)

策略上說,找項目無非是要麼找靠譜的人,要麼找靠譜的賽道,說兩個極端的例子。

  • 看人的極端,EIR,「潛伏企業家」。我看好你這個技術人才,我看好你這個行業專家,我看好你做過火箭就差沒發射了~ !那麼,我請你來我基金待著,不幹活就直接領工資,然後你掛著基金的牌子隨意出去談項目,你扮裝成投資人,可以得到一手的商業信息,一旦你發現好的機會,想抄襲別人、挖角別人、竊取彎道超車的機會,我給你錢你去創業!=。= 傅盛就是經緯的EIR。
  • 看賽道的極端,反向尋找一個上市公司會收購的項目。跟上市公司商量好,什麼時候可以併購,什麼節點好,需要什麼題材,什麼板塊,什麼收入和利潤,這些都打點好,然後去找這樣一個門當戶對的小媳婦兒,投資他。那麼,就開始在行業里找,一邊找一邊包裝,看到好的標的了就用上市來忽悠你,創業者一聽當然靠譜,資本市場收購咱走一趟!所謂投資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掉賣什麼!這就太多了,不一一列舉了。樂視、暴風影音,股價上漲的同時,底下的投資都非常活躍。

3. 創造價值的能力:

這個是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我認為未來的純財務投資人會江河日下的原因。比起現在的APPLE、騰訊,其實黑石,KKR已經不再是最有錢的主了。很多公司會對抗財務投資人的收購要約,但是願意把公司賣給產業投資人或者戰略投資人,得到更大的產品整合和業務協同,而不是單純的給華爾街的私募基金經理打幾年工然後上市套現。

能夠為公司創造價值的PE和VC永遠是最值得推崇的,關於私募投資行業我有一位尊敬的老師說過,除了"buy low, sell high, create value"以外,沒有別的辦法。那麼create value是對么重要的環節。舉個例子,前幾年幾家私募同時準備投資一家山東的無縫鋼管生產商,企業質量很好,但是內資的私募發現了其生產流程導致工人矽肺病,所以沒有敢投;後來一家美資私募投資了這家企業,業內人問說為什麼敢投資一家導致工人矽肺病的公司,美資私募說,我們從美國引進了最新的生產技術和防塵處理,現在這家企業的工人基本不會再收到粉塵傷害了。

同時,我也確實認同,好的投資人會給企業很好的戰略輔助,資源幫助。特別是經歷過周期,走過大風大浪的投資人,會是創業者的一份資產。

總結:這就是核心競爭力,三大件,1)找錢,讓你用最好的工具淘金,2)找項目,沙裡淘金,3)創造價值,金子打磨後精加工,賣高價。

另外,不得不說,VCPE都應該從我最喜歡的peter thiel那裡尋找一下,下一代的冒險家精神。

如何評價 Peter Thiel 的新書《Zero to One》?


首先要再次確認一下,說的是「國內」

天朝的事情有些和國外一樣,有些則不一樣

1. 先說PE

事實上傳統中國PE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兩個,一是「和會裡的關係」,二是「和地方政府的關係」,如果非要兩個並一個,那就是「關係」。現在做投資的年輕人對中國證券業的歷史都不是很了解,中國從一開始整個上市制度就是非常扭曲變態的,間接導致了中國的PE從一開始也是扭曲變態的。最早的中國資本市場上市,是配額制的,即每個省里有一定上市公司配額。那麼作為一個PE公司,最簡單做法就是找到個要上市企業的單子,然後搞關係,投進去,就這麼簡單,一投就是一個上市案例。事實上在2000年前,某著名國資系的創投一開始就是這麼做的,到後來的幾年股市低迷,極大打擊了最早的PE投資。然後,中國的上市制度逐漸「進步」到審批制,然後在股權分置等一系列改革後,股市上漲,激發了05年開始的PE熱潮。這個時候的玩法,又略有不同,主要是通過所謂會裡的關係,來增加過會率(其實很多機構只是以此來騙取被投企業額度,根本和會裡不認識),然後同時通過和地方政府的關係來獲得擬上市企業的信息,一路掃過去。這是一個簡單的兩頭模型,就像一個管道,一頭吸入,一頭出。這個時代的早期,深創投、達晨這樣的機構成功了,而到了後期,出現了中科招商,九鼎這樣的機構。上述兩個階段,統稱為Pre IPO階段。然後,在大約2011年以後,這類Pre IPO就不這麼好做了,很多PE機構開始轉型,有些和上市公司設立基金,有些自己參與併購等,但都不怎麼成功。但這個階段的玩法,主要還是圍繞上市兩個字來做的。總的來說,因為行政審批下的中國資本市場,一直存在「上市溢價」,上市基本必賺錢,那「上市」永遠是核心關鍵詞。而因為上市是壟斷審批的,那推過來「關係」也永遠是關鍵詞,除非有朝一日真的註冊制推行了。

當然,當前國內也有一些有想法的大型PE,如弘毅、中信以及復星系等,比較多的參與海外併購,有點像國外的PE靠攏,但畢竟還是少數。中國的PE真正要成長,必須擺脫「上市溢價」這個貪念,真正依靠企業的內在增長來賺錢。

2. 說說VC

中國的本土VC發展要比PE晚很多。一直到2005年之前,基本都沒有什麼本土VC存在,VC基本都是美元基金的天下。但有意思的是,中國的VC(這裡做個限定,天使,A輪,B輪作為主力投資輪次的機構,以投初期不賺錢的新經濟、互聯網企業為主)從誕生初始,就是非常市場化的,和國外同行沒有什麼差別。因為在VC階段,中國特色的壟斷權力基本沒有太大影響力,或者說,權力尋租還看不上這塊,所以不想市場化都不行。我認為,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VC,核心競爭力都是三個字,「價值觀」。即,你認為什麼是對的,你認為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你認為什麼樣的團隊會成功。基於基本的價值觀,再進一步下分到更細節。事實上在VC領域,尤其是在A輪及以前,很少會出現像PE投資一樣哄搶的狀況,很多後來證明成功的很多項目,在早期階段都是大量機構拒絕的。因此,基於價值觀的判斷就非常重要,或者說選擇吧,投這還是投那個。如果說「上市」是中國PE的關鍵詞,那麼「爆發」是VC的關鍵詞,你必須投在一個未來的爆發點上,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時間剛剛好,團隊必須是最強。只要爆發點對了,那未來的增長、融資,都不是問題。而要選擇正確,價值觀本身是最重要的。如果說中國式PE需要吃飯喝酒搞關係,那中國VC需要的是和國外同行一樣,真正成為行業專家,而且還得是科技專家、社會學家、心理學界、經濟學家甚至哲學家的綜合體,最終在價值觀上能和世界的發展趨勢合拍,也就是預測未來。

中國VC和國外VC比,有兩個點可能不一樣。一是中國VC對渠道能力的要求更高,從而更需要形成大團隊作戰,投資經理的數量不可少。這是因為美國這樣的市場,已經非常成熟,項目少,資金多,每個投資人都守著自己的熟悉領域即可,因此美國的VC往往合伙人比投資經理多,甚至某些機構只有合伙人。而中國則不一樣,中國是一個熱烈爆炸中的超級創業市場,項目層出不窮,每年以十萬計,因此必須用大量的人去覆蓋。國內幾個大VC,人數都過百了,真是順應這個環境要求做的適配。二是中國不存在美國這樣的成熟職業經理人市場,彼此信任感低,可合作性差,因此更多的依靠創始人本身。所以VC在中國,判斷本身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增值服務。增值服務在國內是比較難開展的,更多只能在外部,如PR之類的,但真正的內部管理上的服務是很難的,你很難想像投資一個90後項目,然後請一個成熟的職業經理人來做CEO。這在中國不可能,在美國卻比較正常。

本人做過PE和VC,感覺這兩個行業,和國外都有差距,但PE的差距更大。事實上中國的PE基本是以傻瓜套利為主,完全沒有國外PE的一整套綜合能力。至於VC,因為本身投資判斷這個點更重要一些,是順勢投資,成績和系統化的能力並無直接聯繫,因此很難評判。

大概就這樣,輕拍


PE和VC基金的工作用四個字就可以概括:募投管退。所以要說核心競爭力,必須從這四個方面說開去。

(本回答不涉及任何價值判斷,而且為了不引起爭端,敏感地方會隱去基金的名字)

募=募資

基金融不到錢談什麼投資,所以細究早年間中國PE和VC的背景,都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 不少基金都會有1-2個不怎麼管業務而專註於募資的純老外或者ABC,他們往往教育及工作背景閃亮,深諳歐美文化。因為當時要建立起一隻PE或者VC基金,基本都是美元架構,就必須得到歐美的各類FoF、Endowment以及Pension Fund等的支持。這種人才對接融資渠道。

  • 不少基金都脫胎於一個企業或者家族的資產管理需求,從一個部門開始,這裡的例子可以舉一把:IDG、賽富、弘毅、聯想創投、鼎暉、BAI以及晨星等等

這些現象說明一個共同問題,早年間搞一支PE/VC基金真心不易,募資是絕對絕對的核心競爭力。那時候頂級基金的掌門人即使在歐美廣有人脈及口碑,仍需要找更接「歐美」地氣的人幫助其在歐美投資圈遊刃有餘,或者曲線救國,從一個企業的投資部門或者家族基金中逐步開始。

然而這種情況在近幾年發生了巨變。首先,國內有錢人越來越多並伴隨著資產管理的旺盛需求,同時不少人是靠著VC/PE的投資發家致富的互聯網創業英雄,對於VC/PE的整套玩法相當了解和接受,因此願意將錢(無論是美元還是人民幣)反饋到新成立的基金。其次,A股成為新的甚至是更受歡迎的上市渠道,人民幣基金比美元基金更吃香,做人民幣基金成為主流,而且銀行的私人財富管理中心也各種參與為大家募資提供便利,深入到全國各地從土豪處拿錢。最後,某些超級基金嘗試在國內深度布局,不斷以LP+GP的方式介入並培育各種新興的VC基金,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先頭部隊,構建投資從前到後的生態系統。這三者的加權作用就是:融資成立一隻VC/PE基金的門檻大大降低;募資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的成分,正在逐步降低。

投=投資

這裡不細說了,無數優秀答案已經提供足夠完備的信息。用自己的話總結就兩條:看得准,投得狠。看得準是戰略,投得狠是執行。VC和PE投資在中國興起也就二十多年的時間,無數行業起起伏伏,其中給投資人回報最高的且不需要太多背景來背書的就是互聯網行業。而在這個行業中又出現了各種此起彼伏的潮流:門戶、社交、遊戲、電商、移動互聯網、O2O、互聯網金融……

每次潮流的出現都會有幾個賺大錢的投資機會,其實也有無數人很早就看到這些戰略機會,然而賺錢的基金總是少數:戰略是一句話,執行是一盤棋。這裡可以有一個正反例對比。2007-2009年,智能手機逐漸登上歷史舞台,不少基金都宣稱移動互聯網是戰略級的投資方向。然而最終賺到大錢的是經緯及紅杉等基金,因為他們孜孜不倦得盯住每一個App的品類,甚至不惜使用人海戰術來跟蹤行業發展和各類下載排行榜,幾乎把每個品類的前兩名都下注了。而反觀其他一些號稱以移動互聯網為核心戰略的基金,只關注一個細節就可以發現戰略和執行的不匹配,整個團隊上下使用智能手機的人寥寥無幾,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管=投後管理

在回答(PE/VC 的投後管理都做些什麼? - 何明科的回答)中對投後管理的有所涉及,核心領域是:人才、錢財、資源、方向和退路。基金在投後管理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就圍繞這些方面展開,但說來說去,最核心的還是找退路。某基金在早年間投資的項目並不出色,但卻十分善於對接資本市場,快速將各種公司搞到IPO,不管好歹總是條退路。但世人不看對錯看利弊,不糾結過往算當下,哪怕是IPO之後因為會計醜聞惹麻煩,導致以後所有公司去該國IPO的道路完全堵死。

人才。創業企業常常為缺乏各類人才而頭疼。但投資人人脈廣且跨領域,並自帶金字招牌來增強吸引力,因此在為被投企業引薦和吸引人才最容易創造價值。特別是在CFO這個特殊的崗位,涉及到與各類投資人的溝通且CFO候選人群體與投資人的交集甚多,所以投資人最愛為被投企業介紹甚至是安排CFO。

錢財。創業企業不僅缺人,而且缺錢,而且往往是從創立開始到IPO成功都一直處在缺錢的狀態。投資人真正有價值的貢獻在於幫助創始人把握融資節奏和開拓融資渠道,特別是當企業的融資需要對接國際融資平台之時(IPO或者巨型的私募),投資人在中介管理、人脈引薦和信用背書等方面,都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資源。投資人吃的就是信息飯:信息不對稱+信息交易。因此投資人可謂是三教五流無所不交,彙集各種信息,可為被投企業介紹各類資源:技術、商務、政策等等。特別是中國的創業企業往往都是在開拓政策尚不明確的新領域,在由灰轉白的過程中,創業企業特別需要投資人介紹資源搞定資質或牌照等核心資源。

2010年12月,在北京宣布買車搖號之前的兩三月內,聯想重金入主神州租車並在這段寶貴的窗口期內,大批量買車並掛上京牌。這件事情就很值得玩味。

方向。投資人往往具有國際視野並橫跨多個領域,在指引方向和啟發思考上,也可以為創業者帶來增值。

退路。能有兩次成功退出經驗的創始人,就是連續創業成功者了。成功的投資人往往都是n次經驗的隔壁老王,熟悉各種姿勢的退出:IPO、兼并收購、換股、借殼上市、換股重組、資產注入等等。而且在人脈上和利益制衡上,也能對退出環節的核心玩家——投行,往往能施加很大的壓力。因此無論在經驗上還是人脈上,只要和創始人利益綁定一致,勢必會給創始人及被投企業帶來極大價值,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退=退出

退出和上面提到的退路略有不同,許多人認為基金投資的公司上市了,就算退出和賺錢了。殊不知,沒有變成現金的,都是虛空。退出有多種方式:股市上公開賣出股票或者Block Trade、賣私有公司的老股給新投資人、尋求兼并收購以及兌換成現金等等。對於退出時機或者方式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筆投資的回報。因此別看有些基金無數IPO的案例,但是細究起來,根本沒賺到太多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退出時機的選擇不夠好。以騰訊為例,IDG和李澤楷都是早期的投資人,大概以1億美元的估值出手;而MIH作為接盤人,騰訊幾乎是其在中國唯一成功的投資,目前估值大約在700億美元左右,就這一個項目所獲得利潤,基本超過其他所有PE和VC在中國投資獲利的總和。

以上都是非主動的退出方式——選擇時機而出手,反映了一個基金的嗅覺、敏感度以及退出技巧。當然也有一些積極主動出手退出的案例,這就更加反映了基金的資本運作能力,更加堪稱核心競爭力,因為往往是化腐朽為神奇。比如拉著有關聯的上市公司接盤砸在自己手中的另一上市的股票而最終獲利,然後這家公司的股票最後跌成翔害死無數小散;或者強行將自己手中某公司的股票賣給上市公司兌換成其股票,形成全面收購。商場如戰場,這些經典案例層出不窮,這才是終極競爭能力的舞台。

總結

很同意@PhilippeS的答案——Track Record,簡潔而經典。在當前的環境下,Track Record可以簡化為成功的「投資+退出」完整閉環(投得爛還有機會,找到接盤俠也是辦法),就能製造好的Track Record,其他事情都會順手而來。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的主頁


這是一道很難回答的問題,但如果想用最簡單的方式回答,我完全同意 @PhilippeS 的答案;

VC/PE是一個嚴重結果導向的行業,誰投到NB案子,有大退出,並且一直保持那就是NB!

別的都沒用,但這個答案又似乎太簡單了。

單純就我所在的TMT行業早期基金來看,各家基金之間的競爭力差別其實很難衡量;

但差距肯定有,這些差距是從哪裡來的呢?

或者說到底什麼因素造成了最後Track record的差距;

我盡我所能列舉一些:

1、對行業的理解;

很好理解,TMT這個圈子越來越進化,每年都有很多細分方向出現機會;

從早年的移動互聯網、O2O到最近的互聯網金融、MOOC,不理解行業很難作出好的投資決策;

但也有投到的,這是我後面列舉的一個因素-運氣;

2、決策的果敢程度;

VC、PE投資一個案子最後只有0和1,而且能夠迅速看到結果;

很多時候對於項目是否投資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最後基金層面的表現;

3、是否有一套適合自己基金的投資邏輯/哲學;

這個可能說得有點玄乎了,但我愈發的覺得做得好的基金都有一套自己的投資邏輯/哲學;

這些東西很難用筆記錄下來,但一些關鍵詞、「套路」、偏好度等東西,在這個基金的每個投資人員都會有認識,那是一種在個人英雄主義之外趨同的判斷方式。(PS:有點類似企業文化。)

4、投資策略;

如果上面所說的投資邏輯/哲學是「戰略」層的事情,那麼投資策略基本就是「戰術」層的事情了;

投資早期還是投中後期,堅持投早期還是也可以適當做些晚期?

只做Lead還是可以跟投,或者只做跟投?

追熱門方向還是提前布局?

狙擊槍還是散彈槍?

……

這些都是策略上的差異,沒有對錯,只有是否適合。

5、運氣

不解釋,這個行業很多時候當我們無法用常規的判別方式去評價一個案子或者一個基金的表現時候,我們總願意把結果的差別歸於運氣,我很嚴肅的說這不是開玩笑。

其他的諸如融資能力、團隊成員背景、過往經歷等因素其實都算作是Track record的變種或者一部分,我不列舉了……

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在LP和GP打工過,補充一點淺見。

在討論競爭力之前,首先需要明確是面向誰的競爭。

PE/VC之間的競爭是雙面的:

  • 募資時,面向LP爭資金。LP需要的是在可承受風險範圍內財富的增值, 這時GP的核心競爭力就是風險調整後的財富增值能力。 因為不同的GP用不同的投資策略實現財富增值,所以進一步需要的能力各有區別,比如投資機會的獲取和前瞻性判斷能力(VC),資源整合能力(產業基金),機會捕捉、槓桿利用和投後管理能力(LBO)。此外,風險控制能力,和識時務定策略的能力(調整賽道和投資階段),也很重要。
  • 投資時,面向項目爭機會。 項目的需求就比較複雜,主要是資金和資源,同時也會考慮資金資源的到手速度和穩定性。通常決策和執行高效、 投資後耐心專業(不急著走不亂插手)、能給項目對接資源和接盤俠、提供有價值建議(行業理解/資本風向/管理方法)、提供增值服務(HR/PR/GR/財務/法務等)、甚至基金品牌背書等,都是加分項。

*當然,這套理論只適用於三方都比較專業、規範的情況。「好哥們幹了這杯這事兒交給我」,或者「我有特殊的拿錢技巧」的時候,則失效……

至於怎麼評估GP的核心能力,專業的機構LP(以美元為主)在投資GP之前,有兩大塊評估工作:

  • 看業績。量化分析基金過往業績(Track Record),看一些硬指標,比如年化回報率(IRR)、收益倍數(Multiples)、失敗率(Loss Ratio)。值得注意的是Loss Ratio(投出去血本無歸的資金佔比),太高不好,通常意味著團隊風險控制能力有問題;但如果太低,又可能太保守,沒有承擔足夠的風險,超額收益受限。一般只有專業的LP才會有這個顧慮,而對於一些缺乏投資風險意識的非專業LP來說,「適當死一死」這個概念可能是陌生的。(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一個有效的,風險-收益對等的規則適用的金融市場……)

  • 看口碑。一是正面訪談基金的投資團隊,二是側面對基金合伙人進行背景調查(Reference Check),包括訪談以往和GP合作過的人,比如過往LP、已投項目的創始團隊;也可能問問以前做過DD但沒投的LP、以前聊過但沒投的項目、以前工作過但現在離職的員工;平衡各方觀點再做判斷。

而項目反向正式做基金的DD,則一般比較少,以打聽基金的風評,探測GP的承諾是否屬實為主。


VC的話不敢妄論。PE的話,核心競爭能力歸根到底就是——募資能力。

我同意PhilippeS所說的Track record,這最終會體現在募資能力中的一個方面。只要一個PE能不斷融到錢,規模不斷上升,就說明這個PE不算太差。

畢竟,大家不知道真正的大buyout PE的核心商業模式,其實是賺管理費的,所以說一千道一萬,募資能力是核心之核心。


PE/VC的核心競爭力三要素:策略、團隊和業績

這個問題非常好,因為這正是從LP(包括母基金)的角度來看,如何識別出優秀GP的核心競爭力來投資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GP如果能將以上三要素做好,那就更容易獲得LP的青睞,也就更容易募到優質資金。

1. 策略

即GP的投資策略,包括專註的輪次行業地域是否具有差異化優勢。這些差異化優勢包括在行產業里過去的經驗、特定行業的監管優勢、本土地域的資源、在早期項目中的項目搜尋能力等等。

同時各家PE/VC的投資風格也有很大不同。有些例如VC的早期投資,更多可能是「霰彈槍」的打法,單筆投資規模(ticket size)不大,在專註領域裡追求多元化。

但成長期更多是「狙擊手」的打法,尤其是在特定行業(如金融等有一定門檻的行業)會更有用,項目不多但是每個都是優中選優,在這種策略下,就需要非常長期和系統化的研究能力支持。在投資策略中,還需要注意一致性問題。每個GP都有多支基金,但是前幾期投早期投得很成功並不能說明他專註併購基金的新基金能投資成功。

2. 團隊

這裡主要是團隊合作、激勵、背景和經驗

在合作這個層面,最重要的是團隊的核心領導人,優秀的PE/VC機構應該是一個團隊而非「個人明星」,如果幾位合伙人有互補的背景且互為夥伴關係,通常會更有競爭力。當然,在中國也有不少PEVC機構有一位靈魂人物,憑藉其個人的過去創業和投資經驗,成為整個團隊的向心力。這一點並不絕對。但是必須要警惕「關鍵人物風險」(Key man risk)。

在激勵這個層面,主要就是看Carry激勵機制是否完善。對於利益分配激勵機制,一般更注重分散、分享型模式的團隊會更穩定。

對於團隊背景,更多的就是有產業背景的GP,可能是把雙刃劍。這些實業或者金融集團旗下的PEVC,有產業的資源和經驗優勢,但是同時團隊獨立性也會受到一定限制。

團隊經驗這一項,說來比較抽象,但是非常重要。現在全面追捧PE的時代,太多人「華麗轉型」成為PEVC基金投資人,但是優秀的團隊必須有直投經驗,純粹投行、諮詢、二級市場或者產業背景的團隊很多時候並沒有競爭力。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要素就是搜尋項目(Deal sourcing)的能力。

3.業績

投資業績,也就是常說的Track Record,需要分析基金層面的回報:

DPI 投資已實現倍

RVPI 投資未實現倍數

TVPI 總價值/實投資金比

IRR 內部收益率

分析師,需注意J曲線效應,各家機構的基金對比應該按照同樣的Vintage Year來看。同時,還需要分析每隻基金裡面的明星項目是哪些,去掉這些明星項目過後是不是還是能保持高回報。在業績分析時,還需要看看按行業、按輪次、按合伙人Lead、按地域等來分類分析,看看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哪些行業?哪些輪次?哪些地方?來自誰?

另外還需要在整體基金層面考察,基金規模是否合理?都有哪些優質LP(比如社保基金)投了他們?如果GP有雙幣種基金,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是否有利益衝突?

歷史業績並不能完全反應未來的回報。所以儲備項目也非常重要,優質的儲備項目需要吻合基金策略定義,不因機會型因素而發生策略轉移,並且與團隊具有高度信任關係和鎖定關係。

————————————————————————————————————————

專註商科求職經驗分享,歡迎參加我的Live一起交流

木易的 Live - 管理諮詢求職面試攻略:上篇

木易的 Live - 管理諮詢求職面試攻略:下篇

尼克六六和木易的Live - 泛金融商科求職面試完全指南

木易和路躍兵的Live -- 私募股權(PE)入門必備知識與求職指南


Track record


資源和關係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12字箴言,看得見、看得懂、投得進、退得出,任何一個環節做牛逼了都是競爭力。早期市場(天使、A輪)的信息不透明程度更高以及可以支持判斷的信息比較缺失,偏早期的VC看得見和看得懂重要些;而後期市場相對透明,拼價格、拼後台資源多些,投得進和退得出自然更重要。例子大家可以自己琢磨,比如我認為看得見上險峰、真格有些特色,投的進上紅杉挺牛,退得出達晨很犀利,等等,大家具有不一樣的競爭力。


1、對本土行業的理解,大宏觀就不去說了。國內很多PE和VC深知由面到點的重要性;

2、資源的優先,土生土長的國內PE/VC投資人或者說基金管理人在一路成長的過程中結識到的人脈資源不容小覷;

3、決策的果斷和實效性,國內很多PE/VC包括我工作的公司或者我們的對手方,我們在項目的開始(前期接觸和盡調)都儘可能的最求能夠自上而下的推進,這樣我們的效率會比我們接觸到的外資投行這種層層上報的投資風格在效率上會提升很多。

第三點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優勢所在。

想到什麼以後再補充吧~


無論VC還是PE,最核心的競爭力都是團隊,也就是人。相比較而言,VC風險更大,更考驗團隊的判斷力,甚至是團隊對項目的影響力。


募資


哎,目前國內PE VC的核心競爭力主要看他們的合伙人是哪個二代…


支持中國加油


誰在行業內擁有更多資源。。

去看清科排行就行了。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