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銀行業真的是「無差異經營」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商業研究所,更多「商業」、「公司」、「行業研究」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招行、民生這種算是有特色嗎?
謝謝邀請。
首先,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固定的答案。恰巧我做過對公,做過同業,就嘗試著回答一下您提出的問題。
其實我個人感覺中國的銀行經營風格差異還是蠻大的。比如現在的宇宙第一大行工行,他的風格還是走穩健,穩健,再穩健的路線。換句話說:主要做的是傳統業務,激進的業務少。再就是做政治項目大項目多一些。工行不怎麼著力做同業/小微和個金的,因為沒什麼必要。反正不做也能完成業績。因此在工行,業績壓力小,鍍金效果好,但是待遇也確實不高,因此是銀行界的黃埔軍校。
簡單的說,工行做低風險低收益的大項目對公項目多一些。要說特色,真沒有,就是有錢,任性。但是話說回來,工總行和分行級別里的職員真的有不少牛人,他們類似於富家子弟做公務員的,人家要的不是那一丁點兒工資,要的是履歷,前途,資歷和人脈。這是中國其他任何金融機構都很難比擬的,因為金融的核心是銀行,銀行之王是工行,這份人脈和圈子,在中國確實獨一無二。
建行是五大行性價比最高的一家。一是市場化程度最強,二是近期創新比較猛,三是後台確實硬(財政部),四是薪酬待遇略高於其他幾家(留得住人),五是風險偏好相對其他幾家行低一些,比較注重利潤。近期我常常向五大行拆藉資金,建行是給資金比較早期介入的,可見接受市場新事物以及風險偏好稍微接地氣一些。近期建行是唯一能和工行一較高下的五大行。
中行和農行,都挺保守的。中行外幣交易業務確實風頭無二,但是也僅僅是外匯業務還行,其他的金融同業業務,對公業務,零售業務,小微和互聯網都一般般,創新一般,待遇其實也靠後。
不過沒關係,待遇更低的是農行,不良更高的是農行,人員整體素質略低的還是農行。但是農行網點多,有存款,這個除了工行誰也不能比。但是隨著各種寶的出現,以及農商行的崛起,這個優勢慢慢喪失了。農行對公業務很一般,但是因為靠近三農,小微和個金迫不得已要做一些。農行的對公確實弱了一些,待遇很低,所以很難留住人才,創新基本沒有。但是畢竟家大業大。
交行像個時髦的小孩子獨立在上海。講真,五大行了最年輕有活力市場化的就是交行。交行業務創新多,金融同業做得比較活,理財/對公都挺前沿的,小微一般般,個金也沒啥特色。無奈體量太小了,最近又被招商反超。其實不是交行不行,是招商太牛逼了。
綜上,五大行共同點。還是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其實市場經濟化最強的,建行;創新最猛的,交行,建行;拉對公存款最容易的:工行(網點多),拉個人存款最容易的:農行(網點多)。對公做得最好的,建行;對公做得最大的,工行;金融同業做得最好的,建行;金融同業做得最大的,工行。外匯業務做得最好的,中行;外匯業務做得最大的:工行。綜合來看排名:
工/建/中/農/交。 如果讓個人選擇去哪裡發展:建/交/工/中/農。
股份行才是中國銀行業最具有市場化代表特色,百花齊放,個性鮮明的。其中,個人感覺最牛逼的:招商銀行,沒有之一。
招行風格穩健,小步快跑,零售牛逼,資管牛逼,讓招行能在經濟周期下行的時候穩住腳跟。並保住個人存款。對公方面其實招行風格相當穩健,對利潤的追求遠遠小於民生/平安/興業,和中信差不多。所以整個對公業務低風險/低收益,個金/資管/私人銀行/金融同業十分活躍,創新而不亂來,狼性但是合規。招行的經營,穩字當頭,市場化/差異化,沒有大富大貴,也沒有大鍋飯。個人感覺就是那種說不出哪裡特別好,就是各方面都不錯的那種經濟適用男類型。我說這個話其實還蠻客觀的,不是給招行打廣告。因為招行已經一年沒給我拆藉資金了,我對他事實上是很憤怒。但是客觀的講,招行確實在我心裡,當之無愧排第一穩健。四平八穩,突出零售個金,發展理財同業,兼顧對公投行,整體發展比較平穩。市場化/創新化/合規謹慎/薄利多銷。
中信風格保守,對公為王。因為中信的紅色背景太猛了,一般股份行很難比。中信是股份行里對公最牛的,沒有之一。中信的金融市場部其實挺邊緣的,個金也比較一般。中信風格相對比較保守,但是對公業務開展真的很不錯。不是說中信多麼創新,相反他很保守,但是中信的社會資源無人匹敵。在中國,資源比技術更重要。中信平均待遇超過招行平均待遇,而且不是很累。
浦發真是個好地方,對個人來說,是職業選擇性價比最高的銀行,沒有之一。待遇高,真高,特別高!但是浦發挺市場化,尤其是金融同業/投行/債券/票據/交易/特別靈活。浦發的小微和零售也不錯,但是小微之王是民生,零售之王是招商。浦發主打金融市場,當然不意味著浦發對公就不行。但是講真,浦發的資金真的便宜,浦發同業業務和債券投資以及投行業務的優勢遠超過對公。
興業和浦發有異曲同工之美,不同的是興業的待遇更高,但是興業的性價比不如浦發。因為興業和民生一樣,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來獲取報酬。興業主打同業,號稱同業之王。同業最強的時候,佔到全行總利潤貢獻三分之一。興業目前還是同業 + 對公 雙輪驅動。但是興業的風險偏好要低一些,比浦發/中信/招商都要低。興業的資管/同業/資金/金市是興業最大的經營特色。興業是當之無愧的同業之王。
民生和平安,是江湖。沒有規則,叢林法則。干一票就撤,說的就是民生;離職率最高,平安沒有之一。民生是目前為數不多還在做民企的股份行,平安反而做得沒那麼多民企。民生做客戶靠膽子大,平安做客戶靠費用多。兩家都是業績導向,內部黑內部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存款為王,業績為王。什麼賺錢做什麼,什麼來錢快做什麼。風險偏好平安略好於民生,待遇民生略高於平安。
有本事的,去民生;想升職的,去平安。這裡來錢最快,死得最快。讓你感受快節奏的人生,心臟一定要好,動作一定要浮誇,才能不枉民生平安走一回。
華夏/光大,走對公,穩健路線,大鍋飯。
恆豐/浙商,新貴。怎麼野怎麼來,怎麼激進怎麼來。比民生有過之無不及。但是恆豐浙商實際上還是有點城商行的影子,主要是靠同業業務/資管業務彎道超車。個人感覺,恆豐/浙商的經營風格和大城商行沒有太大的區別。
渤海不了解。
總之,股份行各有千秋,性格鮮明,情況很不一樣。招商個金零售牛,同業也很強;浦發同業投行牛逼,待遇還高;中信對公風頭無二,這是第一梯隊。興業同業厲害,對公也不賴,風格適中,待遇優;民生平安狼性十足,業績上的快,小微對公都做一些,創新性強,但是不良也略多,這些屬於第二梯隊;華夏光大沒什麼特色,但是也沒有明顯短板,資產規模略下一些,屬於第三梯隊;恆豐/浙商渤海屬於第四梯隊。
城商行就太多啦。比較拔尖兒的:上海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
農商行基本都在悶頭髮大財。一般城商行還比較市場化,業績為王,但是關係戶多。城商行對公業務都差不多,最近城商行同業和資管發展很迅猛,俗稱「彎道超車」。
農商行基本都是關係戶,尤其是小農商行,但是人家存款確實多。不用作別的,就做對公業務和扶持三農的小微業務即可,無所謂存款多任性,賠得起。農商行一般比較封閉保守,沒有創新,反正躺著就能賺錢,不需要站起來,更不用跑。
以上只是個人見解,不喜勿噴。同業交流嘛,只是各抒己見而已。
有吧,同質化業務之外還是有自己的特色的。
招行大零售
民生小企業(去年傻逼了)興業同業之王(今年傻逼了)浦發不知道在幹什麼中信一直在轉型(親爸太牛逼)光大不知道在幹什麼(背景和中信蠻像)華夏都說要不行了一直挺著
平安銀行做個貸工商宇宙大行不參與討論
建行--銀行員工培訓基地農行呵呵呵來比不良率不是親戚進不來中行除了外匯業務不知道在幹嘛交通除了感覺比別人都慢一拍也不知道在幹嘛郵儲除了有錢不知道在幹嘛城商行不了解不胡說
地方信合,以上不敢做的業務我全敢。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國商業銀行的經營還是有比較明顯的差異的,這點從工農中建四大行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
工商銀行,主要是為工商業融資提供服務的,所以叫工商銀行。
農業銀行,主要是為三農融資提供服務的,所以叫農業銀行。
中國銀行,作為中國唯一一家持續經營過百年的銀行,中國銀行一直都承擔著國內外金融渠道的功能,很早以前,很多國際業務只能在中行辦理。
建設銀行,主要是為土建融資提供服務的,所以叫建設銀行。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四大行的業務特色還是比較分明的,各自承擔著社會不同渠道的融資功能。
然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的溝通交流越來越便捷,同時隨著四大行的股改上市,也就意味著特色化經營的模式將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全面、多元化經營。
發展到今天,四大行的業務模式已經高度趨同了,業務壁壘早已被打破,技術差異也在慢慢變小,同樣一個業務,放到哪一家銀行都可以做。
除了四大行,還有各股份制銀行,一開始的時候,股份制銀行主要是地方性商業銀行,背靠本地的資源經營發展,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一些發展比較好的股份制銀行也漸漸走出本地,邁向全國其他省市拓展業務。
這裡的股份制銀行指的是除國有四大行以外的那些銀行,現在的銀行都是股份制銀行,這裡只是為了歸類方便而已。
在全國各大城市,都有工農中建四大行,縣城一級的地方都有國有行,農行甚至還深入到了鄉村,如果股份制銀行想到這些地方去拓展業務,要麼是撿四大行不願做的那些高風險業務做,要麼就得高成本運營,這樣才能搶一塊肉下來。
股份制銀行由於規模所限,業務模式可能不如國有四大行那麼全面,但發展到現在,大部分業務也是可以做的,滿足普通老百姓日常的金融需求也是沒問題的。
總之,無論是國有四大行,還是股份制銀行,業務經營都在逐漸趨同,一項業務,你去哪家銀行都可以辦,對於用戶來說這是大大的好事,因為辦業務更方便了,不用再為辦一個業務而專門坐車到另一個城市的銀行了。
由於銀行業務差異小,所以各家銀行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面對這種情況,銀行管理層為了保證業績持續發展,一般會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個方面,既然大家的業務都差不多,那麼我們就開發一些新的金融產品,改進一些新的業務模式,在細分領域內拓展那些潛在客戶,然而通常情況是,當你開發出了一款比較好的金融產品,一開始帶來的效益也很好,然而太容易被仿製,沒過多久,別的銀行也紛紛推出了類似的金融產品,於是大家又回到同一起跑線。
第二個方面,既然開發新的金融產品還是會被仿製,那就不從產品這塊入手了,就從服務入手吧,銀行基層網點是窗口單位,服務很重要,哪家銀行的服務更好,客戶就更願意去哪家銀行辦業務,於是銀行管理層又開始抓優服,傳導到基層網點,櫃員每天都是心力交瘁,網點主任也要繃緊神經,因為會有內控不定期監控檢查優服質量。
各家銀行對優服都很重視,然而基層網點的員工是人,不是機器,長時間的精神高度緊張,帶來的不是效率的提升,而是負能量的急劇增多,說不定哪天就炸了。
銀行業的競爭在不斷加劇,然而這幾年的經濟發展一直比較低迷,銀行員工的工資也出現了幅度不小的下降,再加上整天工作的焦慮情緒,這幾年從銀行離職的員工已經越來越多,銀行工作的性價比已經不是那麼高了。
當前各大國有行都在和互聯網公司進行戰略合作,也是進行差異化經營的一種方式,至於效果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這個問題其實是定量非定性的。如同說,中國的餐飲業都是「無差異經營」嗎?本質看,都是做東西給客戶吃,業務模式沒什麼差別。細看起來,有中餐,西餐,日料等等,中餐還能分湘菜粵菜本幫菜,湘菜還能分高中低檔次,不一而足。
所以,商業銀行就業務模式而言,全世界都是如此。但我們還是會覺得,中國的銀行業比起餐飲業,是要同質化太多了,這是為啥?
本質看,是因為銀行這個行業有護城河,進去就能賺錢。比如,民營銀行在15年才開始逐漸放開,此前僅一家民生算「偽民營」吧。銀行的設立條件非常嚴格,而一旦進入這個行業,可以說是躺著賺息差。
為什麼?存款端,中國有儲蓄的傳統,理財的方式又很少(這點不同於國外),相當於大量的低成本資金來源(銀行的原材料);資產端,君不見多少中小企業哭窮借不到錢,民間借貸發展迅速,說明資金需求之旺盛。然後有一個準入許可做護城河,裡頭的人們好不愜意。
因此就能看到,前20年多少人擠破頭皮要進銀行,又有多少關係戶樂於進入這個系統拿鐵飯碗,銀行福利如何如何,等等。
因此,根據微觀經濟學,在只要進入就能賺錢的行業,其實沒有必要通過差異化競爭博取超額收益。壟斷的收益就夠花了。
但後來,由於一系列的原因,招商、興業紛紛走上現在的道路,他們是有各自故事的,改天補充...同質化嚴重的不要不要的招行零售之王興業同業之王…
只能說經營側重點不一樣
別的銀行發發力照樣可以搞利率管製造成的
中國是世界主要經濟體里,至今仍未實現金融深化的國家了,周行長仁慈,留給後任一個彪炳歷史的大好機會。啥叫「無差異經營」?
各個銀行都有差異吧,你說他們的業務類型沒有差異?那是因為國內都是混業,而且監管很嚴,創新不出來。
至於銀行投資方向的差異挺大,比如從16年報看,工商銀行十大貸款客戶裡面有九個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而興業的貸款集中行業卻很不一樣:
民生的又不一樣了
這能叫無差異經營嗎?
謝邀,無差異經營本身是要根據銀行的性質來分的。比如題主所說的招行、民生,這些算是股份制銀行的一種概念。銀行的業務點基本上都是一樣的,但主要是做得好做得不好有沒有特色罷了。招行的零售在業內公認是好的而且非常傾向金融革新,民生的小微消費這方面都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浦發招行基本上玩一個套路。國有行的對公似乎好一點畢竟主子畢竟硬。城商行有本地政府撐腰在本地來說還算ok了。還有些銀行會和p2p小貸合作走一下流水上一下徵信最近也很常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能做的業務也就限制於存、貸、外匯、投資這些常見的金融方面,只能說從產品和服務及客戶群體上來區分,其實很多行業本身性質在那裡放著也不可能改變的只能延展開來。總之,銀行業務同質化是有的但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出於個人原因,我比較站招行:p
蟹妖。
請看看各個銀行後台是什麼,然後我們再說行業細分。
類似於中旅銀行的出現,很明顯的推動了中國銀行業向世界級的銀行邁出腳步。
國外的銀行行業細分非常專業,房貸就是房貸,車貸就是車貸,風投就是風投。所以,每個銀行的利潤點也就不一樣。廣發貸款利率高,要求低,同時理財產品收益率也高,因為利差夠了。同理運用到所有同業,都是萬變不離其宗。但是,接下來的差異就來了:利差我們從哪裡掙?即產生了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市場策略,不同的差異經營。
所以,差異化還是非常大的,只不過,都在互相學習罷了···
以前的銀行沒有額度這個概念,所有貸款都跟房貸一樣,單筆。然後有一個銀行嫌累了,搞定了額度,現在滿大街都是額度的概念。這就是差異被同化,中國本就是一個融合度很高的國度,不光銀行,適用於所有行業。
謝邀,首先銀行就是銀行,做的生意就是吃存款貸款的利差,收結算、外匯、信用卡的手續費,這點沒什麼好抱怨和吐槽的,各行各業都有一個入門的生意經,你別聽一些半吊子的經濟學家拿中國的銀行和摩根大通以及花旗銀行來比,海外有些機構名字叫銀行,但是乾的是券商或者投資基金的活,國內銀行不準干或者不需要干,你看看這些外資銀行在國內的份額就知道,就算如你所說的無差異競爭,也被國內銀行乾的都上不了牌桌。
再說說國內銀行與銀行之間的經營真的無差別嗎,面子上和底子里都有不小的差別,你知道在很多年前,銀行的構成是五大國有銀行,一個管農業、一個管建設、一個管工商企業、一個管貿易和外匯,一個管交通,這是100%的差異度,之後商業化之後,這幾家銀行的業務種類已互相交融,但因為長年的經驗,所擅長的領域還是延續下來,但是人員流動,業務的發展使得差別越來越小,但這幾家銀行原本客戶基礎很好,市場份額很大,導致銀行市場化後第二梯隊股份制銀行衝上來以後,得走一些差異化的道路以避免游擊隊直接衝鋒正規軍的正面陣地,一方面是市場化用人機制,從國有銀行挖人給予更高的市場化激勵,另一方面是看看有沒有漏可撿,比如說中小企業風險又大,規模又小,國有銀行光說不練,那好民生我來干,比如說國有銀行沒有重視到個人高端客戶的價值,好,那招行我來干,大國有銀行的資本金比較充裕又比較規範,那好興業銀行領著一幫小銀行大家干一個擦邊的同業業務共同降低資本金佔用。這些是底子里給銀行帶來了利潤和聲望的業務,形成了一些銀行的特色,也有一些特色是中看不中用,主要在宣傳里出現,比如說興業銀行是赤道銀行(綠色環保標準),還有以前我的老東家干出來的選擇權貸款什麼的,現在第三批城商行又衝上來,規模更小,吸存成本更高,只能用更市場化的激勵機制招人,再看看上一輪篩過的客戶還有沒有漏撿,現在銀行市場已經比較市場化,因為生存的壓力,都要找到自己的活路或者說是財路,這個就形成了個性化,但銀行的業務其實並不複雜,再加上人員流動,常常一家銀行的新業務出來,沒多久大家就都一擁而上,所以銀行現在的經營應該是差異化與共性並存的,但是發展非常迅速
四大行要求的必須做到普惠金融的,過去不管是客戶還是四大行從業者自身很多都宣揚著二八定律,現在發現「八」不跟他們玩兒的時候,「二」也跟他們玩不了了……
起碼農信社和郵儲還是紮根三農和小微的。。。。
謝邀 作為入行不久的公司業務從業人員,認識比較淺薄。我國銀行業目前產品同質化嚴重,經營側重略有不同,各行被產品同質化虐的不淺,但是依然沒有改變市場的產品。未來投行、資管、交易銀行等產品也許是銀行信貸產品之外的廣闊天地,也是目前銀行擺脫產品同質的可行途徑。零售方面講,未來增值服務也許是高端客群注重的。
中國的銀行業是不是無差異經營大家心裡沒點數嗎?完全無差異,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就拿同一個城市裡的某四大行和某城商行對比吧。作為大行,每年基本上已經鎖定了多少億的存款,搞定大客戶,就萬事大吉;而城商行一邊要上浮基準利率,一邊還要去小區送米送面送豆油吸引老頭老太太存錢。也正是因此,國內很多銀行對於個人客戶與貴賓客戶的待遇簡直是天壤之別。貴賓客戶在全國櫃檯辦理業務,可以不排隊,直接辦理,或者專享vip通道。而普通個人客戶辦理業務,就需要拿號排隊。有時等上一個上午也未必輪到自己,錯過叫號更是悲劇。更別說VIP客戶能享受的各種利率優惠和專門的理財經理服務。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中國商業銀行發展和改革起步晚,國內金融配套跟不上經濟發展造成的。再加上一直以來國家對於銀行業的准入門檻高,所以無論對儲戶還是對客戶,銀行的地位都是「大爺」,尤其是四大行,每年躺賺幾百億,徹底的差異化經營也就無從談起了。
直到2012年中國金融業才步入了改革的提速期。改革涉及了多個方面,包括資本市場、民間融資、銀行證券等。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造成國內的銀行也呈現出競爭加劇的局面,傳統的國有大型銀行繼續保持絕對的競爭優勢。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中小商業銀行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但目前業務結構較單一、創新能力較弱,業務規模和資產質量成為中小商業銀行成長和發展的瓶頸。
時至今日,在銀行同業內部,雖然產品,服務,形象,市場定位,發展戰略等方面的模仿程度依舊很高,但是差異化也的確已經開始出現。
比如品牌方面,雖然中國銀行業整體品牌力薄弱,但是也有個別商業銀行能憑藉優質的服務和用戶體驗,樹立較強的品牌力,比如說招行和平安,作為股份制銀行的代表,在品牌方面比較強勢;
再比如說特色業務方面,每家銀行還是都會有自己的長板。比如郵儲銀行,因為常年紮根基層,所以在中小企業服務方面優勢較大;再比如中國銀行,由於政策上的一些優勢,所以外匯業務一直比較突出。
除了上述兩個方面,這裡邊還有一個用戶體驗的方向,關注的人還不多,互聯網銀行走在前面。這兩年銀行業受到了互聯網金融的巨大衝擊。目前,以支付寶、微信、銀聯錢包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平台正在構建完整的消費金融生態圈。這些對銀行業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當然,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行業本身也在反向切入銀行業。相比老牌銀行,互聯網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更貼近大眾生活,更致力於踐行普惠金融的理念。以國內首家開業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為例,就更致力於為大眾、微小企業提供差異化、有特色、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並先後推出了首個個人信用循環貸款產品微粒貸,「互聯網+」汽車金融產品微車貸以及裝修貸款產品微裝貸等金融產品。15年的時候,李克強總理視察微眾銀行時,按下鍵盤放出的首筆貸款,就是給一個個體司機的車貸。
除了客戶人群方面的新嘗試,互聯網銀行也致力於銀行用戶體驗標準和前沿性探索。前幾天微眾銀行與騰訊CDC共同發起了一個「銀行用戶體驗聯合實驗室」,目的在於共同推動銀行業用戶體驗水平。目前,已有27家銀行機構報名加入到這個聯合實驗室中。從前期的定性研究初步發現,部分用戶與銀行間產生斷層,這些用戶與銀行間不具有情感上的連繫,容易流失;他們對銀行也沒有主動接觸的興趣,將銀行視為高不可攀的地方,忽視來自銀行的信息,銀行在這些用戶的生活逐漸失去立足之地。這樣的趨勢可能我們作為用戶日常都有感知,但是對於行業內部的人來說,第一次站在用戶的角度看到這樣直觀的反饋,感受還是可想而知的。
顯然,面對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衝擊,銀行業仍存在較大深耕空間。而這多多少少能激發一些銀行突破高度同質化的一些思考。讓用戶更簡單更便捷地使用服務已成為金融服務的核心之一,這也要求銀行需要改變傳統高高在上的本位主義思維方式,從用戶的角度思考服務的提升,提升銀行業用戶體驗,推動銀行整體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可以這樣理解,但是每家還是有自己的特色和強勢業務
招商:零售,光大:理財,從理財銀行,國有銀行的口號就能看出來,中信:對公,興業:同業,民生:小微,平安:保險,廣發:信用卡
四大行基本上都留有上世紀的行業痕迹
城商行還是以服務地方經濟為主,農信社和農商行以及村鎮銀行and郵儲銀行服務於廣大農民朋友。差異肯定是有的,只不過平時接觸不接觸到的問題,平常進銀行也只是辦辦普通的現金類業務,但進入這個行業相關後,通過與銀行合作發現區別還是挺大的,招行近年來的息差收入整體佔比下降,但總體綜收上去了,業務側重點不一樣,已經先一步其餘股份制銀行轉型;興業這一塊同業做的還是比較厲害;寧波銀行信貸收入擴張很兇猛;北京銀行的優勢在短期理財;四大行加一個交行的話還是比較吃息差收入和zf補貼的,其中工行的投行比其他大行進度快一點。據我了解大致就這些
同質化經營是因為嚴格的、相同的的監管
瀉藥,不太理解什麼叫無差異。
或許是因為兩三年前我就離開銀行了,很多知識和信息跟不上了。
側重點應該都不同吧。
瀉藥,之前在招行某行打過醬油,那也是2015年左右的事了,現在認識的同事貌似不少跳槽或換工作了。這事背景。
1.扒扒招行,招行重視個金業務,我自己本身就是金葵花客戶,感覺用戶體驗蠻不錯。
基金收益相當強,不過跟專門的基金公司比還是有差距。
對公和中小貌似不算強,私人銀行有很大提升空間吧。
還有之前主推的消費貸,我也辦過,要房產證,跟光大辦白金卡一個路數,只能說一般。
2.談談工行,工行的服務其實很不錯,不過「勢利眼」,我媽是工行的黑白菜,對工行一直很滿意。我就是個普通幾星級客戶,我的用戶體驗就一般。
3.說說建行,小區里有個初中同學原來是建行私人銀行的,了解一些,私以為建行的私人做的比招行好,原因不表。
4.民生我就真不太了解了,按照通識,民生的小微是長項,是特色。
5.中國銀行的長項一直是外匯業務。
6.興業偏重於企業,一直想把這個蛋糕搞大,貌似還得靠南方嫡系,別的不太了解。
7.中信,光大這種在北京遠郊區混得算吃香的。
我說的很片面,畢竟已經是換過兩次工作的人了,離銀行業很遠了,其餘不贅述。
側重點不同而已,就像麵包房火鍋店,有強調蛋糕的有強調麵包的,有推特色飲料的還有推服務的,招商重個金業務,但和工行還是不大好比的,特別是私人銀行方面,DIY產品招行還是沒有的。
民生就不太清楚了,我唯一知道的是民生的同業賺得比較多,但比光大的要理財,到光大的口號,招行卡部鋪天蓋地的信用卡攻勢,還是沒有那麼深入人心。
其實題主舉出這兩個銀行來充實題干,想法還是很簡單的,在日常生活中,到哪個銀行存個款,買個理財什麼的,不是都一樣嘛。但銀行業務不僅只有個金,還有公司和國際業務,信用證、托收之類的業務和普通人沒有半毛錢關係,就算個金,也還有私銀,各個銀行的私銀產品以及運營方式也都是截然不同的。
中行一直以外匯業務見長,近年來在存貸匯方面也很突出,工行是大公金,國有行尚有業務層次差距,不用說小銀行。開個玩笑,小微企業申請20萬貸款,提前抽走4萬利率,放16萬,按20萬還民生的特色推薦閱讀:
※作為某國內知名P2P公司基層風控人員,對下半年的金融環境和風控環境比較擔憂,希望某風控大神指教!?
※做一名信貸從業人員,每天需要關注什麼網站?
※如何看待建設銀行給租房提供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