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新型水鋰電是什麼原理,可靠嗎?
01-21
新型水鋰電「造福」電動汽車 充電10秒鐘可行駛400公里
復旦大學昨天發布消息稱:吳宇平教授領導的課題組開發一種新型水鋰電,它顛覆了傳統的鋰電池製作及使用方法,將大大提升鋰電池的安全性和使用效能。吳宇平透露,根據實驗結果,裝備這一新型水鋰電的電動汽車,滿電狀態下行駛距離可達400公里,而充電時間僅10秒鐘左右;如應用於筆記本電腦、手機,待機時間可增加一倍以上。
復旦「水鋰電」問世 電動汽車時速可不受局限 [看東方]視頻
目前商用鋰電池的電解液都是有機體系的,成本高、易燃、離子電導率低。水體系的鋰電池(Aqueous Lithium-Ion Batteries)也就是將有機電解液換成無機水溶液,理論上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降低成本,高安全性(不會燃燒、爆炸)、高電導率、高循環性能。但缺點也很明顯。水體系的電化學窗口很窄,1.229V水就會分解,因此電池輸出電壓很低,功率密度不高,控制不好還有氫氣氧氣生成。另外,電極在水中的溶解、反應都會造成電池性能下降。所以這玩意兒離實用還有很長的距離。具體到吳宇平組的這個成果,電池體系是LiMn2O4|Li2SO4(aq)|Li。正極是尖晶石錳酸鋰,負極是金屬鋰,電壓可以達到4V,遠遠超過了水的分解電壓。解決辦法有些意思。將金屬鋰用高分子膜完全包裹,外面再用LISICON固體膜做隔膜(這個膜在鋰空氣電池中經常用),這兩層膜只能讓鋰離子通過,別的離子進不去,同樣也不導電子,這樣水的電解反應就沒法發生了(論文里提到什麼cross-over effect,不太清楚原理)。輸出電壓可以達到4V左右,大大提高了能量密度。而且由於兩層膜把金屬鋰和電解液完全隔離開,也抑制了副反應的發生。但這個體系也有潛在的安全問題。一旦那兩層膜因外力或金屬鋰枝晶生長被刺破了,金屬鋰與水直接接觸,後果不堪設想。
10s充電的問題,我在這裡說過了:新型鋰電池充電 10 秒即可行駛 400 公里消息是否準確? 論文里根本沒提這事。媒體上吹一吹也就罷了,不必當真。國內做鋰電的,大多都挺能忽悠。
大忽悠,只要短短6秒鐘的時間,該水鋰電就能充滿30度電,
估算續航400km,需要的電池容量約為800ah,500v.按照一小時充滿電計算就要用800a的電流,如果一分鐘的話就需要48000安培的電流,
如果6秒鐘充滿電的話就需要480000安培的電流,48萬安培,什麼概念,家庭用電一般在16a,這個相當於3萬個家庭同時用電,你讓電力公司情何以
堪,這得使用什麼樣的導線才能通過48萬安培的電流。
thanks for invitation
我對電池不了解,想說的@胡再冉已經說了,就是這些能量怎麼充進去的問題,10s的話,瞬間的電流也太強了吧。因此,對這種新聞持懷疑態度。在網路上搜索特斯拉看到了水鋰電這個概念,特斯拉Model S採用7000多節有松下提供的18650鋰電池,可提供85千瓦時的電量,足以支持2.1噸重的Model S最高達480公里的續駛里程。靠的是強大的電源管理系統。當年a123也牛b過。假設這位教授說的是真的 10秒鐘充電能85千瓦時的電量。能請教知呼大神解釋下這是什麼概念嗎?超級電容應該都沒這麼快的速度吧。10秒就可以充85度的電?,這是什麼概念?我們以雪佛蘭沃藍達為例,電池組總電量是16度,一般會保留30%的電以保護電池,所以一次充電電量不到12度。如果用240伏的充電樁,它需要充電4小時。現在這個水鋰電池,85度電,只需要充10秒鐘,那麼,假如它的充電電流和沃藍達一樣,電壓就需要是其4800倍!也就是說需要115萬伏以上的高電壓!如果用的也是240伏電壓,那麼充電電流將高達6萬安培!難道要到發電站充電?怎麼通過實驗證明10秒可以沖85度電的?個人粗俗的認為應該是報道這件事的記者理解錯了,要不就是教授準備騙國家經費。放了這麼大顆衛星,很好奇怎麼收場。
如果真如這位教授說的一樣,我想中國的喬布斯就是他了,不是改變的我們的生活,絕對是顛覆我們的生活了。
謝邀。但該領域不熟悉。但第一反應是查證充電時間是否靠譜,@胡再冉 的分析比較靠譜。教授就算吹牛,不至於這麼沒水準,好歹也是教授。對於國內媒體報導出來的數據,一般認為不靠譜,許多新聞從業者並沒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和hold住數據的業務水平。
10秒?充電電流360C?你確定不是開玩笑?
推薦閱讀:
※在新能源行業里,風能的發展前景如何?
※2018 年光伏補貼下降政策落地了,對以後的光伏市場有哪些影響?
※國內新能源產業的工作結構是怎樣的?有哪些部門和職位?
※大力發展新能源車的同時,「電池回收利用」國內現狀如何?
※電動汽車真的稱得上新能源、環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