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所有西方哲學大師的代表作讀完要多久?
只是指從古到今哲學大師的代表作,不包括信件和日記。例如康德的代表作就是「三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基礎》、《未來形而上學導論》、《實用人類學》之類的,不包含他早期寫的自然科學論文。
不如說一下自己。
02到05年在讀高中。高一之前的暑假就開始讀《資本論》,第一冊還真的讀完了。然後讀商務《理想國》,繼之以王曉朝的《柏拉圖全集》,大概讀了大半。除了哲學史的一般導論以外,薩特的八卷文集大概也讀完了大半。有中譯的盧梭作品大致讀過一遍。我自己比較自豪的地方是《追憶似水年華》,讀完了六冊,那時很矯情地留下了最後一冊。
05年大一,大多數課餘時間在讀福柯的中譯。06年去香港以後就很少讀中文了。所在的哲學系以分析哲學為主,訓練側重於認識論、政治哲學。因之,雖然是哲學系的學生,哲學史還是私下讀,業餘水平。閱讀大體以《純粹理性批判》與《存在與時間》為中心,兼讀一些尼采、叔本華與法國哲學。尼採的主要作品算是匆匆讀過大半,其實並不合心意,某種意義上也是不得已而讀。《存在與時間》前後用力最多,所謂的第一部分(Division 1),中英法德本都下過不少力氣,注釋講說也讀了不少,只是後面(Division 2)沒有看過。
07、08年在法國念書,上了德國哲學相關的課程,不太聽得懂。只有一門《精神現象學·序》的精讀課,老師很好,用力較多,稍有收穫。此外,用法語來學德國哲學家,畢竟有一些遺憾。這一年上了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的精讀課。笛卡爾的主要作品可以算是匆匆讀過了。另外還有兩門課是讀英語的,一門讀《論美國的民主》,考試時要每一小節的大意背出來。還有一門讀沃格林,考試也要求默寫篇章主旨。都是很痛苦的記憶。
09到10年第一次gap year。主要是讀奧古斯丁與列維納斯。一是關注古代思想史,也兼及一些神學、猶太教相關的問題。導讀、參考書之外,列維納斯的Altérité et transcendance讀得比較細,Poche版排印錯誤很多——法國出版業也有馬虎的時候。Kierkegaard也讀了一些,印象不深。很喜歡《德性之後》,所以那時麥金泰爾的書倒是讀了不少,這是至今還記得的部分。末了參加了一個暑期精讀課,讀黑格爾的早期作品,兼讀霍耐特。雖然很努力,但還是找不到頭緒。
10年到12年在芝加哥,認真學哲學史。以知覺與行動哲學為中心,讀亞里士多德與(後)康德哲學。亞里士多德英文全集每天讀一卷,讀了大半。Clarendon的詳註本又讀過近十種。Alexander of Aphrodisias、Averroes、Aquinas等古注也涉及了一些,和其他二手文獻一樣,主要都是論文的需要。也是在這時候跟著老師開始讀胡塞爾,庶幾可以追索亞里士多德以降的意向性問題,但剛好這位老師教得不太好,沒有什麼進展。其他的習作集中在維特根斯坦與John McDowell。尤其後者,因為論文的緣故,可以找得到的作品基本都讀過。最後,希臘文終於有了些起色,讀了一篇Lysias,之後就是柏拉圖的Crito,用過讀本的同學知道,注釋極其詳盡,也只是體會下文風而已,其實談不上讀懂。
碩士畢業以後,本來的計劃是自此認真讀黑格爾,尤其是順著Pippin課的書單讀下去。但因為已經決心轉讀國史了,之後就沒有再密集地讀過哲學。匆匆翻過一些之前沒有來得及細看的本雅明與蒙恬。
回想起來,前後大概十年左右的時間。要讀完西方哲學家的主要作品,還有很多缺口:休謨的書就讀得很少,德國古典哲學涉獵也很淺,許多其他的地方也是蜻蜓點水。如果一定要做一個回答,我想,再有十年,前後共二十年,庶幾可以把西方哲學主要著作讀完一周。
就學業而言,這是一種很不聰明的做法——我高中的時候,一位老師就對我說過。我自己的話,主要是氣質使然。年少時妄想窮貫古今,已經是一個令人擔憂的開始。再則一直以來的閱讀、思考,習慣以專人入手,傾向於讀完作品全集,然後下筆。最後,我自己也比較喜歡讀「大」書,一頁頁翻過,不必有「馬上可以讀完」的躁動,也不必有「讀完後怎麼辦」的擔憂。然而,終究,哲學不是這樣學的。淵博如Anthony Kenny,哲學史大體上是無盲點了,但在具體問題上,往往沒有很高的見識。足為後來者殷鑒。想來,如果讓我回到2005年剛進復旦的時候,我也許就不會這麼做了。
十年,彷彿一場夢。夢醒時分,但記得斑斑點點。28.11.2015
趁著這個帖子回顧了一下自己讀書方式的轉變:從初中、高中時候的興趣+名氣,到國內大學和德國剛開始的興趣+上課要求再到現在的帶著問題去讀書,解決了就不戀戰,從好的方面來說,是「學術指向」越來越明確,從不好的方面來說,就是失去了當初為了讀書而讀書的純粹感覺。至於題主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或許也是想找尋「為了讀書而讀書」的純粹的快樂吧。不過我實實在在地認為,哲學書並不適合作為「為了讀書而讀書」的對象——哲學家們始終是為了解決哲學問題而寫書(無論看上去再怎麼飄忽的作品都是如此),這就要求我們用嚴肅的,學術的姿態去閱讀這些作品,而這,註定不是「為讀書而讀書」所應該承擔的任務——前者像一場戰鬥:作者要解決什麼哲學問題?解決的中心論點(中心方案)是什麼?他是如何鋪陳自己的論證來達到這最後的解決的?他的這套方案和之前的哲學家有什麼異同?傳承自哪裡?有哪些地方超越了前人?論證有什麼不足之處?——後者則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情調」,一種獲取人生感悟的、無外在壓力的自律和自我滿足。前者是殘缺的最高幸福,後者是純粹的幸福。照理來講,哲學思考本該就是人生最高的純粹幸福,但是因為人的智力有限,並不能讓他如此安逸地享受這種純粹的最高幸福,所以當我們真正在做哲學思考時,我們的幸福總不那麼純粹,總是伴著緊張、焦慮和習以為常的失落。原答案:
不如說一下自己,好像讀了很多,然而學術上並沒有什麼長進的失去的十年
02年上初一,看了一整本(!)的大學馬原教材(對你沒看錯!!)看了毛選(第三卷很經典!強推!)。03年上初二,開始讀馬克思,先是讀很有名的《馬恩選集》裡面的一些篇章,還真的讀了不少。初三開始裝模作樣讀什麼《未來形而上學導論》(還真的讀完了,還真的自以為懂了什麼似的)和黑格爾的《邏輯學》(這個真的看不懂,雖然真的看了很多)。
高一(06年寒假)第一次讀了《純粹理性批判》,除了「二律背反」和什麼「先天綜合判斷」真的就沒看懂什麼了,看了資本論第一卷(真的看完了,真的覺得好像看懂了的樣子似的呢!),重讀了一遍《未來形而上學導論》(感覺棒棒噠!)。高二(06年暑假好像是)看了《邏輯研究》(真的看完了!真的好像看懂了呢!),看了《存在與時間》(真的看完了!真的好像看沒懂了呢!),(07年寒假)看了《五篇講座稿》、《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驗的現象學》、觀念I翻了幾頁(覺得《現象學的始基》棒棒噠!);看了《夢的解析》(沒錯,當黃書看的!!),(其他時段)看了叔本華的那堆散文(沒錯,當吐槽文看的!),看了幾本榮格的書,看了本《菩提道次第廣論》(不在題目範圍內,請自動忽略哦!)。高三(08年寒假)看了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和《路標》裡面的一些文章(什麼鬼藝術作品的本源好像也在裡面,當時看完就是千萬隻草泥馬飄過……)初高中階段總結:假裝自己看了很多很有料的書。高考前的周末,看了本《西藏生死書》(記憶猶新!!!!!!雖然和題目無關)
大一(08-09):
舍友有哲學達人一名,相約自習室看三大批判,於是第二遍看純批,第一遍看另外兩個批判。有很多上課內容,也就跟著把那些東西讀了:哲學導論:讀了柏拉圖美諾篇,亞里士多德範疇篇,斯賓諾莎倫理學還是什麼的,貝克萊的對話,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休謨的什麼道德原則研究,其它忘了。西方哲學史把前蘇格拉底殘篇基本上過了一遍,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也讀了一點(然而並沒有讀懂),其它就沒有什麼印象了。馬克思的很多東西似乎又讀了一遍,什麼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書我很早就買了,高一高二翻過一下),博士論文,資本論,1858大綱之類。
讀了一遍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結果……你們猜猜看?當時心理學課,想搞個大新聞,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研究日本鬼片,結果看(mai三聲)了很多弗洛伊德除了夢的解析之外的書(比如《精神分析引論》和很多小的作品)有雄心壯志想寫一篇什麼鬼馬克思和基督教的關係,結果瞎扯了很多哲學家,也看了很多哲學家的書(不記得是些什麼了,就記得有本路德文選,天了嚕)大二(09-10):
主要沉浸在老莊哲學啊佛學啊什麼之中(具體書目忽略),西方哲學好像就讀了幾篇重要的柏拉圖的對話(用的是廣西師大的那個英文本),《藝術作品的本源》又讀了一遍,馬克思的東西又讀了一遍。其它好像主要都是教材了,不細表。其它好像就是學拉丁語希臘語什麼的了。大三(10-11年):
《懺悔錄》讀了一遍(讀不懂)。因為學希臘語,《新約》及其解析稍微看了下。《會飲篇》(劉小楓講授……)
邁蒙尼德的《迷途指津》看了一部分(看不懂)。看了尼採的一些書(《善惡的彼岸》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啊)看了克爾凱郭爾很有名的兩本書《致死的疾病》和《恐懼與戰慄》其它都是上課的材料,具體有什麼已經忘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李明輝講授)大四(11-12年)
亞里士多德《論靈魂》第一哲學沉思集又看了一遍克爾凱郭爾《基督徒的激情》(這書蠻好看的)阿奎那《神學大全》第一卷後半部分(七十幾題之後)
其它本科論文的資料我忘了。在德國第一年(12-13年)
沒選什麼課,只有兩門,讀了康德《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簡直脫了一層皮)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第二遍了),《論確實性》克里普克那本書叫什麼來著,反正就是沖著維這兩本來的。其他時候就是學德語啊學拉丁語啊學希臘語啊學阿拉伯語啊第二年(13-14年)
選了一大堆課,不確定能回憶起多少。柏拉圖Lysis (希臘語考試備考課程……)
中世紀那門課叫什麼「中世紀的科學」,讀了很多中世紀的文章,比較重要的是奧古斯丁《論秩序》《反阿卡德米》,彼得·阿貝拉《theologia summi boni》(節選),其它的忘記了。有一門「論教師」的課,選的是奧古斯丁和阿奎那同名作品de magistro (論教師)讀了本洛維特的教授資格論文,不出名。前蘇格拉底的殘篇(又一次)亞里士多德《論靈魂》(又一次),《物理學》(第八章)、《後分析篇》(局部)愛留根納《自然原理》(局部)奧古斯丁《懺悔錄》(局部)尼采各種節選(《朝霞》、《超越善惡之謊言》、《悲劇的誕生》什麼的)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又一次……)費希特《全部知識的基礎》(難哭了相信我!)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局部), &<大邏輯&>(局部)萊布尼茨《單子論》(局部)幾乎整本的胡塞爾《邏輯研究》(又一次……)海《存在與時間》(局部)薩《存在與虛無》(局部,難哭了)阿奎那《神學大全》第一卷(局部,又一次)、《論獨一理智》、《論自然的原則》、《反異端大全》(局部)偽狄《論天使的等級》(局部)中世紀還有很多,不列舉了(我也想不起來了)有一些Vorlesung涉及到很多作品,比如有一門《柏拉圖導論》涉及到他的幾乎所有作品,《懷疑論》則從Sextus一直講到休謨,裡面這些人的作品都大量出現,不一一列舉。其他時候就是學德語啊學拉丁語啊學希臘語啊學阿拉伯語啊
第三年(14-15年):
柏拉圖《蒂邁歐》《巴門尼德》《理想國》(局部)《斐多篇》(局部)《會飲篇》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物理學》(局部)、《論靈魂》(又一次)、《形而上學》(局部)、《論動物的生滅》(局部)《後分析篇》(又一次、局部),《歐台莫論理學》(局部)西塞羅《阿卡德米篇》普羅提諾《九章集》(局部)Marius Victorinus (其實很有名的)的………………(忘記了)奧古斯丁《懺悔錄》(又一次)、《論三位一體》(局部)、《論自由意志》偽狄《論天使的等級》(局部,又一次)彼得·阿貝拉《theology summi boni》(局部,又一次)阿奎那:《神學大全》(局部,很多部位……)、《反異端大全》(同左)《論真理》(局部)、《論惡》(局部)、《論靈魂》(局部)和大量他對亞里士多德的註解。
Heinrich von Gent (不出名,忽略吧)Duns Scotus (不出名,忽略吧)費奇諾《論愛》斯賓諾莎《倫理學》(局部)康德純批節選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節選)、《1858大綱》(相信我,用古希臘哲學講馬克思,簡直大讚!!)其他時候就是學德語啊學拉丁語啊學希臘語啊學阿拉伯語啊還沒(認真)接觸過的重要的哲學家:
謝林叔本華總結:
基本上,只有德國最後兩年讀的書才入了腦……看起來,把所有主要哲學家的作品「過一遍」估計殷大神的「二十年」應該還是不夠(神學大全就可以讀死人,我反正沒有興緻把它讀完),目測三十年吧。
然而,花那麼多年時間讀那麼多書,不是自己本行始終不是自己本行,該忘的還是會忘,沒看懂的還是沒看懂。所以,漫無目的地這樣讀一遍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很多書都是要反反覆復看很多遍才能理解的,強求自己若干年把「所有經典著作」看一遍事實上會導致你對大部分著作都不理解,這樣其實白白浪費了時間。你讓我談那些我只看過一遍的書,我必定什麼都談不出來,即使看了兩三遍,也未必就能談出什麼來。而且,沒有老師指導,有些書真的就是看不懂。最典型的就是亞里士多德的書——難度真的非常大,相信我,照殷大神的方法「每天看一點」亞里士多德,沒有老師指導,沒有好的參考資料,就真的只是「每天看了一點」亞里士多德而已。所以,還是專註在自己的興趣上吧。回答已經成為了追憶。
這個追憶不安編年史順序,而是按我對每一部有重大意義大部頭理解成長的順序。1,我看第一本嚴肅哲學書的時刻,還是初升高的暑假,那書是《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第二次印刷。
時至今天,書封皮上黏著的薄塑料膜曾已完全脫落了。那時候,這本書猶如天書,晦澀深奧,而當時又沒有參考的研究專著以供釋明。我不敢說當時我能看得幾分懂,但只憑藉著毅力,我粗淺地理解了點皮毛,知道了感性、知性和理性,先天性和先驗的一丁點涵義,以及康德此書的一丁點目的要旨。後來,到了剛上大學的暑假,我又開始仔細研讀這本書。大概正是在這個時候,我逐漸開始對《純批》的文字有了一點不陌生的感覺。而且,那時候我發現了鄧曉芒的純批句讀和其他研究專著,對於完全初心者的我,是一個入門的好機會。我緩慢地,一句話一句話,掃過了序言、導言、空間和時間、先驗邏輯、包括仔細研讀了兩版的演繹,以及原理分析論,對範疇的圖型法也仔細思索。平行地,先驗辯證論的內容我也仔細研究了謬誤推理、二律背反和理想,寫這段話的時候,還突然意識到康德在「純粹理性的理想」這章中通盤規定的理念、理想的分析導出了一個拒斥普蘭廷根模態論證的思路(跑題嚴重)。等又過了快兩年,英語的水平也足夠了。便搜集了比如Guyer, P. (1987). Kant and the Claims of Knowle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Allison, H. 2004, Kant"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An Interpretation and Defens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Paton, H., 1936, Kant"s Metaphysic of Experience, London: Allen Unwin等等專著。但哪怕是大量閱讀它們都是不現實的,所以每次只會定位到具體的位置來尋求些啟發。就這樣,以離群索居孤僻成性為代價,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現在對我來說已經很熟悉了,隨便翻開前500頁的任意一頁,都可以就其細節展開思考,而不會陷入不知所云、晦澀深奧的境地。2,第二本重要的著作,至今讀來也時覺晦澀的書,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
在讀康德的期間,我開始了這本深奧至極的書的閱讀。因為已經有了《純批》的經驗,我搜颳了諸多的參考資料。比如Hyppolite, J.,1979,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Pinkard, Terry, 1994, Hegel』s Phenomenology: The Sociality of Rea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tern, Robert, 2002, Routledge Philosophy Guidebook to Hegel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London: Routledge.等等。即使如此,精神現象學也是我見過的最深奧的哲學書籍(不算大邏輯的話)。大量的代價被付出,但收穫也無非是「意識」與「自我意識」中的章節,感性確定性,力和超感性世界,主奴辯證法,斯多葛、懷疑和苦惱意識了解得較多。「理性」只是在抽象上有所理解,「精神」相對而言比較具體,比較易懂。直到此時此刻,這本書仍然是有空就拿起來鑽研一番。3,第三本重要的著作,一系列著作的起點和基礎,胡塞爾的《邏輯研究》。
當初看《存在與時間》的時候,當時晚期中二複發,認為連海德格爾都覺得困難晦澀的《邏輯研究》第二卷,那是必定要去鑽研的,所以就去看了。關於這本書,最大的難關有二:中文翻譯很不好,幾乎沒有參考資料。當時,由於《純批》和其它書的經驗,我的信心是滿朋的,可是在觸碰《邏輯研究》不多會的功夫就全崩塌了。這本書太複雜了。斷斷續續,以自虐的心態,我從第二卷第一研究開始,對照著英文版,一個句子一個句子,不明白的句子跳過,看哪句話可以理解,慢慢形成體系。慢慢向第五研究進發。每次都會回過頭重新閱讀,看有沒有新的可理解的部分,比看《純批》困難幾倍。就這樣,慢慢地,我也對一些胡塞爾討論的細節,比如第二研究的個別與抽象觀念,在這裡,集合全部語境,我理解了為什麼這裡胡塞爾拒絕經驗論的判斷,否則本質直觀就無立錐之地了,反過來說,正是對抽象個別觀點的思想,確立了本質直觀的基礎。第三研究,是研究整體和部分,獨立與不獨立觀念。從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胡塞爾在為各種「所與」構建奠基關係的抽象理論,以及立義行為中的意向對象與意向相關項的構造關係。後來,就是第五、六研究。這兩個研究由於在廣大的一般胡塞爾現象學專著(非特別針對邏輯研究)中有介紹,再加上對胡塞爾文風的日漸熟悉,所以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雜項:其餘的研究得比較多的書還有一些,不過都沒有上述三本來得刻骨。如果非要加入一本的話,就是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來理解它。
總之,基本是這樣,已經過去了十多年。
在哲學領域我讀了這十年也沒有什麼別的,大概三本書:
一個,讀懂了純粹理性批判;第二個,把精神現象學列入必讀。第三個,胡的三本書。(邏輯研究、大觀念、歐危和先驗現象學)如果說還有一點成績就是看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這個對思想的命運有很大的關係。還有舍勒的《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也是很大的。但這些都是次要的,我主要的我就是三本書。很慚愧,就微小地讀過一些著作,謝謝大家。====回到正題====只看這些書的內容介紹的話,全部加起來用不了一天。只是瀏覽一遍字的話,平均一本一上午或一下午。如果想讀得有點懂了,一本一年。如果想讀得跟讀小說一樣,一本十年。家祭無忘告乃翁
不知道現在說還有沒有人看
就說說我自己好了
高一開始接觸哲學,國內讀的IB學校,好像是唯一一個在國內提供IB哲學課程的學校。非必修,但IB文憑大致是這樣:語數英必修,另外三門選擇很多,分三大類:文理和藝術,文科理科不能超過兩門,藝術不能超過一門,總共修六門課加上一些額外的東西(社區活動,一篇4000詞的essay,以及一個叫做知識理論的課程)才能畢業。
到了大學,踏入哲學+政治double major,繼續進修。
五年下來,論西哲「大師」的作品,可能讀了還沒有五分之一。當然,這要取決於你怎樣去定義大師了。
以下一段可以跳過
我到現在讀過的大概有
柏拉圖《理想國》,《申辯篇》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以及一部分《尼各馬可倫理學》阿奎納《神學大全》一部分洛克《政府二論》,《論宗教寬容》,一部分《人類理解論》霍布斯《列維坦》盧梭《論不平等》密爾《論自由》,《功利主義》馬基雅維利《君主論》笛卡爾《第一沉思》休謨《論自然宗教》,《人類理解研究》萊布尼茨《論形而上學》,《單子論》,《神義論》,《人類理智新論》(唯一一個敢說差不多讀完了的哲學家)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部分,以及《實踐理性批判》黑格爾的一部分《精神現象學》費爾巴哈一部分《基督的本質》尼采《善惡的彼岸》,《道德的譜系》,一部分《查》,一部分《快樂的科學》,一部分《權力意志》,一部分《偶像的黃昏》(看到沒,大多都是一部分而已)馬克思一部分《德意志意識形態》,《1844手稿》,《宣言》,一部分《資本論》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真理的本質》,以及一部分《形而上學導論》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羅素《哲學問題》(高中作為第一本書讀的。。。懷念)霍克海默《理性之蝕》阿多諾霍克海默《啟蒙辯證法》哈貝馬斯一部分《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福柯的一部分《規訓與懲罰》。。。以及一些法哲的片段我讀的不算廢寢忘食那種,一般也不會去自己主動看書,全是跟著課程讀下去的。但是五年下來,光是哲學史上,有很多領域我都是完全空白的,例如早些的普羅提諾,奧古斯丁,中期的斯賓諾莎,謝林,貝克萊,叔本華,晚期的馬爾庫塞,奎因,德里達,烈維納斯等等。關於伊斯蘭哲學,時間空間,元倫理學幾個領域,更是涉獵甚少
況且在我度過的書裡面,基本也只是每個哲學家一兩本,遠遠談不上全部度過。
更何況,我從來沒有真正逐句標註得讀過任何一本作品。為了趕上進度,經常把看不懂的地方跳過,聯繫下文再去理解。
真正把尼采精讀完,我很敬重的一個教授做到過,他用了七年寫完了尼採的傳記。五年五分之一是一個大概的數字,畢竟下一個五年,下兩個五年,我可能就沒有機會再去讀。
反正吧,我覺得題主若是一個正常人,最好不要去奢望自己可以讀完全部。去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選定兩三本書,慢慢讀完。當然這裡不是只讀哲學寧缺毋濫,但是有些書的價值對你來講比其他書要大得多。
你若不喜歡恐怖片,何必要看午夜凶鈴?你若只對理性主義感興趣,何必去看尼采休謨?你若對讀書不感興趣,何必要翻開?一晚足矣,黃粱一夢。
呵呵,作為哲學系的人是不是有必要回答一下,要想了解哲學,先從哲學史入手,黑格爾說過哲學就是哲學史嘛。就算是哲學史也要好長時間,關鍵是你讀完一遍,完全記不住的!我們學完一遍都記不住!西方哲學史大致有四個階段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現代的哲學。裡面的具體流派和階段就不細分了。就說古希臘哲學估計也夠你讀幾年的了。更別說之後的中世界和近代了,還有康德和黑格爾,你如果不了解之前的哲學,他倆你肯定是讀不懂的,畢竟康德是西方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是終結者!對了這之後還有存在主義等哲學,克爾凱郭爾、薩特就不說了,就是裝big神器尼采叔本華,又有幾個人能說自己讀透了!我建議你沒時間就不要自己找苦受,要是對這個世界有疑問,就讀一點通俗哲學,生活哲學。我天朝的中哲也很好啊!很實用對人自我修養很有幫助,西哲讀多了容易瘋。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一輩子都讀不完。
我建議讀
《西方哲學史 從蘇格拉底到薩特及其後》,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只能按文學作品來讀。大多數哲學家的最重要的觀點也就那麼幾句話,並不需要讀完每個哲學家的著作,這勞民傷財。並且要學以致用么,讀書不是目的,應用於生活中才是目的。
上次寫了一個回答,概括了很多哲學家的基本觀點:讓馬克思給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爾、康德,叔本華,尼采,耶穌,釋迦等人上馬克思原理是什麼樣的情景? - 重樓樓的回答http://zhuanlan.zhihu.com/sun-a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專欄 《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
柏拉圖讀完需要三個月,奧古斯丁讀完大概六個月,阿奎那讀完需要六年,康德讀完需要六年,黑格爾讀完需要六年,尼采讀完需要三年,海德格爾讀完需要六年。像祁克果,塗爾干,胡塞爾等等還不算進去,我估計要一百多年。另外,你能把三聯和商務出的哲學系列讀完估計都要十幾年。
參考名校哲學系本科培養方案,都是先過哲學史,ancient philosophy和modern philosophy基礎課上完(這期間會讀大量大師作品的節選)對主流學派有大體認識之後再挑有興趣的方向往深里研究。沒有大的框架就去瞎讀毫無益處,有了大的框架之後自己也知道該去讀哪些了。
可以先從西方哲學史開始,了解大致的歷程和不同哲學家的思想,然後再以此為基礎向深處發散——對你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思想家或思想觀點的著作進一步去了解。
不是讀完所有哲學著作就成為了有哲學思想的人,著作的作用永遠只是促進個人的成長。學而不思則罔。學哲學不要為了讀而讀,這門學科與數學、物理、化學自然科學不同,它積澱下來的並不是某種接近實踐的可操作性的知識,而是某種抽象的認識方式以及思維模式,因此哲學的演繹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產生知識的積累效應。說到底,哲學是一種抽象的思維遊戲或者概念遊戲,其最大價值不僅僅在於提高你認識水平,還在於展開思維上的創造力,並把這種創造力延伸到其他領域以及你的生活實踐中。讀哲學書只是達到哲學境界的一個很小的步驟,甚至不一定是必要步驟,如果一個人具備主動的思考能力,並能夠在抽象世界裡進行概念化的演繹和體系化的構建時,這個人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具備哲學素養了。
個人見解,把「(西方哲學名著中)(在中國知識界有較高影響的作品)的選讀和評論文章」看個大概,大概要三四年,之後記憶力好的同學就差不多能裝13了。
這能讀完嗎?有必要嗎?讀完還是人嗎?除非嚴格限定「大師」標準,只剩兩三個
作為一個農民工哲學愛好者,抱著多提供一種視角的想法來湊個熱鬧。我國的教育環境難免要受意識形態的誤導,我國的教科書,無論文理,前言裡面至少有一句話跟意識形態沾邊。顯然普通人要掙脫意識形態束縛,認真以古希臘自由城邦公民的身份來思考哲學問題,也算是個難事了。我是藉助《莊子選譯》這本書來掙脫這些束縛的。莊子說「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所以這個答案不求贊,也不懼噴。莊子我也沒讀完深讀,這個選譯本反覆讀了幾年,對比的是諸子中的幾家,顯然,只有莊子多一些哲學意味。莊子絕對是一個懷疑論者,一句話:沒有誰能證明你說的是真理,少瞎畢畢。這簡直是趙家人的天敵,深得少年心。然後庄子對世界的認識顯然想到極大與極小,變化與靜止這些具體的哲學概念問題,這些對少年深有啟迪。最後庄子能想辦法寧靜內心,人之存在,無非肉體的舒適和心靈的寧靜,肉體的舒適沒有標準,心靈的寧靜卻大抵一樣。這些相對西方哲學,總覺得不上檔次,這樣想純屬扯淡。我後來也當然也想觀仰一下西方哲學,但是三五篇之後總看不下去,那一套不從古希臘看起走,似乎就理不清。很顯然我只記得那些大名,具體他們想說什麼,我實在沒看完。我形成這種印象,到了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時期,人類對理性思維信心十足,都想寫個大部頭,成體系成建制的歸納概括這個世界,現在看來就跟網路文學一樣,寫起來沒完沒了,拍成電影的畢竟少。二戰之後,人類的信心炸成碎片。二戰之後人們又發展哲學,寫了不少書來描述這個陌生而多樣的世界。可是未來又怎樣呢?從前那些聖人殫精竭慮寫出汗牛充棟的書籍,競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世界的變化都超出了聖人的想像嗎?要不一代一代人,一代一代的問題要解決,寫到天荒地老,後來學哲學的子孫可怎麼辦?所以說來,除非要學哲學史,又除非想學王陽明,立志就要當聖人,又除非想學德國古典哲學網路文學家,寫大部頭,按字數賺稿費,否則真沒必要看那麼多。看好一兩本足矣,關鍵是舉一反三,自省自察。 眼下的教育,就是90後也不一定容易在思想上掙脫趙家人的束縛,所以如果說立志成為王陽明式的聖人,那麼很現實的哲學任務就是打破趙家人的思想壟斷。雖然放眼世界,那是不攻自破的,顯然咱們還是要運用中國式的方法來實現。人說,這不單純了,那我說,那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