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的作品賣點在哪裡?
發現我周圍看這些書比較多的人個個都是要尋找自己的夢想,想要活的瀟洒,動不動就想旅行攝影小清新,想活的自我,結果細問下去又不想要有工作壓力又不希望有人際鬥爭,感覺直接活在空中樓閣里。勸說起來還不斷的引用各種勵志警句來告訴我他們不會為了賺錢而工作什麼的,讓我真的不得不對這類書籍反感。有誰能來分析下這些書的賣點在哪裡
剛好最近看了《遇見未知的自己》,感覺還是收穫挺大的,簡單根據印象談幾點,未必全面。
書中強調的幾個觀點,一是關注自己,不要太在乎周圍的世界。當然這不是說為了自己可以不顧全世界的感受,而是說,一些不必要的關注會給自己太多束縛,反而讓自己活得不自在。一個簡單的例子(不是書中的)是,好多人在完全陌生的環境寧可自己去看半天看不懂的路牌,也不願意去問下周圍的人,無非是礙於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覺得自己路都不知道,問起來多丟人之類,但是如果能拋棄這一些想法,會發現生活得更輕鬆,世界更大更美好。
第二個觀點是屈服於現實,即不要太關注事情是如何發生的,而是接受這件事已經發生的事實,去看如何面對。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一味地去想怎麼會這樣對於問題的解決是無益的。
第三個觀點是檢視自己的思想,即不要以為自己在想什麼就應該去做什麼,而應該回頭看一看,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合情合理的,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思想。
第四個觀點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去渲染,書中的所謂「胜肽」之類的意象其實說白了就是人會有一種本能地渲染自己情緒的能力,要意識到這一現象,然後去控制。丟了100塊就是丟了100塊,別扯到我怎麼一直這麼倒霉,為什麼丟錢的總是我之類的命題上面去。
我看完之後最大的一個感受是,其實所有的書講述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讀得懂的人自然會懂,讀不懂的人依然不懂。但是這些書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人去想這些道理,只有想了才會明白,最終才能知行合一,這是一件很困難的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至於問題中的例子,不想要工作壓力,不想要人際競爭,這些都是正常的想法,每個人都一樣,而且,對不同的人來說,這些事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看得淡得人真的就不會覺得有太多的壓力、競爭。也是書中說的一個觀點,觀察者會影響被觀察者,你有怎樣的思想就看到怎樣的世界。當你覺得生活很美好的時候生活它就是很美好的,並不是空中樓閣。當然,不是說美好的生活就一切都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問題和煩惱,但是怎麼去處理這些問題和煩惱會影響你對生活的感覺。
另外不為錢而工作真的沒什麼好反感的,這不等於說「那你來給我工作,我不給你錢」,而只是說,不把注意力放在每個月的工資上面,而是放在自己手上的工作中。當你細心去做你的工作時,真的會發現工作中一些有趣的東西,還有一些可以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用這樣的心態去工作時,自然效率會高,效果會好,隨之而來的是錢也更多。
另外書中也說到,愛好是讓自己保持喜悅的一個好辦法,所以旅遊攝影小清新也是很好的,能讓自己覺得喜悅,就會覺得生活很精彩。
最後,我自己總結出來的其實就是:你工作是為了生活,要想辦法關注到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反過來一有時間就睡覺,只為了下一周的工作。用這樣的態度,會覺得生活真的很有意思。
最後的最後,回到這個問題,賣點在哪裡,我也說不清,只能說它對於人的自我認知和對生活的認知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最後讀出來是什麼內容,還得看是誰怎麼樣在讀。作為張德芬的死忠粉絲,這幾年讀過她所有的書,也看過她的很多文章,可以說,她對我的影響之大,已經超過我任何一個曾經遇見的老師。
張德芬早年是台灣電視台的新聞主播,在功成名就之後卻放棄了主播的光環,去印度學習靈修,並專心研修各種不同的心靈成長課程以及心理療愈方法。後來,她把自己學過的很多課程理論用淺顯、有趣、生動的文字,寫成了她的身心靈三部曲《遇見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這三本書中以《遇見未知的自己》知名度最高,在各大圖書暢銷榜上均榜上有名。
為什麼這本書這麼暢銷?除去出版商的營銷推廣因素,我們只研究本書的內容。
全書以一個都市女白領在迷路後遇見一個神秘老人作為故事開端,講訴這個女白領在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她如何利用老人教給她的方法,去逐漸改變她自己的想法、認知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讓自己的人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沒錯,單從故事的角度,這基本就是勵志故事的套路,主角受高人指點,頓然醒悟,然後開外掛把生活方方面面都做的至善至美,從此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是如果你只是從這個角度去看這本書,那你就誤解了張德芬寫這本書的真實意圖。
張德芬曾經說過,為什麼想寫書,只是因為這些年她上過很多課,學到很多心理法門或者療愈方法,覺得自己略有長進,所以想分享給更多的人受益。於是,她決定用通俗易懂的小說形式,把她自己知道的理論雜糅進小說,同時結合她自己總結的一些想法,寫成了這本涉及身心靈修行(簡稱靈修)的小冊子。何為靈修?坊間對於靈修的誤解不少,有人甚至認為這是邪教,實在讓我哭笑不得。我想,張德芬說過的一個解釋,我非常認同,她認為,真正的靈修就是實現自我成長。扯遠點,大家生活壓力都大,誰不想過的舒服點?可是生活中總是會有這樣或者那樣問題,當我們內心困惑掙扎困頓甚至抑鬱的時候,我們要怎麼辦?在我們最需要引導的時候,多年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對這方面的指導基本是空白。
我們如何去了解自己?如何面對自己內心中的陰暗面?如何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如何實現自我成長?其實這樣的內容在很多經典的心理學、哲學理論都有涉及,但是這樣的書對於大眾來說一直都是陽春白雪,就算知道理論也不知道如何操作。所以,《遇》最大的特點是把靈修理論結合張德芬多年的實修經歷,用大眾最能接受的形式和語言傳遞出來,對從來不了解心理學、哲學、宗教的大眾來說,這是一把開啟新的認知世界的鑰匙。
因此,我一直認為,《遇見未知的自己》是給從來沒有接觸過心理學或者身心靈修行的人一本入門級的自我成長科普書。這本書除了主線故事,還附上了很多參考資料,適合有興趣深入探索的人去研究。
我本人也就是從《遇》開始,按圖索驥,找到了大量相關的資料和圖書,收穫也頗豐。不過,我個人最喜歡張德芬的原因,不光是因為她寫的這些書,更因為這個人夠實在、夠坦誠,夠踏實。你對這個領域了解的越多,就會發現其實所謂身心靈界無非就是另外一個名利場,甚至更高大上。多少莫名其妙大師到處開課忽悠,又有多少人上萬上萬的砸錢上課,但是有多少人在實實在在做事,難說。
張德芬則看起來更加的實在接地氣,她不會說她已經到達多高的層次,她只說自己也是個修行中人。她強調每個人都要在現實生活中實修,自我察覺,而不是去逃避問題,追求美好幻覺。另外,我曾經買了十多本《遇》送給親朋好友,或許這是這本書暢銷的另外一個原因吧。哈哈。高端的心靈雞湯,彷彿黑天鵝品牌之於好利來
我覺得樓上說得非常好,」讀得懂的人自然會懂,讀不懂的人依然不懂「,其實勵志和靈修的書看過很多,我個人更傾向於把這兩個類別區分開來,勵志書和靈修書是不太一樣的。其實這兩個詞原本都是很好的意思,但現在能看到的勵志書的確很多轉而變成喊口號的形式。
我個人看過很多這種類型的書,也不是每一本都很有感觸,但為數不多的有感觸的這些書就對我的生活和精神起到了非常大的影響,或者說,幫助。在這中間,張德芬的書是最讓我信服和感動的,因此我不但看他寫的書,甚至願意看他推薦的書。
認識張德芬從《遇見未知的自己》開始,裡面最感動我的一句話是,你所遇見的一切都是上帝送給你的禮物,只不過包裝有分美醜。其實,靈修書並不是教你如何去逃避,而是告訴你怎麼張開雙手去擁抱這個世界,怎麼讓自己過得隨心一些,怎麼獲得和給身邊的環境帶來正面能量。
我對這本書當中的正面能量和負面能量的說法非常信服,並且深信人和人之間這種能量的相互影響作用非常大。因此,對一切事物都不必抱著極端消極或者負面的看法,可以讓自己好過很多,不是嗎?說賣點吧:其實很簡單,她的書賣得好,是因為很多成年人都「不快樂」。
身邊永遠有人比咱有錢,比咱有權,比咱聰明,比咱混得輕鬆光鮮……而自己卻總是各方面平凡甚至平庸,工作永遠做不完,工資永遠不夠花,還得看領導臉色,家庭關係複雜難處理,孩子不懂事資質平平,朋友不多門路少,有點胖有點亞健康……更別說還有失業,失戀,失婚,學業不順……等等打擊挫折時常來訪。並不是只有大家眼裡的loser才會這樣,其實每個人,都會多少經歷這樣的階段。
而所謂的loser有一天變成了winner,就會快樂了嗎?難說,恐怕只有等人進了棺材,才能確定他不會「不快樂」了。
人生就像雞肋,了無生趣,活著沒意思,又沒勇氣去死。怎麼都很難高興起來。
活著難道是為了過這樣的生活嗎?
我們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嗎?有些事情,改變不了,例如你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親戚,無法改變自己出身的社會階層,也無法短時間內將自己的能力提高一大截。
有些事情,能改變。例如我們自己的心理。人們常常說「你心理要強大」,怎麼強大?嘴裡唱著「就算天塌下來把它當被蓋」,但是真失業失戀的時候還是深陷在悲痛絕望之中難以自拔,真面對無聊之極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還是茫然不知所措。
有人告訴你:你不快樂?我有辦法,讓你改善自己,進而改善你和外界的關係。這是一條消滅「不快樂」的路,而且很短很清晰哦!看張德芬的書吧!(她自己不會這麼說,但讀者眼裡的她的書是這樣的。)
而且她的書真的讓一些人受益了。受益的人跟那些仍然在不快樂的泥沼中掙扎朋友們宣傳一下,大家就爭相購買拜讀了。
然後有些人沒領會、沒受益,於是憤憤地說:「沒有幫助!雞湯文!真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點贊!」
明白的人已經明白。不明白的人,讀了書以後還不明白,那別人解釋也沒用呢。
我讀張德芬的書已經是很久之前 的事了,同時讀書的朋友表示看不懂,而我卻感覺受益良多。現在對於書中細節已經記不清楚,能記得的都是生活中印證了的東西。
舉例說,當自己遭遇到憤怒、悲觀、焦慮等不良情緒的時候,我認為這不是外界、別人造成的,是我自己的心內發生的事。可以做到接納自己的情緒,相信內心終會回歸安寧。即使處理不好情緒,也可以靜靜地等它過去。當情緒平靜了,再處理具體的事情,會更加理性客觀。這令我與周圍人的摩擦減少了很多。
當然她的書並非萬金油、萬靈藥。讀她的書會對人生有幫助,可若是把張德芬當神來拜,她本人一定強烈反對,因為你還是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外界上面了。《遇見未知的自己》很不錯,還要多讀幾遍。貼書中的一個ABC公式,感覺很多東西豁然開朗了。記住這個ABC公式: A(事件)——B(信念、想法)——C(結果) A永遠是中立的,因為相同的A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C。比如我看見婆婆臉色不好看(A),如果我認為她討厭我(B),我會覺得很難過(C),但是如果我認為她當時心情不好(B1),我會很中立地(C1)注意自己和她的互動;如果我認為她身體不舒服(B2),很心疼地關懷她,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結果(C2)。
寫書的人通常活滴不怎麼好,活得好,何必寫書呢?例如這位張老師就換了三個老公還不滿意,可見她說一套,你做一套,她依然做她那套。不同的是,你沒賺錢,她賺錢了。做人沒那麼複雜。
其實我一直在懷疑,雖然我之前也因為她的書被觸動過。張的書或者其他心靈修行類書籍一樣,是給這個世界的弱者或者說失敗者或者普通人看的,用來安慰自己的心。成功者開拓世界,創造價值,失敗者?你改變不了世界,只有改變自己的內心了,適應一切,讓自己活得開心些。請高人指點!
賣點就是:為沒有時間、沒有興趣、沒有耐心……去鑽研正統科班心理學大部頭的讀者提供一個自我成長的捷徑。
例如,上面有些回答中推崇的ABC理論,其實來自於心理學領域認知療法鼻祖Albert Ellis的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簡稱 RET)。然而,閱讀心理學的著作是辣么的枯燥無趣。。。
至於這個「捷徑」是否是真的捷徑,是否摻雜了很多得不到實證支持的new age流派思想,是否嵌入了很多作者主觀的解讀、臆測、幻想、願望,是否會帶來始料未及的誤導及束縛,那只有試過的人自己才知道了。單單是隨書附贈的黃庭禪坐,已經讓我受用了至少五年了。觀自在,大部分不自在的時候,我都會放來聽聽。然後就睡得著了。
沒有賣點,德芬老師如果抱著賺錢的心是寫不出什麼的,她的賣點不在文字里,欲從紙上尋真理,筆尖蘸盡洞庭湖。
好的書就是良師益友,看了7年她的書,從來沒有覺得厭煩的時候,每一次看都是不一樣的感覺,他的書並不是說有多震撼人,觀點有多新奇,或者是什麼靈丹妙藥,馬上可以解決你的困惑或者困難,但是當你無所事事的時候,遇到瓶頸的時候,有一本書可以陪伴你,給你一些指引給你,裡面的文字可以告訴你,你會成為更好的自己,不要逃避,你要正視自己的內心,像一隻大手在撫摸你跟你說一些道理,告訴你,別怕,一切都會過去的,你會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
德芬老師的書就像冬日的一股暖流,夏日的一絲清風,在於陪伴在於引導你往好的方向成長。
學會接納,學會感恩,學會改變,學會自我認識,學會正視大我和小我,每天都有幸福感的活著,謝謝都是看德芬老師的書最好的理由。剛好昨晚也翻了她的書 分享一下XD我看了《遇見》十幾次吧,個人覺得這本書可以算是一個綱領。很多人生成功學,各種大道理,其實就是書中情緒,思想,身份認同等的一個方面。而且,作者很多觀點可以自圓其說,讓你有一個參考。但是,我覺得有些觀點也必將牽強,比如人就是愛,喜悅,平和。沒有更好的論證。同時,後面她補充了一個結局,是離婚了的結局,我很不喜歡,還不如原來的。
看了後來她的幾本書,我認為《遇見》是她超水平發揮的。
如果你去看看王陽明的《心學》理論,就會發現,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給你一個方法,只要你慢慢學習,實踐,就一定可以獲得人生的成功(也許這麼說不嚴密),那麼這個方法就是直通大道的方法。這就是《遇見》描述的和心學理論。每一次看,都會覺得心裡平靜不少。但是生活中常常又會糾結起來,還是程度不夠吧,沒有把學的東西內化。不過自己確實不容易糾結於一些不必要糾結的事情。但是對於一些事,還是放不開。比如,前任。。。
張德芬的書,也如她自己所言,更像是一本讀書筆記,因為裡面很多的觀點都不是她自己形成的,更多的是她借鑒其他地方的。我就只評價一下《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吧。如果你讀過《正念禪修》這本書是的話,你會發現裡面張德芬的觀點跟這本書非常類似,只是《正念禪修》這本書的作者是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的教授,他把禪修和禪修在生活中的運用用一種科學的系統的理論體系給大家闡明出來,是一種實用的雞湯,而張德芬的書是用一種故事和例子的方式給大家道出來。張德芬的書更加感性,並且裡面很多觀點闡明不夠系統,看上去像是雞湯,但是如果了解禪修或者正念的人,會知道張德芬裡面的觀點是很正確的。只不過裡面定義或者概念不那麼清晰,沒有學術理論那麼嚴謹,不過畢竟是小說,至少我感覺當作小說讀一讀,也會有收穫的,畢竟故事不長,很快就能讀完。了解禪修的人讀一讀算是溫習體會思考,不了解禪修的人完全當作小說或者雞湯來讀,也會有一定的收穫。
賣不賣點的我不懂,我就看過一遍,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不讓外界不順心的事干擾自己的情緒。事情發生了,接受事實,吸取經驗,再努力進步。至少我不會再痛苦糾結我為什麼會犯這種錯,為什麼我做不到,為什麼我天生。。。。不白!!哈哈。但我真的脾氣好多了。。。。。。請原諒我的跑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