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種葯,比如阿莫西林。不同廠家便宜的幾塊錢,貴的幾十塊,藥效一樣嗎?有差嗎?
舉個例子,按我最近的病人來看,約80%的小盆友注射四十塊的阿奇黴素是有效的,20%是沒什麼效果的,改注射進口阿奇,效果瞬間好的不要不要。這80%的小盆友中有約76%有比較明顯的胃腸道反應,其中約10%特別難以耐受,實在受不了了改注射進口阿奇,沒啥不良感覺了。最近醫改,我們改用9毛的阿奇,enemememm簡直是噩夢。這個可以類比一下吧。哦還有那些過敏的,很多過敏的小盆友其實不是真過敏,換個進口的就不過敏了,下級醫院診所什麼的很多不敢考慮這方面的問題,直接斷絕一種用藥選擇,想想這些孩子的也挺倒霉的。
設備不一樣,調輔料有的是和面機,有的是幾萬塊的設備。壓藥片,有的是手動壓片機,有的是幾萬塊上百噸的設備。手動的噸數少,產量低,貴的壓片設備速度快還勁大。
調和的設備越貴的話,哪怕粗鹽和麵粉這粗細差距大的都能均勻分布,便宜設備在原料葯和輔料差距大的時候不能調均勻,低端調和設備比如多潘立酮和澱粉可以調和,但二甲雙胍是像鹽一樣的東西就不行了,做藥片可能導致一部分麵粉多葯含量低,一部分葯含量高麵粉少。
遇到難調和的,結晶出來大小顆粒不一樣的原料葯,窮廠是麵粉加藥泡水溶解再調和,再烘乾磨粉,然後低噸位壓片。
富廠還有個研磨設備,粗鹽一樣的葯可以磨到很高程度的細麵粉,然後和澱粉等輔料均勻調和,再壓高噸,壓成好的藥片。
壓片設備有講究,噸越大,設備越貴,藥片越硬,更緊實,具體看下面。
不過,原料都來自同樣的化工原料廠,價格一樣。
貴的葯寫保質期1年,你可以放2年,因為藥片保質期考量的是受潮程度,貴的不容易搖晃掉渣,便宜的就不一定了,放久了受潮和掉渣。
比較代表性的就是維生素C和鹽酸小檗鹼。
維生素C壓的不緊緻氧化速度高,不到保質期就泛黃嚴重,緊緻的不容易泛黃,7塊一瓶的維生素C不掉渣不泛黃,2塊一瓶的不硬,掉粉,泛黃快。
鹽酸小檗鹼便宜3塊一瓶的瓶子上都是黃,裡頭有掉渣的粉末,入口融化太快,苦。貴的10塊一瓶或7塊兩版的就入口融化沒這麼快,吃不到苦味,瓶子乾淨不掉渣。
藥物含量都差不多,便宜葯會在合法範圍內的浮動,便宜的葯因為調和設備便宜會不夠精確,比如8元錢一瓶的21元素片掰開可以看到不均勻的黃點點,那是維生素b。21金維他和善存掰開,所有的點點都很均勻。不過21金維他和善存貴。
價格區別還是有講究,屯葯適合貴一些的,每個人家裡都應該屯貴的常用藥,氯雷他定,阿司匹林,頭孢克肟,維生素C,都應該囤貴的,保質更久,比包裝寫的還久,天天吃消耗快適合買便宜的,比如天天需要吃藥的慢性病,應該買便宜的,天天吃還是以降低成本為主。
首先比較悲劇的一點,國內基本沒有拿得出手的原研藥品,這裡說的原研藥品指的是作用成分明確,有臨床實驗支持的,當然我們還有神葯青蒿素,鼓掌。現在世面上的大多數藥品很多都是專利保護期過後的解析葯。解析藥品複製是我大中華的神器,拿來主義嘛。但我國醫都可以做到秘方保密,寧可添加雜質也要保障保密安全。歪果仁又不是傻,西藥確實是成分明確,並有分子式的,但原料的純度要求和工藝標準呢,肯定是秘而不宣了。這種情況下,原研葯的價格坑定是最貴的,當然因為純度和工藝要求,隱形成本也最高,然後授權生產的藥物次之,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授權往往也會留一手,然後是有實力的良心企業,高度解析,推測流程,品控嚴格,但這類葯往往和授權藥品拉不開價格優勢,主要是吃地方政策,再然後就是有實力的沒良心企業,解析度高,但原料純度,品控都是浮雲了,這個確實有價格優勢了,但效果就呵呵了。最後就是混口飯吃的小藥廠和強制政策生產線,一是為糊口,一是為政績,但都是為生存,生產出的藥物只要不起反作用就好了,能有多大療效就聽天由命了,別埋怨,人家又不掙錢。命是自己的,現在醫藥完全分離了,當大夫的才有底氣說:有錢用貴葯,錢這玩意,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這事就是誰出錢誰說了算,當然如果您是醫保出錢,不好意思,從便宜的來,死個把人對國家又沒啥損失。
有
貴的設備好API雜質低試一下Roche的頭孢曲松鈉施貴寶的頭孢拉定和國產對比一下你就知道有的衣服幾十塊,有的衣服幾千塊,
阿莫西林這葯臨床上應該算比較成熟的產品了,國內的話生產工藝流程以及原料差別應該不會很大,排出這些因素,造成差異的原因估計應該還是在流通環節或者廣告包裝上面。吃起來效果方面應該沒有太大差異。順帶說個阿司匹林的。昨天有個老爺子來開阿司匹林吃,國產好像是兩塊錢100片兒,拜耳的好像是十二塊錢30片兒,給他說了下價格,他說了句,這麼便宜不會吃出事兒來吧,來德國的吧,放心。 聽得我雖然有一點點小尷尬不過還是好心提醒了他一下,德國產的也不能多吃啊,吃多了也會胃潰瘍的。但業內的應該都明白國內製葯企業的技術和拜耳差多少。阿司匹林生產工藝也已經比較成熟,也許我們的兩塊一百片兒的阿司匹林已經達到了拜耳的水平,但市場短期內也不一定會認可。
藥品雜質問題,就和國產的破傷風需要做皮試,而進口的不用一樣
瀉藥。。同樣的,據說跟sk-2同樣廠家的希芸,要你選,你會用哪個?沒有冒犯希芸品牌的意思,只是單純的舉例,勿噴
本人 化膿性扁桃體炎 口服抗生素 只吃進口的,試過國產,效果不盡人意。 好友母親 心衰 需要長期口服acei類藥物,只建議口服進口,其實也貴不了多少。
進口葯過敏發生率真的低,這玩意絕對一分錢一分貨,不點名了,馬賽克被迫降價後過敏發生率直線上升
同一種葯,外企的藥物絕大多數情況是比國產的質量好的,但價格貴的程度與療效不成正比。 外企藥品多為原研藥品,他們在研發的投入會在患者購買價格上體現。通常一個新葯上市會有十年的專利保護,也就是說一些新的特效藥在國內只能買到一個廠家的,還不一定每個醫院都有。同時他們是生產工藝以及水平相對很高,基本上可以作為該藥品的行業標準。過了保護期之後,國內廠家爭相仿製,價格質量參差不齊,此時國產的藥品品質、藥效與價格就沒有絕對關係了。這個根據不同廠家的生產線水平、原料來源、當地的招標政策形式等等因素有關,只可按單個藥品與地區進行區分。 此外,國家正在執行藥品一致性評價要求仿製葯與原研葯質量和療效一致,這個政策落地後,一些小型的「作坊」藥廠就挺不住了,相信國產藥品質量會有一個本質的提升。
最後,不同省份的藥品價格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有慢性病的患者,建議了解價格以後去廣東或者福建去開藥,有的藥品價格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手機碼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藥效肯定不一樣,我之前吃就很普通的吃快一周都啥效果,又買貴點的兩天就有效果
呃 不能一概而論吧。某些品種可能和製劑技術關係不大,吸收程度和速度差異不明顯。但是某些諸如難溶,治療窗窄等等的品種,國內有沒有「用心」製造就不好說了。當然不是說不用心,認知和工業技術的差異真心太大。很多藥廠人士會說:我們廠的膠囊分散性比片要好,生物利用度要高,所以我們廠的膠囊比原研廠的片要好,呵呵。
5塊錢一隻的奧美拉唑和80一隻的洛賽克會一樣嗎。藥品這東西,還還真的是一分錢一分貨,
我2012年的時候打國產的阿莫西林過敏了,後來到2015年一直都沒用過阿莫西林和頭孢一類的葯。2015年的時候肺炎,打左氧氟沙星不見好,又換阿奇黴素還是不見好,去找門診醫生複診門診給我開了一小盒美國產的阿莫西林說也許是國產的某一批次過敏(因為我的過敏反應不是典型的阿莫西林過敏所以她懷疑是內容物輔料什麼的過敏)結果我吃了沒過敏,肺炎五天左右就好了。
不一樣,劑量,質量,佐劑都可能不一樣,可能會影響療效,不過阿莫西林耐葯太歷害,現在基本處於淘汰邊緣拉,也沒多大區別了
只要有批號,正規藥廠出的,療效都是一樣的,但是規格可能不一樣
推薦閱讀:
※干擾素治療階段的丙肝患者是否可以健身?
※為什麼現在的醫生那麼冷淡,難道是看慣生死?
※如何看待「一個葯監人對「莎普愛思」事件的思考原題為:誰是「莎普愛思」事件的受益者」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