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內外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用一句話來概括整體趨勢的話,可以這麼說:扶持政策主導光伏產業起飛,發電成本下降保障光伏發電產業持續發展,中上游污染問題和轉換效率提升是光伏未來發展的核心問題。用一句話來概括目前中國光伏廠商的話,可以這麼說: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垂直一體化、沒有規模化、沒有品牌化的中小廠商只能在這一波行業調整中為「魚肉」。


(本人非太陽能發電專業,純屬感興趣上網找了些資料來回答。如有不是,敬請指正~~)

首先樓主問的是國內外光伏產業的前景如何,我主要是歸納和總結了一些關於國內光伏產業的資料,所以主要談及的是國內的光伏產業情況。國外的以後再補充(掩面T~T)

談及國內的光伏產業,我想從優勢、劣勢、機會與挑戰四個角度進行分析。

1.優勢

在2007年,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產量達1088MWp,首次成為了太陽能電池生產的第一大國。肯定是有很大的市場競爭優勢,中國才生產那麼多光伏產品。那麼如果說中國的光伏產品優勢在哪裡,第一點也是唯一一點的優勢就是 生產成本低。沒有這點,我國光伏產品根本搞不起來。

再說中國光伏產品為什麼生產成本低之前,大家可以看一下晶體硅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成本構成。

(表格來源:海通證券研究所數據)

所以,整體來說光伏產品成本的主要構成有:原料、設備和人力。原料成本占的比例最高,我國大部分的多晶硅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因為就目前國內的提煉技術,提煉出來的多晶硅成本高而且質量沒保證。所以在原料成本上面我國占不了什麼優勢。但是在設備和人力上,我國的優勢就很明顯。很多的設備的國產化,使得製造成本大大降低。然後人力成本就更加不用說了。所以,再加上政府的補貼等等,我國的光伏產品的平均售價要比歐美的低20%~30%。所以前幾年我國生產出來的光伏產品超90%都是銷往國外的。

2、劣勢:

從硅原料到光伏產品的生成,可簡單分為三個階段: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的產品是多晶硅,是生產光伏電池盒組件的基本原料,說白了其實就是把氯化氫(HCl)和硅(Si)合成三氯氫硅,然後經精餾提純得到多晶硅。這項多晶硅生產技術是光伏產業價值鏈中的核心技術,但是這一項核心技術基本上被10大企業壟斷,我國缺乏核心技術。雖然這幾年我國自主研發,生產出來的平均成本高達150元/公斤,但是國外最低曾以15美元/公斤的價格傾銷。所以就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多晶硅還是要依賴進口。

3、機會:

我國之前生產的光伏產品超過90%都是銷往歐美,國內市場不到10%,因此足以證明國內市場是一塊很大的蛋糕。而且由於歐美的」雙反」,使得國家先後通過了多項政策來刺激國內光伏市場的啟動,例如有屋頂太陽能計劃、金太陽計劃等等。幾天前,國家能源局提出要求,2014年光伏發電的建設規模要達到14GW,其中分散式光伏發電8GW,光伏電站6GW。這些都足以證明我國的光伏發電得到了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也是我國光伏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難得的機遇。

4、挑戰:

說到挑戰,必須離不開這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歐美「雙反」制約

前幾天,7月25號,美國又認為中國的光伏產品存在傾銷,為什麼是又呢,因為早在2012年10月美國已經做出最終決定說中國的光伏電池與組件存在傾銷。不過當時美國沒把中國逼到絕境,只是針對中國為原產地的光伏產品。也就是說中國的企業可以從第三方地區如台灣進口電池進行國內組裝,這樣就可以規避「雙反」。但是這次美國變聰明了,傾銷調查範圍包括中國台灣地區,其實就是彌補2年前犯下的漏洞。

然後歐盟也不甘示弱哦,今年6月份說中國光伏企業不遵守價格協議,說白了就是有事沒事拿支針去戳一下你。不想你中國光伏進一步擴大歐洲市場唄。

挑戰的話除了有外因,內因也有啦,例如我國現在鼓勵光伏發電,但是併網就成了一個問題,第一太陽能發電昂貴,平均成本為3元/度(見下圖),是火力發電價格的10倍,雖然說在2008 年First Solar 實現了太陽能電池行業最低的製造成本——僅為87 美分/瓦,但是據統計,要真正達到取代常規電源的成本,估計得到2050年。第二,併網技術問題,由於太陽能發電的特點,其併入電網具有不穩定性,因此在接入電網時可能會產生諧波、電壓波動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於光伏發電能否大規模應用而言,也是一個挑戰。


實在不是我的專業,但幾天來都沒人回答,只好拋磚引玉,現醜了

所知不多,只知道這技術還不算實用

(轉換率還是低了些,不如要求家電節能更有減碳效果)

門砍不高,但要專精很難

同時受限於原料、法規、市場等等

怎麼看都是個命苦的產業

最近產量過剩,怕是開始要一輪洗牌了

結論:很多產業,看得到餅但吃起來卻會餓死人

DRAM、面板都是很好的例子。

世界上的需求如此之高,但產能更高

為了創造毛利,只好投入更多的研發跟投資以降低生產成本

結果東西更便宜、更普及,需求變大了,但產量也更高了,始終共過於求

最後只能大家賠錢做,看誰先倒。

更慘的是,這些都是上市公司,公司綁架股東、銀行,威脅政府,倒的話大家都死的很難看。

而且,一但有人退出,將會有人獨大,到時這市場將一面倒,再無翻身機會

所以~這些都是很神奇的產業,適合有責任感、不計代價的人去玩的


吃皇糧,不過現在國家補貼低了N多,所以3-5年內可能都比較悲劇,只有一些關係戶和大廠家才會有出路吧。

------------------------------

上面是去年這個時候的回答,過了一年,現在很多事情已經有變化,簡單補充一點。

首先是國外,13年6月4日歐盟決定開始執行雙反懲罰稅徵收,這表示國際業務開始坐上滑梯,摔個跟頭還是直接摔死全看企業自己的自救了。

其次是國內,受國際業務影響,國家開始宏觀調控,雖然形式不如10-13年,但是國內還是能夠混混日子的,EPC還是可以賺錢的,組件已經開始慢慢漲價,其他配套設備也都是有利潤的,現在湊合能過,不過以後的日子好不好過,還真不好說。


個人以為:光伏和LED行業前景都將不錯,會有很大市場。但這個兩個產業的相關企業幾乎都處於虧損狀況,基本原因是產業關鍵技術我們沒有掌控,市場上沒有定價權,和自主知識產權;另為中國市場前兩年處於盲目投資狀況,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低,研發能力差,「山寨」能力強,市場競爭混亂,我想市場這塊兒還需要一個大魚吃小魚的整合過程


國內光伏行業正處在一個轉型期,國家政策和環境越來越有利於行業的發展,補貼標準等也逐步完善,清潔能源仍然是國家戰略的重點,隨著成本的降低,本人還是看好未來的發展的。


作者:陸九川

鏈接:光伏產業還有前景嗎?現在開始讀太陽能電池方面的博士會不會畢業時死得很慘? - 陸九川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自發改委出台了《關於調整新能源標杆上網電價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光伏地面電站一、二、三類資源區上網電價將調整為0.55元0.65元0.75元。與現行電價相比,下降幅度最高達到31.3%,下調幅度之大令業界瞠目結舌。

政策出台後,光伏行業股票應聲下跌,港股光伏太陽能版塊下跌6.01%,這讓一個不靠補貼就賺不了錢的行業「原形畢露」。突如起來的「斷奶」使得剛剛略有起色的行業再次低迷,遠超預期的降幅令今年光伏行業的冬天來的特別早。

追根溯源,這次發改委下調補貼電價,只是逐步糾正多年以前浪漫主義的錯誤。2009年至2011年,隨著「金太陽示範工程」項目的實施,光伏行業迎來了爆髮式增長的時刻。高達50%的投資金額補貼令各方豪強湧入光伏。在這3年中,行業內企業都賺的盆滿缽滿,但也使得許多低質量產能湧入光伏,從而引發了整體行業的產能過剩。

隨後,國家更改了補貼措施,將補貼方式由投資金額補貼轉變為上網電價補貼,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光伏行業的產能進行了篩選,令行業發展趨向正軌。然而這種人為制定電價的措施拋棄了市場調節機制,其弊端在於難以保證項目開發成本最低,企業依靠補貼賺錢而不主動降低成本的現象未能根本解決,中國西北出現光伏電站「大躍進」之景正是其中代表。

因此隨著現有補貼機制缺陷的逐漸暴露,降低補貼將成為光伏行業的常態。未來,這樣的新聞也必將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另一方面,發改委的日子也不好過。近年來,光伏行業的發展速度要遠高於補貼基金的增長。雖然由全民買單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已被屢次上調,但仍然無法彌補補貼基金的虧空。對於如何彌補這個缺口,發改委也束手無策,只能降低補貼,從上到下集體勒緊褲腰帶度日吧。

補貼電價的大幅下調也是在配合中央「去槓桿」、「去產能」的宏觀政策。過去偏高的補貼價格對產能的影響如「溫水煮青蛙」。光伏行業整體產能過剩、山頭林立的局面並未得到實質性改變。本次通過大幅降低補貼,減少利潤的方式倒逼產業內企業進行整合。補貼下降後,在成本的壓力下,中小企業生存空間則會越來越小,最後大部分小企業一定會慘遭淘汰,整個行業進入一個寡頭壟斷的局面。

毫無疑問,新政出台將給光伏產業帶來巨大衝擊,然而只有這種壯士斷腕的決心才能讓光伏產業的發展迅速走向正規,最終實現平價上網。正所謂不破不立,光伏產業不能一直成為成長在溫室里的花朵,適當提高「遊戲難度」更有利於該行業的發展。

同時,眼下光伏產業的狀態的確需要政策支持,但補貼的角度及措施是否需要重新考量,這應是一個值得政策制定者著重思考的問題。如何通過補貼令光伏產業儘快提升技術,降低成本,淘汰落後產能,實現發電電價接近於傳統能源才是補貼政策的出發點及落腳點。

別問我,什麼都別問我,直接勾搭我。

微信公眾號請直接搜索:電氣觀察

張開雙臂歡迎大家到電氣觀察投稿。

投稿郵箱:connect@eeview.cn


國內市場已經打開,但過去只注重國際市場的光伏企業深刻認識到,單一市場必然存在風險,必須學會兩條腿走路,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並重。一個產業要想健康發展,必須注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前一輪光伏產業的困境就是過於依賴國際市場。因此,破解光伏困境,就要讓巨大產能在國內也找到用武之地。針對癥結,各級政府在「十二五」期間及時雨般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簡單模仿和複製,是光伏產業陷入困境的根源。因此,要開始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每年投入研發費用近億元,不斷積累微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在中國光伏企業「最痛苦」的2011年,陽光電源依然穩健發展,並在當年完成融資。差異化和兩個市場並重,也是企業走出低谷的重要因素。比如,2014年底才成立的樂葉光伏,通過差異化定位,專註高效單晶產品。2015年,其單晶組件就做到全球產銷量第一。在矽片嚴重過剩情況下,樂葉單晶矽片供不應求。雖然面對歐美「雙反」,但也得加大其他國家和地區布局,或用工廠換市場,努力拓展海外市場。


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光伏發電產業的發展,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關於申報分散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範區的通知》、《關於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通知》等等,無不利於光伏產業的發展。《中國光伏發電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為11.30GW,相當於2012年的3倍,新增容量超過了歐洲整體(10.25GW)。全球30%新增裝機容量集中在中國。

2013年,我國新增裝機量達11.3GW,同比增長151%,居全球首位,其中光伏大型地面地站約為7GW,分散式發電約為3GW。2013年,國務院出台「國發24號文」等多個政策文件,從上網電價、補貼資金、併網管理等多個層面破解國內應用市場發展的瓶頸,力促國內市場的規模化啟動。光伏電站在現有補貼水平和出力無限制的情況下,利潤高企,電站投資受到各路資本追捧。另為趕在年底前併網以獲得1元/瓦的電價,掀起了新一輪大型電站建設高潮。國家也高度重視分散式發電發展,在「十二五」末所規劃的35GW容量中,有20GW為分散式發電。而在2014年光伏建設12GW的指導目標中,有8GW為分散式發電。

除國家對光伏行業的政策扶持外,地方版扶持政策在項目建設、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等方面有一定力度,如合肥市政府出台的《關於加快光伏推廣應用促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福建省提出的加強分散式光伏發電政策等。

各種扶持政策從某種程度上為內需彌補缺口先行啟動市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國內整個光伏市場確定了向上做大的趨勢。


現在行業全部公司都在虧損,不過長期來看這個行業前景應該不錯。


推薦閱讀:

對比其他公司,蘋果公司 (Apple) 為什麼更積極發展和投資清潔能源?
從碳當量的角度來說,光伏發電的產業功耗比是否還是太高,比不上水力風力?
如何看待「光伏發電既不環保也不節能」這種說法?
輻照度(irradiance)是如何被檢測的?用其他參數可以表示嗎?
國內的政策環境是否容許建立私有的太陽能發電站?

TAG:太陽能光伏 |