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峭」的構成及含義來源是什麼?

(問題一)料峭為何意指微寒?

(問題二)最初構詞時二字的意思分別是什麼?我認為「料」翻為「物料」物,「峭」翻為冷峻、嚴峻的峭寒之意可能是最合理,這樣的話料峭的意思就是「物冷不柔」與現在統一的微寒之意相較缺少「微」。

(問題三)那麼料峭由名詞性主謂結構變成現在單純的形容詞並且脫離物的意思是在古人不斷用典而演化抽象而成的嗎?

以下是相關摘錄:

[唐]陸龜蒙「京口」東風料峭客帆遠,落葉夕陽天際明。

[唐]陸龜蒙「京口」褵褷滿地貝多雪,料峭入樓於闐風風。

[宋]劉克莊「祝英台近」詞雨淒迷,風料峭、

[宋]吳文英「風入松」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鶯啼。

[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清]王賓「江城子·清明」帶斜歸路,晚風料峭怯寒衣。

尚有更多宋詞未列。今台灣地區嫌送禮寒酸會形容為料峭。


謝邀。好問題。

(問題一)料峭是疊韻,始見於詩詞。詩詞中含義也較多,文章中基本只有春寒料峭或料峭春寒(應該是取自詩詞)。

詩詞中料峭與風(東風、春風、晚風)相配,與船(採蓮船)相配,與春寒相配。

與風則是風吹,與船則是船行(船搖擺?),與寒則是寒。東風、春風、晚風都是不大的風,採蓮船是不快的船,春寒是不太冷的寒。料峭則是輕風、緩慢搖擺的船、微寒。

(問題二)我猜測 料:《爾雅·釋樂》大鞀謂之麻,小者謂之料。《註》料者,聲淸而不亂;峭:山峻拔峭絕也。料峭:不是太峭絕。雙聲對選詞有限制,意思顯得牽強。

(問題三)是的。詩詞中意象需要固化具象,但實際之物還是抽象的。

[唐]陸龜蒙「京口」東風料峭客帆遠,落葉夕陽天際明。

[宋]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唐]陸龜蒙「記事」料峭採蓮船,縱橫簸天浪。

[宋]吳文英「風入松」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鶯啼。

add @poem 提到料、峭都是形容風的


百度百科解釋料是估量, 揣測的意思。

料峭_百度百科

個人認為應該不對。

部分同意 @王宇的解釋,不太同意關於料的解釋。

清陳儀《陳學士文集》卷十七中有:

 曉竹

早起朦朧竹濕煙

千梢猶滴露涓涓

遙憐半夜無人處

閒對曉風殘月天

爭?玉青聲料峭

亂抽空翠影嬋娟

此時夢在清涼界

水熊雲容正灑然

這是我找到唯一一首料峭和聲直接有關的。

另外就是,在我搜索的唐及以後的文獻中,基本沒有將料作成小鼓講的意思。

所以根據找的資料我另外提幾點猜測:

(一)、料峭可能為「撩峭」

料峭一詞最開始的出處應該是在陸龜蒙的詩中,共有三處。

此外,和陸龜蒙同時代的韓偓有詩《清興》中有句:「陰沉天氣連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這是百度給我的答案。

但是我在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詩》中找到的卻為撩峭:

  清興

隂沉天氣連翩醉

摘索花枝撩峭寒

擁臯遶廊吟看雨

不知遺卻竹皮冠  

據此我作猜測,可能料峭應為「撩峭」。

風有撩人之態,船之行也似有撩人之態。又撩本身就具有輕微撥弄之意,所以「撩峭」既形容了輕微撩人,又形容了鋒利,微冷。

不過之後就只到清 彭孫貽《茗齋集》中才有再看到這個詞。

但是同時代的這兩首先後如何?後來怎麼變成了以」料峭「為常見,不好解釋啊……

(二)、料峭可能為」略峭「

我母語是閩南語,閩南語與中古音較近,遇到唐文我總會下意識的看用閩南語怎麼讀。發現這個詞讀起來和略峭很接近。我心裡一直本來一直疑惑這個料可能就是被」通假「了,所以後來我又找了粵方言,吳方言,發現在這些方言中料的讀音確實很像略。

那麼是否本來就是」略峭「,但是可能後來由於唐詩音韻上的考慮,就把略變成料,使之疊韻,從韻律上講更為合適?

(三)、其他參考:料字是平聲還是去聲?

杜詩詳註里有言:

物料之料從去聲,料度之料從平聲

那麼,是否可以根據平仄規律先判斷料峭之料,在詩中應讀哪聲? @波斯基和 @趙瑾昀。

藉此是否可以判斷先歸為哪類,再詳細判斷。

另:清佩文韻府中有關於峭的組詞,觀察其組詞規律,好像以上幾種解釋都可以找到類似組合的詞,將圖附在下面,希望對大家有所參考。


好題目,拋磚買馬骨。推料峭為外來語音。北魏倡諸胡漢化,後世習漢語者引本族語入書,似今日西人視kungfu疑惑。唐宋大族傾頹,漢儒教最後衛道者失守,蕃人內附,兼私學興盛,學人不以世俗為恥,其風不了扼矣。又或唐宋性好歷史再發現,文藝復興,未知何典所挖古又古物?諸大儒可考同音異寫似今日gongfu者?又若非,則必有過渡形態矣。腦洞甚大,求珠玉填之。


感覺這三個問題可以合併起來回答。

料峭這個詞現在說起來就如「紅塵」這類詞一樣,一定是經過長久的演變的最終結果,已經不能把它分開來看了。如果硬要分開,「料」有兩個意思都可以解釋的通。一個是問題二中說的材料、物料,另一個是推測,猜想。如果作推測講,這個詞本意應該是詩人認為(環境或者氣候)冷峻。這兩種釋意來說,解釋出的詞意很相近,都沒有「微」的意思。所以我推測,可能是由於這個詞常與「春寒」連用,人們又多認為「春寒」比不上寒冬臘月冰霜刺骨,所以加入了「微」的意思。比較明確能看出這一點的就是蘇軾的《定風波》:「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春風微涼的意味很濃。

另外,古詩詞當中有一些成詞,是經過很多文人反覆使用提煉的結果,比如「木葉」。這些詞中有一些是成名的大詩人首次使用,其他人爭相模仿,看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出處的。但是更大一部分的詞是那些無名文人留下來的財富,可以說是他們留給中文深厚積澱的一點點於後世有直接益處的痕迹。這些詞的常用義往往與原義相比差距更大,再去追本溯源恐怕很難。「料峭」應該說就是其中的一例。


一己淺見,拋磚之議。

「料峭」一詞出現較晚,詞形固定後就一指寒風,一指寒意。至於有些釋讀謂指天氣,當是引申,或是臆測,以詞領義。

那麼,推測的結論一,「料峭」已知節點的原初語義範圍是風。至於「輕寒微冷」之意,暫放。

推測的結論二,「料峭」二字與「風」「冷」關係不大,疑為通假,或是方音訛變演化。

推測的結論三,「料峭」是疊韻連綿詞,解釋時似乎暫不要分開。正如「望洋興嘆」之「望洋」,

從「望」義和「洋」義去探究「望洋」或「忘羊」「王羊」詞義,有緣木求魚之虞。

淺見一,「料峭」疑為「飉颻」或「飉颲」。飉者,長風也。圍攏壓迫拂之不去之風。至於古今音變,學力精力所限,恕不能考證。

淺見二,「料峭」疑為「凜冽」,甚至與「趔趄」有關聯。寒冷蝕骨如刀割針刺之狀,畏寒懼風之態。至於古今源流,也許是個不大不小的題目。僅是猜測,博方家一笑。



母語為粵語

「你知道啲咩料峭啊!」——意思是說「你知道些甚麼!」(帶有否定,嘲笑的意義)

不知道是不是用這個詞,這裡假借「峭」字不是讀「俏」,是讀「兆」(用粵語來讀)

以上僅供參攷!!!


推薦閱讀:

書法是否該從漢隸開始臨摹,讀文是否該從《詩經》開始?
現代漢語的「沒」字讀mei表示否定含義是來自哪裡的方言?
撣邦、果敢地區的政府文件是否使用漢語?
形而上學為什麼會有現在這個意思?
唐朝人說的是廣東話嗎?

TAG:漢語 | 古文 | 漢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