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人來說,什麼是自由?


自律即自由————康德

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想不幹什麼就能剋制自己不幹什麼

自由是自己的精神能夠完全的控制自己(身體和思維)。

自由是自己的理性能夠使自己擺脫原始的動物性本能。

完全意志的活著。高級的活著。

真的,當你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慾望,衝動,情感。

當你的行為任何時候都不會違反心之本體(良知)(理性)的呼喊

那麼,你會內心就會生長出一種愉悅,你所做的都是你本心所願的。

那些侵擾你的恐懼,悲傷,幻想都會消失,

你和世界合而為一。你的注意力在當下。

你不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縛,不被自身的慾望情感所奴役。

明白財富,名望,地位,權力,女人,這些東西的得到和失去不是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有個緣或者說是命在那裡。外物的得失不累於心。(不是叫你不去爭取,而是得不到也不累心)

行事前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這件事應不應該去做? 而不是 做這件事有沒有好處?

明白只有自己的思想和身體是自己可以完全的掌控。雖然這也很難。

當你自己自信的認為你就是你自身世界的主宰。

那麼你就是世界上最自由和快樂的人。

百度雲盤搜索引擎,自己做的

http://walksmile.com


最近有很多非健身營養類的回答邀請,很多我都不會答。不過這個問題,我倒是有些感觸。

《莊子》說,「列子御風而行」。能駕著風在天上飛,跟神仙似的。但「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雖然能飛,不用走路,好像很逍遙。但仍然有所依憑,還得有風,沒風也白搭。

列子自由嗎?都能乘風飛天,多自由。但也要依靠風,沒風,他也發愁。

人想自由,我感覺,就要盡量少依賴別的東西吧。對物依賴越多,慾望越多,人就越不自由。比如想當官,就會有很多不自由。怎麼說話,怎麼辦事,都要謹小慎微。想說的不能說,想做的不能做。孟子過去說,「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這大概叫無官一身輕。

想發財,也會不自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人就自由一些。衣食無憂,生活有著,有些人本來已經可以很「自由「了。非要大富,等於給自己戴上手銬腳鐐。當然,追求物質財富本身沒有錯。我這人沒」進取心「,自由散漫的生活覺得比什麼都舒服。我只是講我的感受,不代表我這樣就最好。

更不要說犬儒主義者,第歐根尼住在木桶里,喝水的瓢都不需要,這跟莊子的想法真是一個路子。什麼都不依賴,就更自由。當然,這不是鼓勵大家都拋開一切追求絕對自由。只是說,簡單的生活,人畢竟更自由。

想要家庭,夫妻之間就要相互妥協,都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能夠超脫於情感,一個人活的心安理得,那就「自由」多了,想幹嘛幹嘛。當然,「自由」僅僅是一種狀態,沒有好壞之分。有人說「自由就是最大的善」,也未必就對。不能說被家庭捆著,就是好或就是不好。想要自由,就要捨棄一些東西。有些負擔,人家都說是「甜蜜的負擔」,可能也挺讓人心醉神迷。

我為什麼喜歡寫知乎?也是因為這裡很」自由「。我是搞文字工作的,也寫書,也給媒體寫稿,但寫這些東西,有時就覺得累,主要就是不自由。你的思考要受限制,想寫的不能寫,不想寫的還要大書特書,當然累。

我在知乎,志向是做個默默無聞的知識分享者。不要多少粉絲,不要多少贊同。願意寫就寫幾篇回答,你能幫到別人我也很開心。心煩了就把電腦一扔,躲起來清凈。

所以我的口號是「不講沒用的故事,不上沒用的圖」。因為我對這些東西比較反感。但我心裡也清楚,我要是在乎粉絲數量,恐怕就少不了多講故事多上圖。好在我不依賴這些,所以能換來一點「自由」。

不過我不是標榜我如何如何,我不求什麼上進,大家別學我。人出名有好處,有錢也不是壞事。像我這樣無財無名,好多想做的事真的就做不了,唯一的好處就是樂的清閑自在而已。

慾望,有點兒挺好,別過了就行。我生也早,是80後一代。中國的變化,我是親歷者。眼看著大家從一窮二白,到珠玉加身,卻還不滿足,胃口蹭蹭往上竄。孔子講「無欲則剛」。雖說慾望這東西不一定是壞事,但我總覺,眼下這年頭,大家都能「剛」一點,世界可能會更美好。


謝邀。

當你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的時候,你可能就不想要自由了。

自由是身心無有掛礙,看到美人不會垂涎三尺,看到醜人不會嘲諷作弄,看到惡人也不會害怕躲避。遠離貪嗔痴,不起分別心,就如同虛空容藏一切,等視一切。

你想要這樣的自由嗎?


我倒覺得自由不是「什麼都不依賴」,而是「什麼都可以依賴」。

人財富從高到低,不管窮到什麼份兒上,都會擁有點東西,不可能會一無所有,最起碼「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好好享受自己有的東西,從裡面挖出生活的樂趣來,才是自由。

有個一歲多的小男孩,很專註地拿個馬桶刷子,在家裡的新廁所里捅馬桶玩。

這時候他姐姐進來,把他的馬桶刷子搶走了;

他轉身又拿起裝馬桶刷子的盒子,在馬桶里舀水玩,

他姐姐又進來,把他的刷子盒搶走了;

沒有委屈落淚,沒有嚎啕大哭,

是的,他毫不猶豫地把手伸到了馬桶里去玩水了。

——這小男孩是我兒子


擁有拒絕的權利。


原文作者孫曉迪,轉載於新浪微博。

你憑什麼不努力?就憑我不想努力

1.

高先生有個發小叫衩哥,外號褲衩子。

此人身材魁梧,好打麻將,和大媽一起玩兩毛錢一個榧子的,都樂此不疲。

之前我總覺得衩哥不大靠譜,興趣愛好有點低級。

前年高先生和發小們打麻將,衩哥開一輛大切去了。

「衩哥在奧迪賣車,銷冠。大切自己買的,全款。」

就這一句,我對衩哥立刻黑轉粉。

去年聽說衩哥開著他的大切去了趟川藏。

今年衩哥又去了兩趟,還說以後要年年去,又讓我倆抓緊,路越來越不好走。

高先生無奈笑笑:「公司剛開張,哪走得開。」

衩哥也笑,意味深長:「真要想去,不在這個。」

高先生有些不服氣:「你是掙夠錢了,銷冠當著,升職加薪都容易。」

衩哥大笑:「我早就不在奧迪幹了,我現在沒工作。」

2.

在我看來,曉彤是個懶姑娘。

能坐著不站著,能躺著不坐著。

吃完飯從來不刷碗,廁所堆滿臟衣裳。

以前曉彤在瀋陽一家報社工作,不坐班,很自在,工資不高,但養得起她自己。

2009年曉彤的老公要去北京實現新聞理想,曉彤也跟著去了。

曉彤在北京的工作是她老公幫著聯繫的,一家做汽車行業的公關公司。

本來她老公是想讓她去《汽車畫報》之類的雜誌,繼續做媒體人。

可曉彤沒去上。

她老公很是痛心疾首。「敗家娘們平時也不努力,活該去公關公司!」

好幾年沒坐過班的曉彤,在北京開始了朝九晚五的生活。

擠公交、加班、大冬天的穿著小靴子站在大望路拚命打車。

她看國產劇也看一財,為了她的記者老公也看南周和三聯,雖然她說沒啥意思。

她把自己打扮得很光鮮但家裡總是亂糟糟,遇到難得不加班的周末,她就歪在沙發里抱著Ipad看一天劇。

到2013年她生了女兒時,她的薪資是她在瀋陽時的五倍,馬上要升公司副總。

如今她是行業內數一數二的公關公司副總,年薪二十五萬。

孩子也被她養得很棒,單純善良懂禮貌。

她老公談到媳婦的成績,就說「敗家娘們運氣好,進了一個朝陽行業」。

沒有錢打車的日子,循環重複地擠地鐵公交,蹬著五六七寸的高跟鞋。

做小兵的日子,循環重複地加班、改方案、與客戶溝通、平白無故地受夾板氣。

她是個很懶的姑娘,但需要她努力的時候,她沒有掉過鏈子。

四五年前,我們都在北京時,曉彤對我說過一句話。

「有人給我算過,我們家指著我扛呢。」

那時的曉彤穿一件睡衣,頭髮也不梳,笑得很開,眉眼彎彎。

高先生和她老公都不相信,我則半信半疑。

那時我們都覺得她不像是個努力拚命的人。

3.

高先生是個可以十天不洗臉、一個月不洗頭、半年不洗澡的極品懶人。

懶到可以死忍著讓蚊子叮一身包也不下樓買蚊香。

懶到不想為任何人負責,就想平躺著過日子。糊口的話就開個小店,以前是想開漫畫店,後來是便利店,總之是個小店,前邊賣貨,後邊放張床。

不躺著就打遊戲。

如果真的就這樣過了,沒準高先生會成為鬥魚第一主播。

他遊戲打得還不賴的。

但他娶了我之後,驚訝地發現他不能再懶懶散散地過日子了。

把人娶了,就得負責。

負責的表現就是讓媳婦過上好日子。

什麼是好日子?

媳婦說買買買的時候他不用擔心錢。

別人家的媳婦總去萬象城買包,他的媳婦也得這樣,還得買到不稀得去買。

在此之前,高先生是一個深度報道記者。

除了平躺和打遊戲,他最愛乾的事是寫出一篇驚動沈城、甚至全中國的深度好稿。

雖然這類稿子被撤掉的幾率很高,這類稿子一個月只能寫一篇,得不到多少績效獎金。

但高先生不在乎。

哥雖沒錢,哥的報道是最牛逼的。

哥雖沒錢,哥不用看任何人眼色,哥活得自在。

娶了我之後,高先生開始改變自己。

他逼著自己從一個看不上郭敬明周鴻禕,喜歡許知遠賈樟柯的文藝青年,變成了一個時常說「郭敬明挺牛逼、不管怎麼說他掙了很多錢」的成功學學徒。

但這個學徒進步很慢,始終沒有摸到這一行的門道。在他內心深處,他還是驕傲的,甚至是孤獨的,他總覺得不管是領導,還是甲方,都是傻逼。

但這些人又都比他有錢,也能給他錢。

他需要錢。

卻低不下頭。

於是他只能不停換工作,渴望找到一個平衡。

這幾年,高先生換了很多工作,沒有一個比他做深度記者時更令他開心。

雖然他總跟我說,媳婦,我挺開心的,你看,我工資又翻了一番。

我用他掙的錢買買買的時候,他會獲得很大的安慰。

但這也不是開心。

我知道他怎樣會開心。

那就是自由自在地過,想幹什麼幹什麼。

但他逼著自己不這樣。

他不能像褲衩子那樣說走就走,他也不能像曉彤那樣能屈能伸。

這幾年,他一直是擰巴的。

到底是做一個永不低頭的清貧文藝中年?還是做一個成功學資深師傅,只以名利雙收為第一目標?

他總想兩頭都占上,他說姜文都能站著掙錢,他為什麼不能?

他認為達不到這個平衡的原因是他不夠努力。

「我太懶了。」

其實高先生這些年很勤奮了。

加班是小意思,他為寫一篇稿時常通宵,哪怕領導和甲方都不需要這樣深度內涵的稿件。

他們只想要一個軟文,但他就是不肯放棄自己心裡那點兒操守。

高先生越努力,就越迷茫。

兩個月以前我力勸高先生辭職後去台灣玩一圈。

「五天,就去台北,我們像從前那樣,掃街。」

高先生答應了,但最後食了言。

他前一天辭職,第二天就指揮著工人往他的新公司搬傢具。

「媳婦,再給我一些時間,我還是不夠努力。」

3.

我喜歡寫作。

2012年10月之前,我的夢想一直是出一本書。

從小學一年級就存在的夢想,終於實現了。

實現夢想的我很開心,決定再向上一些,再努力一些,爭取更強、更好。

我的小說要改編成影視劇,我的作品要成為大IP。

我要上那個作家富豪排行榜,我要過上一本書就有百萬版稅的日子。

努力的日子裡,我很忙。

我忙著讀我認為應該讀的書,比如博爾赫斯、麥卡勒斯、卡爾維諾什麼的,以增加我的水平和深度。

雖然我看得昏昏欲睡,直到今天還有幾本卡爾維諾沒有撕開塑料紙。

我忙著看那些歐洲的獨立電影、聽獨立民謠什麼的,雖然和那些外國書一樣,我統統不喜歡。

可我不敢說,我也假裝自己很喜歡。

因為逼格很高,代表著我的勤奮與努力。

當然,我還寫了很多東西。

收穫風、人民文學風、紐約客風、村上春樹風什麼的,因為覺得自己的東西有些土氣,太平民化和故事會,就拚命模仿和借鑒那些大師。

結果可想而知,雜誌總是斃我的稿,挫敗感搞得我很崩潰。

其實從我出第一本書之後很短的時間內,我就亂了。

我膨脹又浮躁。

現在我明白小甜甜和賈斯丁比伯那些令人不忍直視的舉動了。

說來慚愧,我出書的時候都30歲了,而且也不過是一本小說而已。

我以為我能成熟些,其實我差得很遠。

這三年我寫了很多東西,但很少有令我滿意的。

我在動筆之前,總是會想:我這個東西會不會火?會不會牛逼?公司能給我印多少冊?會不會加印?

因為不是自己愛寫的東西,又不知道它到底會不會給我帶來收益,於是我很難堅持。

這一年來我起了好幾個小說的頭,都是寫到兩萬字就寫不下去了。

我總覺得哪裡不對,之前以為是不夠努力,就硬逼著自己寫,起早貪黑,一夜不眠。

醒來一看,那些文字令我陌生而噁心,只能心煩意亂地全刪。

我的編輯安慰我,你是不是進瓶頸期了?沉澱沉澱也好。

於是我試著沉澱了兩個星期,每天都無所事事,看美劇看漫畫,讀網文打遊戲。

每一天我都有些不安。

這樣可以嗎?

我怎麼可以這樣懶?這樣不努力?

於是我就再次打開文檔寫小說。

我給自己打氣,這次我一定要把它寫完!

然而並沒有。

我焦慮、失望、甚至崩潰,很多個清晨,我坐在電腦前,對自己的寫作水平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也許我出的那本書,不過是運氣而已。

我也許,真的不是這塊料。

可我從小到大,只有一個特長,如果連寫作都不行,那我豈不是一個廢物?

那時候我看很多勵志文字,包括我自己,都為高考生寫了一本勵志的書。

你為什麼不努力?

你憑什麼不努力?

你必須努力。

努力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努力才能掌控你的生活,包括你的身體。

我給自己安排了計劃表,精確到小時,健身養花做飯讀書看電影,就像謝耳朵那樣。

這樣過了一個月之後,我更加焦慮和恐慌,時常沖著高先生髮脾氣,連大姨媽都不來了。

今年11月,我清理了文件夾,把那些未完成的作品,代表著目標、計劃、願望、夢想、就諸如此類的那些詞兒吧,統統拖進了回收站。

我決定放棄努力了。

我有一個持續了20年的願望,這個願望在30歲的時候就實現了。

從一開始,我就只是想出一本書,寫一本小說而已。

我做到了。

我不想當什麼作家,也不想做什麼大紅IP,得到那些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比如每天都筆耕不輟,每天都積極充電,甚至為了預防職業病,每天都要健身運動。

而我,這麼多年,唯一堅持每天都做的,不過是喘氣而已。

我不是個做大事的人,我不可能獲得成功,我只是個喜歡寫作、沒有長性的懶人。

既然如此,就不要去追逐那些我需要改變性格、付出代價才能得到的東西了。

我最開心的,是拿到處女作《鴕鳥座》實體書那一天。

這是我愛寫、也想寫的故事,然後它成了印刷體。

這就夠了吧。

接下來,如果有想寫、又愛寫的故事,那就把它寫出來,管它在哪兒出版、有多少印量。

反正在2012年10月之前,我的東西只有QQ好友在QQ空間上看得到而已。

我不想努力,因為我已經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

我不想努力,因為我已經掌握了自己的生活。

我要的生活,就是自由自在地待著。

2015年還有一天就結束了,我在這一年最大的成績就是安逸而自在地過了一個月。

我覺得挺好,我準備在2016年繼續。

------------------------------------------------------------

努力的結果是什麼?

如果不過是為了自由,那麼她不需要努力就做到了。

自由其實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想不做什麼,就不做什麼。

她不想努力,那她就不努力了。


自己的言行不受他人限制,且不限制他人的自由。


自由,這個問題我想談一談。

我想說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自由是難以駕馭的。

我大三的時候父母亡故,毫無疑問這對我的人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11年大學畢業後在外地上班兩年,在這段時間內,我一直在試圖重新定位自己,給自己活下去的信念。

經過一年多的考慮,我確立了一個現在看來極為宏大卻不切實際的目標——我不想再為自己而活,考歷史學的研究生,投身學術界。當時的想法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不過現在回頭再看當時實在是太膚淺,說得冠冕堂皇,本質上還是想出名,試圖通過別人的認可實現自己的價值)。

13年我辭職,在老家附近一座大學裡專心讀書。隨著對歷史學這門學科的逐漸了解,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切實際。史學界早已拋棄了規模宏大的敘事方式,現在的學界中人研究的東西在外人看來是極為瑣碎的,即使學界的出名人物也往往不足為外人道,看來這裡很難實現自己價值。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逐漸尖銳,14年我一直在思考何去何從的問題。六月份,這個問題困擾得我死去活來,一度打過心理干預熱線。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可能就是」自由「吧,你必須自己做選擇,而且你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完全的責任。

七月份,為了換個心情,跟隨一位博士師兄去黃土高原做植被調查,八月下旬回到學校,回來後心情已經比較平靜了,但問題仍未解決。開學後旁聽了植物學的課程,算是給自己找點事做,將煩惱丟到一邊。

14年底的時候,忽然感覺醍醐灌頂。既然你可以選擇結束生命,為什麼要急在一時呢?康德說人為自然界立法,為自己立法,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既然無法實現自己的宏大理想,那就確立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沿著這個方向前進吧,為什麼非得要實現一個確定的目標呢,這不就是佛家所說的」執念「么?塵世是一個考場,考什麼,怎麼考都是由你自己的來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判定,等到我們從這個世界消失了或許上帝會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

15年初,我重又撿起了課本繼續考研,12月剛結束。

PS:我自己也感覺回答幾乎文不對題,我可能只是想說自己的故事而已。


自律才是最大限度的自由。


有所為,有所不為


可以拒絕自己不想要的,有條件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不再反覆的強調自由。


臉皮厚道不用管別人的眼色,大概就算得上自由了…

人之所以活得累最大的原因就是活在別人眼裡…


有錢,你才能只做自己喜歡的事,交自己喜歡的朋友,去你想去的地方旅行。

沒錢,你只能逃避金錢這個字眼,過不溫不火的日子,做大家都在乾的工作。

金錢是保持自由的工具,但過於貧窮會被壓迫,太過富有會被控制。沒人能做到真正的自由,除非不顧一切,獨自一人,逃避社會,回歸自然。

所以我認為有錢大概就是自由。有多少錢呢?足夠養一條拉布拉多,賬戶保持二百萬餘額,可以應對多數突發情況,有自己喜愛的事業並擁有股份,這是我的標準。



微思考

自由是個人幸福之本,但問題是大部分人都誤解了自由的真諦。而今天已成為普世價值的「自由」再難帶來人們興奮感,反倒讓人陷入越來越深的迷茫之中。那麼「自由」究竟是什麼?它的根基又是什麼?為什麼很多我們主觀認為在享受「自由」中的人卻頗感束縛?「自由」帶來幸福的成立條件是什麼?是想去哪兒就可以去哪兒?是想買什麼就買得起?想說什麼就能無所顧忌地說?還是有更為深刻的層次?今天微思考就幫大家深挖一下「自由」的真諦。

原文解讀

每當提起「自由」,我首先會想到作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帕特里克亨利在鼓勵美國人參加獨立戰爭時所發表的著名演講《不自由,毋寧死》:

從北方刮來的大風都會將武器的銼鏘迴響送入我們的耳鼓。我們的兄弟已經身在疆場了!而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裡袖手旁觀呢?先生們想要什麼?又能得到什麼?難道生命就這麼可貴,和平就這麼甜美,竟值得以帶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全能的上帝啊,請阻止這一切吧!對此,我不知道別人會怎麼做;對於我,不自由,毋寧死!

雖然亨利關於「自由」的慷慨陳詞在200年後的今天依然讓人熱血沸騰,但是早已成為普世價值的「自由」卻再難帶來什麼興奮感,反倒讓人陷入越來越深的迷茫之中。《人類簡史》的作者就曾有過這樣的一段描述:

我們如此看重的「自由」很可能就是我們不那麼快樂的重要原因。雖然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另一半、選擇朋友、選擇鄰居,但他們也可以選擇離開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擁有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夠決定自己要走哪條路,但也讓我們越來越難真正信守承諾、不離不棄。社群和家庭凝聚力的下降和消解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感到越來越孤獨。

那麼「自由」究竟是什麼?它的根基又是什麼?為什麼很多我們主觀認為在享受「自由」中的人卻頗感束縛?「自由」帶來幸福的成立條件是什麼?是想去哪兒就可以去哪兒?是想買什麼就買得起?想說什麼就能無所顧忌地說?還是有更為深刻的層次?今天微思考就幫大家深挖一下「自由」的真諦。

「自由」必須以承重為基礎

我們會羨慕飛鳥的自由,甚至經常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把「飛」等同於「自由」。然而體會過失重的人卻發現,「失重而飛」的狀態稱不上自由,因為那種「漂」的感覺經常不由自主,甚至會像羽毛一般隨風逐流。飛鳥的自由在於克服自重所帶來的升華,同樣,人的自由也必須以承重為基礎。

每個人都要賦予自己的生命以適當的重量,這個重量可以來自責任、財富、愛好、追求、理想。它可以很理性,也可以很荒謬,但只有它在,才有贏得自由的可能性。「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理想,二是理想實現」說的正是兩種失重的狀態。

相信大家現在能夠理解為什麼很多看來衣食無憂、功成名就的人容易抑鬱;為什麼童年留些遺憾並非壞事;為什麼人要有持續不斷的成就感和超越感。如果說自由為幸福之本,那麼好奇心或進取心就是自由之本。沒有追求、沒有愛好的人生是一場悲劇,正所謂人是「不能承受生命之輕」的。

最大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可以不為

那麼是不是說生命越重,人的自由度就越大呢?當然不是,因為越重的生命就意味著越大的代價和越多的身不由己。

哲學將自由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自由,另一種是消極自由。積極自由是指為所欲為的自由,而消極自由則是可以不為的自由。相比較而言,消極自由會比積極自由帶給人更大的自由感。

縱慾享樂、窮奢極欲雖然也會帶來快感,但過後卻是更多的空虛和落寞。而當自己不想工作、不想交流、不想行動、不願被打擾時如果可以即刻實現則會帶來更為深刻的休息、放鬆和自由。舉個例子,今天的信息負擔就是無法獲得消極自由的典型。曾經,人的智慧在於收集足夠的信息,但今天人的智慧卻是如何避免被過剩的信息所打擾和裹挾。手機病的根本就是信息過載所帶來的束縛。

事實上,最令人羨慕的恰恰是「可以不為」的消極自由。但矛盾的在於,人們往往因為焦慮、慣性、高速和缺乏愛好而長期陷入「超重」的生活無法自拔。甚至有些時候,「超重」生活所帶來的身不由己會把很多本該是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愛好變成強迫症。比如,我們會看到周圍的人似乎都有各種各樣的愛好,必須旅行、攝影、美食等。但事實上,很大一部分人的表面愛好並不是發自心底的熱愛,而是孤獨和焦慮在作祟。換句話說,那是一種壓力和快節奏下的極度不自由狀態。

說到這裡,我們似乎陷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因為如果過輕和過重的生活都無法讓人自由,我們究竟該怎麼做?

駕馭自己的慾望,保持生活的美感

當然是平衡。生命不能沒有重量,但如果要追求自由,就不能背上過重的包袱而無喘息之機;人不能沒有慾望,但這個慾望不能大到無法駕馭、成為被驅使的奴隸。

很多人說佛教勸說人們消除慾望便可斬斷痛苦,從而獲得心靈的自由,其實那是對佛教的巨大誤解。佛陀闡述苦因時所用的詞並非「慾望」,而是「貪愛(Tanha)」。換句話說,佛陀並不否認生活的重量,只是強調要通過控制慾望來適當地控制這種重量,而不是被慾望所利用。如果駕馭得法,慾望非但不是痛苦的成因,反而是寶貴的資源,可以帶來心靈的覺醒和自由。

控制慾望的關鍵是培養生活的美感,看到慾望之外的美好,這也是為什麼微思考最近會增加「音樂之美」欄目的原因。羅丹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當我們能夠在追逐夢想的同時,能夠適當地停下、用美好的心態去平衡過剩的慾望之時,我們就真的離自由的生活不太遠了。

在全球高度融合的今天,似乎自由已經成為眾人皆知的普世價值和各國人民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即使是作為自由發源地的英國和美國,我們也能看到自由危機,包括北歐的失重和衰落的自由、美國自由與平等的衝突、歐盟自由還是妥協的危機等。作為自由的後知後覺者和國家自由理念的跟隨者,我們有必要在喊口號之前做個深呼吸,理清這個問題的真正含義。

而站在個人的角度,我們只需記得兩點:賦予生命以重量和駕馭好自己的慾望。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歡迎訪問微思考官方網站 http://vthink.org(或者 微思考.com),或掃碼關注微思考公眾號(也可搜索公眾號「vthinkorg」或者「微思考」)

http://weixin.qq.com/r/e0kTCzLEi2-0rXZo9xxp (二維碼自動識別)


獨立和自由

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不需要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精神。


當人不談論自由,人便很可能沒有自由。

當人不再談論自由,人已經自由了。


自由就是,在有一定規則下,隨心所欲做規則下的事情


推薦閱讀:

為什麼周圍人喜歡拿別人的缺陷開玩笑?
既然屌絲的孩子註定是失敗者,那屌絲還生孩子是個什麼心態?
曲面電視看電影效果好不好? ?
買曲面電視,還是買投影儀?
為什麼生活用電用 220V 的電壓,而不是用 36V 的更加安全的電壓?

TAG:生活 | 人生 | 信仰 | 自由 | 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