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閉環到底是什麼?

談互聯網必然談閉環,然而看到很多人對閉環的理解大不相同,談閉環時你們到底在談什麼?有哪些總所周知的閉環,和小眾的閉環?


我來好好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因為目前為止知乎上還沒看到很靠譜的答案。閉環經常被顧名思義地理解為包辦整個商業鏈條的所有環節而不依賴第三方,包括很多媒體也經常這樣誤用。實際上並非如此。排名第一的答案抓住了問題的核心,但卻將其簡單化了。

當我們談到閉環時,我們通常是在談O2O行業——這個回答只談「O2O閉環」以及這個概念在非O2O行業的延伸,不涉及其他如工業控制系統或者產品開發迭代中的閉環概念。

我們先來看一個O2O行業的普遍困境。

  • O2O行業的普遍困境

優惠券模式(例如丁丁優惠、大眾點評):用戶下載優惠券,在消費時向商家出示,獲得優惠。商家也知道該用戶來自丁丁優惠。丁丁網收取廣告費,看似皆大歡喜。但若丁丁優惠嫌廣告費太少,提出向商家收取交易傭金,問題來了:丁丁優惠無法確切知道自己促成了多少單交易。商家可以統計到交易量,但誰會願意跟人分錢呢。

外賣模式(美餐網、餓了么):用戶在網上進行訂餐,訂餐網通過電話、簡訊等手段向餐廳推送訂單。但若訂餐平台想和餐廳進行分成,困難重重。光「有效訂單數」這一項就很難達成共識。

今夜特價酒店: 用戶在今夜特價上獲取到特價酒店信息,到店後,酒店以更大優惠為誘餌勸說用戶取消網上訂單(避免支付傭金)。

……

這些困境的共同點在於:O2O平台將用戶引流到線下之後,就失去了對流程的掌控。就好比接力賽跑里把接力棒完全交給了線下商家,甚至連到沒到終點都不知道。

  • 閉環:走出困境的關鍵

假如用戶行為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必須回到O2O平台,就好比線下商家必須把接力棒交回到平台,由平台來跑完最後一程,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個環節就叫閉環。用百度百科的定義是:

O2O閉環是指兩個O之間要實現對接和循環。……要將客流引到線下去消費體驗,實現交易。但是這樣……還沒有做到閉環,要做到閉環,就要從線下再返回線上去。

有了閉環,每一單交易的最終結果會流轉到平台,為平台所掌握、記錄。而所有這些記錄下來的交易(關鍵在可記錄),就是O2O平台的價值所在以及挖掘更大價值的基礎:

    • 無可爭議的具體交易記錄,保證了平台對線下商家的議價權。
    • 積累下來的具體到每一個用戶的消費記錄,形成大數據基礎,對商家可以提供精準營銷,對用戶可以提供個性化服務,從而進一步促進O2O循環。

只有這樣,O2O才成其為真正的O2O,而不是淪為單純的廣告平台或者分類信息提供者。

  • 如何構造閉環?

比如會員卡、二維碼支付等等。以下是兩個例子:

線下返利模式 O2O的完美閉環

丁丁優惠新版本上線 寄望驗證機完成O2O閉環_Techweb

其實,閉環的核心在於形成對每一單交易的跟蹤和記錄,形式上不一定要「閉環」。例如最好的閉環其實是在線支付。

  • 最佳解決方案:支付閉環

假如用戶是在平台進行預支付,那麼閉環就天然形成了。因為支付不僅僅是支付本身,它是交易最終形成的唯一標識。

有人會問,這不就是團購么? 沒錯,本地生活服務的團購就是實現了閉環的O2O。可能還有人問,那問題都解決了,你還說這麼一大通幹嘛呢? 用開復李的話來說,團購只是O2O的冰山一角。大部分的O2O,在線支付根本行不通。舉個極端的例子,打車就沒辦法預支付。

微信支付之所以被看重,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它被看成是騰訊打通了O2O的最後一環。

  • 閉環是必須的嗎?

這確實是個被爭論過很多的地方。大眾點評在做團購之前,做優惠券也掙了不少廣告費。丁丁優惠、各種訂餐網也活的好好的。再扯遠一點,百度做廣告簡直跟印鈔票似的。

但是,作為產業鏈的上游,如果想要最大化變現自身的價值,往往就得往下遊走。假如下游產業無法親力親為,那就做閉環。巨頭如百度,力推的各種中間頁,也可以看成是在做閉環。

畢竟O2O的價值遠不止這點廣告費。即便專註於廣告的模式,也需要藉助閉環才能為每個用戶進行更個性化、更精準的廣告。

用點評CEO張濤的話最直接:「我認為O2O的核心就是閉環,如果想做大,必須完成閉環。


題主問了一個很贊的問題!但是排名靠前的答案,都直接將互聯網閉環=O2O,而且立足點基於平台展開,侃侃而談。難道互聯網的閉環就只有O2O,要做好閉環就只能依靠第三方平台了嗎?

如圖所示:如果閉環是個未激活迴路,那麼要想激活它,必須得先引流。

正如 @波旬 所提到:

互聯網時代什麼最貴?消費者注意!

所以,做團購也好,做O2O也好,做推廣宣傳都是為了吸引用戶的注意,將他引入你的營銷迴路中。那麼你與消費者的接觸點,無非是4P

  • Product(產品)
  • Price(價格)
  • Place(渠道)
  • Promotion(宣傳)

當消費者通過你設定的渠道,宣傳的內容,看到了定製的價格和產品信息,並進一步使用產品,與消費者預設的心理機制進行交互,便形成了體驗。

形成了體驗,不管是否滿足消費者的期望,消費者都將通過各種方式將體驗傳遞出去,這就是反饋。

人們接受到反饋信息,將注意力集中在接觸點上,形成二次傳播。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完成了消費者之間的價值傳播閉環,而且對於企業來說也同樣形成了產品信息的閉環。

消費者可以對其所接觸到的任何接觸點品頭論足。或評論產品的好壞,或吐槽價格的高低,或對渠道的投放,宣傳內容的優劣都可以生髮議論。

體驗的感受過程是在消費者心智中對接觸點的解碼再編碼的過程。

O2O是閉環。它在線上引流,導入下線體驗,再將體驗反饋,讓商家掌控消費的全過程,對其他消費者進行二次傳播。

網店是閉環。它通過線上、線下廣告宣傳,引導消費者進行購物,通過物流送貨完成對產品的完整體驗,或評論或告之身邊親友。

微博是閉環。用戶編輯生產內容,通過他人的評論轉發,形成多次傳播。

知乎是閉環。主頁、發現、話題、廣場看到問題;回答問題;評論,認同點展點感謝,不認同點反對點沒有幫助;編輯推薦,上知乎日報,告訴朋友我在知乎上看到某某某的答案,碉堡了!

………………

互聯網的閉環到底是什麼?閉環就是:引流——體驗——反饋——再次引流的循環!

因此,對於企業來說,建立完滿的閉環固然重要,但是形成閉環的良性循環更為重要。

保證接觸點的質量與數量;形成符合期望的體驗;引導體驗信息傳遞的反饋路徑;收集反饋不斷迭代更新,形成優質的二次、多次傳播。

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如果品牌是迴路中的燈泡,那麼一個節點故障,迴路就斷開了,燈泡就不亮了。


情景模擬:

去澡堂洗澡,進門脫鞋就給一個皮筋套在手腕上。皮筋上拴著鑰匙或其他感應器,用來開柜子門,開房間門,結賬。那個帶著顧客手上的皮筋就是用來控制整個消費流程的閉環。

如果沒有這個鑰匙,你不知道顧客吃了多少,喝了多少,消費了多少,整個過程中皮筋是貫穿前後的線索。

再回到現實,說O2O。

顧客在平台上看到了商家的優惠或信息,前去消費了,並且完成了交易。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商家不知道這個顧客來源於哪裡,就像顧客進澡堂前沒有帶上手環一樣。這樣整個交易就是商家與消費者的直線交易,作為信息提供商的O2O平台充當旁觀者,這可不是網站願意接受的,大家做網站是為了賺錢,又不是學雷鋒,為人民服務。

所以就需要從引導消費到消費成功整個過程中,給用戶帶一個虛擬的手環,以保證平台-商戶-消費者三方的聯動。就好像團購完成後,用戶會得到一個簡訊驗證碼,拿著簡訊去商家那就可以享受團購優惠。這就形成了閉環,用戶從平台得到優惠,商家從平台得到顧客,平台從商家和用戶的交易中得到收入。


似乎互聯網的閉環直接就與O2O掛鉤了呢XD

當然我們談及使用談及應用、談及理論在某一領域的實現方式的時候,以現有模式作為討論核心自然沒有什麼不可以,而且僅僅那樣回答便可以解決問題了,不過總覺得扼殺了某種可能性的樣子- -

先說明觀點:在我的認知範圍內,談到閉環,更多的是在說信息處理邏輯中的反饋反饋是調節控制的一種過程機制,閉環是引入反饋機制的邏輯運行流程(模型)。以下從反饋到控制再到閉環談談我的看法:

1、反饋

反饋產生於無線電工程技術,是研究生物、社會和生產技術等領域的自動調節現象的重要原理。我所認識到的反饋概念主要源於控制論,下面是反饋的簡單圖式(圖1)。首先這個系統包括一個接收器或者「感官」,它可以是光電管,溫度計,或者生物意義上的感官。消息,可以是技術意義上的一個弱電流也可以是有機生命體的神經傳導,在更加寬泛的領域、系統或體系中可以概化為「信息」。還有一個中樞(控制機構)把輸入的信息重新加以組合併運輸到效應器,中樞可能是神經中樞也可以是信息處理系統,效應器可以使機械也可以是肌肉也可以是某個執行終端,最後,效應器的運行狀況被監控並送回到接收器,這就形成了一個簡單的調節(反饋)系統,保證了反應或一系列活動的方向性和穩定性。

圖1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想拿起桌上擺放著的一部手機,中樞神經系統受到關於距離的報告,我們第一下沒有拿到手機,那麼這個流程的運行狀況信息持續將反饋到中樞神經,不斷的控制和調節我們的動作,直至達到目的。

當然以上主要描述了反饋機制的一個簡單概念模型,在不同系統或領域中反饋對信息的處理方式、對一項事物或活動的反應不會如此單一,反饋也許會偏重某一方面來進行演繹,但是這裡討論這種信息處理邏輯的原型自有其意義。通常意義的反饋更多強調的是信息回送到接收器這個過程,而要完成一個調節過程,還必定要有反饋信息的再傳遞再處理的循環,這就構成一個信息處理的邏輯模型,一個封閉系統,一個封閉的環(loop),一個信息流轉的閉環。

在互聯網領域的應用中,反饋體現在很多不同的方面(技術、運作、商業模式抑或產業生態),反饋方式繼而也多種多樣。在商業模式層面中,要實現網上生活與線下服務對接,這就引出線上到線下的服務,對比傳統的信息反饋,線上線下有著天然的屏障,反饋模型相較而言就會較為複雜。

像其他回答中提到「平台-商戶-消費者三方的聯動」,是通過在商業模式層面建立某種信息反饋的機制而得以實現的,描述的非常直觀形象,不過需要指明的是,把「虛擬的手環」(接收器/技術手段)作為整個信息反饋機制的閉環模型就不是那麼確切了~

總的來說,反饋就是被控制的過程對控制機構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影響這個系統的實際過程或結果。

2、控制調節

反饋在現代技術和管理中有相當廣泛的應用,它的核心意義在於使某種活動更加可知可控、更加穩定化。它使活動的方向針對一個目標進行時,有了偏差就進行信息反饋,活動的發起主體根據反饋的信息進行自我調節,直至抵達目標或靶子,即完成對一項活動過程的控制。反饋是控制的前提,是控制的過程機制,而控制調節是反饋的目的。

在運營層面舉一個例子(其實一說反饋應該沒太大必要- -):像咱們食堂掛個意見簿就體現了食堂運行的反饋機制中的一個小環節,它的目的是以學生在食堂就餐體驗所形成的意見或感受作為反饋信息,來控制和調節食堂運行中存在的部分問題。當然如果反饋的信息質量不高或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信息傳遞的過程和途徑並不高效,抑或控制機構沒有一套應對反饋信息的處理方式和流程,以至於反饋的存在並不為控制調節服務時,那麼反饋系統就是一個擺設,過程式控制制、組織協調就更無從談起,管理者只能想當然的進行運營問題的改善,最終問題無法得以確切的解決,進入食堂就餐的學生也無法真正的享受到改善的成果。

在互聯網環境下,為消費者服務提供跨界無縫的、良好體驗的服務,必定要對線上線下的信息進行傳遞、交互、反饋,而其目的,無非是讓這整個信息服務過程可知可控、穩定化、流程化,才可能像持續的發生和存在。實際上,反饋信息不只是來源於用戶,也不僅來源於組織內部,而更多的強調把流程環節和產業生態作為主體。

這裡設定一個簡單的計劃實施流程,其主要工作過程是一個"計劃-實施-評價-反饋-計劃"的過程(圖2)。所謂閉環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把這樣整個工作流程集成起來形成一個封閉的處理機制(封閉系統),循環往複;二是指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必須要有實施成效評價的反饋信息,並利用這些反饋信息進行計劃的調整平衡,對於偏差信息能夠通過分析識別原因再對前置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加以控制和調整(作用於識別需求、制定計劃、實施計劃等環節),使整個過程協調穩定。

圖2

在這樣一個邏輯流程中,成效驗證後對不滿意的實施進行原因的辨析,分析的結果呢,也許是需求識別的錯誤,也許是計劃制定脫離實際,也許是實施過程出錯,那成效驗證的反饋信息就通過分析途徑再流轉到相應的環節,對這些前置流程本身存在的問題進行控制,最終達到調節計劃制定到實施全過程的目的。由驗證、反饋、分析、控制所構成的反饋系統就是一個簡單的閉環模型。

3、閉環

之前提到了反饋以及控制,這裡再具體討論一下閉環。

我看到之前的回答有的著重流程,有的著重體系,有的著重循環,我覺得都不太恰當,若強調流程,那便是在說「環」;若強調體系,那便是再說「閉」;若強調循環,那便把控制主體和受控體並列起來。我們要討論閉環,單一的看它的某個方面或某個方面的意義可能會有些脫離本體。

反饋和控制的主體可以是之前提到的機械/生命體的活動、組織機構的業務流程、一種商業模式的運作過程、或者是一個產業集群的生態系統。其實這裡應該已經很明確了,閉環就是引入反饋機制的邏輯運行流程模型。

互聯網的閉環可能有兩方面的內容:

1、產品開發、運營優化。這方面內容的反饋就比較接近傳統意義,實際上,信息很少會有跨界的傳遞,來自機構運作或項目實施、機構運作或用戶使用的反饋信息直接作用於其主體,以改善和調整產品開發、運營的狀態。互聯網在此間更多的作為一個工具或環境,並未對其中的反饋賦予更多的含義。

2、互聯網服務。服務更多強調主流程的閉合,商業模式的閉合,即產業的閉環。提供服務與提供產品的區別不言而喻,對提供互聯網服務的主體來說,信息的反饋便不再僅僅只是局限在運營狀態的層面,而是多層次的貫穿在整個運營流程和整條產業鏈之中,多個甚至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引入反饋機制才能確保活動的持續進行,這裡有很多問題:用戶通過互聯網服務滿足需求的所有過程(同時也是服務提供主體的業務過程)是如何發生?一項交易的發生,是通過我們過去開闢的哪一條路徑達成?要確切的把握這些與服務過程息息相關的信息(不僅僅是狀態,還包括),必定是有多個反饋機制,沒有這些信息的反饋,就無從談起控制和管理。如果我們通過互聯網無法獲得逐漸完善、實現的實利,如果服務提供主體無法通過閉環的反饋來控制和調節,活動將無法持續的發生並存在下去。互聯網在這裡更多作為一個平台或途徑,給反饋機制本身擴充了系統層面上意義。

(寫到這裡,感覺如此概括成兩個方面思考似乎欠思考啊,有些為說而說的意味...我反省....其實主要是想談談當閉環主體進一步擴充的時,反饋的多層面意義...)

雖然好想給出在互聯網環境下應用於不同主體的閉環系統模型(尤其是當閉環主體為價值鏈或產業生態時)或者例舉某些具體實施方法,因為實際經驗相較匱乏,就不想當然了....

我們談及互聯網閉環,似乎很多時候是在談論閉環的內容,在談論互聯網某種模式的應用體系,而常忽略閉環本身作為反饋控制的一個模型的意義和作用。閉環體系推動的困難,或許需要回溯思考,閉環的精神不在於封閉的模型構架,而在於反饋對活動的控制,在於互聯網產業集群生態的「系統」意義。


我們做了一個產品,剛好解釋了什麼叫閉環。

1.我們為快消品做了抽獎系統,不同於「再來一瓶」,我們的抽獎中獎率是實時可調的。

2.我們做了快消品客戶追蹤系統,可以將消費者的消費數量按小時進行刷新,在行業內已經接近實時動態數據了。

3.把上述兩個數據關聯,當銷量下降時我們提高中獎率,銷量上升時我們降低中獎率。完成閉環。

————————分——————割——————線—————————————

1.我們做了快消品消費者管理系統,可以對重複購買的行為進行分類

2.我們可以篩選出超過某種程度的重複購買者,把他們列為VIP用戶

3.當廠家推出新產品時優先向VIP客戶提供試用裝並獲得改進意見,這比在大街上發問捲來的有價值的多(某可樂公司常發問卷,在大學)

4.根據VIP用戶的意見改進產品,再將產品分發給非VIP用戶,看反饋。

5.繼續改進產品,並重複345過程。完成閉環。

————————分——————割——————線—————————————

1.我們對消費者進行畫像。

2.把那些被同一類消費者消費的產品歸類在一起,無論產品彼此之間是否有聯繫。

3.假設消費者通常一起消費甲乙兩種產品,我們在消費者消費A牌甲產品的時候,會鼓勵同時消費B牌乙產品。這一切基於上述的消費者管理系統。

4.做一個遊戲任務,消費若干A和若干B在一定時間內,可以獲得某些實際的獎勵。通常A和B是有季節差的,利用彼此的季節差互相幫忙,提升淡季銷量。這也算個閉環吧。

————————分——————割——————線—————————————

有關O2O

1.我們給消費者抽獎

2.獎品是團購網站提供,這樣兌獎的問題實質上我們就外包了。

3.這樣一來我們成了一個超級團購者,不同於個體消費者,我們從團購網下單通常是5位數的量。不但是議價能力,這樣我們還有了實際的向團購網站導入的流量。也就是說消費者只能使用我們合作的團購網站的產品。

4.實際上對於快銷公司而言,用誰的團購區別不大,並且由於快消行業並沒有自己的門市,所以由於兌獎產生的門店進店客流對快消公司是無意義的,但這對超市門店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試想,如果可樂公司在某地派發一萬瓶贈飲,且指定某品牌超市承兌,這就意味著為該超市提供了一萬人次的進店客流。如果這個分發渠道是通過某團購網完成的,意味著同時又為該網站提供了一萬次訪問或APP下載。再次重複,這一切對於可樂公司而言都是無價值的,但對於團購和實體店卻有舉足輕重的價值。這樣可樂公司所有的獎品分發就會被順利的進行下去,而線下商超也得到了客流和兌換獎勵(向來兌獎不是白兌的),消費者得到了贈飲,完成閉環。

如果有哪位大品牌快消公司的營運營銷經理對此有興趣或意見,請與我私信聯絡哦。


應該是產品循環吧,就是一個用戶在滿足一個需求的時候,會經歷很多很多體驗點,最終完成,並存在循環。

比如我想出去吃個飯,那從我有這個想法開始,如何給我一個滿意的推薦參觀,然後約上三五好友,然後通過地圖導航帶我去,然後給我推薦的菜品或者優惠,我開開心心地吃著並和更多人分享我的照片和想法,然後支付,或者留下點評,然後這個體驗基本結束。那麼我下次又會繼續這個循環。

互聯網產品一般會取循環中的某一段,比如專門滿足支付或者優惠或者推薦餐館,即使是這樣一小段需求也會有產品循環在其中,包括了從進入到實現滿足的離開,中間一個環節的不爽都可能造成流失。

所以互聯網的閉環,大的話可以理解為行業的上下游生態鏈,中可以理解為一個用戶的一套需求體驗,小可以理解為一個小需求點的完整循環,這樣體驗才是完整的,才能持續進行。


閉環的白話解釋,那不就是:封閉的一個圈嘛

那如果不是閉環,這個圈有口子,封閉不了怎麼辦?漏氣唄

漏氣的結果是什麼?那就是因為漏氣,所以圈不能變的越來越大嘛

所以互聯網閉環是什麼?指的是:支持產品活下去的要素全部正常工作,產品可以自增長的狀態

簡單說就是說產品發展進步所涉及到的各個環節,統統都能搞定正常運轉。

直接看圖,產品的發展,我去掉細枝末節,留下關鍵環節:市場、轉化、留存、口碑

每一個色塊就是產品閉環的組成要素,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就完不成互聯網閉環

*缺少市場,沒有流量產品就沒有用戶來源,沒有用戶產品發展個毛

*缺少轉化,無法轉化就沒有盈利,都活不下來還發展個毛

*缺少留存,沒有留存就意味著產品不能給用戶持續提供價值,有轉行沒留存說明你在忽悠人

*缺少口碑,沒有用戶推薦產品就辦法自生長,必須靠花錢推廣的方式強拉硬拽

剛才提到過,互聯網閉環就是:支持產品活下去的要素全部正常工作,產品可以自增長的狀態。達到產品的自增長,意味著產品不宣傳也能有流量,也能有轉化,也能有留存,也能有口碑。任何一個產品都夢寐以求的達到產品自增長的狀態。

我們繼續往下想,為了達到產品自增長的狀態,前提是什麼:

1.流量:產品用戶在推薦這個產品,新流量源源不斷,不做推廣也有新流量

2.轉化:非常清楚目標用戶是誰,為達到什麼個人需求而選擇產品

3.留存:產品真的幫到用戶,並且持續的給用戶價值

4.口碑:用戶對產品很信任,用戶認可產品的價值觀,自願把產品推薦出去

我們把自增長狀態的前提總結一下,我們要解決這麼幾個問題:

1.非常清楚產品目標用戶是誰

2.非常清楚產品為目標用戶帶來什麼價值

3.產品的用戶足夠多,達到可以帶來產品自增長的用戶密度

關於第一點:非常清楚產品目標用戶是誰

想不清楚目標用戶是誰的產品,簡直是一個常態,更別說很多產品的負責人、運營人員在產品的初級階段就在說:我的產品適合男女老少,年齡0-100歲的所有用戶。facebook最開始的目標用戶是大學生;知乎最開始的目標用戶是互聯網公司的在職人群;如果你不能說清楚目標用戶是誰,說明你自己的產品,為誰提供價值你也沒想清楚。如果你不能說清楚目標用戶是誰,你在做市場推廣的時候,只能是廣撒網,因為你不知道具體到哪類人,可以給你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

把用戶的身份說的越具體越好,即使是大學生群體,也分為:大三在找實習的大學生,大四在面臨找工作的大學生,我們看大三和大四隻差一歲,需求也會有不同,如果你的產品適合所有人,那你到底在滿足誰的需求?

關於第二點:非常清楚產品為目標用戶帶來什麼價值

這個問題涉及到3點:

一個是產品怎麼做的問題,一個是獲取流量的問題,一個是如何轉化用戶的問題。

做產品:產品是用戶使用的產品,而不是產品經理自嗨的玩具。你得知道產品是做給誰用的,你才可能開發出適合目標用的產品功能,你得了解用戶需求,你才能滿足用戶需求,如果沒有用戶反饋,那做產品,就是在滿足產品經理腦袋猜的需求,這樣的話對任何一個產品來說都是災難。

做流量:你知道目標用戶的需求是什麼,你知道產品能解決用戶什麼問題,你才去寫能打動用戶的文案,你才去製作滿足目標用戶的內容,反過來這些內容吸引的是剛好需要產品的目標用戶,而不是用什麼發紅包做活動帶來的路人甲。

做轉化:轉化工作既涉及到產品,也涉及到銷售和運營的工作範疇。產品這邊,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用戶才會使用才會付費。美顏相機不能去皺磨皮,那女性朋友可不用。銷售和運營,仍然需要知道用戶選擇產品的原因,這樣和用戶溝通的時候,才有的可說,才能真正幫助用戶解決問題。

關於第三點:產品的用戶足夠多,達到可以帶來產品自增長的用戶密度

先解釋概念,用戶密度指的是:在不做市場宣傳的前提下,已有的用戶通過自發宣傳,可以讓產品流量持續變多所需要的老用戶人數。

針對用戶密度舉一個例子,假設你的目標用戶是大學生,所以你去大學校園做了運營活動,幫網站帶來1000個用戶。幾天之後,1000人流失了300人,留存用戶700人。但是留下的這700人覺得網站很有意思,有人邀請了自己的同學來到網站,所以網站人數從700人變成了1200人,達到了流量自增長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產品沒再做任何推廣,但是網站流量變的更多了。意味著產品達到了自傳播的用戶密度。

做產品就像是管理一座城市,你蓋了很多房子,有住宅,有超市有學校,那這些模塊這些功能就是你這個產品的一些功能和模塊,你想吸引人來你的這個城市居住,居民就是你的用戶。當有人開始當你的居民,並且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你的居民時,居民之間產生了鄰里關係,當人變得更多的時候,有人開始做小生意,那這個城市變得不再是死氣沉沉了,有人開始推薦自己的朋友也來這裡居住,那這個時候你的產品慢慢有了生氣和活力,這就是達到了自增長所需要的用戶密度。

有人會問,拿到底什麼用戶數字是達到流量自增長的基數?真實情況是每一個具體的產品所需要的用戶密度並沒有標準。你所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吸引同一類用戶,並且持續的吸引同類用戶。只要你的工作方向是對的,你在持續的吸引同類用戶,這些用戶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達到自增長點。到了這個自增長點之後,你就會獲得免費的流量,到這個增長點之後,你就會真正降低營銷成本,完成互聯網閉環。

所以看到文章這裡,你可以知道,你馬上可以動手做的事情是什麼,

1.去確確實實的了解,產品目標用戶是誰

2.去確確實實的驗證,產品為目標用戶帶來什麼價值

3.持續的獲得同一類用戶

祝你早日完成互聯網閉環。

——————————————

關於作者

張君,創業,在線教育,公眾號搜索[張君學習筆記]

暖石網,幫助轉行者、高校畢業生,順利進入互聯網市場、運營崗位

http://nuanshi100.com


愚以為,沒有「互聯網閉環」,只有「用戶場景閉環」。


完備的邏輯流程


一句話來說,用戶從進入網站後滿足需求(買東西、消費內容)的全部關鍵過程(登陸、比價、支付等)不依賴於同行業第三方的任何產品和服務,這就形成了閉環


通過以上的這些答案,我說下自己的理解,從工控角度和互聯網角度(希望能有學過新聞傳播學,或者生態學的角度來說一下閉環這個概念):

首先解釋一下 閉環的概念:工業控制中閉環的概念經常被提及,詳細可以去百度百科去看。如張祖光的答案裡面說的,包括 控制和反饋。控制是我們做一件事能做成的基礎,而反饋給了我們改進做事方法的依據和衡量手段。而反饋中又包括正反饋和負反饋,在工業控制理論里,正反饋和負反饋都有特定的用處,正反饋能夠讓微小的輸入產生巨大的輸出,負反饋可以增強系統的抗干擾性。

在這個問題當中,互聯網的概念是非常大的,僅就這個問題中(截至到2013.3.31)提及的可以應用閉環理論的有產業生態,商業模式,產品設計。

商業模式如 張祖光答案中所說 互聯網服務:

2、互聯網服務。服務更多強調主流程的閉合,商業模式的閉合,即產業的閉環。提供服務與提供產品的區別不言而喻,對提供互聯網服務的主體來說,信息的反饋便不再僅僅只是局限在運營狀態的層面,而是多層次的貫穿在整個運營流程和整條產業鏈之中,多個甚至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引入反饋機制才能確保活動的持續進行,這裡有很多問題:用戶通過互聯網服務滿足需求的所有過程(同時也是服務提供主體的業務過程)是如何發生?一項交易的發生,是通過我們過去開闢的哪一條路徑達成?要確切的把握這些與服務過程息息相關的信息(不僅僅是狀態,還包括),必定是有多個反饋機制,沒有這些信息的反饋,就無從談起控制和管理。如果我們通過互聯網無法獲得逐漸完善、實現的實利,如果服務提供主體無法通過閉環的反饋來控制和調節,活動將無法持續的發生並存在下去。互聯網在這裡更多作為一個平台或途徑,給反饋機制本身擴充了系統層面上意義。

和李磊說的O2O模式:

顧客在平台上看到了商家的優惠或信息,前去消費了,並且完成了交易。但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商家不知道這個顧客來源於哪裡,就像顧客進澡堂前沒有帶上手環一樣。這樣整個交易就是商家與消費者的直線交易,作為信息提供商的O2O平台充當旁觀者,這可不是網站願意接受的,大家做網站是為了賺錢,又不是學雷鋒,為人民服務。

所以就需要從引導消費到消費成功整個過程中,給用戶帶一個虛擬的手環,以保證平台-商戶-消費者三方的聯動。就好像團購完成後,用戶會得到一個簡訊驗證碼,拿著簡訊去商家那就可以享受團購優惠。這就形成了閉環,用戶從平台得到優惠,商家從平台得到顧客,平台從商家和用戶的交易中得到收入。

產業生態如蘋果的應用商店系統;

曹陽的答案我覺得是總結了產品設計中的閉環:

且認為產品設計過程中至少有三個環:

  1. 產品用戶使用過程需要成為閉環,需要讓用戶在產品界面內轉起來
  2. 產品生命過程需要是閉環,每一步的積累需要是下一步增長的基礎,而且需要重點解決痛點
  3. 產品推進過程需要是閉環,每一次的項目需要有一些總結,並作為下一個產品的基礎

vechen的答案從用戶使用過程來解釋了產品設計中的閉環:

一句話來說,用戶從進入網站後滿足需求(買東西、消費內容)的全部關鍵過程(登陸、比價、支付等)不依賴於同行業第三方的任何產品和服務,這就形成了閉環

《 舒迅:產品經理必讀的九步法》里的則從產品生命過程來解釋了產品設計中的閉環:

淘寶的信用評價體系,就是一個閉環。買家購買產品,商戶提供好的服務獲得好評,得到好評就會得到更多新買家,新買家又購買產品,商戶又有機會得到更多好評,形成一個循環。PM的工作就是發現,設計,確保這個閉環的順利運轉。比如差評師,就是這個閉環的殺手。

UGC產品也常常是一個閉環。用戶發布優質信息,優質信息吸引新用戶,新用戶也發布優質信息,更多新用戶被吸引來形成一個閉環。垃圾信息發布者、Spam、低質信息等,都是這個閉環的殺手。對於很多UGC產品,PM花費心血使它運轉正常,但信息質量的降低,卻會像病毒一樣,蔓延到整個循環中,讓產品枯萎,最後死亡。

更多的產品就不是閉環,比如支付寶、詞典APP,IE瀏覽器、Flash小遊戲、微軟辦公軟體等等。用戶量的增加,並沒有帶來產品的自我成長。不同的是,現在很多工具類產品也找到了自己的環,如雲輸入法,用戶越多,輸入法越好用,輸入法越好用,用戶越多,形成一個循環。

以上是總結2013.3.31之前的答案,下面是我的一些補充:

很多人把重點都放在反饋中了,確實閉環與開環的根本區別就是有沒有反饋。所以說一下反饋,反饋有正反饋和負反饋,在第一段我說:

正反饋和負反饋都有特定的用處,正反饋能夠讓微小的輸入產生巨大的輸出,負反饋可以增強系統的抗干擾性。

在互聯網產品中,大多數人說反饋都是正反饋,比如說用戶反饋,產品的自我生長(淘寶評價的例子),殊不知,負反饋也可以用到產品設計當中,增加產品的抗干擾能力和用戶粘性,比如說對於發廣告等會干擾產品使用價值的東西,可以通過驗證碼,知乎中的答案投票功能。

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當你看文章或者與人交談的時候,你需要大致了解文章或者他人的背景,他是屬於職位或者角度,比如說在一篇大談互聯網產業格局的文章中出現「閉環」這個詞語,那麼閉環的意思大多數產業生態或者商業模式的閉環問題,如果是一個大公司里的小產品經理說的閉環,那麼大多是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中的閉環。

我終於覺得當年的自動化專業沒有白學,用這套理論也可以指導現在的產品工作。

P.S希望有人從新聞傳播學或者資訊理論的角度來談談互聯網中信息的閉環。

轉自http://www.howzhi.com/group/pm365/discuss/10426?page=1#reply-11606


【前言,冷水一盆:閉環只能是一個站在公司角度的美好想像】

我的理解,閉環是對價值鏈的全部佔領。以功能手機行業為例。一台手機從研發設計到零件製造組裝到零售,整個微笑曲線的價值鏈都掌握在一家公司手中,這叫閉環。過渡到智能手機,還需要加上網上應用如itunes,app store,還需要加上各種應用如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憤怒的小鳥……

蘋果就是當今世界最大的閉環公司。即便這樣,他的零件製造組裝還靠外包;即便這樣,大部分手機應用也不是蘋果寫就的。

站在一個普通用戶角度來說,為什麼公司要做完全的閉環是不可能的?

@朱偉 曾指出小米的戰略布局,小米想做的就是滿足消費者幾乎所有的需求:

--------------戰略與布局--------------

入口模型,小米的入口布局:

綠色的塊:小米已經有非常不錯的成績了,或者增長勢頭被我看好。(現階家用路由器市場還沒有寡頭級的成熟競爭者,藍海)

灰色的塊:是劣勢領域或者未有發展的領域。

打?的塊:以後也會是各巨頭(包含小米)必爭之地,對小米及其它巨頭可能的動作,我有過猜想,但不確定的事我不說。

上圖辦公室區域,硬體已經被聯想惠普等第一代硬體公司佔領,操作系統已被微軟佔領,消息層已被騰訊佔領,所以機會不多。唯一有機會的是以前被忽視的路由器。

上圖消費場所區域,隨著智能手機的普遍應用,手機支付是個除了語音溝通、手機操作系統、社交軟體、地圖之外的強需求(另外還有一個強需求是用手機開家裡的鎖,這涉及智能家居)。原因很簡單,每個人都會花錢買東西,都涉及支付問題。

小米想做的是這個閉環,但消費者認不認呢?

消費者不認。第一,消費者有區別和分層。實體行業中,有的消費者購買力高,有的購買力低,LV有LV的做法,美特斯邦威有美邦的做法。互聯網中,網站的個性不同、價值點不同,使用人群也不同。百度貼吧和豆瓣不同,微信和陌陌不同。

第二,行業屬性不同,做法不同。快消品有快消品的做法,餐飲業有餐飲業的做法。互聯網上,電子商務有電子商務的做法,社交網站有社交網站的做法。騰訊為什麼沒做成電商,阿里為什麼沒做成社交,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第三,品牌佔領需要大量投入,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能力;即便有能力,消費者的思維意識也是很難改變的。行業第一品牌很難破,比如騰訊、淘寶、百度、蘋果、三星、可口可樂、海飛絲、特斯拉。一個公司當然什麼產品都可以做,騰訊也可以做海飛絲、可口可樂,關鍵是消費者不認。你一個做即時通訊的,憑什麼做洗髮水、飲料?

一個理想公司,可以滿足消費者所有的需求,那才是閉環。這樣的巨型公司倒是出現過,那就是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政府,包辦了一個人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的所有事情,可惜後來因為沒服務好消費者,崩潰倒閉了。

一言以蔽之,人的需要很多,也很複雜,一個公司不可能做到全部覆蓋,且每個領域都做到第一。在一個或兩三個領域做到第一,已經很不錯了。一個公司也沒必要做完全的閉環,只需佔領價值鏈的重要位置即可。


所有通向你的目的地的路上,所有的衣食住行都是我家開的店提供的,甚至你半路不想去了,扭頭回去叫輛車,或者半路被人劫了,司機還是我們的人,劫匪也是我們的人,懂了么?


閉環好像應該就是老馬說的「work at XXX」,換言之是數據可控、用戶行為可控吧?其實我覺得銀行卡是個很好的閉環產品。


閉環,又稱反饋控制系統。

控制器發出指令,執行器進行操作。這是一個開環系統。由於誤差的存在,執行器有可能向某一方向持續變化,量變到質變,導致最終產品的失敗。

如果在執行器操作後,加入一個信息反饋單元,則可將執行器操作結果反饋給控制器,控制器根據反饋結果進行指令調整,糾正操作器的持續偏差,這就形成閉環控制。

其實無論哪個行業,都應建立閉環管理流程。準確及時的反饋可以使我們一直朝著我們設定的結果前進。


閉環最重要的就是反饋,結果對整個系統的不斷形成指導反饋,讓整個系統愈加穩定。

互聯網形成閉環,就是讓互聯網的服務貫穿整個流程,並且最終的結果能讓系統不斷的優化,起到正向作用,激勵系統發展的更好。


從設計上來說,在交易中必須有貫徹始終的唯一ID來識別該交易,以對該交易的狀態進行追蹤。所謂「手環」,就是該ID。這是一樓的內容。

然而,從業務上,由於一個交易的行為可能發生在線下,也可能發生在第三方系統中,該ID可能無法一直被交易所攜帶,因此,一個方法,是控制整個交易過程,將其囊括入自身系統範圍內。這是二樓的內容。

至於三樓,純理論,實踐幾乎為零。

其他樓,基本上遵從二樓的思路。

-------------------------------------------------------------------------下面是狗腦袋的思考-------------------------------

我做過支付系統,也做過線上交易系統。如果說O2O模式,這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炒概念的又一次冒頭。我所理解的O2O模式,只是說,這幫孫子終於開始將整個交易當成一個整體看待,並且將其作為一種商業模式來看待。這是觀念的轉變。

技術上,當初的線上交易系統,完成的是將商戶產品信息推送至客戶,將客戶的採購信息推送到商戶的工作。而支付,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線上,一種,是線下。對於這兩種支付方式,在「我們系統範圍」內的支付,我們可以實現實時更新;而在我們系統範圍外的支付,是通過日切對賬進行更新的。而實際上,由於我們系統中的產品是商戶發布的優惠券(許可),因此,我們更關注對券產品本身狀態的追蹤,這涉及到了多方信息傳輸和對賬。

不過,如果該交易活動遷移到了第三方系統中,那麼為了追蹤該交易,就必須將原交易ID,或者原商品ID作為外部ID傳進該系統。這是基本的,維護閉環的手段。否則,該交易將丟失。

例如,我做過的一個第三方支付系統(你就假裝是支付寶)。我們的模塊是個人業務子系統,同時系統內還有帳務系統和支付系統。我們在調用支付系統的時候,就需要將交易ID傳過去,而支付系統同樣需要將自己生成的支付ID傳給銀行,作為回調參數。

如果畫成業務流程圖,這就是一層一層的嵌套。由於人最初的思維定勢是把信息傳出去,因此,作為結果反饋的那些信息流通,如今就變成了,O2O中讓人耳目一新的閉環。

但其實對於做系統的人來說,就是「一個事兒你委託出去了,你不能就不管不顧了」。


所謂閉環,其實是一個入門和基礎,表明做互聯網的終於弄明白這個行業是怎麼回事兒了。


回到O2O說所謂的閉環。

可從兩個角度思考:

1、商業:閉環就是最終資金流向你。

2、模式:閉環就是各環節協同順暢。

O2O也是一種商業模式,無論線上線下還是線下線上……

和其他商業模式一樣

至於哪種才是最正確最好的,我覺得

能不停下蛋的雞就是好雞


東莞桑拿早就環閉了

不僅環閉,而且縱向橫向都有軟性拓展空間


推薦閱讀:

國內互聯網巨頭BOSS都是男人,且形象光輝,他們沒有七情六慾嗎?
國內有哪些大數據公司?
B2B領域是否需要交易?如何把交易放到線上?
小米跟樂視有哪些利益衝突?為何水火不容?
某人意外去世後,家人如何知道他做了哪些互聯網投資並拿回錢?

TAG:互聯網 | 移動互聯網 | 網路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