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小木蟲上的這個帖子?

原帖如下:小木蟲論壇 - 學術科研第一站

[交流]35歲,副教授,不想做科研了,怎麼轉型? 已有246人參與

本人35歲,北方某3線省會城市人,現在北方某985高校副教授,top2學校本碩,海外博士,未婚。

現在的狀態,每天呆在辦公室,備課、上課、帶學生、改論文、看論文、做東西、寫項目,還有學院的各種雜事,平時說話小心翼翼,6:30起床,9:00回到宿舍,沒有周六、周日,但是依然感覺時間不夠用。

我現在在一個團隊里,學術帶頭人更是工作狂,愛人在國外,孩子送回老家,全年無休,只要不出差就來辦公室,周六開組會,平時等車、空閑的時間都在看論文。由於我還沒有結婚,老大建議我找一個合作單位的配偶,這樣在搞對象、結婚的同時不耽誤科研,還可以互補、一起發論文,勸我35-40歲之間就是把身體搞垮了也要在學校站住腳。也就是說40歲之前拿到從學校、省里、國家的各種基金,發表5篇頂級期刊論文,40歲評上教授、博導,籌建出自己的實驗室,這樣就可以在學校保命了。以後聘期任務就是細水長流了,如果想拿重大、重點項目,評傑青、長江、院士,還要拚命。現在985高校,如果只是單純完成聘期任務,學院都會邊緣化你,甚至把你擠走給年青人騰地方。像清華北大,如果5、6年不能做出些本領域breakthrough的東西,都要被邊緣化。

看看身邊的一些老師,為了晉職,為了申請項目養實驗室,也都是沒有周六、周日的干,滿頭白髮,蓬頭垢面,邋裡邋遢,和國外的教授精神矍鑠,氣宇軒昂的感覺大相徑庭。

現在每天身心俱疲,看論文也沒有思路,也沒有了探索未知領域和新知識的激情了,也沒有讀博士時實驗室頭腦風暴後,熬夜寫演算法的動力了。加上現在團隊的研究方向和博士期間不同,還要琢磨如何轉方向,一頭漿糊。雖然學校對講師是非升即走,但是對副教授也要求聘期任務。學院的院長說自己就是會計,到時候算賬,發了多少SCI論文,影響因子多少,是幾區的,拉了多少錢,什麼級別的,拿了哪些獎勵等等。估計學校以後也要搞"非升即降"的政策,副教授、教授也不是穩定的了,現在心理壓力特別大。

看看自己在老家的同學,無論在企業還是在機關,賺的的錢不少,也都成家有了孩子,平時出來聚會喝點小酒,周末陪陪老婆孩子,假期可以出去旅遊。有時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累,人生很多事情錯過了就不能再回頭了。但是現在年齡35歲了,到企業也干不動了,考公務員年齡也超了,自己就想回老家找個穩定的工作,家裡也有房子,自己也有存款,工資少點也行,能成個家,周末有時間陪家人,晚上能睡個安穩覺。

不知道還有沒有這種可能了?人到中年如何轉型呢?

=============================================

謝謝大家回復,我不是來徵婚的。

我180cm,清北本碩,海外博士、博後,長相也說得過去,也談過女朋友,生理一切正常,自然條件應該還可以,給我介紹對象的也很多,奈何根本沒有時間啊。團隊的老大也盯著我,主動給我介紹了一個合作單位的女博士,經常發IF&>10的論文,說是可以減輕發文章的壓力,也能提高我們搞工程的論文水平,但是那位女博士比女漢子還女漢子,搞得我哭笑不得。

大家的回帖多是鼓勵,能不能提一點實質性的建議啊,我都想去初高中當老師了,體育、計算機、數理化英感覺都能教啊,或者找個小機關做些簡單重複性的工作,平平淡淡的過一輩子,現在真得對這種死循環的生活厭倦了,對未來也看不到希望。


我能理解題主這種困境。今年我45歲,比題主還大10歲。自己正在創辦兩家企業,艱難無比。

BUT,我不是搞學術出身,只是一直以來就在企業里混的一個人,然後順理成章走向自己創業、再創業這樣的道路罷了。

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的團隊,最近正在積極吸收一個大學裡的中年副教授,我的一個同學,希望合作一起繼續做一些項目。因此對大學教授、副教授的困境有所了解罷了。

先說說留在學校的好處:

1、始終和學術領域不脫節,保持對技術和研發前線的關注,手中也許也會有那麼幾個課題,雖然偏重理論,但是也都有各種商業化的可能;

2、大學裡相對有更多的保障 ,未來是可以預期的,無論是更高職稱、更高管理崗位,還是到年齡退休,都是有樣板可以參照,積累了一定的資歷和成績,就可以卡到一定的位置;

3、大學有一個穩定的社交圈子和生活圈子,如果你安分於此,生老病死都在四堵牆裡,可以一輩子不和外界打交道,一樣過得很好。和認識的人在一起相處、路上點頭微笑,背後勾心鬥角,也是一種可以預期可以預判的生活方式;

4、工作範圍可以預期,無論是搞科研,還是教學,除了偶有突破,形式上總還是重複的,這種重複令人安心;

當然這種生活也就有問題:

1、只要你沒混到專業大拿就總要在路上奔命,為了職稱拚命發論文,絞盡腦汁尋找突破,有時候那個論文或者發明你自己都想吐;

2、收入總是有限。合法收入所得就那麼些,非法收入和你沒關係。雖然可能有房、養個小車,但總還是覺得物質上並不能滿足自己;

3、物質不滿足還在其次,關鍵是你沒法證明自己價值。寫一些無人讀的論文,你不知道自己這麼聰明的人是否真的能影響這個世界,不知道自己的聰明是否真的得到了有匹配的認同和回報;

4、單調枯燥,缺少刺激;

5、漸漸喪失了銳氣和活力。題主自己都說對徵婚都沒了興趣,在這種日復一日的重複中,血性漸漸退去,溫良恭儉讓,連荷爾蒙分泌可能也趨於中性,自己都不會覺得轟轟烈烈愛一把燃燒一下;

6、壓力。老傢伙永遠不死,同行們虎視眈眈,預期中的頭銜是否能拿到還在未知之中,拿到了又怎樣,一個月能多幾千塊錢?為這點東西累死累活勞心勞力是否值得……

大概是這樣吧?

我的朋友夫婦是同一個系的教授和副教授,211院校,專業程度和研究能力上比你的985還是遠遠不如,當然日復一日的生活也更加無聊乏味。

我這些年來一直在做企業諮詢和顧問工作,也做一些產品營銷的服務和開發服務,當下自己計劃做自己的技術和產品,希望找一個靠譜的技術合作夥伴。他的研究和我的方向又有交匯之處,於是找他開了幾次會,希望他能夠以某種形式加入我們,將一些平時研究的方向,適度偏轉向商業化,孵化出一點點產品出來。我們提了產品的想法他為這個想法調整技術。工作分工、股份分配和利益分配之類,當然也有約定俗成或討價還價形成的平衡。算是把他的一隻腳拉出了大學,但是屁股還在學校里坐著。

這是我的一種折衷的方式,我懂商業,朋友懂技術方案,最終找到一個平衡,既不失去他眼下的位置和安定,又可以為他尋找到另外一個空間。

研究、開發、試驗……都可以在學校利用課題組或者學生或者業餘時間來完成。

我當然也有我的利益,也降低了我的風險。

人到中年,難免會想得現實一些,有時候多去想了生計生活。但是人到中年,難道真的就沒有了理想?

我和朋友是中國最早接受編程教育的那批人,當年也都懷著靠技術來幫助人類的心,只是在歲月的折磨中,漸漸放緩了腳步,但是一旦有機會,我們還是願意再嘗試一下。

當然也許不會放棄一切去拚命,但是,我們可以協調一下去努力。

這也是一種思路?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像我這樣的朋友,可以在這種糾結中幫你分析一下,幫助你想想在你的教職之外是否有更多服務社會也改變自己的機會?如果有,你該和他們多接觸一下多談談,也許有不一樣的結果。

或者,如果你離我不遠,也可以找機會面談,我可以義務幫助你看看有什麼拓展一下的空間,也許我身邊的朋友或者合作的企業也有興趣和你做一些合作……

我在哈爾濱。

好技術和知識,就不該永遠躺在雜誌夾縫裡,它們早晚要拿出來改變人類,不是嗎?


這上面描述的確實是高校中青年教師普遍的生活狀態。做科研,上課,完成某些公共服務活動,作為高校教師是必須要做的任務。這其中,科研是帶有競爭性的,如果不努力做,可能就會被競爭對手打敗。既然選擇了做高校老師,就得接受這個遊戲規則,努力把科研搞上去,站穩腳跟。在這樣一個有壓力的環境下工作,會逼迫自己不斷學習進步,而不被社會淘汰。如果真的過上清閑而沒有壓力的生活,時間長了,心裡會沒著沒落的,實際上也會讓自己的技能退化,失去職場競爭力。

實際上,大學的生活還是很自由的,時間大都由你自己安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來照顧家庭。不至於沒有時間談戀愛,結婚生子。我同事中,生二胎的有不少呢。


受邀。

先給個建議:別上小木蟲。

感想1:走上這條路,按理應該在博士期間就會形成想法,並開始留意已經在這條路上的前輩,形成幾個具體的例子。例如:自己的導師,身邊的中青年教師,拿幾個出來當例子,研判:人家現狀給你的話是否滿足?人家如何達到目前的現狀?包括先天優勢和後天努力方式等。這樣你就大致上能知道自己走這條路有沒有戲,如何有戲。

如果我以上說的這些都想過了的話,也許仍然有很多細節不走到那一步是想不到的,但對於「要變成工作狂」這一特徵,從你身邊的例子不會這麼難發現。現在吐槽,不應該再去吐「要變成工作狂」這種層面的槽吧,否則顯得你本身過於後知後覺,引不起什麼共鳴。

而如果我以上說的這些你竟未想過的話,那更引不起什麼共鳴了。

感想2:「變成工作狂」,其實還不準確。更準確的說法是,如果你要在國內以做科研為飯碗,把你科研做好來,只用到你智商的50%。如果你覺得你要把科研做好得用掉你八九成的智商,那你也許只能一直做個優秀PhD,或者千年博士後。更不要說對EQ的要求。這裡的IQ和EQ只是模糊定義,反正就那個意思。


讓我這種沒有出過校門的小屁孩來答,真的是太勉強了。不過還是謝謝@Details Paul邀請。雖然我自己經歷比較簡單,但是身邊人也是各有各的發展,也就本著看周圍人的情況的總結,提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自己也一直在思考相關的問題,所以也想一吐為快。

不扯這些有的沒的了,言歸正傳,問題的新補充是讓提建議不讓鼓勵,我想了想,也沒有啥好鼓勵的。我的建議是去企業或者事業單位吧。雖然說35歲並不算年輕,但是讀完博士也至少得27,28了,所以實際上也才剛工作7,8年,並不算長。企業裡面35歲跳槽的也有的是,換行業的也有的是,所以起步並不算晚。至於干不動我就更不理解了,才30多歲就覺得干不動了,作為一個並不比你小几歲的老博士,還覺得鬥志滿滿的話,還挺困惑的。而且行業前景也沒有問題。海外博士,我認識的,基本上沒有在企業裡面從基層做起的,基本上一上來都是中級技術人員,尤其是國企,央企,都是有對應的崗位的,不同學歷對應不同崗位。像我們專業,博士進入企業之後,只要通過職稱考試,就可以升到高級工程師,動輒都是副總地,副總工的級別開始干起的(當然,這種情況可能也就中國比較普遍)。事業單位就更好辦了,君不見各種設計院不要太多,你這種履歷的,只要去投的話,找一家單位真的是分分鐘的事。但是很多設計院,人浮於事,一個人幹活,養活十個人,並不少見。去了之後有可能要比其他人多干一些。但是也絕不會多過干科研的。

題主好久沒有更新了,也不知道是否下定了決心,真希望壯士早日斷腕,能夠走出自己的路。實名反對下面說他不努力的,說他想過清閑日子的,說他名為抱怨實為炫耀的。真的,很多下面說這些不疼不癢的話的人,我真想問,你們做過科研么?你們的努力程度,真的到了能夠批評答主是因為不想努力想混日子的程度么?之所以這麼感同身受,是因為在我讀書這幾年,我國內幾個交好的老師,他們都或多或少的出現了嚴重的健康問題,還有三個人在最好的年華自殺。不身在這個圈子,沒有這種切膚之痛,你可能根本就體會不到題主在說什麼。我以前關係很好的一個年輕老師,青年才俊,從南方某三線省會調到北大,廢寢忘食的工作,頸椎病嚴重到雙手發麻沒有辦法打字。醫生建議他卧床休息,他還是基本上每天都來上班。我也曾經調侃過他,讓他好好休息,結果反過來被他調戲,說明知道是火坑還往裡跳。他最要好的一個朋友,大學同學,一起在北京另一家研究所工作的,在他病的最嚴重的那一年,跳樓自殺了。今年另一個關係好的老師,他的兩個同事先後自殺了。他們自殺的理由都跟抑鬱症有關,但是另一個密不可分的原因,就是中國科研製度的所謂站穩腳跟。他們很多人都是行業里很優秀的人。但是,我想各位可能不知道很多搞科研的潛規則吧。雖然很愚蠢,但是我也沒有少聽,不如隨便講講吧

1 發文要趁早。要想在行業內出頭,得出名要趁早。最好本科的時候就有行業內不錯的雜誌的文章。本科最好就開始在實驗室幹活,一定要傍上一個大老闆,這樣比較好發文章。

2 海外刷學歷。現在土博士都不值錢了,要想做科研,必須得去鍍金。如果沒有條件在海外讀博士拿學位的話,至少要交流一段時間。甚至有一種說法是交流至少要滿一年才好看,少了不行。在交流期間,一定要利用當地的實驗條件,多做實驗多發文章,至於真正的交流或者向同行學習,基本上不重要。

3 文章拼數量。如果能搞出一篇一區,那就集中搞一下。如果不能,儘快拆開搞幾篇三區,一定要把數量刷上去。或者反過來,先把文章拆出來多發幾篇,中文一遍,英文翻譯再來一遍,最後合併成一篇衝擊一下好的雜誌,沖不上也不怕,至少已經到手幾篇了。

4 年齡限制。跟第一點不謀而合,叫做一步一個台階,在某一步上踏錯了,之後就沒有「希望」了。海外博士一定要多搞些文章,最好以什麼千人百人引進,千萬不要從博士後講師這條道路開始,不然就錯過了變現的好時機,跟國內博士也沒有區別了。如果不幸從講師開始熬起,每年要保證多少文章,怎樣在最快的時間升到副教授。多少歲之前一定要拿到優青,傑青,多少歲之前要拿到正高,多少歲之前要拿到二級教授,然後怎麼樣聚集自己的人脈,在多少歲左右開始申請院士。要知道,我不是危言聳聽哦,過來人都講這中間可是一步都錯不得,錯了一步就前功盡棄了。而之前提到的那幾位自殺的老師,都是在這中間有一步沒趕上就感覺前途黯淡,最後自我放棄了。還有一些在相應年齡沒有得到應有榮譽的,也放棄了科研上的信心,之後也就得過且過,準備著退休之前如果能混到教授,也就算不枉此遭了。

這些在我聽來,都是bullshit。不要問我知道的怎麼這麼多這麼詳細,我真是一點都不關心,架不住總有年長的老師勸我老老實實按部就班的走這條路。這條路真的沒有什麼不好的。可是,在我看來,這條路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希望,沒有期盼。一個人活著,如果沒有了值得期待的東西,說是行屍走肉也不為過吧。這條路幾乎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存在,而扼殺了可能性,就扼殺了人的生機與活力。題主的疲憊,不僅僅來自於不分周日全年無休的工作,還在於看不到希望。他並不知道,就算做到自己團隊大老闆的那一步,又能怎麼樣?生活會更幸福,更開心,更有盼頭?無非就是無止境的循環罷了。生活的幸福,不過是有事做,有期待,有人愛。但是如果缺乏了任何一條,了無生趣也不過就是如此吧。

當然,放棄任何的已有的條件,需要的都是莫大的勇氣。有的時候,放棄比堅持需要的勇氣和毅力多多 了,堅持下去,靠著慣性,麻木著也就習慣了。我曾經聽過有一個比我年紀還小的師妹(學金融)跟我講,我這輩子也只能這樣了,因為父母的期待,選了現在是專業,已經學了這麼多年,不能放棄,所以只能按部就班的工作上班。真的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可能只能等待來生了。我當時就問她,你還這麼年輕,你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你就把喜歡的東西放到下輩子,不覺得很可惜么?父母的意願,最多只能左右你上大學,之後無數次的機會,你都可以選其他的。嘗試新的領域,當然有可能會失敗,但是,人生,不正是因為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才讓人激動興奮嗎?前途未卜,也會迷茫,也會焦慮,但這是因為這不是一眼看到老的生活,不才是年輕人覺得熱血沸騰的原因嗎?我承認,我一直都很中二,如果上天垂簾,請讓我一輩子都活得這麼中二吧!


2016-01-20

還沒回答這個問題我就在首頁看完所有答主的內容,其實這是社會的冰山一角,不只在學術界會面臨這類問題,每個職場都有類似的疑問,我把這些歸納成兩大部分來談,即我選擇這項工作是否正確?及我如果不喜歡這個工作,我還能重新再來嗎

中國人根深蒂固被儒家思想植入「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某個程度不能說它是錯的,但我們不禁問難道只有讀書才是唯一成功之道嗎?那社會上某些成功典範也不見得讀很多書,但為何他們能夠成功?其實我們誤解了一件事,那就是「讀書」不等於「學歷」。這些我們認為讀書很少的成功人士,其實他們一直不斷在尋求知識的提升,只是我們習慣用「學歷」來部分否定一個人的成就罷了。回頭看美國很多成功人士大學輟學創業,就連MBA職籃也是,他們只不過在當下做了「抉擇」而已。

相對地中國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我們在父母與社會期待下就只有一條路可以「抉擇」,如果你的聰明才智略優於同儕,你只能選擇繼續讀下去,反之,你就是去就業,在那個年紀可以跟家裡鬧革命說要走自己的路畢竟是少數。好了,問題出來了,我們不僅不知道自己喜歡甚麼,更不會去思考學了這門功課未來要幹甚麼?接著我們歷經各階段考試,其實那也是個「弱肉強食」的結果,怎麼說呢?每個階段都有比你更強的對手,就算大學及讀研階段你終於找到你所要走的路,其實也不見得如你願,因為最好的已經由那些比你強的同學占走了,不是嗎?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只能隨波逐流,走一步算一步。

難道我們就要這樣鬱郁而歡嗎?我來簡單說說我的故事。我高中讀的是台灣南部第一志願,是資優班背景,但聯考前愛打籃球後來去讀軍校,這段歲月是「不知人生今夕是何夕」的階段。讀了軍校四年很無奈,因為高中同學讀了國立大學生活很燦爛,所以我選擇在課業上放逐自己,參加球隊為了逃避軍中學長的刁難。後來畢業下部隊服役了八年,最後選擇急流勇退退伍,原因是「不知為何而戰」這是我人生第二個階段。接著我在沒有終身俸的條件下四處找工作,我選擇顧問及累積經驗成為專業經理人,薪資很高但總覺得像「浮萍」,這是我人生第三階段。現在的我自行創業三年,公司營收少但擁有全球第一的石墨烯技術,雖然過得苦但對未來充滿希望

沒有人告訴你人生是由別人來「決定」你的未來!沒有人告訴你如果你決定重新再來就沒有機會!更沒有人告訴你重新來過是更容易的!重要在你自己的「抉擇」。我始終相信只要懷抱「熱情」與「堅持」,早點重來都會比現在過得幸福,我相信這也回答了最前面的二個問題。至於原先的題目,我的看法是你是你自己的主人,如果你有創業基因那就趁著年輕時去闖一闖;如果你選擇安穩 (很多是被周圍人所影響)那也沒關係,只要把一件事做好,不管外在環境怎麼變化,讓自己更強、更大總會出頭天的。
祝福大家都能心想事成。


反正我遇到這類問題的回答都是統一的: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不喜歡的就別幹了。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很多人都不懂?

當然肯定會有人跑出來嗆說,那是你選擇多啊什麼的,典型「何不食肉糜」的心態。

我的回應是:對啊,來咬我啊。干一件事,有人覺得沒有激情,幹不成,煩,並不是代表那個人不擅長這一行,而有可能是什麼都不擅長,什麼都幹不成。

這劑負能量,夠不夠帶勁?我想對那位po主說,哭完了就努力去。想繼續干科研就繼續干,不想繼續干就準備簡歷到處面試去。別牢騷了,那些起點高並且優秀的人,一個個都努力到死。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所以要更加努力,否則一輩子都是360度翻身。

補充一點:有些事情並不是說努力就能怎樣的,尤其是當起點太低的時候,付出和回報的比值可以低得驚人。但,沒有付出是肯定沒有回報的。尤其是已經坐到985高校副教授的位置,要是膽敢跟人說起點低,選擇少,干不動,blablabla…… (?_?)


帖子內容先不提,先說下最後那幾句。

關於建議

1、你讀研讀博的時候沒想過以後,也就是現在的狀況對吧。

2、你應該明白任何建議,都是別人站在別人的鞋子里告訴你自己的腳丫該放到什麼樣的鞋子里吧

關於平淡,厭倦,希望

1、你是那種在山頂站過後對高度沒有感覺的人,還是在山頂站過以後就對低海拔不能忍受的人,你應該想過了吧。

2、你應該理解,G總是在開始的時候最負,逐漸為0;被一根線拉著的球在圓周運動中每時每刻都想著沿著切線飛出去,但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切向吧

3、真想改變,去一個高中學校體驗下體育老師。坐在操場上曬著太陽想像一下:體驗下做一件事做三十年,沒有成功沒有失敗,沒有人在意,沒有人批評。身邊的人平常討論家長里短,婚喪嫁娶,自己關注柴米油鹽,孩子上學。如果你覺得那樣你無拘束,快樂,那你就去。給你的學生講講你當年的英明神武,回答下你為什麼來教他們以及你為什麼覺得叫他們很快樂。

你不開心,是因為你確實不喜歡所有你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是你只是不喜歡你現在生活中的一些方面,還是你在拿你的弱處和別人的強處去對比,還是你沒認真想過你想做什麼,想付出什麼樣的犧牲,想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人的徹悟,大概在50-60歲,這之前的困惑,多為一葉障目,對的也好,錯的也罷。

有個人說過,科研,只是職業地圖上的一個點,不是一種生活方式。這話表面一層意思,裡面還一層意思。


「年齡35歲了,到企業也干不動了,考公務員年齡也超了」

我有一個遠房的長輩,40歲趕上東歐劇變,從那個時候已經是東歐一流大學的教授。然後毅然決然地跑到美國,跨專業。42歲的時候學位快要拿到,但是專業就業形勢不好於是轉專業。畢業的時候已經44歲。現在他已經五十多歲,已經買了幾畝地和別墅,在一個文藝氣息很濃的城市快樂地生活。

40歲重新學英語,重新換專業,兩次,剛來美國的時候只能打黑工給人端盤子。他在東歐可是有別墅,有傭人的生活...

當然這種大神百年不遇,我等凡人當然不能望其項背。不過35歲真的幹什麼都不算晚。

問主現在真正需要做的,既不是辭職,也不是繼續死磕,而是該繼續在高校混著,最低限度地維持身份,而後用幾年時間默默轉型。


謝邀。

感覺這種現象很常見。國內很多,國外也很多,科研行業這樣,其他行業很多也這樣。

但是,很多人在當初走上科研道路時不是這樣期望的。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很多人以為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是偏向悠閑、自由、甚至瀟洒的,每天打卡上班打卡下班,談笑風生間就輕鬆寫出了高質量論文供學生、弟子膜拜,寒暑假滿世界旅遊,升職、薪水方面基本無壓力……我很久以前也是這樣想的。

沒想到現在實際是比狗還累。賺的也不理想。

所以給我們的啟示就是,選擇職業一定要謹慎,要多調查研究,結合自身實際水平與特點。當然如果能結合歷史的進程就更好了。

有心的大學生,不要和室友一起繼續成天傻玩遊戲了,多上網查查經驗,多和認識不認識的學長學姐聊聊天,找個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這是個心態問題。就好比玩星際爭霸你要求天梯排名前100,還是想隨便虐虐電腦。同樣是一個遊戲,兩種玩法的難度和壓力完全不同。很明顯,教職爬升之路類似前者,而且你的競爭者和你一樣學術紮實聰明絕頂,這個難度帶來的壓力真的很大。

很明顯,你希望有第一條路的成績,卻無法承受第一條路的艱辛和壓力。我的建議是,那就放慢腳步吧,反正據我觀察,到最後該有的都會有的。就算競爭失敗,不是985,還有211,沒有211,還有省部其他校。現在是事業科研單位人員流動不頻繁,以後人員更替也是發展趨勢。

大boss對你很好的,給你的都是目前高校職業序列競爭的肺腑之言,對你算是現有環境下的最優化策略。但聽不聽的關鍵在於自己,畢竟內因遠比外因更重要。

還有,現在腦子渾渾噩噩,主要是太忙了,建議你多些時間運動下,解決多巴胺不夠的問題。偶爾和朋友喝個酒,找個姑娘曖昧下,也能改善社交饑渴


謝邀

沒怎麼看的, 會代碼會科研,去企業不會餓死,但是未必比高校效率高。

他團隊leader雖然狠但是好歹是肯帶他的,大把人跟leader關係不好就只能靠自己。

去高中教書想偷懶,好高中未必看得上他。

一個合理的做法是轉去三線城市高校,或者去經濟發達地區找個2本、職業技術學院之類的。

錢不少,活兒不多。


首先,同意 @李可-集慧智佳 和 @白喵黑咪 的意見,你的老闆其實對你挺好的,關於科研進程與年齡關口那部分,真的都是肺腑之言,而且是普遍現象。我前幾年畢業的師兄師姐確實不少也走在這條路上。科研成績與身體健康總是有些矛盾的,雖然不是完全不可調和,但至少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早起跑個步,平時不坐電梯,辦公室用站立辦公桌,每小時運動5分鐘蹲起50個,還是能保持體力又不影響科研的。

這裡有個心理上的安全問題,其實真的不那麼拼,理論上也是可以的。但更多的,可能反而是自身的失落感。簡單說,還是那句盡人事,聽天命。如果自己確實忍受不了,或者真的不感興趣,也不要過分強迫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價值觀和世界觀,自然也有自己的選擇。只要選擇之後不後悔就可以了。

另外,至於這種沒有興趣,缺乏激情,可能也跟研究課題性質有關,這點不如參考 @甄昊元 的意見,搞一些橫向課題。橫向課題雖然難以發表有深度的文章,但1. 解決經濟問題,增加收入來源;2. 難度低,雖然有可能有工程上的難度,但主要就是工作量問題;3. 可以真正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於現實產品上,給人們帶來便利,為企業帶來利潤,為社會提供新知,這樣才能真正地激勵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心理上,長期反覆努力,還無法帶來積極的反饋,會形成習得性失助。這個在科研人員之間算是常見的心理問題。


謝邀。

一,這種狀況對這位老師個人也許比較糟糕,但對國家來說是正面的。隨著國家對科技的投入越來越大,國內培養出來的人才和留學歸來的人才越來越多,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家的科技快速進步。在這一點上我們完全是「跟國際接軌」,美國就是如此。如果像二三十年那樣慢慢悠悠,輕輕鬆鬆,個人是舒服了,國家能行嗎?當然在國家說話之前,首先數以萬計的打破頭想找正式職位的博士、博士後就不答應……

二,做事還是要適合本身的興趣和能力。如果在當前的崗位上看不到未來,那顯而易見的選擇就是到別的次一級的院校去。如果所有人都不惜一切代價在985學校待著,211學校的質量怎麼提高呢?正常的學術流動,對各方都是有利的:個人獲得更合適的環境,流入學校獲得人才,流出學校獲得空位給其他人才。這樣的好事應該鼓勵。如果真想去中學當教師,或者干別的,也都可以大膽嘗試,道理同樣。

三,寧可搞垮身體也要站住腳,找對象就找合作單位的女博士,這樣的想法比較極端。不否認確實有人是這樣做的,成功了,但更多的人恐怕是消受不起的。無論如何,感謝老大的一片好意,但是否接受還是取決於自己。違背本心的事就不要做,否則即使取得世俗意義的成功也不痛快。羅大佑出身於醫生世家,他早就想做音樂,他父親硬逼著他上了中華醫學院,又硬逼著他當了醫生。已經進了這個保險箱,羅大佑最終還是跳了出來。所以羅大佑經常說,做的事不是真正想做的,一輩子都不會開心。現在是自由開放的時代,完全應該勇敢作自己。


這個世界上最杯具的事情是,科研的收入與科研的難度不相關。雖然科研很難,但是未必有很高收入。唯一的收穫是啥?

自古皆死,不朽者文

科研唯一的樂趣就是可以延續自己的生命,看開點吧。

雖然他是副教授了,他的收入沒有一個高級ios開發人員高,這是這個ip套現不成熟時代的悲劇吧


再熬幾年,到40混出點名氣,該留就留,留不了就找個下級學校當院長去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