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證券公司 IPO 業務有什麼特點?


先從IPO業務基本競爭環境說起。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大型央企曾經是IPO的最大客戶。大到什麼程度呢,單個項目融資額數以百億計,最大的要超過一千億,相比之下中小企業IPO融資額不過幾億元。一個工行IPO項目要抵過三五百個中小企業的IPO項目。此外大型央企在政策方面還有相當強的支持,通過證監會審核相對比較容易。

在那種情況下,哪家投行能夠拿到大型國企的IPO項目,就會成為投行的冠軍。中金、中信可謂中國政府背景最深厚的兩家投行,拿國企項目的能力最強,所以連續多年排名市場前兩位,地位無可撼動。

但是一方面中央要求金融市場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大型國企數量終究有限,上一家就少一家。所以近幾年來大型國企在IPO份額中的比重迅速下滑,中小企業IPO的比重相應上升。到了2011年,中小企業的IPO業務已經成為影響一家投行市場地位的決定性因素。在這個細分市場,中金、中信的傳統優勢發揮不出來,反而是平安、國信等中小型券商有比較大的優勢。2011年中金應該已經被甩出IPO前三名,中信因為中小企業做得比較早,排名大概還在二三位,平安、國信則和中信比肩,成為國內業務量最大的投行之一。

以上是外部的競爭環境。下面說說各公司的特點,尤其是在新興的中小企業IPO業務方面的特點。

以中信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國企的管理作風,就是管得多。體現在:沒有小團隊,人員統一調配,兵無常將;對項目組控制多,尤其是來自項目組以外的質量審核非常嚴格。

在激勵機制方面,中信帶有一定的大鍋飯性質,不按照項目組的方式分獎金,而是整個公司的利潤決定獎金的總金額,然後根據考核結果統一排名,論功行賞。

這種模式有它的好處,主要是項目質量統一都比較高。此外由於上級管得多,項目負責人和保薦人私下亂搞的機會很少,相對比較乾淨。不好的地方就是一個項目做完了到底能分給項目組多少錢還要等到公司統一安排,物質激勵相對要差一點,所以拉項目的積極性應該是不如國信平安,導致業務發展速度也不如他們。

以國信而言,是比較典型的放權型管理模式。體現在:都是小團隊制,項目負責人自己帶人,自己做項目,自己分配獎金,基本上自己能決定一切;公司對項目組相對了解得就不夠深,控制力也比較弱。

在激勵機制方面,國信非常直接、實際,項目發行完成後,凈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就直接交給項目組作為獎金,項目負責人再決定如何分給手下。

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項目組積極性非常高,拉項目、做項目的動力都很足。而且一些能力強的項目負責人應該是更歡迎這樣的管理、分配模式,大小事情自己決定,幹起來順心。

不好的地方是,太直接的物質激勵導致項目組動力太足,為了完成項目可能突破一些東西,比如降低項目質量的要求,導致審核風險提高,甚至瞞著公司做一些違法違規的事情。公司由於控制力有限,想管可能也無從下手,風險控制相對會弱一些。

平安就不詳細講了,大致上是介於中信和國信之間的那麼一種管理模式。中金的模式和中信應該差別不大。

所以為什麼國信平安在中小企業IPO領域擴張那麼快,這和他們的激勵機制不無關係。另一方面,為什麼國信會爆出「保代持股」這樣嚴重的問題(插一句,作為保薦人如果有核查不到位、披露有遺漏等,可以解釋為能力有限、技術不過關。但是如果去持有公司股份,屬於主觀惡意違法,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以及平安為什麼會出現勝景山河這樣的問題,而中金中信多年來都沒有出什麼大問題,這些都和各公司的內部機制有莫大的關係。


平安現在因為勝景山河那個項目也算是傷了些元氣啊。

現在國信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不過現在廣發、招商和國金這些券商也逐漸上來了。


推薦閱讀:

公司債新政後大規模發展,數年後是否可能存在大面積違約的現象?
怎樣成為一個稱職或優秀的 FA?
在香港投行是怎樣一番體驗?
各大投行是否有自己的「王牌分析師」?如果有,都是誰?
證券公司合規部門具體是做什麼工作的?日常的工作內容都有哪些?

TAG:投資銀行 | 首次公開募股I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