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完《四世同堂》後並沒有產生對日本人的仇恨,而是憎恨那些漢奸,是否我也如「北平」人一樣的性格?


參考考研資料《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著。還有兩個月就考試了,背背趟子。

首先要明白一件事:老舍先生最擅長寫的是中國人,不是日本人。

老舍在這本書里,傾注了很大的筆墨去創造那些「漢奸」的形象,把他們的壞寫得無所不用其極,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壞的日本人形象就比較單薄,對他們的性格展示較少,心理幾乎是沒有。日本人對於中國人的殺戮、迫害,雖然被表現得驚心動魄,但那些惡,是由「日本侵略者」這個共同體做出的,不是由個體的「日本人」做出的。我們對「日本人」的印象自然不會很深了。

我們列舉一下老舍比較多筆墨描寫的幾個壞人:瑞豐夫婦、冠夫婦、招弟、藍東陽。(也許可以算上的,「大赤包」的跟班和丁約翰。)

錢理群的《現代中國文學三十年》裡面,把老舍筆下的人物歸納出幾個類型:老式人物(傳統的,接受中國文化的)、新式人物(現代的,接受外來文化的)、理想人物、底層人物。

我們再看這幾個壞人,非常顯著的是,大多數壞人都是「新式人物」,瑞豐夫婦喜愛新式的物質享受(請注意「胖菊子」燙的頭髮),招弟荒唐的性關係打著「戀愛自由」的旗號,藍東陽在一所學校里任職,而且會做幾句稀爛不通的白話文。

冠曉荷是個「舊式人物」,「大赤包」不知道是個啥,我們後面再說。

老舍,雖然他也支持新文化運動,認為中國要求變才能生存,但他對於革新,又經常持一種不甚正面的態度。

老舍對於「進步」並不是全面擁抱,他的態度是懷疑和支持的混合,而且很多時候,懷疑更多一些。這種態度可能是不甚能看清全局,但他樂意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感情和看法,這使他更像一個人,沒有成為「時代的傳聲筒」。

他筆下的「新式人物」,通常是受到西方傳入的現代思潮影響,舉動中體現現代性,但貪圖物質享樂,見識和能力淺薄,缺乏社會責任感,愚頑不可造就又十分驕傲。這是最醜惡的一類人物,其可惡甚於那些站在民族進步反面的老式人物。

有時這些人物被塑造成漫畫式。比如藍東陽,老舍好幾次寫他不講衛生,寫他直到燒得糊裡糊塗了都在喊天皇萬歲,以至於日本人都驚奇了,拍了他的x光片子研究漢奸的腦子是怎麼長的。這種寫法給人的感受強烈,但是對於文學的整體效果是不太恰當的。

然後說老式的人物冠曉荷。他也是非常壞的一個人,但比起小丑似的藍東陽,他好像還有點可愛。藍東陽跟他吃飯的描寫里,老舍說他雖淺薄無聊,但他的生活是藝術。這兩個人一個人渣,一個小丑,但是這個「藝術」的斷言並不完全是反諷。如果冠曉荷晚生幾年而且不那麼壞,也許他會成為類似《美食家》里朱自冶的人物。

對於老式人物,老舍是批評之中又有同情。這些人也許愚昧、保守、昏庸、無能,但老式的文化確有可愛之處。老舍對於傳統文化比較精通,而且他有一顆擅長發現美的心,他欣賞這種文化的美好和精緻。

但老舍並不是完全沉溺於這種文化的。中華文明在近現代的落後局面,說明了傳統文化有其弊端,老舍欣賞這種文化的同時也在尋找這些弊病。比如《四世同堂》寫到北京人拘禮、迷信、中庸、缺乏進取和冒險精神,瑞全出走,除了抗日,還有一重意義就是離開這種「過熟」「有毒」的文化。

這種文化表現在北京傳統社會中上階層的生活里,就是一種精緻、優雅、舒適,富有藝術感,然而愚昧落後,昏庸無能的文化,唱戲,看花,喝酒,吃好東西,玩各樣的動物。我們可以稱之為「溫柔鄉」或者「錦套頭」。

冠曉荷的惡性之一,就是在「溫柔鄉」里沉睡已久,以致軟弱無能,奴顏婢膝。他被日本人抄了家的那一段特別有趣,帶了榲桲(我算是北京長起來的,都不知道北京人為什麼愛寫這兩個生僻的字)回家(又是「吃的藝術」),發現高第被捆,沙發被割了個大口子之後驚得手足無措,餓了都不知道吃什麼,只能張著嘴等女兒買燒餅。我覺得這時候的冠曉荷對我們今天的生活,都很有參考價值。另一篇老舍的小說《正紅旗下》里,也有這種「溫柔鄉」里的人物。

——分割線——

下面是主題之外的胡扯。

特別有趣的是,小文夫婦也差不多是「溫柔鄉」里出來的人,但老舍對他們的態度完全不同。在文太太慘死的時候,文先生爆發出復仇的勇氣(葉廣岑的中篇《逍遙津》,裡面的主角爺兒倆,跟小文夫婦非常相似)。全書最耀眼的大英雄錢默吟也有一點這種氣質,比如他過去的懶散苟安,他的愛詩畫和愛種花(老舍本人也是愛種花的),他把自己欣賞的人稱為「詩人」。老舍還是希望傳統文化中的人能夠站起來,成為文明的脊樑。

而且說到底老舍是個藝術家,他對傳統文化的美,對生活的藝術,那真是打心眼裡愛出來,但他又深怕這種過熟的文化使國人變得愚昧無能,患上冠曉荷一樣的無法自立的軟骨病。這種又愛又恨的纏綿情緒是很悲哀的,一種中國傳統式的悲哀,有點類似《紅樓夢》。


《四世同堂》是一部「不真實」的非同步創作。

老舍大部分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作品所處的社會時代是他親自經歷過的,主要人物原型是他長期接觸過的身邊人。比如說《我這一輩子》里的巡警、《駱駝祥子》里的祥子等等。但描述八年抗戰時期北京人家故事的《四世同堂》,卻是老舍沒經歷過的。

在1937年夏天抗戰爆發時,老舍在山東大學教書,隨後輾轉前往重慶大後方,在八年抗戰期間,他始終在後方,沒去過已是淪陷區的北平。他對淪陷的北平沒有親身感受,是到了抗戰後期,在重慶接受一些新聞報道之後,才開始創作這部小說。


其實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問題是,老舍是具有國際視野的文人,是一個具有對自己國家文化和歐美日制度和民族性有較深了解的公民。

《四世同堂》里這段兒分析歐美政治和日本民族性讓我印象很深刻(下圖)。結合老舍在某本書里(具體哪本記不清了)開英國人的小玩笑(把「美」弄成「大王八」那個玩笑,印象很深),感覺不是在讀老舍,而是在讀辜鴻銘,在讀《中國人精神》。同時作為一個文人,老舍把這種視野的落腳點放在了中國人文化氣節上(結合書中不斷提到的北京人守禮節這個細節)。

老舍鄙視厭惡沒有文化氣節的人。氣節這也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直到現在你都可以看到好多特別好玩的現象,比如很多人一邊歌頌岳飛一邊盲目崇拜軍力文化(網上喜歡納粹和軍國主義的人),還有基本對自己國家的文化一無所知(這也不能全怪他們),而盲目批評的人(把幾乎所有現實問題解讀為民族文化基因)。這些人雖然立意在於進步,其實本質和氣節與博愛與大義不沾邊,他們喜歡的是力量和征服,而不是文化和個人的尊嚴。這也是這部神作在這個社會裡的一點點現實的意義。


作者意不在此。作家的好惡、價值觀,政治立場都會直接體現在作品裡。就像拍電影一樣,你看到的場面都是通過他的視角,經過他選擇的鏡頭。他意在反思自己的民族在戰爭中的表現,你就看不到太多撕心裂肺的恨和血仇。你看白鹿原,就是氣勢磅礴,淳樸原始的愛恨,還有他對人性對時代的反思,你看白鹿原上都是些什麼人,白孝文、鹿子霖、黑娃、田小娥、白靈。他們比小羊圈裡的人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更多的反叛精神。在這些人身上能看到作者好像對命運對時代有很大的不滿,或者最起碼是反思。鹿家的二兒子去抗日,結果死在同胞手裡,這是事實,不是胡編亂造,但作者就是要讓你看看這一幕,你說他幾個意思?四世同堂整本書,從正面完整雕琢過的日本侵略者角色太少了,我們知道書里有日本人,像一團烏雲一樣壓在北平上空,似乎無處不在,總是帶來死亡的日本人。可是你看見一張完整的面孔了嗎?那個勸錢先生投敵的,那個兒子死在中國戰場的教員,一號的老太太,這些都不是,都是側面一瞥。但我們實實在在看清了小羊圈裡每一個漢奸和每一個平民百姓。所以看完這本書不恨日本人正常,不恨冠曉何、陳東陽、祁瑞豐才不正常。


以下摘自我初中閱讀四世同堂時的讀後感,或許對你有些幫助:

日本失去了如此「忠誠」的好公民,與其說他們為日本效忠,不如說他們是在為權利效忠,錢,權就是一切,什麼國家,漢奸,對他們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可恨可笑。自古到今,總是有人為了權利甘願出賣國家,低下自己高貴的頭,忘記自己的國籍,拋棄人善良的本性,讓人心寒,讓人不齒。

在白與黑之間,存在著大片灰的地帶,北平的環境文化造就了北平人的因循苟且,他們必須為家族考慮,空有報國情卻只能留在北平掙錢養活一家,而像韻梅,祁老人,只求和平,至於是不是國家受辱之下的和平,他們就不管了。而小崔,小文夫婦,是這個動亂年代的犧牲品,他們的死幾乎不值一提,卻又代表著無數清白無罪的中國人的死,他們被日本人活活害死了。

無數人犧牲在這個年代,這個戰爭年代,日本人沒有絲毫血性,對老人,幼兒都下得了殺手,他們對於北平,對於中國,是一個永遠不會忘記的噩夢,是奇恥大辱。不論何時,我們都要記住,自己是中國人,我們不能屈服,不能低頭。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為現在的和平奮鬥過的人,他們都是英雄。戰爭之中,最無辜的是普通民眾,不論是侵略國的還是被侵略國的。戰爭是罪惡的,它真實的體現出了人的貪婪,殘忍,但它也體現出了人性的溫暖,閃光,偉大的一面。

我的老師評價說我讀懂了《四世同堂》。


因為老舍原意也不是要去仇恨日本人(日本民眾),反而文中(日本老婆婆的設定)還有意透露出:戰爭與民意不相等。

我覺得四世同堂這本書,不應直接去看戰爭這一部分,而是由此,作者對人性的各種面的演示,對命運的表述,對時代的記錄,作者為之的憫。我沒有打錯字,沒有悲,沒有憐,是憫。


你成績不好,父母不會怪老師教的不好,而怪你不爭氣。


不恨日本人恨漢奸這種現象困擾了我很長時間,兩者都可恨至極,但我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對漢奸帶路黨恨得咬牙切齒,而對造成漢奸大量出現的根本原因---侵略者無動於衷。

思來想去,自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1. 中國人喜好內鬥的傳統。歷史我沒有什麼深入的研究,不敢在眾多高人面前獻醜。所以我只以現時大眾能接觸到的證據為例:比如2013年十大逆轉新聞之首---北京老外撞大媽事件,開始大量網民幾乎一邊倒地瘋狂攻擊大媽碰瓷;後來事件出現反轉,原來是老外肇事,撞倒大媽,無照駕駛,還試圖逃逸。再比如里約奧運會泳池由藍變綠一事,鑒於主辦方賽前的種種奇葩做法,池水變色一事幾乎能肯定又是主辦方的過錯。但我們的網民有的不惜搬出化學知識長篇大論,為池水變色的合理性做出解釋,有的開著善意的玩笑,有的憂心忡忡...但很少有人抨擊主辦方辦事不力(腦補一下,同樣的事件如果發生在北京奧運會,會不會被噴得體無完膚?)。後來事情又出現反轉,原來是工作人員清洗泳池時使用了錯誤的洗劑。但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有人就此事批評主辦方。

例子可能不是那麼恰當,但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大部分國人似乎把精力都放在了內鬥上面,對同胞的錯誤很少有寬容之心,與之相對應的是,對外國人似乎極少產生厭惡、排斥、恨意等負面情緒,哪怕其罪行是極其嚴重的(如日本侵華)。

2. 與痛恨日本人相比,痛恨漢奸成本低廉。《大宅門》有一集,白景琦的三叔答應鬼子當商會會長。來參加儀式的於八爺見到白景琦的第一句話就是:恭喜你們白家出了個大漢奸。然後不停地冷嘲熱諷白家。當時在電視機前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於八爺為什麼不在罵白家的同時,也罵一下日本人逼良為娼?因為畢竟白家的聲譽在外,而且和北平商界一起,一直以一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抵抗鬼子的壓力。老爺子既然沒有在第一時間就粉墨登場捧日本人的場,說明應該是頂不住壓力而屈從與鬼子的意志。說到底,這事件裡面,最該恨的還是日本人。可是於八爺為什麼連想都不想,罵且只罵白家呢?因為那情景下罵日本人,八成命就沒了;罵一下漢奸,既在眾圍觀中國人前顯得自己腰桿硬,又沒什麼風險,何樂而不為呢?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想到再補充吧


很正常,普通人想事情大都是只看表面,不僅不願追根溯源,連多思考下都覺得累。


老舍在作品中表現出大量的現實細節,所以人物真實。

每個人都是複雜的,概括起來討論本來就是不對的。

我想來,題主的社會經驗應該不太豐富。

戰亂年代,人與人之間關係變的敏感複雜。老舍寫的清楚,寫的明白。

每個人都不是單純的某種情緒,漢奸就不恨日本人?


推薦閱讀:

關於學習魔術和解說魔術有哪些書籍值得推薦?
沒有十分明確借書目標時,怎麼在圖書館選書?
如何評價原著《愛麗絲夢遊仙境》?
網文是垃圾文學嗎?
關於小說,是我層次不高,還是小說里深層次的意義都是後人所賦予的?

TAG:日本 | 書籍 | 老舍 | 四世同堂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