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在講什麼?


我這篇回答寫的算是書評吧。這本書三言兩語無法解釋完。

我曾經在學校圖書館的一角看到過喬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翻看了幾頁就放棄了。那個時候總覺得這種晦澀難懂的意識流書籍還是遠離為妙,太傷腦細胞。後來才讀了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畫像》。

《青年藝術家畫像》被譽為《尤利西斯》前傳,而這個書名也同時吸引了我。在讀之前,我想像中的樣子是主要就描寫一個青年藝術家的成才之路,細細讀完後才知道我錯了。這本書所涉及的並不只是一個藝術家的成才之路那麼簡單,甚至可以說它是顯微鏡,在它的作用下,這位青年藝術家的靈魂深處,大腦跳躍的思維一覽無餘。一個青年藝術家的靈魂在道德,宗教,習俗的束縛下,內部自我掙扎衝撞重組。

「他將沉靜地走過她們面前,期待著他自己的意志下突然的決心,或者等待著她們那粉嫩的散發著香水味兒的肉體向他耽於罪孽的靈魂發出召喚。」

這是斯蒂芬第一次在紅燈區面對妓女時的樣子。細節描寫更為詳盡,他能看清屋內的陳設,耳邊的低語。意識的跳躍盡在筆下。情慾的沾染為他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而在這之前他一直學校的制度和宗教的壓迫讓他的靈魂處於一種極端壓抑的狀態。王爾德曾經說過,「除了感官,什麼也不能治癒靈魂。」感官和靈魂相輔相成,誰也離不開誰。這一點似乎適用於斯蒂芬的身上。滿以為在宗教的束縛下,他會自覺彌天大罪無法挽救,但這罪卻讓他感到了一股生命力的春潮,在他的肉體和靈魂間建立起了一個平衡。一直以來性,都是罪惡的象徵,墮落隨之而來。

另一個角度,性能讓人到達自己大腦的意識深處,瀕臨死亡的片刻,意識飄渺迸發。書中關於地獄的細節描寫,恐怖灰暗,讓斯蒂芬去向神父懺悔自己的罪孽。慾念卻不是那麼去除的東西,它如影隨形。而這誘惑,又一步步把他推向罪惡的深淵。斯蒂芬的掙扎點在於他所受教育中的情慾—罪惡的化身,卻讓他的直覺意識達到了一個不曾有過的高度。在那一刻,他的眼睛通透明凈,似乎看到了生,也看到了死。他懺悔,墮落,又懺悔,又墮落。可是當他知曉他的靈魂熱烈追求自我毀滅之後,祈禱又有什麼裨益呢?也只有在他的靈魂熱烈追求自我毀滅的過程中,他才能意識到自己的藝術家身份。

「不合適的藝術所激發的情感是能動的,激發的是慾望或者厭惡。慾望催使我們去佔有,去干點什麼;而厭惡促使我們放棄,避免去幹什麼。這些是能動的情感。激發這種情感的藝術,無論是色情的或者是說教的藝術,全是不合適的藝術。審美情感因此是靜態的。心靈被這種情感所佔據,然後升華而超越慾望與厭惡。」

這是斯蒂芬在談論藝術時所述說的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一千個藝術家心中就有一千個藝術形態。藝術究竟是什麼,無法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斯蒂芬在這探討的恰巧是藝術的合不合適。用他的話來看,宗教的藝術恰巧就不是合適的藝術。他在宗教學校所學的知識無不是讓他放棄慾望心念,清心寡欲,一心向著上帝。而這激發出來的就恰好是慾望或者厭惡。斯蒂芬在孩提時代,一直認定神職將是他的歸宿,而後來他卻又憑著本能加以拒絕。也許他的內心早就將宗教分門別類,排除在他的合適藝術之外。書中的意識流描寫滿篇皆是,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杯子旁灑落的暗黃咖啡漬所引發的一些列聯想。在作者喬伊斯的心中,這種意識流的藝術又能否稱為合適的藝術。這種藝術致使讀者跟隨作者的思維面對小說里的場景,思維百轉千回,跳躍密集。而最後帶給讀者的是一個全新的文字體驗,不再是純粹的描述,而是意識上的亦步亦趨。

「由於他可怕的生活方式,他似乎將自己置於現實的極限之外。他不想玩耍,他希翼在現實的世界中遇見他的靈魂經常邂逅的虛無縹緲的那形象。」

斯蒂芬活在自己的世界,外界的浮華世事,他感受不到。藝術家似乎都有一個飄渺的形象在驅使他們向前,燃燒自己的才華和激情,對外界毫無知覺。正如《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放棄了俗世的一切,去追尋那個虛無縹緲的形象。這場邂逅,是身為藝術家註定的命運。斯蒂芬孤獨的靈魂,用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審視世界和藝術。

青年藝術家的畫像,不僅是外表的畫像,更多的卻是意識靈魂深處的畫像。


雖然在主題和技巧上差尤利西斯太多,但那股清新凜冽的青春之風是後來世故的喬伊斯不能再現的。缺點也很明顯,雖然作為意識流的代表作,但大體表現在頭尾部分,中間斯蒂芬被宗教恐嚇的段落流於俗套和現實主義(儘管喬伊斯是很現實主義的),技巧上也是倒退,並且很難看出為何斯蒂芬會墮落,又為何會投身宗教,以及最主要的是又為何會獻身於藝術探索,給人的割裂感太重,但是每一階段的理論性又往往令人動容,或許文學作品的弱點在於無法以現實性再現人精神上的某種巨大轉變。喬伊斯著名的抒情史詩戲劇三分理論,我個人覺得沒多大意思,但在之前說的關於美的靜態和動態之分倒很切中要點,動態的美要麼是慾望之趨向,要麼是厭惡之背離,總之是動態的,喬伊斯稱之為不合時宜,合時宜的乃是靜態的審美,心靈被佔據,因此高於慾望和厭惡,一種精神上的而非肉體上的喚醒。儘管有很多不足,但無論何時我都會把《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推薦給文學愛好者,不在於它的創新文本或它的藝術理論,而在於它對於青春的本質的真實描繪,不被漸漸成長(世俗化)的視角所主觀改變,它成為了靜態的美,永遠佇立在所有人的歷史早期,它是所有人永恒生命的種子,區別只是在於是否發芽是否挺得過暴風雨,還是在漫漫長河中被取出、包裹在真空的塑料袋中為自己所遺忘。


描寫了青年藝術家斯蒂芬?迪達勒斯(Stephen Dedalus)的成長過程,表現了他成長的過程中對環境的冷漠、家庭生活的平庸、宗教的壓力和民族的閉塞所進行的鬥爭與反抗,最終拒絕以宗教為終身職業,擯棄了天主教信仰,脫離祖國,遠走歐洲探索藝術事業。書中主人公斯蒂芬,即影射喬伊斯本人。他的意識流技巧在這部小說中初露端倪,表達了他對人的內心世界的更多關注。


一個不學無術又多愁善感的年輕混混的日常心理活動。


推薦閱讀:

如何用平淡的語氣寫出虐到讓人喘不過氣,或讓讀者感到震撼、震驚的感覺?
動物小說擬人化過於嚴重的界限是什麼?
倚天屠龍記實力排行?
在倚天屠龍記中,金庸為何要讓楊過的後人(黃衣女子)兩次出面?僅僅是劇情需要嗎?
有沒有大手可以給我詳細的介紹一下朱川湊人?

TAG:小說 | 文學 | 外國文學 | 愛爾蘭 | 詹姆斯·喬伊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