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素質教育」?它是「反智」的嗎?為何學數學不被認為是最具備「素質」性質的行為?

我們常聽說的「素質」似乎是那種藝術性,人文性等東西,說要素質教育是要學體育,音樂,舞蹈,文學等等之類的。

但是這些東西,在很多人看來,似乎顯得不夠有深度。而學有技術性理論性的東西(這裡也不是說人文藝術沒有「理論性」,只是他們說的「素質教育」或許不涉及比如康德所謂的先驗哲學等)似乎才顯得更有深度,或者更符合社會「發展」的狀態。

素質教育可能被正確地判斷為是一種「反智」的教育。它不能提高高級的適應於人類智力「進化」的狀況。

而反觀相反的「應試教育」,卻是為了提高人類智力做出可能的最努力的行動。因為似乎人類個體,除了那些極少數引領人類「進化」的天才,必須不斷的進行訓練才能夠達到一些水平。所以我們發現,很多中國的學生,比如高中生,他們似乎很難理解一些有關如數學物理的東西,所以他們的考試成績似乎很難足夠高。但是即便如此,他們在經過足夠的訓練後,會達到不錯的水平,他們或許不能夠與那些「天才」相提並論,但是他們也算掌握了一些東西。

相比起來,學會一些體育項目能夠表現什麼呢?它們不能體現人類進化。


應試教育是「應對考試為目的地教育」,就我個人而言,中國的初中高中教育讓我非常受益,這個受益並不是受的「應試教育」的益處,而是「教育」本身的。應試教育就算有好的結果,也不能反過來佐證說應試教育就是好的

之後,素質教育,如果是廣義的理解,是除了在課業學習之外更多的發展人的愛好和特長,跟中國現有教育一點也不矛盾,只是十年前開始呼籲改革之後,把這個詞放到應試教育的對立面了而已。素質教育從來沒有說以給學生少教知識多玩為目的,而是說多增加課餘活動,興趣培養之類的為目的的。

為什麼素質教育效果不佳呢。我覺得第一就是如題中所體現的,大家把素質教育放到傳統教育的對立面,又摻和進了對傳統教育裡面應試部分的憎惡,對學生減負的期望,弄得素質教育成了一面旗子,沒人說得清到底是什麼。第二,應試壓力太大,導致很多素質教育的手段反而成了負擔,到頭來不管怎樣都得拼成績,有的人覺得倒不如放棄減負的課餘時間,也用來學習好了,這是現實條件下沒辦法的。

這是回答素質教育是不是反智,答:不是。

之後回答應試教育是不是好的,答:不一定。

我覺得首先,應試教育的對立面絕對不是素質教育,「應對考試的教育」反過來不應該是「應對教育的教育」么,反對應試教育是反對重複刷題,反覆背誦,衝刺突擊那一套。這一套不是不好,而是不適用所有人,如果說我們的體系不是應試教育了,那麼這些時間可以用來學更多更深的東西,高中知識學完了學大學的,這種,而不是說放假天天玩了...

之後回答問題:

①人文性的教育是有用的,而且有大用。

在整體教育體系不變的情況下,很多知識高中不學,以後也就沒機會接觸到了。就算對於將來投身非「人文性」的學科的人,人文性的修養也不是多餘的,理想的教育應該給愛因斯坦一個課下拉琴的時間。但是,問題在於,這個標準需要學生額外學什麼內容,學多少,怎麼學,怎麼保證學生有均等的機會接觸到這些知識,這是問題,而且是大問題。但是有問題不能否定出發點是對的。

②到底多應試,是個權衡的問題。

小明在應對考試上花了8成功力,學會了9成知識,得了10分

和小紅花了4成功力,學會了8成知識,得了8分

我認為一個理想的教育應該是給人選擇的機會,而不是逼所有人都當小明。也許,存在一個比應試教育更好的均衡,雖然人人學的知識沒這麼嚴實,但是接觸了這麼多東西,比如小紅可能用剩下的4成功力去鍛煉了別的能力啥的。

問題在於,現在的條件下,我們達不到這個均衡。現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很多其他因素在左右優秀人才可能的去處,於是考試是最客觀,最具體體現知識水平,也是最公平的。於是應試教育也是迫不得已的。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應試教育就是好的,它只是目前最有效而已。

至於曲解的「素質教育」,我覺得是出於①反智的「美國孩子全在玩照樣出科學家」宣傳,美國高中體制千差萬別,細分得不得了,而且不見得是好的,很多地方教也沒教好,玩倒是玩野了,美國拼的孩子照樣也是拼,但是好處是高中畢業應試壓力小,可以高中更多的跑到大學去聽課,去進實驗室什麼的。但是很多宣傳只看到了「課內內容少」,就覺得是「隨便玩」的教育了②很多孩子跟家長的想法也是自我矛盾,一方面想讓孩子多玩多休息,一方面必須進五道口某兩所學校;課業壓得嚴覺得崩潰,鬆了覺得不逼我我考不好是學校失責。這也並不全是孩子跟家長的錯,整體環境就是只有一種教育模式可以選,於是自己已經失去權衡的能力了,學校方面來權衡的話,肯定照顧不到所有人。

最後希望題主正確一個觀念,體育教育很有用,很有用。缺失體育教育,人身體弱,容易死得早。養成鍛煉習慣,將來如你所說搞科研帶動人類進步去,工作周期也長。這裡面,學會體育項目最有用。我是個懶人,體育也差,運動技能糟糕得不行,要不是高中興趣小組稍微學了學踢球,是一點鍛煉也沒了。高中沒有會考的「閑課」,我現在還記得中國民歌的幾個調式,聲樂分幾種唱法(誤),去博物館能認出很多名畫出來,大體知道從古典主義到印象派的畫風變化史,模模糊糊分得清巴洛克洛可可哥特建築。會接pvc管使用鑽機。這素質教育也算沒用的話,人類文明就算進步,人類文化也是玩完了

對了,聲樂到低分幾種唱法來著


身體素質還是很重要的,等你到了我這個歲數就會發現什麼叫身體是本錢了,好的身體是持續工作的關鍵啊


1.素質教育的初衷是允許學生能夠分出精力去學習一些課本上不講,考試不考的東西,以適應多元化的社會生活。即使在實施上很操蛋,你也不能依此否認其初衷啊。

2.人文社科知識和能力非常有用。最簡單的例子,一個有愛因斯坦腦子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傢伙,文筆稀爛連話都說不明白,即使你有天才的發現,怎麼發文章?怎麼讓人了解你的理論或技術?事實上是,那些在自然科學上有出眾造詣的大牛們也幾乎無一例外的在歷史、文學或藝術等方面有著濃厚的興趣,很少有除了學術別的一竅不通的Geek。

3.年少的時候我也懶得要死,體育稀爛,那時候也有「哼,體育有什麼用」這種酸葡萄想法。等再成熟一點,才明白在社會中,一個人的體育素質、體魄和健康是多麼的重要。趕緊體育鍛煉吧,不然悔之晚矣。


如果科學研究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現 ,數學是科學的基礎,沒有數學都是扯淡!現實的例子,法拉第因為沒受到過良好的基礎教育無法寫出 電磁場的數學模型 導致很多年內 電磁場的理論都不被採納,直到一個受過良好教育貴族替法拉第寫出數學模型!


百度百科說:「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

從這個定義來看,素質教育被大部分人誤解了,能力培養也包括了應試的能力,比如記憶力,理解力,邏輯思維能力,閱讀、寫作能力等。

不能過於強調考試能力,而是要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多方面發展。

對於孩子基本學業素質好的孩子,比如記憶力強,理解分析問題能力強,有嚴密的思考邏輯,做事有條理,專心,自信,習慣好。當然成績也不會差,這些能力很多就是從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在發展其他興趣和技能時候也是有用的。又能實際應用中用到學到的知識。反過來,發展其他技能多了,又增強了這些跟學業有關的素質,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習也越來越好,效率越來越高。

素質的種類很多,數學思維能力也是一種。

有點需要在具體項目中體現,比如做編程,也需要數學思維。

我在知乎上有個Live:知乎 Live - 教孩子編程,從玩遊戲到編遊戲,專門講一些具體的實踐,歡迎來參加。


我覺得題主的智商確實只能應試教育


如同道家 「無為而治」,素質教育旨在提高個人道德 品質等一系列方面,不用太多約束便能自主遵守規則,到後期便是責任感 感恩 創新之類。

說白了便是自覺性的體現,凡事要成功都離不開它。

能夠實施素質教育 ,其起重要的決定因素的便是經濟,但當今貧富差距大 ,素質教育相差便也大。這便需要應試教育這種看似變態的方法來提高經濟發展,許多人也就覺得中國教育太死 太功利;而他卻是現在貧困走向小康的唯一方法(除非有更好的教學政策)

當今我們也許會在應試教育上活得很累,這都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接收到素質教育,從而中華民族崛起!


學數學不被認為是最具備「素質」性質的行為?這是誰的觀點。數學是最基本的素質,鍛煉思維能力。當下素質教育被濫用,誰都說不出素質教育該怎麼辦,只是一味批評應試教育。我看,應試也是一種素質。別再打著素質教育的幌子忽悠孩子了,好像國外都是素質教育,只有中國在搞應試教育。一個在國內都學不好的孩子,難道都適應所謂的國外素質教育了?!一些在國內不好好學習的孩子動不動就說,我出國,人家那裡不看分數!


推薦閱讀:

對比同濟高數和國外微積分教材?
有哪些書籍可以讓人領略數學之美?
有哪些時刻,讓你覺得數學很美?
「分球怪論」是什麼?
所謂的數學的美感是怎麼樣的感覺?

TAG:教育 | 數學 | 進化 | 高考 | 素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