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國外的教材都比國內的厚得多?

感覺英文教材厚的跟磚一樣,國內的教材都不算太厚。 是語言或者文化的差異還是我接觸的國內教材太少?


美加教材:

中國教材:


不得不說,早想吐槽這個了。先說觀點吧:這和英語教材是否優秀、是否照顧學生無關,主要還是(美國)教科書產業的改變。

如題主所說,英文教材往往很厚很大。我再補充一句,特別是美國大學基礎課入門教材常常極厚極大,這又主要是九十年代以來的現象。在冷戰時期,美國大學教材也很正常,開本和厚度都沒那麼離譜,而且越是深入的課程,課本就越小,和國內的沒什麼差別。其他國家的教材也很少有英美那樣的。我看各國教材的體會是:單就篇幅和寫作風格來說,中國的國產教科書放到世界範圍看其實還是比較正常的,特殊的反倒是現在的美國教材。

上幾張圖對比一下——都是其他國家大學一年級用的入門課本。左側是小出昭一郎寫的一本很經典的物理教材的日文版,九十年代出版,它比國內「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那套書通常的大小還要小一圈。

左側是俄國-蘇聯一套用得很多的普通物理教材,大小和國內的課本差不多,開本還小點。

左側是莫斯科大學用的一本大一數學課教材,大小和厚度和國內的小型課本基本一樣。這本俄文教材和上頭那本俄文物理書都在俄國內外都是很有名的經典教科書,我這兩本也都是二十一世紀出的版本。

至於文科,也是一樣。圖中左側是一本美國大學七八十年代用的波蘭語教材,內容很充實,夠一年用,大小和國內出的三十二開外語教材相差無幾。

可是,到了九十年代,教材的模樣馬上就變了。圖中左側是現在美加大學用的一本烏克蘭語教材,也就是很多人熟悉的「外國厚教材」,右側是國內出的同類教材,可供對比。這本美國教材是老書出新版,那原來有多大呢?這本書的老版其實和上面那本紅皮波蘭語教材一樣大,也並沒有現在那麼厚。內容上,新版和舊版比改動不大,都是供一年的入門課用的初級教材。

看到這兒,該點題了。美國大學教材的「膨脹」,以及如今大開本、大厚本教材的流行,這些並不是什麼外國大學寫教材的傳統,而是很晚近才在美國出現的事情。說實話,也並不真是什麼教學上的必要——美國以前的課本不這樣,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很多國家的教材也不這樣,而且美國大學裡越是深入的課程,那樣「浮誇」的教材就越少。中國在八十年代也曾大量翻譯外國的經典教材(主要是美國教材),那些書並不比國內同類教材更大更厚,可到了九十年代或二十一世紀,這些經典教材再一出新版,就都成了令人生畏的大塊頭——有心者可以對比一下國內一度流行的哈里德《物理學》,國內七八十年代出的舊版是四本三十二開的小冊子,和國內其他普通物理教材一樣,而近年根據新版出的新中譯版則是凈重兩公斤多的十六開大磚頭。但肯定不能說,這些教材的老版是沒好好寫的,是不替學生著想的。

那麼,之前教材「要言不煩」寫得好好的,怎麼突然一下子,美國大學教授寫書就絮叨起來了?當然可以舉出很多可能的原因來,但這裡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教科書產業的推動。頻繁出(改動並不大的)新版、加入大量可有可無的「輔助材料」、在「乾貨」之前加篇幅很長甚至離題的「引導」、把教材印得又大又厚又花哨從而抬高教科書價格——這些都是一回事,簡言之,是把教材內容「稀釋」造成的體積增大,這樣做的一個直接結果是教材出版商數錢數得樂開花,至少他們是會有意識地去鼓勵的。這一點相信在外留學的留學生很有體會。

是否享受這樣風格的教材,看個人偏好和學科特點——各種風格的教科書都有優秀之作,這是毫無疑問的。不過,我想需要澄清的是:這樣的教材放到世界範圍看、放到整個大學教學的歷史中去看,都是極為特異和晚近的現象。在近些年,由於出國留學增多和國內課程改革的緣故,對這樣的教材國人接觸較多,但這並不能代表世界近現代大學教育的主要傳統,甚至也很難以此來概括二十世紀歐美的大學教育和教材寫作情況。根據切身經驗做全稱判斷是需要謹慎的:外國不止是美國,美國的教科書又不止是基礎課的,美國基礎課的教材也不是一直這樣。


國外的大厚本也分「雖然厚但是寫的啰嗦一些方便你入門」和「我這些年的心得體會都在這裡你看懂多少隨緣吧」。

不能因為看了一些入門的教科書都覺得GTM里那些600+頁的是灌水呀。


國外教材:「同學,這個是這樣這樣的,你懂了麽?不懂?我這麼打比方吧。。。。你懂了么?懂了?好的,我們講下一個。」

國內教材:「你們這些傻x,看我牛x不」


在法學領域,我認為中美教材厚度的差異也和法律體系有關。我國屬於大陸法系,法學課本主要是在闡述立法原理,介紹具體條文;而美國的判例法是從一個個判決中總結歸納出規則,因此課本其實就是判例的彙編。

比如這本美國法學院的合同法教材,一千多頁,從目錄上也可以發現,其實就是一份份判決書的彙編,加上作者對判例的評述。

我來模擬一下中美兩國法律教材的語氣,大家感受一下。

(注意:這裡是指教材寫的方式,不是指老師實際講授的方法。國內老師也有很多結合案例講得很生動的。)

中國:

同學們,我們開始上課了,今天給大家講一個合同法中的問題:交易習慣。在之前我們提到,為了判斷締約雙方到底形成了怎樣的合意,探尋雙方真實意圖是很必要的。在現實中,合同的文本可能存在局限性,有的事項雙方沒有明確約定,這時候就需要結合雙方的交易習慣來判斷真實意圖。

根據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七條的定義,「交易習慣」是指在交易行為當地或者某一領域、某一行業通常採用並為交易對方訂立合同時所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做法;或者指當事人雙方經常使用的習慣做法...... 我國合同法有幾處提到了「交易習慣」,例如《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

在實際應用中,對於交易習慣,提出主張的一方對交易習慣負有舉證責任,這是因為......

--

美國:

親愛的小朋友們,我們又見面啦!

今天,我們要來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的名字叫做Frigaliment Importing Co. v. B.N.S. International Sales Corp 。從前,有一個瑞士的公司想從一個美國公司那裡買一批雞肉,他們簽訂了買賣合同,合同里說,要買「chicken」。瑞士公司認為,chicken這個詞應該是指嫩嫩的,無論是油炸還是烤都很好吃的小雞,而更老一點的雞叫做「fowl」。第一批貨送過來也沒有問題,嫩嫩的。但第二批貨送到時,事情就不太對了:這批雞肉太老了,只能用來燉湯,更加像是fowl而不是chicken。

於是啊,瑞士的公司把美國公司告了。瑞士公司說,我們這行的人都知道,chicken應該是指嫩的雞。美國公司說冤枉,嫩的雞明明應該叫「broiler」,chicken應該包括各種各樣的雞,我怎麼知道對面是要嫩的還是老的。最後,法官看了農業部的行業監管標準,又考慮了業界人士對不同「雞」的稱呼,認為美國公司說得對,chicken不一定代表嫩雞,所以美國公司勝訴了。

小朋友們,這個故事教給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啊?啊,不知道啊...不知道沒關係,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做C J Fertilizer Inc. v. Allied Mutual 。從前,有個小工廠主想給自己的廠房買一份保險,這個保險合同裡面說會承保入室盜竊(「burglary」)。後來,工廠給人偷了,但保險公司拒絕賠錢。保險公司說,根據我們合同中的定義,burglary的意思是指通過暴力手段進入室內,拿走財物,並在現場留下痕迹的行為,但你看看,你們案發現場都沒有留下痕迹,所以不算burglary。

法官說,保險公司你耍流氓,普通人怎麼會知道你們會在合同裡面有這個定義的?一般人理解的入室盜竊才不管採用了什麼手段,留沒留下痕迹。你們這個合同根本不符合大眾的一般認知,只不過是自己一廂情願做的定義而已,不能算數。

好了,講完了這兩個故事,聰明的小朋友們請回答我:交易習慣到底在合同法中有什麼作用呢?相信大家一定都從這兩個故事裡面有所收穫了吧。

下課~


前面的答主從學習者的角度來說明了,我嘗試從教育學本身的角度來解釋下。

國內對教材的定位,與蘇聯那邊一脈相承,是【教材】屬於【課程】屬於【教學】,學生想學好靠的是教師教的好,教材只是教師所用的教學材料。此外,注意到很多教材都在簡介中寫了「也可作為相關工作者/研究者實踐過程中的參考書籍」,這也是為何國內教材總是微言大義,並且按學科結構編排。

國外(尤其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的課程設置,是將【教學】和【教材】置於同等地位,同隸屬於【課程】。(甚至,由於教師水平不一,教師被視為對學生培養時的誤差,教材更接近課程目標所以地位比教師更高。)所以教材本就擔負著學生自學的功能,自然按學習者學習規律編排,深入淺出。篇幅也自然會多一些。

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考外研社的高中英語教材(包括小語種教材也可以),上面各種模塊設置就類似國外「花里胡哨」。此外,我國在程序教學(也是西方那一套)上實踐最好的,也是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軟體。原因,依然是教師水平差異太大,資源太缺乏,必須要有誤差沒那麼大又說得過去的教學方法,所以才下大力氣投入包括課本在內的教學材料的建設。

當然,上述都是對於標準化教學和一般教師而言的。大牛不管在哪兒都是不拘於教材的。人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編講義╮(╯▽╰)╭


談一點自己的感受吧,CS專業,眾所周知,這個專業的經典教材都是國外的。

國內教材大都有通病,該講的地方淺嘗輒止,或是簡單略過,然後就直接上代碼,有時候反覆看那一部分反覆閱讀都無法理解,就不得不跑到圖書館找幾本相關的書,看看都是怎麼來講這個知識點的。

國內教材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乾貨太密集,節奏感不好,當個工具書查下還好,要是抱著啃絕對是很枯燥的。

國外教材讀過一些,其實都是用比較簡單的語法和辭彙,英語水平不用太高,只要沉下心一點點讀就能讀進去。而且國外經典教材的作者大都很喜歡把個人喜好代入書中,語言詼諧,而且超愛用比喻修辭,跟看相聲一樣,我經常看著看著笑出聲來。讀這些教材就像與一位有趣的人交談互動,而讀國內的教材就像聽一個乾瘦留著山羊鬍的老夫子在那念書。

所以,如排名第一的答案圖示,國外教材大塊篇幅用在扯淡,調侃,類比,比喻上面,乾貨部分也是一點點帶著讀者,盡量讓你看懂。而國內教材雖然不那麼厚,但是讀起來總有那麼一種感覺,好像作者在跟你講:你看看,多簡單。什麼?看不懂?那是你笨。

講真的,看這種教材總感覺作者有種莫名的優越感。


說說個人體驗吧。

用國內的教材時的體驗:這是什麼鬼,這又是什麼鬼,哇,最後居然能得到這個,好厲害!

在國外上課時的體驗:啊,今天沒預習,上課肯定是聽不懂了,就當來抄筆記的吧╮(╯_╰)╭

用國外的教材時的體驗:啊,不枉我砸鍋賣鐵買了你,從1到2,從2到3,都很清楚嘛,棒棒棒!老師上課都在扯些什麼鬼……


國內教材是給老師做提綱用的,強調老師的作用。不上課是聽不懂的,上課老師不好也會有很大影響。

國外教材強調作者本身的想法,力求在沒有第三人解釋的情況下,把事情講清楚。強調自學能力。

事實上,去看一本好書總比上一門好課容易些,也便宜些。給想學的人降低門檻,也是一個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的好途徑。


國外教材給你傳授知識,就像做愛一樣:

從你約會的那一刻,每一個細節都是精心謀劃,點什麼酒,保持何種姿勢才能顯的高雅,與你聊什麼話題才能通俗而不庸俗。如何對待旁人和服務生。等等等等。

洗完澡,噴什麼香水讓你感覺放鬆,如何愛撫,說什麼情話,如何讓你感到愉悅而不感到下流。怎麼退掉你身上的衣服。如何前戲讓你濕潤和興奮,採用哪幾種姿勢,翻動的頻率,抽送的角度。每一個細節都讓你的恐懼和痛楚降到了最低,然後在快活的呢喃中,讓生命的精華在日月星辰的見證下,肆無忌憚的迸發。

國內的教材給你的感覺是這樣:


關注這個問題很久了。

有的回答說是出版奸商的問題,有的說是教材目的的問題。都有正確的點,但都不完全。我這裡提供一些例證,給大家開開眼界。

———————-

這裡還要說一下,我國的大學課程有全國統一的大綱與教學內容,被選為標準教材的教科書不準自由發揮。而且寫教材的人有的是科研第一線的(成名)科學家,有的只是教師,科研不咋地。這兩種教材各有千秋。教師寫書好處是教學大綱中的內容很熟,乾貨十足錯誤少。但是不會有什麼發揮。想深入只能另找他書,也難以理論聯繫實際。科學家寫的書,自己擅長的部分就鴻篇巨製,旁徵博引,理論的來龍去脈、怎麼用在科研實戰、怎麼用在國計民生都有講解,讀者讀來就會覺得酣暢淋漓;而不擅長的部分只能照著其他教材蕭規曹隨。老實點的就給出引用,不老實的就一筆帶過。比如Pathria對狀態數的計算頗有心得,把自己的兩篇論文寫進了教材;而對位力定理就不是很熟悉,就照抄《簡單液體理論》這本書,還抄錯字了。所以說學一門課最好是抓住一本教材(最好是標準教材,但也得是自己能讀得下去的,讀不懂不是讀者的問題也不是作者的問題,只是互相不匹配)通讀一遍,然後大量讀各種以特色的教材。大學圖書館裡放那麼多不同作者的同名著作不是為了玩的。

——————————

首先,奸商無處不在。外國有,國內也有。請看下圖:

同一本書,第二版和第三版內容差別不太大,第三版加了不到200頁,結果從一本大號中學語文課本,變成了一本巨書。因為內部空白、邊白給增多了,字型大小也大為增加!每次我帶著後邊那本大黑皮給學生上課,都覺得是背了一座大山。下課再加上學生交上來的作業。。。。。。。。題外話,期末有學生吐槽說,感覺這門課,一門頂過去兩門:專業英語和統計力學。話說我也是沒辦法,這是我校欽定的教材。還有兩本欽定參考書是Kardar的《粒子的統計物理學》和《場的統計物理學》。我還是自己找到中科大的藍皮上下冊

《quot;十二五quot;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物理學叢書:熱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上冊)(第2版)》 曹烈兆, 周子舫, 楊國楨【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

還有盧文發的《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

《量子力學與統計力學》 盧文發 書評 簡介 電子書下載 Kindle電子書

(前一本比較難,後一本目標是大二開課,只需要大一的高數和普物知識,兩本書分別對應一般學生和學習有困難學生)作為給學生的參考書的。

有的說外國教材是便於自學所以厚,而國內教材全是乾貨,所以薄?

諾貝爾獎得主費米 VS. 浙大教授彭笑剛,孰優孰劣?

其實國內教材也頗有一些適合自學的,比如下圖:

(韓德剛,高執棣,高盤良[我的物化課老師的博士導師],《物理化學》)乾貨之外,滿滿的開放性討論啊!還有那麼多參考文獻。我當年為此經常跑圖書館,讀了不少雜七雜八的這種教育類小文章。順帶安利一下J. Chem. Educ.,裡邊時常有大牛發科普小文。也看出來當年(1970-1980)年代有不少大學教輔小冊子(嚴濟慈那本熱一熱二的書),現在也都不見了。真是科普之難,難於上青天啊。

最後再放兩本名字完全一樣的中外教材,體會體會:

董無極(Michigen State Univ.的美籍粒子物理科學家)的群論(300多頁)和陶瑞寶(復旦大學的凝聚態物理科學家,謝希德當年的助手)的群論。所以說確實,一學期的講義也就100多頁(我講本科生統計物理,英美學制,涵蓋平統所有內容,包括密度矩陣、1級2級相變,10周講義共138頁;涵蓋書中內容300頁左右)。

如果一本教材的頁數在這個範圍,主要是講義,比較容易入門,乾貨多,但是某些諸如「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要引入這一概念?」「這個理論的歷史脈絡、歷史發展是怎麼來的?」這些問題就不能回答了。也不會有太多個性化的講解。厚道的書會在末尾給點參考文獻,不厚道的書就一點參考文獻也沒有。比如謝樹藝的《工科數學:矢量分析與場論》,就是寫的非常自洽,讀了之後就能計算,但是為什麼那樣算就一點沒說。讀了之後也不會知道這些知識是從哪裡來的。

如果教材很厚,就是加入很多參考知識,較為適合自學。建議初學者去圖書館找一下,選擇自己喜歡讀的書從頭讀到尾,掌握大略;但是仍然不能指望讀一本書就能掌握該題目下所有知識。比如McQuarrie的《統計力學》,講Brown運動,省略了大部分公式的推導。Pathria的書里有缺失的一半(分部積分的推導);另一半必須輔以《常微分方程》,學了「常數變易法」或者「積分因子法」才能讀懂。

我個人的經驗是,程度較高的學生,他們往往會關心某些概念的來龍去脈、某些理論的適用範圍等等,這時候需要任課教師給出完善的討論、參考文獻;及格線附近徘徊的學生們,最關心的是習題如何做、考試時答案如何寫能得到全部得分(比如普朗克常數啥時候加?三維量子諧振子的配分函數推導如何寫能得到全部的步驟分?),只希望有100頁內的乾貨以便複習。所以寫出薄書厚書都會有人質疑,這是一個父子買驢的dilemma。

國內的解決辦法是只給出preliminary,增加的東西由教師開出,課外的答疑、office hour一類形同虛設,但是課時和習題課較多,比如熱統來個兩學期之類。這也是蘇聯模式的特徵。照顧程度一般的學生。美國的特點是大厚書為主,課上講解乾貨,由學生抄筆記,學生下課之後再根據厚書自學問題。習題課不太清楚。自學出問題了,office hour去找老師、負責答疑的研究生。這配合10周的學期制,每周只有1-2次課。這也方便老師挑出不來上課的學生——1000頁左右的書,不來上課就不知道考試考哪部分內容。但是牛人學生可以自己一學期讀完1000頁,咋考都不怕。可謂是各有千秋。

==再嘮10塊錢兒的分割線==

國外的教材來說,也分「細緻流」和「乾貨流」兩種。

這本物理化學是無意間發現的,分兩卷,分別對應化學熱力學+統計熱力學和量子力學+結構化學+光譜。

Thermodynamics,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Kinetics》 Andrew Cooksy【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

(每卷600多人民幣,對彩色的書來說已經算很便宜了。相比較而言,一本McQuarrie的統計力學,黑白的800多頁還要1200元左右呢)

每一章都有前言導讀、為啥要學、學了幹啥、課程目標、正文、課外小知識等等,除了引用的已發表論文的圖以外,大量的圖都是自己重新做的,極大方便學生自學、引發學生興趣、教師講授(這種書一般再出一本教師用書、一本習題集)。

下邊這本就不那麼友好了,雖然便宜(200元不到小薄本),

Quantum Mechanics in Chemistry (Dover Books on Chemistry)-Kindle商店-亞馬遜中國

假定讀者具有一定的基礎,而且善於自己推公式。當然這一頁是我特別挑選的,不過整本書都差不多。第一章就是Hartree-Fock法,20頁的內容相當於一般量子力學+量子化學教材。沒有基礎,習題一道都做不出。而這第11章,據作者之一Mark Ratner親口跟我承認,是因為當時缺錢,跟老大G. C. Schatz商量補上一章,多賺點錢花花。看上去就是把自己組裡推公式的記錄出版了。


不寫的厚厚的怎麼方便改動?不方便改動怎麼方便再版?不方便再版怎麼讓學生購買?不方便讓學生購買怎麼才能賺錢?


本來中國人讀洋文速度就慢,丫還這麼多廢話

經常費心費力地讀完一兩頁後才發現,我擦,這東西我在幾年前就學過了啊,你給我提一句就行了,細細道來是以為我剛讀完初中?

感覺特別浪費時間


這裡我們不妨用一個具體的案例來幫助理解……如此如此,則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讀者自行證明,此處不作贅述。

西江月·證明

即得易見平凡

仿照上例顯然

留作習題答案略

讀者自證不難反之亦然同理

推論自然成立

略去過程 Q.E.D.

由上可知證畢


我覺得得要是看教材種類。

較為基礎的教材,其實內容有限定。因此如果太厚,要麼就是注水,要麼就是大量實例(有趣的例子,實際用途),再者就是習題量大且解釋詳細。國內的書籍可能寫法更加直接,紙張如果在薄一些,例子直接一些,自然就會薄。

較為複雜和開放的教材,往往會是高級課程或者研究生教材。由於題材原因, 內容是無限的。你看,書後的參考文獻列表那麼長都沒辦法包括所有的研究內容。我舉一個例子,Stephen Palmer教授的著作《Vision Science: Photons to Phenomenology》。這本書厚的不行,大開本,硬殼,幾乎上千頁。的確內容和書評一般:革命了對於本科生和研究生關於視覺認知的教學。但是哪怕如此長的篇幅,都只敢說覆蓋了視覺領域的大多數內容,肯定還與很多細節沒有交代清楚,也沒有辦法涉及到很深的計算層面。對於這類書,我個人感覺到越厚越好。但是,國內暫無可以和這類書比較的教材,哪怕有人寫也是沒法涉及如此廣度。


其他國家我不知道,美國教學思路和大陸蘇聯式完全不同

美國大學寬進嚴出(這其實是地方義務教育崩潰的後果,美國不像日本那樣全國義務教育較平均),註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同時美國大學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老師最多只能指導而不能教你。

因此教學邏輯演變成:學生課前自己學習材料,做課前練習。課上教授大綱略講,然後就是大段時間小組合作(答疑時間移動到office hour去)或者直接課上答疑。

課後接大量分析性/合作性作業,以及考試或論文檢查學習成效。缺點是跟不上的學生只能drop,甚至直接退學。

美國教科書又厚又大的另一個原因是教育出版業責權不對等,導致出版商高價失控。不僅在書內填充大量意義稀薄的內容。還反覆出新版壓榨每一屆新生。決定用哪本書的是學校(教授),是版稅的直接受益人,學生在這方面沒有抗議權。

蘇聯式教學假設學生有紮實基礎,並且教學主體是高水平教師。這樣一來對知識的解釋和教學主體都是教授。教材更多是內容總結用於複習。這種模式的缺陷是對高水平老師要求量很大,講的好的講師,學生如沐春風。講的差的講師,學生一頭霧水,看教材更是狗屁不通。還得自己瘋狂找資料。像俄羅斯這樣繼承了大量優秀數理人才的國家能維持大量優質大學。而大陸這樣新型經濟體就很難找到大量優質教師,導致二三線學校相比頂尖的清華北大出現巨大教學質量差距。相對來說不公平。

中國教科書質量低下的原因還有盜版盛行導致的書籍廉價(以及極為不合理的,沒有減免的20%版權收入稅率)。這導致認真寫教科書的經濟回報極低,甚至不如寫口水仗長篇網文。

因此原因編纂教科書的人,要麼自己水平(當時)很低,要麼單純翻譯境外優質書籍。

這一問題在新型行業尤其嚴重,如計算機編程的教科書,某如雷貫耳書至今還在用的譚某書,作者編纂教科書時的水平。甚至還不如現在一線城市優秀高中生編程水平(上海一些學校已經開始直接放斯坦福入門課視頻,接課外MOOC。相當有Advanced Placement風格了。對美國大學申請也有幫助)


個人感覺國外教材實證比較多,以前用過一次貨幣銀行學的國外原版教材跟詞典似的,好多簡單的名詞都會給一個兩三頁的故事來深入剖析。譬如開篇第一個故事圍繞銀行借貸寫的,最後落腳引出了我對高利貸存在的合理性思考,個人感覺很不錯。並且書中引入了大量的表格數據做分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壞處是插入的東西多了容易給人感覺是知識點比較散,再者老師基本半英半漢語授課,身為英語三腳貓感受到巨大的打擊。

本專業校企合作班用的是本書劇烈閹割的中文版,基本上跟摘抄原版觀點加以翻譯差不多。結果他們用了我們四分之一的學時就把課給學完了。他們說沒感覺和國內教材有什麼區別。我翻了翻他們的教材,一點趣味性和啟發性都沒了。覺得此教材作者看似摘錄了原教材的核心部分,其實丟掉了原教材的精髓所在。畢竟too young啊

還學過高鴻業的宏微觀,簡直無趣的緊。反覆強調政治正確不談。引入的微積分也不算高深,但是喵的你也沒有告訴我為什麼就他喵的忽然就做微分了呀,沒有告訴我經濟學的意義呀。全書的邏輯好像就是,你看市場是這樣的吧,嗶的一聲引入了微積分就逼~~橫空出世一個經濟模型,哎再結合前幾個模型然後duang終於導出了is-lm 全劇終。

反觀曼昆的書倒是有趣的多。


出版商為了賺錢,故意把教材弄得厚厚的,賣的貴貴的,乾貨卻很少。


國外教材=國內教材+教輔+老師講課的一部分解析。。。

國外的教程啰嗦的話確實不少,很適合自學,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國內的教程有時候看起來就是。。。為毛啊!。。。雖然乾貨都在了,但是吃之前要水發。。。試圖自學國內教材才真是。。。考試能刷過去理解程度還是有差異的。。。

不過國外教材我一直不明白,你印那麼貴那麼重是為了能多次利用,然又留筆記空白那麼多,不覺得這兩條矛盾么!被寫畫過的書不好賣啊,誰敢在上面寫字啊!。。。不科學。。。尤其數學書為什麼要用彩色印刷,全是淺藍色和用灰色有區別么。。。(┙&>∧&<)┙へ┻┻ !

我喜歡國內教科書的用紙!!!!!!!


舉一反三

典題集

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教材全解

教材完全解讀

教材分類解讀

點撥

三點一側

......

都寫完了哪裡來那麼多教輔的生存空間


推薦閱讀:

金庸的武俠小說適不適合加入語文教材的學習內容?
學習使用辦公軟體 Microsoft Office 有哪些優秀的教材?
為什麼自己的理解能力這麼差?
你見過的最好的 Office 教材是什麼?
有哪些比較好的豎笛教材嗎?

TAG:文化差異 | 教材 | 文化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