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我現在對歌德越來越反感?真實的歌德是怎樣的?

《浮士德》看了兩三遍,對作品的大致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冥冥中我感覺這是一本指導我一生的書,所以想進一步深入了解這本書的精髓,並理解歌德的思想。

但是結合《歌德談話錄》思考《浮士德》給我遺留的問題後,我發現越來越反感歌德。首先是來自於《浮士德》的問題:歌德應該是沒有宗教信仰的(我沒有實際考察過,但是從浮士德的口中我斷定應該是這樣的),但是《浮士德》卻是以上帝和魔鬼的賭博位開端,以永恆女性的出現為結尾,兩個重要的部分都充滿的宗教救贖的色彩。這讓我很不舒服,開始感覺這本書有點迎合大眾的需求,歌德是在灌心靈雞湯。

其次是歌德對拜倫和貝多芬的評價,這讓我強烈懷疑歌德詩人的身份。他似乎很擅長隱藏自己真實的感情和想法,可以和任何人交流,保持中庸,因此他批評拜倫和貝多芬熾烈的、毫無遮掩的感情,說他們是放蕩不羈。

在我看來,詩人應該是富於感情的,並且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有時可以說是痴狂的,要不然怎麼會說天才都是瘋子呢?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沒有真正理解歌德才會產生這種感覺,畢竟自己對他的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和大家交流交流。


先說我的觀點,去閱讀歐洲作家,你絕對不能脫離宗教與哲學單獨來看文學創作。

我看了已有的回答,基本都是沒有完整閱讀過歌德,只是讀過或者聽說過他的作品,所以很難做到全面,過於主觀。我先糾正兩個比較明顯的錯誤。

首先《浮士德》是歌德的作品,但是浮士德的人物形象來源於德國民間文學,最早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浮士德博士傳》中這個浮士德最後是將靈魂出賣給魔鬼,以此來諷刺人不可抑制的「貪慾」。歌德創作《浮士德》不在於諷刺,在於對一個從文藝復興開始延續了很久,直至尼采時期爆發的一個思想上的問題的思考。

其次,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張揚人性沒有問題,推崇感情自由這些都是當時德國浪漫主義主張的根本。但是目的不在於反宗教,這個時候宗教在歐洲普遍已經衰落,他們真正反對的,是封建王權,同時這個時期,他們的創作是帶有很明顯的反從蘇格拉底柏拉圖時代開始的理性主義,反笛卡爾的唯理主義。其中,沒有涉及宗教問題。

然後說我在開頭所說的「不能脫離宗教哲學討論文學」,我簡單的論證下。

最早古希臘出現的詩人,譬如荷馬,三大悲劇創作家,他們的創作源泉在於多神教,三代神統神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從前柏拉圖時期的哲學家出現,對於文學理論的討論,基本都是哲學家的任務。

之後就到了中世紀,近一千年意識統治之後,你可以發現,文藝復興的任務是幹什麼?啟蒙運動的任務又是在幹什麼?17世紀的新古典主義為什麼要回到古希臘羅馬去?連康德都要給宗教和信仰留下一片空間。19世紀的浪漫主義被稱為「開在基督教身上帶血的花」。而為什麼尼采會提出「上帝死了」?等等等等,可以極為明顯的看出,神學對於歐洲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反宗教神學,還是倡宗教神學,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

所以為什麼歐洲的文學家(詩人),通常都是思想家。這是解決題主的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分明歌德不信教,卻會涉及宗教題材。

第二個問題,究竟《浮士德》中有沒有宗教救贖的意味。

現在要討論的是浪漫主義,尤其是德國後浪漫主義時期的問題。德國早期浪漫主義要求無意識的藝術創作理論,有點主觀唯心的意思,所以《少年維特之煩惱》反的就是這股子頹廢勁兒。所以在懂得張揚「人」本身的基礎上,去推崇人的向善性和現實意義是後浪漫主義所主張的地方。浮士德最後的一句「你真美啊」,不是救贖,不是人生終極,而是要我們去明白,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在於創造性生活本身,在於不斷進取的過程。

浮士德與魔鬼簽訂條約,是在表明個人慾望的無限擴張,所以這本書探討的是怎樣謀取個人慾望的發展與接受社會和個人道德所必須控制和約束相一致,簡單地說就是如何不出賣靈魂的實現慾望。這是人類意義上「浮士德難題」。

這是第一層含義,是康德所提出的問題「自然欲求與道德律令的矛盾」問題。第二層含義同樣涉及哲學問題,即人類信仰缺失問題。人類缺失希臘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又缺失對基督教的信仰,人類的精神和靈魂得到解放,但是道德因此敗壞,心靈上沒有依靠,所以投身於現實,追求個人價值。所以,歌德希望借用《浮士德》反映全部的問題並且尋求解決之道。至於他所說的解決之道是什麼,我不在這裡過多的解釋,第一因為我本身理解可能並不到位,第二,我希望可以在解決題主的疑慮同時可以進行再閱讀,以獲得自己的見解。

最後,回答題主的第三個問題。

我想涉及一個文學批評的名稱,叫做「印象批評」,也稱為「直感批評」,顧名思義。在浪漫主義作家中,包括20世紀之後很多文學家身上體現的極為鮮明。他們有的各憑喜好,有的依託自己的文學觀點政治紀念去評論作家。歌德、海涅、包括尼采都是這樣的。歌德為什麼會顯得不那麼熾熱,因為他反對熾熱的,激進的浪漫主義。他在「狂飆突進」時期,也是一個跟席勒一樣激進的浪漫主義詩人,以至於後期海涅都批評他目光短淺不立足於現實。所以在歌德認識到德國現狀,開始走向現實之後(不同於現實主義),他就進入反對那種提倡頹廢的,憂鬱的,純粹藝術論的這樣的藝術家。恰巧,題主你所提到的這兩位,正是這樣的藝術家和文學家。

歌德得以成為德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拋開文學性其思想的偉大性在其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希望可以解決題主的疑惑。

以上。


看了一下上面諸位的答案,總覺得有些失落感,同時有些悲哀如今真正理解歌德的人已經不多了,歌德口中那個「破爛的時代」越發真實。

歌德性格之特點決定了他絕對不能僅僅從某幾部作品或某個時期而以偏概全。青年歌德,中年歌德和老年歌德的思想是有較為明顯的不同特點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人的成長和人格的形成是斷裂性的)李長之先生在《德國的古典精神》一書里說歌德「永遠是青年」「每一個片段里都有著一個完整的歌德在」,青年歌德處在狂飆突進時期,維特是這個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形象,這個時期(也僅有這個時期)的歌德是可以與浪漫主義沾邊的,所以說浪漫主義是年輕人的特權,然而這僅僅是歌德人生早期短暫的一段時光,歌德的思想是建立在不斷對過去,對現實和未來的反思之上的,就如同他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和態度變遷一樣,隨著歌德思想的不斷成熟,他的主要時期實際上根本是傾向於否定浪漫主義的(因此並不贊同上面把歌德劃分到浪漫派的觀點),在記錄歌德最成熟,也是人生最後時光的《歌德談話錄》里,歌德實際上明確表達了對年輕時創作的維特角色的否定情緒。因此,想要了解歌德,必須要把眼光拉長到他的整個人生上去。事物處在不斷的流變里,世殊則事異,更別說以這流變的萬物去關照永遠在以質料追求更高形式的歌德,所以僅僅從一兩部作品入手,實在不可取。

再者,歌德的廣博還在於他是處在保持自我與縱向歷史長河與橫向同代世界不可分割的聯繫之中的。我一開始接觸歌德,結果為了理解歌德,我去開始研究席勒,以及同時代的自然科學家(歌德同時也在自然科學領域尤其是光學和植物學領域頗有研究);為了了解歌德與席勒共同哲學思想背景傳承,我往前尋溯至康德,而康德的思想也並非無源之水,於是我又開始接觸古希臘文明... 並且,在那個世界各地還相對閉塞的年代裡,歌德已經開始把目光投向遙遠東方的中國,開始關注東西詩歌文學之別,正如歌德所說「」,他的精神是完整的,博大的;古典主義的人格並不像現代性一般強行把人割裂在一塊塊破碎的專業化小領域中——這對於人原本崇高的天性來說,是向下廢墜的背離——他並不把整體世界當做機械可拆分的組合來對待,生活加諸他靈魂之上的是整體的影響和生成。因此讀歌德,絕對不能僅讀歌德,否則便無法深刻體會那文字表象背後所蘊含著多麼悠久長遠的歷史積澱,以及多麼浩瀚龐大的時代精神。

前面我說不應把歌德歸結在浪漫主義中,那麼如果要將歌德劃分在某個概念之下的話,那一定是古典主義,歌德傾盡其人生在踐行著崇高的古典精神。這裡要針對前面所述做兩點關鍵的補充:1、雖然我強調歌德始終是精神的少年,保持著流變的活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歌德的人生是縹緲無依,不具有整體性和連續性的。歌德的流變一定是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之上,而非出人不意的激變,事實上歌德從未停止過對過去自我的反思與懷念,且體會《浮士德》獻詞中那無需詮釋而充溢在字裡行間的情感:

浮士德 獻詞(梁宗岱先生譯本)

你們又來臨了嗎,飄忽的幻影

早年曾顯現於我朦朧的眼前

今番,我可要把你們凝定?

難道我還不忘情於那些夢幻

你們蜂擁前來,好!隨你們高興

儘管在煙霧間從我四周湧現

給那簇擁你們的靈氛所鼓盪

我的胸懷又閃著青春的悵望

你們帶來歡樂的年光的影子

多少親摯的音容偕你們呈現

象漫溢了一半的古舊傳奇

最初的愛和友誼紛紛地蒞臨

痛苦又更新了,他的嗚咽重提

我那漂泊的生涯羊腸的旅程

並細數那些良朋,他們在韶年

被命運挫折,已先我永別人間

我為他們唱出我最初的感嘆

他們卻聽不見我後來的歌吟

知心話兒即早已風流雲散

那最初的應和,唉,也永遠消沉

我的歌聲把陌生的聽眾搖撼

他們的讚揚徒使我心急如焚

而少數知音,如果他們還活著

也已四散飄零於天涯和海角

可是一縷久以生疏的鄉思

又曳我向那靜謐莊嚴的靈都

我凄婉的歌兒,象伊阿俄琴絲

帶著迷離的音調娓娓地低述

一陣顫慄抓住我,眼淚接眼淚

硬心腸化作一團溫軟的模糊

我眼前有的,霎時消逝的遠遠,

那消逝了的,重新矗立在眼前。

之前我讀《漫遊者的夜歌》時,亦很受觸動。這首詩歌是20多歲的青年歌德夜宿山間即興寫在小木屋,而50多年後在即將離開人世的遲暮之年,老年歌德故地重遊在看到這段文字時,感慨無限,潸然淚下——歌德的人生是如此連貫而融通;2、就像浮士德永遠無法停下追尋的步伐一般,歌德也從不放棄前行的慾望,但古典人物難能可貴之處便在於此:他們是將有限性與無限性有機結合了起來,是在秩序的統攝之下努力超有窮以達無窮的。這不是毫無節制的縱慾與貪婪,歌德的追尋是有著界限的,他的生活有著明確的方向性——人生不會幸福的,除非他的無限的努力尋得了一種自定的限制。歌德與席勒合辦的刊物名之為《時序女神》,這或許便是他在永恆的一中尋找多的人生的實踐之一。生命的意義在於上升到更高的形式,一切形式的最後意義在於它不失其生命。在這裡,動中得了安息,勤奮中得了和平,一切演化中終有止歸,這是歌德式生活的最大秘密,也是古典式生活最大秘密。

李長之先生對歌德有一句一語概之的總體評價很是精妙,我覺得很難有出其右者,這大概也是我自己的感受:歌德本質似李白,人生理想似孟軻,而收斂之處最大體會出則似孔子。

p.s 當然我不是不理解為何題主會產生這樣的感覺,自己在讀《浮士德》時對於有些情節在下意識的第一反應中也會覺得有些難以理解,但一旦介入深入理性思考之後,就會覺得絕非表象那樣簡單。我覺得這裡與其說是歌德個人原因,倒不如說是東西文化之別的表現。畢竟文學作品並不是如此簡單的呈現,如果題主對歌德真正有興趣,想要進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內涵的話,不如讀讀《歌德談話錄》~


談一談歌德這個人。

擁有純粹火熱心靈,嚮往生命之美的自然之子,才華橫溢具有遠大目光,美麗的詩人。

然而,自戀,對人世規則缺乏深切認識,歌頌高尚又數次違反道德。熱情,追求讚頌女性並善於拋棄女性,難以控制自己的慾望。也有強權和控制欲,對財富的貪慾,常人所有的私慾,然而他總能認識,懊悔,試圖掙脫而又犯錯,於是煩惱,自我折磨。

這些精神過度發展的人總會有自己的思想刑場,刑具由自我製作,刑法也是自我制定。他在《浮士德》里寫惡魔,是將惡魔作為自己的一部分,這已經在作品中承認,他並非聖賢,甚至也非善人。

早年的歌德狂飆突進,少年維特可見其身影。晚年的歌德通過強大的理性,將狂熱的部分壓制。一次偶然機會他聽了貝多芬的交響曲,身體震顫雙目通紅,這是內心被壓制的那本分被釋放了,於是他又立刻轉身,擺手,拒絕再顯露任何過分的情緒和思想。

人對自己有定位,我們將自己定為凡人,是為自己的慾望和平庸留足了餘地,因其平凡,所以值得原諒。然諸如歌德,早年便自命不凡,將自己劃在聖人一群里,究其物質構成,卻又與凡人無致,這落差大了。

人世對歌德來說是折磨,他與自己的慾望搏鬥,與內心同時存在的偉大與平庸較量,然而較量的結果又往往是失意和無可挽回的懊惱,這形成了他不為人知的糾結的一生。這是通常情況下藝術家的一生。

說實話,歌德放到現世來,他的性格與我不合,讓我讚頌他的偉大實在有點勉強。但浮士德最後那幾句實在令人心顫——

我願看見這樣熙熙攘攘的一群

在自由的土地立足的自由之民

那時對眼前的一瞬我便可以說:

你真美啊,請停一停!

於是,我有生之年的痕迹

不會泯滅,而將世代長存。——

我懷著對崇高幸福的預感,享受著這至神至聖的一瞬。

這是詩人臨終數星期前的絕筆,在這一刻,歌德用文字突破了他長久以來所不能突破的桎梏,在精神上達到了至聖至美的境界。雖然是一瞬,但也足夠了。

歌德自此永恆。


我其實也不太了解歌德,但是我可以指出幾個問題。

浮士德不是歌德的作品,歷史上有很多浮士德的作品,起源是德國民間傳說。歌德的浮士德諷刺為多。

信仰這個問題很複雜,很多人理解信仰就是宗教信仰,但是信仰也可以是信奉的共產主義,也可以是儒學,甚至一般都把儒學當做宗教來算。所以說歌德沒有信仰這件事請我認為存在差異。

歌德的確是詩人,但是詩人和你所想的詩人並不太一樣,就按照中國詩人,從古典到到現代,你應該了解不少,他們思想之複雜,並不是說單但按照感情來說的,很多事情都要貼合實際,當時的狀況來說,歌德這樣的人,首先應該是思想家,其次才是詩人作家。而且所謂批評,還是批判,還是點評,難以區分,詩人表達感情的載體應該是詩歌,而且就算是詩歌也會偏差。

我喜歡蘇東坡,所以舉個例子,蘇東坡的蝶戀花有一句名句是,天涯何處無芳草,此句真實含義和人們常用含義恰好相反,此詞寫於蘇軾最鍾愛的小妾朝雲死後所寫,簡單地說就是反話。此詞真實的用意就是表達對朝雲的懷念或對前妻(已逝)懷念,但是通篇大意卻像是泡妞不成功的感覺。

再舉例蘇東坡,如果有一個官員,上青樓,搞妓女,遊山玩水發微博,沒事還喜歡推廣自己發明的帽子,肉什麼的一類的,你覺得他怎麼樣?此人就是蘇東坡,然而名聲和官聲都不錯。

另外付一句,要問我喜歡蘇東坡哪裡,我最喜歡他的肉,其他一般。所以你要討厭或是喜歡歌德,大概只需要一個喜不喜歡他的名字的類似理由,我就不習慣歌德,因為買的第一本浮士德封面太嚇人,當時我還小。


歌德的作品,我只看過少年維特之煩惱。就這個作品來看,我覺得歌德是反應人性的,有反天主教的意思(主角自殺,違反天主教的教義,和封神中,哪吒將肉體還給父母這一反儒教的情節類似)。

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用了宗教或者背景的東西來寫作,我認為不是問題,重要的是他要表達什麼。拜倫的該隱也是以創世紀為背景,但是你很難說他就是讚美天主教。當然浮士德表達的什麼我並不清楚。

羅素說歌德很推崇斯賓諾莎,木心說歌德很推崇拜倫。我沒考證過,不過這這兩個人,我認為都是高尚的人。斯賓諾莎的哲學很真誠,怎麼說,自己就怎麼做。拜倫,三十幾歲為了希臘的解放(他是英國人),出錢出力幫人打仗,最後戰死。如果歌德推崇這兩個人,我想他本人大概也不差。木心說,拜倫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也許歌德本人很多時候有顧慮?

而且,如果一個人有迎合大眾的行為,他就一定不好嗎?用聖人的標準去衡量他人,這是不好的。歌德也有私心,那才是歌德。要說迎合他人,萊布尼茨過分多了,但他仍然是偉大的數學家不是嗎?彼得也三次不認主,耶穌依然愛他。


歌德因浪漫主義聞名歐洲,卻最終又依古典主義而真正偉大,成為德意志靈魂活的化身。

他身前確實最顯名的頭銜是「維特的作者」,但在今日,他卻是因「浮士德的作者」這一頭銜立於文學的奧林匹斯山的。(而毫不誇張的講,德意志民族在文學,哲學等方面那段「短暫而意義深遠的霸權」是以歌德為起點與頂峰的(哲學廚激怒)在歌德與康德之前,德語被普遍認為是野蠻而不適用於文學創作與哲學研究的)

(當然,這個人作為詩人的才氣與生命的張力確是他一輩子都壓不住的,題主可以讀一讀《浴場哀歌》與它的背景故事,這樣你就不會懷疑這位真正的男人與詩人是如何的富有「感情」了(笑))


正在看他寫的《詩與真,歌德自傳》,還沒看完,不過你的很多迷惑可以從他一生所學,所經歷的描述中解開。


都是些庸才。歌德最後遺言是: 「給我更多的燈吧。」你們可知道是什麼意思?我不知道,你們也不知道,那些自命不凡的人更加不知道。世上恐怕只有歌德他自己才知道是什麼意思?別以為讀過些書就認為自己很聰明了,那些所謂的天才們幾千年來也沒弄明白什麼是真理。捫心自問我們是天才嗎?


推薦閱讀:

王小波的作品可以改編為電影嗎?
我國當今社會的優秀詩人有哪些?
如何將《全職高手》寫出《水滸傳》的感覺?
為什麼現在作家寫不出古詩詞的韻味?
有哪些形容歷盡苦楚後仍然相信世存美好的詩詞/句子?

TAG:文學 | 歌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