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智模型?
心智(mind)
心智是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包括情感、意志、感覺、知覺、表象、記憶、學習、思維、直覺等,用現代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非理性心理與理性認知融合運作的形式、過程及規律。
心智模型/心智模式的理論是基於一個試圖對某事做出合理解釋的個人會發展可行的方法的假設,在有限的領域知識和有限的信息處理能力上,產生合理的解釋。心智模型是對思維的高級建構,心智模型表徵了主觀的知識。通過不同的理解解釋了心智模型的概念、特性、功用。心智模型是個體為了要了解和解釋他們的經驗,所建構的知識結構,該模型受限於個體關於他們經驗的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ies),這可能有很多或很少的正確性。心智模型(Mental Model)
「心智模型是經由經驗及學習,腦海中對某些事物發展的過程,所寫下的劇本。」
「心智模型是你對事物運行發展的預測。」
心智模型的理論
物理符號系統假說(Physical Symbol System
Hypothesis,PSSH)
西蒙Simon 1976
「任何一個物理符號系統如果是有智能的,則肯定能執行對符號的輸入、輸出、存儲、複製、條件轉移和建立符號結構這樣6種操作。反之,能執行這6種操作的任何系統,也就一定能夠表現出智能。根據這個假設,可以推出結論:人是具有智能的,因此人是一個物理符號系統;計算機是一個物理符號系統,因此它必具有智能;計算機能模擬人,或者說能模擬人的大腦功能。」
諾爾曼模型 諾爾曼Norman 1983
「六個關於心智模型的特質,這六個特質並非相互獨立的:
1.不完整性(Incomplete):人們對於現象所持有的心智模型大多都是不完整。
2.局限性(Limited):人們執行心智模型的能力受到限制。
3.不穩定(Unstable):人們經常會忘記所使用的心智模型細節,尤其經過一段時間沒有使用它們。
4.沒有明確的邊界(Boundaries):類似的機制經常會相互混淆。
5.不科學(Unscientific):人們常採取迷信的模式,即使他們知道這些模式並非必要的。
6.簡約(Parsimonious):人們會多做一些可以透過心智規劃而省去的行動。「
SOAR模型(狀態運算元和結果模型) AllonNewell 1986
「SOAR模型是通用的問題求解程序,以知識塊理論為基礎,利用基於規則的記憶,獲取搜索控制知識和操作符,即能從經驗中學習,能記住自己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並把這種經驗和知識用於以後的問題求解過程之中,實現通用問題求解。SOAR模型與人類的認知系統更加接近,是目前首屈一指的認知模型。」
心智的社會模型 明斯基Minsky 1975
對個體心智的分析從諸多較小的處理過程入手,這些過程可以概念化:把思維描繪成由本身不具備思維的小部件組成的「社會」,把它們描述為「社會」中有組織的「作用者」。
大腦協同學
哈肯Haken 1969
「研究一個由大量子系統以複雜的方式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複合系統;在一定條件下,子系統之間通過非線性作用產生相干效應和協同現象,使系統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間、時間或者時空的自組織結構。由於大腦就是一個十分複雜而又密切協同的系統,它的功能正是由大量的子系統(神經元及其突觸、節點)所形成的複雜網路巨系統整體結構功能協同作用產生的結果, 因此協同學可以用於腦科學。」
此外還有動力震蕩理論模型,流程型認知模型等。
總結: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需要考慮用戶的心智模型,設計師為了順利地為產品和用戶設定一個任務,並有效檢驗任務的完成效果,需要對用戶心智模型的精確判斷和觀察。
人通過與外界系統交互,然後根據反饋結果,認為外界系統「是這樣運作的」「是這樣使用的」「是這樣反應的」……等等,建立起來對外部系統的模型。這就是心智模型。
舉個有趣點的例子:地心說。
地心說就是根據觀察和反饋建立起來的模型。它很容易被人接受,因為符合大眾直接觀察得到的心智模型。但心智模型不一定是正確的系統模型(其實是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心智模型行動的。對於同樣的系統,不同的人可能會採取相同的行動,可以有效地完成任務,但是每個人的心智模型都會存在差異。
就是你對產品如何工作、如何發展的理解,它可能是符合事實的,也可能是不符合事實的。 你看到陀螺形的水龍頭就覺得它應該是旋開的,看到扁平形的水龍頭就覺得它應該是按開的; 你使用電器的時候覺電流像能量一樣源源不斷地從電線中輸送到電器中; 你看電影時可能會認為電影就是投射的動畫…… 好吧,這些就是心智模型。
舉個例子,你看到一個按鈕,你心理就覺得他可以點擊,而且你以前也驗證過你這個想法是對的。這就是你的經驗認知產生的心智模型,是你的心理和智力的驗證結果。
但是呢,這個時候你點下去發現這個按鈕不能點,這個就是現實模型。
所以呢,你設計能點的按鈕就要設計成能點的,不能點就做成不能點的,不要做太大的差異影響用戶的認知與你的設計不對應。1、
從確實的定義上面說:
【來自wiki百科的中文版】參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F%83%E6%99%BA%E6%A8%A1%E5%9E%8B
心智模型是用於解釋個體為現實世界中之某事所運作的內在認知歷程。這是一種外在現實的內部標誌或表示方法,被假設於大部分的認知心理學。
心智模型又叫心智模式。
所謂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事它提到:「心智模式」是一種思維定勢,我們這裡所說的思維定勢並非是一個貶義詞,而是指我們認識事物的方法和習慣。當我們的心智模式與認知事物發展的情況相符,能有效的指導行動;反之,當我們的心智模式與認知事物發展的情況不相符,就會是自己好的構想無法實現。(這段幫助我們來理解這一概念)。
2、
從起源上面說:【wiki】這想法據信是由Kenneth Craik在1943年所著的《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書裡所提出。之後Craik早死於自行車事故,這想法直到以後都未被詳盡闡述。在Craik之前,Georges-Henri Luquet 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提出這個想法:在他的著作《Le dessin enfantin》(兒童的圖畫)中,他提出孩子明顯地修建內部模型,這種觀點對其他研究者(包括讓·皮亞傑)產生了影響。
國內的百科網站上給出的起源:心智模式這個名詞是由蘇格蘭心理學家Kenneth Craik 在1940 年代創造出來的,之後就被認知心理學家Johnson-Laird和認知科學家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採用,並逐漸成為人機交互的常用名詞。(參見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6%99%BA%E6%A8%A1%E5%BC%8F)
二者沒有什麼出入。
3、
心智模型的其他方面:
全部來自於互動百科(參見:http://www.hudong.com/wiki/%E5%BF%83%E6%99%BA%E6%A8%A1%E5%BC%8F)
l
心智模型形成的前因後果:如圖http://wiki.mbalib.com/wiki/Image:%E5%BF%83%E6%99%BA%E6%A8%A1%E5%BC%8F%E5%BD%A2%E6%88%90%E7%9A%84%E5%89%8D%E5%9B%A0%E5%90%8E%E6%9E%9C.jpg
l 心智模式 - 特點
1.每個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觀察事物的視角和做出的相關結論;
3.心智模式是指導我們思考和行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讓我們將自己的推論視為事實;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6.心智模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的結果,並不斷強化;
7.心智模式往往會比其有用性更加長壽。
心智模式 - 形成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訊息刺激,然後經由個人運用或觀察得到進一步的訊息回饋,若自己主觀認為是好的回饋,就會保留下來成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饋就會放棄。心智模式不斷地接收新訊息的刺激,這種刺激的過程可分為"強化"或"修正"。
l 心智模式 - 特性
Norman(1983)觀察許多人從事不同作業時所持有的心智模式,歸納出六個關於心智模式的特質,這六個特質並非相互獨立的:
1.不完整性(Incomplete):人們對於現象所持有的心智模式大多都是不完整。
2.局限性(Limited):人們執行心智模式的能力受到限制。
3.不穩定(Unstable):人們經常會忘記所使用的心智模式細節,尤其經過一段時間沒有使用它們。
4.沒有明確的邊界(Boundaries):類似的機制經常會相互混淆。
5.不科學(Unscientific):人們常採取迷信的模式,即使他們知道這些模式並非必要的。
6.簡約(Parsimonious):人們會多做一些可以透過心智規劃而省去的行動。
l 心智模式的功能
心智模式是一種機制,在其中人們能夠以一種概論來描述系統的存在目的和形式、解釋系統的功能和觀察系統的狀態、以及預測未來的系統狀態。換句話說,即是人們對於世界的理解方式是透過詢問:這是什麼?為什麼這樣?這樣有什麼目的呢?、這個東西是如何運作?它會造成什麼後果?將這些問題簡化成下列的架構圖.
4、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wiki中的另外的詞條【隱性知識】中也提到了心智模型的概念
參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A%90%E6%80%A7%E7%9F%A5%E8%AF%86
它說:隱性知識包含兩個層面。第一是「技術」層面,包括非正式和難以明確的技能或手藝,常常可以稱之為「秘訣」(know-how)。源自親身體驗、高度主觀和個人的洞察力、直覺、預感及靈感均屬於這個層面。另一個是「認知」層面,包括信念、領悟、理想、價值觀、情感及心智模式。這個層面影響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受方式。(《知識創造的螺旋》)
(拓展,所謂隱性知識是指: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
5、wiki的英文版中,最下面的三幅小圖,是寫明了人類的學習過程,其中後兩幅非常形象地解釋了,心智模型到底是怎麼存在與發揮作用的:http://en.wikipedia.org/wiki/Mental_model
這個有助於我們去理解心智模型。
6、一位it的諮詢公司人員的博客中,非常系統地總結出心智模型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這個非常好,參見http://www.tuzei8.com/2010/12/%E5%BF%83%E6%99%BA%E6%A8%A1%E5%9E%8B%E4%BA%A4%E6%B5%81%E4%BD%93%E7%B3%BB/
7、在文獻中,常用「共享心智模型作為」團隊創造力的研究方向。心理學範疇。未涉及,不敢妄加評論。可以自行在一些資料庫中搜索。
小結:心智模型,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思維定勢,也可以說是我們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單單說成思維定勢有些片面,也有些貶義)。
我們常常利用心智模型去學習一些東西。類似於哲學中「方法論」那種。(不涉及哲學問題討論,只是比擬。。。)
同時,心理學和產品設計中,常常利用大多數人的心智模型去研究一些東西或者開發產品。
(未涉及過的領域,如有偏差,請多指教。)
簡單來說:是對事物運作方式的直覺認識。 比如,最經典的案例,操作系統中的文件夾,一般人不會知道計算機內部對數據的處理方式,而是下意識地認為跟真實世界類似,有一個個文件夾,可以把東西往裡面丟。 再比如,古代打雷,人們認為那是天上有雷公在用鎚子敲,這是理解事物的簡單方式。 人的認知資源有限,每天需要面對的事物和選擇很多,沒時間去搞清楚所有的事物是如何運作的,因此會有下意思的加工處理,利用一些基本的模型去解釋和理解事物,通常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心智模型就是人們見到一件新的事物(或產品),根據自己掌握的經驗、知識和想像做出的第一反應
簡單通俗的來講,就是當你看到一個新東西,你以為他應該是個什麼樣子的使用和結果
心智模式——對自己頭腦中的世界圖像進行思考,並不斷地加以改進,使其變得清晰。看看它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定。
原文,請參閱彼得·聖吉 等著《第五項修鍊——創建學習型組織的戰略和方法》第4頁,這是其中一項修鍊,另外四項有:
- 自我超越——通過學習擴展自身的能力,從而獲取最理想的結果,創造一種組織環境,激勵組織成員發展自我,追求自己選擇的目標。
- 共同願景——集體成員共同勾勒出為之奮鬥的將來,確定原則和指導方法,從而在集體中建立起一種奉獻精神。
- 團隊學習——改變交談和集體思考的技巧,從而發展出超出成員才能綜合的集體智慧和能力。
- 系統思考——對影響系統行為的力量和相互關係進行思考的方式,也是用以描述和理解這種力量和關係的語言。這一項修鍊讓我們知道如何更有效地改變系統,如何行動才能和世界的自然及經濟發展的過程保持一致。
「心智模式」就是隱藏在你一切行為方式、思考方式背後的那一段內嵌在你大腦中的「源代碼」,它指導和控制著你的一切。這是一個很虛的概念,我相信得那些有自省和反思習慣,同時很注重內心的人才能逐步體會。很多人一直無法參透這個概念,一直遵循著慣性隨波逐流。大腦發出餓了的指令他便去吃東西,大腦發出渴了的指令他便去喝水,大腦說不想起床他就賴床。他們不懂得猛然回頭,扼住那段低劣的代碼並修改它。
我一直認為「意識到」這三個字是最最重要的東西。這就像突然往另外一個世界破了一個小口,全新的東西便勢如破竹般涌了進來。舉一個小栗子:之前我一直賴床,每次想早起都敗給全國百分之五十的人,每次按完鬧鐘我都慣性十足地躺回床上。突然有一天,隔壁宿舍的一個比較喜歡鑽研生物學的同學跟我說,從生物學的角度上看,早上如果醒來了就不能再睡回去了,不然你這一天頭都會昏昏沉沉的,什麼事情也做不了。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我想,好像事實就是這樣,原來我每天頭都昏昏沉沉的原因是因為起了床又跑回去,重複起床又入睡又起床的緣故?于是之後的日子裡,當我被起床鬧鈴弄醒之後,就不敢回去睡了,怕頭沉。從八九點起床突然到五點半起床,這樣的成功率居然持續了很長一段日子。
我想說明什麼?不是說想介紹這個知識讓大家都能早起,而是想說,當你突然意識到腦子裡背後那段「源代碼」的存在,並成功修改了它之後,所有的改變就會水到渠成並瞬間生效。當你睜眼的瞬間知道今天早上要出發去迷人的西藏你還會賴床嗎?你不會的,你很有可能很興奮就彈了起來。如果我跟大多數人一樣,想用逐步漸進的鬧鈴來實現早起的目的,那麼我可能要花費很長的時間,甚至完全就不可能。因為這相當於跟生理做對抗,往程序里打補丁。真正的高手應該長驅直入,擒賊擒王,對心智下手。也就是說,當你試圖改變自己的時候,先去改變自己的心智。就我個人而言,每當我想對自己作出改變的時候,我會努力找出自己的「碰撞點」。比如我想早起,我可能會去讀各種各樣的書,或人物傳記,或生物學的書,努力尋找那麼一句或一段能瞬間擊中我,並顛覆我三觀(腦中源代碼)的話語,然後發出Wow, that"s it 的讚歎。這樣才是治本的策略。
再一個例子,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面的例子。有一個人在大本營中,被剝奪了一切,失去了一切的自由。有一天照鏡子的時候,突然發現,他發現他還有一種世界上至高無上的自由,那就是思想的自由。他發現自己才是自己大腦的主人,沒人能夠阻止他在最惡劣的環境中去選擇忽略與歡喜。李笑來說,「當我突然意識到我竟然可以(也根本就應該)控制我自己的大腦的時候,我覺得我居然不用死就竟然可以從頭再來,比較神奇。」
「He could decide within himself how all of this was going to affect him." 這是對「心智」概念的最高概括。
更進一步了解「心智」:《把時間當做朋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拆掉思維里的牆》我的理解是::心智模型是一個人對外部事物理解的「過程與處理方式」,任何外界事物經過心智模型的處理而被人所吸收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智模型,因此同樣的事物就產生了不同的理解與印象。正所謂「1000個讀者有1000個哈姆雷特」。
沒有研究過《第五項修鍊》,但就我個人而言,簡單地認為心智模型就是人們對萬事萬物所形成的一種認知,而這種認知將會影響到我們對未知事物的簡單辯識
心智模型就是對方法論的價值判斷
「認知科學與科學教育」對心智模型的定義:
「心智模型是指一個人對某事物運作方式的思維過程,即一個人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心智模型的基礎是不完整的現實、過去的經驗甚至直覺感知。有助於形成人的動作和行為,影響人在複雜情況下的關注點,並確定人們如何著手解決問題。」 心智模型是會變化的,人們用心智模型來預知系統、軟體或其他產品的用途或者用法。- 人們總是有心智模型。
- 人們基於過去經驗創建心智模型。
- 心智模型因人而異。
- 做用戶調研和客戶調研的一大原因就是幫你理解目標用戶的心智模型。
目前很多軟體產品的設計都要實現做用戶調研,做用戶畫像等,如果一個產品的概念模型與用戶的心智模型越是接近,那麼產品更易於使用,創造出更好的用戶體驗。但如果設計出來的產品的概念模型與用戶的心智模型相反,可以採取改變人們心智模型的方式,最好的做法就是做一套教程,例如越精簡的文字描述或是越精短的視頻教學。
參考:
「100 Things Every Designer Needs to Know about People」
心智模型
感覺那個東西是怎麼產生的,或者說那個東西的來源?簡單來說應該就是你的思維習慣吧
簡單來說,就是人根據自己經歷、經驗、所學知識形成的對世界或事物的一種主觀認識,我是這麼理解的。
心智模型是對現實世界中事件、物理現象等從功能和結構層面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可以有限的圖元符號表徵無限多的事件,並且可以根據客觀世界變化,具有遞歸性更新和修正屬性。具體可參考Johnson-Laird一書: Mental models-Towards a cognitive science of language, inference, and consciousness
買本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鍊》,是系統闡述的書
推薦閱讀:
※在學校沒有存在感,無法從人群中獲得快樂,怎麼辦?
※既能滿足人們虛榮心又實用的產品有哪些?
※身體癢時,撓癢為什麼會有效?
※那些博存在感和希望別人關注自己的人是怎樣一種心態?
※長期看知乎日報會對生活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