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的版本問題,誰能給個比較詳細的介紹?
一、早期母本
施耐庵(也可能施耐庵、羅貫中合作或有先後,以施耐庵為主)在對《大宋宣和遺事》、宋元水滸話本、民間水滸故事、元水滸雜劇集大成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於元末明初,產生了水滸傳早期母本。 這個原本,所謂「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高儒《百川書志》,明代),因已佚,分卷、分回、回目、排篇情況不明。 但施、羅二公在他們那個年代影響力應該不大,乃至後人在他們生平考證上無法形成確切結論。之後,明代中前期,出版業(當然不是指印刷業)不夠發達時,小說的校訂、編次、刊卷也不嚴整,而且沒有發現該時期有水滸刻本流傳下來。
二、嘉靖年郭勛刻本
早期不明版本流傳至明嘉靖年間,相傳由武定侯郭勛改刻刊本,亦稱「新百回本」;另說都察院也有刻本。相關記載有:嘉靖二十年晁瑮《寶文堂書目》;嘉靖三十八年周弘祖《古今書目》。該嘉靖郭本今已佚,具體內容不詳,郭勛對原作的改動情況亦無法考證,只能推測。特點: ⑴每回前削去致語。關於「致語」,經王利器、錢希言等學者考證,應該是所謂引頭詩、入話,可以整本書正文前置,也可逐回正文前置。 ⑵移置閻婆事,也就是說將閻婆許女配宋江一事移動到劉唐下書之前,避免劉唐下書與閻婆惜要挾宋江時間間隔太長。此項改動被認為相當合理。 一般認為後來萬曆年間大滌餘人序本乃翻刻郭本,後來芥子園本又翻刻部分大滌本。萬曆至崇禎年間,各種百回至百廿回本也不同程度地參考了郭本。三、百回繁本體系(此列六種七本,外二本)
是被認為與母本相似程度最大、在明代影響力最大的版本體系。但系內又有「類郭前(未前移閻婆事)」和「類郭本(前移閻婆事)」之別。 1、李卓吾批評忠義水滸傳(容與堂本),百回本,明萬曆。雖無「致語」,但並未移置閻婆事,被認為源自郭本之前的版本。後有翻刻本: 1-2容與堂挖改本(日本內閣文庫收藏),百回本,明天啟。2、大滌餘人序本(殘本),明萬曆。該本前又有天都外臣(汪道昆)作序。該本不但沒有「致語」,而且移置閻婆事,被認為是由郭本翻刻。
3、當代朱一玄、鄭振鐸收藏本(殘本),二十卷本,明萬曆,現存二卷八回。該本回前無致語,但未移置閻婆事,當與容與堂本同源。 4、鍾伯昭批評本(四知館本),百回本,明天啟。內容與容與堂本大致相同。 5、芥子園翻刻本(李漁點評本),百回本,明崇禎。該本每回前沒有「致語」,移置閻婆事,與大滌本頗為一致,一說翻刻大滌本,一說容與堂本與大滌本相結合。後有清代翻刻本,百回本,由日本無窮會收藏。 6、石渠閣補刻本(北京圖書館收藏),百回本,清康熙。該本前刊錄天都外臣序,回前無致語,但未移置閻婆事,一般認為該本類同容與堂本,為仿古而前插天都外臣序。 插:溫陵葉晝批評本,百回本,明萬曆。傳說中的版本。 增:李玄伯重刊忠義水滸傳,天啟袁刊本與萬曆大滌本拼合混排,省去田王故事,百回本,民國。 特點: ⑴該本體系,無論「類郭前」還是「類郭本」,基本認為故事都包括大聚義、拉鋸招安、征遼、征方臘,情節前後呼應比較完善。但征遼段文風與大聚義等部分頗有不同,其文源至今爭議。 ⑵容與堂本對「忠義」的烘托較為強烈。⑶無論征遼還是征方臘,地理方面都好於其他部分,且征方臘地理更細緻。
四、簡本體系(此列八種十二本)
所謂「簡本」,其實是「文簡而事繁」,尤其田王二傳,故事情節比所謂「繁本」更繁富,粗簡的是文字。 1、(雙峰堂刊刻)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即余象斗點評本,百〇四回本,明萬曆。 2、(刊版不明)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志傳評林(殘本,日本昌平官庫轉內閣文庫收藏),不早於明萬曆,總回數不明,至少百十五回,異於余象斗本。以下應該系其翻刻本: 2-2黎光堂本(溫陵鄭大郁序本),百十五回本,明末。 2-3明刊巾箱本,百十五回本,明末。刪節太多,無序文。 2-4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傳(殘本,僅存王慶故事,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丹麥哥本哈根圖書館各有收藏),總回數不明,明末。 2-5新刻出像忠義水滸傳(金陵德聚堂本),百十五回本,清。 3、文杏堂批評水滸傳本,三十卷不分回,明天啟。4、劉念莪新刻全像水滸傳(日本雙紅堂收藏),百十五回本,明崇禎。
5、二刻名公批點合刻三國水滸全傳英雄譜(雄飛館刊行本),熊飛序,二十卷百十回本,明崇禎。 6、映雪草堂本水滸傳,三十卷不分回,明末清初。刪節多,雖屬簡本,但和容與堂本有對照處。 7、興賢堂刊刻漢宋奇書之水滸傳,百十五回本,清初。前有雄飛序,但合刻的三國演義已改為毛本。後再有百十回翻刻本,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收藏。 8、陳枚序水滸全傳翻刻本,百廿四回本,清乾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或稱「文藏本」。版源不詳。後清光緒年間有百廿四回翻刻本,日本大道堂收藏,百廿四回本。 共同特點: ⑴版本刊刻次數最多、最龐雜,還包括只分卷不分回的,不少流傳至海外。 ⑵該本體系,故事包括大聚義、拉鋸招安、征遼、伐田虎、伐王慶、征方臘。現存版本或為殘本,或為混合本,或刪節多。文字上,表述人物說話多用「曰」,而非至今通行本的「道」。同時,每回前有「致語」,未移置閻婆事,除田王二傳之外的部分,可能與容與堂本同源而分支。 ⑶簡本體系田虎、王慶故事與後來的百廿回繁本有明顯區別。而田王二傳之外的幾部分,總體與百回繁本差別不算大。唯一顯著區別:簡本徵方臘故事加入了少量在伐王慶時並未陣亡或引退的河北降將,主要是唐斌、崔埜、文仲容、乜恭四個(回雁峰四力士),從征江南,後二者歿於徵臘,前二者得善終。 ⑷簡本田虎故事開始前也有許貫忠贈圖,但簡本許貫忠是皇甫端的故交,是一個畫匠,在宋江接受伐田虎任務之後出場。他被皇甫端引薦到宋江面前,自稱曾在田虎手下當差作畫,因田虎不仁而辭去,熟知三晉地理,獻圖後又離去。⑸簡本田虎的一個特點是具名武將數量龐大(讓人生疑該段作者或修編者是否有列名單癖……)。且其間強者輩出,有些繁本中被刪或者成了龍套,比如昝全美,六十合使徐寧力怯,武力堪比董平了;田虎親族也頗有戰鬥力。簡本河北降將數量也多,且曹洪、池方這兩個在後來繁本中的龍套,簡本是征剿田虎的線索人物;曹洪和潘迅在後來伐王慶戰役中也有過重要表現;喬道清、孫安、卞祥、馬靈、山士奇這幾個則更不必介紹了。反倒是後來在繁本中佔一定筆墨的耿恭,簡本中只是個龍套。但簡本不少河北降將投誠過程未作交待,可能是現存版本多有刪節所致。
⑹簡本田虎故事「瓊清配」一節,只有張清去當細作,安道全沒去。郡主瓊英是田虎國舅烏利得安的親女,武藝自成。張清當了郡馬後,使醫士葯鴆國舅,並說降了瓊英一干人。不過作用主要是救出被擒四將,對全局影響不大。 ⑺簡本田虎故事有「回雁峰英雄大會」一節,唐斌、崔埜、文仲容、乜恭四力士各自稱尊,不從屬他人。關勝是英雄會關鍵人物,勸及四人協助宋江征戰。 ⑻簡本田虎故事另一特點是,雖然與繁本有一定的將員契合度,但戰役全程大不相同。簡本宋江伐田虎戰役,野戰與攻城並重,睥睨縱橫,不像後來繁本以兩路攻城為主。 ⑼簡本體系王慶故事分為「王慶起事」和「宋江平王慶」兩段,這一點與百廿回繁本相似。但簡本中的淮西王慶,人物形象與後來繁本真不可同日而語: 簡本王慶原是殿帥太尉高俅治下禁軍教頭,武藝高強,曾戰勝外族六國強手,為國爭光。但因高俅欲恩報柳世雄(應該就是繁本柳世權),要王慶比武讓招,王慶不從。後在家遭香爐香桌異事,被高俅誣陷而慘遭流配,妻離、子夭。 之後簡本情節與繁本有相似之處。不過簡本王慶是發配途中為酬盤纏而舞棒,與黃達結怨,又先後際遇結識龔端、龔正兄弟。到陝州後又因武藝得罪龐元,被管營張世開擺布得慘淡狼狽,怒殺張管營,躲在龔正莊上又撞殺黃達,投奔姨兄范全,配許段三娘,再殺龐元,輾轉落草舉義旗,李傑來會。王慶起事後,國號為「秦」,而非繁本的「楚」。但簡本這一段更加繁瑣、曲折、冗長,有不少環節無關緊要,有些情節描述還比較粗糙、幼稚。簡本王慶性格保持著行伍武師的剛氣,帶幾分愣氣,不大通人情世故。但這個王慶不是登徒子,他形象正派,可以說完全是被現實逼上那條路的。其詳情容我另文討論。 一連串情節中,「金劍先生」李傑(繁本作李助)數次出場,他占卜課卦,提醒式地攛掇王慶,也見證著王慶一步步走向舉旗起事。 但是,簡本王慶起事段出現過的李傑、段三娘等人物,在後來宋江伐王慶段未再出現,有始無終。廖立(簡本中他未被殺,歸誠王慶)只是在第二段開始後不久閃現一下,後文沒交待結局;龔端、龔正被差往梁州,很快就被擒殺。 而且後來故事中,稱帝後的王慶無論是奢靡腐化的表現,還是善待胡人的策略,先前不曾作過鋪墊,後文也沒有作解釋。⑽宋江平王慶段中,具名武將數量精當,戰役過程與繁本也大相徑庭。且故事中不但有法術戰,還有妖幻險境與宿命之局,比如河北降將孫安,原來竟是淮西九灣河龍王轉世,於是立下若干戰功後,病死在九灣河。卞祥也是病逝。先後被燒死的是山士奇和曹洪。簡本王慶故事中還有個仇視王慶的鄉紳葉光孫,協助宋江從駝谷救出李逵,克洮陽城,後因不願求官而告退。或許簡本的葉光孫加之蕭引鳳、蕭引凰兄弟,後來被合成為繁本中的那個蕭嘉穗。
⑾簡本田王二傳再一個特點是,地理虛多實少,可謂天馬行空,與繁本大異。 ⑿簡本田王二傳文字雖粗簡,但對田虎、王慶等人的負面評述不如繁本那麼鮮明,而且手握重兵的宋江與朝廷之間的關係,表面上不像繁本那樣令人看得立馬窩火,宋江出軍在外自主感也更強。但盧俊義的軍中實權不如繁本。 ⒀至於每回正文前的引頭詩(致語),曾或認同周亮工《書影》說法:「故老傳聞,羅氏水滸傳一百回,各以妖異語冠其首。嘉靖時,郭武定重刻其書,削其致語,獨存本傳。」但記錄者自己也是道聽途說,且其時已入清,簡本已多有刊版,因此沒什麼可信度。簡本的回前古詩一則並無「妖異」處,二則文筆與正文中詩詞迥異,水準亦平庸,可能是書商加入的。五、袁無涯繁本體系(此列一種二本)
明代天啟至崇禎年由蘇州書商袁無涯(書種堂主人)刊刻,主要修編者一說楊定見,一說馮夢龍,楊定見作序(小引、發凡),是百廿回本。 1、出像評點忠義水滸全書(楊定見序),即袁無涯刊刻本,百廿回本,明天啟。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後有翻刻本: 1-2鬱郁堂翻刻忠義水滸全書,百廿回本,明末清初。 特點: ⑴該本故事包括大聚義、拉鋸招安、征遼、伐田虎、伐王慶、征方臘。每回前沒有「致語」,移置閻婆事,除田王二傳系由簡本改寫外,其餘部分源自萬曆年大滌餘人序本。⑵該本改寫了田虎、王慶故事,這部分文筆細緻、繁富了,但故事被大改與簡化。該版本甫出世即顯得「氣場不足」,一則曾名曰「新鐫李氏」,要藉助李卓吾名聲;二則對田王二傳做了改頭換面的修改,先前已有餘象斗簡本田王二傳問世,讀者知道是改寫,就看個熱鬧。
⑶繁本田虎故事的許貫忠在宋江請纓伐田虎之前,在「五台山參禪」一節就出現了,並改為燕青舊友。似乎是個野鶴閑雲般的人物,卻莫名其妙地通過燕青向宋江神秘贈圖,後來發現是三晉圖冊。他因不圖功名而離去,估計對燕青的人生觀產生了影響。繁本和許貫忠相似的還有蕭嘉穗,飄然遠去前還發表感想,令柴進、李應、戴宗、李俊、燕青、朱武、裴宣、樊瑞、蔣敬等多人把玩體味。 ⑷繁本田虎手下的河北武將被大作精簡(儘管有些人物的消失有點可惜),且降將的投誠過程交待得比簡本詳細些,不過山士奇的降宋過程依舊空缺。第一名降將耿恭是被盧俊義鬆綁勸降,也僅此一例。耿恭雖武藝平平,但熟知晉地人情地理,降後有充分表現,又在伐田虎結束前喪於戰陣。繁本沒有「回雁峰英雄會」,唐斌、文仲容、崔埜哨聚於抱犢山,沒有乜恭,而唐斌是關勝舊交,壺關之戰降宋,文、崔被改得武藝平常,三人後來都歿於伐王慶。 ⑸繁本田虎故事的「瓊清會」被完全改動,而且成為重頭戲和一條線索,其文筆屬於才子佳人型。繁本將瓊英身世改成了父母被田虎殺害,自己被田虎妻舅鄔梨收養,其武藝來由是「天捷星夢授」,夢中高平秀士還說她和張清是「宿世姻緣」。瓊英身邊還有個知情義僕葉清。而張清也害了相思病,伐田虎早期這小子在養病。而瓊英之與伐田虎的關鍵性,又通過李逵在蓋州宜春圃雨香亭的夢境(夢中也有個秀士)來提示,細節還有降將耿恭的證實。繁本中鄔梨受了箭傷,張清化名全羽,和化名全靈的神醫安道全一起打入鄔梨的襄垣老巢當細作。結果張清與瓊英實人相認,比武招親,洞房花燭夜互訴衷腸,確認了一致反田虎的立場。隨後清、瓊、全等人葯鴆鄔梨,暗殺徐威,表面上依舊從晉,最後決戰中公開反水,為擒滅田虎立下大功,也替父母報了血海深仇。繁本「瓊清配」文字固然美,不過未跳出元、明才子佳人戲巢臼。「李逵夢境」一節筆法也頗美妙。 ⑹繁本河北降將盡數在伐王慶結束前有了結果。繁本瓊英是伐王慶的活躍分子,全身而歸。後來又交待了瓊英懷孕家養,征方臘時張清陣亡於獨松關,瓊英產下遺腹子,起名張節,含辛茹苦將孩子養育長大,後來從軍抗金。 ⑺繁本王慶故事同樣也可以分為「王慶起事」和「宋江平王慶」兩部分。但繁本改寫的王慶又有新的特點: 繁本把王慶人物形象由簡本的行伍英雄改成了市井登徒子,被醜化了。 起事段,繁本王慶出身頗有不堪,父親是個欺占親戚地產的刁徒,母親夢虎產慶,對孩子嬌生慣養。王慶長大後是個登徒子,與童貫侄女(蔡京孫媳)通姦。隨後也有異事現宅、閃了腰肋、遇李助卜卦等事,也受流配之厄。 之後情節上比簡本要精鍊,文字變得細膩繁富。總之棒法上得罪龐元,結識龔家兄弟,打黃達,後被陝州牢城營管營張世開擺布凌虐,一氣殺張、龐,逃難逢范全,藏匿於房州,配許段三娘(她在繁本也被醜化),再遇李助,前事發後一干人投房山火併廖立,再破房州,至此起事。 繁本王慶起事段內出現的李助、段三娘、段二、段五、龔端等人,在之後宋江平王慶段中再度出現,結局是隨王慶一同被誅滅。⑻繁本田、王二傳在戰陣描寫上,細節處比簡本精彩,但結構上卻很單調,就是宋江、盧俊義兵分兩路後,幻燈片式一楨一楨的攻城戰,最後來個合兵會戰。而且全書篇幅擴容了,梁山群體受朝廷的窩囊氣次數更多,使人煩躁。
關於袁本,新中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過校訂本。 而當代學者王利器校注的那個百廿回本則是在石渠閣補刻百回本中插入繁本田王二傳後混排為百廿回出版,主體不是袁本。六、腰斬托古本(此列一種一本)
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貫華堂本),即金聖嘆腰斬批註刪改本(並於腰斬後結尾增加盧俊義驚噩夢),並自稱獲古本,七十回本,明崇禎。 特點: ⑴每回前沒有「致語」,移置閻婆事,這與袁刊本(取源自大滌本)相似。 ⑵該本「腰斬」引人注目,但對前七十回的修改則有些潛移默化的意思。儘管現存的金本之前諸版本之間也有修改痕迹,但那些主要是對文字細節的。而金聖嘆對前七十回的修改直接影響到第一主角宋江的人物形象,經他改後的宋江變得陰險外露、奸詐外現,時或不盡情理。這樣一個「宋江」是無法收買人心的。 ⑶金聖嘆在腰斬後的結尾增寫「盧俊義驚噩夢」一節,也頗具影響力。 ⑷清代至民國,由於金聖嘆的聲望(他於水滸又自稱得古本),金批本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以至於後來許多人忘記了他這個版本較其他版本晚,並認同他對人物形象的修改。同時還深信金聖嘆的「托古」之言,於是僅憑其一家自稱,就臆測明中葉有過一本前七十迴文字與金批本一樣的藍本。民國時,上海世界書局將簡本大聚義後部分單獨出版,起書名曰《征四寇》,趙茗狂主持,也使許多人以為「征四寇」是古人對後五十回的統一定義。另:反作、偽作等
反作:忽來道人結水滸全傳,即蕩寇志,接大聚義後七十回,將視角轉向了為朝廷效力剿滅梁山的「雷將」陣營,清道光年俞萬春作。 偽作:梅寄鶴「古本」水滸傳,接大聚義後五十回,民國。 明清至現當代各類續作、改作、新作、衍生作品,此處不討論了。然後就小談一下我對水滸傳原本編撰情況的粗淺觀點:
⑴前七十一回由於總體內容是完成一百單八將的大聚義,自然會產生「自成體系」的客觀效果,但這並不意味著完成大聚義就是結束。就小說情節規律而言,這甚至只能是高潮的開始,還不是高潮的頂峰(譬如把擒高俅看作頂峰也未嘗不可)。 ⑵施耐庵,或者羅貫中,或者署名為施、羅的甲乙丙(還包括和他年代相近的弟子、協助者),總之那位原始母本的作者——我們姑且就總稱他為「施耐庵」,無論是否由他自己親筆寫了七十一回之後的部分,但他構思時的本意,不會只到七十一回大聚義。但是,他對大聚義之後部分的構思原意,實在無從證實。 ⑶施耐庵有可能來不及親筆寫七十一回之後的部分,但也有可能親筆寫過或寫過小部分抑或者是提綱。 ⑷無法確定那些現存版本的後半段,尤其是拉鋸招安、征方臘兩段,就完全沒有施耐庵的手筆。即便筆力不如之前,但也不能排除施公在折衷的心態下敷衍拼湊的可能性。個人不贊成把大聚義之後的所有內容一刀切式地排除在施公原筆之外,哪怕原筆在現存版本後半段中所佔比重很小。 ⑸征遼段應該是後加入的,我認為征遼段都不是施耐庵所寫,儘管先前有元雜劇雛形。但是,這一段具有其自身特定意義,同時又是百回本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從我們這些後人視角來看,這一意義在北宋末年金人覬覦情勢下,變得令人徒然嘆息。 ⑹水滸的宋江應該是個大有權謀手段與野心的人,無論你覺得他是雄主還是奸徒,才略者還是陰謀家。同時,他的立場是隨勢而變的,不變的是利己。 ⑺簡本體系伐田虎、伐王慶兩段應該是書商們加入的。但大聚義之後,不會立刻就跳到很像施耐庵手筆的征臘段,之間當然該有過渡。假如征方臘是施耐庵寫的話,那麼我認為現存版本的拉鋸招安那十一回,是由原始母本那個過渡段中的一小部分取出來又經過一定的擴容、改寫和拼合後形成的。以上文章為轉載,作者陶心。
推薦閱讀:
※水滸傳中有哪些精彩的配角?
※《金瓶梅》有哪幾個版本?初讀者適合找哪個?
※唐僧在西行途中感化過妖怪嗎?為何似乎所有的妖怪都是被暴力降服的樣子?
※聊齋志異裡面的女性意識到底是封建的還是解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