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式節能建築(Passivhaus)在國內的現狀和發展如何?


定義與現狀

首先確定一下準確的定義,題主所指的Passivhaus狹義上可以理解為由德國Passive House Institute所認證的建築,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獲得類似認證或獲得相關機構技術指導下建造的建築。前者據我所知的,中國大陸僅有的一個項目是上海2012世博會的漢堡館;後者主要是住建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和德國能源署(dena)在推的一系列項目,例如在2014年綠建大會作為典型推廣的秦皇島「在水一方」項目。這裡要講的是以後者為主。

被動房在國內的實例屈指可數,據稱在哈爾濱、伊春、常州、太原、南安、盤錦等地,都有實施及待實施的項目。

從我對包括秦皇島「在水一方」項目所了解的瑣碎的信息看來,被動房在國內還處於萌芽起步階段,在國內的推廣主要以居住建築為主。具體後續會怎麼發展具體不清楚,但是各方對這個概念還是相當關心的。

關鍵性因素

  • 不利因素

  • 我覺得被動房的最大的難點不是成本問題,而是實施問題,由於被動房的關鍵技術點在於對建築施工節點的處理和施工質量的控制,對施工隊伍素質、建築材料、產品設備、施工工藝等基礎性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容易出現參差不齊的狀況,這對市場推廣是非常不利的一點。「在水一方」項目的一些材料和產品需要從國外進口,施工隊伍還需要德方專家指導進行施工,說明目前現在材料和隊伍還不成熟。

  • 有利因素

  • 從「節省」的角度來說,我也非常看好被動房的各項優點,有點像我們花多一點錢買了個超省油的車,我想大家如果能算清楚這筆帳,被動房就有希望推廣開來。而且,被動房除了因節能進而節錢的優點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就是可以改變傳統的集中建築採暖系統,甚至改變居民用能源供給方式。

  • 住建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的一份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就提到了建議嚴禁在西藏、青海等地區進行集中供暖設施建設,轉換資金投入直接用被動式房屋解決採暖需求;建議限制在淮河以南地區進行集中採暖設施建設,因為該地區的採暖期過短,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存在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費。這兩點建議我個人認為是合理的,但還是在實施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前提下。

未來發展

我個人認為被動房的推廣和發展,還是依賴於市場的成熟程度,需要看開發商、建材商、施工公司能否解決其成本及實施問題。


我在一個二線邊緣城市,實際接觸的工程採用被動式節能技術的有限。怎麼說呢,任何技術的推廣在國內的一大門檻就是....甲方(或者說是領導)。拍板的人不願意,你說破嘴都沒用,但是面子好看,什麼技術都敢往上裝。PS:題外話,現在有一類設備公司,有主動式和被動式設備技術,前期幫忙投入技術,後期節省的費用一半(或者一定比例)要支付給該技術公司。


一廂情願的想在農村推廣,但推廣情況不樂觀。


現如今國內被動房確實有越來越多地引起了政府重視。

2011年,黑龍江辰能房地產開發公司就開展了中德合作被動式——超低能耗合作項目實踐——辰能·溪樹庭院。這是當時中國僅有的兩個中德合作示範項目。

河北省業已竣工的秦皇島「在水一方」中德合作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築示範節能率高達92%。

新疆烏魯木齊市的「幸福堡」綜合樓被動式建築,也採用了中德合作技術,節能率達到85%以上,僅為常規公共建築能耗的20%左右。

以我在青島的經歷來說,被動房應用並不廣泛,我所了解的也就是我們老師帶有科研性質的一處被動房設計。感覺現在做被動房沒法推廣,很大部分還是停留在學院設計。


確實如上面的回答,但是上面的回答忽略了一點,就是中國現在房地產的大環境是下滑的。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作為更高節能性能建築,是建築節能的中短期目標,歐美髮達國家均將超低能耗建築作為建築節能的發展方向和現有節能標準的重要補充。為全面提升建築能效儲備技術和產品。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是目前歐美建築節能研發和應用的重要領域,歐美主要國家已經或正在制定適應本國國情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技術體系。

德國

德國被動房已經成為具有完備技術體系的自願性超低能耗建築標準。目前,已經有60000多棟的房屋按照被動房標準建造,其中有約30000棟建築獲得了被動房的認證,主要以住宅為主,也有辦公、學校、酒店等類型的建築。

德國被動房研究所是被動房研究和認證的權威機構,其對被動房的定義為;被動房是一個節能、舒適的建築節能標準,比既有建築節能90%以上,比新建建築節能75%以上;利用高性能圍護結構、太陽得熱、熱回收等技術使建築不再需要傳統的供熱系統,並通過通風系統供應持續的新風。從定義可以看出,被動房通過採用高性能的圍護結構將建築熱需求降低,僅需充分利用太陽能和室內的得熱即可解決冬季供暖問題。同時通過採用高效熱回收系統的新風系統向室內提供清潔的新鮮空氣,營造良好舒適的室內環境。即使在極端寒冷的前期下,被動房僅需要使用很少的輔助能源就能滿足室內舒適度要求。可以看出被動房主要著眼於解決冬季供暖問題,所應用技術也以解決供暖為主,對應用在夏季需要主動供冷的地區的研究較少。

德國被動房的認證要求簡潔凝練,其認證的要求為:

1、供暖能耗:供暖能耗≤15kWh/或熱負荷≤10W/m2;當採用空調時,對供冷能耗的要求與供暖能耗一致;

2、建築一次能源用量≤120kWh/;

3、氣密性必須滿足N50≤0.6;

4、超溫頻率≤10%。

被動房認證中僅需要對建築氣密性進行實際測試,其他參數僅通過計算即可,因此被動房並不對建築實際能源消耗進行要求。

在被動房的設計和認證的過程中PHPP對認證結果的權威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PHPP是一個能夠進行建築熱工、冷熱負荷、能耗、通風等計算的工具包,另外PHI還對被建築材料、建築設備、認證工程師、設計單位、施工單位進行了認證。保證了被動房認證結果的可靠性和權威性。德國被動房標準體系作為被動超低能耗建築標準體系中最為成熟的一員,在世界範圍內受到極大的關注,很多國家都學習和參考德國被動房體系開展適用於本國特色的建築標準體系的研發和推廣。

丹麥

上世紀90年代,丹麥政府提出;到2050年丹麥將成為化石能源零依賴的國家。建築節能被作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手段,丹麥通過提出嚴格的建築節能要求,加強對既有建築改造,稅收政策調控等政策措施,建築能耗大幅下降。近年來丹麥政府通過不斷提高建築節能標準要求,推進超低能耗建築的普及,開展建築節能工作。由丹麥企業主導的主動房自願性超低能耗建築技術標準在歐洲同樣擁有重要的影響力。

主動房建築理念是威盧克斯集團提出了一種應對能源和氣候挑戰的前瞻性理念該理念倡導建築應該實現氣候平衡、居住舒適、感官優美、具備充足的日光照明和新鮮的空氣,即實現能耗效率與最佳室內氣候之間的平衡,同時保證建築以動態方式適應周圍環境,實現碳中和。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建築將自主生產能源,以可持續地利用資源,有效改善人們的健康水平和居住舒適度。

主動房與被動房相比,在強調降低建築能量需求的前提下,更強調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應用。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已有建成和在建主動房40餘棟。並顯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另外,2000年丹麥也引入了被動房的理念,被動房的認證參考了德國被動房的標準和指標,認證由德國被動房研究所的合作單位丹麥被動房研究所負責。

瑞士

瑞士政府通過支持研究機構推廣超低能耗建築。Minergie是由瑞士政府支持的一系列超低能耗建築技術標準。截止到2009年,約有15000棟建築獲得了Minergie認證。Minergie標準體系由Minergie、Minergie-p、Minergie-A和Minergie-ECO等組成。其中Minergie-p標準是在德國被動房技術標準上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以適合瑞士的氣候條件和國情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標準,Minergie-P相比於德國被動房標準,對不同類型建築的供暖能量需求分別做了詳細規定。並對增量成本及熱舒適做了規定。

韓國

2014年7月,韓國政府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零能耗建築行動計劃》,完成了世界第一個國家級零能耗建築研究推廣的頂層設計,分析了零能耗建築推廣的障礙,提出零能耗建築發展目標和具體實施方案,明晰了零能耗建築財稅政策及技術補貼。同時,韓國設立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建立國家級科研團隊進行零能耗建築技術的研發,完成示範工程,建立零能耗建築認證標準。

在韓國,;零能耗建築定義為;將建築圍護結構保溫性能最大化從而將能量需求降到最低,然後使用可再生能源供能,從而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的建築。

為了加速推動零能耗建築,韓國將廣義的;零能耗建築具體劃分為三種類別,分別是:低層零能耗建築;高層零能耗建築以及;零能耗建築社區。

低層零能耗建築,指層數小於8層,全年供冷、供暖、照明和通風能耗能實現自給自足的建築。

高層型零能耗建築,層數大於等於8層,建築物需要通過最大化的使用自身可提供的可再生能源系統以滿足所需的供冷供暖需求,不足的部分可以由附近學校、公園內的可再生能源裝置補充。

零能耗建築社區指高新智能化的零能耗城市,將零能耗建築的規模從單體建築擴展到了城市社區。

考慮到當前國家經濟技術水平,零能耗建築的推廣實施不能一蹴而就,為此,韓國製定了詳細的階段性發展目標。2009年7月6日,韓國政府頒布了;綠色增長國家戰略及五年計劃,針對零能耗建築目標做出三步規劃:到2012年,實現低能耗建築目標,建築製冷/供暖能耗降低50%;到2017年,實現被動房建築目標,建築製冷/供暖能耗降低80%;到2025年,全面實現零能耗建築目標,建築能耗基本實現供需平衡。

其他國家

其他國家推廣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的方式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直接應用德國被動房標準,如挪威、紐西蘭、英國、加拿大等國,第二類為根據本國的氣候條件和國情在德國被動房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如奧地利、芬蘭、義大利等國家,第三類國家僅接受被動式理念,針對本國情況重新開發,如美國、瑞士等。

我國開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應用的特殊國情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國土廣袤的多民族發展中大國,在室內環境、建築特點、居民生活習慣和建築用能強度等方面與國外相比都有獨特之處,且無發達國家成熟經驗可供參考,這些都增加了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技術體系的研發難度。

1、室內環境標準和生活習慣

不同氣候區居住建築室內環境有著較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室內溫度不達標、新風量不足。歐美髮達國家大多嚴格規定滿足用戶的新風量,在增加建築氣密性要求的同時,使用機械通風保證新風量的供應。在我國開窗是居住建築獲得新風是最普遍的方式,並不對室內新風量進行嚴格要求。

如果我國追求歐美的全空間全時間的高舒適度,對室內環境標準進行大幅度的提升勢必導致建築能耗的快速上升,因此我國被動式低能耗建築指標體系必須立足於國情,在尊重居民生活習慣和降低建築能耗的前提下,適當地提高建築環境標準,營造適合我國居民的健康舒適的室內環境。

2、氣候特點

不同於德國的單一氣候,我國地域廣闊,橫跨多個氣候帶,五大建築氣候分區氣候特點差異大,不同氣候區城市間以及中德城市間巨大的氣候差異,從氣候數據可以看出,對我國不同氣候區進行統一的能耗要求是不科學的。從緯度上看柏林比哈爾濱更靠近北極,但其冬季供暖度日數與瀋陽接近,供冷度日數與哈爾濱相近,也就是說德國相比於我國同緯度的地區氣候更加溫和,供暖為主而空調需求較小。從數值上看,德國夏季基本無需空調,我國多數地區夏季存在空調需求。而且,從供暖度日數和供冷度日數上來看,我國不同氣候區差異大,東西南北的供暖和空調需求極不均衡,因此我國不同氣候區氣候的差異使得全國無法實施統一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能耗指標,德國被動房指標體系更是無法適用。

3、建築特點

我國居住建築與歐美存在顯著差異,國內大型城市新建城鎮住宅建築以高層建築為主,中小型城市以多層住宅為主,從分布來看,多層住宅是我國住宅的主要形式,高層住宅的比例在不斷的提升。歐美居住建築普遍為三層及三層以下的別墅,德國約85%的居住建築為三層和三層以下,15%為中高層公寓。與德國建築相比我國建築密度大,容積率高,公共空間面積大,公共外門頻繁開啟,導致了能耗特點的明顯差異。

我國住宅空置率偏高是另一個對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指標體系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統計數據表明我國住宅的空置率在20%~30%變化。2007年對北京50個2003年~2006年入住的小區調查表明,空置住房占被調查住房的比例高達27.16%,而且空置率從市中心向外逐漸升高的現象明顯。空置率過高導致的戶間傳熱損失大和集中設備負荷率低對建築能耗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國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技術體系應考慮我國獨特的建築特徵的影響。

4、建築能耗特點

不同於發達國家的高舒適度和高保證率下的高能耗,我國建築能耗特點為低舒適度和低保證率下的低能耗,且不同年代建築能耗強度差異大。統計數據表明,英法德意四國普通居住建築單位面積能耗為35kgce/m2?a,我國普通城鎮居住建築單位面積能耗僅為14.5kgce/m2?a,現有居住建築的能耗本來就滿足德國被動房一次能源消耗≤120kWh/m2?a的要求。不可否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築能耗強度會有所上升,但就現階段而言,德國被動房指標體系中的一次能源消耗量要求對於我國是不適用的。

中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指標體系的建立

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的定義為;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指通過最大限度提高建築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和氣密性,充分利用自然通風、自然採光、太陽輻射和室內非供暖熱源得熱等被動式技術手段,將供暖和空調需求降到最低,實現舒適的室內環境並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1、健康舒適的建築室內環境標準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通過供暖系統保證冬季室內溫度不低於20℃,在過渡季,通過高性能的外牆和外窗遮陽系統保證室內溫度在20-26℃之間波動,在夏季,當室外溫度低於28℃、相對濕度低於70%時,通過自然通風保證室內舒適的室內環境,當室外溫度高於28℃或相對濕度高於70%時以及其它室外環境不適宜自然通風的情況下,主動供冷系統將會啟動,使室內溫度≤26℃,相對濕度≤60%。當然,在一些氣候區,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可以不使用主動供暖或供冷系統也可以保證室內有很好的舒適度,當不設供暖設施時,要求過冷小時數≤10%,當不設空調設施時,要求過熱小時數≤10%。

註:全年室內溫度低於20℃的小時數佔全年時間的比例;

全年室內溫度高於28℃的小時數佔全年時間的比例。

2、科學合理的控制性性能指標的制定

控制性性能指標作為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技術體系的核心,其科學合理對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控制性性能指標由單位面積年供暖量和年供冷量要求、氣密性要求、供暖空調和照明年一次能源消耗三項指標組成,單位面積年供暖量和供冷量要求主要立足於通過被動技術將建築物的冷熱需求減低到最低,低至僅新風系統即可承擔建築的冷、熱負荷,不再需要傳統的供熱和供冷設施,尤其是集中供熱,使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的經濟性產生質的變化。氣密性要求主要是保證建築物在需要時能夠與室外環境有良好的隔絕,當建築的圍護結構足夠好時,室外空氣滲透就成了影響建築室內環境的主要因素。一次能源消耗指標則是要求在建築物在能量需求極低的前提下,能源消耗最少。

3、主要技術措施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的核心要素是以超低的建築能耗值為約束目標;具有高保溫隔熱性能和高氣密性的外圍護結構;高效熱回收的新風系統。被動優先、主動優化、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實現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的基本路線,它並不是高科技的堆砌,其更重要的內涵是回歸建築的根本,科學規劃設計和精細施工,建造高品質的精品建築。

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主要依賴高性能圍護結構、新風熱回收、氣密性、可調遮陽等建築技術,但實現被動式超低能耗的難點主要在技術的適宜性和多種技術的集成,是如何提供一個基於被動式理念的系統解決方案。

被動式的核心理念強調直接利用太陽光、風力、地形、植被等場地自然條件,通過優化規劃和建築設計,實現建築在非機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條件下,全部或部分滿足建築供暖、降溫及採光等需求,達到降低建築使用能量需求進而降低能耗,提高室內環境性能的目的。因此,實現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需要更加科學合理的進行建築設計,建築師與暖通工程師的緊密配合,確定合理的建築方案和設計,利用性能化設計方法提供實現既定目標的系統解決方案,提升建築設計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天津設計院好像就是被動式建築,還用了冰蓄冷,利用風谷電價對其進行節資


推薦閱讀:

在中國,如何能成為入殮師?
手機版塊的張小凡是小米的自來水還是僱傭軍?
華萊士相對於肯德基來說為什麼這麼便宜?
非互聯網人士如何轉行互聯網?

TAG:建築 | 行業 | 建築行業 | 建築設計 | 建築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