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如何平衡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

為了孩子的快樂和素質,應該貫徹教育就是生活的理念。

但這樣教育的孩子,應該在應試教育中容易受到挫折。

如何平衡兩者?

應該是在滿足應試教育的基礎上,向活在當下傾斜吧。

歡迎探討和不吝賜教。謝謝。

澎湃網社論也在探討這個問題。

我的想法是,素質教育要滿足應試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跟得上大眾的節奏,不能遊離於社會環境,讓自己常常被動)。同時對應試教育期望適當。如你對孩子的目標是定位在北大清華,還是一個匹配他的能力的大學就可以?我認為,北大清華的文憑的分量不比孩子的能力的分量更重(假設是你的員工或朋友,文憑多半只起3個月的作用吧)。到了社會上,最終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是智力、情商的競爭。文憑只是敲門磚。

還有一點就是,現在常講「享受過程」,教育孩子也是一樣。與棍棒教育相比,和孩子站在一邊,不斷地解決問題,不斷地學習成長,體驗其中的喜怒哀樂,應該更好。這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部分。


個人以為:我們能做的,就是尋找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的夾縫,在順應社會規則的前提下,儘可能實現個人的全面成長,向現行教育體制爭取最大限度的自由。(具體做法見下文,歡迎批評指正)

如果說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是兩個不同的圓形,我們能做的就是找到兩個圓形相交的區域,在全力為應試教育衝刺的同時,對素質教育與之相交的部分著力培養,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意義所在,也是所有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具體的做法,個人以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讓孩子在課外閱讀中受益。閱讀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廣泛而大量的課外閱讀,是迄今為止經過廣泛實踐後公認對提高學習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最佳方式。同時課外閱讀也是獲取知識、開拓視野、彌補閱歷不足的最佳方式。廣泛閱讀不但會對應試教育產生觸類旁通的作用,更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孩子的學習潛力,正所謂路遙知馬力,閱讀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會隨著學習時間的深入與日俱增。

二是讓孩子在廣泛興趣中受益。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還是體育運動還是文藝活動,尤其是孩子自發喜歡並表現出極大熱情的,都要盡量支持,最好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廣泛的興趣不但可能成為伴隨終身的愛好,也能讓孩子在枯燥的應試教育之餘獲得應有的喘息和天性的舒展,進而降低被應試教育僵化的風險。尤其是當面臨職業選擇時,年少時培養的愛好特長以及展現的個人特質,不但可以為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提供參考,更可能成為先人一步的職業童子功。

三是讓孩子在生活點滴中受益。正所謂「最好的教育在生活」,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對直觀的事物感觸深刻,而對抽象的學習望而生畏。比如讓孩子理解抽象的一加一等於二或許陌生,但如果換成孩子感興趣的實物(比如玩具、糖果等),理解起來就變得輕鬆有趣,這只是生活教育的冰山一角。學習並非總是正襟危坐,電影電視、娛樂遊戲中同樣能讓人受益。無論是養成良好作息習慣和參與具體家庭事務、還是走親訪友、參與各類活動、出門旅行等,總之讓孩子擁有一個相對豐富多樣的生活環境和體驗,讓孩子在生活點滴中獲取不同的視角,感受不同的體驗,扮演不同的角色,才能讓孩子獲取更多的生活體驗,從日常生活中得到足夠成長。

四是讓孩子在家長用心中受益。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極深的課程,沒有出類拔萃的付出,很難有出類拔萃的收穫。家長一方面要打破對學校教育的幻想,另一方面又不能把消極心理傳遞給孩子;一方面要遵循現行遊戲規則,和學校、老師做好溝通,保護孩子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又要儘可能給孩子留有足夠空間,杜絕各類不合理考核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斷鼓勵孩子、為孩子建立自信和內在動力。家長的真正的用心不僅僅在於那些明處的用心良苦、耳提面命,更潛藏在暗處看似無意的有意為之,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家長對具體教育基本規律的把握和運用。

不講素質的應試教育是固然是殺雞取卵的,不講應試的素質教育則更是誤人一生的。家庭教育能做的,就是在理解國情、配合學校的前提下,打通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間的夾縫,儘可能保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內在生長力,讓孩子在順應應試教育的前提下,儘可能向教育爭自由,減少現行體制對自身的傷害,就已然是家庭教育最好結局,也是芸芸眾生能給子女創造的最好條件。


謝邀。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來美國念教育的原因,也是我為什麼選擇留在美國的原因。因為將來孩子可以下午兩點半就放學,然後去參加各種興趣小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不是教育工作者,我的立場站在了父母的角度。

家有小女兒三歲,國內二線城市,正在考慮學區房問題。以後要生老二。

以上是我認為的這個問題的背景。

這個問題也是單位一堆大媽大姐們經常探討的問題,

所以我的角度又立足於我的這個體制內的環境。

中心思想:結合國情,立足體制,結合自身,期待長遠。

理由:1.應試教育是目前國內體制環境下最公平的教育,應試教育沒有錯,錯的考試內容、方式、和標準。。。

2.素質教育不適合當前國情,作為父母不可能不希望讓孩子成為試驗品。素質教育的初衷和內容是好的,結果確實非常不盡人意。素質教育,用功利的說,就是學些雜七雜八的,考核的指標和效果都是模糊的。

3.國內一些城市的一流公立學校,還保留著很好的辦學傳統,學風校風建設都成熟的,對比國外的私校,是老百姓花得起夠得著的好教育。而且現在減負方面做的很好,管理也完善。

措施:小學:一到四年級以素質教育綜合教育為主,注重寓教於樂。五六年紀側重應試教育,著眼小升初。

初中,情商教育著重些。青春期好麻煩。。。。。

高中還在國內,原諒我放不開女兒(傳統思想,安全考慮。。。。)

大學還在國內,原諒我放不開女兒(傳統思想,安全考慮。。。。)

總結:教育這事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沒錢沒力,看娃造化。

結束語: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教育就是階級的推手。


在知乎看到有人說過,其實所謂的寬鬆教學正在使國外社會的階級分層。精英階層的父母還是會發動他們的資源,上好學校,校外也會上各種興趣培養課。所以不能僅僅聽有些媒體的一面之詞,而耽誤了孩子。

我孩子還小,不知道以後我會怎麼選擇教育之路。因為我們生活在北京郊區。現在的想法是,盡量上郊區縣最好的學校。但是如果要犧牲生活環境,生活質量去擠到城裡的學區房,還是算了吧…


作者:李良

我15歲在紐約讀高中的時候,因為心理壓力非常大,再加上身邊認識的所有的朋友(大概4,5個)非常「有默契」地一起選擇了退學(我特么也不知道為啥認識的全是不愛學習的),選擇提早步入社會,一度也在考慮加入他們。他們之間有的人是真的完全不是讀書的材料,有些人是因為覺得社會比學校更精彩。

我兩個都不是,我承認我的一部分思想確實受了他們的影響,看到有些人在外面找了份搬家的工作,時不時拿點工資回來請客吃飯,日子似乎過得也挺不錯的嘛。但其實更多的是因為當時我剛移民到美國沒多久,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非常不適應,漢堡太難吃,外國同學太難融入,對完全陌生的學校和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極其嚴重的排斥。

當時我有一整個學期都在思想掙扎,具體的行為表現出來就是長期曠課,各種科目不及格,整個人的狀態都非常低迷,也因此老師時不時就要跟我爹舉行小型會議進行溝通。雖然我沒有明說退學的想法,但我爹肯定知道我遇到了瓶頸。

勉強混完那個學期,到了暑假,有一天我爹突然跟我說,這個暑假你不能回國,不能在家呆著玩,你得出去打工了。

我聽完就懵了,我才15歲你讓我一個人出去打工?哪個地方敢收一個未成年童工?

你別說,還真有。

哪兒呢?中餐館。

可一個15歲乳臭未乾的小子能幹什麼呢?

打雜。

我問我爹,咱們家缺錢嗎?

他說不缺。

我又問,那我為什麼要去打這種工?那都是非法移民不入流的人乾的活。

我爹說我知道,但你得去。

我不想去。說,你不講道理,憑什麼。

我爹說,憑我是你爹。

接下來我爹就帶著我去唐人街的介紹所,謊稱我已經18。不久就找到了一份新手打雜的工作,月薪1500美元,在離紐約4個多小時的馬里蘭州的一個人口稀少的小鎮。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抱著上墳的心情坐上了前往我人生第一份工作的長途巴士。

接下來的日子簡直是水深火熱,暗無天日。餐館的老闆極其苛刻,什麼髒話累活都扔給我(廢話,乾的就是打雜的),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洗碗,拖地,剁菜,搬飲料,以及頻繁地炒飯,有一段時間我連做夢都夢見自己在炒飯。中餐館大多是小本經營,自然要做到每個員工都「物盡其用」,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會壓榨你身上的所有勞動力。

此外,我當然還要聽命於其他店員的指使,哪裡垃圾該倒了哪裡廁所堵了,他們上嘴唇一碰下嘴唇我就得屁顛屁顛地去解決。店裡打工的人大多來自市井,偷渡來美後沒有其他的技能,只能找一個賣力氣的地方混口飯吃。他們大多沒有多少文化,沒有綠卡,不會英文,但我是新來的,而且職位最低,自然沒有地位。到了晚上下了班一群人合住在一個房間里,完全沒有隱私。他們睡覺打呼,這對睡眠極淺的我來說又是一種折磨,常常整夜整夜的睡不著,第二天起來幹活根本沒精神又要被人罵。

空閑的時候想起學校的環境,心裡似乎隱隱地開始想念。在外地打工最要命的是一個星期才休息一天,根本來不及回紐約,於是就要一個人孤獨地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呆著直到暑假結束。

(更多資訊來源請關注公眾號:Sharejiajia)

有天晚上收工後我一邊洗澡一邊回想自己的「人生」,我他媽一個有身份,會英文,前途一片光明的未來國家棟樑,為什麼要淪落至此被一群連身份都沒有的粗人頤指氣使?!轉念一想,不就吃點苦嗎,我一大老爺們有什麼忍不了的?又一想我平白無故為什麼要在這看人臉色累死累活?又想起自己孤身一人在外無依無靠,一時之間悲憤交加,竟然開始嚎啕大哭,收都收不住。

堅持了一個多月後的一天晚上,收工後老闆把我叫住,把工資遞給我,讓我明天就不用上班了。

我又懵了:我被炒了?

老闆接著說,你幹不了這活,這不是你該呆的地方,我早看出來了。

我又悲又喜。

悲的是原來我心高氣傲其實連打雜的活都干不好,喜的是終於要脫離苦海了。手捧著沉甸甸還帶有濃濃油煙氣息的工資,我坐上了回紐約的長途巴士。打開窗,聞著帝國之州瀰漫著的自由空氣,我感覺自己又活過來了。攤開雙手一看,以前從來沒幹過粗活,現在因為打雜手上全是裂開爛掉後重新長出來粉紅的新皮,連指紋都磨沒了,就我這手現在去犯罪都不用戴手套的。摸出工資數了數,將近2000美元,突然明白了什麼叫做血汗錢。

回到家一陣忐忑,以為我爹要把我收拾一頓,說了整個暑假都得打工這才過了一半就灰溜溜回來了。沒想到他不但沒有責怪,語氣似乎還頗為讚賞地來了句,「嗯,比我預料中堅持得久」。

我正懵的時候,他又意味深長地說了一頓讓我心驚肉跳的話:

不是每個人都得循規蹈矩地上完高中上大學,上完大學去公司當上班族的。只不過如果不走這條相對輕鬆穩定的路,那擺在大多數人眼前的選擇就只有干粗活苦活累活。可是干粗活也是分人的,有的人幹得了,有的人就幹不了。有的人沒有條件也沒有選擇,只能幹粗活,那沒什麼好說的;可有的人如果明明有好的條件和機會卻任性地放棄錯過了,將來可是要後悔莫及的。當然,要是有人天賦異稟3歲識譜5歲編曲或者18歲就能打NBA那這些話不適用他。否則,好好讀書拿個大學畢業證至少能保證你將來生活的底線不會太低,這不會讓你吃虧的。

我現在當然知道自己屬於幹不了粗活又不會識譜更打不了NBA的那類人了。新學期開始後我就再也不憂鬱了,什麼漢堡難吃同學難相處,都他媽慣的。

(更多資訊來源請關注公眾號:Sharejiajia)

經歷過這麼一場磨難,從此以後我是吃嘛嘛香,睡哪哪甜,看同學們個個可愛純真,老師們個個慈眉善目。把高中落下的課補上後又順利上完了大學,遇到挫折想放棄的時候就在腦海里回想當時打工的痛苦經歷就能咬著牙堅持下去,直到現在當了個相對來說還滿輕鬆的小白領。

因為有那段經歷,我感覺自己對事物的容忍度提升了不少,如果要在公司搬個箱子移個桌子也會樂意幫忙絕不會擺出高姿態說「It"s not my job」要等別人來做。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我順利完成了學業,我才能找到一份相對來說不錯工作。

我不敢想像當初要是自己真的輟學了,我的英文沒有質的飛躍,我現在會在哪個餐館打雜或是哪個菜市場宰魚的情景,到那個時候可不是「體驗人生」想什麼時候喊停就喊停的事兒了。那種日子將會是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每天早上睜開眼到每個夜晚閉上眼的真實生活,而且這樣的生活是沒有盡頭的。

我當然不是說不屑這些工作低人一等,而是我清楚意識到了自己根本幹不了除了穩穩噹噹上完學後當上班族以外的活。事實上我也確實享受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非常不齒這段打雜的經歷,在同學朋友們面前從來不敢提起,心裡似乎覺得幹了什麼丟人的事。但現在回頭看,我非常慶幸自己的這段「慘痛」經歷讓我沒有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上彎路。

當然,初到異國對身份的疑惑和對未來的焦慮並沒有馬上就被消除了。但我意識到了比解除迷茫更緊迫的事情,那就是如果真的退學後我要如何生存,之前只是在年輕的腦子裡走馬觀燈一樣想了一遍就以為看透了人生,現在有了切身體會,才知道人生不易。

這其實也是美國的大多數第二代移民離開熟悉的母國後會面臨的問題,是的新社會很難融入,英文也不好學,我見過太多不肯吃幾年學習苦的「移二代」,他們到了社會上的工作幾乎都離不開以下幾個行業:餐館,超市,搬家,裝修,菜市場。

我有時候去菜市場買魚的時候,在海鮮部看到跟我同齡但似乎一臉生活的風霜的殺魚師傅,他的活動範圍就是不到10米長僅容得下一個人行走的工作台,客人選好魚後他的工作就是去鱗,掏出內臟,切成塊,然後沖洗乾淨遞給客人,每天面無表情地重複這種動作無數遍,這個10米長的工作台就是他的生活。

我看著他手上的動作嫻熟又機械情不自禁地走神:他在殺魚的時候想的是什麼,他為什麼來美國,他想歇一歇的時候能不能跟店長請個假出門買一杯奶茶,他看著人來人往衣著時尚的客人的時候會不會很期待休息日的時候換下一身腥味的工作服………… 我不敢深想。

我再重複一遍,我絕對不是說不屑這種工作,相反,我打心眼裡敬佩殺魚的師傅能處在這樣的生活里日復一日還沒有發瘋,可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是個熱愛自由視自由如命的人,哪怕僅僅是想一想自己處在這樣的方寸之地都能讓我感到絕望。我絕不能讓自己今後的人生局限在這樣狹小的空間里,這就是這件事情的全部意義。

如果以後我生了個兒子說不想上學,我壓根就不跟他講道理,直接讓他去體驗一段他除了上學這條路以外他將可能要過的生活。如果他覺得自己幹得高興地很,那我沒話說;如果他體驗後覺得幹不了,自然會跟當年的我一樣乖乖滾回學校啃書本。

他要是問為什麼他非要去體驗,我就告訴他:

因為我是你爹。(更多資訊來源請關注公眾號:Sharejiajia)


又是一年高考,本來都已沒太大感覺,但忽然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個有趣的段子,頓時心潮澎湃,不由得引發了我的深思。

段子如下:

每年高考出分的時候,哭一批笑一批,只有上過大學的才知道,四年後的風騷,誰的天下,都別說得太早。其實文憑不過是一張火車票,清華的軟卧,本科的硬卧,專科的硬座,民辦的站票,成教的在廁所擠著。火車到站,都下車找工作,才發現老闆並不太關心你是怎麼來的,只關心你會幹什麼。突然想起比爾·蓋茨的話,難道坐頭等艙會比坐經濟艙先到達目的地嗎?所以不要對孩子提出過於苛刻的要求,站一路也是一種歷練。

這個段子之所以在評論中能被點贊置頂,說明講的內容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只不過,我們依然會引導孩子努力學習,但我想藉此說的是我們給孩子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應付18年後的高考,為社會機器塑造一個合適的螺絲釘?

還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讓他有能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想大多數父母都會選擇後者,可是似乎我們目前的培養方式與之背道而馳。

比如我們這一代,父母從小給我們灌輸的思想是好好學習,長大後考個好大學。畢業後我們才發現,十年的寒窗苦讀,最終鯉魚躍龍門後,竟然不知道自己走向社會能幹什麼?更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歡幹什麼?特長又在哪裡?

於是,有的人就從小被父母安排著學習,高考時安排著志願,畢業時又安排好了工作,甚至安排好了老婆和生子計劃。整個兒人生就是一個被別人規劃著的人生,沒有自己的快樂和興趣所在。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的教育孩子的目標不應該再是為了18年後的高考,而應該是讓他在二三十年後的工作中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並擁有幸福的能力

我的孩子長大後,我希望她過自己喜歡的人生,而不是別人都認可的人生。

就像我喜歡寫作,就把這種興趣轉變為自己的熱愛,更能深刻地體會到工作背後的意義,每天都滿腔熱忱地去寫,去深入學習,積累沉澱自己。我熱愛這份工作,並在工作中不斷進步。

而我們周圍很多人都在幾十年日一日地抱怨著自己的工作。我想這些大孩子,在他們小時候也並非沒有愛好,只是大人沒有及時正確引導,所以興趣才沒有變成特長。更有甚者,自己的興趣愛好,被家人以「影響學習,浪費時間」為名被扼殺了。

所以,我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特長,也許多年後,她因為這個特長而成為某一行業內響噹噹的人物。而不是因為當初你費盡心力幫他選擇的專業。

一個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的人,內心無疑是快樂的,而正是無數個小確幸,小快樂的彙集,才變成人人都羨慕的幸福力。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成為他自己,並擁有幸福的能力,首先要從家庭教育開始。

唯有創造力無可替代

我們這一代人最缺的能力是什麼?創造力!

我們在學校時接受的是填鴨式的教育,很多人死讀書,熬考試,然後默默無聞地工作。高考後幾年,發現自己當初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全部都交還給老師了。真正用的上的是工作中掌握的技能,真正記住了的是在圖書館看的那些書。

很多人沒創造力,沒創意,害怕嘗試新事物,對未知的生活和工作常常充滿恐懼。

這幾年,富士康大批裁員的消息不斷,是啊,機器人不會抱怨,不會要求加薪,他們可以24小時不眠不休地堅持作業。所以,企業主更青睞於他們。

到了我們孩子這一代,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只會更多,不會減少!

而這個世界,計算可以被電腦取代,流水線作業可以被機器人取代,但創意這種只有人才能被完成的工作,不可能會被替代!

所以,我們不能再像我們的父輩那樣,抹殺孩子的創造力,讓他變成一個可有可無的工作者。相反,我們要保護孩子的創造力,讓他成為一個富有創意的人!

適應比規劃更重要

老師和老闆都很喜歡有規劃的孩子。是的,規劃對人生的確很重要,但信息時代,我們不僅僅要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規劃的人。更要讓他成為一個適應能力強的人。

什麼樣的孩子能夠保持好奇,擁抱變化,最終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呢?

父母敢於放手的孩子!

如果總是讓孩子生活在我們的羽翼之下,我們替他做著所有的決定,他的適應能力從何而來,又何談真正的成長?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引導,最好的能力是思考,最好的學習是塑造!

我希望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積極應對各種變化,能夠成為一個適應社會發展的人,而不是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風浪打擊,適應不了社會。

我們常常焦慮於千萬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卻不肯靜下心來認真規劃一下,如何教育,如何引導,才能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

只是一味的奔跑,不一定能跑在前面!因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所以,先靜下心來想想你到底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而他自己對此又持何種意見?

然後,才有其他……

————————————————

在線學表演、學主持、學藝術

哆哆星戲劇夢工廠(dodo_star)

中國首個少兒戲劇教育的踐行平台


自己來答(′?_?`)。應該是素質教育吧,我認為一個人不管走到哪,素質和個人修養總是很重要的。應試教育固然不錯,但太過於機械化,孩子不容易吸收消化。父母自身的素質高,三觀正,孩子差不到哪裡去的,建議為人父母之前都能夠多學學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與孩子相處,畢竟活到老學到老,這不僅僅是孩子的事。


想了解更多這行業的話可以推薦你去3g市場下載個叫人文素質教育的垂直搜索,這是專門針對這行業做的軟體,搜索內容還挺豐富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定的文化水平,一兩個個人愛好,很好的待人接物的素養,保持一個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體魄,在此基礎上,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成長,家長以建議陪伴就好。


應試教育沒有錯,作為公共基礎教育,需保證公平性和公正性,有個客觀的標準,對錯高低一考立現,大家都得服沒有討論的餘地。這是容易的事,不知是否可側面反映有關部門懶政。

而作為家長、作為商業機構,需要清楚的看到,應試教育不是一切,從教育的本質和理念來說,中學6年的應試教育學的就是一坨,當考完高考後能夠印在腦海中的知識,真是少得可憐。有機會有條件的話,就要多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從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和批判精神,養成良好健全的生活態度。


你有什麼條件就給他什麼教育咯

哪有那麼多糾結啊

保護他健康成長就好了


推薦閱讀:

給孩子推薦什麼樣的書才能更好的幫助他成長?
學習新事物特別慢,是不是因為「開竅晚」?
不想讓孩子在國內受教育、但沒有能力送去歐美的父母,可以怎麼辦?
國內的學前教育有哪些很明顯的不足之處?
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後, 16歲的我(女孩)是否應該支持父母再生一個小弟弟/小妹妹?

TAG:育兒 | 兒童教育 | 素質教育 | 生活態度 | 應試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