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的方言為啥如此複雜?

中國北方方言區大多數省都有自已的省語,如北京話、河南話、山東話、陝西話、東北話、天津話、四川話等,即使青海、新疆這樣少數民族比較多的省份,其漢族方言也比較統一,但自古以來,從來就沒有甘肅話的說法,就拿我老家天水來說,除了天水市區,十里不同音是很普遍的現象,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題主的提問和說明都有問題。

首先,理論上根本就沒有「河南話」、「山東話」、「陝西話」、「四川話」這種稱呼,一個面積較大的省就一種方言幾乎是不可能的,請注意生活中大多數人並不是研究語言、方言的,他們所說的河南話、山東話、陝西話之類的表述聽聽就行了,不要當真!

參考《中國語言地圖集》(12版漢語方言卷),漢語方言分為官話、晉語、吳語、閩語、客家話、粵語、湘語、贛語、徽語、平話和土話,官話區又分為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

河南省主要方言為中原官話,包括鄭開片、漯項片、商阜片、洛嵩片、兗菏片、信蚌片以及關中片。

山東省主要方言為膠遼官話、中原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包括登連片、青萊片,中原官話主要為南魯片,冀魯官話包括石濟片、滄惠片。

陝西省主要方言為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晉語中原官話包括關中片、秦隴片、汾河片、南魯片,西南官話包括川黔片、湖廣片,晉語包括志延片、五台片、呂梁片、大包片,此外還有江淮官話及贛語方言島分布。

四川省主要方言為西南官話西南官話包括西蜀片、川黔片、川西片,此外還有中原官話秦隴片(九寨溝)以及若干非西南官話方言島。

至於東北話,東北地區以黑龍江、遼寧、吉林三省為主,黑龍江和吉林主要是東北官話,包括黑松片、吉沈片、哈阜片,黑龍江還有膠遼官話方言島,遼寧主要是東北官話、膠遼官話、北京官話,東北官話包括吉沈片、哈阜片,膠遼官話包括登連片、蓋桓片,北京官話主要是朝峰片。

北京、天津呢?都包含北京官話京承片和冀魯官話保唐片,並不是單一的方言片區。

註:部分人認為天津市區方言是江淮官話方言島。

甘肅省呢,主要包括中原官話和蘭銀官話,中原官話包括秦隴片、隴中片、河州片、關中片,蘭銀官話包括金城片、河西片。

註:隴南文縣碧口鎮屬西南官話

甘肅的複雜嗎?似乎不是很複雜,也就兩種方言而已,還都是官話區內的,相比陝西、山東、遼寧甚至北京、天津也沒有表現出很複雜。

省語就歇了吧,都在中原官話區範圍內,便出現了「河南話、陝西話、山東話」,大多數省份還是多方言分布區,再來個「甘肅話」豈不是更無語?

請明確江西省≠贛語區,山西省≠晉語區,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南官話區,北京市≠普通話,北京官話區≠北京市。。。

東北話是什麼?東北官話和膠遼官話都分布在東北這兩種能一樣嗎?陝西話,更可笑,指的是陝西境內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晉語?還是江淮官話、贛語方言島?

其次,題主覺得十里不同音,這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並不是劃分方言的確定無疑的標準,即便主觀上覺得口音差別很大,但很有可能就是一種方言,口音到處一致的方言幾乎是不存在的。

語言/方言是有自己客觀的歷史演變過程的,其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方面受到高原、山脈、平原、盆地、沙漠、草原、叢林、峽谷等各種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另一方也受歷史上戰爭、商業、移民、產業布局、宗教等導致的人口流動的影響,可以說現在我們聽到的方言都是歷史長期演變的結果,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演變,方言/口音也在逐漸演變。

天水市區大體上處於渭河和藉河河谷,地形相對平坦,人員來往交流方便,市區內聯繫密切,而隴東南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兼有部分河谷,交錯分布,都會影響人員交流、破壞口音延續性,也就產生了語音的差異性。

至於具體方言劃分標準請參考中國語言地圖集和相關研究論文,我並不熟。


因為你在甘肅,自然對甘肅方言了解多,知道甘肅不同地域方言的差異。對於其他省份,你聽到的根本就不全面,網上流傳的各種四川話、陝西話,你以為四川人陝西人說的都是這一種語言么?

最重要的,你對其他省份語言不了解,就算語言差異非常大,你也會覺得很像。比如...我覺得溫州話都一個樣兒,但事實上他們的方言隔條小河都能差出一個天地。而且還有人說我說的話非常像溫州話的,擱你的說法,可能就是浙江方言咋都一個樣啊!可是了解我方言或者溫州方言的人就會知道,壓根一點都不像啊~

所以送你一句話——『『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福建人笑而不語 呵呵噠


陝西也不是每一個地方話都一樣啊。


省語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用更準確的中原官話、蘭銀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西南官話有這麼難?


北方方言區的相關分析有答主已經分析的很全面了,那我這個南方方言區的也來湊個熱鬧吧。

就我所處的廣東省來說,相信很多北方的朋友,可能包括題主在內,都也覺得是存在一種統一的「廣東話」的吧?也就是香港電影里能夠聽到的「粵語」。

其實,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可能在不了解的人看來,廣東的方言相當之統一,然而實際上,廣東的方言在方言種類上有三種之多

從這幅圖上可以看出,廣東方言主要有「粵語」,「客家話」和「閩南區」三種。這個閩南區方言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潮汕話,沒錯,潮汕話實際上是閩南方言的一個分支。

而被大家所熟悉的「廣東話」,其實是粵語廣府片的廣州方言。

然而在這些方言內部,其實也是分為不同的小片,具體的發音、腔調和用詞都有所不同。以我所比較熟悉的東莞方言(莞城話)為例,東莞方言(莞城話)屬於粵語莞寶片,和廣州方言屬於不同的片區,在字音,聲調和用詞上都與廣州方言有比較大的出入,如果是只掌握廣州方言的人,在聽東莞話的時候,聽懂難度可能會有點大。但是其實兩者還是存在明顯的對應關係的,是同一種方言下的不同分支。

其實在東莞市內,除了莞城話,各個鎮區還有鎮區的方言,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虎門話,常平話,石排話,這些小方言在片區劃分上可能還會略有不同。還有通行客家話的樟木頭鎮,大概算是個小的客家方言島。

而在這麼多方言中,之所以會出現以廣州方言作為廣東的代表性方言,在我看來和其傳統上就在省內佔優勢的經濟政治地位有很大關係,而且不僅是廣州,香港也通行廣州方言,更加大了這種方言的影響力。而客家話和潮汕話,由於多分布在經濟不發達的東部西部地區,所以影響力遠不及粵語。

題主所列舉的其他北方省份的情況,其實也和這個差不多。比如題主所謂的「陝西話」,雖然知道這種說法並不科學,但是我看到這個詞,腦子裡的第一反應是西安的關中話。可見這種「代表性方言」和經濟政治地位的關係。

至於甘肅的情況,就我大學在甘肅的見聞而言,甘肅似乎並沒有一個明顯可以構成足夠影響力的經濟政治中心,蘭州雖然相對來說經濟情況比嘉峪關、天水而言要好些,但也構不成足夠的優勢,大概這就是作為該地區方言的蘭銀官話無法成為甘肅的「代表性方言」的原因吧。而且,甘肅在全國的經濟影響力比較低下,也難以在國人心目中留下甘肅省方言的明確印象。

總之,無論南北,「十里不同音」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而一個省份有沒有代表性方言,這個代表性方言是什麼,則是一個取決於經濟的問題。


地理原因,隴南處于山地,交通不便,環境閉塞,久而久之,言語的區別就會顯現

不過出了秦嶺往北走,蘭州以及河西走廊的那幾個城市口音差別都不大,正是因為這幾個市鎮互相交流較頻繁

然後隴南跟甘肅其他地方的方言也不同,中原官話跟蘭銀官話

況且諸如「河南話」、「山東話」這種以省命名的方法本來就是不嚴謹的,大多數省都存在至少兩種大方言(如陝西就有中原官話、西南官話和晉語)當然,同區域內的語言多多少少有一些特徵是相似的,加上政治區劃決定了當地人們主要交流的對象是省內人,所以造成了一些地方的話「聽起來差別不大」,或省內強勢方言影響力遠遠大於其他方言,便成了人們口中的「XX話」

再說青海和新疆,漢人大規模移民到當地的時間晚,且集中在城市,所以方言自然不會有什麼差別


十里不同音正常呀,我們這個小地方每個鎮的口音都不太一樣……

可能外地人接觸最多的是西安腔的陝西話,還有渭南口音、咸陽以及周邊口音、寶雞口音、安康口音、延安口音等等。

這些大類地方的口音以及辭彙的念法不一樣的厲害呀,語速快了表達激烈了,互相都不一定聽的懂……

況且現在的土話土味兒已經不重了,我有的時候聽八十多歲的本地老人說話都得分析分析,比如鎖子,我們這代人鎖發四聲,子輕聲;老一代呢,鎖念xue發四聲……


謝邀

首先我不認可題主的問題描述,官方上從來不會有「河南話」「四川話」這一說,稱作「河南地區方言」這樣的更為妥當。我理解題主的意思,是想說這些省份內部的方言比較相似,但是問題描述還是嚴謹些好。關於北方地區方言,前面有答主圖文並茂地描述得很好了。

其次,針對題主問題本身,其實問題就是一句話,為何甘肅省內部方言分歧如此之大?

從根本上講,語言的差異是語言運動,即語言被不同人群所使用的必然結果。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方言,自然也適用於甘肅地區的方言。

《詩經》的《國風》中,有部分是按照產生的地域劃分的,當時已經有「秦」這個地域,在那個時代,渭河和涇河中上游地區應該是屬於秦方言地域。《左傳·襄公十四年》,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這裡的「諸戎」就包括寧夏和甘肅地區在內。

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加之各諸侯國都爭相想以本國方言為標準音推行,雅言自然也隨之銷聲匿跡。即使秦統一文字,但方言差異是不可避免的。

在這個過程中,興起於現今甘肅天水的秦日益強大,其方言地位也逐漸顯赫。秦始皇的統一,加之隴西、北地二郡的設置,使得後期秦隴地區的方言得以進一步鞏固,也隨著防禦戰線的向外推移向西、北拓展。輝煌時期的語言北部邊界,從秦昭襄王長城推移到北部的榆中(即今蘭州市榆中縣)、賀蘭山、陰山一線的黃河岸邊。秦發源於天水,春秋時代的「雅言」即統治階級的官話,這種官話就是夏言,夏言是以晉語為主。(周祖謨)秦強大後,統一中夏,秦語與晉語交融。而「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關中的秦語,受晉語影響更大。

兩漢時期,隨著河西走廊納入漢朝疆域,方言進一步發展。這一地區的人口存在著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這一趨勢與移民距離遠近呈負相關。因此,游牧民族分布的趨勢也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其中少數民族語言人群的數量必然會呈增勢。其中原因之一自然是與原住民以及當時的漢語人口分布密度有關,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在土地利用上是互補的。例如,榆中北部即「秦晉之北鄙」的一部分,該地區的特點是以漢藏語系的漢語為主導,夾雜著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是一個語言過渡區,也是胡漢相互影響的重要見證。

等我回憶回憶看過的文獻梳理一下…現在表達有點混亂,碼住。關鍵詞是軍事邊界、少數民族融合、地形


知乎老規矩,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東北山東河南各地市之間的方言也是有較大差別的,並非想像中的整齊劃一。

在方言的範式上大概不存在東北話,河南話,山東話。

舉兩個我比較熟悉的地區,東北和山東。

我是大連人,大連在地理區划上屬於東北地區,但是距離漠河大概有1500km,與大連到台北的距離差不多。

我所在的地區並不說人們在趙本山小品中常能聽到的東北話,而是說膠遼官話。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使用的方言屬於膠遼官話 登連片 所屬的大岫小片,和大連市金州區北部所屬的煙威小片截然不同。待更


地理隔離造成的語言區別。

我在唐山遷安。

唐山有7個區 ,2個縣級市,5個縣。遷安就是其中一個縣級市。

唐山的各個區說話也都是有區別的,印象中的唐山話很有特色,但和唐山下邊的縣還是不同的。

所以我覺得是地理原因。


甘肅的方言複雜,具體到一個鄉鎮,各村的都有獨特的發音體系。隔一座山,隔一條河,語言各具特色。各地人都有一項技能,一開口就能知道你是哪個村子的人。有個笑話,農民買牛用來耕地,一般都是附近相鄰的人交易,太遠了,這牛還要重新學習方言,不便於種地。要是吃肉,這個無所謂了。

為什麼會有這個情況?主要是農業生活封閉導致的。要是做一個傳統的農民,生活圈子不超過10里,可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婚姻圈也是附近幾個村子轉來轉去,小孩子由老一輩人帶大,也繼承了當地的語言體系。婚姻圈子難以衝擊當地的語言體系。更重要的要融入本家族的生活,附近嫁來的媳婦很快就學會當地話怎麼說,無非就是變個發音,變幾個字的聲調。

做生意的走的路遠,為了保證生意安全,或者生活上有個照應,一般同村的,附近的一塊去,在說話上很難被同化。

相對封閉的圈子導致心理文化的排他性,語言方面的融合更加緩慢。方言豐富的情況就出現了。


推薦閱讀:

在慶陽五中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甘肅有哪些風景優美的地方?
甘肅省的形狀為什麼這麼奇怪?
為何甘肅省有時或大部分給一些人一種「偏遠山區窮鄉僻壤永遠缺水、不知道甘肅是蘭州的還是蘭州是甘肅的、不知道有啥特色特產、不知道在哪、不知道有啥名人、沒啥印象」的感覺?
甘肅張掖這個地方誰能介紹下?

TAG:語言 | 方言 | 官話 | 甘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