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詩經·衛風·河廣》中「曾不容刀」一句?

河廣

  誰謂河廣⑴?一葦杭之⑶。誰謂宋遠?跂予望之⑶。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⑷。誰謂宋遠?曾不崇朝⑸。

[1]

注釋譯文  【注釋】

  ⑴河:黃河。

  ⑶葦:用蘆葦編的筏子。杭:通「航」。

  ⑶跂(qì):古通「企」,踮起腳尖。予:而。

  ⑷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為黃河窄,竟容不下一條小船。

  ⑸崇朝:終朝,自旦至食時。形容時間之短。

我納悶,這首詩明顯用了誇張手法,前面「一葦杭之」和「跂予望之」還算是正常的誇張,後面的「曾不崇朝」也是比較正常的誇張,可是「曾不容刀」那就是想不通了,堂堂黃河竟然容不下一小船,這也誇張過頭了吧!大家說呢?


從前兩句就可知,『曾不容刀』並非是指在空間意義上『黃河容不下一小船 』,而歸咎於人事阻擾,事實上這種手法經常用於表現強烈的情感或意志。

舉例:天下之大,卻沒有你我容身之處。

並非指身無立錐之地,而是人事際遇坎坷羈絆。

具體體現在這首詩中,就如@涮太 所言,——強烈的誇張,表達出這種「熱望過河歸宋而百般不得」的情緒(,或許這正是作者的用意,或許不是)。強烈的渴望之外,還有憤懣,懊惱,暴躁,悲傷。


我名字的由來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

誇張沒有「過頭」一說,如果他有用意,那就研究他的用意,如果它有效果,那就體會它的效果,或者就放過它,當做沒有看見……

關於「黃河廣否」的討論,不能離開後句「宋國遠否」。我們要首先看到,這首詩所講的,是作者欲過河歸宋而不得。

直譯,「誰說黃河寬廣來著?竟容不下一條小船!」對詩句的理解,不能到此為止。(其實也可以。)

半直半意譯,保留原句結構,「竟容不下要渡河(歸宋)的人!」不是容不下船。(類似的,你很討厭一個人,你可能會憤憤地譏諷,「他的帽子真傻。」但實際上,你的意思是這人很傻。)(莫離同學的例子舉得真好....)

意譯,並聯繫後句,「明明黃河好渡,我卻不得渡河(歸宋)!」這個誇張表達出「熱望過河歸宋而百般不得」的情緒(,或許這正是作者的用意,或許不是)。強烈的渴望之外,或許還有憤懣,懊惱,暴躁,悲傷,這個靠想像。如果他用詞中規中矩,那麼情緒當然就沒了,也就不會引起我的反覆想像。你也可以試著想像自己身在其境,試著體會作者的情緒。(至於這人「到底」為什麼沒能過河,本詩沒有闡明,於是我們可以展開聯想。但如果需要確認,還是要有史料支持。)

對這一句含義的理解大概到這裡也就夠了,但還有其他方面可以繼續深入。

(當然我也並不確定作者是有意用這樣的誇張烘托情緒,還是詩興大發隨口唱來。已不可考證了可能。)

(我用的「譯」字,意思是,「轉換成現代漢語」。)

字典中 容 字的解釋


.

刀,不是船,就是刀

¨¨¨¨¨¨¨¨¨¨¨¨¨¨¨¨¨¨¨¨¨¨¨¨¨¨¨

050.《宋桓夫人與子簡書》 (2013-02-16 16:04:02)標籤: 歷史·文化

『引言』 管桓稱霸時,..齊桓公因其妃蔡姬另嫁,衝冠一怒為紅顏,

即而糾集八囯聯軍伐蔡。宋國和衛國也參與聯軍之中,留守宋國的

太子心無主骨,託人捎口信請在衛國探親的母親回宋國。其母宋桓

夫人見兒子之懦弱,氣不打一處來,拔出容刀給兒子回了此信。其

信函參考譯文曰:

誰說河廣

一葦可航

誰說宋遠

踮足可望

誰說河廣

一柄容刀

誰說宋遠

駟馬一朝

【札記】..《無名氏·詩序》曰:「宋襄公母歸於衛,思而不止,故作是詩。」亂曰,是子思母、

還是母訓子?表述得不明不白,所以,漢以降後皆亂。《朱熹·詩集傳》曰:「宣姜之女為宋

桓公夫人,生襄公而出歸於衛。襄公即位,夫人思之,而義不可往…。」.亂曰,篡攺歷史也,

宋桓夫人豈有出歸之事?《方玉潤·詩經原始》曰:「宋襄公母思歸宋不得也。」依然誤解,堂

堂宋國女君,豈有「思歸宋歸不得」?後人多偏信前人誤解,亦步亦趨、以訛傳訛。

《左傳·僖公四年》記載:「四年春,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蔡侯」。宋桓公「為王前驅」,亦在八國聯軍伐蔡、伐楚之列。

此簡書寫於此時,即公元前656年春。

(一己之見·僅供笑閱)


覺得@莫離跟@涮太解釋成有人阻撓是不對的。全詩一直在說作者急於歸宋不假,但就像我們在吹牛自己酒量好的時候總說酒杯小一樣,作者在在急於歸宋的心情下,自然要「鄙視」河之「不廣」,以至於不能「容刀」,這很難理解嗎?


心有多大,天就有多大


我覺得要從通篇來看,全篇充滿反問語氣,這個應該大家沒有異議吧。那麼反問是為了表達怎樣的感情?@ 重慶吳戈 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所以不論是 一葦杭之 還是曾不容刀,都體現了大無畏之情。你說黃河很寬廣你很害怕,難道你不知道一葦也能渡航?難道你不知道一條船都可以填滿?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據《詩經正義》:

《河廣》,宋襄公母歸於衛,思而不止,故作是詩也。(宋桓公夫人,衛文公之妹,生襄公而出。襄公即位,夫人思宋,義不可往,故作詩以自止。)

疏「《河廣》二章,章四句」至「是詩」。○正義曰:作《河廣》詩者,宋襄公母,本為夫所出而歸於衛。及襄公即位,思欲鄉宋而不能止,以義不可往,故作《河廣》之詩以自止也。序言所思之意,經二章皆言義不得往之事。○箋「宋桓」至「自止」。○正義曰:《左傳》雲「公子頑烝於宣薑,生文公及宋桓夫人」,故知文公之妹。襄公,桓公之子,故知襄公之母。今定本無「襄公之母」四字,然子無出母之道,故知當桓公之時,生襄公而出。今係之襄公。言母歸者,明思而不止,當襄公時,故云「襄公即位,夫人思宋」也。所以義不得往者,以夫人為先君所出,其子承父之重,與祖為一體,母出與廟絕,不可以私反,故義不得也。《大戴禮》及《家語》皆云:「婦有七出:不順父母出,為逆;無子出,為絕人世:淫佚出,為其亂族;疾妒出,為其亂家;有惡疾出,為其不可供粢盛;多口出,為其離親;盜竊出,為其反義。有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不去;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於今令犯七出,雖在三不去之中,若不順父母與淫、無子亦出

從這裡可以看出 這位原本是衛文公的妹妹、宋襄公的母親宋桓公夫人,因為被他丈夫休了(犯了七出)而離開宋國回到衛國。現在看到他的兒子宋襄公即位很想去一河為界的宋國看看,但是因為她是宋國的先君宋桓公所休,她兒子繼位後又與祖宗一體。古人很看重宗廟,而被休的母親與自己的宗廟斷絕了關係,所以不能私自返回宋國去看兒子。所以宋襄公母才寫了這首詩來表達自己對兒子的思念,時時想跨過黃河去看看,但是道義上不能私自返回宋國。


旅居衛國的宋人,因受某種阻撓,思歸不能,面對河水,反覆唱嘆。

躑躅河邊,故國近在對岸,但卻不能渡過河去,內心焦急,長期積壓胸頭的憂思如同排空而來的浪花,奪口而出,向上天發問以宣洩心中的不平。河面並不寬廣,一根蘆葦就可以渡到對岸,故國並不遙遠,踮起腳就可以望得到,誇張的手法更突出了思歸而不得的焦急心情。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沒有了像四大名著這樣的文學著作?
格律對寫詩有多重要?
怎樣評價張愛玲在近現代的文學地位以及文學水平?
余華的《活著》最讓你印象深刻情節是什麼?
有哪些比較好看的古典文學?

TAG:詩詞 | 中國文學 | 詩經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