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里的倒裝句在古代是倒裝句還是正常語序?

=======================2014/6/18 20:49頭一次添加補充說明=====================

不知道現在才具體添加說明會不會影響現有的答案,,,畢竟題主之前只是忽然間的一個疑問,現在有點略具體了。

這裡說到的「古文里的倒裝句」大致就是廣泛的、@Chris Xia所提到的、高中時候老師會重點講到的那幾類倒裝句,他們在古代是否為正常語序,或者本就是異於當時正常語序的倒裝句?這個是最主要的問題。

衍生出來的其他問題就是,中國古漢語的語序規則在這漫長的文明歲月里有沒有過變化?——即這些如今看來的倒裝句,假如是曾經的正常語序,會不還在某些歷史時期也成為過倒裝句?很好奇中華數千年歷史文明中語序的變化過程,畢竟覺得從文言文一跳到白話文後立馬那麼多「正常的」都變「倒裝的」了真是跨度有點大呢。

回答時如能分朝代(年限)舉例說明那更是極好的~


我的古代漢語老師告訴我,古代的語法規則跟現在有很大差別,古代沒有所謂賓語前置和倒裝,因為那就是正常的。而這些說法的提出是為了研究和教學的方便,罷了。


並未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只能說說我的主觀看法:所謂「倒裝」,是以後起的語法規範,來分析之前的文本,並便於後時理解而形成的概念。


題主的問題很有意思。因為答案大家都約略知道,但要證明卻不容易,要有材料。

我也不能證明,只是想把現有的思路寫這,以後慢慢填。

什麼是倒裝呢?想到「鄒忌諷齊王納諫」里的「忌不自信」,「不自信」就是倒裝。倒裝是相對於「正裝」——主謂賓的順序——來說的,而「主謂賓」的語法系統我猜測是從西文引進的。不知道漢語本身有沒有一套分析、描述語法的系統。如果有,什麼時候出現的?後來怎麼樣了?

其實大家對這個問題有比較統一的直覺:古代人(某個時期以前,至少春秋戰國那時吧)還沒有語法概念,所以不存在倒不倒裝。他們只是按照當時大家都能懂的方式來說話行文。其中某些造句方式用的比較多,慢慢變成「正」;另一些用的少,但還不會造成理解障礙,就慢慢相對於「正」成為「倒」。再往下可能有人開始分析整理,建立起一個體系,既描述以往未言明的規範,又為後面的人樹立該遵守的規範。之後的人便有了自覺的語法意識。

問題是,中國古代有沒有人整理出了這樣一套系統,並普及開來,進而影響至今。

又或者,中國雖然沒有明確的語法系統,但經過幾千年的使用,方方面面的規範已經成形,用它的人自然而然地遵守。而等到西文的語法一引進,迅速被用來描述解釋中文,所以很多中文現象就是對比西文來說的,於「漢語土著民」沒意義。


看到有位自己關注的大人也關注了這個問題,哆哆嗦嗦斗膽獻上處女答(((

文言文並不是一下子跳到白話的呀。

「很好奇中華數千年歷史文明中語序的變化過程」

↑自古以來的語言有很大差異。

簡單說來,古代漢語是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分為上古漢語書面語和古白話,上古漢語一般就是文言文,主要是先秦作品,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包括後人仿古的作品。韓愈提倡的古文運動中所謂古文,即指兩漢時期的文言文;古白話是魏晉以來逐漸形成的,具體參考唐以來的話本戲曲小說等~《紅樓夢》的語言就和現代漢語很相似了。

所謂的倒裝句,是根據現代漢語語法對古代漢語進行理解。


請參見這篇文章http://m.docin.com/touch_new/previewHtml.do?id=1698412884anchor=pro1825700960#pro1825700960


作為高中語文老師,我們講古文中特殊文言句式倒裝句說的就是相對於現代漢語來說,它的句子成分在排序上發生了變化。


推薦閱讀:

看古文看不懂怎麼辦?
古人平時是怎樣用古漢語對話的?
古代人日常說話是說文言文嗎?
「出王游,衍昊天」是什麼意思?
《口技》這篇文章裡面的內容是真的么?

TAG:古漢語 | 文言文 | 語文 | 語法 |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