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靠社會認同來找到存在感?

有時覺得要堅持自己的理想,有時又覺得完全無視社會認同會發展出變態人格。


別靠奇怪的東西來定義你自己

中學的很多事情,我都記不太清楚了,但有一件事情我現在還記得。好像是老師在課前給每個學生10分鐘的事情,做pre,談談自己以後想做什麼人。

很多人談的是職業,想做老師、律師、演員等等。我都不記得自己說的是什麼了,好像說的是自己想搞科研。但我記得一位劉姓同學的陳述。

這位劉姓同學成績並不是最好的,大致中等偏上。他也不是最受歡迎的學生。時間久了,也許同學們還會記得我,不會再記得他了。

但我還記得他。因為他說自己想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然後,他被很多同學嘲笑。

我雖然沒有嘲笑這一理想,但我在別人嘲笑他的時候,沒有阻止,也沒有幫他。可能是因為從眾吧。

人們總是會依靠一些標籤來定義自己。這些標籤通常都是一些範疇,一些群體的名字。比如,一個可能會說,自己是清華大學的畢業生,自己是微軟公司的員工,自己是北京人,自己是中國人,自己是一位父親,自己是一名律師……

給自己和他人貼標籤,這沒錯。這可以減輕認知負擔,而所有人都是認知懶人,會採取最簡便的方式思考問題。貼標籤讓我們對自己和他人都有一個快速而簡單的認識,這很方便。

但是,當你這個標籤變成一個歧視性標籤,事情就會發生變化。比如,當你說,你是一個中國人,所以你感到格外驕傲,你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你比日本人、土耳其人、希臘人等等都要優越。作為一個上海人、你比北京人、比張家村人、比雲南人都要優越。作為一個中年男人,你比女人、比老人、比小孩都要優越。你是清華大學畢業的,你就一定要比某某技工學校畢業的人都要優越。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我們可能沒法做朋友了。你的自我認同完全建立在對自己的一些社會身份的認同上。而且這些身份在你眼中全都是區隔性身份,是較之另一人群更優越的人群。而我則完全不同,我對自己的認同,建立在我的道德行為以及我所擁有的知識技能之上。

我認同我自己,不是因為我是一個有知識的機智的年輕中國城市男性,不是因為我在哪些維度比多少人要優越多少標準差。而是因為我為人真誠,待人公平。我運用自己的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簡單點說,我是一個有能力的好人,而且我的才能仍在持續提升,我給他人帶來的價值會越來越多。

現在的自我介紹,差不多可以歸納成:我叫XXX,我有blabla的身份,我做過blabla的事情,你可以從中推斷出我有多有錢、權、才,推斷出我比多少人要優越。

我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人們才會這樣自我介紹:我叫XXX,我是一個好人。我能夠以XX方式給人們創造價值。


我想引用一位不知名詩人的兩行詩

You need people,

Until You don"t.


從進化角度來講,活到今天的人類基因里必定都有歸屬需求,這個不是你能夠通過意識控制的。


可以參考下社會心理學或傳播學類的書。

一般來說,人無法做到完全無視,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社會認同也是成長各個階段都需要的,尤其是青春期到中年之前,如果你的理想不是離群寡居,總還是要在社會中實現的,需要有認同的人給你機會和位置。

不必把理想和社會認同完全對立起來,身邊人即使不認同也就一個方面或一個問題,如果大部分方面都與別人不同,才需要注意。


二者並不相悖;任何一個人都做不到完全無視社會認同。

追求社會認同是一件很平常很正常的事,不是一件讓人感到恥辱或羞愧的事。正相反,當你獲得別人的社會認同時,你也在認同別人並創造著社會財富。可謂共贏。所以,不要糾結在這個問題上,想實現理想,就去做咯。


理論上來說需要。

因為人是後知動物。

自我認同是通過大量的經歷經驗才獲得的。

而在這之前,社會的認同是主要的。


先說自己的理解,自我發展層次低的時候,需要社會來締造一個不凝實的存在價值,發展層次高,覺得社會上多是「粗鄙之言」的時候,開始自己找答案的時候,就不再需要社會認同來得到存在感。

個人是一個小實體,社會是一個大實體。本質上沒有高下之分,但力量上和積累上有,所以人不成熟,肯定要借鑒社會的積累來豐富自己對外部環境(人文和自然宇宙)的認識。但如果慢慢形成自己的認識,或有效或無效,或是科學或是盲信,就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社會的肯定,而是在乎說服自己,或者自己認同的一些個人的看法。社會形態時時變化,看起來水還是水,但水流的方向和力度塑造了不同的環境。想靠社會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標準,是不可能不現實的。

有點想這麼說,精英總是折騰,大部分人構成的環境生態決定了這種折騰的努力走到哪一部,以及離精英的預想偏離多少。但精英和普通人的區別標準不在權力和資源,更重要的是人想把自己的性命用來幹啥那種想法。失敗這種事,精英當然也失敗,而且經常失敗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既有歸屬和愛的需求,也有自我實現的需求。歸屬和愛和自我實現都和社會認同脫不了關係,然而不在一個層次。

歸屬的層次更低一點,比如宿舍其他人員,比如家庭,比如班級,又比如追星,是一種將自己同化於小群體的行為。進而得到群體認同。這是一種你是我們的一份子的認同。

自我實現的層次高一點,它不是一種同化,而是達到別人輕易不能達到的程度,別人所給予的是一種讚歎,一種關於你很厲害,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力的一種認同。

歸屬與自我實現在理論上好像沒啥矛盾,然而在實踐中是充滿矛盾的。歸屬了群體,和群體人員一樣,找不到了自己,更不要說自我實現了。但是保存自己,在中國強調集體強調步伐一致的社會文化環境,又得不到別人的認同。而對於大多數我們不夠卓越的人來說,自我實現沒實現卻落下個孤僻的標籤。所以權衡下,該怎麼做?

歸屬於一個群體,對我們並非全是吞噬,它能提高我們的自尊感,安全感,滿足感等。就是一個人是慫包,一群人就會不自覺囂張-_-||

還有個社會認同理論,但是講得是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的關係,個人被賦予的群體標籤,以及如何改變這種標籤,是向強勢群體流動還是提高弱勢群體的話語權與評價還是通過和更弱勢群體比的精神的自我欺騙-_-||


推薦閱讀:

石家莊是不是存在感最低的省會城市?
存在感實在太弱,說的話基本沒有人會去聽,導致我現在都不太愛說話了,然後存在感更弱,求解脫〒_〒?
女生哪些細節讓你覺得她不low或者很low?
Valve 對於 Dota2 是不是只想著圈錢?

TAG:社會心理 | 存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