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人熱衷於從輕小說,軟科幻和動漫遊戲等作品中,以專業的角度挑刺並以此為樂呢?


.

因為有的作品的設定真的是太不把觀眾的智商當回事,嚴重影響到閱讀、觀看樂趣。很多所謂的「挑刺」也根本不是什麼「專業角度」,僅僅是「常識」的水平而已。

知乎上總有人喜歡引用這句話:

人是無法接受完全虛構的東西的,比如圖中的阿虛,他起碼還是個有眼耳口鼻的人性角色,而不是不可名狀的某種東西;他身後是綠色的樹林,頭頂是藍天白雲,而不是樹木枝條如畸形肢體般扭曲、樹榦嵌有猙獰的面孔、天上邪靈舞動的末法之世。

難道《 Clannad 》的背景全部換成《沙耶之歌》一樣的扭曲瘋狂的世界,腦子正常的人還覺得沒有必要去計較「真實感」嗎?

虛構與現實的關係,這話題遠比很多人以為的複雜得多,就算不扯心理學、神經科學這些高深的學科,也是主義來主義去的文化批評領域的撕逼現場。我這裡不扯那麼複雜的東西,因為批評家的見解並不代表我的,也不代表各位的意見。

很多人會信耶穌基督、如來佛祖,但是不會有人信 Lovecraft 那套克蘇魯神話;除了心智還不成熟的人類個體,正常人並不會學著紅太狼用平底鍋敲自己老公的頭;也不會有人真的以為吃了一盤菜之後就會通體發光、衣衫破碎並且流一地的體液——不,你吃一斤偉哥也撐不破褲子的,紙內褲也不行。

一個故事要為人接受,最起碼應該滿足人們對故事所在世界的基本認知——人們對於都市故事、幻想故事的接受界限顯然是不同的。對基於現實世界的都市故事,人們會默認很多和顯示世界中一致的東西,虛構的可能只是「故事」本身,對於「不真實」的東西接受程度會變低——比如你不能所以角色都赤身裸體而沒有人覺得奇怪。而在幻想故事中,因為整個世界都是虛構的,人們對於「不真實」接受程度就會增加,因為這些「不真實」在作品的虛構世界中是「真實」的,比如魔法,比如超能力。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真實」和「現實」是無關的,而和「認知」有關。認為什麼是「真實」,取決於人們對周圍環境,也就是「現實」的認知水平。在古代,人們以為大地是平的,現在,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我們觀察到了越來越多的現象,而這些現象用過往的理論無法解釋,於是我們知道了過往的理論是不完全的,我們認識到的世界並不真實,我們需要找到更好的解釋來描述我們的世界。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就是這樣一步步深入的。

構建一個故事,與人們認識世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有著一個決定性的不同——讀者對於世界的認知並不來自於觀察,而是來自於作者的描述。人們對世界的觀察是有限的,指不定就會有什麼新的事物來推翻舊有的認知。而作者對故事的描述是絕對的,讀者 / 觀眾只能透過作者的描述來認識故事的世界。

於是就會出問題。

任何一個作者都無法完全重新構築一個世界,他們只能用現實世界作為模板進行修改,而讀者是能夠不依賴作者對現實世界進行觀察的。如果模板修改得不完善,那麼就會出現讀者的認知和作者的描述不一致。這種不一致就造成「不真實」的感覺。

對於現實背景的作品,讀者的固有認知是很強的,所以如果出現不一致,那麼「不真實」的感覺 就會很明顯。而對於虛構的幻想作品,讀者的這種認知就會變弱。

要避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有 3 條基線:自然基線、社會基線和歷史基線。這三條基線以故事需求為基礎來設置,構成故事「真實感」的下限,而其中的核心就是「邏輯」。

1、自然基線

「現實」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則是「邏輯的基準」。

比如在一個發生在現代社會的故事中,我們會默認物理法則是有效的,會默認人類是符合生物學描述的,一切都應該基於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來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現實世界的知識來對故事內容進行判斷。

兩個人交談的時候不需要在乎聲音要在空氣中傳播

人在走路的時候不需要在乎重力在當中的作用

哭的時候眼淚是往下流的,而不是往上飄

「現實」為我們準備好了一個完善的基礎世界模板,我們不需要做什麼設定工作,就能讓其他的讀者都理解在這個世界中發生的一切。

比如在這個模板中加入了吸血鬼,大部分的創作者都不會為這個新加入的單位做足夠的設置。他們會讓吸血鬼把人吸成人干,但是,卻不考慮在「現實模版」中,吸血鬼那個小尖牙的流量並不在足以讓它在短時間內吸干一個人,而且人類的大動脈就算出血,因為有大量毛細血管的存在,光靠吸力也是無法吸干毛細血管中的血液的。如果簡單為吸血鬼增強吸力,估計把人吸爛了也起不到吸乾的效果。

這就是新加入的單位由於設置上的不完善,造成邏輯上無法自洽。解決方案是,讓吸血鬼無法吸干一個人;或者為吸血鬼設置一個不受物理條件限制的魔法,讓它可以吸干一個人。

2、社會基線

比起自然環境,我們對於社會環境要熟悉、敏感得多。和自然環境一樣,對於發生在現代社會背景底下的故事,我們會默認很多社會規律是有效的,當然也包括了人們的知識水平、價值觀等等。

因為作品受眾的關係,動畫、漫畫和輕小說作品主要是面向對於社會缺乏認識的年輕人的,因此都有一定的「世界系」傾向,也就是「去社會化」的。即便是以「國際」「世界」「宇宙」這種規模為背景的作品都有這樣的問題。結果就是這類作品的格局基本上都很小。

3、歷史基線

「歷史」即「事物的發展」,用人話來說就是「事情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對於現實背景的作品,「歷史」並不重要,因為可以挪用現實的歷史。但是,對於幻想作品,「歷史」的缺失往往都是很嚴重的。

比如常見的「科學與魔法並存的世界」。如果有了解過科學史,就能夠了解到科學體系的建立實際上是基於觀察和實驗的,現有科學理論是過去觀察和實驗的成果,是對世界規律的一種總結。那麼如果魔法是確實存在的,那麼實際上在科學體系建立起來之前,就能得到和魔法相關的觀察和實驗結果,這樣對於規律的總結就不應該是我們所認識到的「科學」的樣子。

4、故事需求

當然,吸血鬼能不能把人吸干、世界上除了主角一行人其他人是不是都在打醬油、世界到底能不能發展到當前的樣子,等等這些問題都是不重要的,沒有什麼人會關心

這三條基線的下限,應當以能不能對作品起到積極作用為標準——比如推動故事的發展、為讀者 / 觀眾提供良好的體驗、突出作品的主旨。只要三條基線的支撐的「真實程度」可以起到上述的積極作用,那麼就夠了,其他的細節就並不重要。

但是每個人的知識水平、閱歷都是不一樣的,從而導致了他們理解作品的角度往往也有區別,這也影響了讀者 / 觀眾對於作品主旨的把握。因此,對於甲來說足夠真實的底線,對於乙而言可能就完全不夠。

我們來看一個最近的例子:林直孝的《可塑性記憶》。

這部作品的自然基線和社會基線完全不達標,歷史基線也有巨大漏洞,而且直接影響到了作品本身。

作品的故事並不複雜,人類發展出了有著高度人工智慧的人形機器人,並且和它們一起生活、工作。但是這些機器人有著技術上的難題:他們的記憶貯存裝置只有 9 年多的壽命,到期就必須報廢。如果到期不報廢,那麼機器人就會發狂,釀成悲劇。主人公與一個即將報廢的機器人墜入了愛河,度過了最後的美好時光,造就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

但是故事從頭到尾都沒有交代:

  • 為什麼記憶的壽命只有 9 年
  • 為什麼明明是機器人記憶卻沒有辦法轉移(現實經驗得出的推論)
  • 為什麼機器人只是記憶系統出問題就會發狂(社會經驗得出的推論)
  • 為什麼明明只是家用機器人卻有著連武裝人員都難以抗衡的高性能(社會經驗得出的推論)

這些事情重要嗎?很重要。因為如果記憶是可以轉移的,那麼悲劇根本就不會發生,故事就無法成立。

這就相當於,一個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硬碟快要掛了,但就是不備份自己的資料,非要用到最後一刻硬碟報廢資料全部丟失。不會有人覺得這個傢伙可憐,只會覺得這個傢伙就是傻逼,自己作死。

同樣的,這樣的設定缺失,只能讓觀眾對於《可塑性記憶》這個故事感到無語,根本談不上任何感動。

事實上,這樣的故事對於自然基線的要求是很低很低的,根本不需要很複雜的設定。把故事換到奇幻背景,把失憶的理由換成某種詛咒就能完美解決問題,對於故事根本不會有任何影響。

即便是如此,還是非得寫成科幻背景,就相當於對觀眾說,我這是個悲劇,你們都給我哭。作者不尊重觀眾的智商,觀眾也不會買賬的。


三千字的回答三句話講完。

1.任何故事都要符合我們這個客觀世界的一般生活邏輯,這與故事的世界規律設定無關。

2.任何故事內部邏輯要自洽,即發生的故事符合故事設定的世界客觀規律。

3.故事邏輯要服從一般生活邏輯,故事邏輯不同於生活邏輯。

違反以三條的情節,令作者與讀者蒙羞。


再粘一遍這個回答:

為什麼會主動尋找藝術作品中虛構性故事的真實性?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專業角度?現在腦子正常也算一項專業技能了?


個人覺得自圓其說很重要


文藝點說:因為作者無法自圓其說

直白點說:作者不尊重觀眾的智商

首先題主的問題是有問題的,大部分觀眾都算不上是以專業的角度來挑刺,而是站在作者的世界觀里挑刺,而且不是挑專業角度的刺,而是常識的刺。

當作者將一個故事的時候,他就在重建一個世界,不管他講的事情是都市情感小說,還是指環王,他都是在重建一個和現實無關,但是又以現實為基礎擴展的世界。你可以完全照搬現實,也可以加入自己的設定,例如魔法,獸人,甚至是歷史。但是都有一個前提,要能自圓其說,無論是設定還上還是劇情上。

例如:在看《貓和老鼠》的時候,有人會吐槽老鼠和貓的智商爆棚,有人會吐槽老鼠和貓被各種壓扁然後吹口氣就可以活蹦亂跳么?不會 !因為我們是接受了《貓和老鼠》的世界觀設定和劇情設定的,他就算一個奇幻搞笑動畫嘛!

然後再來看看之前的一個喂屎動畫《AZ》,作者設定的世界是一個科技發達的火星和地球之間的衝突,是處於對人類社會的科技擴展,觀眾吐槽過這個么?沒有,這種設定很容易接受,然後就是豬腳智商爆棚,觀眾吐槽過這個么?沒有,因為這個設定很容易接受。但是,火星騎士就是不抱團,喜歡單刷,觀眾吐槽過這個么?當然要吐槽了,因為這部動畫的世界觀就只是一個在現實世界上延伸的一群人類的戰爭,各種被推之後還不抱團,這就已經不是人類的思維了,除非你作者提前留下鋪墊,例如騎士之間互相仇視來解釋他們的不抱團行為。然而並沒有,在火星政權依舊統一完整的情況下,出現各種被單殺不抱團這種事,就已經不是人類的思維了,簡而言之就是,這時候的劇情走向已經和作者原本的世界觀設定出現衝突了,無法自圓其說了,就更不用說後面聖母女主認為公布火星科技就可以換來和平這種事了,這種決策在政治題材裡面簡直就是把觀眾當猴耍,簡直就把國家大事弄得跟過家家似的。

還有人物行為的邏輯矛盾,例如反派死於話多,遇到喪屍不抱團(這個可以去看《林中小屋》,人家電影從業者自己都會拍電影來吐槽這種事)等等,這些都不是專業問題,而是常識問題。

至於那些老是使用阿虛截圖的人,給我的感覺就是撒謊穿幫了,就索性耍無賴的說:我就是撒謊,你追究給毛線,撒個謊需要那麼認真的么?

最後用一句網上看見的話收尾————我氣的不是你騙我,而是你騙我都那麼不認真!


因為在你看來無關緊要、無傷大雅的錯誤,在相關專業的人眼中看來和別人對你說天圓地方一樣可笑,比如說《戰狼》電影中的作戰指令代碼,但凡學過編程的人都有一籮筐的槽要吐

而且這個代碼風格,估計是抄的譚書


《重力使命》的作者後記:

原文地址:《重力使命》作者後記——旋轉世界【加註版全文放出】

寫科幻小說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工作。如果它是工作,我不會寫這篇文章,而是去寫課本中的一個章節了。我不打算寫課本,因為如果寫下來的東西可以用於教學,那麼我就成了和別人競爭,而如果教學上用不上,我就是浪費了時間。

樂趣,也是這篇文章的要義所在,就是把創作科幻小說這件事當成一種比賽。我從小就一直玩這種比賽,比賽的規則必須很簡單。對於科幻小說讀者來說,要儘可能多找出作者講述或暗含的與現有科學不符的內容;對作者來說,則要儘可能少犯這種錯誤。

有些例外是讀者和作者雙方可以達成共識的。例如,如果小說背景包括星際旅行,那麼一般而言忽略掉愛因斯坦博士的某些理論是可以接受的。有時這種忽略的方式
是通過「超空間」旅行——在「超空間」里,光速變快了,或者距離會變短。但實際上,我們忽略掉光速定律是因為我們至今連接近光速都做不到。作者會提出這種
假設,或是其他類似的情況,超越我們現有能力的無法回答的問題,然後以之為基礎推進故事。在此種情況下,當然要在故事儘可能靠前的階段就把這些設定告訴讀
者才更公平,於是讀者就有機會在新的背景之下展開想像。

如果是在最後一章才看到反重力、時間旅行、起死回生這樣的概念,以此揭開情節推進中的疑問,我總是覺得受到了欺騙。這樣的內容應該遠遠早於在情節完全開展
之前,使讀者對其有所了解,從而有機會預見結局。我一直認為其他人應該和我是同感的,所以我一直是這樣寫作的,當然也有可能我錯了。

在《重力使命》中,我盡量公平地去參與這個比賽。

當然,作者的一個劣勢就是必須首先在比賽中完成他的部分。一旦作品印刷了,對手就有絕對充足的時間去挑作者的錯了。如果讀者非常認真地投入這個比賽,他們
可以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者寫信給大學提問。這樣,被挑到錯誤是遲早的,也再沒有機會做修正。如果《重力使命》有這樣的錯誤,那我已經無能為力了。我已經
盡了全力避免錯誤,但是你們依舊有很大勝算。不過如我之前所言,我寫的故事是為了樂趣而不是工作。


首先,說點基本沒人說的:真的有這麼一群人,但有相當大程度的並沒有惡意。

如果你經常混跡果殼的「死理性派」小組的話,你就會知道曾有一段時間哪裡相當熱衷於用現實生活中的理論解釋各種幻想作品,其實他們本質上和那些戲說歷史、演義歷史的人差不多,本身就是懷著對這些作品的熱愛,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作品而已。

當然,吹毛求疵的也有,少。對於這種人笑笑就好,娛樂而已。

其次,不論是acgn,還是其他的電影電視,本身是具有商品屬性的。

如果你一大早起來,發現剛剛在樓下麵包店買的新鮮出爐的麵包里夾著半隻青翠欲滴的毛毛蟲,你會不會氣的想罵娘並決定從此再也不去這家店?

如果你經人推薦下載了一個遊戲,據說是建模精美遊戲性爆表跨時代情懷催淚巨作,卻發現裡面連魚都是拿幾個純色幾何體拼起來的,所謂遊戲性就是幾個超長過場動畫里夾的幾個10年前的遊戲模式,你會不會去向人大訴苦水?

如果你費勁心機翻牆,害的自己電腦都變成了病毒博覽館,去下了一個「X老師全集」,卻發現是新聞聯播,還是拿手機錄的渣畫質,你又會怎樣?

影視作品也是一樣。

有些作品設定本身就是漏洞大到無法自洽,就像上面說的麵包里夾著菜青蟲一樣,令人無法無視。

作為幻想作品,想編造出一個完美無缺的世界是很困難的,即便是最流行的幾種體系里也有大大小小的漏洞。

但是即便這樣,大家還是能接受,因為這些設定本身是能夠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自洽的,即便有漏洞,也不過是像一個程序的小bug一樣,忽略了就好了。

為什麼大部分心智成熟的人都不喜歡龍傲天和瑪麗蘇?因為他們本身的設定就是反邏輯的、反常識的。5000年文明的殘缺積澱就能秒其他幾萬年文明的完整傳承?個體壽命萬年的有記錄工具的種族卻只有幾千年的歷史?學術成果拳打牛頓腳踢拉瓦錫,卻跑到某初中接受基礎教育,要不要這麼遵紀守法啊?

你看像《暮光之城》這麼瑪麗蘇的小說,裡面的吸血鬼不怕陽光還單兵能力秒殺任何主戰坦克,但是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看,因為人家可以自洽啊:我製造後代難的像戒毒,所以生育率低;我們都沒啥族群認同感,所以無後也沒啥心理負擔;我們吸血只是個人愛好,所以幾千年都沒被大眾發現,發現的也都被幹掉或發展成下線了,實在不行還可以編出一個令人失憶的異能;我們壓根沒把人類當回事,所以也沒啥心理壓力,想生就生,不生就單著幾千年。

或者就像《克蘇魯的呼喚》一樣,我就不把設定給完善了,留著一大片空白,讓你看到的永遠都是冰山一角,隨便你怎麼解釋。

讀者一般都是很寬容的,你講的設定,我們接受;你沒講的,我們可以腦補;甚至你前後矛盾的,只要無傷大雅,我們也可以說是因為連載時間過長出現的設定變動。

你可以穿越到幾千億年前,星圖卻一點沒變,沒關係,我們當這個宇宙是靜止的,或者乾脆就是上帝他老人家懶得換貼圖,可你不能掛著星際旅行類科幻小說的名頭說這就是我們所處的宇宙還順便告訴我們這個世界還是有星系自轉的啊。

你也不能前一話還秒天秒地,下一話沒發生什麼就連個放幾十話前連小兵都不如的新人物給秒了啊。

我看一部作品,我沒必要對作者負責,但我必須對自己的智商負責。

像目前最高票答案說的《可塑性記憶》,有的人就會說「這麼認真幹什麼啊,感動不就好了」,但我只能說聲抱歉了,畢竟這種設定,就是純粹「為了感動而強行感動」而已,就像有個人拿著昨晚我家二黃在我面前拉的一泡shit告訴我這是奧丁賜給他的無上金丹一樣,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搜一下本地精神病院的電話。

最後再說一句吧,我能接受軟科幻,甚至半魔幻,但我無法接受那些披著某領域專業的外皮,卻連基本常識都欠缺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對這些領域的侮辱,也是對藝術的侮辱。


所謂suspension of disbelief,這不是挑刺,是這東西過了線,讓我沒法suspense對於設定的disbelief


一言以蔽之,創作也要遵守基本法


不不不,首先是因為你覺得這個作品好渣,你才會去挑刺。之所以會覺得這個作品好渣,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

當然不排除有人就是喜歡挑刺,那他就是單純的喜歡挑刺而已……


因為輕小說的門檻太低,寫作作者文筆爛,作品故事結構,邏輯性不縝密,最後故事寫得一塌糊塗根本搞不明白後面在講什麼,亂作一鍋粥。

所以。。。我覺得吧,扯蛋是可以的,你這蛋別扯到人無法接受的地步,畢竟起點文學也分好看的和不好看的那。

ps:輕小說寫得好的我只認狼與香辛料的作者,支倉凍砂。


因為有些人愛得深沉;你不懂別人的幽默,別人也不知道你因何憤怒。


一個好的故事應該是合理自洽的,無論這個故事是小而精,抑或是龐大而史詩,他都需要站得住腳,能夠給讀者帶來一種侵入式的體驗,讀者不會懷疑故事的真實性。如果一個故事中間邏輯顯得莫名其妙,甚至前後矛盾,讀者就很容易齣戲,甚至看的很不舒服,覺得有的劇情完全就沒有必要發生,有的矛盾完全不成立,那我覺得這就不算一個好的故事了。


我猜題主想問的其實是御宅族的行為原理,即「為什麼御宅族為何沉溺於這些故事,研究這些虛擬的世界」?而不是「為何有人在意故事的合理性」。由此作答。

關於御宅族的行為原理,日本人很早就開始研究了,這裡貼上東浩紀的《動物化的後現代》:

「「美國式的生活被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商品所包圍,或者隨著媒體起舞改變行為模式的消費社會,與其說是人類,還不如稱之為動物。像小鳥築巢、蜘蛛結網,像青蛙與蟬似的舉辦音樂會,像動物的孩子般遊玩、像成年的野獸般一逞性慾」。」

「而清高主義「就是即使沒有任何實質理由去否定身處的環境,依舊「按照形式化的價值」這樣的行為模式去否定它。自命清高者不會和環境妥協。就算沒有任何否定的契機,自命清高者反而更要否定,創造出一種形式上的對立,且享受並喜愛著對立。」」

「「自命清高者和諷刺的主體便是不相信世界上的實質價值。不過也因為如此,他們反而不得不假裝相信形式上的價值觀,有時甚至無法避免為了形式(表象)而犧牲實質。科耶夫認為這種「因此反而」即為主體的活動性;齊澤克描述,這種顛倒是主體無法控制的強制性結構。人們雖然知道無濟於事卻依然切腹。」」

「《御宅族學入門》指出,「御宅族感性的核心,是由「即使知道是騙人的,還可以真心被感動」的距離感所支撐的」。御宅族們知道「大人去看那些『騙小孩』的電視節目,其實是種很沒意義的行為」。例如深受他們喜愛的特攝戰隊影集與機器人動畫,幾乎每一部都用差不多的設定與情節展開,單就此看來每個作品可以說都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岡田斗司夫對御宅族感性的說明,正是由實質上的無意義、將形式上的價值、「志趣」抽離而成立。像這樣的抽離,便是科耶夫所記述的自命清高的特徵。按照齊澤克的理論,這種悖論或顛倒性與人類心理之原理有關。」

進一步說,御宅族對於虛擬世界的研究又來源於「物語消費」(或「世界觀消費」,大冢英志),二次元成為了「偽造的大物語」的代替品。而隨著後現代的到來,二次元以輕小說為首進入「資料庫消費」時代(高達屬於「物語消費」,而EVA已明顯帶有「資料庫消費」特徵),事實上現在研究世界觀,分析故事脈絡的已經少了。

岡田斗司夫說「御宅已死」。然而,這只不過是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而老宅們,也需要面臨一個老害和老司機的選擇罷了。


簡而言之,如果這樣的話,我覺得會更有趣。

身處一個專業,如果真的很了解自己的專業,熱愛著,應該會發現其中樂趣吧。

但是這個作者完全不懂,如果按照我的理解這樣,那樣……你看,這樣不是更好。

完全架空也就算了,既然是扯上了現實,那就應該把和現實相關的部分好好的表現,

如果不能,那還不如說「一切都是發生在和我們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異世界」,

想使用現實的一些事物就是方便觀眾代入,如果沒用好,同步率就比較低,作品也不好看。

歸根結底,大家還是希望能看到更加有趣的作品,不是嘛


一方面,挑出刺來,說明作品本身的設定不能夠自圓其說

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不夠嚴謹。這是邏輯上的硬傷。

舉個栗子,現場編一個。

就是一個半架空的歷史事件,核心思想是要表達宿命論。

—A君會絕世魔法,又對於甲午海戰天朝輸了忿忿不平,於是穿越回1895年

—A君幹掉了李老爺子,爬上北洋水師一把手的位置,甲午海戰開戰

—北洋艦隊還是那麼弱雞,但不同的是,A君會魔法,一人之力消滅好幾艘日艦,卻在最後關頭力竭而死,死前大喊:有心救國,無力回天。

這麼一個段子,我在其中加入了虛構的「魔法」,那麼為了讓段子看上去好像是那麼回事,我必須解決一個最大的邏輯問題:為什麼魔法那麼牛逼,還是沒能改變歷史?所以我給魔法加上了這麼一個設定:魔法是無敵的,但用魔法的人不是。這可以讓後面的整個劇情發展基本合理。順便結尾加一句主角的吶喊來凸顯宿命無法被改變的悲劇色彩,齊活。

這就是邏輯的自洽。

但是請記住:再嚴謹的邏輯設定,也是會有漏洞的。因為故事不是生活的100%再現。

所以我們說:在虛構的故事裡尋求真實感簡直是腦子有問題


曾經看到有一個人在機戰片里發了條彈幕科普說:宇宙中是不能傳聲所以爆炸什麼是聽不見的喔


我爺爺八歲那年被日本人殺了


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種娛樂方式,通過信息的檢索便可獲得優越感、認同感等微妙的東西。

不過其實也不是什麼值得批判的東西,硬傷有這些沒事幹的人挑出來也可以鞭策創作者更加嚴謹地寫東西,也可以製造些暫時性的吐槽話題娛樂大眾。

當然比起這些,作品中是否有更為重要的東西,那才是人們所需要關注的。


推薦閱讀:

輕小說是什麼,與一般意義的小說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
輕小說和村上春樹的小說有什麼區別?
加速世界和刀劍神域哪部作品比較好?
感覺《中二病也要談戀愛》之後,「六花」這個詞越來越多地被提到,這是怎麼回事?
在《物語系列》中,如果羽川翼在阿良良木歷遇見戰場原之前就搶先告白,阿良良木歷會接受嗎?

TAG:科幻 | 動漫 | 輕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