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arm處理器廠商也不少,像全志、瑞芯微、展訊、海思。為何他們不做一款基於A72的伺服器cpu?
cavium出了款48核的arm伺服器cpu,技嘉還配套出了主板,為何不見國內廠商出這種類似的伺服器的cpu。有同學提到伺服器對穩定性的要求,本題中的處理器暫時不追求高可靠吧,比如在分散式系統Hadoop之類的使用PC機都可以搭建的,谷歌自己定製那個伺服器就單機而言也是不可靠的。
ThunderX ARM Processors| 64-bit ARMv8 Data Center Cloud Processors for Next Generation Cloud Data Center, HPC and Cloud WorkloadsGIGABYTE B2B Service
伺服器CPU要有市場才行。
伺服器CPU市場基本上被大廠壟斷,因為伺服器領域要求的是穩定性,輕易不敢換小廠的產品。
伺服器CPU需要356天*24小時持續運行,對CPU的製造工藝要求很高,真要搞出來以後還要進行大量的測試工作,研發投入非常大。
投入大,產品產出以後又有賣不出去的風險,這種事情國內自然沒人做,至少是做的少。所以,先從消費電子領域入手,把錢掙夠了再去想辦法打開高端市場,不然研發的投入容易打水漂。
至於用PC做分散式計算的方案,確實可以,但前提是要有方案。題主給的新聞鏈接里是谷歌,因為谷歌公司大,有能力自己做方案。換了別的公司,連個最基本的方案都沒有,指望用戶自己做?有多少用戶有像谷歌那樣強大的研發能力?
關於這個,說點題外話:
我待的上家公司是做交換機、路由器的,因為早期產品不太穩定,主要客戶都是高校,因為學生宿舍斷個網什麼的沒太大問題。但像銀行、電信領域一直不太氣色,因為這些領域要求高,一旦出了問題就被打入冷宮,以後產品想進去都難。
後來某省的某銀行系統網路升級,砸了不少錢才中標,一台三層核心交換機(雙控制板、雙線卡帶光模塊)只賣了5萬,相當於白送,目的就是為了打開市場。
所以小廠想拿到高端市場的單子是很不容易的,市場沒認可你的產品之前非常難。國內已經在做了:
海思(商用):Estuary Overview,D05的SoC是雙路32核Hi1616,有華為支撐飛騰(政府):FT-2000Mars,64核自有架構,國家隊華芯通(合資):Qualcomm 32核自有架構,基本屬於貼牌
題主說的全志、瑞芯微、展訊是傳統手機晶元廠商,在伺服器領域很弱,沒有市場沒有積累,怎麼做。。。
目前全世界能自主設計伺服器CPU的只有四家:intel、ibm、oracle、arm。arm目前在伺服器領域性能上被前三家吊打。A72是2013-2014年就設計好了,現在ARM伺服器路線圖已經到2020年以後,還有好幾代設計沒有公開,國內小廠現在投資arm伺服器soc很有可能成為先烈或小白鼠。如果等到2020年7nm以後,或許時機才成熟。
明年各大Linux廠商才會正式出ARM伺服器版(說的就是你,redhat),然後是library和middleware,OpenJDK9也是2017年,從第一個正式版到軟體生態完全成熟,需要3年以上,可以參考x86_64的64位操作系統發展歷史。到目前為止還有好多軟體用32位版本。。。
綜合以上,2020年是ARM伺服器元年,2025年ARM伺服器才能成熟商用,2020年之前的只能打小眾市場(如Cavium和Hisilicon)這個技術難度很大的。
【用ARM公版就能搭出手機晶元SOC嗎?】見華為終端的領導李小龍的回答。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0421629/answer/86838092 (分享自知乎網)「如果將手機晶元比作一輛車的話,那麼ARM提供的CPU只是一輛車的發動機原型,無法正常工作。你需要造一輛車出來,還得搭配上其他的底盤零部件、車身零部件、電氣零部件等等才行,同時你還需要設計車的外觀以及這些零部件在車內的組合結構,以及製造工藝能力。這過程中少一個螺絲或是任何一個環節的紕漏,都是功虧一簣。『』引用一段話類比一下,雖然技術側重有所不同,但要造出一個設計規模比手機晶元大得多的伺服器晶元,難度巨大。很多難點其他人都有提到,這麼多核要協同工作,他們之間的同步、互聯、共享資源、還有對外各種高速介面、當然還有生態是最大的問題,這每一個領域都不容小覷。Cavium成立於2001年,在多核處理器領域已經深耕十五年了,經驗過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工程師數以百計,業界人稱千年老妖!擺事實講道理,在國內能建立這樣水準的團隊么?還有,這樣的團隊,核心架構師怎麼來?這麼龐雜的系統,微觀來看,運行起來的複雜度不亞於一座小型城市。卧槽,你說這樣的架構師得多屌?得值多少錢啊?有這種能力的架構師大多都被intel壟斷了。
所以啊,任重道遠,努力吧,騷年。
1,穩定性,伺服器是要求365*24工作的。可以宕機,但是要有原因,明確的原因。
跟手機,實在不行了就重啟一下,完全不是一個概念。2,路標的延續性做to B的生意,大家都是一起坐下來,商量一個5年大計的,不是一代兩代產品的問題。沒有後續路標,只有一代產品,根本賣不掉。3,生態系統ARM的伺服器還在起步階段,生態尚不成熟。蠻需要投入。做消費類產品的廠商,未必能忍得了這種投資周期。4,高速介面10G網路介面,能做的,非常有限。其它,不多列,技術門檻是有的。... ...這是一個很好的提議,我也在往這個方向努力,但是都是商業決定,不容易。
中國在IC領域主要是follower和copier。當整個市場都還沒有成功者的時候(Cavium也就是炒得熱其實規模在我們看還相當小不能算成功),copier沒有可以copy的對象,所以現在還不是中國人能成功的時候。
ARM做伺服器CPU,最大的問題可能還不在於你能不能做出一個CPU來,而在於目前整個server eco-system都是為x86架構準備的,從PCIE匯流排到各種軟體和虛擬化。以為做個CPU出來就能做server,那就是各種中國芯的下場,晶元出來了不會有人用你的,除非你自己是Server OEM用自己的晶元自己開發相應的軟體,國內有這個能力的也就華為,但是即使華為在努力,在這個方面也進步非常慢。
ARM自己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他們的目標是下一代架構裡面針對性的進行改進一些包括匯流排和其他因素在內的東西(和ARM總部的老外VP交流,他們自己估計要2020年前後了),目前的v8在eco-system上是被限制太多太多了,還是只能實驗性的用用,沒法讓客戶大範圍接受首先要說的是,即便是在美帝,真正主攻伺服器cpu的公司算起來也沒有幾家。Cavium是目前看來技術積累最好的公司之一。Intel據說最近也準備進入伺服器市場。我想表達的觀點是,不管是國內還是在國外,不管用的是arm還是x86,真正以伺服器cpu的公司都不多。
為什麼做伺服器CPU的公司不多?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之前一段時間各大公司並不認為伺服器cpu有巨大的市場。當時big data, cloud computing還沒有如今天這樣興盛。公司也不會採用大型的data center來存儲數據,來支持各種軟體運行。所以伺服器的CPU需求並不大,自然也就沒有很多人投入研究這一塊的產品了。
第二點我要說的是對於不同的應用的CPU,技術設計要求是很不一樣的。雖然晶元領域是大廠說了算,但是也不是說大廠是所有領域通吃的。最好的例子就是Intel最後還是在手機晶元上落了下風。說回到伺服器cpu的技術要求上來,因為針對的是大型的data center,所以四核八核明顯是不夠。 往往要需要遠多於八核的Soc, thunderX是可以拓展到48核。這麼多核的SoC會帶來很多新的技術難點,比如如何高效地處理shared data的coherency和consistency。不僅如此,伺服器的cpu對於數據傳說的要求會很高,這就會對pci express這些數據介面有更高的要求,這也會要求對architecture有著相應的調整。
樓上也有提到說eco-system,伺服器的CPU也是需要對應的軟體支持的。 而這些軟體支持很多時候是要硬體設計公司自己開發的。
總的來說就是之前市場需求並不大,投入卻也不小是伺服器CPU公司和產品不多的原因。最近一直在基於ARM伺服器開發企業應用軟體。談點感想。
基於ARM的伺服器很早以前就有了,而且ARM的功耗更低,供應商更多,價格更便宜。不過在企業伺服器中一直屬於小眾。不是因為ARM的CPU不穩定,我們的曾經做過180天x24小時的連續運行測試,低功耗其實會更穩定,主要是因為沒有企業基礎軟體的生態。
首先比如說資料庫
你聽說過有人在ARM平台運行Oracle/ SQL Server嗎?目前世界排名靠前的主流企業資料庫很少能在ARM平台上運行。所以儘管ARM晶元很便宜,而且可能還更穩定,但是很多主流的資料庫的開發時間幾乎比ARM還要早,所以根據就沒考慮過在ARM上運行的問題。
其次一些相關的WEB框架無法在ARM上運行
微軟的IIS Web服務就不說了,一直無法脫離Windows,微軟最新的Win10 for ARM 老版的exe都還無法運行。再比如說Oracle的WebLogic和IBM的Websphere,也沒聽說有人在ARM上面跑。
基次目前企業軟體對硬體的性能要求有點高
雖然ARM的每瓦功率完勝Intel/AMD,但是現在的企業軟體十分複雜,比如我之前在SAP工作過,SAP有一款自己的資料庫HANA,剛一啟動100多個G的內存就沒有了,運行起來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非常耗電,目前運行功率一般最多幾十瓦的ARM核心很難提供這種性能。
我們測試過X86和ARM兩種平台,很顯然用ARM更便宜,比如說用ARM平台的晶元,成本可以做到x86的五分之一。如果用國產ARM晶元像全志H3,成本可以做到十分之一。但相關的軟體生態還沒有組建起來。所以我們只能花更多時間來挑選和開發適合運行在ARM平台上的資料庫、Web框架、編程語言,這個過程比較痛苦。
最後,宣傳一下我們的產品: 頑石雲盤私有雲版的有道雲筆記+百度網盤
列幾個數字吧。當前一款典型的採用主流 28nm (還不是14nm哦)工藝,A9 級別(還不是A72哦)多核的處理器,研發和流片費用就是以億為單位計算,研發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就算流片出來,沒有幾百萬到一千萬片的訂單,連收回研發成本都困難。光問為何不做,那為何要做?市場不明朗,出貨量沒保證,就算真做出來,這個晶元相比 intel 的 x86 又先進在何處?客戶為什麼要拋棄成熟穩定的代碼和資源,去擁抱 ARM?「有同學提到伺服器對穩定性的要求,本題中的處理器暫時不追求高可靠吧」……題主這個邏輯太霸道了,同樣說「有同學提到流片燒錢,本題中暫時不考慮錢的問題吧」也不是不行。但比較可惜,決定做不做的決策者唯一的工作,就是考慮。
伺服器CPU一個核心指標是性能,不用太考慮功耗,這是intel的傳統強項.ARM的關注點一直是低功耗,代價之一就是性能.兩家同頻率的CPU,intel的執行速度是ARM的10 ~ 100倍.要想CPU執行指令快,不僅僅是把CPU本身搞好就行了,而是一個系統工程,你還要管外部晶元組,存儲器介面等非CPU事項,因為這些東西跟CPU緊密配合,有大量的細節只有CPU生產商才知道,所以主板,內存以及晶元組的很多標準都是intel在訂.這是個很高的門檻.ARM長期面對SoC市場,不用考慮晶元之外的事情.
ARM要想進伺服器市場,除了其處理器要革新構架大幅提高性能外,還要補外圍晶元組和軟體的空白,這對一個年營收僅10億美元的公司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
海思的arm伺服器級處理器已經開始測試了,基於v8指令集。其他就不方便透露了。
任何產品在決策上馬的時候,都要先考慮市場能否接受,直白點說就是能不能賣的出去。目前的伺服器領域還是X86的天下,我覺得ARM要從伺服器市場分一杯羹,需要解決安全性,穩定性以及配套軟體的成熟性三大方面的問題,只有這三個方面獲得了市場的認可,ARM才能從X86嘴裡開始掏點肉吃。目前國內有能力養活伺服器級ARM的,只有能夠獲得政府訂單支持的廠家,小廠尤其是瑞星微這樣的民企,根本沒這個實力去燒錢。連提前布局的能力可能都沒有,頂多是關注這個市場,做一些技術儲備。不過倒是可以考慮在一些家用伺服器領域做一些拓展,比如家用NAS(群暉,QNAP等),下載伺服器(迅雷下載寶等),隨著民眾對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性的要求逐步提高,而公有雲存在服務政策隨機變化,私密信息安全性差的問題,這一塊市場未來肯定會有大的發展。由這些低門檻的領域逐步往高端演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關鍵的不是處理器如何如何,關鍵在於ARM在伺服器領域生態系統還沒有建立起來,現在還在摸石頭階段吧。如果能找准一個適當的切入口,逐步建立起生態系統,未來在某些種類的伺服器領域還是機會的。
如果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的話。那答案是「不是」。
先上一個鏈接:騙局? 矛盾? [關於華為Hi1612]
1612現在已經發貨給一些廠家了。你們也知道A57的下一個版本就是A72。基於A57的已經發貨,你猜基於A72的是什麼狀態?
市場佔有率各有各的圈子。
全志和rk都是做平板解決方案的,做伺服器的一般是外資公司,要求比較高。
伺服器用AMD的有幾家?
這並不是僅僅賣個晶元 而是要搭著整個軟硬體系統一起賣買家也得是有一定技術實力才敢吃螃蟹的
華為海思去年就已經有了樣機
出於安全考慮,國內不差錢的科研院所會去做。企業沒有這個動力
推薦閱讀:
※「高通晶元 + Android = 音質缺陷」的說法在今天看來仍然如此嗎?
※Core M性能真有如此不堪,A8X已經可以比肩了嗎?
※如何評價 ARM 的 big.LITTLE 大小核切換技術?
※如何看待高通選擇與貴州合作開發伺服器晶元?
※如何學習ARM嵌入式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