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南傳的喬達摩.悉達多復活,那麼他會如何評價北傳的阿彌陀佛?
總不能像北傳的釋迦牟尼那樣說一部《佛說阿彌陀佛經》吧?
一、喬達摩*悉達多,不屬南傳,也不屬北傳。
二、 人死不能復生,這是從醫學角度了解。
三、假設喬達摩*悉達多復活,如何評價北傳的阿彌陀佛?
佛陀是一個覺者,並不會評價地球本來不存在的「南北傳」,更遑論評價不屬於南北傳的阿彌陀佛。
南北傳只是「釋迦牟尼佛」死後由後世人一廂情願的創作派別。
四、釋迦牟尼佛會否說一部《佛說阿彌陀佛經》?
如果依照筆者的猜測,強調只是猜測,因為一切是站在釋迦牟尼佛復活而言,應該會說的四部經:
1)《佛說粉碎南北傳醫治無所事事滅罪真經》
2)《佛說世上不只一個佛陀真經》
3)《佛說契入極快樂夢境不污染領土真經》
4)《佛說團結地球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大中小巨乘傳說真經》題主很無聊。
然後,對於問題,在下不想往題主想的那樣去瞎扯,而是說一下關於南北之爭中一些不容忽視的內容。
首先,南傳認為:
1、沒有他方佛。
2、佛陀及阿羅漢涅槃後無任何形式上的作用,即不受後有。
接著,基於這個認知,我們來看一段南傳阿迦曼尊者在證阿羅漢後的一段見聞:
《尊者阿迦曼傳》,增銀湖譯
在尊者阿迦曼的最後果證之後,接下來的幾個晚上,有許多佛陀跟他們的阿羅漢弟子們一起來探視他,讚賞他的解脫。有一個晚上,一位佛陀和數萬個弟子們前來;另一個晚上,一位佛陀和數十萬個弟子們前來。隨從每一位佛陀的弟子人數並不一樣,要看每位佛陀的成就而定。然而隨同每一位佛陀的那些弟子們,並不是實際的弟子人數,他們只是象徵的,表示相較於另一位佛陀弟子的總數而已。在阿羅漢弟子之間,也有許多沙彌跟隨著。就抽象或非人稱的意義上來說,「阿羅漢」一詞適用於「沙彌」和「比丘」。 諸佛開示尊者阿迦曼許多要點說:「如來(諸佛用於自稱時,相當於「我」)已經知道了你從生死輪迴的牢獄中解脫了,現在我們來為你讚歎。它是一個廣大的牢獄,堅固地被看管著,充滿著迷惘和誘惑,全都用來強化它的圍牆,而使入獄者迷惑於這樣的事實—他們不過是因為放逸而喪失自由的牢囚而已。這就像一個生了病的人,卻不想去尋求藥方一樣,任何處方對他們可能都是完全無用的,如來的正法就像那個疾病的處方。有情眾生正感受著由他們自己的煩惱銳箭所造成的疾苦,他們的疾病似乎是無可救藥的,只要他們拒絕接受正法治療的話。他們必須感受著再生再死,身心相續無盡的痛苦。圍繞他們的正法是派不上用場的,因為他們既不在意,也不敢去看、聽和應用它。「因此雖有正法,而有情眾生卻在他們自己痛苦的暴風中無助地迴旋著。直到他們注意到正法,並把它付諸修習,否則,無人能夠給他們任何幫助。諸佛可能來了又去了,然而疾病仍在那裡困擾著那些不願學習的人們。所有諸佛的訊息是一樣的,因為有情眾生心裡的煩惱也都是一樣的,沒有諸佛正法所不能揭露和除滅的煩惱,除了屈服於他們自己的煩惱而把正法看得比它還次要的人們。 「正法和煩惱是彼此相反的,一個遵從正法的人必須對抗或不服從煩惱,然而服從煩惱的人,必然會違背正法,認為正法是令人苦惱的,剝奪了他的樂趣。但是一個具有分辨智的智者,就不會像那樣地自我屈服。他絕不像一隻烏龜被放在鍋里煮沸而死在那兒。同樣的方式,世間也被它自己的煩惱烹煮著,不知道怎樣離開監禁它的鍋子,所有活著的眾生都包括在內,不論是在水中的,在陸上的,在空中的,或在地下的。那份炙熱存在他們的心中,無論他們走到和住在那裡,他們都隨身帶著那份炙熱。 「現在你已經見到如來了,並且知道這除了心意的絕對純凈之外,沒有別的。如來能夠到這裡,也只是透過叄摩地的形式(虛設的,想像的,世俗的或相關的形式)。」 尊者阿迦曼接著說:「我對佛陀和阿羅漢弟子們沒有懷疑,但是,在您般涅盤(完全的滅盡而沒有任何餘留)之後,怎麽還能夠以這樣的形式而來?」 佛陀回答說:「這樣一個暫時的形象,對於已經達到絕對純凈的人是必需的,雖然他是無形的,但是為了來看一個已經達到絕對純凈的人,他仍然要虛擬一個世間的形象。但是當兩者都已經達到般涅盤時,就不需要世間的形象了。諸佛之間也是一樣,先透過世間形象的過程,藉著這個示現做為暫時的溝通工具,才能知道在他們以前的諸佛。透過絕對的解脫,並沒有任何的表現或顯示。同樣的方式,如來和阿羅漢弟子們為你方便示現,讓你能夠知道和看到某一位特定的佛陀和他的阿羅漢弟子們的樣子。
「換句話說,任何需要透過世間形象接觸的地方,就需要一個虛擬的形象才能聯繫。但是,任何需要透過絕對解脫的關係,就不再需要任何有情世間的形象了,因為雙方都已經平等而一致了。然而,當要知道個別的特性時,又再度需要世間形象做為對比,才能了解空無形跡、顯示或表現的絕對解脫是自然地輝耀著,也被一種無比的喜樂寧靜所實證著。那些了解這個事實的人對於透過世間形象(相對地說)來表達或描述絕對的解脫,是沒有任何懷疑的。而自己存在的絕對解脫是不依靠任何事物的。」 佛陀接著問他:「你問那個問題是出於疑問或是為了問候?」尊者阿迦曼回答:「為了問候我才這麽問,因為,事實上,在世間或絕對解脫之中,我沒有任何疑惑,於佛、於法、於僧,我自己已經證知了經文所說的『見法即見如來』,意即佛、法、僧就是從有情世間凈化和解脫。無論佛陀和阿羅漢弟子們來或不來,都不能改變我所證知的信念。」 佛陀接著說,他也了解尊者阿迦曼向他提出這種問題的用意,那是一個互相問候的方式。 很顯然的,伴隨佛陀的阿羅漢弟子們都沒有說話,只是以感人的態度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即使小沙彌們也安靜地坐著,雖然(在世人眼中)他們都很可愛。這些沙彌們都在九到十二歲之間,起初見到他們,不由得感覺就像一個成人看到一個小男孩那樣,想要撥弄他的頭髮。那些事先不知道這些沙彌都是阿羅漢的人,必然會做出一些不應該做的事來。那些已經知道他們是阿羅漢的人,就絕不會想到做那樣的事了。就像其他的阿羅漢弟子們,這些沙彌的風度也很感人,不下於他們。因此所有的阿羅漢弟子們,包括比丘們和沙彌們,由於他們完美地自律著,都一樣地振奮人心和感人肺腑。 如果尊者阿迦曼好奇的要知道有關於傳統的經行和靜坐禪思修習、經行和靜坐禪思的穿著方式和比丘之間相互尊敬的方式等,在他靜坐禪思時,就會由佛陀本身或是一位阿羅漢弟子,為他顯示正確的方法。所有給他的解釋都很詳細,例如為他示範在經行禪思時,怎樣放置雙手,怎樣走路,以及經行時怎樣控制自己。靜坐禪思也被示範得很詳細,顯示一個修行人應該面對那個方向,坐的姿勢¨¨等。
注意如下要點:
1、尊者在證得阿羅漢後,有許多佛來讚歎他,印可他的證量。注意「許多佛」(這裡並沒有說是過去佛還是他方佛)
2、尊者只要願意,他在定中就能獲得(那些已經入滅了的)佛陀或者阿羅漢關於經行和靜坐方面的教導。
————————————————
2017年9月19日增補
感謝 @有界無邊 提供的線索,重新審視了一下南傳赤銅碟部對於「十方佛」的觀點
南傳所持巴利三藏《彌蘭王問經·二佛不出世間問》中說:
一、十千世界(即一佛土中)僅能負荷一位如來的功德;否則將會震動,而終至毀
滅。
二、若二佛同時出世,會眾間將興爭論而分你家的佛、我家的佛。
三、若二佛同時出世,則所謂佛為最尊、無比、無匹等之言將為虛妄之語。
四、僅一佛出世乃如來的自性、實性:佛的偉大同於世間餘物中之最者,皆
是唯一。
由此,南傳認為(一佛土)只能有一佛出世。
然而,一個佛土(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陀這個沒有問題。問題是佛土之外有佛土嗎?哪裡有佛陀嗎?
無法讓人忽視的是,同樣是在南傳所持巴利文三藏中,竟然記載了有十方佛的經典!
《譬喻經》卷1:
第一 佛陀品一 佛陀之譬喻佛說諸譬喻,淨意且諦聽,三十波羅密,法王數難知。諸佛正菩提,僧隨世導師,合十示歸命,禮拜頭觸地。佛國不知數,見寶殊有限,一切空及地,致意吾運作。
彼處白銀地,吾於建樓閣,幾重寶層階,高聳入蒼穹。柱色映造法,無從估其值,門楣黃金造,門傘美裝飾。琉璃第一層,輝似無垢雲,池中多水草,滿地鋪黃金。珊瑚如其色,何色映真紅,臙脂色光輝,映照徧四方。門庭善規劃,大窗高尖塔,四欄楯羅網,香華鬘清爽。美侖樓閣具,七寶所裝飾,青黃復赤白,亦有漆黑色。蓮花映耀色,獸鳥現光輝,諸宿之星群,日月飾虛空。黃金羅網覆,結黃金鈴鐸,隨風起鳴響,黃金華鬘爽。樓閣有綠窗,紅赤與黃色,幢柱結華鬘,紛紜諸色彩。白銀所造板,紅玉摩尼造,貓睛石所成,種種數百多。
敷諸色美牀,柔展迦屍衣,欽婆羅黃麻,織錦支那絲,綿織與毛織,勝色諸外衣,一切種種覆,致意吾設敷。階上此彼處,貴寶飾尖屋,摩尼輝炬火,支撐確樹立。柱楹閃光輝,美哉黃金門,閻浮檀金色,堅材白銀造。連鎖幾多分,扉閂著色彩,左右多福瓶,蓮花插青紅。一切往昔佛,率諸僧弟子,世間真導師,形以色所造。佛率眾弟子,聖者入其門,黃金座椅上,聖者坐一群。此世現住佛,無上世幾多,往昔有幾人,上昇於彼處。自存無能勝,幾百辟支佛,往昔彼等在,伴吾於彼處。天上或人間,眾多有劫樹,一切衣棄捨,吾今披三衣。
種種美味物,飲食善調理,摩尼造耀輝,盛吾鉢行施。吾捧天上衣,彼等披淨衣,更有甜砂糖,油蜜與糖漿,美食心歡悅,彼等聖者群。居蜜如獅子,彼等入寶屋,高貴座褥上,暫為獅子臥。彼等從座起,正知跏趺坐,攝佛一切食,浸入定愉悅。或為示諸法,或享神足樂,或達神通境,耽於神通中,其數幾百千,復有弄姿者。諸佛問諸佛,執境一切智,甚深微妙事,彼等智慧悟。 弟子問諸佛,諸佛問弟子,彼等互起問,相互作問答。諸佛辟支佛,弟子與侍者,如斯耽愉悅,彼等樂樓閣。黃金白銀網,諸網相結造,真珠網圍繞,寶傘頭上罩。有布遮陽光,黃金五彩星,散花色彩美,一切掩頭頂。花束散其上,香束復輝映,衣束亦分撒,復以寶束飾。撒花美艷麗,更以良香薰,捺香五指印,黃金覆其上。四方有蓮池,紅蓮青蓮覆,蓮花粉紛飛,現出黃金姿。一切樹花開,沿邊繞樓閣,諸花自散敷,芳香注落上。彼處孔雀舞,天鵝演聖歌,迦陵頻迦鳥,處處鳥群歌。天鼓響四方,到處琵琶音,吹奏諸天樂,盡縈各樓閣。佛土或鐵圍,所居其上方,各具大光輝,寶成無裂罅。建立黃金臺,燈明樹輝煌,其數上萬炬,依次皆並立。歌孃與彩女,舞踴天女群,種種舞台現,縈繞諸樓閣。須彌山頂上,山顛見樹梢,幢旛吾所樹,五種彩色美。天龍乾闥婆,諸神悉並臨,合掌示歸依,環繞諸樓閣。不問何善業,吾皆應所行,上昇於三天,身口意皆善。有想或無想,一切諸有情,吾所積福果,皆可獲分享。吾實為彼等,尋致與福果,彼等未留意,神至使得知。此世諸有情,因食故有生,美味由吾意,得獲一切食。吾意行布施,吾意持淨信,一切覺獨覺,供養勝弟子。依吾心所願,修行諸善業,捨棄此人身,吾上往三天。天上與人界,吾知此二界,吾意所望果,他界吾不知。吾為神上首,吾為治世主,完具端美姿,智慧亦無雙。種種佳美食,珍寶亦不鮮,種種勝妙衣,由空現吾前。地山與空際,或復水森處,吾掌一伸展,天食即現前。地山或空際,乃至水森處,吾掌一伸展,諸寶現吾前。地山與空際,或復水森處,吾掌一伸展,諸香即現前。地山與空際,或復水森處,吾掌一伸展,乘輿現吾前。地山與空際,或復水森處,吾掌一伸展,華鬘現吾前。地山與空際,或復水森處,吾掌一伸展,莊嚴具現前。地山與空際,或復水森處,吾掌一伸展,童女來吾前。地山與空際,或復水森處,吾掌一伸展,糖蜜現吾前。地山與空際,或復水森處,吾掌一伸展,諸食現吾前。漂泊無財者,行人來乞者,澄得正覺者,吾行勝布施。岩山大震撼,轟動諸深山,此世吾成佛,神界普歡喜。此世有十方,運行無限際,無論何方位,佛國不知數。吾輝映光明,二道光運轉,彼處與其間,光焰大輝映。如此多世界,一切眾見吾,一切心歡樂,一切皆從吾。更發優美音,吾打不死鼓,彼處與其間,諸言傾耳聞。法雲以降雨,人皆成無漏,彼處雖劣者,亦達預流果。布施應施物,滿行戒無餘,出離波羅蜜,到達無上悟。質問賢者事,行無上精進,得忍波羅蜜,到達無上悟。真諦行加持,滿諦波羅蜜,得慈波羅蜜,到達無上悟。得不得樂苦,尊敬與不敬,到處皆平等,到達無上悟。見怠惰懷怖,見精進得安,勉勵行精進,此為諸佛教。見諍論懷怖,見不諍得安,親和共和合,此為諸佛教。見懈怠懷怖,見不懈得安,勵修八正道,此為諸佛教。多佛及羅漢,徧集咸來聚,對此佛羅漢,禮敬應歸命。諸佛不思議,佛法越思議,具有淨信者,果更不思議。——如是世尊自己不斷修佛之行、為說諸佛之譬喻及諸法門。」
這一段譬喻經很令人震撼
1、明確說明了有多個佛國,有他方佛。
【佛國不知數】
【諸佛問諸佛,執境一切智,甚深微妙事,彼等智慧悟。】
【此世有十方,運行無限際,無論何方位,佛國不知數。】
【多佛及羅漢,徧集咸來聚,對此佛羅漢,禮敬應歸命。】
南傳和北傳都認為一佛土只有一佛,這點並沒有異議。但是在一佛土之外是否有他方佛,部分南傳人認為沒有,或者對於有無並不關心。現在此南傳所持經藏可以證成在一佛土外還有他方佛,並且是【無論何方位,佛國不知數。】
2、他方佛國非常的殊勝,各種花式的佛土介紹,一如《佛說阿彌陀經》所說。
佛國不知數,見寶殊有限,一切空及地,致意吾運作。
彼處白銀地,吾於建樓閣,幾重寶層階,高聳入蒼穹。柱色映造法,無從估其值,門楣黃金造,門傘美裝飾。琉璃第一層,輝似無垢雲,池中多水草,滿地鋪黃金。珊瑚如其色,何色映真紅,臙脂色光輝,映照徧四方。門庭善規劃,大窗高尖塔,四欄楯羅網,香華鬘清爽。美侖樓閣具,七寶所裝飾,青黃復赤白,亦有漆黑色。蓮花映耀色,獸鳥現光輝,諸宿之星群,日月飾虛空。黃金羅網覆,結黃金鈴鐸,隨風起鳴響,黃金華鬘爽。樓閣有綠窗,紅赤與黃色,幢柱結華鬘,紛紜諸色彩。白銀所造板,紅玉摩尼造,貓睛石所成,種種數百多。敷諸色美牀,柔展迦屍衣,欽婆羅黃麻,織錦支那絲,綿織與毛織,勝色諸外衣,一切種種覆,致意吾設敷。階上此彼處,貴寶飾尖屋,摩尼輝炬火,支撐確樹立。柱楹閃光輝,美哉黃金門,閻浮檀金色,堅材白銀造。連鎖幾多分,扉閂著色彩,左右多福瓶,蓮花插青紅。一切往昔佛,率諸僧弟子,世間真導師,形以色所造。佛率眾弟子,聖者入其門,黃金座椅上,聖者坐一群。此世現住佛,無上世幾多,往昔有幾人,上昇於彼處。自存無能勝,幾百辟支佛,往昔彼等在,伴吾於彼處。
首先,我認為他不會復活,因為他是真真正正的不受後有,不會有任何形式的後有發生。
假設,他在不受後有的涅槃,又顯示在這個五蘊世界(姑且這樣說吧),看到你所說的這種情況,他會住於不動境的聖默然。不會評論。不會辯解,也不會反駁。如同永住於涅槃一樣。
你被幾個外道歷史學家忽悠了,南傳的佛經里也沒有否定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好像你以為是兩個人是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華嚴經、法華經等等,都是說阿彌陀佛的,都是本師釋迦摩尼佛親口宣說。
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是一個人,出問題了。
釋迦文佛,處於寂滅狀態,非死非生。世緣盡所以示現寂滅,世緣若起可以再來。所以不存在復活與死亡。
求諸佛菩薩加持,指引末學如何快捷有效屏蔽掉這位提問者的問題。
他會很欣然的接受,因為佛說一切法是為了度一切眾生,法的形式可以很多,但終究不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根本內核,至於承不承認他方世界有佛那只是度眾生的方法而已。換言之,北傳的的信眾認為有阿彌陀佛,那釋加牟尼就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讓你要行善事,南傳地區信眾不信有阿彌陀佛,那釋加牟尼就說沒有,所以你不要做壞事,否則沒人能救的了你!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